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0-01
一、引言
无论从宏观上来看,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都应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我国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创业理论基础与有关实践经验。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就成为当前高校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1.大学生自愿创业率低
据有关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弱,他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似乎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极大部分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甚至被迫去创业,而由于他们缺乏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大学生在创业的路途中一路颠簸,创业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认清创业的价值,对创业的人心生敬佩和仰慕之情,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未主动专门学习有关创业知识与理论,没有为创业做好真正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调查数据显示,自愿创业的大学生在其中仅占不到1%的比率,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愿创业率非常低。
2.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仅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将它纳入必修课的范畴,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没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阻碍了学生接受有关知识,限制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安稳、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只身冒险,投身于风险大的创业中,因此,首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传授创新创业的新型教育理念给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创业成功后能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创业风险,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望而却步。因此,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价值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给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创业者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承担风险的素质才有利于创业。
高校可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校内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专业为背景,以团队合作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高校可开创名为“挑战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逐层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建校友互动论坛,这样能使学生在特长与专业间找到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设立一个“创业基地”,用以摆放有关成功人士的点滴成长和励志故事,以供学生参观,通过宣扬自主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使更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找到创业的真谛和价值。
2.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为某些专业的必修科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生动地展示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的过程、规律与方法,以树立创新创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精神,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要具备非凡的素质和人格魅力或者过人的才智才能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例如,讲授《管理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获得所需知识。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要在摸索中前进,吸取教学经验,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发展创新创业课程,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努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100−03
大学生要成功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离不开良好的创业素质,尤其是创业心理品质,它对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认为,创业者对创业的心理认知过程是从人们的创新信念或识别新机会开始的,创业个体的创业意志越高,对创业机会的感知越积极,对创业知识了解越多,创业意向越强烈,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1]。因此,了解大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创业知识等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据报道,浙江省已有50多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2],其中,多所院校已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专门开设了创业实验班(简称创业班),让其得到系统的培训。针对浙江省近几年高校纷纷成立的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现状的调查,创业班同学是否具有比其他同学更适合创业的心理品质,如何对同学们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对浙江省创业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同学进行了创业心理品质方面的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三所院校创业班的172名同学以及非创业班308名同学随机发放的4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通过对有效问卷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初步统计,得到此次研究样本详细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管理人员、创业教育课程教师、部分企业成功人士和部分近3-5年创业成功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以及成功企业家资料的研究,在韩力争已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3]基础上自行修订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共64道题目,其中问卷采用5点自评方式计分,依次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5分。本问卷将创业心理品质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创业知识。通过对修订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信度0.92,效度0.88),确定正式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统计方法
为降低被调查学生的敏感性,此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即时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全部数据经筛选后使用SPSS16.0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使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等。
二、结果
(一)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差异检验
T检验显示,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各维度上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t值:创业能力8.389,创业知识8.253,创业信念7.975,创业人格5.176,创业意志4.765,P
(二)年级间差异检验
非创业班样本群体不同年级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创业班样本群体不同年级间,除了创业意志维度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四个维度上(F值:创业信念2.683,创业能力4.481,创业人格3.756,创业知识5.904,P
(三)性别差异检验
T检验显示,创业班男大学生在创业信念(t=2.210,P
(四)专业类别间差异检验
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意志(t=2.090,P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检验
创业班和非创业班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之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明显好于非创业班同学的原因主要为:创业班同学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层层筛选后进入的。其中温州大学第二届“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招生简章就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之一为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浙江农林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试验班招生简章的申报条件要求: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解,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投身创业的热情和愿望;具有创新创业经历或曾参与过该方面工作的人员将优先考虑。浙江工业大学面试时的提问包括:有没有自己创业的想法,是否有相关的实践经历,为什么认为自己适合创业。所以,选拔时虽然没有经过具体的创业心理品质的测试,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业心理品质做了要求。
(二)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年级之间的对比分析
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意味着创业班学生的培训对创业心理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创业班学生除了创业意志以外,大一到大四创业心理品质存在差异,尤其以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差异最为显著,而非创业班同学年级间没有区别。在三所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均提到:对创业班的学生进行全程式的专业化辅导和规范化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创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创业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非创业班同学没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平时安排的课程对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不大。创业班能培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非创业班的同学不代表其以后不会走上创业的道路,所以,对非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性别之间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在创业信念、创业人格等维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这有可能是因为女性进行职业选择时,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受性别职业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较大。社会普遍认为,在创业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女性应该选择稳定、轻松的工作,而且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好家庭,所以不适合从事风险大的创业。另外,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男生较少些,因此对社会、对生活压力的了解相对也少些,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女大学生依赖心理较强,闯劲不够,宁可盲目的寻求帮助也不愿追求自身的成就,很大程度寄希望于学校、家长帮自己找份好工作而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奋斗,因此,需要承担较大风险和坚强意志力的创业被排在了他们的选择之外[4]。当今社会一些享乐主义的观点如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女生创业的激情。
(四)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不同专业类别之间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意志上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非创业班文科学生在创业信念、创业能力上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为了便于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将经管类的学生专业都划归文科,经管类的学生占了其中的一大部分,而这部分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和创业能力等方面要比理工科学生更高,因此,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文科类大学生在某些维度上,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这个结果比较符合本研究的调查预期,经管类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包含了创业相关知识,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比较符合。
(五)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对比分析
调查中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于创业心理心理品质的各个维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创业班与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创业班学生在各项指标上都显著高于非创业班学生,其中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差异最显著,其次是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然后是创业人格。建议在创业班开设专门的心理学方面的课程,特别加强创业意志和创业人格方面的培养[5],提升创业心理品质。
(2)非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创业班创业心理品质各年级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针对创业班学生的专门培训对创业心理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对非创业班同学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待加强,学校在平时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可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创业方面的内容,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3)男大学生群体各项创业心理品质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应重视培养女生的创业观念,加强女生追求自身价值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创业形成的心理障碍,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创业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行动。学校尽量营造有利于激发女生创业愿望的校园文化氛围[6],政府也可出台一些鼓励女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女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从而提升其自信心。
(4)无论在创业班还是非创业班,文科类学生在创业心理品质某些维度上要普遍高于理工科类学生。建议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引导理工科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认识到其所学专业在创业方面的优势。
(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群体之间创业心理品质各项指标没有差异。
参考文献:
[1]董红燕,徐双俊.创业心理品质开发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6-88.
