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课堂教学能力的控制是完成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根本。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快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顺着教师的思维一起完成学习。不难发现,课堂控制的因素很多,包括课堂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等,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产生影响。师资水平也是控制影响课堂教学一个重要因素,在该过程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
1、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
广告设计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满激情。要求教育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要做到简洁风趣、语调抑扬顿挫、亲切和蔼,营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情绪失控,经常生气,脾气急躁,学生会表现出焦虑不安;如果教师讲课时精力不集中、无精打采,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老师讲课时渲染过重,语调高昂激越,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也要注重仪表、言行举止,不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要讲究科学。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让讲课有条有理,合乎逻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使用启发式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能够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办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讲课的语言,通过讲课的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坚持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把问题说到位,适当留有余地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想向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善于掌握处理多种意外情况,对于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情况能够充分的了解,真正弄清楚他们对各种知识的接受情况,怎么讲学生爱听、好理解,以此为依据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按照学生最宜接受的方式,进行课件设计,在讲课中根据课堂实际调整讲课办法,以学生愿意接受的讲述进行课堂教学。
4、提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说,应该根据课堂讲课的环境、学生听课的情绪等情况的不同,有效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尤其应该多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大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器件和课件,让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形象。配合多种讲课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的气氛更活跃,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1、在独立思考和学习中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独自思考,不断地总结改进,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讲更是如此,应该在不断总结改进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面对新的课改要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战,这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应该具备前卫的教学思维,将一些新的理论动态、理论实践和实践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让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广告设计教师更应该如此。同时,教师也要通过独立思考,对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进行深刻的解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从中得到应有的提升。另外,广告设计教师也要多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借鉴不是一味地效仿、临摹或全盘照搬,应该从他人的教学经验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启示。尤其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要虚心吸取教学经验,多听取不同风格教师的课程,虚心向丰富经验的同行教师请教,深刻感悟课堂教学的之美,通过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在同行交流与合作中提升
教师教学离不开交流与合作,尤其广告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更新快,任何一名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教学办法,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当前是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速度快。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注重知识的更新,更应该加快职业素质提升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学习交流,加强教学中的合作,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合作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
3、在课堂实践中探索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会从天而降,是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应该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也是对自己理论知识的检验,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使教学能力从中快速提高。
作者:马玮丽 张洁 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新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广告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品鉴.2016(12)
[2]唐愚程.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与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美与时代(中).2012(07)
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师生关系力求民主、合作与互动,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等。
二、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力投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就是鼓励性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鼓励得多,鼓励得有层次,鼓励得正确,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激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语用能力就是指人们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积累知识。为了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灵活、更生动、更纯正地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应从“添”时、“地”利、“人和”三方面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1 “添”时,提供足够的语用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有“语用”环节,包括上课伊始的Free talk、课堂中段的Practice in groups/pairs和课堂尾声的Consolidation、Make a dialogue等。但教师一般只关注“语用”形式的存在与否,而忽视了对语用内容的进一步要求。因而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内“鱼与熊掌兼得”的话,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语用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
例如,在操练巩固闽教版第二册小学英语Unit 3 Food Lesson 6 一课中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I like…. I don’t….”时,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动物野餐情景,学生扮演动物,四人或多人小组自编对话。如S1: Hello, what’s your name? S2: Hi! My name is Cat. How are you? S1: Fine, thank you. Welcome to my picnic. S2: Thank you. S1: What do you like? S2: I like cakes. S1: Do you like some apples? S2: No, thank you. I like bananas. S1: OK. Here you are. S2: Thank you. S1: You’re welcome. 这活动不仅要求学生使用本课所学语言自编对话,还要求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语言,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学生练习了五分钟后,我看下时间快下课了,对学生说了一句“Time is limited. You can practice it after class.” 话从我口中说出的同时,我明显看到了学生充满失望的表情,学生被类似枷锁的东西束缚了。
