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3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西方经济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液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涉及两类产品,即凝胶基彩色多相化妆品和具有液晶结构的乳化体,前者是在透明的凝胶基质中添加具有七彩颜色的胆甾相液晶而制成的一种可视性优异的艺术化妆品,而后者则是通过选择一定的乳化剂形成具有液晶结构的乳化体系用于化妆品。有关凝胶基彩色多相液晶化妆品我们在10年前已经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感兴趣的同行可以参考。这里将要谈到的话题属于含有液晶结构的乳化体范畴。
液晶是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也称介晶态。它处于一种未完全溶解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热力学稳定性。因此,含有液晶结构的O/W型乳化体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同时,它可以延长使用时作为外相的水的水合状态,使其不容易挥发,因此具有优异的保湿性能。另外,这种液晶结构可以使添加于分散相的活性成分更为缓慢的释放,具有缓释作用。肤感清爽也是这类乳化体区别于一般O/W型乳化体的突出优点。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是制备含液晶结构乳化体的前提。换句话讲,只有能在油/才界面形成致密、有序的、具有粘弹性的界面膜,才有可能形成液晶结构。这对所选用的乳化剂(包括助乳化剂)的化学结构、润湿性、乳化力、双亲性能等将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通过实验,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乳化剂与乳化体系。
作为初学者来说,建议大家开始可以采用已被证实较容易形成液晶乳化体的乳化剂制备液晶乳化体,可选择的有法国赛比克(SEPPlC)公司、美国国际特品(ISP)公司、日本日光(NIKKOL)公司等公司的相关乳化剂原料(当然有些是复合的原料)如Nikkolulese 41、Montanov 68等。采用以上成熟的制备液晶结构的乳化剂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配制实验,待对其机理、配制要点、制备工艺、液晶相评价等熟悉后,可以再考虑在此基础上用部分其它的原料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以期得到性价比更好的配方。
目前用于观察和判断乳化体是否含有液晶结构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法,操作也相对简单。方法如下:
取少量样品放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压平,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先在显微镜的明场下观察,调节至能清晰地看到乳化体分散相的粒子,然后再在偏振光的环境下观察乳化体内液晶形态、数量以及液晶的层状结构等。
根据液晶化学和胶体与表面活性剂化学的理论分析,化妆品乳液体系中只要能在油/水界面形成致密的、有序的粘弹性界面膜,即可能生成液晶型乳液化妆品,在界面上形成致密有序的粘弹性界面膜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乳化剂。从理论上分析具有合适的相互作用强度及两亲结构的乳化剂有利于生成含液晶结构的乳化体。
在制备工艺上,液晶乳化体的制备与一般乳化体区别不大。一般是将油相水相分别加热到80~85度,高速均质下混合1~3分钟后保温乳化20分钟,然后降温至45度加香,继续冷却至室温,灌装。
其实,制备液晶结构的乳化体的关键还是乳化体系和油相的选择,包括乳化剂的品种、配比以及它和油相的比例关系。有研究表明,在乳化剂品种与总量确定后,乳化体的液晶结构随着油相量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乳化体不稳定。应该说,乳化体内液晶量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乳化体最稳定的时候。
一般来说,非极性油脂不利于液晶结构的形成,所以配方中一定要有极性油脂,也可以极性油脂与非极性油脂复配使用,常用的极性油脂有辛酸/癸酸三甘油酯、碳酸二辛酯等。配方中添加一些脂肪醇(如鲸蜡醇、硬脂醇等)可以有助于体系液晶相的形成。
从结构上分析,在两相界面能形成致密的、有序的强粘弹性膜状结构的乳化剂或乳化剂对将有助于液晶的形成。因此,除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一些具有适当相互作用强度的离子对乳化剂,也可能形成致密有序膜,这样的乳化剂对也有形成油/水界面液晶相的潜在能力。
下面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尝试制备含液晶结构的乳化体参考:
■要选择复合的乳化剂,使用单一的乳化剂很难制备具有液晶结构的乳化体;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适用房的产生和发展
1998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概念。这份文件同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即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价格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者租用政府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建设,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目的,是一种由政府提供了相关优惠政策的、只获取微利的普通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供应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某种政策倾斜来扩大住房供给,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优化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平抑商品房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促进居民住房消费i缓解城市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矛盾;促进城郊结合部等特殊区域的发展。
但是,在经济适用房建设以及销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目前的现状是,经济适用房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和适用的特点,和普通商品房没有太大的区别:且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人群并没有享受到经济适用房应给予他们的福利。
二、基于委托理论分析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一)委托理论的基本概念。委托关系是经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社会关系。如果当一个需要通过另一个人的行动来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那么委托关系就产生了。如果某个个体想获得某种利益,但自己又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只能委托别人替自己完成,那么这个人就是委托人,而后者就是人。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说,委托人通常处于信息劣势,而人处于信息优势。
