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41-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某地区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零散、无序的状态,对其空间结构和布局实施整治、改造等土地工程措施和土地产权调整措施,并配合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以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一项综合的土地利用工程。

通过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有利于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统筹城乡发展和节约资源,如今,其已成为许多地区实现农村乃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成为众多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集中定居工程的主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经验和成绩,其中,雅安市雨城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雨城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概况

雨城区位于雅安市东部,属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带的盆周西南部边缘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066.99平方公里,为中低山地带。山地占全区总面积极91%,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占45%,1000米以上的中山占46%。平地占9%,主要是河谷阶地和山间盆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局面,人地矛盾较为紧张。近年来,雨城区深化改革,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雨城区通过可行性分析,选择了上里镇、草坝镇、对岩镇等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乡镇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试点工作。

3 雨城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成绩及经验

3.1 雨城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成绩

开展试点工作以前,雨城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居民居住条件较差,住房破旧狭小,基层水电道路等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交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农民很穷,农村很苦,农业很落后”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相关地区立足实情,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科学治理工作规划,合理开展整治任务,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三个试点乡镇农民统一进入集中规划区域定居生活,平整出来的土地用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复耕或者用于工业园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土地的集中规模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成效已经初步凸显。雨城区在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3.2 雨城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经验

3.2.1 坚持集约用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雨城区严格贯彻坚守耕地底线不动摇的基本国策,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对耕地进行切实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科学定位,合理开展项目建设,强调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重视对村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2.2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规模适度发展

雨城区以县域土地利用规划为指导,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实情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村庄规模,做到村庄体系布局合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律对试点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整理目标和发展模式。以上里镇为例,充分挖掘古镇旅游资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规划居民点用地,把农户住房建设集中安排在公路两旁进行,有效减清古镇压力,优化环境布局。通过规划整理,上里古镇在充分发挥农用地潜力的前提下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支撑,三大产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以2008年为例,尽管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冲击,当地年接待旅游人数持续上涨,人均年收入增收达到350元,实现了旅游强镇的目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3.3 坚持统筹协调,做成共同发展

试点区域都很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整理中对这两项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资金投入。创造出具有地区特点的整体搬迁和就地改造两种模式,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如今大多数村民都已经住上了富有川西特色的二层小楼,乡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本设施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稳步发展。

4 雨城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国家政策、技术环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雨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4.1 资金不足与技术落后制约长足发展

雅安市雨城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相比之下全区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直接造成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而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房屋搬迁土地改造,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又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成为阻碍居农村居民点整理面向全区推广的首要因素。加之这项工程本来就处于试运行阶段,人才匮乏、技术短缺,又无经验可寻,这就让整理过程变得更加艰辛。

4.2 规划滞后,缺乏科学统一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前期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理结果的好坏。可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雨城区对整理工作缺乏一个完整合理的总体规划,而是各个试行地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小范围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用地整理,缺乏全局统一的指导及科学的管理体系,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某些试点地区可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给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4.3 补偿不到位,农民利益不得保障

在整理过程中,政府对村民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做到充分考虑,村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及拆迁安置补助费一般都远远低于生活实际所需。再者,农民虽然可以通过宅基地换房的方法获得新的住房,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农民失去的不仅是宅基地、耕地,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生产生活保障的来源,这让一直有着“土地使用权归自己所有”观念的农村居民,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能否切实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产生了担忧。

4.4 程序不规范,引起部分群众不满

雨城区缺乏一套规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程序,欠缺对整理区域的基础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论证、项目评估等工作。整理完成后也没有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造成了整理前后期工作不连续,统计资料不完整,整理工作没有可比性,难以有效凸显整治成效。同时,在整理过程中,还出现了前后政策不一致、政策对人不对事等现象,致使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开展整治工程的村民“同地不同价,同理不同利”的情况发生,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激发了基层的不满情绪,从而增加了政府开展工作的难度。

5 合理化建议

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试行地区存在的问题,立足雨城区发展定位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做好宣传与交流工作,以“三公”平民怨

由于村民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缺乏了解,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整理工作在最初便遇到阻碍。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对村民做好相关教育,更新农民观念,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做到整治工作心中有底。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各种事务,及时加强同村民的沟通与联系,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用地整理工作。

5.2 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需求

稳定、有力的资金投入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居民点整理不仅涉及农民、政府的利益,而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也息息相关,仅仅依靠农民和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创建多元、多层次的集资渠道,集合政府、农民、农村集体、相关企业的力量,保证用地整理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

5.3 准确定位,做到合理规划

政府应该在了解国家法规政策、了解典型地区整理方法及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划,做到规划先行。在规划之初,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即既要有创新型,又要有可操作性,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积累经验以便不断推广。

