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7: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9-01
1.案例说明
美术专业基础课,即素描色彩课的教学一般是让学生在画室里写生、临摹,但很多学生都对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感到枯燥、乏味,也不知道学了素描色彩有什么用。很多时候学生都坐在画室里耗时间,一段时间下来专业水平进度缓慢,从而对美术也失去兴趣。于是我在想是否能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和美术专业班的实际情况,让我们的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近年来,市政府提出了"美化家园,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口号,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机会。于是,我将美术课堂搬入社,组织了一次"我为家乡添彩"的绘制壁画的美术课堂活动。
1.1前期准备。给学生介绍壁画的发展并欣赏著名的壁画作品,如法国的拉斯科岩画、西班牙额阿尔塔米拉岩画、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永乐宫壁画等。根据实际,准备各色丙烯颜料、不同尺寸的画笔、卷尺、墨斗、水桶、调色板等。在选材上,选择义乌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照片;写意花鸟、人物画图片;有关日常生活常识、安全生产、文明礼貌行为的卡通动漫素材等。每人一件白色T恤,让学生用涂鸦的方式在自己的衣服在上面画有创意的图案。
1.2活动过程。首先进行工作小组分工,根据学生专业水平、个性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两幅壁画。组内合理分工,并设一名组长,一名管理员,一名记录员。而后,要求教师示范,教师示范绘制壁画的一般步骤、讲解基本要点;针对不同的题材,教师进行不同示范的和要点的讲解。学生分工合作,老师进行现场指导。
2.成效分析
2.1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专业兴趣。本次活动使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产生了新鲜感,是对平时在画室中所学的素描色彩一次很好的巩固与运用。活动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打形的时候,因为墙面比较大,有些学生难以把握物体的正确比例和整幅画面的构图,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他们用上了素描打形中的"几何化归纳法",经过反复修改和调整完成了打形。在勾轮廓线的时候老师请学生结合书法课中所学的运笔方法,感受画线条时的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学会国画白描中的勾线方法,克服勾线中出现线条断断续续、松散无力、没有起伏变化的现象,提高线条的质量。还有在上色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色彩的调配方法,直观感受到了色彩搭配的学问,提高了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2.2较好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方面。本次活动美化了苏溪镇环境,愉悦了公民心情,促进了公民生活常识、道德法规、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通过活动学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并且在此期间学生的责任心、耐心、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提高。这实际上是一次很好的、无形的德育教育,和以往的德育教育相比它更直接、更自然、更深刻。
3.案例启示与思考
3.1让课堂走向社会,突出职校姓"职"的特点。从我所从教的两个美术专业班的学生实际来看,我们职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郊,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素质普遍都较低,很少有学生在初中或小学接触过素描色彩,基本上没有美术基础。当时选美术专业的时候他们也只是随便选了个专业,并不知道自己所选的专业今后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素描色彩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只有较少的几位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专业技能上有一定的提高,而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无奈的"瞎画"。我想这也是职校美术专业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对美术基础课感兴趣,并让他们体会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职校的美术专业基础课堂要大胆的走入社会,主动接轨社会,主动发掘周边可用的美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突出职校姓"职"的特点。
3.2展现绘画的多样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术。在本次活动中,大多数绘画在墙上完成,还有一部分是在T恤上作画,涉及的绘画种类较多,有风景画、写意人物画、写意花鸟画、卡通漫画、涂鸦等。学生在绘制的过程掌握了不同工具的使用和不同的绘画技法的表现,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绘画、了解美术,改变学生以往认为美术就是在纸上画素描色彩的狭义理解。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加大课程信息量,并强化实践环节,电脑设计软件课程是电脑美术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重组,打破各门课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多门课中间的重叠以及每门课的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学教研模式改革创新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无现成的程式可依。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应以工艺美术教研室牵头,和教务处一起组织学生座谈,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3、对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业务及职业道德、教学及专业思维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代在发展,教师也应处在不断学习之中。一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同时还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专家组成一支精干的校外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多层次多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艺术创作和课件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以课件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及时更新专业软件版本,在教学中综合开设相关设计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机地融入创造性启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形成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新、技术应用全的特点。
二、顺应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专业需要。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以适应企业现代特性,并为将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
3、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并达到相关行业中级技工以上的技能要求,同时做到一专多能。
4、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或转产对职工的转岗要求。
5、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修养,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的特点。
6、掌握相关行业标准,熟悉广告、建筑、装饰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开拓就业门路
1、建设校内工作室的实训体系
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应作为重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实施建设与专业配套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群。实训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让企业参与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训课程开发。学校定期派教师或实训管理人员到企业了解最新技术信息和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梯次布局,相互衔接的实训基地, 构筑“校内校外相互补充”的合理教学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2、走出校园入企业
学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学习直接到社会企业进行实训,积极向企业学习与交流,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完全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新科技方法首先是在社会企业中得到应用的,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企业生产前沿,能第一时间能学习到新的东西。
3、邀请企业进入学校建立研发机构
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正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使他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和缺陷,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课的考试同中考、高考的形式基本相同。在实际考核中,统一命题的卷面考试方式简单化、程式化,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果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恰当,不但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深入学习和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一般大多采用统一试题,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以百分制记分的考核方式,时间安排一般是4~7个小时。考试形式多采用纸面考试,由老师命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的考核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简单可行,操作性强,但也有不少弊端。具体如下:
