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科研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2-03
[作者简介]崔建峰 1978― ,男,河北邯郸人,博士,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测试与软件评价。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在这种转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完成学院内专业转型,培养具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是所有从事地方高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推动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本文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分析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相关专业转型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该专业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存在问题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应用型转型的若干问题都无法很好地突破。[2]
一 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服务地方主要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性、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3]目前,地方高校的学生知识面偏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教师自主意识不足,对各自专业建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缺乏长远规划;部分管理者仅专注于专业内部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调研行业发展现状、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仅仅停留在讲座、互访等形式层面的了解上,缺乏持续性的跟进,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特别是独立实践教学内容没有跟上其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部分专业对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考虑甚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人设课现象还比较突出,并未把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 各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
受单一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专业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专业间交叉融合有待提升。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目前共有5个专业,10个专业方向。由于专业、方向数量较多,且专业间相互比较独立,每个专业都在打造“小而全”的模式,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力量分散,削弱了发展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例如,目前学院各专业已经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规模都比较小、比较封闭,适用专业单一,资源难以共享,造成了管理负担加大、重复性投入成本偏高、效果偏差等问题,其后果是难以形成大团队,不能承担大课题,不能解决大问题,不能做出大成果,不能实现大发展。人才培养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三 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工程教育脱离工程实际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专业教师队伍中虽然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现有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课程组建设出现“扎堆”现象,有的课程组只有一位教师,而有的课程组教师过多,以致出现“抢课”的现象,不利于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专业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然而现有师资中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比例较少。新进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他们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但绝大多数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很好地担负起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考核体制有待完善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质量,学院已经建立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学习场所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广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利益与公益事业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与学校原有的业务关系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与学校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管理难度加大,实习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和一些企业联合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比较松散,更多的是建立在临时的、现实的利益需求上。虽然采用校企指导教师共管共导,但是效果并不好。学生在企业实践随意性太大,实践目标模糊,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发展对策
一 修订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制定明确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地方高校转型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根据院内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闽合办学的经验,以2012级培养方案为基础,启动了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培养方案修订强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多方位、多渠道的调研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各专业严格遵循“三三三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并对这些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业调研、毕业生调查,与企业互聘专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进行广泛调研,并通过专家的论证。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特色进一步凸显。新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了课程设置问题,如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比例恰当,注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独立实践课程环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适应就业要求;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的全员参与,将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创新学分的重要条件。
二 改善创新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兼顾自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综合练习等功能,构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力度。急需建立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拓展渠道,为学生提供毕设优秀作品展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并搭建软硬件平台。
其次,创建互惠互利型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探索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之路。学院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力度赴省内外大型企业宣传介绍学院各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规格;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向学生全面介绍企业性质、发展现状及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等。同时,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将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和效益突出的企业对学生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选派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提高学生搞好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三 完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以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为契机,尽快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梯队,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发展。
首先,加大力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发挥引领辐射效应。高层次人才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和核心,是学院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人才队伍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引领和辐射作用。其次,严格把关新进教师引进机制,多吸纳一些知识结构新颖、能够与时俱进的年轻教师,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多样化的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动态并派送相关教师进行学习;设置二级学院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项目,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不断试验和修正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4-5]继续坚持“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建设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从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既有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改善应用技术型师资结构。
四 着力打造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
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带动。学院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理念,将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有机融合。同时,整合地方产业企业资源,在软件与信息服务等领域积累优势,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环节教学。
学院将积极推动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邀请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完善并落实二级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经费划拨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估验收等具体办法,激励各系部自发开展具体建设工作。并积极筹备新一轮的校内专业评估以及为各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琼英,曾波.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中学刊,2014 6 :123-127.