[2]沈清清.未毕业先创业,大学有无开设创业课程的必要[EB/OL]. 省略/05edu/system/2009/04/ 10/015418773.shtml,2009-04-10.
[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54-15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作用;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已逐渐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已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全球经济及信息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力量变成了创业经济与创新经济,大学生不仅能通过创新创业展示个人的价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各领域的就业。在党的十报告中曾明确表示,要重视多渠道的就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真正的促进就业市场的发展。因此,在此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1世纪初,只有清华、复旦等重点大学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引入此方面的教育,但其他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坚持传统的授课模式。直到近些年,各重点高校不断展示出新的创业教育成果,其他高职院校才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θ瞬排嘌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基础课程中,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创业教育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较多不够完善的方面。
2、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第一,学生创业意识、意志力薄弱,他们普遍只有意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创业过程中不够脚踏实地,可行性分析不足;其次,未掌握充足的创业理论,比如创业优惠政策、程序等等;再次,未掌握充足营销理念,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如果对于经营、管理、人事、财务等完全不了解,又如何创办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最后,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与真实的行动,这是最关键性的因素。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作用分析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就以林肯商学院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主要由个性发展、技能开发、实践性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和职业导向五个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可以说既有递进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非常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前四方面都是对学生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提出的,第五方面是对其他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延伸。鉴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更新大学生的求职观念。较多大学生在就业中总是会存在等、想、靠等消极性的思想,没有自主创业与选择的意识,局限了自身能力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及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创业就业观念。因此,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要积极了解每个学生,将他们的创业潜力开发出来,正确的认识创业与就业,既能完善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还能够使他们树立更高、更远、更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2、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品质,比如:独立性、适应性、合作性和领导能力等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止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拓展其就业思维与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的素养,为社会提供更高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使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企业家思维,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具有择业和创业的能力,才会乐于了解、认知社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与选择,因而能够提升他们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并逐渐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技能的提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从而逐渐满足企业、社会和工作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就业既能。此种技能包括专业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管理、决策等能力。能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发展人才。鉴于此可知,创新创业教育能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的招聘要求,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能力及个人技能,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发挥自身的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点的提升及带动社会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85―02
创新不但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有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学生就业、求职、创业乃至其一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通用能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首创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即求实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对“环境太平凡不能新、生活太单调不能创新、年纪太小不能创新、我太无能不能创新”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卓越的实践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因而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担负起培育的重任。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可以看成是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本质上是其本人事先不知道的思维结果的能力。
1目前机械专业创新能力现状
机械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基本上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已经非常成熟和系统化,能够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而有所不同,目前很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有很多高校专门建立创新训练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老师们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赛促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同学的综合素质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但是目前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比较欠缺,在以理论学习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本科阶段,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要比实践课大很多,即便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种实践课程,注重的也是绘图和计算,因此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仍然缺乏锻炼,这一点在学生们参加机械创新比赛的准备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二是遇到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精神和劲头。学生们从小接受应试教育,虽然在中学时期有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但大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并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实验来给学生们做深入研究。因此学生们习惯了按实验步骤来做实验,最终验证的也只是前人已经验证了千百遍的公式和数据,并没有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潜能。因此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深入研究学习的劲头,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三是发现问题后不知该如何解决。同学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发明和专利距离自己很远,自己是没有能力来实现发明和创造的。有些有潜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火花出现时,也仅仅只是在脑海里闪了一下就破灭了,并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让想法变成现实,让这些灵感昙花一现的过去了。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在充分发挥设计者创造性的前提下,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从而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机械创新能力通常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和创新意识。
2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和了解,发现机械专业大学生具有很多优秀的特质,比如:勤奋好学,做事踏实认真,专业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等等,这是因为机械专业的专业课多且难,学生们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功课,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课学习使同学们积累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也发现机械专业学生们创新能力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惯性思维。在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这些核心专业课时,老师都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各种机构,了解机构的应用。比如在讲到连杆机构时,会提到缝纫机的结构,实例讲解确实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机构,在初学时效果非常好,但这无形中给同学们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有时候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惯性思维是对创新活动非常有害的,常常会让学生们多走弯路。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凌驾于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之上来进行思考。其二,缺乏科学的创新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一开始接触创新设计时肯定是没有目的的,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做支撑,只能在学过的专业知识和见过的机构的基础上做改进和升华,缺乏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创新活动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需要一个教学体系作支撑,如果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最终会导致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大多是以题目出发,拟定各种方案,最终选择一种最可行的方案。这可称之为“试错法”,这种方法很常见,但是需要走很多弯路,很浪费时间,效率比较低。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多进行创新方法的学习,比如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先对之前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可以进行理论性的指导,比如加入《现代设计方法》、《创新案例》等课程的讲授。其三,知识面不够宽。学生们虽然进行了专业课的学习,但在具体进行创新活动时,就出现了知识不够用的现象。比如在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时,就需要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热处理、装配等一系列的知识,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CAD、Pro/E等绘图软件,如果理论知识面不够宽,那么设计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品。其四,搜集资料和检索文献的能力不足。学生们有了创新的想法,这当然是好现象,但是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因为创新活动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需要大家集体来讨论,对比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在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需要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时就反映出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严重不足了,没有搜集资料和检索文献的能力,就不能了解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也许大家冥思苦想的很久的方案,是前人很早就解决了的问题。