5.4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体是农民,保障农民合法利益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在充分考虑农民收益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以及拆迁安置政策,既满足农民当前生产生活需要,有满足长远发展需求,通过对整理出的多余土地年均收益用以作为全体村民的土地入股进行每年分红,将收益部分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险启动资金做好社保工作,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还应该在保证粮食安全环境优美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6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程,是统筹城乡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即在确保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农村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充分挖掘土地的集约效益,实现“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总体目标,最终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经济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ut forward Huangyuan county rural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for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解决。但是受到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水源限制,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日益严重,许多水源水质问题相当突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许多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都与饮用的水有很大关系,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湟源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现状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在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脚下,湟水河上游。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0o54′至101o25′,北纬36o20′至36o53′之间。县城南北长62km,东西宽41km,总面积为1509km2,区域海拔在2470m~4898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8.9mm左右,年平均气温3~5ºC,多年平均蒸发量1454.3mm,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共有7个乡2个镇,146个行政村,228个自然村,总人口13.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64万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湟源县经济建设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广大农牧民吃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1980年——2000年开始对全县146个行政村中的部分村庄实施病区改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从2001年——2005年对全县95%的村庄进行人畜饮水解困和人饮改造入户,2006年——至今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1项,建成各类供水工程98项,解决了51个行政村4.63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受益总人口达10.54万人。目前,尚未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还有22项,涉及34个行政村2.4122万人,另外还有7个行政村的9个自然社,由于自然居住偏僻分散、就近都有小泉小溪、地下水位高、群众自家有水井(或手压井)、人均投资大等原因,加之部分村社列入易地搬迁规划范围,至今257户、954人还未实施自来水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全县农村人口中集中式供水人口为1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9% ;分散式供水人口为95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9%。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并且所有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官网设施,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

2、湟源县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由于多数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引水枢纽布置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结构尺寸偏小,反滤料设置不合理,集水池内未设沉砂、冲砂设施,泥沙时常堵塞管口,影响进水。且由于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简陋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水池内泥沙淤积严重,使集水量大为下降,出现了供水量严重短缺的现象。

2.2 各村的水源在本村庄上游,由于沟道内流域面积小,植被稀疏,近年来连续干旱,水源水量逐年下降,夏秋季节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冬春季节基本干枯,水量断流,农民重新回到了挑着担子、赶着牲畜,从几公里外的河谷、沟道中取水。

2.3 河谷、沟道两侧被农田环绕,农田内施入的农药化肥残留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沟水中的“无形杀手”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或饮用含氟、含砷等有害物质的水,有可能导致体内氟元素蓄积、中毒、侵袭骨关节使之变形,造成畸形,严重的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4 各村的输、供水管道由于在施工时采用烫接或钢管内接头,烫接质量不高,经常发生爆裂。同时,由于建设年限相对较长,且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下,经二十多年的运行,管道输水能力和工作压力大为下降,管径普遍偏小。

2.5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部分偏辟村社集中搬迁,乡镇企业的发展,家庭温棚和畜棚建设发展,庭院灌溉和牲畜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生活用水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原设计水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水量。

2.6 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管道表层覆盖物被吹走,造成管道埋深不够,使管道出现冻胀破裂等问题。由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均为独立的水源和独立的管网工程,在管理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工程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年运费用逐年增加。

3、解决湟源县农村饮水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3.1 技术思路:①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

篇(3)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履职能力。

为切实提高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我们结合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及时组织代表进行修改后的《宪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辅导,在县镇代表中进行知识讲座和人大制度的知识竞赛等,平时通过每季一次的代表小组例会,定期发送《代表法》、《劳动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县代表撰写纪念文章等,既增强了代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增强了代表参政议政能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履行代表职能,认真参与执法检查与评议。

镇人大主席团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按排上下联动,先后开展了对《环境保护法》和县建设、文化两局的行政执法情况的“两项评议”。作为主体对象的县代表小组积极参与,认真进行评议,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中,我们通过大会动员、视察漓渚江及清淤现状,检查部分排污企业,召开座谈会以及走访部分村民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县代表小组进行了认真评议,结合福全镇贯彻《环境保护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环保法的执法与巡查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加大环保法的宣传,严控排污企业过滥重复建设等若干条意见与建议,为迅速改变当时河道污染严重,到处在河道筑坝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9月中旬开展“议政月”即两项评议工作中,县代表们对城建、卫生两局的行政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两位局长的履职是满意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农村村庄规划,加大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和加强续保管理,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个别县代表对镇内文化网吧市场开展了突击性的联合执法检查,通过履职检查,提高了履职能力,推动了行政执法工作。

