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发展与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产业发展与规划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备,一些交通、通讯越发便捷,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开发本地市场,这样就会带动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发展,所以说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除此之外,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积累就意味着市场动态的有效掌控,有利于决策的制定。

2.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居民居住环境改变,城乡户籍变更困难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户籍和乡镇居民的户籍所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是有差异的,面对就业、升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政府相关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根据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员关系(血缘继承关系),我国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农业户口都要更改为城镇户口,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和服务等方面来加大投入,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乡镇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中,户籍变更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较为常见,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且情况复杂,容易出现问题,除此以外,户籍变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比如说养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完善。

2.2城市规划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与耕地减少问题

篇(2)

(一)产业特色分析

1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力、电解铝、铝深加工、铝合金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循环产业系统。

2 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紧紧围绕“铝电联营”和循环经济这一中心指导思想,积极引人补链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园区核心企业包铝集团原铝年产能30万吨,年用电量达45亿千瓦时左右,园区内的东华热电有限公司投资25.6亿建设的2×300MW机组项目工程在投产后,2007年已经开始为东河区城区提供集中供热,同时为包铝集团和整个园区提供充足低价的电力供应,为缓解包头地区用电紧张和蒙西电网用电起到重要作用。在铝深加工企业方面,目前包括成基电子、凯普松电子、东联盛电子、三鑫电子、一阳轮毂、富诚铝业、上海汇众等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铝产业企业纷纷人驻园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 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大。一是改造了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盘活包头市传统的冶金、电力、稀土工业,为包头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城市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实施铝电联营战略后,解决电价过高制约包铝集团电解铝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还在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延伸铝的产业链的同时,通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全面提升包铝集团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企业,实现将包铝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三是将东河区城区内的企业引入园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合理调整东河区城区经济布局,既减少了城中的污染,发展了三产,同时为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有包头到北京、兰州、太原、西安4条高等级公路,有铁路专线与京包铁路连接。园区核心区内已建成白银路和东西主干道两条道路,道路铺设给排水、安装路灯等配套工程已经完工,使道路两侧实现硬化、亮化。这两条道路的建成连接,将使园区核心区内实现道路贯通。园区距离包头东站和包头机场10公里,现已开通至东北、西北、华南、西南方向客货运输,并已经开办天津至包头乃至西北地区国际集装箱联运。园区内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电力。园区水力资源充沛。南临黄河,附近的磴口水厂距离园区2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取水口、管道设施、净水装置齐全,可供给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园区内热力充足。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可为各入园企业提供充足热力。园区周边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从长庆至呼和浩特途经园区的天然气管道已进园区。并建设了天然气液化站。园区通讯设施完善。已建有网通、联通、铁通公司营业网点。宽带网络已经开通,可方便接入国际互联网。

入园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环保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外,同时还享受园区特殊优惠政策。园区服务中心为人园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过程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

配套服务:园区现具备学校、医院、商住、酒店、商贸、金融机构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包头市轻工业技术学院在园区范围内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主要的工业生态链有:

煤发电电解锅铝的深加工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煤发电高附加值建材生产

煤发电供暖供热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生产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铸件生产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按照上述生态链,园区将划分为电厂、铝厂区、合金铸造区、铝深加工区、建材区、稀土高新产业区等几个产业区,重点发展以下工业和产业:

电力工业:火力发电厂以及与电厂建设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等。

电解铝工业:电解铝厂、炭素制品制造企业等。

铝加工业:铝铸造、板、带、箔、管、棒、型等加工企业。

建材业:水泥、粉煤灰制品等。

高新产业:稀土应用铝合金等。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道路、广场、绿化等。

其它周边产业:餐饮服务、旅游开发、投资咨询等。

预计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

(一)铝加工产业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向铝业集聚,按发展产业簇群,以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则建设集中度高、产业链明显、有特色的铝加工工业区,通过搭建平台,引入铝加工大项目,并通过大项目带动下游中小项目,打造出煤电生产到氧化铝、电解铝、再到高精度轻合金和高强度铝材的一条完整的铝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及下游涂层板材,电子、家电铝箔,工业、建筑型材,中高档铝门窗,同时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以利于招商引资和降低铝加工成本,实现连铸连轧。技术创新的重点:稀土合金铝、电工圆铝杆、高精铝、铝钛硼丝、铝板、汽车轮毂、汽车摩托车电机用压铸件等。