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信息优势的人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契约发生前,契约一方隐藏自己的私有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契约发生以后,契约一方选择有损于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动,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委托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激励合同,规范人的行为,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二)分析开发商在项目建设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我国在进行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中,经济适用房的运作不是由非营利性机构来封闭实施,而是由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开发商来运作,这本身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为政府和开发商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实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再分配的形式,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住房保障体制所追求的是公平合理的居住状况:而从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角度来看,开发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质特性,不管是开发经济适用房还是商品房,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商品房开发直接表现为较高的利润率;而经济适用房是在不突破利润率上限的前提下,借助于规模经营、优惠的土地取得成本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来实现高额利润。政府和开发商基于这样的制度条件而形成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初期目标产生较大偏差。
目前所采取的经济适用房开发模式是政府通过给予经济适用房开发商一定的财政补贴,如划拨土地、税费减半征收等措施,来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开发商则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销售等全方位的工作,在要求的利润空间内制定销售价格;政府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选择开发商来开发经济适用房,开发商根据政府的相关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签订开发合同后,政府无法直接观察到开发商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开发商通过提高开发标准、扩大商品房的比例、提高价格、隐瞒经济适用房性质等违规行为来欺骗政府主管部门,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利益,导致道德风险。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开发商由于对项目的运作、资金投入、成本控制、生产技术等拥有较全面的信息,承担人的角色;地方政府因对开发商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处于委托人的地位。地方政府在指定或者通过招投标选择开发商时,因信息不充分会导致逆向选择。正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共同作用,不良开发商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愈演愈烈,进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价格偏高和开发标准的高档化。
三、基于寻租理论分析政府在监管和规划方面的问题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概念。经济学里所说的“租”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广义而言,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更为常见的,也是更为高级的寻租方式则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这类寻租行为往往涉及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整个寻租活动包括权力主体的设租和个体的寻租。权力主体的设租,即权力主体在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人为造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不足,从而形成权力主体获取非生产性利润的环境和条件,这往往是从权力到金钱的过程。个体寻租,即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特权以维护既得利益的活动。寻租过程通常会表现为,由利益驱使获得权力,再由权力获得利益。
(二)分析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监管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和建设,国家给予了用地优先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开发贷款优先发放、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诸多优惠政策,自然诱使开发商们竞相向主管部门寻租,以“经济适用房”之名行“商品房”之实。而对于拥有审核开发商资质、分配经济适用房等权力的主管部门及负责人来说,一旦认识到手中权力的市场价值,“造租活动”也会伴随着开发商的寻租迅速蔓延。
缺乏制衡的权力运用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商品化,从而为寻租提供了温床和土
壤。从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来看,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和空白较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同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对寻租活动进行监督的效力。由于信息不对称,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更是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
由于受到经济租的诱惑和影响,在部分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规划过程中,也就难免因为要照顾开发商的利益而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开发商为维护自己通过寻租获得的利益,就希望政府保持对土地等资源的控制权,或者通过某种“隐形市场”支配和影响资源配置。政府对市场的垄断及政府扶持下造就的企业垄断排除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使得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不能良好地运行,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灵,给消费者和经济适用房市场带来潜在损失。