三、参与全镇联动,认真开展“双联三争”活动。

一是积极组织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在县十二届二次人代会上,代表们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具有较前瞻性的议案建议七件,尽管个别议案在具体办理中落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职能部门的解释后,得到理解和支持。在镇十四届三次人代会例会中,作为双重身份的县代表勇于献言建策,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议案与建议,会后,县代表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收集反映,倾听办理意见。针对代表议案建议涉及内容较多,代表小组结合镇情实际,提出了一些既忠恳又实在的合理化建议,为确保议案建议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继续深化开展“双联三争”活动。为使“双联三争”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我们在每位代表继续联系3-5个选民的基础上,要求不停留在联系的形式上,更注重真正“知情、联心、帮困”的直接活动中,代表中的一半同志为企业老总,他们克服工作忙、任务重的现状,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走访选民,秋国良、王国英等同志他们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使命,较好地发挥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双联三争”活动开展中,我们评选了县级优秀代表2名,镇级优秀代表14名。锦坞村加强民主管理的做法得到省市县人大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三是带头率先垂范。作为县代表之一的许见利同志来自锦坞村的一名女村干部,她积极支持村党支部并具体操作村民主管理的新方法,使村级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道路,即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在锦坞村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对照县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镇县代表小组的工作仍存在着活动开展不够及时,活动内容缺少新意等,对于这些,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2004年是我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之际,也是县代表小组活动比较频繁的一年。一年来,代表小组在镇党委和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与帮助指导下,根据镇人大主席团的工作部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镇人大主席团开展的执法检查、评议政府工作、视察重点工程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县代表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为推动和促进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勇于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履职能力。

为切实提高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我们结合人大常委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及时组织代表进行修改后的《宪法》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辅导,在县镇代表中进行知识讲座和人大制度的知识竞赛等,平时通过每季一次的代表小组例会,定期发送《代表法》、《劳动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县代表撰写纪念文章等,既增强了代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增强了代表参政议政能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履行代表职能,认真参与执法检查与评议。

镇人大主席团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按排上下联动,先后开展了对《环境保护法》和县建设、文化两局的行政执法情况的“两项评议”。作为主体对象的县代表小组积极参与,认真进行评议,在对《环境保护法》的执法检查中,我们通过大会动员、视察漓渚江及清淤现状,检查部分排污企业,召开座谈会以及走访部分村民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县代表小组进行了认真评议,结合福全镇贯彻《环境保护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环保法的执法与巡查力度,严格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加大环保法的宣传,严控排污企业过滥重复建设等若干条意见与建议,为迅速改变当时河道污染严重,到处在河道筑坝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9月中旬开展“议政月”即两项评议工作中,县代表们对城建、卫生两局的行政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两位局长的履职是满意的。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农村村庄规划,加大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和加强续保管理,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建设等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个别县代表对镇内文化网吧市场开展了突击性的联合执法检查,通过履职检查,提高了履职能力,推动了行政执法工作。

三、参与全镇联动,认真开展“双联三争”活动。

一是积极组织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在县十二届二次人代会上,代表们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具有较前瞻性的议案建议七件,尽管个别议案在具体办理中落实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职能部门的解释后,得到理解和支持。在镇十四届三次人代会例会中,作为双重身份的县代表勇于献言建策,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议案与建议,会后,县代表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收集反映,倾听办理意见。针对代表议案建议涉及内容较多,代表小组结合镇情实际,提出了一些既忠恳又实在的合理化建议,为确保议案建议落到实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篇(4)

一. 县域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城镇职能与性质不确定

目前,县域小城镇的性质普遍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在职能方面职能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为主,缺乏前瞻性与全面性,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定性显得肤浅。在进行当地的规划工作时应当充分重视当地居民对本地情况的了解,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参照这些建议对当地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做出适宜的规划。真正做到以规划催进当地经济,以规划满足人民需求。

(二)土地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步建立的阶段还不尽完善,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已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新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鉴于这种情况,出让土地使用权就畸形的成为了当地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张财政牌。建设用地规模被各城镇通过规划编制的方式不断扩大。导致供长期发展用的土地大批量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便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权,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对城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三)规划建设脱离实际,农民难以进城

县域小城镇建设应充分尊重当地现实情况,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但现实情况中是还普遍存在照搬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的现象.热衷于搞大广场、宽马路。脱离实际的搞高新科技产业园。忽略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完全脱离了因地制宜的要求。上述现象造成开发成本不断攀升,无形间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四)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近些年,许多有污染严重的项目陆续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小城镇转移。但是小城镇无论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有害气体和废水往往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致使一些小城镇因为过于强调短期经济增长,而沦为大中城市的垃圾桶,给附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伤害。

(五)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逐渐趋同,不管地形、地貌因素,道路盲目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缺乏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魅力,不具任何吸引力,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另一普遍存在的的不合理现象就是:规划时为了片面追求规划的漂亮、而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指出的负担

二. 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城镇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徽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二)突出历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所在。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营造地方特色。

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伴随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脸。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缺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四)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们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

三 .加强与完善城镇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反映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相对于规划设计,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更为薄弱.因此应该大大改善.