[2] 赵帅,杨增俊,刘建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4 19 :153-154.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85-02
伟大的算法和程序设计技术的先驱者、计算机科学家Danold E. Knuth指出 “计算机科学即是算法的研究”,算法设计与分析设计不仅是国内外大学中计算机类和信息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也是计算机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该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的整个课程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堂上讲好经典算法+实践课上做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学效果需要了。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大学中,学生的思维和理想被最大程度的激发,一门课程和一个老师要想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为了让这门课在他们当前培养体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算法课程的教师们不断的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文献[1]和[2]提出了基于ACM-ICPC模式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文献[3]和[4]提出了将翻转教学用于算法课程中,文献[5]提出了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算法课程教学改革,还有一些教师将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用到了算法教学的课堂中,例如文献[6]提出了算法可视化的教学辅助平台,文献[7]介绍了蚁群算法的教学辅助平台和教学效果,这些改革措施都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单一的改革方式只能优化算法教学的冰山一角,最好的改革应该是立足于学生,因材施教。每个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是寒窗苦读之后飞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没有差生,有的只是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有的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有的思维缜密善于逻辑推理,有的思维沉静善于钻研。基于此,针对课堂教学环节、实践课环节和成绩考核环节,本文提出了科研、竞赛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1 课堂教学环节
由于学时限制,传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堂一般会主讲或只讲一些经典算法,例如:基于蛮力、分治、减治、动态规划、贪心等设计技术的算法,很难抽出时间去讲解新的算法设计技术,例如回溯、分支限界法、随机算法和启发式算法等。若算法课程只关注经典算法和对经典算法的验证,就会令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固步自封。在现今,算法的使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控制系统中,如果脱离具体应用,让学生学习纯算法,就令学生陷入了读死书的困局。因此,针对学生情况的不同,笔者将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天生“学生”之才必有用,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分为科研型、竞赛型和工程实践性三类。教师不对学生盲目归类,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他们科研、竞赛和工程实践的精神,令学生自主选择。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科研、竞赛和工程实践并重,教师在课堂授课时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选择经典中之经典的几个算法进行详细讲解,讲清楚算法原理和编程思路之后,着重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2)为学生讲解最新期刊上发表的(1)中的几个算法的论文,介绍其改进方案,以及在时间复杂度或其它方面的改进,带领学生将该算法学懂学精。
3)选择ACM竞赛中与(1)中几个算法相关的赛题,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
4)用(1)中几个算法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算法第一时间用于工程实践。
5)讲完几个经典之经典算法之后将回溯、分支限界法、随机算法、启发式算法搬入课堂,带领学生在科研、竞赛和工程实践三方面同时强化这些算法。
做到了上述五点,就可以兼顾三种类型学生的需求,令每个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什么是竞赛,什么是工程实践,明白自己适合向哪个方面发展。之后,在实践课阶段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进行实验和拓展。那些被排除在经典之经典算法之外的经典算法,可以让学生用翻转教学的方式学习,教师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答疑。
在科研、竞赛和工程实践并重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每个同学都对算法设计技术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虽然比传统课堂中学的算法类型少,但是学的精,教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2 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全面撒网,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进行收获。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将每个实验内容编为三选一的题目。比如一道算法改进题,一道ACM竞赛题,一道路由资源的算法分配题,令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算法的题目不能出的太难,应该每次实验兼顾各种难度的题型。令学生在攻克一道道算法问题的时候充满信心,逐步引导他们走进算法的海洋。要做到这些,教师需要做如下准备和工作:
1) 精心研读各种算法的算法改进方案,给出学生合理的引导,令他们不要误入科研的死胡同。
2) 收集ACM竞赛试题,并且按算法分类,每次实验都能拿出合适的题目来训练学生。
3) 涉及工程实践的算法源程序通常很长,让学生从读程序开始学起,读懂了之后去改变程序,实现其它的功能。
每个实验完成之后,教师需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选出优秀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认可自己,同时学习其它同学的算法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算法设计能力。
3 成绩考核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负责全面撒网,实践环节负责重点收获,成绩考核环节则需要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精度,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程度,然后进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成绩考核环节分为平时成绩(作业和点到)、实验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实验考察学生的编程能力,期末考察经典算法学习情况,期中考察新算法、竞赛能力和工程实践开况。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情况、实验记录和学生口头阐述为依据,要求科研型的学生做完美的推理、缜密的阐述,要求竞赛型的学生快而准,要求工程实践型的学生细心周到克服实际开发中的各种麻烦。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上交小论文或科学报告来描述自己的设计或创新,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现在很多课程都喜欢设置为开卷考试,但是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对于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学生而言,就像我们小时候背的乘法律,有些内容牢记了,对于日后的学习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成绩评定方式是一种督促的手段,这种手段用好了可以检验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用的不好,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因为在实验课和期中测试中,都采用学生自主选择方式,因此,要根据学生类型制定评分标准:
1)对于科研型的学生,要根据他们读科学文献的数目、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和自己改进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现情况综合评定;
2)对于竞赛型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来进行成绩评定,仿照ACM比赛规则,若答错一题则倒扣分;
3)对于工程实践型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将一个大问题划分为几个模块,将几个小模块实现之后再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评他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分标准,自然会以考试和考评为督促手段,在科研、竞赛或工程实践中养成好的习惯,提高自己算法设计的综合能力。
4结论
本文提出了科研、竞赛与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通过科研、竞赛和工程实践并重,经典算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令学生可以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选择能力,并且在后面的实践环节和考核环节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知识拓展方式,最终在兴趣中学习算法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璐.基于ACM-ICPC模式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5):65-67.
[2]李华,赵建平.基于ACM―ICPC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7):88-91.
[3]高丽萍,刘亚,彭敦陆等.翻转教学在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4(11):59-61.
