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1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动物的发展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物流关系;推动力
1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一词来源于英文ELEC-F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就目前来看,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不同的书籍、机构对电子商务的定义都有差异。通常来说,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需要面对面就可进行的各种商贸活动。
电子商务的特点:高效性、方便性、安全性、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其中高效性和方便性是电子商务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集成性是指大量采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安全性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同传统的交易形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交易链更加扁平化。
电子商务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从贸易活动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分为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和较高层次的电子商务。低层次的电子商务如电子合同等。高层次的电子商务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一部分的物流完整的实现,从开始洽谈、订货、付款、开据电子发票等一系列活动都在网上完成。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企业、银行、商店、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个人等。电子商务的交易事务:电子商务实体之间从事的具体的商务活动,如询价、报价、商品运输等。
2 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通常认为我国的电子商务始于1997年。就整体而言,当时的中国电子商务从交易手段、交易范围、交易人数、安全认证等方面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1 998年开始集中于电子商务概念的推广和可行性探讨。1999年人们将电子商务落实到行动上,从此电子商务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现在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才、硬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2.1 人才问题
当前网络人才的需求空缺还很大,人才的高消费也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充分利用各途径和手段培养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网络自身的局限性
目前的搜索功能等还不完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种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等。
2.3 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l)信息流、物流和商流的整合。(2)在线购物发票处理。(3)法律环境问题: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如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力,电子交易的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问题。(4)销售产品的质量、价格及税务等的监管.
2.4 其它
(1)潜在客户群的培养:需要国家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共同努力。(2)用户消费观念跟不上,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和国外相比,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很多人还不习惯信用消费。(3)交易的安全性:交易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避免遭到黑客的侵袭从而导致使用卡信息的丢失是未来需要解决的。(4)配送问题:我国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全国性的配送企业。交货延迟、费用高会阻碍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5)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意识有待不断提高。
3 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由于潜在消费者和潜在交易额的快速增长,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逐步向专业化、融合化、区域化、大众化、延伸化、国际化发展。
3.1 专业化
专业化包括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和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专业化网站的不可替代性及较稳定的网民基础,使得专业化网站能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社会的关注力和企业的潜在力集中起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集中局部、专业的优势。
3.2 融合化
单一专业化网站不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个性化要求,电子商务的融合化发展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3 区域化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于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到方面的差异,造成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3.4 大众化
电子商务大众化是指向平民普及。
3.5 延伸化
延伸化是电子商务生命力的体现,信息进一步商品化,向产业化扩展和延伸化的发展将影响和带动结算业、配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在远程教学、远程技术服务等正是电子商务向延伸化发展的结果。
3.6 国际化
电子商务的国际化是必然的,随着国外资本的注入,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态热和排位格局将被打破。
4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4.1 商务的物流问题
(l)方面,电子商务驱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也同样反制于电子商务。(2)电子商务需要两张网来支持,一个是“天网”,即互联网;一个是“地网”,即实体分销配送网络。(3)“零库存”管理的实现,归功于电子商务物流问题的成功解决。
4.2 物流的电子商务问题
(1)物流的电子商务:低成本网络营销,向客户提供物流全过程的信息跟踪服务,使企业零库存成为可能。(2)物流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有:为传统商务或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提供高水平的物流管理技术;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服务商之间提供低成本的信息交换平台(如WAP);为物流企业自身的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等内部资源整合提供解决手段等。(3)物流的电子商务涉及到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远程数据传输通信技术.EDI技术和基于国际互联网的远程数据库进入与响应技术等。(4)物流电子商务的实施对象重点在于物流服务提供商,因为物流服务需,求方无论是选择传统的物流服务,还是电子商务化后的物流服务商均以得到快速有效的物流控制信息为首要条件。(5)物流的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供应链环节的信息控制和畅通,用户定制需求与物流一体化的统一,政府职能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单证系统在EDI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的有效处理,客户物流过程的全方位实时把握等。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50-02