有限的时间扼制了学生“语用”的欲望;有限的时间将学生搁在了进退两难的海滩上;有限的时间更禁锢了学生创新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前面的某些环节中“挤”点时间出来,或者在下一节课上再补给学生一些语用的时间,让学生彻底地说,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地”利,提供良好的语用空间,让学生快乐地说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逐日显现的过程,是大量实践演练的结果。这个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给予是不够的,还应该尽量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理环境”中进行不断的交际和实践。只有双向结合,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交流时,一般都是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文本而展开,或是随意的或是被动的。就“快乐地说”而言,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权。为此,教师在选择对话材料时,就应该奔着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向而去。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参与到选材中,采用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用空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在操练闽教版第四册小学英语Unit 5 Toys Lesson 9 一课中的句型“How much is it? It’s…yuan.”时,为避免文本的枯燥单一,在对话前,我和学生就相互合作,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扩充,形成一个全新的能勾起学生语言交流欲望的对话:(A和B为买玩具的人,C为卖玩具的人)A: Hello. B. Good morning. B: Hello. A. Good morning. A: Tomorrow is Lin Bin’s birthday. I want to buy a present for him. B: Me too. Look, there is a toy shop over there. A: Great! Let’s go and buy. (A和B来到教室一角设置的玩具店里) C: Can I help you? A: Yes. I need a present for my friend. C: What about a toy ship? B: That’s nice. How much is it? C: Forty-eight yuan. Do you want one? A: Yes, please. B: Here you are. C: Thank you. A&B: Bye! C: Bye! 经过一番努力,原本只有一问一答的对话演变成了一段完整的、极富操作性的、充满生活味道的交际用语,学生带着轻松、快乐、完全融入的心境去进行语言运用的。虽然所编的对话只是以前学过的一些旧知识的整合,但它让学生在语用的时候有了一种“乐意”的心态。这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 “人和”,提供和谐的语用氛围,让学生投入地说
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没有情境,就不能进行语言实践,就不能形成语言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将交际语言的内容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过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认知,通过深厚的情绪氛围,在一个和谐的语用环境中学会去表达,让学生投入地说,从而促成在语言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如在教学闽教版第一册小学英语Unit 1 Hello Lesson 1 Part 1 Learn to say 中教授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打招呼和介绍自己时,我先向学生自我介绍:Hello, I’m Miss Zeng. 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生动呈现了Wang Tao、Chen Ling等的自我介绍:Hi, I’m Wang Tao. Hello, I’m Chen Ling.等。(在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本书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纷纷模仿,迫不及待地用英语向其他人介绍自己。这样真实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又如:在教学闽教版第四册小学英语Unit 8 Christmas Lesson 15 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通过精美的课件来创设真实的环境,还在教室里放上一棵挂有礼物的圣诞树加以烘染。在这样一种真实而和谐的语用氛围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使用英语,不但能掌握语言,而且能体会到英语的交际功能。这样在遇到实际情景时,就可用英语直接交流,从而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厚积方能薄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时间、空间和氛围里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引导他们运用英语。渐渐地,学生会把运用英语当作一种语言习惯。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渗透,他们的英语语用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教学现实主义突出教学内容相较教学形式或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课堂里人与物的真实“教学影响”,不轻易给出对教学素材的评论或观点,也不人为干涉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力求呈现课堂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还原教学去除包装后的本来面目,认为任何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力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教师宁可放弃自己“出彩”的机会,或降低自己的受关注度,也要让课堂内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和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的观课者,实实在在而又简洁明了地关注、把握和感受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风采”。教学现实主义不追求方式技艺的完美,坚持简约真实的原则,反而使现实主义的课堂,在不张扬其表现手法的本真状态下彰显其内质蕴含。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一、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的指挥棒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已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一,它一方面向初中生传授了心理品质、传统道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知识;另一方面,还宣传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讲授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何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与时事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时事内容,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分析探究时事的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倡导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尤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和培养学生不断地去关心国内外大事,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这是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应借助对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有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有价值的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析,明白其中道理,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外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性
1.教学内容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课堂教学所教的内容,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最高法则。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空洞虚幻的、枯燥乏味的,而现在我们所谈及的时事却是每天变化的,需要不断地去关注,才能了解最新最多的时事内容。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学生学习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不断地去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总结,这些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而现在学生学习的时事是灵动变化的,学生必须随着每天时事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去分析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辨析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研究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课前资料准备的改变
传统课堂上的资料一般都是由老师去搜集准备的,而学生对这种资料往往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做法,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提示去网罗各种资料,以备课堂使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每天去关注国内外大事,经常听、看新闻,阅读相关报纸杂志资料,从中摘录相关时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