一、命题脱离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命题是考试的中心环节。考试的指导思想以及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命题上。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设计考核多采用“虚拟命题”的形式,即由教师假设一些广告公司、化妆品公司、食品公司的名称,让学生为其制做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系列设计稿。这样的“虚拟命题”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进行市场调研和查阅资料,以致学生的作业生搬硬套,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不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不出“学习如何致用”,考试命题明显与生活实际脱节。
二、期末加平时的考核方法,不能完整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
在目前采用的“平时+期末/2=期评”的考核方式中,平时作业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不能引起学生对每一次练习的重视,再加上期末考试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限时考试,如专业设计课,限定6~7个小时让学生完成规定的考核内容,这样的考试形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众所周知,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是以个体设计为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每一张设计作业都需要有“市场”调查分析—查阅相关资料—激发灵感—构思—设计等较为漫长的一系列过程。如果给出考题后,不让学生做市场调研,也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却限定在6~7个小时内完成作业,学生也只能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料去东搬西凑、简单模仿。这样的检测效果违背了设计规律,既不能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也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平时的设计作业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卷面考试”严重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
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多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纸张上的考试),这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美术设计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美术专业的设计课程从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到室内设计、装帧设计、VI设计等,多门课程都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实现设计制作,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设计思路,同时也增加了表现手法,加强了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我们目前采用的“卷面考试”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文字的书写、描绘,图形的排版、做工等方面,既耗时又费力,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社会要求严重脱节。
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与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的职业美术教育不容乐观,但是国家对职业学校的发展还是相当重视的,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投资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现在河南职业美术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国家每年都给这类学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基本能够解决90%甚至是100%的学生学费问题,其余费用比如在美术专业上的消费全部由学生家庭自己承担,根据现在农村家庭实际的收入,负担这些费用并不吃力。不过这些政策与资金扶持与高等教育经费的高速增长是无法比拟的,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泛滥和专业技能教育上的不足,一方面是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定位不准确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严重短缺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劳动市场需求与教育成果脱节。
二、高等学府的美术专业扩招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也产生一定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仅有二三十所高校对美术专业进行招生,而近年来竟然有1000多所高校招收艺术类专业考生,自1995年以来连续十几年高校扩招,目前招生规模是“跨越式”的提高,甚至盲目扩大,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每年招生计划均在3000~5000人,并且高校教育美术专业办学的形式多样,使上大学变得非常容易,高校的美术教育一派繁荣景象,这也是导致选择中专层次的美术专业生源逐年锐减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歧视评价
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高学历”极端导向,出现了人才需求高端化,使得低层次学历的学生求职难。而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歧视,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无路可走的时候才迫不得已选择职业学校,导致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源质量整体下降。
四、社会上非美术专业性质的电脑学校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以电脑作为管理或运行方式,社会从业人员对电脑的需求,致使社会上以此为契机开办了很多相关专业的电脑学校。这些社会办学课程灵活多变,小班教学、培训周期短,也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致使电脑设计美术专业的生源流失。
一、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专业定位正确,专业要有相应的行业存在作为依赖,有快速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撑。为开设此专业,我们请教了多位大学教授和行业专家,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多媒体行业协会进行咨询,对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人才需求的规格和多媒体人才岗位进行了全面分析。
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先进水平,多媒体行业已经形成并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知识;学习相关艺术设计的素描、色彩画、形态构成、数字色彩等基本造型手段;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二维及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计算机图像处理等网络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让学生熟悉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规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跟踪数字媒体新工艺、新潮流的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在电脑动画、电子游戏、数字电影、网络教育、移动增值、数字出版、虚拟现实和数字创意等各个领域。多媒体产业规模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商机十分巨大。
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专门化人才。其人才可分布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 、网络 媒体、桌面视窗、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媒体远程医疗、数字媒体展示、游戏制作、触摸媒体和在线培训等等领域,这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机遇。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行业现状
我国数字媒体市场正飞速发展,户外、公交、地铁、楼宇以及3G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不断涌入,让原本人才紧缺的影视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数字影视人才短缺的现状与当前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制约数字影视产业发展的瓶颈。据美联社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网民观看或下载过视频。另据不完全统计,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以及51job等著名人才招聘网站于2006年12月的影视职位需求信息为1928个,招聘人数超过10000人。2007年初的北京人才招聘会上,不降反升的职位就是影视行业,,目前据权威组织统计,到2007年底,市场上数字影视人才的缺口已经突破150万,其中数字影视创新创意策划人才与制作人才尤其匮乏。
三、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
目前,网络游戏和CG人才也已经被纳入国家计划,被国家紧缺人才办公室列为紧缺人才项目。另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公告: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已被列为国家12个重点振兴产业对应的高职高专专业之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1、人才需求在层次上是不断朝高层次发展,类型上是向应用型人才发展
其一是创意型人才:创意型人才除了要掌握技术外,还要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及对市场的敏锐力,可以体会当前目标消费群体的欣赏导向,根据这种导向创造多数人喜欢的故事角色。
其二是制作型人才:对制作人的技术能力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除了要具备全面了解动画技术外,要在一个领域达到技术精湛才可以在工作发挥特长。