四、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从委托的角度分析对策。从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来看,要解决经济适用房开发中的问题,也就是要预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委托理论,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制定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利益相制衡的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委托人的风险不同程度地转为人的风险,从而促使人选择有利于委托人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行动。
当前,在进行经济适用房项目运作时,政府通常指定开发商进行开发,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虽然经济适用房在销售时,各城市物价部门也希望控制开发商的利润,但是开发商通过虚报开发成本、减少公共配套设施的数量、恣意扩大商品房的比例等手段获取较高的实际利润。因此,有效规避开发商的违规行为,有必要在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中导入竞争机制,改变原有的政府指定开发商、划拨土地、控制开发利润的运作方法;采用锁定售价、拍卖地价的市场化运作方案。国土资源部门和其他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项目的售价、户型标准、购买群体制定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条例,在此基础上公开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用地进行拍卖,以上运作过程保证了建设主体和供地方式的市场化运作,提高了运作效率,也能够体现市场化原则。另外,对开发商来说,经济适用房不超过3%的利润率显然不能对其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政府也应该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或其他形式的优惠措施使开发商在保证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的同时,获得理想的回报。通过导入竞争机制和政府部门更有效的制度约束,重新定义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的委托关系,从而预防和减少开发商的违规行为。
(二)从寻租的角度分析对策。针对寻租理论对政府在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要解决经济适用房领域的寻租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保证社会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尽量缩短房地产市场中双轨制中非市场制度的运行时间,建立完善、顺畅的市场机制,做到信息公开化、竞争公平化,力求减少租源,遏制寻租活动的根本出路。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房地产经济活动中,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2、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惩戒力度。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只要寻租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潜在的寻租者就会变成现实的寻租者。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加大预期成本,减少预期收益。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大惩戒力度。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起步晚、发展快,但是在快速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之下,我国的房地产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支持中低阶层能够住得起房、买得起房,国家出台了保障住的起房的廉价公租房政策以及保障买得起房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但是由于在销售的时候经济适用房的在制定的价格上略高于人们的接受价格,或者是由于在经济适用房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交通、医院等设施的不完善导致了经济适用房没有成为全国城市和乡镇的居民在消费的关注力上以及对于城镇的消费的突破口上有很大的阻碍。
1 经济适用型房产经济出现的问题
1.1 经济适用房实际的建造不合理
在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计划不够合理,建设的经济适用房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使得经济适用房的数量的提供和居民的真正需求的数量存在偏颇,有很大的矛盾。经济适用房的制度的出台是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的形式上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经济适用房所应用以及保障的要求放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会造成供应和需求之间更大的矛盾,即使是在将在保障的人群的控制在对于城市之中在收入上相对较低在住房有很大困难的家庭中施行的,但是在经济适用房中的建筑的建设的总体的数量上仍然不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1.2 寻租的手续不合理,政府的政策无法正常的运行
在社会上自己寻找租房的行为十分的普遍,使得政府在政策的实施以及在政府的威信上存在很大的挑战。为了减少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楼房成本,国家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所占用的土地不是通过在市场上竞标的方式得到,这样就保证了在经济适用房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出售的过程中全部都是保持透明性,避免发生通过权利和金钱的交换的受贿行为的发生。但是在经济适用房的实际的销售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使得真正的中低收入者很难购买。例如,由于经济适用房过程中的违反政策的规定的不合理不法的行为导致了实际上并不是符合经济适用房购买的资格的人购买,这就让社会的住房体系的发展更加的不平衡。
1.3 经济适用房是否是既经济又适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由于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了经济适用房在价格以及适用度上都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适用房的住房的地址的选择上相对远离市中心,地理位置较远。经济适用房为了减少成本所以土地的价格以及在施工上所用的材料主要关注对于是否适用是否安全等最现实的问题,而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譬如医院、学校、菜市场等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有所忽视,这样就使得在生活的成本上会有所增加,这样对于中低层收入者的生活存在很大的问题。
(2)在户型的设计上较为单一和实用,因此人们在户型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想。根据经济实用型住房的户型上的设计,理论上经济适用房每一套房的总面积主要应该控制在六十平米之内,虽说在实际的施行上存在偏颇,实际的施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之前的经济适用房的建筑过程中由于在设计以及建造中使得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偏大,因此在价格上有些高使得中低层的收入的家庭没有办法承受;而在近些年又由于在设计上或者设计的面积太小使得住房的户型上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就导致了部分购房的中低收入的阶层由于房子既不够经济又不够实用而导致了没有合适的住房而放弃购买。