(2)课堂提问方式的改变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是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终于,他在力学上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满脑子问题走进教室,比起教师准备好问题等待学生来回答要来得积极主动的多。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耻下问,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
(3)课堂思维角度的改变
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传统的教学,课堂被机械化操作,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思维的跃动,没有自然的灵性。因而教师要改变这种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会提问以后,还能自主地去分析探究其中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思维方向,拓展学生思路,激活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事实也一再表明,在课堂上,学生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他们对教师的定式思维极易疲惫,对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则兴致盎然,甚至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让人百思不厌。
有人曾这样说:“人的大脑就如一台机器,只有我们经常去转动它,才能越来越灵活。”我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作为教师,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训练,去培养的。也唯有如此,学生活跃的思维才能充满整个课堂,我们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各种分析思维能力,如,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流畅思维、聚焦思维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时事,如,不同层次、不同方位、不同等级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维中求变通,培养其创新意识,激活课堂氛围。
(4)课后评价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获奖的重要依据,一堂评优课的成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荣誉和实惠。在这种评价中,评价的目的被异化了,本应着重于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做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而教师评价的发展即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故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现状,让课堂评价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通过课堂评价这一平台,学习更先进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既然明确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通过课后对上课效果的优劣分析,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告别“虚有其表”,“成竹在胸”地去追求以学生为主的新课堂。
2.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目的。
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重要的时政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自主分析。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究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应给学生留足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在各组巡回并参与各组的讨论,根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价值。此时,教师可参与并简单地给学生点拨相近概念或原理比较规律,由学生选择性地去接受,留给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
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并自主分析探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对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更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包括时事分析探究能力。
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会上讲了这么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关心了解时事;让学生养成课后关心时事,课上分析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讨论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进行时事分析探究,从而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深意。课堂上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探究能力,形成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欢龙.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想政治课习惯的探究.基础教育课程,2008.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选题要“精”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二)选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三)选题要有“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校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努力营造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教师要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比如各种图案、头饰。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
三、教师需有“一桶水”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时刻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业余时间,更应不满自身现状,广泛涉猎,博览全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52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背景
从2013年开始,上海高考有机推断题出现让学生自己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图;2015年,上海高考有机推断题出现让学生评价不同的合成路线,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的考查相对传统的有机推断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要求更高。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虽然已经系统复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但学生在有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通常具体表现为:(1)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应用;(2)题给信息不能很好地吸收应用,对题给信息解读不够,审题也不严密;(3)步骤先后随心所欲,没有很好理解有关官能团的引入次序及基团间的相互影响等知识;(4)合成“绕圈子”,没有理解条件对反应进行的影响,合成步骤较多[1];(5)合成思路狭隘,表达不规范;(6)对有机合成路线没有评价思路,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为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高三二轮“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专题复习课。
2 教学设计
在上这节课前笔者做了三个准备。第一,在高三教学中笔者批改作业时不仅会写批语指出学生的错误症结,还会用手机拍下学生的典型错误,截取图片保存。在上这节课前笔者从积累的图片中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错误合成路线,用于有机合成评价环节教学。第二,开展学霸自编有机合成设计题活动。经过一周的收集,全班都上交了自己设计的题,积极性非常高,笔者选取和修改两道较好的题。第三,设计课前复习学案,让学生整理常见有机官能团的转化知识点[2]。
以下就是课前复习学案的内容:
(1)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
(2)官能团的消除
①消除双键:
②消除羟基:
③消除醛基: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引入]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先后合成了胆固醇、维生素B12、叶绿素、可的松、利血平和奎宁等一系列复杂有机分子。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的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展示] 1.人工合成最复杂的有机物――海葵毒素。
2.合成的具有几何结构的有机分子。
(有机合成已经从科学进入到了科学-艺术的殿堂。)
[活动一]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成“大家来找茬”游戏,让学生评价班级同学的有机合成设计流程,学生会比较兴奋,没有压力,跃跃欲试,有利于激起思维的火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归纳出有机合成评价思路。
[讲解]有机合成从基础原料到目标产物要经过一系列中间体,还要添加辅助原料,可能产生副产物(见图2),如何更合理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呢?