2、企业对人才具备复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数字媒体是一门要求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除了要求从业者有熟练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个人创意。
由于传统影视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专业技术与市场脱节,就是缺少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在工作岗位中立刻上手。导致诸多企业,求贤若渴,相继以高价寻购人才。如在某些招聘会上,仅3G手机视频制作师,以高于6万元的年薪,还是未能觅到理想人才。
3、企业对从业人员个体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全面性而多样融合性的
比如调研中获取各企业和公司要求其设计人员:具备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熟练、有丰富的经验;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纪律性意识;要有成熟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具备较好吃的外语能力;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可见,在对单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中是知识、技能多样化融合。
4、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中高级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待人、接物、处世等工作能力强;二是服务态度好,能够“客户至上”,与上司、同事、下级关系融洽;三是敢于创新和吃苦,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四是能尽快地融入企业,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其共同之处在于:高层职位对应聘者要求非常全面,特别是要有管理素质和管理思想的人;中层职位则对专业要求多一些。
目前多媒体职位较紧缺的岗位有:
(1)数码影视设计熟练掌握常规的影视制作和特效软件,熟悉、影视制作流程。最好还具有高水平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文字策划能力。
(2)网页设计与制作要具备一定的平面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基础、基本图形与文字、动画应用等。
(3)多媒w创作精通各种视频和音乐音效的剪辑,可以熟练运用相关音视频编辑软件,如AfterEffects及其它pc视频后期制作软件等等。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是200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由于该《教学要求》是针对全国所有普通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要让美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也能能够如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那样达到《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让少数学生达到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对广大美术类院校师生而言,这无疑是的巨大的挑战。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一直处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边缘,未能引起相关部门和师生的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美术类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有着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思想敏锐, 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在专业上极具创造精神。但是,美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尽如人意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他们大多数人的身上甚至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语言“停滞”(stagnation)现象。也就是,经过大学两年的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或者说,他们的英语熟练程度似乎一直停留在高中阶段,没有太大的长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知识难以接受;(2)英语课程考试成绩不理想;(3)国家英语四级统考过线人数较少;(4)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为此,作者在近期对本院及省内另三所院校的美术类专业的大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试图从中找出引起这种“停滞”现象的原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实际收回590份。统计结果显示(以下为部分数据):认为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只相当于高中时期的占75%;高达8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行的英语教材很不符合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的好坏的人数超80%;认为教师应改变教学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1% 。分析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学生语言上暂时的“停滞”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可能不在于学生,而是在教师。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钱伟长教授也曾经指出:“教不会,说明你办教育的失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停滞”现象是一个困扰着包括美术类专业学生在内的许多艺术类学生的极其普遍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语言环境、没有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专业特点的教材、没有一套科学、实用又颇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没有认真研究艺术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如何在综合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它的起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彻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跨越英语学习中“停滞不前”的鸿沟,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是我们每一位教授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始终没有明显的进步,有些甚至还不及进大学前时的水平。这种“停滞”状态在一、二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那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语言的 “停滞”现象又进行过什么样的研究呢?在早期的中介语言探究中,Selinker(1972)注意到,只有5%的外语学习者能够达到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言能力,他称这一现象为“僵化(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国内的陈慧媛(1999:37-43),张雪梅 (2000)、林红(2002)等人也都曾对外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与论述。陈亚平(1997)撰文探讨了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称其为“二年级现象”,并从心理学角度归之为“高原期现象”。中国海洋大学的许晓燕在她的课题“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与停滞现象”中作了解释。她认为:僵化现象的显著特征除了 “持久性”之外,还有“反复性”。停滞现象的显著特点则是它的“可消除性”和“可变性”。
由此可见,确切的说,出现在美术类专业学生身上的不是“僵化”现象,而是类似这种现象的东西,即“停滞”现象。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这种现象在他们身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既然如许晓燕所说的这种现象是可消除和可变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消除或减缓这种现象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如何设置符合艺术生心理的教学目标。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摒弃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思想。在了解艺术生,尤其是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艺术形式可能会产生什么视觉效应和心理反应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他们的英语水平、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且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要研究如何避免课堂上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美术类的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形式的新颖、内容的多变和表现手法的独具匠心。那么,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学每天以教师在台上灌输,学生作为“容器”在接受,学生无疑会倍感乏味而失去积极性。因此,我们要研究出更适合美术类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出一条真正适合他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教改模式。
第三,要研究如何改变和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欢的活动的方法,如“你学完这篇短文才可以看欧美片”。当然对学生喜欢何种强化物以及使用频次等尚需进一步研究。虽然,及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但遇到无法强化时,就必须进行新行为的塑造,即,通过一步传授语言学习的有关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理想的技能,帮助学生达到目的。另外,在塑造过程中,师生要在许多活动中协调合作,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并利用审美情感催化学习内容在个体意识中的内化过程。
第四,要研究如何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一定要变“灌输者”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课件、积件和学件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他们积极关注、时时关心、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自主获得知识。