3指导机械创新大赛有感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一项全国大学生重要科技竞赛活动,也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的全国大学生九大赛事之一。
机械创新大赛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创新大赛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物制作、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本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本校也组织学生参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指导比赛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一是学生普遍兴趣浓厚。学生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赛确定比赛题目之后,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也都提交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细致的在观察,并时刻在思考问题,这是好现象,因为很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二是注意指导方法,多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有了学生们的动力,还需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作,并不是有一个想法就够了,因此,需要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避免让学生走弯路。有时候因为考虑问题的不全面,所有方案需要从头再来,耗费精力不说,效率也非常低下。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引导,也就是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重点在“启发”,而不是“灌输”,大学生处在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最旺盛的时候,指导老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激发出学生的灵感。那么科学的创新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指导老师经验丰富,从理论高度来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技巧和策略,有时候能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使得创新活动能够更有效率的顺利进行。三是需要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比赛中,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参赛前,需要撰写产品设计说明书,设计制作比赛讲解时的PPT,参赛中,需要对专家讲解作品并且回答专家所提出的技术性问题,这都是对学生的考验。有不少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由于答辩成绩不高而没有得到好的名次。这对学生是一次全面的考验,要求学生不仅要拿出好的作品,还需要用得体的语言将创新设计思路和创新点表达出来,另外,还要接受专家组的提问,完成答辩过程。在一个团队中,往往是同学们分工合作,由表达能力最好的同学来完成作品的讲解和答辩,但同时也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光是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将它陈述出来,告诉大家你的设计思路以及作品的优点。这对同学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有启示作用的,作为工科学生,将来留给社会大众的印象不再是一味埋头苦干,而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四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确定产品设计方案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太多,一个团队会出现很多想法,多个设计方案,比如有人选择用凸轮机构,有人习惯用连杆机构,这就可能会造成设计的混乱,因此需要提高同学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将各种方案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计算,最后将各种设计方案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五是考虑要全面。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设计之初,要考虑使用什么材料,包括材料的精度、寿命等,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后需要进行运动仿真,检验是否存在尺寸的干涉,然后在绘制图纸时要考虑到加工工艺的可行性,有些结构加工难度大,就必须要更换,并且在绘制图纸时要考虑加工精度,熟悉加工工艺,考虑加工的成本问题,最后还需要绘制装配图纸。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学生,制图和识图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还涉及到力学、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公差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指导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现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有了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多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才能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有更广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平,刘德仿.机械创新设计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2]周亚焱,程友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指导教师的“导”之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1)欠缺社会经验。大学生创新创业常凭一时激情,比较冲动,很多人想法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就着手去做了,不但缺乏沉浮于社会多年之人行事的生思熟虑,还欠缺坚持的韧性。多过于急功近利,想快速创业,迅速盈利,对风险和困难的预估也不足,在遇到挫败时容易气馁,无法领悟到商场之上既要看得到成功也要经得起失败的道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战经验缺乏,理想主义比较严重,在社会经验欠缺的情况下盲目创业,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2)容易纸上谈兵。跟普通创业者相比,大学生有着知识方面的优势,但这点却更可能导致他们在创业中容易纸上谈兵。纸上谈兵会让大学生出现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过于乐观、欠缺合理性等问题。现在有许多创业大学生试图用一两个新奇的创业观点来吸引投资完成创业,但投资人往往看重的是创业计划中真正的技术含量和能达到的市场盈利程度。市场调研、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等正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而且创业设想过于空泛难落到实处,就显得创业者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以为有一个创新创业的设想,就可以借此走上人生的巅峰,显然不切实际。
(3)缺少创业的决心。部分大学生创业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真心希望通过创业实现理想,而是迫于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在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办法继续深造学习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创业,一旦面临较好的工作机会,随时都可能放弃创业。这种带有被迫意味的创业举动必定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
(4)创业热情来得快,走得也快,没有长远的创业规划。空有创新创业热情,却很难持续是现在大学生创业的通病。有些创业者往往刚迸发出一个创新点子时就一股脑儿的投入创业了,问题考虑不全面,更没有做认真的市场调研和长远的创业规划。遇到实际挑战和困难,就很容易泄气和退缩,创业热情很快会被现实问题浇灭。
2、应试教育负面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抛弃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与培养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学校教育必然、事实上也的确造成了如下诸多问题:
(1)泯灭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追求知识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生长、学习和生活环境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性格、心态爱好兴趣也大相径庭。在高等教育阶段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所选择的专业、职业是否是他感兴趣,是否能够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最大的创造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去试验、碰撞、选择之后才有可能挖掘出来。
(2)思维能力不强。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老师只要求学生对需要掌握的东西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不喜欢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思维能力不强,脑子死板不灵活。这就造成了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所必不可少的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
(3)知识面窄。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而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引下,从小学到中学,从开学到放假,从课内到课外,学生被各种作业、辅导、补习、兴趣班、特长班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还是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并未真正的理解消化,时间稍一长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13-03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要“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据此,黑龙江省高校“正逐步转变、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科研立项作为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愈发得到重视。可以说,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是符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夯实专业基础,锻炼实践技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1.局中人假设:一是就业能力为H和就业能力为L的两位毕业生,其中H>L,且二者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都会主动选择给付工资高(或长远发展好)的公司作为就业目标。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招聘毕业生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也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在支付最少工资的前提下,更加愿意雇佣就业能力较高的毕业生。
2.策略假设:首先毕业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科研创新水平为e,其次观察到e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开价工资w1和w2,最后由毕业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工资和一家用人公司。
(二)模型的具体构建
我们采用不完全信息展开型博弈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很容易知道该博弈有一个弱序贯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即具备H者,他会在大学就读期间,努力通过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专业创新水平,以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或获取较高工资的能力。
1.毕业生的策略:类型H的毕业生具备e=e*(e*>0),类型L的毕业生具备e=0,如果w1>w2,那么两种类型的毕业生都选择较高开价的用人公司;如果两家用人公司开价相同,则毕业生选择第一家公司。
2.用人公司的策略:每家公司都相信,如果毕业生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H,用人公司就需给付相对应于H的工资;否则毕业生就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L,用人公司则需给付相对应于L的工资。