要做大做强铝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继续构筑和实施一批下游加工项目,如积极引导企业和投资商开发铝彩板加工、铝制品的深加工,实现铝产业由原料型向深加工转型。同时加快稀土在铝中的应用,稀土应用可以使铝及铝材增值100~3000元/吨,可极大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实力。铝的产业链将主要实施的项目有:3000万平方米电解化成箔项目;3万吨铝型材项目;铝业压铸工业园(5万吨热连轧、铸轧铝板带、箔项且、20万吨铸造用铝合金项目、铝铸件、铝合金锭、精铝锭、精铝合金、精铝箔PS、CTP版铝基板材);铝镁工业园;稀土铝电缆、稀土铸造铝合金、稀土建筑铝型材等项目,预计到2010年,铝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建材业

发展思路:按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论,加快粉煤灰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系统实施的主要项目有: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材、粉煤灰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陶粒、隔热耐火砖、粉煤灰矿棉、粉煤灰防火涂料等,以上项目的建设,可解决电厂产生粉煤灰的利用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

合理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尽力实现资源转换产品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煤-电-电解铝-铝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二)推广新技术,切实降耗节支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切实降耗节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利、能源、交通及公共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同时通过与优势企业联合,吸纳外来资本,带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五)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

要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六)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七)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

政府要发挥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更加注意应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顺利发展。

(八)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 区域转型 低碳经济 产业化发展 规划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篇(4)

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与目的

1.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背景

所谓产业集聚区,就是同一产业集聚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生产鞋的,那么卖生产鞋的原料的,卖生产鞋的机器的,贩卖鞋的商家,做鞋垫的,做鞋皮的,各种各样的每个环节都在这里做,这样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当某人失业时,因为同时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业。就是说厂家能很容易雇到员工,这又节约了成本,相同的企业在一起还能互相学习,又能提高效率。所以产业集聚能产生较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产业的集聚度。这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沿海发达地区以较为普遍,但对于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中原地区,集聚区的迅猛发展始于2009年,由于次贷、欧债等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经济也作出相对调整,产业经济格局进入新的转型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作为经济振兴的主导方向,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能够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为企业发展、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形成企业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着手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进行广泛调查,于2月底初步确立第一批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形成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的有效载体,目前,安阳市正在规划建设的9个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健康产业和新能源七个主导产业。

1.2 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

对于上级领导部门来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促进安阳市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对地方来说是为今后该区的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开展规划环评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也体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四大功能,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先进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2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条件概况

安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殷墟世界遗产所在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贯穿南北的国家级交通主动脉-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6、107国道以及从安阳辐射而出的十余条交通干线将晋冀鲁豫四省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四省省会均在350公里之内。安阳距北京500公里。距新郑机场193公里,仅一个半小时路程。交通条件优越,物流环境良好。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安阳市中心城区南部,西临107国道与京广铁路,东临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与城市南外环从中穿过,将该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安林高速以北区域,隶属于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南区域隶属于安阳市文峰区。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根据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今后城市主要向东、向南发展,本集聚区正位于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上。

2008年,集聚区范围内现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20.1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2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53.44亿元,出口创汇额5600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1亿元。

截止2008年底,安阳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品178个。而本集聚区现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8个,分别占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43%和38%。

3 客观判断集聚区优势与问题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通过集聚区周边资源的调查,现状土地利用的统计,以及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集聚区发展的优势与额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土地储备、人力资源等方面,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虽然雄厚,但是不少产业无相关联性,难以形成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这是类似于安阳这样的地级市所存在的通病,城市为了提高经济水平,往往吸纳企业的时候各区政府无序竞争,导致了企业入驻的无序性。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粗放、无序的产业困局。对企业的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不够完善,一旦产业形成集群,对这些发展要素的需求将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升级和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增加。另外,产业集聚区中缺少商业拉动增长点,生活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这一切都会降低企业根植性,影响集聚区长远发展。仓储物流配套系统也有待建设,集聚区虽然交通便利,但现状仓储物流基础薄弱。