总之,美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停滞”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一现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是应该努力废除陈旧的教学体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理论学习,吸取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尽快找到符合美术类专业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成效,让英语成为美术生拓宽其专业知识的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Dosemary,E.2005. Language aptitud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9:165-172.
[2]Gardner, R.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Edward Arnold, 25-36
[3]Seliger ,H.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4thmippression) 199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王令中. 视觉艺术心理[A].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8,16-31.
[5]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A].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453-463
[6]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
职业院校美术专业与普通的美术院校存在差别,这是因为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故此,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掌握技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这是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宗旨。
一、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理念的分析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院校,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更注重与实际接轨,教学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其未来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未来胜任岗位工作,在教学之中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要不断的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能,牢记专业知识。
二、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目的
1、实用性
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是为了培养出具备素描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些学生未来会融入到各种需要素描技能的行业之中,而步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实用性的素描技能更加能够满足岗位需求。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抓住物体的实用特征,在绘画专业中,各种绘画技巧都有对应的绘画特征,像是表现性、生动性、艺术性等等。实用性与这些特征是有区别的,其更适用于社会工作岗位之中。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的教学就是以教授学生实用性素描技巧为目的的,要求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把握物体的结构,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1]。
2、可行性
在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之中,遵循可行性原则的教学也非常重要。可行性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联系未来工作实际,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技能的提高主要是注重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尤其是造型能力,如果职业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缺乏造型能力或者造型能力水平不高,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会缺乏竞争力,甚至难以胜任工作。
三、加强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好教学切入点
素描课程是比较枯燥的,因此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需要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并且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趣味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素描构图、形体、知识理论和结构是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让学生真正掌握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提前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趣味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例如,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教师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对此进行再加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达芬奇学画时的毅力。教师在引用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与素描相联系的工作,进一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可以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并且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素描课堂教学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无心下笔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主动的关心学生,向他们询问具体情况,是否需要获得帮助。教师在学生灵感枯竭,或者是无心学习时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心情和状态,有利于恢复学生的心情,能够加深学生和教师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对素描课堂重新抱有高度热情。
2、培养学生思维
当前,我国的美术院校在教学之中都是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的风格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偏向固定模式,因此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为这一教学体系有悖于素质教育。写实体系会阻碍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浪费时间,并不适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随后一些美术高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积极的发挥个人的潜能,展示出区别于他人的才华。然而,这种做法与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理念并不相符,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培养学生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学生的技能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能够更加的适应岗位需求,尽管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略显刻板,但是这与学生的应用实际更加符合。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做到多角度观察对象,全方位分析对象的结构,为以后的工作需求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
素描技巧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进行巩固,学生在练习素描时会不自觉的将个人习惯融入其中,因此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学生将个人主观思想融入素描画作之中,可能会使画的主题发生改变,甚至导致画作出现无主题情况;如果学生将个人的行为习惯融入素描练习中,不按照正确的姿势或者顺序进行作画,也会使画作出现不严谨之处。这样的练习达不到提高素描技巧的效果,如果放任下去,会对学生未来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首先,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向学生强调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学习的目标,同学们未来是专业的社会服务型人才,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在工作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作画,因此必须摆脱主观思想的影响,培养理性思维。其次,在学生练习素描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调整每个学生的错误习惯,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素描技巧,提高个人能力。
4、创新训练手段