[4]张铭.立足北大,放眼未来――“数据结构与算法”MOOC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9):65-7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继续教育 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对象相较传统教育来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人群不限于普通学龄学生,而是包括了多层次社会成员如在职人员、进修人员等,年龄覆盖面广、基础学历层次跨度大,而且学员普遍具有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平均技能掌握程度相较普通适龄教育者偏低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早期计算机发展时期而言,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知识已经得到了充分普及,一些非常常用的知识已经成为了各年龄层次所共同掌握的基础技能,这意味着参与继续教育的人群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和深度发生了变化,需要向着更深入计算机软件操作及语言变成本身的方向发展。这样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继续教育要达到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目的,能够充分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使计算机课程成为一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和人员从业的实用继续教育课程。
一、计算机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总体来说,目前继续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需要在现有的继续教育学员中,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来。虽然时代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更多接触计算机操作的机会,但是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并未接触过系统的知识培训,仅仅处于浅层的印象阶段,会使用基本的操作或者大众化的软件使用,对于整体的计算机语言及系统逻辑都缺乏真实化的理解。这样一旦遇到新的尚未得到充分普及的应用时,学员就会无所适从,而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知识支撑的缺陷也导致学员无法在具体的实操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发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二个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员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方向相结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在自身的就业岗位上使用计算机技能,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机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水平,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围绕着学员的真实需求和提升方向来进行教育课程及方式的改革。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我们能够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知识素质为载体,在现有的线下实地教学基础上充分运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育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实现学员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激发,从教育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学员特点等多个方面实现与受众职业属性的契合。
二、深化计算机继续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新时期的教学基本延续了过去应用教育的宗旨,但是在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教育角色的扮演者,如何在延续过去的成功积淀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继续教育的质量,需要解决软硬件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继续教育培训对象年龄跨度大,基础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当期教学的方案和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提出了考验,如何在同一课堂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达到均收益的状态。同时,这种较为开放的教学环境带来了相对宽松的学习压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各不相同,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也就不想普通学员那样具有特定属性,严厉的考核机制和淘汰制都不适用于继续教育教学,如何调动起学员的主动积极性,营造良性的课堂学习氛围成为了教学面临的软件要求难题。
其次是继续教育教师阶层综合素质的缺失,计算机课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大多来自于普通高校,其筛选要求等相对宽松,备课及授课水平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尤其是针对继续教育所面临的特殊对象缺乏有效手段,时常出现简单套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现象。实际上,继续教学学员多数都有职业经历,抽象的理论描述、缺乏实操演练的纯粹讲解对于学员来说并无帮助,反而会增加其进行理解的困难,对职业提升无实际帮助。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和主体都十分庞大,这种新时期的教育类材料如书籍、影音资料等都相对匮乏,缺少针对继续教育学习者本身的特定教程,更新速度较慢,实际可运用的能力部分较少,使得根据书本来进行基础学习的学员收获不大。
三、计算机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可以在新的时期不断调整各方应对措施,用以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
1.贯彻以应用能力提升为终极目的,掌握必要操作知识及理论体系的原则,进行学员的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摒弃那些与实际应用毫无关系的理论,避免出现“学术化”、“虚无化”的教学内容。
2.教育者改变普通教学观念,避免出现希望拉平同级学员水平的盲目追求,应该,允许差异化现象的存在,因材施教。对于技能掌握较好的学员鼓励其深入了解理论体系,达到编程应用语言的目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则鼓励其根据自身职业需求进行技能提升,辅助完成其基础水平的进阶。
3.合理筹划教学课案,以深入浅出为目标,弱化艰涩的专业术语的出现频率,缩短学员对理论和技能掌握的时间,使基础操作成为学员能够自己理解的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实际操作内容的部分,不能只是枯燥的讲解而要利用多媒体、电子产品等多种媒介素材,充分调用当前的最新案例作为讲解和实操介质,调动起学员对课程的兴趣,同时加深理论课程和实操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结合学员的岗位特性和生活需求进行场景体验,加深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4.基于继续教育类课程材料相对来说出版周期较长、资料更新较慢,继续教育机构应鼓励资深授课老师编写教案,直接授课老师制作课案,社会资料作为参考的教学方式,针对学员群体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计算机课程作为信息时代不可获取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自我革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我们分析时局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赫男,王杰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3(02):16.