灵川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东与恭城和灌阳两县毗连,南与桂林市相连接,西与临桂龙胜两县接壤,北与兴安县为邻.总人口332864人,总耕地面积359950亩,在土地总面积3385786亩当中,难于利用的石山,石骨的土地有323277亩,占总面积的9.55%,城镇、工矿、村屯及公路用地有67818亩,占2.1%,还有2994610亩土地完全可以利用,用于农、林、牧、渔生产的土地占88.35%。这个比例高于全国的74%,全区的71.2%。
草食动物在我县仍以牛、羊为主,其次是养兔,这个项目市场潜力巨大,据目前灵川县各市场调查这类动物的市场消费价格牛肉常年保持每公斤75-80元,羊肉每公斤80-90元,兔肉每公斤70-80元。灵川县自2003年成立草食动物办公室以来。先后在2007年7月1日成立了养羊协会,2014年5月成立了养兔协会,2015年9月成立了养牛协会。笔者之所以探讨这一课题,是因为该项目的确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关于“如何加快我县草食动物发展”笔者想谈谈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仅供参考。
1 灵川县草食动物发展状况
1.1 牛的饲养情况
解放前的1942年灵川县共存栏牛28000头,1949年全县存栏牛38266头,1952年存栏牛47388头,三年间耕牛饲养增加9122头。1957年合作社之后,由于变革的震荡,使牛迅速下降。1961年耕牛下降更惨,是因为私人饲养的耕牛全部归公社所有。1990年年末存牛达到53859头(其中黄牛存栏达35275头)占大牧畜的65.5%,水牛存栏18544头,占大牲畜的34.4%。达到历史最高峰。1995年年末存栏40934头,比1990年减少12.9%,2000年年末存栏50900头,2005年年末存栏39638头,年出生小牛8857头,2008年年末存牛21754头,比2000年同期减少29146头,减少数量达60%以上。2015年9月30日统计耕牛存栏23210头,比2008年同期减少2673头。
从以上年度耕牛数字看,我县耕牛逐年下降减少。因此,市场牛肉价格高得出奇,比2010年市场牛肉价高5倍,比2005年牛肉市场价高10倍。
1.2 羊和兔的饲养状况
1.2.1散养草食动物的条件受到限制
我县目前农村田和地绝大部分种植水果和少量的农作物,不适合农村农户放牧饲养,养牛养羊很容易冒犯其他农户的作物,罚款赔钱的麻烦太多,使农民劳民伤财。同时农民工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因此,饲养牛羊的农户越来越少了。
1.2.2饲养草食动物给农村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现在农村规划基本已是楼房,农户原有的牛、羊、兔舍已拆除,除全山区还有部份饲养外,基本上属于专业户饲养场,同时要求离村庄1公里以外,既不能污染水源,更不能危害农作物,这是草食动物饲养量下降原因之二。
1.2.3繁殖率低,饲养成本高
买一头犊牛须1800-2000元,一年365天除去人工费每天每头按20元计需7300元,再加上购犊牛的成本2000元,即9300元,如出栏时1头牛能卖上10000元,就只纯挣700元而已,利润太低,因此,农村无人再做这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 招商引资,实行规模养殖
灵川县在上世纪80年代由县畜牧局组织5-7人技术干部对全县草山进行普查,普查结果统计,全县有155处150亩以上的草场。在2003-2004年中召来60余个商家联系,把前10年草食动物饲养走入低谷的被动局面重新扭转。在2005年间先后有40多个商家来灵川投资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草食动物,实行小区养殖。
2.1 2012年4月9日,老板龚桂强首次投资300万元,新建种兔场养殖基地,成立了“桂林春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填补了灵川县12个龙头企业没有草食动物龙头企业的空白。2013年该老板再次投资500万元进行扩建。生产规模已成为桂林地区草食动物有名气的龙头企业。
2.2 2003年初,灵川县灵川镇兽医站动物防检员粟兴旺,不顾家庭和朋友的反对,在下乡出诊时发现农户养的土黄母牛所生的牛犊以每头1800元(满双月)共购买28头,总价50400元。现已成立“灵川县滔滔养牛场”养有能繁殖母土黄牛141头,每头最少值市场价10000元,现已是141万元。2015年10月以他为主成立了养牛协会,上报市、区进行鉴定验收。下一步他准备在桂北建立最大的土黄牛养殖基地。
2.3 灵川县自从2004年成立了草食动物办公室以来,即实行“种草围栏圈养”和“舍饲圈养”的新方式、新技术在青狮潭、大圩、灵川镇公平乡建立四个养羊小区。广大养羊户尝到了“不用放牧羊群壮,房前屋后花果香,节省劳力促增收,生态环境大变样”的产业甜头。
3 如何加快灵川县草食动物发展步伐
3.1 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目列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
3.1.1近几年来灵川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三大决策,就是要“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大第三产业”。不但下大工夫做好“甘棠江公园”,旧城改造,县城二环公路等大项目,同时兼顾解决贫困山区,半山区的脱贫致富问题,使城镇工业和农村农业两条腿同步发展,制定了(灵川县“十二五”扶贫开发推进规划),有组织、有领导、有目标、有目的地将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当中。
3.1.2灵川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畜牧水产兽医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新挑战,采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出并做到品种新、品质优、价值高、见效快、受益长的水产畜牧兽医发展新格局。其二主张水产、畜牧等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公司+基地+农户和小区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3.2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一套行之有效饲养草食动物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县普遍推广。经验是:
3.2.1从传统的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尤其是农区、牧地越来越少,种草养牛羊兔是唯一发展方向。灵川县从2004年推广养殖小区11年来向全县各乡镇幅射,在养殖示范区的带动下,养殖农户逐步增加,现已有400多户,养殖数量牛23210头,羊4万余只,兔5万多只。
3.2.2从本地单一品种向优良品种转变。养殖观念更新,不断引进外来生长快,繁殖率高和产肉率高的种牛、羊、兔优良品种,从96年开始引进夏洛来、利木赞、尼里拉非、摩拉、荷斯旦等外种公牛与本地母牛进行人工授精技术,每年产杂交犊牛1500头以上,2014年引进法国伊拉兔种1000只,迅速提高其后代的整体生产性能。近几年来,灵川县先后引进隆林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868只种山羊,良种覆盖率达85%。
3.2.3由自由本交繁殖向人工授精转变。近几年来,不管是规模养殖场还是农村散养户,逐步认识到推广牛羊人工授精的好处,大胆采用牛羊的冷冻配种。
3.2.4由单一饲草向多种牧草和农副产品及多种饲料综合加工利用饲喂转变。灵川县属于半山区,因此饲草资源得天独厚,而且农副产品极为丰富,是养牛羊兔实行舍饲的好饲料。
3.2.5由不补料向补料转变。据调查了解,很多养牛羊大户都充分认识到牧后适当补料的好处。对畜群适当补料,有利于加快牛羊的生长速度,使牛羊出栏快,提高产肉率。近几年来,我县养牛羊兔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养殖规模,养殖数量和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3.2.6由零散养殖向规模产业化养殖转变。
灵川县从2004年由4个养羊小区示范村,不断向周边及全县各乡镇幅射,11年间,养牛专业户10-30头,由3户增加到10户、100-200头增加2户。养羊100-500只由30户发展到200户,500-1000只的由20户发展到100户,养兔50-100只由100户增加到300户。
3.2.7由单一防疫向综合防疫转变。绝大部份养牛羊实行了春秋两防,充分保证了牛羊群的健康发展。
3.3 抓好四个环节
3.3.1实施品种改良,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县畜牧局草食办为了使牛羊兔提高品质。先后引进南江黄羊、隆林山羊、波尔山羊共868只种羊,与本地母山羊进行杂交改良,进一步提高其后代的整体经济性能。在实行自然繁殖的同时,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实践证明,利用波尔山羊改良出来的后代半年可以达到本地山羊生长一年的体重,同时羊的肉质好,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冷冻人工授精受胎率虽然不是很高,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的探索,进一步抓好母羊在排卵期的适时输精和输精技术等环节的把控。
3.3.2推广种草及围栏圈养相配套,促进养牛羊业稳步发展。进行牛羊圈养。①必须与种草或收割野草和收购农副产品加工结合起来,以解决好养牛羊与生态环境和农、林、争地的矛盾;②必须与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卫生结合起来,实行春秋两防,注射预防传染病疫苗和日常管理的清洁卫生,定期驱虫,充分做好山羊口蹄疫、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胸膜炎、羊痘、羔羊痢疾、羊粹疽、病毒血症和羊快疫等传染病的免疫工作和消毒灭源工作。③必须补喂精料和推广牛、羊专用舔砖结合起来,以弥补牛羊营养摄入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饲料的严重不足。
