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病学术会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一般治疗
应嘱患者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及刺激性食物。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其可能对胃黏膜的损害。
(二)药物治疗
l.制酸剂 目前多为复合制剂,以减轻不良反应,增强疗效。如氢氧化铝凝胶10~15 ml,每日3~4次,餐后1小时口服,注意可能有便秘等不良反应;或可用铝碳酸镁(达喜)0.5~1g,每日3次,两餐之间及睡前口服,注意其不良反应可能有大便次数增多,偶有腹泻。一般十二指肠溃疡治疗6周为1疗程,胃溃疡治疗8周为1疗程。
2.抑制胃酸分泌制剂
(1)H2受体拮抗剂:目前有西咪替丁(泰胃美)800 mg,睡前1次口服;或雷尼替丁(呋喃硝胺)150 mg,每日2次,口服;或法莫替丁(高舒达)20mg,每日2次,口服;一般治疗疗程均为6~8周。
应注意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法莫替丁时,可能有便秘、皮疹、头痛、过敏等不良反应,西咪替丁使用时可能有头痛、头晕、腹泻等轻度不良反应,亦可有嗜睡、焦虑、精神错乱、幻觉等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罕见有男性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等严重不良反应,雷尼替丁的不良反应较西咪替丁少而轻,如头痛、腹泻、便秘、皮肤瘙痒等,严重时亦可有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不良反应。注意应用此类药物前应了解患者有无肝、肾疾病,必要时减少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2)质子泵抑制剂(PPI):目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线药物。奥美拉唑(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口服;或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30mg,每日1次,口服;或雷贝拉唑(波利特)20mg,每日1次,口服;或泮托拉唑(泮妥洛克)40mg,每日1次,口服;或埃索米拉唑(耐信)40mg,每日1次,口服。PPI类药物一般均为清晨口服。一般十二指肠溃疡治疗4~6周为l疗程,胃溃疡治疗4~8周为1疗程。洛赛克罕见变态反应、脱发等不良反应,个别病例则有关节痛、肌无力、肌痛、头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不良反应;达克普隆可有腹泻、口干、恶心、便秘、腹胀、头痛、嗜睡、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泮妥洛克偶有头痛和腹泻,极少引起恶心、皮疹、皮肤瘙痒及头晕等不良反应;波利特可有变态反应、心悸、便秘、腹泻、头痛、水肿、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耐信可有头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皮炎、瘙痒、荨麻疹、头昏、口干等不良反应。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3.胃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l g,每日3~4次,餐后口服;或硫糖铝混悬液(舒可捷)10 m1,每日3次,口服;或胶体次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110mg,每日4次,口服;或米索前列醇(喜克溃)200μg,每日4次,餐前和晚睡前口服。硫糖铝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而铋剂的不良反应则有口内金属味、便秘、皮疹等,米索前列醇是一合成的前列腺素类似物,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孕妇和对前列腺素过敏的患者禁用,有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病变者慎用。这些药物治疗的疗程均为应用4~8周。
4.根除Hp 根除Hp治疗大体可分为PPI为基础的方案和以铋剂为基础的方案,在PPI或铋剂的基础上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生素中的2种,组成三联疗法,临床应用时可用呋喃唑酮替代甲硝唑。PPI为主的三联治疗:①方案1,奥美拉唑每日40 mg,阿莫西林每日2000 mg,甲硝唑每日800 mg,均分为2次日服,疗程7~14日;②方案2,奥美拉唑每日40 mg,克拉霉素每日500mg,阿莫西林每日2000mg;阿莫西林可换用甲硝唑每日800mg或呋喃唑酮每日200 mg,均为分2次口服,疗程7~14日。铋剂为基础的方案:①方案1,胶体次枸橼酸铋钾每日480 mg,分4次口服,阿莫西林每日1~2 g,甲硝唑每日800 mg或替硝唑每日1 g,均分2次口服,疗程7~14日;②方案2,胶体次枸橼酸铋钾每日480 mg,克拉霉素每日500 mg,甲硝唑每日800 mg或呋喃唑酮每日200mg,分2次口服,疗程7~14日。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86-02
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起病急,进展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相当高,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利于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现将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4例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男20例,女24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71岁。44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16例,有糖尿病史4例,有高脂血症病史10例,有风湿性房颤病史4例,有冠心病史6例,有脑梗死病史4例。
1.2 临床表现
活动中发病8例,安静状态下发病36例,均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即伴有意识障碍16例,偏瘫44例,伴失语或吐词不清20例,伴抽搐发作2例,伴发肺部感染16例,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4例,梗塞部位出血2例。
1.3 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额、颞、顶、枕叶梗死2例,额、颞、顶叶16例,额、颞叶10例,额、顶叶8例,顶、枕叶8例。
1.4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急性期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常规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控制脑水肿,有4例配合白蛋白应用,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控制血糖,调控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有2例梗死部位出血病例未用活血化瘀药物,有2例因病情进行性加重,脑疝形成即转脑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本组44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例,经过全面系统治疗,存活32例,死亡12例。死亡率27.3%。存活患者中,重度残疾18例,重度致残率40.9%,其余患者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及智能障碍。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闭塞所致的脑梗死[2],梗死面积≥20cm或大于同侧半球的2/3即符合大面积脑梗死,常波及2个脑叶以上范围,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其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约为50~80%。