(一)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镇规划管理必须有一部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城市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小城镇执行的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前者是法律,后者是行政法规,后者的执法力度远不如前者。即使是规划法,也是在20多年前市场经济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的,许多情况也不符合今天的要求.对于规划编制的深度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造成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漏洞和偏差。因此,应将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统一为城乡规划法,用以消除规划管理上的城乡差别。

篇(5)

太原市近几年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工程、乡村服务网点、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目前,全市共有户用沼气2万余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8处,秸秆供气工程17处,乡村服务网点90个,节煤省柴炕(吊炕)6000余户,生物质炉200户,太阳灶700余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主要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便实用的项目比较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新发展的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一是符合新农村发展方向,二是使用效果好,三是使用起来简洁、方便、快捷,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建设指标供不应求。

2、运行良好气站的特点

从全市大型沼气运行情况看,使用较好的气站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企业或集体的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把气站管好用好的意识,能够克服遇到了种种困难,坚持大中型沼气正常运行;二是企业或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较低或不收取费用,其余部分由企业或村集体补贴,不存在运行费用的困扰;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太原绿森养殖有限公司气站自己组织周边农户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培训,向农户传授“三沼”综合利用的知识,激发农户使用“三沼”的积极性,气站也变废为宝,从中受益。

3、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普遍面临生存的困境

网点服务人员没有工资收入,服务费用又难以收取,靠沼气服务不能保证平时的生活需要,大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致使大量的沼气服务人员流失,从而导致网点不能正常运行,网点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4、农民对户用沼气的热情逐渐开始降温

户用沼气的建设速度与后续服务衔接不紧密,农户在使用2~3年后,由于粪源、劳力、搬迁、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开始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替代产品日益增多,电磁炉等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电炊具逐渐成为新宠。

三、存在问题

1、户用沼气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户分离。子女上学、青壮年进城务工、城镇化建设搬迁等造成部分沼气池被弃用;二是粪源缺乏。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分散的庭院养殖已经逐步被淘汰,沼气池缺乏足够的发酵原料,农户外购原料,既嫌麻烦,成本又偏高;三是替代能源方式较多。电磁炉、液化气、生物质炉、大型沼气或秸秆集中供气,代替了户用沼气;四是技术服务不配套。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

2、大中型沼气的主要问题

大中型沼气工程在运行中,一是运行成本较高,有些气站因运行费用太高,达不到收支平衡而停止运行;二是向农户收费困难较大,收费高则农户不用,甚至出现私改管道偷气的现象,收费低气站则亏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三是消防问题本地无法解决,有些气站因不能取得消防许可被当地消防部门强行停止运行。

3、服务网点技工收入没有保障

因技工收入没有保障,影响日常生活,造成技工流失严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我市服务网点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四、合理化建议

1、完善服务网点运行机制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运行上,一是加强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以多种形式对服务人员进行补助,使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能够达达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使其能全心全意从事沼气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正确引导,不搞行政强迫。对有使用意愿的农户,以优质的服务激发其自觉使用的积极性,对不想再使用的农户,不强迫使用,允许其对沼气池进行填埋、报废或其它无害化处理,降低空池率,消除安全隐患。

2、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补贴方式

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大、社会效益明显,对养殖企业的环境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的大中型沼气停运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养殖企业的排污压力。建议适当完善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补贴方式,可考虑几种方式:一是建设补贴与建后运行补贴并用,二是变建设补贴为运行补贴,合理计算出不同体积的工程一年的运行费用,同时参考带动的农户数量,对正常运行的气站每年进行一定数额的运行补贴,减轻企业运行压力,激发企业使用大中型沼气的积极性,效果会明显好于建设补贴。

3、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价值在于“三沼”综合利用,既能增加气站的经济收入,减少农户在农药、化肥上的投入,又可以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一是政府要在“三沼”综合利用这一块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养殖场和农户对“三沼”深加工项目引进和开发,对自己投资搞沼肥深加工项目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二是加大对“三沼”综合利用的宣传,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宣传带动,农业部门要从上到下,利用中央、地方的重要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让全社会对沼肥都有全新的认识,为沼肥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4、增加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种类,提高补助标准

农村能源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节煤省柴炕、太阳能利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生物质炉等普遍推广价值较高,社会效益显明,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这些项目推广的数量较少且补助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建设需求。