下图为“模拟毕业生通过接受科研创新的培养和锻炼,向两家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信号的展开型博弈”:
注:这里展现的毕业生策略和用人公司的策略是相容的,即没有一个毕业生会选择不同于e*和0的科研创新水平,用人公司在选择就业能力不同的毕业生时没有任何强加限制。
二、博弈模型的分析
在上述假设和模型构建基础上,我们来求这个博弈的“弱序贯”理性均衡解:
(一)毕业生的行动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毕业生在博弈结束后接受用人公司的最高工资开价的策略显然是最优的,现在我们来考虑毕业生的最初行动。
(二)用人公司的行动
每家用人公司在给定的策略下,他的盈利为H-H或L-L,即总是为0;如果用人公司提升工资开价以回应毕业生已形成的任何科研创新水平e,那么他的期望收益就会是负值,显然是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而如果用人公司降低工资开价,他的盈利仍然为0,因为他的开价不会被毕业生所接受。
总之,当且仅当:
L(H-L)≤e*≤H(H-L)
此博弈才存在“弱序贯”理性均衡解,又因为我们已经假设H>L,应用简单的数学分析,我们可知该表达式中的e*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的H和L,博弈有分离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而就业能力低的毕业生则具备较低的科研创新水平或根本不具备。科研创新水平对于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所形成的一般性的工作或生产能力是不会有绝对影响的,但e*的存在意味着毕业生拥有一个展现自己潜在能力的平台,或者说在以后的雇佣关系中可能会避免被用人公司列为具有较低能力的雇员。
三、博弈模型的实证与预测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博弈模型的现实存在,我们以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群体,抽取了该院系2009年―2011年的“毕业生参与科研”与“毕业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和“世界500强就业率”(一般作为衡量高质量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研究切入点,分别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与数学模型预测。
(一)实证数据
1.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科研立项情况。
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统计以当年《财富(中文版)》公布数据为准,而高质量就业则包括就业于中国企业500强、黑龙江省企业100强、考研、参军以及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下表各项含义与此相同。
2.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就业相关数据。
3.数据对比及分析。
(1)表1和表2的数据表明,在2009年―2011年期间,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无论是参与科研的毕业生,还是全体毕业生,该项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且我们发现,“参与科研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的百分比数值和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当期相应指标。数据对比如图1:
(2)在分析毕业生“世界500强就业率”时,我们还发现该值在2010年出现了相较前一年度递减的情况。考虑当年影响就业的外部因素,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建筑市场普遍不景气等就业环境的恶劣性,才导致了当年度该项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该年度参与科研学生的“世界500强就业率”,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对比如图2:
(二)数据预测
y=a+bx=21.58%+8.98%×4=57.5%
即2012年全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预测值为57.5%。
3.关于预测模型的几点说明。一是该预测模型成立的条件是,毕业生参与科研人数保持逐年增长,即2012年参与科研的毕业生人数要大于2011年的该项数值。二是只有在2012年“参与科研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达到81.94%时,我们才可能推导出当年度“全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为57.5%,即二者存在一个“弱序贯”均衡问题。三是该预测模型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探讨,实际就业情况及相关数据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多种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是衡量其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专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水平。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来获取和形成“前两者”,但“后者”在现有的高教条件下,则需要主动、刻意参加一些类似于“大学生科研和实践”的活动来获取和形成。同时,一名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该个体的发展潜质,这是大学生作为一种具有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人才所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具备“它”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形成上,将更具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因此,我们认为“科研创新水平”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可以规避就业威胁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就业威胁,是指由于就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萧条”。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面临“课程设置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学生职前培训服务体系缺失”、“就业政策所致障碍”等威胁因素。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可知“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即使在外部就业环境变得恶劣时,也会由于自身的就业比较优势,而受到用人公司的青睐。”这一结论,已在以上的就业数据中得到实证。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更愿意吸纳男性毕业生,尤其在施工、管理等岗位上,但女性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更容易在设计、实验等相对要求科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岗位上实现就业,有效规避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就业威胁。
(三)从人才培养成本角度看,企业更愿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目前,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由于其发展的规模、阶段和成熟度不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无能力支付人才在基础性创新能力养成方面的高额成本,也很难负担起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大规模科研创新培训。因此,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可向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和未来实际工作能力都较高的信号。这不仅可以节省高新技术企业海量筛选人才的成本,而且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也势必会降低企业员工在创新意识形成环节所付出的费用。可见,无论是企业期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因科研创新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还是企业希望尽可能地控制科研创新生产中有关“人力因素”的培养成本,企业都更愿意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四)全方位、系统化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放大毕业生就业能力信号
1.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匮乏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而致。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创新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形成基本科研创新素质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改革教学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科研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之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动力。
2.学校团委、科技处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了解他们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畅通融资渠道,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相关实践和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3.高校要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加强基础学科和理论实验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着力提供诸如“模型设计制作、主持或参与课题”等科研创新平台。具体操作:一是可根据社会需求,由学校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二是以学生专项科研基金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并完成课题。三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结合研究分项内容撰写其毕业设计和论文。
4.大力组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实践成果展等。通过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自治组织和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同时,开展各类专业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科研氛围;还可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校报大学生论文专栏,以及组织各类科研小组、研究协会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领域。
[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51229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丁・J・奥斯本著,施锡铨等译.博弈入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赵瑞芳,盛国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圈,2007(11)
3.谢季坚,李启文编著.大学数学――微积分及其在生命科学、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由于时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校已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培养创业者的起源地。而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担负着国家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之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应该让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创业做好准备。让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业心理的概念