[3]本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占36.3%),有糖尿病史者8例(占18.2%),高脂血症10例(占22.7%),均说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本组病例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叶也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占22.8%,其原因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致心脏瓣膜栓子脱落,随血流到大脑半球堵塞血管致大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既可动态起病,也可安静状态下起病,多起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高压征象,酷似脑出血,早期CT征象往往不典型,发病24~48h后CT扫描可见脑室后大面积低密度影;而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可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所以对于疑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而CT检查未见异常者,应尽早行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利于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本组病例年龄46~90岁,平均年龄71岁,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多发于老年病人,发病年龄较年轻的病因多为风心病、心房纤颤病人,由于梗死面积较大,脑组织严重缺血、低氧、自由基大量储留,造成神经细胞壁、细胞器损伤以及酶的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危及生命,加之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老年病人,且并发症多,如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故死亡率高,国内报道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50~80%。本组病例死亡率27.3%,较国内报道偏低,可能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高,大部分有脑萎缩,脑水肿、颅高压时有较多代偿空间;有2例有脑疝征象时立即行去骨瓣减压术而抢救成活。大骨瓣减压可迅速降低颅压,改善脑组织循环,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提高手术效果。所以,提高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把握手术时机,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本组44例病例中,有16例并发肺部感染,占36.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占10%,并发癫痫2例,低钾血症2例各占5%,故有效预防及控制并发症,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之一。
综上述,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重度致残率高,早期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有效控制脑水肿及并发症,有脑疝征象时及时手术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1]。其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为探讨其临床特点,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2002年5月~2007年1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38例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1~81岁,平均61岁。38例中伴有高血压病史27例,糖尿病病史10例,高血脂症16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者5例,合并心房纤颤7例,既往有脑卒中史者9例。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活动状态下起病17例,安静状态下起病21例,起病时有意识障碍22例(其中,嗜睡8例、昏睡9例、浅昏迷5例)。起病后头痛、呕吐13例,偏身感觉障碍16例,肢体瘫痪32例,偏盲6例,以癫痫发作起病者6例,失语者14例,两眼球凝视麻痹者22例,病理征阳性者30例,脑疝8例。
1.3 CT和(或)MRI检查
全部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15例病人查脑CT时距发病时间短(不超过24 h),CT未显示病灶,24 h后复查CT或查脑MRI证实均为大面积脑梗死,有7例大面积脑梗死脑内有点片状高密度灶。梗死部位: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额颞叶6例,颞顶叶5例,额颞顶叶8例,顶枕叶4例,枕叶3例。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急性期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常规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控制脑水肿,配合脑细胞活化剂(胞二磷胆碱等)、自由基清除剂以及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药物,适当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有梗死后出血者停用扩血管药物及抗凝剂。有7例因病情进行性加重、瞳孔不等大、脑疝形成即转脑外科行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经过治疗,存活26例,死亡12例,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障碍及智能障碍。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目前诊断标准不一,有作者认为两个脑叶以上的梗死即属之[3],也有作者认为应以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闭塞造成的梗死为限,目前较多人采用Adama分型法:大面积脑梗死为梗死灶≥3 cm,累及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本组患者均参考以上指标确定。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闭塞,其次是糖尿病、高脂血症,二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发展为脑梗死。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7例(占71%),糖尿病10例(占25.8%),高血脂症16例(占42.1%),均说明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本组病例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也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原因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致心脏瓣膜栓子脱落,随血流到大脑半球堵塞血管致大面积脑梗死。本组病例年龄在31~81岁,平均年龄61岁,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多发于老年病人。
大面积脑梗死既可动态起病,也可安静状态下起病,多起病急,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高压症象,临床表现极似脑出血,早期(24 h内)头颅CT表现往往不典型,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作出临床判断以对症处理,必要时及时查脑MRI以确诊。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多见(12例,占31.5%),其次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多累积两个以上脑叶,通过CT或MRI均可确定。