5、完善审批项目和补助标准。

篇(6)

一、衡水市城镇化背景

在城镇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作为冀东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衡水成为了城镇化发展的理想之地。《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惠及民生”的原则,加快城镇化进程,走符合衡水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2012年末衡水市城镇化率为41.39%,较2011年的40.33%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衡水市城镇化水平较之大中城市依然较低,但却仍是在稳步前进的。

二、衡水市农民生活现状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衡水市出现了一批“城市里的村庄”,即城中村。城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又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其置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夹缝中——失去土地使得他们与其他农民有了本质的区别,但他们又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关注和改善这一人群的生活状况就成为了衡水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基于城镇化的这种双向性,我们运用随机访谈法对衡水市的几个城中村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衡水市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物质生活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衡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67元,分别是2007年的1.69倍和1.76倍。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多数农民认为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对目前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人认为其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原因在于虽然他们在失去土地时得到了相应的补偿,暂时能够保证其消费需求,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如果没有一个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还是会“坐吃山空”,为了能够“细水长流”,他们不得不降低生活标准。

(二)消费方式

城镇化使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土地的征用和收入的相应增加使农民的消费意识和购买力显著增强。他们所关注的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衣食住行,他们在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多。但消费方式和需求的增多同时也就意味着消费投入的增多,这就使得农民对自身的收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三)休闲娱乐方式

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多,但休闲娱乐方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打牌、串门聊天、看孩子等,而对于城市人所喜欢的旅游、健身等则兴致不大。究其原因,一则长期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二则勤俭的天性使得农民不愿意把钱过多地投入到旅游等较大的消费项目上,再则公共场所的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闲暇时间增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许多农民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仍处于游离状态。

(四)人际交往

虽然人们在多数时候的人际交往范围仍是亲戚、邻居,但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新型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和朋友、同学、同事的联系和交往较以往要多。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要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就业机会,这个时候同学和朋友的关系网无疑会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帮助,而一旦就业,与同事之间的交往会更加的频繁。如此一来,使得以利益为主的人际关系对传统、单纯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依托城镇化背景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一) 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

城镇化使得农民失去了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全部或大部分土地,因此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农民拓宽就业渠道。首先,要实现城乡统一就业,给予农民和城市职工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鼓励和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其次,由于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多年来以体力劳动为主,因此要根据衡水市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各类服务行业,使得城市对农民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再次,可以适当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实现异地就业。最后,可根据农民的就业意向、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开办培训班提高其综合素质,开展订单式的培训。

(二)加强农民的“市民化”教育

如前所述,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在从农民到市民的过程中没有实现很好的过渡。究其原因,在城镇化的同时,农民的“市民化”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农民的就业技能的培训,“市民化教育”还包括:通过提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丰富文化生活改变农民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通过增强心理建设使农民产生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化城乡经济结构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具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保障。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衡水市政府解决农民生计并保障其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有助于加速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是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速城镇化的前提下,政府应更加关注并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篇(7)

近年来,蓬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多、刚性强,收支矛盾不断加剧;部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因此,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努力提升经济素质

1、积极争取政策,加大建设投入,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层次。着眼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产品集群,集中力量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拉动一批关联企业、配套企业,以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的全面振兴拉动经济复苏。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依托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努力形成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局面。抢抓消费新热点,积极发展文化传媒、会展博览、康复保健、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长远发展支撑力。充分利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机遇,加快谋划和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打造支撑发展的坚实平台。

4、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切实做好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利用文章,坚持走质量并举、增降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积极开展质量、产地认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帮扶、向上争取等多种渠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好村村通硬化路、自来水改造、电气化改造和村村通光纤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改造,搞好乡镇文化站等建设,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完善的实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生计。

3、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整治和“一池三改”、大绿化、农村河流池塘清洁整治、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4、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有序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和效益农业。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启动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强村兼并邻近村庄、强企带动驻地村庄、强镇集聚周边村庄、项目吸纳所在村庄的新途径。深入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三、坚持外资和民营“双轮”驱动,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1、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增强开放拉动力。坚持“蓬莱以外都是外”,实行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引资选资紧密结合,着力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出口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存量招商、零地招商,重视抓好服务业引资工作,进一步优化招商结构。切实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引导,指导企业立足国际市场需求新变化,用好政策,规避风险,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总量,提升外贸质量。

2、倾力帮扶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坚持把企业的难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搞服务、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切实落实好帮扶措施,与企业共克时艰。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完善“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维权服务”五大体系,为企业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实行抓大扶小、以大促小,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四、更加关注改善民生,为加快发展打造和谐社会基础