[活动一]今天我们也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机合成世界。首先我们进行一个有机合成“大家来找茬”活动。以下是近期同学作业中的小合成(图略),大家来评价一下。
苯环取代和侧链取代条件混淆
引入溴原子和硝基顺序颠倒,不能实现间位取代
苯环上卤原子难水解,需高温高压催化剂浓碱反应
碳碳双键易被氧化
碱性条件下羧基形成钠盐,需酸化
合成步骤太多,R-OH可以直接与HX取代反应
H既有羟基又有羧基,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时,会生成酯类副产物
总结:
[应用]评价2015年上海高考有机合成三条设计路线(见图1)。
设计从2-甲基丙烯制取甘油的流程图(用反应流程图表示并注明反应条件,无机试剂任选)。
讨论思路:对比原料和产物
[展示]展示学生设计结果(见图3),对典型的两种思路进行评价。
第一种方案先碳链变短再卤代,共6步实现目标合成;第二种方案先巧妙地加工信息并进行二元应用引入两个卤原子再氧化短链,共4步实现目标合成。
[活动二]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合成设计的挑战,让学生学会从碳架变化、官能团变化两个角度对比原料与目标产物,进而从碳链的改造和官能团的转化两个角度入手合成目标产物。学生设计了两种都可行的方案,其中第二种方案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善于利用和加工信息。在有机合成中经常会碰到信息的再加工应用,如多元应用、环状应用、聚合应用等。这个环节的讨论,让学生切身感悟到信息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注:先给目标产物碳原子编号,然后开环推理中间体,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碳原子编号对应。
[讲解]化学家科里于1967年提出了“逆合成分析原理”(见图4),他利用电子计算机来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开创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新纪元,因而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化W奖。
[展示]展示学生设计的几个途径并评价讨论(见图5)。
[活动三]设计意图:该活动是成环与开环设计,合成复杂环状化合物路线,分析和对比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碳链和官能团,并给复杂环状有机物的碳链进行编号,可以找到合成突破口,切断目标产物,确定有把握的中间体。通过有机物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等基础知识的认识。逆向性思维是进行有机合成设计重要的思维方法[3]。
[课堂练习]化合物F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合成一考察正向分析法,碳链变短、链状的合成;合成二考察逆向分析法,碳链增长、成环的合成;课堂练习设计考察正逆结合分析法,碳链变长、开环的合成,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学生思维的应变能力。
注:先给目标产物碳原子编号,然后成环推理中间体,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碳原子编号对应。
[活动四]小合成挑战3
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痛,具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工业上通过下列方法合成:
[学生交流]保护酚羟基防止在引入氧化甲基时被高锰酸钾氧化。
[活动四]设计意图:阅读信息流程,挖掘信息中隐含的酚羟基保护问题,在自己的设计中注意应用信息中的方法保护羟基。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地捕获提示信息,仔细挖掘信息中隐含的解题线索,形成解题思路。
[展示与挑战]
学霸自编合成题1:
已知:(1)不饱和碳上的氢可与1,3-丁二烯发生1,4加成。如:
请以分子式均为C4H6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链烃为原料合成3-羟基丁酸。
学霸自编合成题2: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方面用途广泛,可用卤代烃和镁在醚类溶剂中反应制得。设R为烃基,已知:
设计意图:开展学霸自编有机合成设计题活动,学生主动研究有机化学学习资料,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由局限变开放,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
[总结]在几个合成挑战环节中同步总结思维方法进行板书如下:
3 教学反思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如何让学生大脑积极运转、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呢?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呢?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教学的起点是呈现有较大包容性的、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引导材料,这些材料就是思维的切入点、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起点[4]。本节课思维的切入点就是课堂需要的有机合成设计和评价材料,材料包括学生作业中的有机合成片段、笔者改编的有思维层次的小合成题,以及学生自编的有机合成题。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在层层递进的挑战中开展教学,提高了课堂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提高理解的层次,在思维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优良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四要素,它们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内化而形成的[5]。有机合成设计与评价是一个培养这四要素最好的平台。有机合成设计要根据已有原料、信息和有关规律,找到官能团引入、转化、保护的方法,找出合成目标有机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尽可能合理地把目标有机物分解成若干片断、根据信息提示将各片断合理地拼接和衍变,并采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设计出最佳的合成路线,这个过程正是体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合成挑战一两种合成方案都可行,但思维不同。