4 清晰实用的规划理念与定位

4.1 整个规划秉承四个理念

笔者认为,集聚区建设作为河南省近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规划理念上应当重实际讲实效,玩不得半点虚假与花哨。规划提出集约高效(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循环经济(在产业集聚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产城融合(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以产带城,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动态规划(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四大核心理念,引导集聚区科学合理建设。

4.2定位

通过对现状基础调研,同时结合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其产业发展的展望,确定集聚区发展定位为:“中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示范区、安阳市主要经济增长极、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含新能光伏)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化综合型生态新区”。

5 空间结构

在对现状基础调查,优劣条件分析的同时,对该地区的上位规划进行了充分解读与对接。在重大基础设施设置,路网骨架、用地布局等方面,应做到了科学合理。集聚区的发展一切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也不是一句空话,在用地布局中应当予以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将用地予以细化,集聚区几何中心设置服务核心区,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片区”的空间结构。由服务核心区形成集聚区的空间与功能统领,水系,生态轴线,工业,居住围绕核心相对集中布置。空间结构以功能至上为第一要义,避免花哨,总体趋于传统、实用。

6 集聚区规划编制的成败,主导产业的科学选择

6.1主导产业选择

一个集聚区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只允许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这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的主导产业,才能拉动相关上下游链条的发展,避免多而杂,向专而精的生产模式转化,是当前地级市工业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改变的方向。不能再一味依靠增加工业数量,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产能来做大GDP,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

主导产业是整个集聚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集聚区的成败,在这个工作上面我们相当慎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出集聚区产业筛选的基本原则:1、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尽可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但避免承接先进国家淘汰的落后产业;2、符合国家“十一五”发展要求,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3、符合河南省和安阳市产业发展战略;4、符合安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节能减排要求;5、在安阳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符合安阳市优势产业更佳。

规划通过安阳市整体产业规划、地方现有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初选,得出数个备选产业,然后按照技术基础,全市产业布局现状进行二次筛选,使得产业是对整个安阳发展有利的,要避免出现安阳市区内的重复建设,得出5个备选项(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最终通过备选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在本集聚区的关联程度,以及区位商法验证等技术手段,最终确定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地级市的集聚区在规划编制以前,普遍产业门类较多,入园门槛较低,一但集聚区正是获批成立,将打破原有模式,呈专业化方向发展。原先多而杂的工业企业应当尽量归类,向其他有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区逐步转移。如确有发展潜力较大,但现状基础较为薄弱的非主导产业存在,且难以割舍,我们采用了定位其为集聚区战略产业的做法,可作为未来的发展备选方向,在本集聚区内生物医药与现代服务业作为了战略产业。

本规划当中,对两大主导产业,两大战略产业的发展前景、产业链条、主打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集聚区发展有所指引和帮助。

主导产业确立之后,按“一区多园,园区专产”的原则,把主导产业中关联性较强的工业项目集中布置,集约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形成产业专业化区域,发挥聚集效应。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按照发展规划的用地布局,现状企业分布情况,将集聚区内产业分为四个专类园,一个物流园。

6.2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及建设的有关执行标准

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应当制定一套具备引导和制约双重功能的产业发展相关标准。

目前河南省河南省工业发展途径主要有自主创新和通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往往限制于河南省目前区位,并未处于中国的经济与信息核心位置,相对于“北上广深”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方面有着明显的落后或者是滞后性,创新动力不足。中原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利用我们劳动力资源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适时推进自身产业的升级,但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进项目层次偏低,未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目标之间的紧密对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体不到位;在承接转移过程中话语权较少,且缺乏主动性;考核办法不科学。因此,我们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应把握市场规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承接地软环境,形成互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优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增加合作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施产业链招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从而有效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上述理念,参照省有关文件规定,适当提高标准,制定企业准入制度,要求装备制造业生产区投资强度执行120万元/亩;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执行170万元/亩。容积率指标:装备制造生产区容积率≥0.5;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区容积率≥0.8。工业项目建筑系数指标:所有工业项目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规划中,还提出了生态园区的建设目标,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结合安阳市的实际情况,对集聚区综合型生态工业园提出24项参考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制定这样的标准和制度,对于产业集聚区保持”血统纯正”以及控制环境污染是大有益处的。