(3)经济适用房主打的是价格经济合理、在户型具有实用性而广受欢迎。但是在实际的施行中却由于国家的对于中低阶层的优惠的政策很难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上而导致了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与普通商品房的价格差距不是很大。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的最初的目的相悖。
1.4 由于信息贷款的时间较为时效性较低而产生的资金链条的不顺畅
在中国国内的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上,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商品房的开发上,商业银行起着十分重要的资金的支持。而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在城市之中的住房的贷款的消费,但是由于中国的发展的滞后性以及政府的调控以及监督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大多数由国家控股以及在发放的速度上有所欠缺。
1.5 经济适用房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居民持币代待购
经济适用房在总体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成本的控制导致了在房产的设计和规划上缺少专家的科学的论证和对于居民的需求的详细的调查,导致在筹备和施工的过程中准备仓促,施工效果不理想。居民在购买和入住之后发现与看到的概念房有很大的出入。同时在质量上以及面积上都有出入。
2 经济适用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变政府在工作的眼光。我国在住房领域是需要政府的调控的,但是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同这就导致了政府在政策的施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问题。中央政府在政策的目的的设定更加的长远,这就将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对于经济的总额的增长率以及对于人口的就业率的提高,物价是总体水平的稳定以及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等问题。对于地方的政府则是更加的倾向于对于短期目标的实现,是为了短期内就可获得成效的问题。政府获得业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发展房地产行业,所以对于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的支持比较的被动,积极性弱。
(2)建立对于房地产的价格预防警示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居民住房购买的价格的检查测控以及调节控制。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为何炙手可热的原因是由于成本的不断提高,由于房价的提高促使了建材和施工成本的提高,供求关系的的紧张导致了房价的越来越高。
(3)当前的房地产的行业在对于楼盘的开发和楼盘的销售上存在很多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例如,在楼盘销售中,对朝向和楼层上好的房源打着“已售出”的旗号囤积起来以此来太高价格、对于有瑕疵的楼房没有据实相告而是采取隐瞒的态度严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再加上房屋中介在进行中介操作的过程中采取的提高价格、垄断市场等操作行为有误的种种问题。应该建立关于企业在土地的投资和房屋的销售等方面的企业的信誉的积累,一方面有利于居民在购买房产时能更加的了解开放商,买到真正的放心房;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在楼盘的建造和销售中会更加注意安全和信誉等问题。
3 结 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民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关系到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住”的部分,企业要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成本的控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高质量的楼盘开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对于经济适用房而言,则是提高中低层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卫,宋扬.住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一、放开经济适用房价格,纳入普通商品房体系。
要解决当前经济适用房在定位上的尴尬局面,应正视和解决经济适用房的身份问题。笔者认为,从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放开对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约束,寻找另外的补贴途径,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二轨运行的复杂局面。将商品房的市场细分交给开发商,由他们通过对市场购买群体的划分来确定市场定价。换句话说,政府通过市场来鼓励和培养开发商零售房产的理念,根据不同消费层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户型时寻找目标市场。另外,参照国外的方式,政府可以要求开发商在建造某个商品房项目时,按一定的比例,如10%提供小户型、中低档商品房,市场运作与普通商品房一样。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放开经济适用房初期带来的商品房市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而且也能解决单独建造经济适用房可能引起郊区化、配套不齐全的一系列问题。将中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合理分配在同一个空间居住也有助于融洽不同收入人群间的关系。
二、将人头补贴作为主要的补贴方式,进行动态管理。
首先,取消经济适用房对开发商的直接优惠,使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一样,在获得土地审批与支付行政费用上保持一致。国家将这一部分的财政收入纳入中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按人头补贴一定的金额,并进行动态管理。
在补贴的方法上,有学者提出将减免物业税作为政府补贴中低收入者的方法,但由于目前税收部门还未提出关于征收物业税的具体方案,这种方法还不具有可实践基础。笔者认为,结合社保体系的建设,在确认的中低收入者账户下每年划入一定补贴金额,大约为当年可购得的普通商品房每平米最低价,鼓励中低收入者用每年的补贴进行租赁商品房或购买存量旧商品房。
在动态管理上建议:一方面要控制补贴的用途,使这部分补贴作为房产福利落实到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上;另一方面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受补贴人群进行状况调查,一旦收入水平超过了当地中低收入标准的,要停止补贴。