1、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四德”建设,深入开展“六项和谐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模范”创评活动,进一步弘扬“理性、包容、诚信、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健全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民利。

2、加快发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事业。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努力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营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高度重视工作,依法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石工程年”活动,以更加严厉的措施、更加严格的管理和更加有力的手段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持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平稳。

4、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功能设施、优化体制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创造更加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

五、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为发展打造坚强后盾

1、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政府创新力。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提高政府组成人员驾驭复杂局势、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加重视工作研究,及时分析形势发展和政策变化新动向,从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中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推动发展。积极鼓励改革创新,更多地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组织经济运行,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篇(8)

论文关键词 行人 高速公路 治理对策

一、行人违法进入高速的主要形态

结合我们的日常路面巡逻、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工作,针对“高速公路行人”这一群体进行缜密地调研分析,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主要人群:

一是精神病患者、智障者、拾荒者及流浪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无家可归者,且大部分有精神疾病,是社会的底层人群,这类人往往把高速公路及周边地段当成了生存的场所,将其带离高速公路后,又会返回。

二是高速公路沿线的村民、未成年人、企业工人。高速公路大多穿越城乡郊区,阻断了当地居民的通行。居住在沿线村庄的不少中小学生、村民、企业工人由于安全意识不强上高速公路穿行,未成年人则上高速公路玩耍嬉闹。

三是在高速公路沿线上下的乘客。乘客上高速公路候车,和客车在高速公路违停上下客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客车车主或驾驶员唯利是图,随意停车上下客,我行我素,乘客则安全意识淡薄,抄近路横穿高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是高速公路作业人员。高速公路业主员工、施工工人、施救人员,在高速公路管理、维修、养护、施工作业过程中,为图方便,不按规定设置标志标牌,甚至不穿反光背心,超出施工区域随意走动,往往使过往车辆触手不及。

五是高速公路车辆发生故障、事故、堵车或随意停车后下车活动的人员。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事故后,一些从事货运专业驾驶员,他们大多不去报警寻求帮助,而是占用车道自行修理。多数司乘人员在发生堵车、故障或事故后,下车察看、随意活动、看热闹或争论不休,甚至大小便,这些人员缺乏应有安全意识,极容易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

二、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整体法律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欠缺

1.在高速公路抛洒、遗洒物品,吸引附近居民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司乘人员素质各异,将生活垃圾抛洒到高速公路上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如饮料瓶、易拉罐、纸质包装等废品易吸引周边居民、流浪人员、拾荒人员进入高速公路,捡拾废品进行变卖。另外,货运车辆由于没有将货物捆绑牢固,导致货物抛洒、遗洒,这些物品很容易吸引附近村庄的群众、流浪人员等上高速公路拾荒。

2.沿线的居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高速公路途经城市郊区、农村、山区等地域,村民常因生产、生活、上学需要,横穿高速公路,存在着侥幸心理。

3.司乘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车辆发生故障、事故或堵车后,在相关部门到来之前缺乏安全防护和警戒意识,司乘人员置自己于险地,随意下车活动,或占用车道自行修理。

(二)高速公路设计缺陷及维护不到位

1.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高速公路沿线经济迅猛发展,因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侧村民来往随之增多,原有的跨线桥和涵洞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被高速公路隔断的居民通行的需要,再加上部分地道涵洞年久失修,维护不到位等情况造成涵洞形同虚设,一些村民为了贪图方便,横穿高速公路。

2.防护隔离设施维护不到位。沿线护栏、隔离墙等高速公路上的封闭设施被破坏后维修不及时,为行人上高速提供了入口,很容易形成上高速公路行人的“熟路”,管理起来难度更大。

(三)客运车辆司乘人员铤而走险,随意上下客

1.客运车辆随意上下客。尤其是长途客车,车主或驾驶员不想去正规车站下客,或是怕下收费站多收费,或是明知存在违法怕下收费站后有执法人员检查,而直接选择在高速公路上揽客、抛客。

2.乘客进入高速公路上搭车。为图工作、生活之便,主动要求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就近停车上下或与驾驶人预约乘车地点,在高速公路上等候上车,更有甚者,随意拦停搭乘正常行驶的车辆。

(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的不到位

1.高速公路通车后没有切实解决好附近群众的通行问题。跨线桥、涵洞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只要群众的出行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行人进入高速公路这一难题就难以得到切实解决。

2.宣传不到位。高速公路相关管理部门对沿线的村庄、学校等还是做得不够。很多村民不理解,民警制止行人时经常会遭到当事人的语言攻击,甚至人身攻击,许多当事人认为不准他们进入高速公路是交警故意为难他们,是交警找麻烦,对自身违法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