[2] 田良臣.高效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及其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199-03
0 引言
.NET软件开发技术是目前IT企业采用的主流开发技术之一,.NET软件开发人才也成为一些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之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就分方向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分别是Java方向和.NET方向。
.NET是微软的新一代技术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跨语言平台,改进了Windows中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NET平台旨在实现如下目标:[1]①提供一个一致的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而无论对象代码是在本地存储和执行,还是在本地执行但在Internet上分布,或者是在远程执行的。②提供一个将软件部署和版本控制冲突最小化的代码执行环境。③提供一个可提高代码(包括由未知的或不完全受信任的第三方创建的代码)执行安全性的代码执行环境。④提供一个可消除脚本环境或解释环境的性能问题的代码执行环境。⑤使开发人员的经验在面对类型大不相同的应用程序(如基于Windows的应用程序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时保持一致。⑥按照工业标准生成所有通信,以确保基于.NET Framework的代码可与任何其他代码集成。
在.NET平台上,既可以开发C/S结构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B/S结构的ASP.NET Web应用程序。.NET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类库,在类库中对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
1 NET人才培养目标
在IT企业中,一个软件项目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负责完成开发的。在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根据其工作任务的不同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深入研究并分析企业工作岗位对.NET软件开发人才的能力要求,明确.NET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对于一个中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团队,所需人员构成如图1所示。[2]
在这几个软件项目开发团队的角色中,适合高职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的目标有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员、实施工程师3个角色。
为了获取企业对.NET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走访一些IT企业并搜索几家较大型的职业招聘网站,综合调研结果后得出,对于高职.NET软件人才来说,毕业后的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有:C#软件工程师、ASP.NET软件工程师、Windows Phone软件工程师、.NET软件项目实施工程师、.NET软件测试工程师等。以这些岗位需求作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NET方向学生的就业目标,是比较合理的。从事这几个岗位所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下:
①C语言知识和C程序的阅读理解及编写能力;②数据库知识和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管理与维护能力;③网页设计知识和HTML+CSS网页制作及JavaScript脚本编程能力;④.NET编程知识和.NET的C/S结构和B/S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⑤移动开发知识和Windows Phone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⑥软件测试知识和.NET软件测试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软件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高,人文素养好,具有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域第一线,从事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开发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2 .NET方向课程体系
高职各专业的学制通常为3年。这3年期间,除了最后一个学期用于毕业实习外,学生实际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到2年半。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要求,合理地安排设置相关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并配合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开发人才。
学习和掌握软件开发技术不是学完一到两门课程就能够达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少应该经过3个阶段:入门阶段、深入提高阶段、应用开发阶段。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的.NET方向课程体系就是遵循这三个阶段来构建的,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NET方向课程按照性质分为方向专业课和方向选修课两类。.NET方向专业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HTML+CSS网页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JavaScript脚本编程、ASP.NET Web应用开发、jQuery应用与实战、.NET高级开发技术、.NET应用开发实践。.NET方向选修课包括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iOS移动开发技术或Windows Phone移动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实践。
.NET方向各门课程的作用说明如下:①C语言程序设计:语言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阅读理解C语言程序的能力,为后续程序设计课程打下编程基础。②HTML+CSS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入门课程,学习HTML标签、CSS样式、DIV+CSS网页布局,为后续学习B/S结构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网页设计基础。③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学习C#语言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C/S结构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开发能力。④SQL Server数据库:学习数据库知识,训练SQL Server数据库的安装、管理与维护能力,学习SQL语言,为后续学习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打下基础。⑤JavaScript脚本编程:学习JavaScript编程知识,培养使用JavaScript脚本编程实现网页特效的能力。⑥ASP.NET Web应用开发:培养设计与开发基于ASP.NET技术的动态网站、B/S结构应用程序的能力。⑦jQuery应用与实战:培养使用jQuery改善页面用户体验的能力。⑧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学习软件测试基本知识,学习使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实践。⑨NET高级开发技术:学习使用Ajax技术改善用户体验,使用Web Service实现Web应用程序间的互连,训练三层架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⑩移动开发技术:学习iOS移动开发技术或Windows Phone移动开发技术。{11}.NET应用开发实践:以仿真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完整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和ASP.NET 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12}移动应用开发实践:以仿真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完整的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3 改革成效
笔者学校有两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NET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是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2级开始进行实践的,在之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Dreamweaver网页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 Web应用开发等,从课程设置来看,只有入门阶段,缺少了深入提高和应用开发阶段。2012级以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鲜有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这些个别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都是依靠自学并参加社会培训后成才的。
笔者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负责人,为了改变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低,不能有效培养出市场需求量大、就业质量高的软件人才的现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软件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了软件开发方向课程体系,设立了软件教学班。该软件班2015年毕业时,23名学生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有8人,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有6人,从事其他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有3人。从就业数据看,采用新的课程体系后,无论是对口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都大幅提高,效果巨大。
0、引言
当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肩负着重要使命,尤其是课程的实验环节,更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实践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创新实践意识、自主实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然而,如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环节却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正不断提高。
(2)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如落后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相对落后,也导致传统教学过程中“吃不好、吃不饱”现象的普遍存在。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时间进度、内容要求、方式方法等完全相同的“一刀切”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和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的需求。