3.3.3开展科技培训,把技术教给养殖户以及农民
县畜牧(品改)站要为牛羊兔饲养户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向他们传授和灌输草食畜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牧草栽培、农副产品加工利用和草食畜疾病防治等技术。使他们在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收益和发展。
3.3.4成立牛羊兔养殖协会,推动草食畜产业化发展。灵川县养羊协会于2007年7月1日成立。养牛协会于2015年9月成立,养兔协会于2014年5月成立。后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又成立了养羊养兔合作社。典型①定江镇法源“桂林天桂肉牛养殖公司”业主黄富炎。
②灵田永正2006年建成牛场,饲养100头。
③青狮潭镇2015年滔滔发牛场,饲养141头土黄母牛,种草50亩。
④潭下庄屋洋洋种养场,建楼式羊舍1000m2,种草150亩,养南江黄羊300只。
⑤灵川镇双洲阳松发养羊场,养羊200只,种草100亩,带动周边养羊户10户。
⑥同化养羊小区20户,年底存栏羊600只,种草200亩。
⑦三街蛟塘养羊(260只)种草50亩。(唐小翔)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制造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抓住第三次国际制造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货物贸易,使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174万亿美元,增长了近105倍,从位居世界第32位跃居世界第2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货物贸易大国。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从初级资源性产品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机电产品(主要是处于低端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品种)已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由1994年的21.61%增加到2006年的49.82%(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升级,这是我国发挥比较优势,逐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的绩效。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国情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我国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难以持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若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则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等数量的进口商品。
从表一可看出,自1980年到2005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8%(以1980年为基期)。由于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重在90%以上,所以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出现了一部分出口产品贸易量增多,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
(二)贸易摩擦增多
至2007年,我国仍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图一可看出,自2001年起,世界反倾销立案数呈基本呈下降趋势,但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立案数却呈上升趋势。在2007年,我国遭受了61起反倾销立案,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量的40.67%。此外,贸易摩擦产品所属领域不断扩大,遭到调查的产品从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到机电产品、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涉案产品数量多达4000多种;贸易摩擦的形式增多,除了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外,入世以来,其他国家利用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市场经济地位”、反补贴等手段频繁发起贸易摩擦。因此,如果继续进行数量扩张和低价竞销,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三)低成本优势适步减弱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沿海地区,近年由于劳动力短缺,这些地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工资才能留得住工人,而随着各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大幅度上升,工资劳动保障部要求各地通过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当地消费价格指数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比如广州市连续三年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3月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80元/月,达到860元/月。
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中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的真实成本,没有真正形成“要素价格”,过去地方政府通常把土地很便宜的出让出去以吸引投资。目前,征地补偿已经写入宪法,而且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成本上升的势头在沿海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对企业经营构成巨大的压力。
(四)高能源、高资源消耗难以持续
2001年,中国的实际GDP突破人民币10万亿元,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加,重工业比重出现了增大趋势,钢铁、建材、电解铝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由此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分别为3.5%、9.9%、15.3%、15.1%和10.6%,(根据各期《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得出),而我国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7.5%、8.3%、9.5%、10.1%、10.4%。在这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了供电、供煤紧张问题。在2006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216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在当年达到了24.6亿万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从一定程度上讲,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产出率较低,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这种高消耗必然难以维持。
二、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中攫取了极大的利益
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服务贸易,以少消耗和占用资源能源却能获得产业高端附加值的服务品,并且利用其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边、双边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至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2%,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速为11%,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32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其中,出口32600亿美元,增长18%:进口30600亿美元,增长16%,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从1982年不足20%提高到2007年的近24.02%。