我们清楚了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之中要不断的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当前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有两种典型的训练方法:素描因素分析法和移位、组合教学法。素描因素分析法,是教师针对素描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因素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掌握这些因素的主要知识点,并且能够分析出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在作画时能够分清主次。素描因素包括:形体、结构、空间、色调、明暗等。掌握这些因素的具体知识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素描技巧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们学习造型的关键[1]。移位、组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练习对象进行光源的改变,进行物体的移位和转动,或者是对物体进行切割,之后让学生触碰这个物体,观察物体的具体变化,通过视觉感官等直观的感受到物体发生的变化,进而促使学生了解素描对象的结构,在作画时能够更加写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在教学之中要重视学生素描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之中不断的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国内对技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普通高中比起来,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实用技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即可高考等优势。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业高中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美术专业,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美术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逐渐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许多职校在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所执教的学校自1992年开办美术专业以来,由每三年招生一届一个班级(40人左右)到1998年始每年一个班级(40人左右),2004年发展到每一年两个班级(每个班级50人左右),从2010年开始滑坡,秋季美术专业招生只有45人。我校美术专业由开始的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的职高办学模式,逐步走上了就业的“独木桥”的办学之路。同时由于职高美术教学中存在技能技巧训练代替教育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中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统一的标准,教学呈现自由化状态严重,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内容片面化,现代教学理念的滞后等问题。
目睹了历届学生由衰及胜再衰落的过程,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我认为中职美术专业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模式值得思考。改变美术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使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职业教育开设了美术培训教育,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审美能力,使更多没有机会进入专业院校的青年人,能够接受不同程度、不同技法的美术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职业课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的比例,视职业要求和学校类型而定。普遍重视实际训练,把培养实践技能放在首位。
英国政府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目标,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并形成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背景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只有3年有效期限;教师资格证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顺应当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要求。
二、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衔接不够紧密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缺少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保持密切联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性特色不明显,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具备教师教育和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
目前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甚至出现完全脱钩的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在高师院校美术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这也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的美术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无法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与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师范性特点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美术院校趋同,在课程设置上师范性特征却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主要为专业技法课程,师范类课程设置较少。在仅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中,美术课程教学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大多流于表面。教育实习环节的问题更多,首先是时间短,一般为6~12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
三、基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背景下的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以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基础建立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人才,必须按照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和教学内容。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绘画能力的培养,应加大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力度。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拓宽知识领域,融入设计学、民间美术、手工制作、艺术批评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力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并不是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据相关调查发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中关于职业能力训练方面的课时过少,试讲的课时远远不够,实训力度有待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理论学习的实H情况,分阶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为背景之下,改变传统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使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真正能适应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范人才。
工艺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并且将人们对于器物美的追求展现出来,凸显地域或是民族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还能发挥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许多中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与工艺美术知识相关的设计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工艺美术虽然办学特色显著,但是总体来看课程都是对原有工艺美术本科教学课程进行压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受到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设定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与中职院校发展现状不适应的现象。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
对于培养人才目标来说,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教学目标。但就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研究,许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定位偏差的现象,还会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无法适应以及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对整个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与同专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职院校则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维性教学,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课堂的实践操作大多采用模拟的方式,很少会引入真实的生产项目。长此以往,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掌握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修养,不具备本专业的职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由于工艺美术属于新兴专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也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在缺乏办学条件及办学能力的情况下,开设工艺美术以及相关的设计专业,会导致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发生。
(二)教学与课程