(4)基础教学面临学生多、教师教学任务重的境况,手把手的重复教学模式已让大多数教师不堪重负,从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5)课程学时不断受到挤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已成为教师不得不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为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的目标及内容
开展以开放实验室与自主式学习为核心的个性化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从而推动实验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管理的改革创新,达到“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教学需求,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展”的目标,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上述实验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我们推行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集中布置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在每个开放时段安排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助教值班,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答疑工作。学生则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并到开放实验室自行安排学习。
(2)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教育部“白皮书”对课程的要求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制订实验内容,构建“两层次、两模块”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将实验内容分层,分别体现共性、差异性与技术先进性,以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两层次体现了两个层次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包括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第一层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共性,第二层创新能力培养则结合各自专业的不同需求,体现差异性与技术先进性。两模块包含计算机类与非计算机类2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要求,制订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手把手教学方式,实现由教师带实验向引导实验的转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摸索并动手实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让教师转变为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4)考核方式的改革。引进网络化考试平台,实施考前预约和全面机考的考核模式,在课程开设学期分阶段提供多次考试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取两次考试时间并进行考试预约申请。考试通过的学生可进一步自行选择后续阶段的扩展学习内容,两次考试不通过的学生需重修课程。
(5)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综合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我们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平台,包括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平台、网络课件、视频录像、电子教材等多媒体数字资源以及考试预约平台。此综合平全面向学生开放,增强了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效果,同时实现了课程教学由课堂面授向学生在实验室实践操作、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2个转移。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空间,还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式平台,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6)机房管理体制的建设。为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还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制。
2、改革的实施及效果
近3年来,我们对重庆邮电大学理工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具体实施的情况如下。
(1)在课程开设学期内的第一次授课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教师为不同专业学生布置课程的学习要求、内容、形式、考核方法等,并将所有相关信息在课程网站上,以便学生随时查询。
(2)在第4~16周,我们针对此门课程全天候开放3个实验室(包括200台计算机,每周开放7天,开放机房每周开放量达7000人),在开放时段安排专职授课教师或研究生助教(面向全校研究生招聘,经过严格考核,选拔研究生助教)值班,负责开放机房的管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答疑与指导工作。学生凭学生证可随时免费到开放实验室上机学习。
(3)自主开发课程在线学习系统。所有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操作均以视频录像的形式放到在线学习系统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4)自主开发考试预约系统。考试预约系统分别在第9、13、16周总共提供3次考试时间,每个学生可提前一周进行考试预约,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从中最多选择两次考试机会。考试通过后不能预约后阶段的考试,同时两次考试均不合格者需重修课程。
(5)在学校及学院的支持与指导下引进机考系统,由机考系统自动进行阅卷工作;同时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重新构建考试系统题库。机考系统把教师从繁重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为课程的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6)对第一次考试就通过的部分优秀学生,根据其需求,我们开展了c、c++程序设计的兴趣课堂。
课程改革起到一定成效,我们对2010---2012年学习该课程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总体情况见表1,具体成绩分布情况见表2。
在2010年学生的课程考试中,因存盘等问题导致70人得0分;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中,有31人(含重修学生23人)未参加考试;成绩满分学生的人数为40人,占总考试人数的1.48%。
在201 1年学生的课程考试中,因存盘等问题导致17人得0分;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中,有92人(含重修学生37人)未参加考试;成绩满分学生的人数为27人,占总考试人数的1.06%。
在2012年学生的课程考试中,因存盘等问题导致3人得0分;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中,有96人(含重修学生17人)未参加考试;成绩满分学生55人,占2.65%。
对比表1-表3的数据可知,近3年来学生的成绩、高分段学生的比例及一次性通过率等都在不断提高,不及格率逐年下降,改革的成效明显。
3、结语
通过以上形式的课程改革与探索,我们收到了预期的改革效果,改革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开放实验室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理念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实践与创新能力。该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回归、教师解放”的特点,使得学生回归学习主体的本位,教师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新技术并进行课程的改革建设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以学生为本、“两层次、两模块”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点为核心,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分层次、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体现了“强基础、追前沿、重技能”的特色,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完整性、扩展性和成长性;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开放、共享、资源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平台。
症状:腕部肌肉或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痉挛。
外婆传下的小偏方: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者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大蒜汁擦伤口周围,并将蒜膜贴在伤口处包扎。
这人在生活中啊,磕磕碰碰是经常的事情。有些小伤小痛的,自己一懒就不太想去看大夫,就这么拖着拖着,忽然有一天发现,哎哟,原来的小伤口怎么红肿发炎了?情急之下乱投医,又花钱来又受痛,这不,街道保卫处的小李就碰上这档子事了。
小李是个高大的帅小伙,在街道处负责保卫工作,人比较阳光,整天骑着自行车围着小区巡逻。前些日子他忽然不骑车了,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吊带,听人说是胳膊受伤了,细打听一下,原来是这样的:小区最近不大太平,接连丢失了好几辆自行车,居民都指责保卫处工作有疏漏。小李他们领导就让他们认真仔细地排查,特别是晚间的防盗安全。小李依旧离不开自己的自行车,晚上仗着自己眼睛好使,一路狂奔。结果一个石子将小李从车上摔了下来,幸好只是胳膊擦伤,没伤到筋骨,他拍拍衣服扶起车子就走了,根本没放在心上,没想到这个小擦伤竟然成了大患。没两天,小李的擦伤处慢慢泛红、发肿,最后竟然有脓液流出,甚至整条胳膊都红肿发木,连抬起都非常困难。他万般无奈只得去看大夫,大夫又洗又冲的,最后做个小手术,清除淤脓,给他打上了绷带,真是又受苦又受罪。
如果我们平时不小心伤口感染发炎了,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对伤口进行初步清洗,用生理盐水或者碘酒洗去伤口周围的污渍,以免病毒感染。盐具有氧化性,混合一定比例的水以后有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是日常生活中消毒的首选。碘酒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大夫们也常常用它清洗伤口,所以,家庭常备这些还是很有必要的。
伤口清洗完毕,这时你需要去厨房一趟,找个东西来帮忙。对了,就是大蒜。大蒜丰富的蒜蓉能快速刺激伤口附近的肌肉细胞,使其快速修复,以阻止病毒入侵。具体方法就是:取陈年大蒜,以1-2年左右为好,小心去除外皮,可以看到蒜体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轻轻揭下这层薄膜,将它覆盖在伤口上。如果不易贴住,可把大蒜切开,将大蒜汁涂抹在伤口周围。
最后,找一块干净的布,将伤口包扎起来。如果是手臂的下端,就像小李这种情况的话,最好打个吊带,防止手臂下垂,以致血液流通困难,阻碍细胞生长。
在伤口发炎期间,伤口千万不要碰水,以免再次感染。最好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豆腐乳之类的,酱油也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有利于帮助组织修复。
好了,这些简单的步骤,你记住了吗?
厨房里的药膳――杏仁拌茴香,可治夏季感冒
文/陈允斌
吃生拌茴香菜的时候,如果能在里边加一点甜杏仁是最好的,既阴阳平衡,又增强茴香的功效,还能预防肠胃型感冒。
肠胃型感冒是外感风寒加上过食生冷或是油腻的食物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或是拉肚子。夏天的感冒多半都是这种类型的,尤其是喜欢睡觉开空调,吃大量生冷食物的人最容易得。
经常吃点杏仁拌茴香菜,就能防治这种感冒。