欧洲在世界各大区域中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2007年,欧洲服务贸易出口16620亿美元,进口14340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17%,均高于前几年增长水平。按国家进行考察,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其出口额分别为4540亿美元、2630亿美元、1970亿美元和13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3.9%、8.1%、6.1%和4.2%。2007年服务贸易进口世界排名前四位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其进口额分别为3360亿美元、2450亿美元、1930亿美元和157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1%、8%、6.3%和5.1%。这预示着在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既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
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服务贸易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实际利益多寡的表现。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4亿美元,到2006年已达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近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上升至3.6%。商务部2008年6月6日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509.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0.9%,增幅提升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进口1292.6亿美元,增长28.8%;逆差7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比逆差最大的2004年下降20.3%,逆差规模显著下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届时服务贸易规模将比2006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将努力通过发展服务贸易,来获得和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同等好处,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发展不协调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情况排名,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较上一年增长了26%,位列世界第二;而在2007年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依然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较上年增长了21%,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分别位居第七位和第五位,服务出口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贸易的比重仅为3.73%,而美国的比重为13.93%,刚及美国的1/4。这与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也与我国的商品贸易额不相匹配。
(二)进出口以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
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构成,占比重最大的是旅游、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2007年分别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9.56%、26.56%和17.90%,三项共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4.02%。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源于资源禀赋、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低于5%。(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得出)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直至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不断扩大趋势。1997年为92.9亿美元,1998年下降到19.63亿美元,但2004年又回升到97亿美元,按照经济学原理,贸易逆差大竞争力就弱。此外,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与总额之比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这一公式推算1997-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比较优势指数为-0.09,这也说明目前我国服务竞争力较弱。
四、利用服务贸易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这与对服务贸易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植都不到位,虽然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近几年所倡导的“走出去”战略,更多地侧重于货物贸易。在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服务贸易对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要努力增加新型出口业务
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旅游、运输服务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产业,要努力保持其优势。同时,要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保险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通讯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业务,以取代靠低成本优势竞争的货物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所以应当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各类服务标准和条件,同时要把有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三)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13-03
广东省正处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今年出台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了“两强五化一率先”的全省教育战略目标,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高职教育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协调发展,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构建起满足区域需求、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的目标发挥积极重大作用,这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既是重大机遇又是严峻挑战。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审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探求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以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
一、广东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东高职教育已实现了规模和数量的跨越发展,进入了示范带动、凸现特色、全面提升质量的改革发展新阶段,但也存在一些制约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 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少。与新型工业化需求脱节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确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这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工科专业。然而在全省70多所高职院校中,只有17所是工科院校。加上本科院校的工科生,2009年全省工科类在校生也仅占普高在校生总数的29.71%。而且在高职院校相同的专业中,排在前5位甚至前10位的专业,不少是供过于求的非工科类专业,这说明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与广东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大省、广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需大量工科人才有较大差距。