合成挑战二由原料1,3-丁二烯合成中间体1,4-丁二醇,关于两个羟基定位问题,学生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机合成设计在解决碳链增长与变短、成环与开环、官能团一元与多元、官能团定位与保护等问题时都需要学生不受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束缚,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新的因素,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化学思维的灵活性。“大家来找茬”活动和合成挑战中都有评价环节,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活动探究的乐趣,也体会到已有知识的概括总结、融会提升、迁移应用的意义,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环境宽松、和谐,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展示合成方案,各抒己见,达成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学生在交流中通过自主纠错,发现合成过程中要考虑官能团转化条件、定位、保护、顺序等一系列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用正向分析法和逆向分析法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有原料和目标产物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各展所长,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魏崇启,牛永香.例谈高考题中有机物合成路线的设计方法[J].化学教学,2012,(8):56~59.
[2]杨大强.选修模块“有机合成”辅学课案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4,(11):35~37.
[3]蔡秀忠.“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化学教学,2010,(7):27~30.
[4]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2012,(16).
[5]陈娜娜.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J].素质教育论坛月刊,2011,(7):61~62.
[6]张宗仁,刘益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培养途径[J].新课程・下旬,2015,(12):28~29.
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好与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如何优化阅读教学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语文教师极力研讨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阅读基本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有讲述法、讲读法、讲解法、讲练法等。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够训练学生的听知、听记和思维能力,保证问题讲述的完整性,比较适应班级教学,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系统求知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施,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容易致学生被动,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满堂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
2.讨论法
主要是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是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对课文的重难点和疑点的讨论,此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准备和引导。其优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激发自主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的精神,从而进行高品质的阅读。其缺点是较费时间,由于讨论的问题比较单一集中,不利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掌握好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3.情境教学法
其优点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感知,帮助学生正确而快速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同时在情境中更能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中,不足之处就在于可能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4.问答法
此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并促使其提高口语交流、对话以及应变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不足是不利于系统传授知识,利用不当时容易导致满堂问。
教师要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教学法的优点,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引导进行探究学习,提升学阅读能力
探究学习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的提升,基础打得好,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交流,提升自身的能力。如何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呢?