由于大面积脑梗死面积大,脑组织严重缺血、低氧、自由基大量潴留,造成神经细胞膜、细胞器损伤以及酶的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而危及生命,其死亡率可高达25%~41.7%[4]。因此,脑梗死的治疗主要以降颅压为主,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呋塞米等,配合应用脑细胞活化剂、自由基清除剂及活血化瘀药物,控制血糖、血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加强支持治疗。对上述保守治疗无效者,颅高压不能缓解、病情进行性加重、发生脑疝者应及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本组有7例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成功4例,死亡3例。本组38例病人中存活26例,死亡12例,死亡率为31.6%,死亡原因为脑水肿、脑疝及多器官并发症。
另外有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T提示梗死灶内有点片状高密度灶,提示有脑梗死后出血现象,考虑与梗死后动脉血管再通有关,对此种情况,要及时调整用药,停用抗凝及扩血管药物。
综上所述,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其预后决定于梗死的部位、面积、并发症以及脑水肿控制的程度。积极有效地降颅压、控制脑水肿是救治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关键词 脑梗死 通脉消栓汤
脑梗死是脑血管意外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于中老年病中常见的病症,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和呈上升的趋势。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是内科临床急症之-,其致死,致残率极高。对脑梗死的合理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减轻致残率的关键。自2001年以来,我们运用通脉消栓汤治疗脑梗死4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涩, 头晕目眩,口中流涎或痰多,舌苔白或白腻,脉沉或弦滑。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42例,均为2001年2月-2006年3月本院收治的病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最大72 岁,最小33岁,40岁以下4例,41-50岁7例,51-60岁22例,61岁以上9例 ,自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1周,一般多在1-3天内。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治以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方用自拟通脉消栓汤,处方:黄芪50-100g当归30g 赤芍15g 牛膝30g 地龙15g 水蛭8g蜈蚣1条 全虫8g 僵蚕10g。随症加减:失语或语言蹇涩者加石菖蒲,远志;痰涎壅盛加胆星,法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川芎;便秘加火麻仁或大黄;小便失禁加桑螵蛸,山茱萸;心烦失眠加枣仁,夜交藤;手足肿甚加茯苓,泽泻;阴虚加鳖甲,牡蛎,地黄。每天一剂,水煎取汁450毫升,分三次服,三周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防治并发症,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摄入,积极锻炼肢体功能,提早介入康复训练。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症状体征明显改善。3.2 治疗结果 基本痊愈21,显著进步14,进步5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5.2%。 治疗时间最短14天,最长52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引起脑梗死加重及其他不良反应。
4 病案举例
杜某,男,54岁,2005年5月16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5天前清晨起床后自觉头晕,右侧肢体麻木,不能行走,,被家人送往医院急诊,经CT检查确诊为左侧脑梗死,住院治疗5天疗效不显,因家庭困难要求回家,邀余诊见:神清,头晕,对答切题,语言欠清,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查体:BP140/90mmHg,心率84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肝脾未扪及,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0级,右膝腱反亢进,右巴彬斯基氏征(+)。西医诊断:左侧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为气虚血滞,痰浊闭阻脉络,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选用消栓通脉汤加味。处方黄芪50g 当归30g赤芍15g牛膝30g地龙15g水蛭8g蜈蚣1条僵蚕10g菖蒲15g桃仁10g红花10g。七剂,每天一剂,水煎取汁450毫升,分三次口服,二诊:头晕减轻,右侧下肢能抬起(肌力3级),右上肢在床上能移动,(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消失,舌质红,苔白,脉弦。原方黄芪用量加倍,续进7剂,3诊,头晕明显减轻,言语对答较初时流利,右下肢功能4级,右上肢肌力3级,守上方再加鸡血藤25g,威灵仙15g,连服半月后,语言清楚,伸舌居中,肌力正常,能下地行走,基本痊愈。
5 讨论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 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 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 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 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 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 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 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 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 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 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 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 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 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1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3年至2007年,我科收治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5~78岁。所有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并排除了脑外伤,颅内占位病变,脑炎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均为乙型糖尿病,病史4~10年,住院时空腹血糖8.9~1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21.8 mMol/L,糖比血红蛋白6.8%~12.0%。
1.2治疗方法
1.2.1给予抗纤溶药物
1.2.2控制血压接近正常水平
1.2.3给予止痛药和镇静剂
1.2.4若有抽搐、癫痫,给予足量的卡马西或丙戊酸钠
1.2.5尼莫地平尽早给药