创业心理指的是创业者在自己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为调节自己行为时的心理特征。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促使我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相应的毕业人数逐年增多,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由此应运而生的便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了创业的大浪潮中。然而,在人生路上总会经历风雨挫折,所以创业的道路也是很难走的。创业的道路是否顺畅,不仅在于自身的素质高低,还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创业心理包括自信、自主、独立、理性等等,并且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心理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到来,我国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帮助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和资源等,同时各高校还会因地制宜地举办一些创业计划比赛,部分家庭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极大鼓励。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不敢创业或者不善于自主创业。根据调查研究,这既有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也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为此,对大学生关于创业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己是否创业的意愿调查。是否有创业的意愿决定了创业行为能否实施,也是创业者是否参与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意愿的高低决定了创业行动的可能性,意愿高的话创业行为更加容易实施。所以,首先应该先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更加准确无误地对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侧重程度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而兴趣一般是指一个人常常侧重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某项相关活动,还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浓厚而专一的兴趣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过半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热情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探其原因是在于创业活动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政策上有很大支持,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电视媒体等对创业成功者的大力宣传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创业成果的预期;还有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被问到是否愿意毕业后自主创业时,还有过半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创业,这一现象引人深思。为何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很高,但对毕业后创业的意愿却很一般。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第二,缺乏创业资金,社会人际关系不足;第三,自身性格特点或者志向不在创业上;第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前景没有积极的预期,自信心不足。综上所得,目前大学生应该先理性思考然后再参与创业活动,创业不仅仅需要个人的热情和兴趣,还要认真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对于大学生在创业前景方面的信心不足问题,学校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遇到合适的机遇,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当代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对创业动机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想要创业的驱动力,还可以控制和猜测他们的创业行为,同时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得知:一是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性的,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变得越加复杂,包括理想、经济、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是因为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经济利益,所以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因为近些年我国的私有产权越来越受到法律的完善保护,社会上的有钱人的效应正在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创业的道路,而且现在的网络、电视等媒体对财富的广泛传播和渲染也对年轻人自主创业有影响。虽然经济利益是首要的驱动力,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根据调查得知,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想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当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驱动力还包括自我实现和兴趣。大学生创业很大一部分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来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要自主创业就要掌握好控资源、风险取向、成就需求等,包括自主水平、精力水平、自主需要、成就前景、个人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是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动力,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加持久、更加成功。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是为了减少就业压力而选择自主创业,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单一的就业,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创业也得不到持久性的保障,自然创业的成功机率就比较小。不可否认,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部分原因是想要缓解就业压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却不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宗旨,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能清醒、客观地对创业有如此的认识值得赞赏,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无奈之下选择创业,而是主动进行自主创业。
(三)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良好的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自信果断的心理、团队合作的心理、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乐观的心理。自信是一个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基础和根本,假如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选择创业道路,那么实际上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信,且相信自己是能够成功创业的。因为自信和果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自信的基础上,必须果断。在创业的大学生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创业英雄,同时,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的初期都会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一起经历艰苦奋斗的日子。大学生创业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办自己的企业,做自己的事业。在当前这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创业新手,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创业问题的认识上,大学生应该能够较为理性地去看待开拓进取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创业是一个艰苦且道路漫长的过程,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状态,乐观开朗的态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时,习惯了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许多负面情绪。此时,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冷静沉稳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不利局面,并坚信风雨后终会有彩虹出现。二是不良的创业心理,不健康的创业心理对创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大学生松散自由的生活环境让一些大学生过于骄傲,对于从基层创业这件事看得太低,一直享受着被社会家庭宠爱的生活。然而,社会的发展导致招生就业制度有了很大改革,大学生被推向人才市场,导致他们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严重的会产生大量的失业现象。客观上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力供需严重失衡,并且就业机会不容易把握,从深层次说是由于大学生脆弱的心理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甚至一些大学生创业过于高傲,没有基本功的同时还过于放纵自己,没有自制能力,稍有成功就不知所以,一遇挫折就悲观绝望;有些大学生胆小自卑、患得患失、没有作为;有的大学生自负、狂妄、嫉妒、庸俗。以上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破坏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时机。
三、大学生培养创业心理
创业的风险很高,压力很大。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适合自主创业。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呢?一是大学生要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创业的意义。二是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就感。三是大学生应该有坚定创业的意志,不畏挫折困难,勇敢向前。四、结语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措施,大学生是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而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心理的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途径。
作者:孙斐斐 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2,9
[2]郭志芳,钟建安,段锦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13,3
[3]刘素婷.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育与开发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
[4]程海云,励骅.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与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
[5]于跃进.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3,9
[6]艾军,李鑫.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及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5
[7]吴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学生网络创业[J].商场现代化,2011,1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通过个人及政府、高校等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知识、技术和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求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从全球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开始,许多大学生都积极投身于创业行列。据统计,目前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比重达20%―30%。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者占大学毕业生生总数的比例很小,在一般高校真正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2%,与美国等欧美国家相距甚远。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其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成课题组,以杭州为样本,开展了一次关于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据此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证研究
(一)调查说明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借助网络调查等手段,对杭州6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34份,有效问卷201份,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170份,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有效问卷31份,有效问卷占实际收回问卷的86%。
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考虑到在校生的专业、年级和本专科层次等主要情况,我们采用了分层整群按比例抽样的办法,主要在大学四年级的人群中发放。在实地采访中也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样本见下表1。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对创业的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自主创业呈现“关注者多,参与者少”的特点。虽然目前政府在税收、补贴、房租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学生优惠,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还是以“围观”为主,真正参与者不多。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赞成自主创业”时,有7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并且表示对创业感兴趣。但当被问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时大部分人却表示并不打算自主创业,并且表示在他们所认识的同学中也很少有自主创业的。
第二,对政策较少了解。在调查中有大约45%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关注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在交流中也反映出不少学生对创业的概念不太清晰,对政策也一知半解。