2 办学空间亟待扩展。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教育用地、经费等严重不足限制了全省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是更少的投入更大的回报,但是,在土地、经费及其他保障性政策的扶持力度上,广东的高职与本科相距甚远,与江浙、天津高职相比,差距更大。据江浙、天津同类院校反映。其公办高职院校用地主要由政府统筹,建立高职教育基地,通过置换形式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而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2009年全省高职院校各指标均达到教育部评估规定合格标准的还不是很多,以2009年在校生作为基数测算,全省高职院校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缺口还不小,基础办学条件建设任务繁重。尤其是工科高职院校,生均实训面积要求是8.3平方米,几乎是综合类高职院校要求的一倍,建设任务尤为艰巨。
3 生均拨款制度未落实,财政投入明显不足
浙江省属高职院校已全部实现生均拨款,江苏示范高职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的执行达到与本科同等标准。而广东公办高职院校还没有全面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其财政投入主要。按照在编人员数,由各级财政下拨人头费、公用事业费,而且是多前的下拨标准,远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2006年起,广东省财政开始设立每年1亿元连续5年的高职专项资金用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一个突破,但对于占据着全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来说明显偏少。
4 师资结构不太合理,人才引进受到限制
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结构还不太合理,青年教师比例普遍较高,“双师”素质教师及能工巧匠少,教师高职教育思想和实践教学能力整体上有待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突出的师资建设问题是缺乏具有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因此最需要有企业背景的双师素质教师及资深能工巧匠,而大部分新增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能工巧匠往往缺乏高职称及高学历,从外地引进时受到职称、学历、年龄等限制而难以入户,从而给高职院校人才合理引进增加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待遇不高,很难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的能工巧匠或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任教。
5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主要还停留在依托企业解决学生实训实习的问题,合作方式单一、层次较低,企业投入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双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6 院校分布过于集中,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全省76所高职院校分布结构、发展程度不平衡,据统计,广东49所公办高职院校中,在广州的近30所,比例超过60%。在11所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中,广州有6所,深圳2所,中山、顺德、珠海各1所。此外,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广东公办高职院校分属省教育厅、地市政府和行业(协会)或国有企业等三大类,由于所依托的财政口和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同属公办高职院校但投入极不平衡,进而导致发展基础极不平衡,既有全国高职院校领头羊之称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发展乏力的高职院校。
二、推进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积极扶持并引领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尽快建立集约化高职教育基地,加快职教园区建设,解决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发展用地等突出问题。二是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完善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如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政府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等。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理顺高职与中职及技工院校的发展关系,引导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高职院校建立联盟合作关系,以求共同进步。鼓励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鼓励依托企业集团、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高职教育集
团,促进校企合作。发挥政府主导与统筹作用,使专业类似的学校进行合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体现当地产业政策、特色专业实力较强的教育集团。
2 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贯彻落实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提高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制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尽快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建议实行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经费不分学校类别和现有的财政预算关系,统一由省政府实行生均拨款。完善高职教育专项经费制度,建立专项资金的激励机制,特别加大对发展潜力好的工科高职院校、有较强发展特色的高职院校财政支持的力度,可考虑实行基本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主要在财政预算中立项解决,并视发展情况增加各种必要的专项经费。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包括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人保厅,以及部分院校代表等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就高职院校公共财政资助力度进行直接的协调,发挥牵线搭桥与监督的作用,保证公共财政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3 拓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渠道
引导建立以举办方为主体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广东省高等职教发展基金会,鼓励海内外各界捐资助学助教、奖学奖教,弥补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不足的缺口,逐步缩小高职院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由政府发行教育债券,吸收民间闲散资金进入高职教育;发展广东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校企捆绑,利益一致,增强企业对高职教育投资的动力与热情,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培育职教集团公司公开上市。
4 完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配套机制
对高职院校引进的能工巧匠,适当放松人户标准,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政府层面建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机制,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增设高职教师培训点,丰富高职教师培训项目,确定必修课程,完善高职教师评聘体系,支持高职教师申报合适的教科研项目。