7 规划的实施与反思

7.1 规划实施情况

项目于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后经几次修改已形成成果上报。而集聚区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本集聚区涉及2个行政区划用地(文峰区、开发区)原先设想的统一规划,分区协调管理模式似乎执行起来并不理想,两个行政区仍然在企业引进,项目位置选择上各自为战,一个集聚区也存在着文峰和开发区2个管委会,分区管理成为必然,协调管理沦为偶然。值得庆幸的是,集聚区现在已经出现了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苗头,入园企业质量明显提升,投资与建设标准基本按照集聚区规划要求执行。随着入园企业的不断增加,独立的服务核心区也必然随之建设,集聚区在运行初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笔者为之欣慰的。

7.2 关于本项目的一些反思

项目最终编制完成,也顺利通过评审,但其间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首先是集聚区项目本身的对与错。省里文件下达的非常紧急,全省各地级市密集召开关于集聚区规划工作的会议,同时组织讲座学习。全省初步确定17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平均到每个地级市9个有余,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集聚区吗?河南的工业发展在集聚区的扎堆建设中能取得突破性发展吗?

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更快的筛选出正真具备优势值得重点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同时加速淘汰一些技术落后,高投入高能耗的企业或者项目。笔者认为在政策的持续性良好的前提下,集聚区对工业发展的贡献,需要至少3―5年的时间来检验。当然如果从一个城市领导者的角度来看待集聚区,当然是希望地级市的每个集聚区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有些难以实现,河南的工业客观来说,劳动密集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力,核心技术较为欠缺,抗风险能力不强。然而集聚区的发展说白了核心价值还在于其囊括的企业,集聚区的作用是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诸多条件和平台载体,优质的企业在河南省是相对匮乏的,势必造成在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对企业的争夺,加之我国现有体制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同行政区划的集聚区对企业的争夺极有可能出现无序化现象。也就是说,只要企业效益好,集聚区都会抢着要,你是什么行业类别到时候已经不重要了,哪怕你已是夕阳产业,并且高污染高耗能。是否能为这个行政区带来利税才是决策者最关心的问题。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集聚区本身,需要更高层次展望与管控,需要多方的考量与协调,特别是在类似于安阳这样地级市,需要更大的智慧来进行管理,这是集聚区乃至整个地级市的工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笔者期待河南省175个集聚区中的佼佼者能够完成传统型产业集聚区向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转变。这需要集聚区具备一种持续动力机制,包括了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带头作用、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氛围、扶持和引导产业升级的创新行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把自主创新内容作为政绩高度的指标考核体系、坚实的后勤保障、推动集聚区的国际化与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等,这些内容恰恰是河南较为缺乏的。当然,我们从政府出台的几个文件中能看出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集聚区建设的力度与决心,期望能尽快的打造出几个具备示范作用的创新型集聚区,为整个河南产业区的发展树立标杆。

结语

集聚区的建设对于中原崛起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上级领导对产业发展予以了高度的充分的重视,积极引导优势产业聚集,延长产业链条,从而多向带动经济的发展,产城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笔者就安阳市一个集聚区为例,阐述了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相关编制方法与流程,希望能为该集聚区的发展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在我国中原地区,如此大批量集聚区的涌现,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作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应当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各集聚区的优劣势,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进行规划编制。最后,对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我们乐观其成。

篇(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产业近一两年来在我市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蓬莱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养老产业投资者的目光。

一、现阶段发展养老产业的意义

养老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并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带动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纯的财政供养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