第三,缺少启动资金。打算自主创业的学生中其从事的行业比较分散,其中从事零售业和餐饮业的相对集中,其次是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其普遍特点是初期投入资金少,起步容易。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若要自主创业,将会选择餐饮、咨询或零售等小项目。如此低起点的创业,与国外相比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第四,就业率高的学校创业学生少。调查显示,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而且越是知名高校,其自主创业的学生就越少。在访谈交流中,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示已经找到工作,并且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没有想要创业。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表示如果找不到工作会考虑创业,有些学生在校已经开始创业。如此看来,自主创业成了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后“无奈的选择”,其主动性程度显然不高。
第五,创业成功率低。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很低,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创业过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制约其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启动资金不足;30%的学生认为是创业经验不足;15%的学生认为是对市场了解不够;8%的学生认为是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还有2%的学生表示从没想过创业。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还是资金的制约和经验的缺乏。本课题组从全面考量,把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三大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软硬件环境;二是社会舆论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扶持;“软”环境是指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而整个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与态度,不但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还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目前,一些风险投资机构已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较为关注,不少创业基金也专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这些关注和资金毕竟有限,我们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支持,而在我国风险投资还远未普及。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目前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和措施也在逐渐改进。社会舆论也给予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更多客观的认知和评价,不再是一味地责怪和批评,但这些改变程度还很有限。
2.家庭因素
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创业者家庭、亲友的认知和态度。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选择创业,往往是受了父母、亲友等关系亲密者的创业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缺乏创业所需的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较依赖于家庭、同学、亲友等群体的鼓励和帮助,这些群体不仅会帮助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从中寻求创业项目和创业伙伴,还可以筹集资金。而其对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更是其他因素所难以替代的。因此,家庭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创业的选择和创业的发展。
3.自身因素
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与其个人素质、知识和能力等相辅相成。创业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包括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国内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校生未能接受较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导致其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创业实践的需要。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是知识限制。大学生由于受专业所限,其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较窄,而创业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像文科类学生,在市场分析预测、经济核算等涉及数理计算等方面缺乏知识;而理工类学生,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心理分析也缺少知识准备,在人际沟通中往往处于被动。
二是管理经验欠缺。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阅历,对社会了解甚少,对商务活动中的处事方式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此外,大学生尽管有理想和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中易于“纸上谈兵”,缺乏具体的市场开拓经验与相关的知识,也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实行管理的能力。
三是心理不成熟。创业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冲动,在创业热潮中,许多大学生不顾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仅凭着一股热情去创业,对创业的认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社会的需求缺乏深刻的认知,对可能遭遇到的风险和失败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视野狭窄,盲目创业,最终经不起市场考验,以失败告终。
三、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基于对在杭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证分析,本文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
近年来,政府加大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国家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3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明确表示要把大学生创业培训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目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已覆盖到准备创业、实施创业和推进创业的全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图2所示。
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从资金支持、创业培训、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不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在更大层面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1.加大资金支持。资金缺乏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争取资金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同时要募集社会资本,本着双赢的方针,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2.设立创业培训机构。大学生自主创业“屡创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身缺乏创业素质和技能。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同时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还可以在高校设立培训机构,政府定期邀请创业成功者走进高校,和在校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解答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实施的建议。
3.构建创业平台。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提供政策支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并紧密结合实际,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和落实新的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二是提供项目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推荐可供选择的项目,加强创业指导,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定期出版大学生创业学习刊物,为大学生讲解市场发展状况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创业项目。
(二)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开创性个性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系,推行素质教育,汲取欧美国家成熟的创业教育体制,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高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将创业学、市场营销、金融财务、经营管理、人力资源、数量控制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但不必过分追求理论,而应注重实践,像美国许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就是围绕一份创业计划展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例如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也可以让创业名人走进课堂,从名人的创业经历中了解创业,在名人指引下添加对创业的信心。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教学环境。转变教育理念,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创新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注重创业的观念;将创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国内创业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
3.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管理和指导,同时高校要划拨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经验。
(三)大学生应提升个人素质
在受到社会、政府、学校的重视之外,创业的成功还需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丰富自身经验,多渠道提高自身的创业综合素质。
首先要明确创业动机。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是清晰、明确的。这些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从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其次是平时多做市场调研,积累经验。加强对创业内外环境的了解,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充分进行PEST(政治或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等方法对市场进行客观分析,寻找较好的创业时机与项目。
再次还要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优劣势,认真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利用政府的有利政策,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行业进行自主创业;或者先到相关企业锻炼自己、完善自我,增长经验和知识,为下一步的创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最后要看准机会,一触即发。在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和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前景看好的项目,大胆尝试。即使有时遭遇失败,但是从中学到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只有一次次积累经验,才会领悟创业的真谛,最终获得成功。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和号召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取得了一番不俗的成绩,但更多的大学生则败下阵来,失败之后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走出挫折的心理阴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的内涵
从心理学上来说,挫折心理是指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但经过努力或采取某种方法仍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种种焦虑情绪[1]。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困扰,使得自身创业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或体验[2]。
二、大学生创业受挫的消极心理反应类型
创业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特别当创业的群体是一些大学生时,无论他是刚毕业,还是在校生,毕竟他们最缺的是社会阅历,尽管他们有着比较高的抱负和很大的闯劲。尽管有些大学生创业受挫后能够坦然面对,重头再来,但更多的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常见的消极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悲观