5 引导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高职院校在把握区域产业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弱势,政府部门可以加强这一方面的引导。建议委托第三方或者直接组织校方定期参与区域产业发展研讨,制定院校与企业定期联系制度,创设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的有利条件;根据广东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升级优化,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及工科专业。
6 建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管理体制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物流形成多元化管理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内贸等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统筹协调全社会的物流管理,物流体系各部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缺乏直接的横向联系。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内外贸分离的格局,也导致了对内物流和对外物流的分离。这种条条分割和内外分离的管理体制,难以经济合理地进行物流的整体统筹和规划、组织引导、市场监督、产业管理,导致我国物流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显。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内陆落后于沿海,中小城市落后于大城市,内贸落后于外贸,内资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工业物流落后于商贸物流,第一、二方物流落后于第三方物流,物流配套服务落后于物流主营服务。
在物流管理体制设置上,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交叉重复,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运作方式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政企不分、行业垄断、条块分割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低。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比美国、日本等国家高出很多,反映出我国物流的部门分割、垄断、地区封锁的问题依然突出,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各部门和地方的各种审批繁多,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三乱”问题始终没得到很好地解决。加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造成物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都严重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物流自动化水平低,专业物流管理软件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影响了物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有效结合,信息化水平低使得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制约着物流效率提高。
二、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措施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见,政府的支持和适当的干预对物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业涉及多个行业共同参与,因此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调节。因此,研究如何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重大意义。
(一)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现代物流业往往采取市场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在市场中展开公平竞争。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令来创造和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就中国而言,目前市场经济体系还很不完善,这就要求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管理,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讲,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要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为物流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迅速改变物流业管理多元化、物流运作功能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外超国民待遇对内非国民待遇等现状。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各行业之间的组织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面向物流企业的服务体系,为其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条件。对于妥善解决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城市配送交通管制、外贸货物查验通关等问题应妥善解决。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现代物流的发展急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保证。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政府不仅要对全国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还要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系统;建立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物流配送体系。
物流的信息化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建立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及金融结算中心在内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在提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引导物流行业协会和信息、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公开和及时通报有关物流信息,提供沟通信息的渠道,及时有效地为物流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
(三)推动我国物流业标准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衔接。结合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能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在当前情况下,应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摈弃落后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定的标准,要抓紧制定,并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使物流从业人员有章可依。