茴香能发散风寒,杏仁能润肺平喘;茴香能暖胃、消食,杏仁能和胃、化痰;茴香顺气,可以止呕,杏仁降气,可以止咳;茴香杀菌止泻,杏仁润肠通便,两者同用可以维持肠道功能平衡。而且,茴香助阳,杏仁滋阴,搭配在一起就是阴阳双补了。
这道菜早上就着粥吃最好,因为茴香气味浓郁,有提神的作用。
杏仁拌茴香可以这样做: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国家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目前,全国有800余所高校设置有计算机本科专业。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质量要求在提高[1]。
作为一所省属地方多科性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生源、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如部属重点高校,它们的学生就业出口比我们多,譬如很多学生可以攻读硕士,考研率要比我们高很多;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研究单位也愿意招聘它们的学生[2]。另一方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动手能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其工资水平较低,就业形势也好于我们[3-4]。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建设好计算机专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和武汉工程大学领导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我校计算机专业成为全国首批1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推广试点高校之一,开始按照计算机专业规范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1计算机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于199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即计算机工程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专业方向开办的时间有长有短,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有强有弱,各专业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来找准本专业的定位,并依此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1.1学生规模和层次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学生的来源和层次可分为3大类。其中,计算机工程方向和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招收对象为参加普通高考被二本档次录取的学生;软件工程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中职参加高考被录取的学生;而信息技术方向的招收对象为专升本学生。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存在差异,我校计算机专业因此设置了4个专业方向。
1.2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8人。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且中青年教师居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教学需要。目前,该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1.3实验(实习)条件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建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各类专业实验室10余间,可以承担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同时还建设有校内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各项实习一般采用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这些实习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实习效果较好。2008年,我院建设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了湖北省的验收。它的设立表明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科研及学科平台建设
计算机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院每年获得的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一大批企业合作项目。学院现有硕士专业2个,即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理学)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一个――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和学科平台的建设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师资队伍、实验环境方面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向部属院校的培养模式看齐,我们没有那个硬实力,也没有那个软实力。我们也不可能向职业技术学院看齐,我们不能那样做。我们学校的目标和计算机学院的目标都是要成为省属一流的学校和计算机学院,而不是简单地培养一般人才或技能型人才[5]。
2培养方案的制定
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专业规范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也引起了学校、学院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计算机学院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2.1领会规范内涵
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源广、层次多的现状,我们调整了专业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规范相一致,我们也将计算机专业调整为4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方案、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
我们于2007年就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规范的内涵和现阶段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我们对4个专业方向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对每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2.2制定培养方案及实施
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学习领会专业规范内涵的基础上,按专业规范分别制定了4个专业方向新的培养计划,并于2007级开始执行。
武汉工程大学主管校长和教务处对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为国家级教研项目立项,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在教学任务安排上给予了适当照顾。
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这项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规范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和授课计划,积极按照专业规范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计划强化了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按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课程设置。但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安排不求多、但求精。同时,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实验、设计、实习)的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高〔2001〕6号文件指出,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我校也申办了高职软件学院,由于高职软件学院的特点,它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使学生快速更好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提高学生操纵计算机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保持和提升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招生规模数量的扩张,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质量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要创新改革,不能再完全按照过去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方式来给学生上课了,必须进行创新改革,以使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以下简称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以保持和提升。
一、广义的教学创新改革
只有广义的运用教学创新改革原理,才能使学生快速、全面发展。教学创新改革,从狭义上讲,一般为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材建设创新、考试方式创新和评价体系创新,从广义上讲,一般为培养学生创新、教学艺术创新、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教学组织创新、教学体制创新。教学创新改革的成败,决定于能否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下具有专长并能广泛就业。其中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最为重要。因为教学创新改革必须依赖学生就业市场创新才能培养出倍受企业欢迎的上岗就能胜任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却能不依赖教学创新改革而达到就业目的。目前,我国高职软件学院对教学创新改革中的学生就业市场创新严重缺乏,对当代三分技术七分市场的格局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把学生这产品做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像学生自主创业(如网上创业)、学校走进企业推销学生、网络论坛推荐就业、电子商务等就业方法,都能成为高职软件学院进行学生就业市场创新的线索和起点。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也符合上述教学创新改革的广义原理。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IT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高职软件学院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一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样,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2.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高分和低分生(平均高考分相差100分以上);3.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4.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5.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6.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如实验课很少有人问问题;7.缺少实训基地;8.“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下面就以上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讨论一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的措施。