其次,在开始改革的一段时间内,给予那些愿意开发小户型、中低档住房的开发商一定税费的减免,可以参照美国在1986年的税费改革中的做法:政府在10年内返还占整个工程造价4%的税费,减免额在10年内分期返还。与减免土地转让费不同的是,税费的减免涉及到开发商从前期开发到后期销售的一长段时间,一旦发现开发商销售的户型超标,就从当年起停止返还对其的税收减免,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鼓励和制约开发商。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根据上面取消经济适用房的思路,将缩小目前意义下的经济适用房保障范围,因而需要重新对供房体系做出调整。目前对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供应是租赁廉租房,通过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的形式给予补助,由于受补对象较少,操作起来比较顺利。笔者认为,可以将廉租房、二手或较旧的商品房(包含了原先的可上市经济适用房)以及中低价商品房作为整个住房保障体系的供应房源。最低收入者如“五保户”、“孤寡老人”租赁政府的廉租房,低收入者在相应补贴下购买(或租赁)二手或较旧商品房,中等偏下的收入群体则可以购买(或租赁)中低价商品房。
四、改变房屋“只售不租”的观念,发展房屋租赁市场。
在租赁或买卖房屋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有必要改良观念。一是针对消费者过于重视拥有产权的观念改良:对于中低偏下收入者来说,不应过度强调住房产权的拥有。住房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会随着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变化,某一时期的中低收入者可能在下一时期完全能够支付起购房的费用,因此在早期采用租赁住房的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家庭住房消费的效用,同时也有利于住房保障体系的动态管理。另一是针对房地产商过于强调出售房屋的观念改良:提倡开发商在不同商品房项目上提供不同比例的现房,只租不售。因为不管是中低收入者,或是高收入者,对租赁房屋都存在一定的需求。随着经济适用房商品化,政府必然要进一步促进房地产租赁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展,对房地产商来说,提前在租赁市场上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
为了鼓励租赁商品房,笔者认为可以模仿企业融资租赁的方式。以某一套新的100平米的商品房为例,中低收入者向房地产商承租该房,租赁时间为10年左右,每个月支付租金,到期后中低收入者可以选择以低价购入该商品房,获得产权;同时房地产商在出租年份不必对房子的维修提供支出,减少了现金流出。
五、加强普通商品房存量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管理。
经济适用房进入商品房体系后,现存的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之间的产权差异不复存在,按照市场化、商品化原则,原先的经济适用房房产再交易不会受到限制,因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存量与二级市场发展。
具体的做法有:(1)要科学整合当前房屋市场结构:目前我国房屋销售以新建住宅为主,现房销售与二手房销售仅占30%。狭小的二级市场限制了选择房屋类型的空间,特别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滚动式住房解困。(2)取消经济适用房住户出售房屋的限制,但原经济适用房住户在五年内出售经济适用房的要缴纳一定税费,并且出售后该住户不允许再获得相应补贴。(3)在每年的政府补贴下,结合金融贷款制度创新,鼓励中低收入者在房屋二级市场上购入二手商品房。
六、发展住房信贷制度。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房贷政策持消极态度,原因之一是银行不能有效转移信贷风险。中低收入者可能因失业、劳动能力丧失等原因进一步降低还款能力,当其所提供的抵押房屋重置价值低于贷款余额时,他们可能放弃还款,这就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效仿美国的购房信贷保险制度,由政府充当购房担保的角色。当购房家庭不能提供相应的抵押品时,可向当地政府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审核无误后发放保证书,购房者再持保证书到银行办理贷款手续。若购房者在若干年后无力偿还贷款,则由开具了保证书的政府管理机构负责偿还。这样就降低了银行可能存在坏帐的风险,也为中低收入购房者提供方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8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热门选择,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在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国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仍存在教学难的现象,特别对民办高校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重点分析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路径以期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1 理论体系严密,教学内容多且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在假设的条件下,创立了一系列理论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整个理论体系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且教学内容多且抽象,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经济思维还没有建立起来,更难以理解。
1.2 经济数学模型众多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推导过程中,通常会在剔除现实中复杂的影响因素的假设下,抽象出经济现象中主要的相关经济变量,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以此来研究分析经济问题。例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需要借助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数学知识储备。
1.3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西方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理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而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现象复杂多变,要求教学时时关注现实经济问题,并能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2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材选取缺乏针对性
目前,民办高校大多使用985、211名校编写的教材,如人大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概念、公式、模型多,而案例相对较少,对于大多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民办高校学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信心和耐心;而案例分析较少,缺乏实践性,也使得经济学“学以致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背离,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教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很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热情递减,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究其根源,第一,受西方济学课程特点影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严密,知识点多且抽象,大量的公式、模型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对于数学基础一般较差的民办高校学生而言,恰恰是他们的“短板”,这一客观事实要求教师要进行细致的讲授,加之课时限制,导致教学更偏重于理论灌输;第二,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虽然开展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但从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案例教学中更多时候是老师分析,学生听,是另一种角度的“灌输”,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难以真切调动学生的热情,学习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民办高校的生源整体质量较差。