1.2.6有颅内压升高表现的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减轻脑水肿
1.2.7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液10~20ml,每周2次。
1.2.8维持水电解质酸减平衡
1.3结果治愈3例,好转2例,1例因并发再出血自动出院。
2观察与护理
2.1常规护理
2.1.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刺激及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打喷嚏、情绪激动等。
2.1.2保证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2.1.3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可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2.1.4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4周后可在床上活动,6周后可在床边活动。
2.2预防和控制感染
2.2.1痰多粘稠者,每日给予雾化吸入。
2.2.2昏迷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2.2.3留置导尿管患者每天给予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每日会阴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
2.2.4为卧床患者用气垫床,2-3小时翻身1次,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
2.2.5预防感染。
2.3防治脑出血并发症
2.3.1首次脑出血48小时至2周是再出血的高危期,2周内再出血率达54%~80%,再出血后死亡率达41%~46%[2],其发生机制与患者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增高有关。一旦发现患者头痛加重、烦燥不安、瞳孔形状异常、血压再次升高、意识进行等应考虑颅内再出血可能。
2.3.2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在出血后4-~15d,7~10d为高峰期[2]。给予钙通道阻滞剂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能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尼莫地平静滴时要防止过快,且需严密监测血压。
2.3.3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的发生率为20%~70%,若发现患者反应迟钝、尿失禁、头痛加重、意识障碍等,应考虑脑水肿可能。
2.4防治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在使用脱水利剂时需警惕糖尿病酮症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注意严密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2.5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防治
本组患者均为中老年病人,且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存在糖尿和肾病、冠心病等,在应用某些药物如利尿脱水剂等时,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
3讨论
糖尿病合并脑出血较单发脑出血或糖尿病更为严重复杂。脑出血时因应激脑组织损害使血糖升高更明显,而血糖升高,加重了脑缺氧损害[3]。在观察与护理时,应综合分析,全面评估,采取严密的护理措施,才能正确判断病情,给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144-02
脑血管病为中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其中急性脑梗死占较高比例,约60%~80%,存活者致残率约75%[1]。经过近年的研究发现,神经保护剂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有效方法之一。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且安全有效。为进一步探讨MCI-186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发病24h内的ACI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年龄49~61岁,平均(58.61±10.5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所有病例行头颅CT检查证实并排除心、肺、肾功能不全等疾患。两组病情无显著差异,并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血塞通400-600mg,拜阿司匹林100mg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bid。14d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及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1]。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2治疗前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目前氧自由基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损害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缺氧期,体内酶系统保护作用减弱,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内代谢加速,产生了大量氧自由基,造成脑细胞、血脑屏障的过氧化损伤,引起级联反应,兴奋性氨基酸、钙超载、脂质过氧化、膜功能损害等等,最终导致脑的继发性损害,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3-5]。
依达拉奉(edaravone,MCI-186)分子量为174.20,具有亲脂基团。作为新型的强效自由基清除剂,MCI-186的血-脑脊液屏障通透率可达60%,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延缓神经元死亡,减轻神经功能障碍[6]。本研究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证实,治疗后14d患者CSS和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Mayer TE, Hamann GF. Baranczyk J, et al. Dynamic CT perfusion imaging of acutestroke[J]. AJNR,2000,21(8):1441-449.
[2]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Shichinohe H, Kuroda S, Yasuda H,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MCI-186) in mice permanent focal brain ischemia[J]. Brain Res,2004,1029(2):200-206.
[4] Tanaka M.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J]. Nippon YakurigakuZasshi,2002,119 (5):301-308.
[5] Noor JI,Ueda Y,Ikda T,et al. Edaravone inhibits lipid peroxidation in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rats: an in vivo microdialysis study[J].Neurosci Lett,2007,414 (1):5-9.
[6] Chen,Zhou JF.Low cholesterol in erythrocyte membranes and high lipooeroxides in erythrocyte are the poteneial risk factors for cerebral hemorrhagic stroke in human. Biomed Emviron Sci,2001,14(3):189-198.