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动物中心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结合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环境微生物等学科建立起来的边缘新兴综合性学科,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使实验动物符合不同学科研究的共同需要的问题及研究出符合某种特殊需要的实验动物,最终把对动物生命现象的研究推用到人类,造福于人类。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院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创立,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温州医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但在学院初创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机构,实验动物的采购是由教务处医教组负责的。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动物房,属总务处下设班组,才开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和饲养。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979年由国家拨款1.6万元建设了233m2动物简易饲养用房和办公室;1988年学院自筹10.43万元拆建一幢305m2二层的实验动物楼,配置了正规的实验动物笼器具,实验动物用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动物房也更名为实验动物室,脱离总务处,划归设备处管理;1994年增设实验动物供应中心,直至1999年合并为实验动物中心,由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直管,但挂靠于学校科研处。1999年5月,学院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搬迁,由温州医学院校本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方式,新建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150m2和改建清洁级实验动物设施300m2。
进入新世纪,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兴建了实验动物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000m2,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且都取得相应级别的设施合格证和动物生产许可证。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不仅承担着全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动物的供应任务,而且为浙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近几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立项数2009年为35项,2010年为50项,2011年增至82项(其中面上项目3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经费总数2009年为785万元,2010年为1334万元,2011年增至3038万元。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承担的动物实验也越来越繁重。2007年至2011年,实验动物中心承担与协助的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共计1205项,平均每年241项。
学院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是学院快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广大教职员工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的结果,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使得实验动物中心不仅要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动物,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室供科研动物实验。但是实验动物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极强的时间性,实验动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2007年至2011年,为全院科研服务提供小鼠、大鼠分别为27000只与47000只,平均每年分别为5400只与9400只。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学院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首批授课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94级本科生。此后,授课对象和学生数不断增加,200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学工作成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另一重要任务。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授课学生数2006年为502人,2007年为575人,2008年为912人,2009年为1198人,2010年为1210人,2011年为946人。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基地的五个基地之一,是杭州之外省内唯一的培训基地。从2009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至今已培训七期共1458人,这七期培训班分别有111人、187人、154人、172人、288人、326人、220人。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浙南地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浙南地区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整体水平。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给来中心参观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实验动物科学是与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我院实验动物中心任重而道远。中心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尤其在转基因动物与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面不懈努力和探索。
目前,实验动物中心担负着全院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实验动物供应任务,并为全院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第一线服务,亦将承担浙南地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的担子。现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已对外开放,实行“旅馆式动物实验”管理模式:中心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实验动物控制管理模式,积极拓展与校外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浙南地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实验动物在医学事业的作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站立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预备口令,第二阶段鸣枪。
各就位口令要求:运动员上跑道,两脚前后开列与肩同宽或微比肩宽,有力腿放在前面(有力腿蹬地),有力脚的脚尖对准起跑线后沿,两脚尖向前,眼睛紧盯前脚,使注意力不分散。
预备口令要求:开始屈膝,重心下降同时向前移动,重心要保持在两腿之间,两个膝盖微微内扣,两个脚由全脚掌支撑过渡到前脚掌支撑,两手臂自然前后摆放,前脚的异侧手在体前(注意不要同手同脚)。
鸣枪要求:听到枪响后,两腿与手臂快速蹬摆,保持低重心小步幅高频率向前(注意不要突然抬头或提高重心)。
按理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同学们应该掌握得较好的,但是在教学、测验、田径运动比赛中,常看到一些同学的起跑动作是错误的。而站立式起跑从小学到大学在体育教学中都是常用的起跑方法,可是笔者在中职生的体育课中多次强调“站立式起跑”的动作要领,但还是经常有学生会在起跑的一瞬间做出错误的动作,这样就会影响起跑的质量,对成绩的影响很大。
一、站立式起跑常见错误动作
1、当听到“预备”口令后,两腿弯曲很小,有的前面的腿不弯曲、有的甚至两腿根本就不弯曲。听到“跑”或枪声的口令后,为了能快速地跑出,前腿不得不再弯曲大一些,好向后下蹬地使后腿能有力地向前上方提起跑出去。这种再弯曲一下然后跑出去的错误动作,起跑就明显的比别人慢了。
2、起跑时,身体重心不前移在前脚上,而是放在两只脚上,使得身体重心靠后,这种情况即使两腿弯曲得很好,起跑也比别人慢一此。
3、起跑时,上肢和下肢是一致的(前腿和同侧臂一致。即使是以很快的速度来改变,也会使起跑时间耽误零点几秒。
4、上体过于紧张,两腿前后开立过大,形成弓步。
5、起跑时先迈出前脚。学生在起跑时先迈前脚的错误动作,这种情况会造成动作不协调和同手同脚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起跑后必须从新调整上肢和下肢的动作,使之能协调,因为这样的调整也会影响跑的速度。另外,如果它跟先迈后脚相比,先迈前脚的第一步的步伐要短一些,如果先迈后脚步伐就会长一些。因为这样的一长一短,它们的差距就是零点几秒,这零点几秒,对于短跑项目来说也是很可惜的。
6、起跑时前脚垫一下脚。有不少的学生在起跑时的一瞬间前脚一抬一放的,也就是要先垫一下脚,然后后腿再蹬地才向前跑出。这种垫脚也会用去零点几秒,这不但会影响起跑的速度,还会影响起跑后的加速跑。如果这一错误动作不纠正的话,就会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站立式起跑错误动作的原因