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自控性也较差,加之传统的授课方式,更使得学生上课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热情不足。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尽管高校与时俱进,引入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时,这些网络资源,如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等的效果有限。
2.4 班级规模过大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专业涉及面非常广,相应的学生人数也很多,民办高校一般师资配备不足,所以往往会选择大班教学方式,而大班上课势必会降低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管理,学生学习态度不一,容易相互影响,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很难和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的交流,师生互动效果不佳,进一步弱化了教学效果。
2.5 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学生形成了学习目的在于取得好分数的惯性思维。加之目前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学习为了分数的思维,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更倾向于死记硬背,而这种学习方法无法适应经济学数理分析和抽象理论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往往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同时,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使学生较少关心社会经济现象,眼界不够宽阔,缺乏主动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力,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3 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3.1 教材选取科学合理
民办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生质量来选取教材。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基于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进行理性选择,而不应该盲目的追求国家规划教材或权威教材,同时,可以鼓励专业教师依据教学经验自编教材,以提升教学效果,也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来说,要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并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进行优化配置。如在理论学习上,针对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和公式可以在每次课前请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计入平时成绩,课上抽出3-5分钟时间进行点评回顾,以不断巩固学生记忆,加深理论掌握程度。在调动学习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并制作教学案例、与课程相关的视频、经济理论背后的有趣故事等,加强趣味性,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新闻热点解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下则积极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上传课件、在线测试等,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等普及率高的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及时答疑,提供课后指导。总之,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并积极运用到课上和课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减弱班级规模过大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有效提升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客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因此,在教W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由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有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考核系统,而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考察学生。因而,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成为必然选择,多样化考核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其进行量化考察,如学生平时小组讨论情况、公开发论文情况等都应该加入到考核项目之中,按照一定的权重,再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得出最终成绩。这种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更能全面评判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也能形成“倒逼机制”,督促学生增加平时的学习投入,主动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女王头顶的宝石,产自非洲;女王用的陶瓷,来自中国;饮用的牛奶,来自澳洲。英国的殖民制度使得英国享有全世界廉价供应的生产和生活用品。但殖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国家靠什么支撑高福利社会?答案便是一系列创新出来的制度与模式。
创新已经深入国外经营者的骨髓。在别人满足于使用笔记本电脑和诺基亚手机的时候,乔布斯开始研制苹果手机。这种商品一经销售,便对传统手机生产商构成了致命的打击,诺基亚在苹果手机面世之后,逐步退出手机生产领域。
特斯拉汽车也是创新精神的代表。在现有的电池技术条件下,经由电子控制电池使用程序来提升电动汽车性能,特斯拉汽车在美国大卖。
中国是锂电池生产大国,也是锂矿大国,但用现有的锂电池生产出优秀电动汽车的企业却是特斯拉。缺的是什么?不是资源,不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于创新的执着追求。
乔布斯也好,比尔·盖茨也好,都是辍学成功的创业者,而且是经由创新而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为什么敢于辍学,弃名校学位如敝屣,毅然决然去创业?