在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许多课程都是通过简化本科课程而来,使许多课程内容存在相互脱离、联系不足的情况。由于缺少变革,这些来源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大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而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度不足,而中职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与理论课程互相融合,学生无法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础薄弱。许多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对工艺美术的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分离,并且将更多的实践时间安排到假期,学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监督及指导,导致学生的实习状况随意,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2)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整体创新力度不足。而对于工艺美术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课题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缺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意识。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正确把握工艺美术专业特点
(1)工艺美术专业的整体实践性较强。自古以来,工艺美术就存在于长期的实践生产过程中,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就是实践动手技能,并且从大量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此外,经过不断的创新及实践,学生制作工艺美术品的技能水平逐渐提升,能自己发现并且解决问题。(2)工艺美术专业的创造性较强。发展至今,传统的工艺美术产品种类或是样式变化较少,缺乏创新精神,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实用性以及审美需求。基于此,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中职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敢于突破自己、拥有全新的创造精神,并对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设计理念等有全新的认知。
(二)树立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人们更加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工艺美术产业属于核心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智力支撑,需要为其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在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阶段,需要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基础,推动教学向着模块化的课程转变,并制定开放性的教学计划,以此培养出适合工艺美术企业用人需求、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明确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型工艺美术人才来说,其具备创新设计思维,把握工艺美术文化性基础、艺术性表现、精湛制作技艺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创新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中职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等角度入手,还需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掌握岗位转换、主动工作、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能以实用性的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能胜任更多的岗位。(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工艺美术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会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当地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制约的传统因素,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尝试打破它。(3)明确学生差异化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新型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技术及个性。对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环节进行分析,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制作技艺,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引导其制作擅长的工艺。以扬州漆器工艺学习为例,结合扬州漆器的彩绘、点螺、雕漆等各个种类的工艺,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以此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
三、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形式变革
建立工作室制,将形式不同的工作室作为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向。在工作室的运营过程中,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以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员为主导,青年教师或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负责人,承接美术产品订单以及项目。通过将实践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打破封闭式课堂教学的禁锢,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制造工艺项目中,掌握综合专业技能。通过建立教师为领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工艺美术项目课题,教师需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指导,发现普遍存在的实践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以此提升学生实践、实习的效果,有效缩短课堂以及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突破课程教学内容
在培养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的阶段,将实践教学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工艺操作技术,并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进行探究,务必要做到能自己总结实践的规律,研究个性化的工艺技术方法,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以理论指导为核心,建立实践为目标的学习模式,等到学生对于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有了感悟之后,可以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加入技能训练、思维创新等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式
利用主题教学法的优势,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主题,使学生能以职业化的状态学习知识。首先要确定主题,并且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要了解需要达成的学习任务目标。其次对于主题进行合理的创意构思,对工艺美术品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技术创作工艺、原材料使用、市场需求等进行充分考究,对比不同的制作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再次进入工艺制作阶段,结合设计的艺术性、材料性、工艺性进行实验,等到成熟之后再进行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最后,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展示自己的创意以及制作的重点。教师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并评选最优秀的工艺作品。这种主题式的教学方式与以往各个科目独立的教学方式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工艺美术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
(四)转变教学评估形式
对于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评估来说,其具备一定的发展性,评估的形式以及方案需要以工艺美术的标准为核心目标,并结合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好工艺美术教学的评估工作。在此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评估注重结果的理念,更加注重进行整个过程的评价,并考核不同阶段的工艺美术课程,仔细分析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不足及优势提出意见。
(五)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注重将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进行融合,并且注重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并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掌握更加丰富的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对于现有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师资队伍来说,需要加深技术实践,并深入学习与工艺美术企业相关的工艺技术,不断丰富其操作经验,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理论上能解决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还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产生的变化,能促进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全新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出更多符合社会新工艺美术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婧.文化创意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构建实践探索: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2019(6).
[2]李思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