二、我市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持的社会养老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办敬老院10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家,共有床位1105张,服务老人1035位,共有管理和服务人员127人;民营社会福利中心1个,公办的社会福利中心正在建设中。但是我市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特点和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优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两海;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44.9万人口,地处中纬度,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7℃,鲜有洪水、台风灾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蓬莱农牧业发达,果品、蔬菜、肉食鸡、海产品等在品 种、质量和档次上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是全国优系红富士重要产区;拥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16.8万亩,年产葡萄酒14万千升。2012年蓬莱获得“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成功注册“蓬莱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3月成功注册“蓬莱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蓬莱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东距烟台莱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正在建设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计划于2014年9月中下旬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年底正式通航;拥有蓬莱东港区、蓬长客港港区、栾家 口港区3个港区,目前已经开辟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散货航线和大连、青岛、秦皇岛、上海等多条国内航线。2012年10月,蓬莱港获批为对台直航口岸,有力促进了两岸贸易来往;拥有4条省级公路、206国道、荣乌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德-龙-烟铁路穿越蓬莱境内,形成完善的公路集运网络。蓬栖高速连接荣乌高速和沈海高速,直通蓬莱新港,预计2016 年竣工。

四、蓬莱市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1.思想认识不到位。养老产业的产业链条长,涉及的上下游产业广,涉及的部门多,但是我市大多数部门没有将发展养老产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工作安排中,认为发展养老产业跟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 重公办轻民办。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改造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运行成本增大,发展困难相对多。3. 老年人消费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老年人个人储蓄少,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二是对老年人消费的宣传引导不够,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三是服务收费标准偏高,不能有效地激发消费热情。

五、关于蓬莱市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

蓬莱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自然生态条件的蓬莱是中国养老产业最适宜发展的城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列入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努力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促我市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市的养老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天时――国家给政策和资金”、“地利――蓬莱适宜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养老产业,蓬莱市还需要“人和”,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制定有前瞻性的规划。

(三)明确我市养老产业发展思路:1、制定发展规划。从近几期我市的招商通报中不难发现,众多中外投资者纷纷看中蓬莱在发展养老产业发面的优势和潜力,在建、拟建及有合作意向的养老项目不断涌现。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或者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以促进我市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此外,建议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养老项目相关政策支持,并出台相关扶持办法;2、突出发展重点。建议对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布局进行宏观调控,重点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村)或者项目,优先发展养老机构、居家老人服务、空巢老人紧急呼叫援助,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服务、旅游观光、文体教育等项目。鼓励企业研发老年人用品,支持开办老年人用品市场;3、注重差异化发展。当前养老产业供需差距巨大,供远大于求,而且需求也分为高、中、低档,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以及外来人口的冲击,我市的养老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中注重差异化发展,平衡好各种养老需求。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据统计,我国要初步搭起养老体系框架,最近三至五年内国家最低应有5000亿元的投资,养老产业才能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加大在项目规划、用地、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我市养老产业健康起步。

篇(6)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河南考察期间,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在城郊型乡村的产业发展之中也应当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以农业为根本,以旅游为突破,走特色生产之路、走结构创新之路、走市场经济之路、走科技发展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坚守,才能促进我国城郊型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郊型乡村的概述

改革开放前的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扭曲了经济建设中城乡、工农等关系,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是城乡二元矛盾的焦点。实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经营后,城郊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与传统派购制度形成冲突。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分化出以鲜活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起点,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转变的目标。通常而言,城郊型乡村主要是指大中城市郊区,其有着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地关系危机日趋严峻,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发展之下面临着乡村人员流失、土地资源流失及农业产业无突破等困境,尤其是城郊型乡村长期处于一种突变、混沌、无序和转型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郊型乡村农业的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郊型农业就是指位于城市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鲜活农副产品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供应型农业。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交通通信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郊型农业已突破了传统概念的局限。在外延上,由城市所属的近郊区向行政区划以外的远郊发展,由面向一个城市扩展到面向周边多个城市。在内涵上,不仅单一地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也为城市提供工业原料和劳务服务,还包括通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农业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依托城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即城郊型农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市辐射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和副食品生产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市场和生态环境需求,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另外,其着地域位置好,与市场联接紧,集的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1.城郊型农业的基本功能发展的概况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型农业功能不断深化。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城)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宗旨。该宗旨决定了现代城郊型农业不仅应具备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还应包含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2.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