大学生创业者社会阅历少,成长过于一帆风顺,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对创业的认识更多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典型者身上,对创业的艰辛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创业的美好前景充满了很大的期望,而无处不在的挫折随时都可能击碎他们的梦想,由此陷入到悲观甚至是极度的悲观之中。
(二)自卑和压抑
在创业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支持创业者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和风细雨”的,可能说什么的都有,真心实意地说好话,从人、财、物上支持创业者的有之,蔑视、不屑一顾、讽刺的也有之……,大学生创业者也不例外,同样也会遇到,他们对此的反应往往是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做出成绩,特别是心高的同学甚至可能心中暗暗较劲,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成绩来,让你们小瞧我。有理想有冲劲是好事,但竞争太激烈,个人知识和社会阅历毕竟有限,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只有2-3%,就算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仅有4%,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则更低[3,4]。创业受挫后,有些大学生创业者会变得自卑,情绪不佳,不愿与人交往(流),心情很压抑,担心别人可能更瞧不起他,如果越封闭越不与人交往(流),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多疑
多疑是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的疑神疑鬼,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和神经过敏的消极心态,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5]。多疑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见。创业受挫后,见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小声说话,觉得是在讨论自己;别人在忙自己的事,没注意到自己,觉得瞧不起自己;同学心情不好脸色不好看,觉得是给自己脸色等等。事实也证明,多疑现象往往是自己主观臆断,而主观臆断绝大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反而造成自己的困扰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创业的持续进行。
(四)愤世嫉俗
有些大学生创业在遭受难以应对的挫折时,将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无助转化为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将这些归咎于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的不公,认为创业是拼家庭拼背景,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心态,不能理智地看待挫折和勇敢地去面对。
(五)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的过度紧张状态,它使人处于一种深度不安之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2]。现实中,焦虑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事实上合适的焦虑在正确合理的认知下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过分的、不当的焦虑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拖累创业者前进的意念。大学生创业全程中,肯定会焦虑不断地产生,不断地消亡,能合理处理焦虑,那就是正常的消亡,不会影响创业,反之,不断受其乱,越理越乱,最终会打击了自己的信心,扰乱了自己的方寸,留下的只有失败和痛苦。
(六)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创业受挫后最大的心理不良反应,对自身破坏力比较大。抑郁的特征一般有:持久的沮丧悲伤、焦虑或空虚;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过度、不当的自责;对未来绝望或极端消极的情绪;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精力减退和长期疲劳感;记忆力丧失,难于作决定或集中注意力;易激惹,烦躁不安或兴奋;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睡得太多;没有食欲,丧失对食物的兴趣或饮食过度以致体重增加,更有甚者经常想到死、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5]。抑郁是创业受挫后比较严重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自杀倾向,应该引起家长、高校的高度注意。
三、大学生创业受挫的心理原因
(一)创业目的、动机不当(不纯)现实中,创业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不少。但当问及他们创业动机时,创业获得成功可能性比较大的动机有以下几种:有一个好的创意或设计、有比较好的社会资源(如家族中有人从事类似的工作,具有类似的产业,自己在此基础上做了点小创新)、有自己的专利、有比较好的资金来源、对市场有比较理性合理的调研、对同类产品有过充分的调研等等;但很难成功的创业动机,无外乎是看到同学创业了我也要创业、创业可以赚更多的钱啊、创业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体现自己的价值、家里人希望我创业等等。这些不纯的创业心理很难支撑他们有很好的发展,一旦遇挫时,缺少正确的创业理念、没有良好的创业心理便很快败下阵来。
(二)创业固然重要,但心中却没有创新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既有科技发明类创业:如我校的欲晓科技、加法创客教育,也有传统类项目:餐饮、咖啡、面包蛋糕等。当然也并不说传统类项目不好,或不能取得成功。关键要插上创新的翅膀,如我校的陈浩同学从事服装行业,但创立了自主品牌“马奇菲尔”,比较早地进行了创新,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在2013年就达到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并于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金奖,成为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标杆。
(三)创业者个人的心理素质
创业者个人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创业挫折时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素质好的创业者在面对挫折时,虽然也会心情不佳,但能够理智地看待挫折,分析如何面对处理挫折,作出积极的反应,跨过一个又一个创业的坎。而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往往会陷入上述种种创业受挫后的消极心理反应,甚至走极端,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令人惋惜。
四、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调适的途径
心理调适不单单是创业的初步“成功”期才开始,如:店面开始营业,产品开始销售,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而是应该从创业的意识萌牙时就开始,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如果从创业的意识刚刚开始萌芽时,因害怕创业的艰难,担心不具备创业所需的财务、税法、风险等各类知识,创业合伙人的合作意向的变动,资金、人脉、市场的缺少……,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将一个很好的创业金点子因困难挫折扼杀在萌芽状态了,更不会有后面的创业了。就算一切顺利,产品上市,销路一片大好,但市场变化莫测,影响因素甚多,也会因挫折导致创业最终的失败。因此要及时跟踪,不要等到事态严重了才发现,才干预。心理调适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主体”开展:
(一)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
国内许多高校的教务处按照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熟悉成功企业的案例,但创业创新不应只关心知识或成功人士,更应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以及他们怎么面对失败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影响,怎么从不良的心理影响中早日、安全地走出来。在课程中应该加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让他们学习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成因、挫折预防和挫折疏导等方面的知识,教给同学们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要易于同学们自我调节,简单有效,毕竟同学们都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处、团委在开展相关讲座、举办相关沙龙时,邀请成功的、知名的企业家来作报告,提高同学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信心,信心足了,有利于克制各种心理障碍,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笔者认为也要邀请失败的“英雄”,特别是“百折不饶”、“屡战屡败”的创业者,他们的经验更值得借鉴,反思,更能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少走弯路,面对创业险阻时,如何更好地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投入到创业战斗中去。在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沙龙时,任课老师或作报告的嘉宾要请他们留下联系方式,可以帮助正在受挫的同学方便他们私下联系,请求获得指导和帮助。团委在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也可模拟创业挫折来开展一些活动:如情景剧、创业模拟大赛等等,邀请专家对创业者设置各种可能的创业挫折,要求参赛选手进行成因分析,阐述该如何有效应对,如何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创业经验丰富人士作为嘉宾评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不能仅限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调整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加大学生创业者的挫折心理咨询和调适,与大学生创业者形成结对帮扶,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
(三)创业指导老师
大学生创业时,往往缺少全程创业指导的老师,事实上高校也不一定具备这么多能够进行全程指导的老师,或者具备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指导,高校中的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心理类、正在创业或已拥有自己公司的老师完全可以指导即将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这些老师的专长不同,可以在不同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高校可以将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老师的工作内容或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进行创业指导也计入工作量,适当减少点教学或科研的工作量,这样他们能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面对创业困境时。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经过实战的创业人士,他们的创业经历更具有实际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法来吸引他们加入到指导大学生创业中来,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有意愿的大学生也可主动加入到社会人士的创业过程中去,可以不拿薪去实习,了解学习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哪些风险,别人是如何面对处理的,换成我又会怎样处理,别人处理的得与失给我带来什么借鉴,特别是他们是怎么进行心理调适的。
(四)辅导员
众所周知,辅导员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访谈,集体(受挫的创业团队)座谈、事例教育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受挫后的心理疏导,帮他们从心理困境中顺利走出来,克服现实中创业挫折。
(五)创业合伙人相互心理调适
大学生创业时,许多都是几个大学生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发挥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家庭社会资源的优势,共同创业,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创业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挫折,遇到挫折,不是相互埋怨,或者指责谁的失误,应该是相互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心理反应轻的人要及时开导不良反应重的同学,早日调整好心态,否则友谊的小船倾也会倾覆。
(六)政府
政府应成立相关的部门,由心理学专家、医院心理门诊、创业人士、包括成功和失败人士,失败人士的人生经历更增加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并不是都能复制的,提供场所,资金,举办一些创业类的活动,开导受挫的大学生,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七)社会心理机构
社会心理机构主要是当地的心理协会、心理诊所,可以以创业心理顾问、创业公司原始股东、优惠的服务价格等形式加入进来。这些机构往往都是心理专业人士,处理过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大学生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配合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面对挫折的效果。
(八)创业者父母
小孩子创业是好事,在充分考虑、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的创业应给予充分的支持,而不是从一开始奚落,指责,特别是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更是“喋喋不休”。相反,在小孩子需要战胜挫折时,父母应该和小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应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稳定的后方,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从容面对挫折。