国家的福利制度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的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国家历来的低息贷款容易获得,先进的金融制度使得技术融资轻而易举,社会重真才实学而非论资排辈的风气,上述种种,缺一不可。
一个现实是,西方国家的铸币权使其享有全球性经济掠夺的基础,美元和欧元仍是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货币,启动印钞机,只要数量不至于大到被全球拒用,便可以享有铸币红利,这是西方国家财富的来源之一。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设计专题是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首要步骤,教师在设计专题前,必须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构建专题。选择标准的依据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历史课程往往以时间顺序构建专题,文学课程往往以体裁或流派作为标准构建专题,经济理论类的课程大多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专题。选择合适的划分标准,可以清晰展现课程结构,可以突出学习难点、重点。专题的设置切忌片面性。理想的状态是单个专题独立成篇,且内部逻辑关系清晰,而从整个课程看,各个专题间又保持内在的联系。
1.2针对不同专题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进行专题式教学时,一门课程被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专题。各个专题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专题,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侧重基本概念、重要原理的专题,多数教师会选择课堂讲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侧重实际问题分析的专题,教师一般会选择课堂讨论,在引导学生辩论是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侧重技能培训的专题,教师会采用演示、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做。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专题式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革命史”专题化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了《大决战》《》等影视剧中的片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3教研室教师间的分工
协作已有的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承担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教师也必须完成自己所不擅长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专题式教学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各个教学专题的内容相对独立,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把一门课程分配给几位教师。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补充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专题就是本人的研究领域,教师会自然而然地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深度结合,这将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
2专题式教学
在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价值我们将专题式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是建立在对该课程特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经济学概念和原理,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向学生灌输诞生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学生无法将遥远国度的经济学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因而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只有机械记忆。传统模式的缺陷是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还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题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首先,专题式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由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导入案例。学生面对问题,自然而然地开始探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在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遭遇瓶颈后,教师就要开始讲解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在掌握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后,学生开始思考用这个理论如何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由分析实际问题到学习抽象理论,再到解决实际问题,专题式教学打破了理论与现实的界限。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发现,通过把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专题,将各个专题下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经过全面、系统的剖析、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确定的第一个教学专题是市场经济中价格的决定。在其下有三个分题,我们精心设计每个分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在弹性这个分题中,我们用2009年欧盟国家奶农倾倒牛奶作为引导案例,将若干个经济学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了纲举目张的体系框架其次,专题式教学背景下,经济学教学内容高度凝练,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学时和学生专业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我国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必须熟悉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管理岗位和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和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设置了较多的实习、实践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这就导致了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理论课程的学时被不断减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压缩每个部分教学时间来应对学时的减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从表面上看教师对知识的讲授面面俱到,但实际上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进行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后,由于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高度凝练,而且相对独立,这就解决了知识点过于分散,无法突出重点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时来安排哪些专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哪些专题为自学内容。如,同样是要素价格的决定专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修内容,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自学内容。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西方经济学专题式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发现,为了提高专题化教学的质量,需要在专题设计、考核体系设计和课程组内部协调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3.1精心设计专题
保证课程的逻辑体系严谨专题式教学不是以教材的章节顺序授课,而是以专题形式授课,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在专题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主线,要让学生在学习一个个专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课程的内在逻辑,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随意设计专题,学生面对高度跳跃的学习内容,体会不到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支离破碎,难以形成体系。我们在设计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专题时,以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线,将整个宏观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核算、决定、变动、问题和政策”五个专题。“核算”是指国民收入核算,“决定”是指国民收入决定,“变动”是指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是指通货膨胀和失业,“政策”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我们对宏观部分的专题设计遵循了基础知识、核心理论、现实问题、解决对策依次出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地体会到了课程隐含的主线和各专题的逻辑关系。
3.2组建课程组,发挥团队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的基层教学单位是教研室。一个教研室要承担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根据班级的数量由一位或几位教师主讲。招生班级不多的专业,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某门课程的大纲、教案、课件的制定和授课的全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对课程的认识对教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些教师会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从授课内容中剔除,然后加入过多不必要的补充内容。教学的随意性必然要影响教学质量。专题化教学模式下,由于要进行不同教师分专题授课,就有必要在教研室内组建课程组。课程组长组织所有老师参与从大纲制定、专题设计、课件和教案制备、专题分配、集体备课、反馈教学效果整个过程的工作。这样就使教学工作从教师的个人行为变成了课程组的集体行为。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保证了专题教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设计科学的考核体系