城郊型农业近年因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步伐加快,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农产品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米袋子、菜篮子”需求量更大,标准更高。因此,可以说抓好城郊型农业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客观要求。

(1)从地域特征及周边发展环境考虑,走特色化生产之路。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按照“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要求,以服务城市、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努力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2)全面推进农业建设园区化、产业化、生态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走创新化之路。全面的促进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3)强化服务市场功能,走市场化之路。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观光、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三、城郊型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于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与此同时,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够脱离生产,应围绕生产组织相关旅游方式;应建立地方特色,并通过分析未来旅游人群构成,从而设置与其相关的设施。其次,也须注重乡村原有的风貌景观元素,进而培养城郊型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1.合理制定城郊型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城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促进城郊地区城市用地和农用地的节约化利用,整治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确保城郊农用地的数量和规模,维护乡村性旅游资源滋生的土壤,为城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赢得资源载体和空间场所。

2.科学制定城郊旅游发展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农用地红线范围,考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动向,对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合理规划旅游接待设施、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并保护城郊乡村实体景观、文化资源及自然环境,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空间上区别开发,按圈层分层次发展

以近郊、中郊、远郊为空间范围划分3个圈层,分层次地对各圈层的乡村旅游产品区别开发。在近郊区宜开发对城镇化适应性较强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参与性旅游产品;中郊区宜开发乡村实体景观、乡村文化等乡村性强的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民俗和生活体验、乡村聚落参观等;远郊区则适宜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郊型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其农业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走村民自发、政府引导、外部资金适当扶持的建设之路,通过科学及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进一步确保城郊型乡村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当地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篇(7)

中图分类号:G81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7-001

一、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体育强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冠军城市。曾获全国冠军130多个,亚洲冠军30个,世界冠军20多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是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城市。当前,保定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全市拥有各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300多家,有100多种产品参加国家体育用品产销会,销售体育用品专营、兼营商店1000多家,正大乒乓球学校、超达网球学校等一批民营体育产业实体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与文化资源大市、体育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速度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设施资源与公共利用水平低

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4100余个,占地面积1392万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仔细研究其分布结构和管理机制就会发现,大量的设施都是不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因此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合理调整资源分布,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等问题,还需政府、社会群众群策群力。

2.体育产业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保定市体育产业主要以当地民营资本为主,缺少有实力的省内外京津地区的体育产业商资本注入。据相关统计,在保定上100万资产的企业大约40多家,而这些企业竞争不强,许多都是小打小闹,甚至对自己的市场无法定位。既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尚处于开发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高知名度的体育品牌少,缺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体育产品、体育器材等的生产、销售不可预知性多,给企业投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体育经营观念陈旧,管理不当,不能适应市场等因素,也有市场培育方面的不足。

3.缺乏法规保障,体育市场活力不足

体育法规是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法规,才能给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最直接的体现,要搞活保定市体育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三、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对策

1.加强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环境,把体育产业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

2014年7月,京津冀签署了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通过联手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方面的障碍,让各类生产、消费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因此,我市应抓紧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在投融资、税费减免、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可以把各地域之间利益一致的产业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体育产业可以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公共服务的衔接,拉动区域联动。

2.利用优势互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

京津冀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一体化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合理梯度,更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和承接,从而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的发展劣势是人口密度大和地域面积小所引发的体育产业资源紧缺。保定市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但保定资源丰富,具有腹地空间优势,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基于此,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统筹配置,依靠京津体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中低端体育产业项目和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应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借助京津成熟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地区有影响的健身休闲项目。把产业延伸到保定,真正形成市场,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互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好政府定位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配置体育等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因为只有让资本、管理、信息、知识等各市场要素的活力迸发,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来,产业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当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突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此间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我们的政府定位主要包括: 把体育产业提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区别公益性和商业性体育产业,实行不同政策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保障公共体育消费;出台政策调节和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宏观上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推进体育产业成长。