1.读前发问
鼓励学生就文本的疑难,或是希望与师生讨论之处进行提问。如,课前五分钟发问等,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新奇,富有刺激性的 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提升阅读能力。
2.读中质疑
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是对文本内容和理解等方面进行质疑,带着问题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更加融入文本中,通过质疑提升阅读能力。
3.读后探究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创新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对待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时常常喜欢自己琢磨,或是直接求助于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0-02
兼职体育教师就是指学校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同时还担任体育学科教学任务的非体育专业教师。他们是目前专业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的有效补充,由于他们在体育课堂教学时缺少专业的运动技能传授,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设想,以此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能力教学。
一、选择兼职教师,兴趣为本
在当前兼职体育教师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有针对性选择兼职体育教师,为快速提升兼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选择安排兼职体育教师的时候要选择喜欢体育,并愿意为体育教育奉献的教师来兼职;要选择具备一定体育素养的教师进行兼职;要选择具备运动天赋的学科老师进行兼职。以此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激情,提高体育专业素养。这也利于后期的培训,为快速提升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奠定基础。
二、创作体育素材,送教课堂
在互联网的大数据下,微课、微信视频已经悄无声息地深入到了体育教学的课堂。通过整个区域进行微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拍摄小型微课,不仅可以为体育资源提供素材也可以快速让兼职体育老师上手教学。为他们提供快速提高体育教学能力的技术支撑。高新区主要做法:把小学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内出现的教材内容或者重要的知识点由专职体育教师进行微课录制。(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拍摄不同视频,并创编成一系列的资源库。每节课上课之前在资源库中抽取准备、基本、结束部分内容创编成完整的一节课。通过观看视频教学进行模仿,让兼职体育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再进行授课。这种以微课为载体,储备有效体育资源的素材,并送教于课堂,是让兼职体育教师们通过这种手段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
三、注重团队合作,以专带兼
苏州高新区每所小学校都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可以手把手指导兼职体育教师,提高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有计划性地组织安排专、兼职体育教师师徒结对,师傅带徒弟,体育组使用材、参照案。发挥团队合作能力,安排师傅每周进行听课并定期开展有效评课,以专带兼,这种互赢的方式、为快速提高体育课堂专业水平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同一考核标准,共促进步
以往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理解的偏颇,把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简单化,降低了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快乐体育”成为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各种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只要能组织管理学生,就能上好体育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考核监控,导致一些兼职体育教师,上课没有教案,教学没有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教学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做做游戏,缺乏体育课应该有的练习密度、负荷和强度。在教学技能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示范和展示,让学生失去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要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兼职体育教师缺乏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室采取对兼职和专职同等考核,并进行同体异构,让兼职体育教师倍感压力,促使他们尽早明确体育教学的步骤以及体育运动规律,以此提高上课的技巧和课堂的实效。
五、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实效
为了更好解决目前存在兼职体育教师的现状,借助区域内培训是最好的一个手段。在培训前做好问卷调查,找出老师最需要的内容。比如:体育教学的常规、组织形式,运动安全,简单的运动生理知识、运动负荷安排,场地器材等等都需要了解。培训的形式,除极少的集中培训外,教研室制定兼职教师培训翔实的计划方案进度,开展化整为零的“影响小、效果好”小规模形式的培训;教研室组织的“送陪下校”的培训;相近2~3所学校的开展的小范围联合培训;这种多样性的体育培训项目,为兼职教师由兼到专的发展做到少时多效。
六、搭建竞赛平台,展现才华
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都是通过基本功比赛以及评优课的选拔,对于兼职体育教师缺少选拔机制。为了更快速提高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把握课堂能力,制定出一套适合兼职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比赛、评优课的方案,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赛,教研室牵头承认各种比赛的获奖。为兼职体育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兼职体育教师的授课激情和体育素养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缺乏灵活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这就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成为语文老师要深思的问题,我经过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着力提高备课的能力
1、以“文”为本是根本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2、“吃透”教材是关键
吃透教材,表现为“广、准、深、巧”。广,一是将文本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扩展视野。准,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深,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巧在设问;二巧在选准突破口;三巧在问题来自于学生。
3、“材料”的选取要合宜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很难上成一堂成功的课。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由此,在选择、取舍教材时,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可以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4、模式,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灵活变换备课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教师要着力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只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想。这看起来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学习,很容易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很难把握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语文课堂应该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唤醒,体现出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思想的启蒙,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信念的获得。同时,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亲和力,给学生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气氛。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用录音机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再现童年美好的生活。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也有利于教学情景的进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把握朗读节奏,一边积极开动脑筋,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教师要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四、教师要着力提高激励质疑,启迪思维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尽量做出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