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设计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的标准有两条。第一是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第二是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果学生的成绩主要由一次期末笔试决定,就有可能在学生中造成平时不学习、考前背笔记的不良导向。专题式教学下的考核体系应该具备综合、全面考核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特点。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上尝试了将小组答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基本过程是教师布置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分组调研后,写出案例,结合理论给出对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由老师和同学打分,最后加权平均给出各个组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又学习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专题化教学下的考核体系中还可以包括口试、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测试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作为全国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因其逻辑性强、基本原理多,普遍存在教师感觉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作为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教师应将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更多的老师偏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较少,更别说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了,所以构建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非常必要。
一、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目的
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有针对性的锻炼他们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其探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并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西方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理论,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身上、生活中、学生能感知的经济事件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专业、学生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学校拥有的教学软件、硬件资源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考核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关注实践的结果,还必须关注实践的过程、实践的态度、实践的方法等,并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法,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以达到准确反映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抛砖引玉”,在课前先导入与该经济理论相关的案例,选取的案例最好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者身边的案例,这样很快就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感觉我们真的生活在经济社会,并根据案例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给出评价导出经济理论。第二种是其次,课中穿插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原理。第三种是课后补充典型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在每个经济内容结束后,老师先对课前提出的案例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评析,接着再抛出一些国内外经济运行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案例,给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学生相互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加以联系,在追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对已学过的理论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辩论式教学法
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思想上容易出现误区或者有争议的话题,例如:中国的劳动力是充足的还是不充足的?采用即兴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二种不同观点的两方,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理清思路,在课堂上双方进行辩论,各方唇枪舌战,辩论使人明智,在辩论中无形增加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三)组织专题讲座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一些经济学家或者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来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收到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前言,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感受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和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行家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和探讨,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思考—行动”为逻辑顺序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设定一定的经济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实践教学目的。
(五)参观考察法
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带领学生到企业或生产现场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主动地去获得经验或行为方式的方法。首先老师要选择好恰当的考察地点。选择的参观考察点要方便学生出行,要和学生了解的内容紧密关联。其次老师要布置明确任务给学生,不是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我看到了什么”,而是让学生要清楚“我要看到什么”。带着问题去参观考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最后参观考察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考察任务进行汇报,老师做最后的点评。
(六)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展示法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为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提供兴奋点,多媒体展示法还可以模拟现实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但是在使用多媒体展示法的过程中,要坚持老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多媒体展示法只是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展示,要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多媒体展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专题调查法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自己的团队,老师布置专题任务,让学生团队以专题调研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分析,以团队的形式在全班做汇报,老师还有其他团队的同学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析。采用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的能力。
(八)实验法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和形象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它可以用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及分析、预测未来现实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应用课堂实验法,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等等。将实验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充分地融景于课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实践教学,下面是笔者最近几年在实践教学中选择的一些教学资料,和大家共同的分享。
四、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考核
如何准确评价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效果,一直是需要探索的话题。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考核可以根据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就是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技巧等。结果考核就是根据实践教学的成果来评定学生的实践课成绩,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经济小论文等。
五、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应建立校级、院级二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学校教务处为代表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指导,院级教务科负责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检查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是将实践教学工作中涉及的教师、学生、企业等纳入到反馈体系中来,拓展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机制。人们常说:“学无定势、教无定法”,在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只要老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一定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牛鸿蕾.《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视角[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张军容.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黑河教育,2015,(1).
[3]熊艳.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