三、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一)高职软件学院不重视科研,错误地认为科研不重要
最近《中国高教研究》曾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上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是令人不安啊!虽然,高职软件学院在其它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科研成果尚未见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但从以上结果以及作者所做的区域性调查情况来看,高职软件学院科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高职软件学院科研工作这么令人担忧?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的。
学校方面的原因,如奖励制度不健全,对科研工作认识上有偏差,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投入较少等。在学校建设方面,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基建和扩张,称为硬件建设,教学仪器设备为软件建设。硬件第一,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本无可厚非,但形成追求硬件,放松软件,甚至竞相攀比校舍,而吝惜设备投入,就有些轻重失调。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家对科研工作可以反哺教学(即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等思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导致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对科研(尤其是农业软件学院计算机方面的科研)不重视,科研气氛不浓、风气不正。认为搞科研只不过是为了评职称,急功近利严重。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好多软件学院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他们职称偏低,高学历偏少,科研骨干缺乏,加之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条件简陋,所以科研工作难度很大,造成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信心不足。
针对以上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党政一体,以人为本、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改革方案;2.我们不能只看重科研数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是在创新提高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和数量,而不是追求数量的前提下再讲创新提高;3.在产学研合作上,合作方式有多种,对象有多个。尤其是高职软件学院要以校企合作为主,我校成立了合作与发展联盟机构;4.科研政策要向高职软件学院倾斜,尤其是要向计算机教学和科研方面倾斜。因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是向“高”的方向、向“广”度方向发展和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快,老师的计算机知识老化快。
(二)高职软件学院“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从整体上讲,还存在着学历偏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薄弱,有些软件学院到外边培训几天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就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师资队伍建设有别于普通本科软件学院,它更注重于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高职软件学院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软件学院刻不容缓的工作。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太快了,好多计算机老师已经落伍了,那么怎么才能建设一只过硬的“双师型”计算机教师队伍呢?本文认为应对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1.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老师学校在硬件配备上比较差,连个U盘都不配,老师用的计算机档次低;2.加大对计算机教师的进修、培训经费的投入。作为计算机教师从工作以来就没有搞过一个实际的计算机项目,也没有进修培训过,更不要说脱产学习了,整天疲于奔命上课;3.“双师型”既要有理论水平,又要有实践经验,既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又要掌握较先进的技术。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同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要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让老师到企业锻炼。因此,学校要严格落实教师到企业锻炼,不能搞形式主义。据了解目前有些老师只是找一个企业说去锻炼,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企业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4.为培养一流的计算机师资,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学校要多为教师跑项目找资金,让青年教师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5.招聘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利于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加强计算机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通过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现有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促进计算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当前,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中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强化技能教学,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效益,提升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已成为学校深化计算机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鉴于此,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坚持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职高专软件学院学生素质能力为目标,以学为主展开计算机教学工作,探索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如下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和相关改进措施。
1.采用示范模仿式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高职软件学院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而其在高中或职高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多学生只知道享受,天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和听音乐,不知道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甚至最后发展成为厌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行计算机理论教学,可能会使他们反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由于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学习活动获取知识,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所以这一模式在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进时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模仿”教学模式学习既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获取计算机实践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学习。教师边示范边总结计算机实践课的知识点、经验和提示要点,按照边演示边实践等方法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计算机实践课的习惯,让学生认真且有兴趣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因材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在上机实习上走弯路。
2.采用尝试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先让学生上机实训,实训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先让学生们上机练习摸索,动手实践,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自觉到“书本”中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计算机实践课尝试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和“先练后讲”。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而传统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和“先讲后练”这是灌输式教学的特征。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都听懂了,然后学生再上机做练习,把教师讲解的内容消化。 尝试教学理论则同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先练”即教师不讲,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成功动机,注意力集中,积极参加同学间的竞争活动,对学习问题兴趣浓厚,积极探索新知。“后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解决又不能解决还差一口气的时候,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点及反例,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尝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意识,积极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之路,摒弃等、靠、喂的学习观念。
四、结 论
总之,高职软件学院计算机教学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 为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必须全面进行高职软件学院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研究创新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创新改革高职软件学院的科研工作和建设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找出一条适合于高职高件学院计算机实际教学情况的新路子, 即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这必将会对整个计算机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为21世纪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玉东、李建荣:《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因素及相应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杨彬:《高职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7-0027-03