三、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治理对策与事故预防

杜绝行人违法进入高速这一痼疾,需要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单位的共同协作,需要高速公路沿线村委及政府部门、客运企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加大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做到情报互通互报

1.要积极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高速公路周边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困难问题。比如在车流、客流、物流较密集的收费站周边设立长途汽车乘坐点,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同时,可以在行人经常横跨的地方设置跨线桥或者涵洞,方便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2.让养护部门与沿线村庄建立联系,组建由村民和养护工人共同组成的维护队。主要负责对高速路下人行通道的管理和保通工作,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断了靠上高速捡垃圾营生的行人的“财路”。

3.要积极与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所协作,对于故意破坏安全设施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要集中处理相关违法犯罪人员,让这种行为成为人人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安全设施完善。

(二)加强与高速公路各个管理部门的联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合作长效机制

1.要与高速公路指挥部门或投资单位合作。高速交警应参与新高速公路的设计,根据实际管理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消除规划设计中的缺陷,为日后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横穿高速公路多发地区增加跨线桥、涵洞,解决周边群众的过路难。

2.整合高速公路管理力量,要主动与管理处、路政部门、施救及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整治行人进入高速行为的长效机制,严把高速公路入口关,杜绝行人从收费站、服务区、施工区域随意进入高速公路。

3.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问题。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整改,特别是对铁丝网等隔离设施损坏的要及时修理。对重点路段,要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安全防护网等安全设施加高加固,或者增设跨线桥、涵洞等安全通道。

(三)开展调研分析,借助科技力量,加强路面秩序管控能力

1.调研分析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特点、规律,制定针对性的勤务方案,突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管控,重点加强对沿线村庄的路段进行重点巡逻,预防和查处高速公路行人随意穿行、翻越护栏和上路候车等违法行为。

2.借助交通科技设备来进行监控,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进行“电子巡逻”,在行人经常出没的地点或客车上下客的地点不定时的进行网络监控,快速查处。

3.联合安监、运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加强中、短途客运市场的整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黄牛”,取缔高速公路上的非法“客运中转站”,加大对违法上下客行为的打击力度。

4.遇事故、故障或堵车,要借助新媒体及时告知,接警员要告知报警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民警到达现场后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二次事故发生,疏通应急车道,迅速施救、疏堵。现场勘查民警要快速勘察,尽快清理现场,减少因阻塞而产生的滞留人员。

(四)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1.以高速公路电子显示屏、跨线桥、涵洞等为载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电子显示屏上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播出交通安全提示语,在跨线桥、涵洞悬挂宣传横幅,制止车内乘客乱扔垃圾,做好货物捆绑等给广大司乘人员以警醒。

2.结合实际需要,在收费站、服务区、沿线村委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进家串户走访宣讲,播放相关交通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在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讲,广泛宣传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和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随意停车上下客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3.从源头上抓管理,到辖区各客运站进行宣传,组织客车司机展开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在车上贴放举报电话和警示牌,严禁客车违停上下客,对单位负责人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与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杜绝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下乘客。

4.对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登记造册,定期走访,加强监管力度。对沿线进行排摸、调查工作,了解高速公路沿线行人的种类和分布状态,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5.与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互动,定期组织针对行人上高速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对一些不听劝阻,态度蛮狠的群众要采取媒体曝光,严格处罚,对学生上高速公路的定期通知学生所在学校。

(五)对查获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后期处置

1.对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人进行登记,每过一段时间将这些数据通报到村小组,村委会甚至派出所,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批评,对屡教不改的群众深入家庭进行教育,落实处罚措施,督促其及时缴纳罚款。

2.针对精神病人,在对这类人的管控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对方受到惊吓,以稳为上。及时制止,加强监管。要周边村庄的精神病人进行统计,与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进行面谈要求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进村入户宣传过程中,对有精神病人的住户要着重进行宣传,利用周边居民的力量协助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做好监管工作。

3.将当事人带回支大队统一移交对当事人进行建档,不但增加违法当事人的时间成本,而且能形成一个违法成本比较。因此,建议要对行人上高速建立档案制度,要求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篇(9)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篇(10)

一、工程概况

测量范围为航道全程(全长86km),测量内容包括:平面控制,高程测量,陆上、水下地形,助航标志、航行障碍物、码头、锚地、航道站、整治建筑物、临河、跨河、过河建筑物、城镇和其他重要地形、地物的位置或轮廓等。

二、优化施工组织管理是关键

(一)作业施工准备

为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其中RTK-GPS两套(2基准站+2移动站)、全站仪1台、测深仪2台、水准仪3台,以及完备的测量使用船只。所使用的仪器除送有关单位进行年度合格检验外,在开工前还进行必要的校核。