(九)创业者本人
对于上述所有机构或人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最核心的是创业者本人,特别是创业团队中核心人物,他对创业受挫如何认识,作何反应,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其他都是外因,都得通过他这个内因起作用,起了积极有效地反应,那他和他的团队就能早日从受挫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去继续进行奋斗,否则只能怨天尤人,继续消沉下去,甚至一蹶不振。创业者本人应该具备以下的心理调适的小方法:
1.何足惧法我是一个大学生,还很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眼前的一点困难算什么,有什么可怕的,要从战略上藐视挫折,战术上重视挫折,但也不能盲目无视挫折,保持一个积极向上,比较理智的“何足惧”,去战胜挫折。
2.又不是我一个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心中始终保持一个信念:又不是我一个,我还有创业合伙人一块面对,类似面临创业挫折的大学生还很多,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大家都在与挫折作斗争,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同战斗,同前进。
3.大不了重来失败了又怎么样,毕竟现在还没失败,言之失败还为时尚早,不到最后怎么见分晓,再退一步来说,我又不是没竭尽全力去创业,没有尽全力才会心痛,我尽力了有啥过不去的,即使最终真的败了但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现在是为未来的成功作准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大不了可以重来嘛。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许多创业者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人言行的影响,都希望得到别人正面、比较高的评价。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创业者正面的评价,可能说什么的都有,如年纪大的人就会说,不好好学习,成天瞎折腾;也有人会说,女孩子搞什么创业啊,毕业后找份工作早点嫁人;创业者如果成天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小则影响心情,大则哪还有创业的激情啊,最切合实际的还是回到创业的轨道上来,那才是自己的梦想,自己要做的事业,任凭“风吹雨打”,加强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的自信,向梦想前进吧,才是王道。
5.自我减压法从创业初期的害怕,到创业过程中的可能一个接一个的挫折,要及时做好自我减压,好比一个密闭的罐子,里面压力大了,及时放掉一些,罐子就不会爆炸的。自我暗示我还行,我可以,一定行的,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聊天看电影逛街睡觉大哭一场等与创业无关的事来缓和紧张的心情,调适自己的心理,过后再继续朝创业之梦阔步前行。
作者:陈东勇 单位: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85-8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5-02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科学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分析市场行情、紧密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的基础上,自主创业,科学创业。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符合实际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综合性地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水平。
一、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导向和引导功能,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面对就业环境,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扭转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全面的职业规划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相比于刚刚入校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这种认知是不全面、不科学的。通过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全面分析社会形式,全面分析专业知识及专业背景,进而精准性地投递简历。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是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二是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使得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盲目地投递简历。这种“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做法,虽然有助于提升就业率,但却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在充分认知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擅长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提前规划好职业生涯,更加精准地投入社会工作中。
(二)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高校毕业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由于创业意识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水平有限等创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颇高,这不仅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做好创业的准备工作。对于大学生所涉及的行业或领域,高校就业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大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全面调研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发展方向,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借助于一些实践性的创业项目,如创业园、创业沙盘分析等来引导大学生充分地做好创业准备工作。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时,很难做好精准化的定位和分析,这就容易使得大学生盲目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分析和筛选工作机会,在了解企业的背景、需求及岗位的相关职能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面试环节中,由于缺乏面试技巧,成功率不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面试培训,通过一系列模拟面试、无主题面试等来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能,使得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自身的权益,合理保护职业权益。
(四)有效缓解企业对大学生的偏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毕业生存在着先天的经验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到企业的排斥和诟病。对于企业来讲,他们更加希望能够聘用“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富有经验的人才,但这些正好是大学生普遍缺失的。同时,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品质,对企业提供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够,这些都使得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较深的偏见。在企业看来,大学生不仅适应能力低、岗位专业素养有待培训,同时大学生对于各类企业的福利、薪酬等看得比较重。鉴于此,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追求眼前的高薪酬、高福利转变为追求自身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有效缓解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快速成长。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逐步将自己朝着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心智尚没有真正地融入社会,不少毕业生迟迟无法转变自身的角色,迟迟无法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更加科学、更加快速地做好职业转变,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中,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快速成长。在职业规划指导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社交课程,能够提升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特别是能够提升毕业生与人交际、与领导交际的能力,使得毕业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中。此外,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共享意识。
二、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落实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规划的社会化作用和社会化意义。所谓的社会化意义,主要是在指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开展开放性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使得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快速地接触社会,快速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快速地融入社会。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学校就业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就业部门的范围有限,因此学校就业部门很难真正地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性。因此,在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积极寻求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和规划。高校应和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需要积极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社团力量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辅导,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辅导体系,实现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社会化。
(二)有效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丰富性。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的专业能力即将得到社会的检验。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和整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养,使得高校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有限,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从否定自己到否定社会,进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养。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能力。同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测写,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面对求职路上的坎坷,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另外,高校在开展就业规划指导中,还应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分析与意见咨询。通过长期的跟踪、反馈、回访等机制来全面地分析某一个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学生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的就业部门还应会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个别问题学生的追踪。此外,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毕业生打造符合他们的职业规划指导。
(三)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指导导师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社会实践能力高的师资队伍。高校就业指导就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能力,同时也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校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除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人才来兼职,通过这些社会人才的传授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实践性。
总之,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积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意义,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博澜.论职业规划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