中图分类号:R743.2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心脑血管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丰富,疗效肯定,但是高血压病的辨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因此,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实验室客观指标,对于辅助中医辨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高敏C反应蛋白(HCRP)是敏感的炎症标记物,其含量变化对预测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分析3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发生心脑血管梗死事件和中医证候之间的关联,希望为深化对中医证候的客观认识,借助实验室微观指标辅助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28例,男性173例,女性155例,男女比例为1.12∶1。年龄35岁~93岁(62.59岁±11.00岁)。高血压病程1年~40年(10.55年±10.13年)。合并急性心脑血管梗死72例,陈旧心脑血管梗死40例,未发生心脑血管梗死216例。
1.2 诊断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诊断标准[3],脑梗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心肌梗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5]。
1.2.2 中医辨证标准 血瘀证辨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血瘀证辨证标准[6],气虚证辨证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和老年病专业委员会1986年修订的虚证辨证标准[7],风证、痰证、火热证辨证参照1988年卫生部药政局高血压中医诊断的辨证分型标准[8]和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9]。
1.3 纳入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纳入本研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急性创伤、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的患者。
1.4 方法
1.4.1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临床资料收集人员经过培训,使用统一的病例信息调查表采集病例信息,参照中医、中西医结合相关辨证标准[6
9]进行辨证,并经高级职称医师确认中医证候是否成立,证候成立赋值为1,不成立赋值为0,由专人录入数据库,使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管理。
1.4.2 HCRP检测 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为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仪器为美国Beckman公司CX4 Pro全自动生化仪,正常参考值3 mg/L为异常。
有研究报道[1]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5%-60%。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逐渐增加,本研究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后,观察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的变化,以期为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老年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干预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60~83岁,平均(73.2±11.8)岁,病程(9.36±4.61)个月;对照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60~85岁,平均(75.3±12.7)岁,病程(9.87±5.6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DS评分及HAMD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1.2 入选标准 (1)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临床及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2)临床类型为完全性卒中;(3)首次发病、意识清楚、无理解障碍、病程在1个月内;(4)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5)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前17项)评分≥17分;(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糖尿病史。
1.3 排除标准 (1)昏迷患者;(2)血管性痴呆;(3)严重肝、肾、心脏功能衰竭及青光眼患者;(4)有精神病史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护理干预 全部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均进行脱水、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稳定血压等常规治疗,并每天早餐后1h给予口服氟西汀胶囊20mg/d。常规护理按照要求进行定时服药、饮食调护、康复锻炼等指导。
(1)提供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支持关心病人,避免减少病人的心理应激,针对住院期间的一些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转贴于
(2)心理疏导:认真地倾听患者的苦诉、宽慰病人,耐心地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与疾病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对本疾病的认识,消除各种顾虑和悲观情绪,克服自卑感。对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反复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康复指导:为瘫痪而卧床者定时翻身扣背和变换,并对患病的肢体进行按摩;协助患者在室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对症状改善者及时鼓励。
(4)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家属树立正确的观点,要求患者家属体贴和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缓解其压力。
上述方法每周做3次,坚持治疗8周。
1.4.2 评定方法 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对综合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第八周进行评分,每份调查问卷由患者独立或家属帮助共同完成:(1)HAMD、NDS评分标准同前。(2)计算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HAMD减分率≥75%为治愈,25%~75%之间为好转,
2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特别是患者本人,认为疾病的后遗症会给家人带来负担,对生活丧失信心,出现情绪低落、厌世、睡眠障碍、兴趣丧失、不愿配合治疗等,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人们只重视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着相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治疗,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由此导致脑梗死的再次复发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一方面,脑梗死后抑郁往往导致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明显降低,甚至拒绝服用常规药物治疗。因此,脑梗死后抑郁不仅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干预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明显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以及主动积极的参与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原理是将两个电极放置在患者的额头部,随着肌肉的放松和收缩,产生不同强度的皮温变化,可转化成患者可察觉的听觉和视觉信号,将生理、心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反馈给患者,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心理疗法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 兰月,徐光青,胡昔权,等.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2768~2771.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IMT、斑块面积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HDL-C、IMT以及斑块面积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临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阿托伐他汀;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99-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1]。笔者采用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7±5.8)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3±4.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20236)100mg/d,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30047)20mg/d,晚餐时顿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001)4粒/次,3次/d。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C、HDL-C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IMT以及斑块面积减少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脂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膜内,血管内膜发生灶状纤维化,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阻塞,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时可发生硬化斑块脱落,使得大脑动脉阻塞,导致脑梗死的发生[3]。临床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以降血脂和抗凝为主。阿托伐他汀是一种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使得血脂有效的降低、使胶原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的沉积也减少,还可以使炎性反应受到抑制。因此,可使硬化斑块体积的发展减慢,进而有效控制颈动脉硬化病情的进展。脑心通胶囊主要由黄芪、地龙、全蝎、水蛭、红花、乳香、赤芍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刘威等[4]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了72例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IMT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HDL-C、IMT以及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表明采用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调节血脂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婷婷.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94-495.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0(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