做好测量前准备工作,对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熟悉任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根据任务要求,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计划,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多个作业方案,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制订各种管理目标和保障措施。

(二)精心组织施工

针对本次作业面广、线长、点多的特点,结合作业人员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精心组织施工。在施工组织编排上除首级平面控制测量外,其他作业内容均采取了分段开展,段内流水作业方式进行,分段点根据流动驻点情况决定,为方便生活和后勤供给,流动驻点选择在乡镇或较大的村庄。段内流水作业分组为:二级平面控制组、水准组、地形A组(RTK—GPS)、地形B组(全站仪)、水深组。该作业方式既保证了作业的合理性,资源(包括人、仪器设备和时间)利用的最优化,又避免了长距离转移和流水作业可能出现的间断。

(三)“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

测绘管理是一项复杂烦琐的系统工程,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

1、根据作业队员的不同性格特点和技术专长,合理的搭配,优化组合

测量作业最讲究的是团队协作和配合。团队内部心理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团组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为此,在进行作业分组时,我们便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和以往配合情况等,合理搭配,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

测量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员工们的技术水平是影响作业的进度和成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于是我们根据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技术专长,做到扬长避短,优化组合。由于组队合理,队内人员在作业时都配合得相当默契,工作有序高效,表现出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状态。

2、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与严格要求技术干部相结合

参加本次任务的技术人员和测工均以青壮年居多,他们具有表现活跃,讲究个性张扬,喜欢独立思考,有很强进取精神的特点。在施工作业中,我们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机制,尽量满足他们的好表现欲望,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鼓励员工对各项工作决策的参与,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大胆采纳或予以认同。

对技术干部,则明确责任,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同时,在不偏移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赋予其(特别是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自主权,为其能够自由发挥创造一个更广阔空间,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干劲。

3、兼顾公平和效率,充分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

考虑到本次任务的性质和单位的情况,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责任与利益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为进一步挖掘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推行目标管理制度。参考以往的工作效率和本次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工期,以此作为奖罚的时间量化标准。

4、结合作业环境,丰富生活,消除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厌倦心理

对于该河段,我们的作业人员除了几个船员外,其余基本上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因此,对作业环境新异倍感好奇。于是,我们便以此为契机,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作为引子,丰富队员们的精神生活,使得许多作业人员都觉得自己并不仅仅是在工作,同时也是一次自助徒步旅游。在连续战斗的几十天时间里,虽有点背井离乡的伤感,却多了份酷似旅游的乐趣,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容易出现的厌倦心理。同时,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在情感沟通中队伍的凝聚能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四)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

航道专题地图测量自动化、数字化的最好模式是DGPS测深系统、RTK-GPS和全站仪结合,所投入的仪器设备完全满足该测量模式的要求。而如何进行优化配置、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切实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问题,是顺利完成各项测图任务的关键。为此,我们着重对RTK—GPS、DGPS测深系统、全站仪三种仪器的不同作业方式和优缺点进行比对,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分析仪器设备、人员分工与环境利用的协调配合方法,结合实际情况(作业内容、进度控制、其他船泊机械设备等)探索仪器相配合测量的解决方案、实测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既保证测图精度,又在施工作业中能合理利用各测量手段的优点,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实行动态的作业管理

为了对施工作业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施工的全过程实行了动态监控。首先,实行每天一小结制度,每晚技术人员均要对当天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简短小结,管理负责人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运用网络技术,动态判断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灵活调整作业顺序。其次,实行段段总结,每完成一个工作段,均与既定计划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以及对后续工作和总进度的影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第三,保持作业的连贯性与争抢零碎作业时间相结合。即在作业的安排上,尽量避免每一个工作组作业内容和作业人员的变动,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使工序衔接顺畅,作业紧凑有续,争抢一些诸如工地转移、开工准备等零碎作业时间。

三、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是基础

(一)控制测量

在控制点布设和优化设计方面,则先进行内业选点,根据河流的走向,选择最优的布设网形,尽量避免采用强度差的大地四边形,然后实地踏勘,选点埋点。

在外业工作中,要求各观测组严格执行规范,认真细致观测,力求准确无误,杜绝违规,避免返工。完成一天的外业工作后,均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二)水下地形测量

在如何提高精度方面,由于GPS测深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平面定位与水深测量的不同步问题已经迎刃而解,所以影响水下地形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为仪器的安装、测深船航行姿态(船航速、横摇与纵倾)和数据后处理的方法(水位改正等)。因此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办法和技术措施。

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根据GPS测深系统可以对测深船的精确导航定位,实现有规律、有目的的水深测量工作特点,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加强技术资料管理

上一篇: 工程施工房屋受损纠纷 下一篇: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