4.建立发展基金,构筑协作平台,谋划深层合作

在每年召开的体育产业发展会议上进行高层次探讨,签署共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应思考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建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种体育组织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跨区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考虑在政府间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协作,整合政府立法资源,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法律层次。

注:本文是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40135

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篇(9)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蓝图,是城市未来工程建设的指导方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并引导城市和谐稳定的发展。

1.信息化时代对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

1.1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利用利用GIS及VR等技术开展城市规划,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掌握城市的各类信息,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为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如厦门市2011年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不仅划定了厦门市的生态控制线,还合理控制城市规模。而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紧密联系,在确保厦门市总体生态面积达成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做好其他建筑、设施的布局。这时就需要利用GIS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分析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之间是否存在不协调的地方,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1.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战略改革,信息化时代也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厦门信息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厦门软件园已建成一期和二期,厦门软件园(三期)总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正在加紧建设。软件园一、二期汇聚近1000余家规模以上信息和软件企业。与此同时,新形势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制造业不断进行工业3.0和工业4.0升级,一批制造业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商贸流通上显现得更为明显,专业物流园区、规模电商聚集区等园区的投入运营不断刷新眼球改变着商业与物流的运营模式。产业经济布局还更为合理呈区域化发展,如厦门市2011年至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阶段内,岛内和岛外将形成五大工业区域,并在各个工业区域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经济区域化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各产业在信息时代拥有了新的出路,传统分散型工业经济也逐渐转变为密集型信息经济模式,不仅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还提高了各产业发展速度,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总体增长。

1.3改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

在产业局域化的基础上,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如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等,一改过去呈密集分布的结构模式;体现了更多的产城结合模式。产城融合是指在区域发展中,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一般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明确发展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二是要求将产业集聚、服务配套、功能以复合方式落到空间布局上;三是侧重于城市形态适应和配套产业业态;四是强调城市形态和产业业态的共同发展,科学处理产业园区和城区(镇)之间的关系,在空间融合、功能融合、人口融合三个方面实现和谐统一:

空间融合方面,表现为产业园区和城区扩展位于同一轴线上,现有产业园区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具体的量化指标是“园区与城区空间距离”、“居民平均通勤时间”等。

功能融合方面,表现为产业园区与城区之间具备便捷交通;城区基础设施、商贸、医疗、教育等资源为产业园区所用;产业园区成为城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具体量化指标是“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等。

人口融合方面,表现为园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城区人力资源相匹配;园区从业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区购置住房并安家,实现“职住一体”;具体量化指标是“城区居民在本地就业率”和“园区职工在城区落户率”等。

海沧、集美、同安、翔安等多个新城的建设结合了辖区行业分布及产业升级,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

1.4 改善城市交通问题

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而过去阶段中,城市规划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无非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限制私人用车的发展等,或是优化城市整体交通网络,增添高架等。信息时代下,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更加合理业态分布,大大降低了人们出行距离,如居民可在网上进行购物,甚至现在正在不断发展的VR虚拟现实技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逛商场”的乐趣。而人们出行量的减少必然会改善城市交通。其次,交通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可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交通信息互动平台建设等,在交通组织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再者,城市建设中点面的有效贯通人口融合方面,表现为园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与城区人力资源相匹配;园区从业人员有条件、有能力在城区购置住房并安家,实现“职住一体”;具体量化指标是“城区居民在本地就业率”和“园区职工在城区落户率”等。如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了要大力加强城市交通网建设。如规划中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建设一条跨海通道,来缓解已有跨海桥梁和隧道交通的压力。其次,新增了四条地铁线的建设规划。

总结

信息时代下,各行业产业纷纷开展了关于“互联网+”的改革,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过去疏散型分布演变为密集型分布。产业机构的优化使城市规划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城市规划可有效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改善了过去形势下存在的交通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上一篇: 外资企业背景墙设计 下一篇: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