1 引言
“计算机体系结构” 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和全军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基地,十分注重“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该课程一直被列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入选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建设计划,2005年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多、涵盖广、系统性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基本思想,具备衡量工艺、性能、价格、主流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和判断能力,具备合理设计计算机系统以及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能力。
2 课程主要特色与经验
2.1 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
作为担负着国家和军队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重点科研任务的研制单位,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吸收国际上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以及学院科学研究中的先进成果,不断将计算机体系结构主流思想和创新思想引入到课堂之中,更新课程内容,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而且,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院也有意识地促进学院内部人才流动,让具有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的教师直接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工作,将其在科研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正是通过这种良性互动,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内容常教常新,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建设,提升了课程的内在品质和生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协调发展。
2.2 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计算机体系结构学科与课程建设是在我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奠基者、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第一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慈云桂教授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的。从课程设立到现在,学院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确保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经过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领衔、以博士为主体、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拥有全军优秀青年教师、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学校优秀教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另外,中心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和实践的教师与工程师12人配合课程的教学,每年还安排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10人左右参加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课程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考察调研,或做访问学者;教学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层次高、学缘结构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教员的数量和质量完全满足讲授、辅导和实验等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这一优良传统,使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承担多项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覆盖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下的各个领域,在“银河”巨型机等大型型号任务的研制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了课程质量。
2.3 自编与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教材建设
多年来,学院确立了“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稳定性和先进性相协调”和“自编与选用相结合”的教材选编和使用原则。在课程建设初期,学院结合当时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主研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及各类计算机的科研技术成果和跟踪技术前沿的情况,将科研实践最新技术和成果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使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教材始终保持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编写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李勇、刘恩林著,1988年)。该教材多次修订再版,在国内20多所学校使用,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在教材引进方面,学院持续跟踪国际最新发展,数度引进国际公认并被广泛采用的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系列原版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消化,同时将学院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进教材之中。通过“引进―消化―编著”的多次迭代,2000年出版了《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晨曦、王志英等编著)。该书2002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共印刷6万多册,被2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2004年,《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二版再次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5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4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研究实践教学方法,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将学院几代教师积累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涵盖其中,精选动画200多个,通过动画、语音和文字三结合的方法,将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的架构、动态的演示予以展现,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课程200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不但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课程实验所需软件等),同时还配备了大量高水平的动画学习课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内容。教师组还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实时讨论、辅导答疑、提交/批改作业、模拟考试等教学活动。
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5 构建课程建设基础平台,强化实践环境
学院十分注重多层次实践体系的建立,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平台。在实践体系方面,学院将实验分解为一般性课内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小型科研课题以及大型科研课题,这些实践环节各有侧重,难度由浅入深。学生既可依托课程实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机会参与和感受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微处理器设计等方面的科研实践。在这种多层次的综合实践体系中,学生不仅可在信息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评估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现代大型工程项目所必备的团队合作和顽强拼搏精神。在课堂教学方面,为配合课程教学,学院还自主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精心设计了相关实验内容。在前导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流水线和存储层次的FPGA实现,在交互式演示和软件模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FPGA设计和实现,强化了实验效果,增强了课程效果。在课外研究方面,课程组教师向学员提供大量最新的高水平文献资料,方便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和自主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2.6 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在1999年通过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将其成功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学院根据教学规律特点,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分解为教学准备、课程试讲、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考核、课程总结等环节,按环节提出目标任务,学院通过教学督导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动态跟踪、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增强了课程准备的针对性,积累完善了教学档案资料,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年轻教师,保证了教学质量稳定提高。
3 结束语
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研究方向,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只有不断深入开展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紧跟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实施,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宁洪,等.综合型人才创新能力与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