1、教师在动作要领上可能讲得不够清楚,或者教师讲清楚了,而学生没认真听,所以在概念上不明确;
2、起跑练习得较少,学生不能在“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中巩固;
3学生对于站立式起跑技术的好坏意识不到,甚至根本想不到这样会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因为认识不到,所以就不会认真对待。
三、站立式起跑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
如何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消除错误的动作,提高成绩,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纠正这些错误动作:
1、当听到“预备”口令时,要求学生两腿弯曲大一些,前腿膝关节弯曲要超过脚尖,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应在110度左右,上体前倾头部要超过膝关节。如果能做到这个要求,不但两腿弯曲较好,能直接后蹬,取得较好地快速起动的效果。而且身体重心下降、前移、使重心几乎全落在前脚上,为前腿迅速向后下方蹬地,蹬直,后腿迅速前摆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因身体重心几乎全落在前脚上,所以也不会出现前腿迈出第一步的错误动作了。如能按上述方法做,可以同时克服三个错误动作,大大提高了站立式起跑动作的质量。
2、在课堂上,让起跑动作错误的同学和起跑动作较正确的同学给大家做示范,让同学们在对照比较中加深认识,掌握好起跑动作。
3、在课堂上,进行跑的练习或测验以及参加种类田径比赛中,要求同学们互相提醒和纠正错误动作。
4、对站立式起跑进行技术考评,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总之教学中,通过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及以上几种纠正方法,再加上精讲多练,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网络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公认的大趋势,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国内,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奋斗,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这其中包括用户规模、基础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在易观智库《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4年6月,我国移动网民达到6.86亿。与2013年12月相比,用户数增长5%。我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全球移动通信大市场,这包括最多的用户、最大的规模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
通常情况下,移动电子商务可以定义为使用手机、平板灯无线终端进行的商务活动。然而,笔者认为移动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如此,其正通过移动终端的互联而创造着消费新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除了各种应用技术的创新,同时得益于运营商、金融业、制造商以及新型电子商务提供商等多方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1.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
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网络的提供者和支撑者都是电信运营商,其推动的商业模式为“通道+平台”,这是因为在移动电子商务这个产业链上,运营商具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就是传递信息的核心地位、巨大的潜在用户以及多样的信息通道。当然作为电信运营商,要主导移动电子商务,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劣势:不具备专业化运营团队,不具备电子商务运营的经验。这些劣势单凭运营商自身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2.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主导的是一种“品牌+运营”的商业模式。
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在移动电子商务这个新模式下,依然具有运营管理经验丰富、商品渠道多样、物资存储能力强以及多年来造就的自身品牌等多种优势,因此传统电子商务提供商如果能尽快的将手机登移动电子作为用户的接入通道,就能够实现更多的订单和客户。在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个运营规范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淘宝、当当、Amazon、Ebay都属于此种商业模式。
3.设备提供商主导模式
设备提供商(设备制造商)作为市场上的主要设备提供者(移动设备制造者),主导的是“设备+商务”的商业模式。目前以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为代表。这种模式主要能够提供高效快捷的软件销售平台给第三方软件提供者,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软件提供者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又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进而使得手机软件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规模对于网络运营商、银行、信用卡结算单位、相关设备开发商来说将更为受益。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呈现出下列的发展趋势:
1.商务领域重心转向企业应用
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企业会向客户移动使用、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体现等方面转变。以无线的客户关系为途径,在维护、销售管理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若想要实现转变为移动互联网,只需要通过企业应用,从而构建移动互联网应用便可。其中,企业应用具备消费群体规模庞大且稳定等优势,与个人用户比较,优势极具明显性。由此可见,商务领域重心转向企业应用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移动电子商务重点获取信息
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进行事务处理和交易。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主要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如电子邮件、股票行情、天气、旅行路线和航班信息等。不过尽管这些服务并不代表直接的商业机会,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引导下,这些业务有助于构建客户关系,并且创造间接商业机会。
3.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
移动电话中将集成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这为移动商务带来新的风气。预计具备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的手机很快就能供货,这种新功能将在传统商业和网络商业之间架起桥梁。嵌入式条形码阅读器解决了数据输入的问题,而这使移动电子商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全面整合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将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手机支付方面。电信运营商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将更具深入,并且合作的方式也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整体层面分析,目前已经存在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形式及格局将会被取代,对于电子商务产业链形态,将呈现网状产业链形态。此种产业链形态的主体是多产业链,并且在多层次协作的作用下共同实现。因此,全面整合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是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也发展改变,主要转变为互相交叉、重新组合的的模式。如前所述,我们知道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当中的电信运营商、传统渠道商以及软件设备提供商均有各自的优势与缺陷。因此,采取相互交叉、重新组合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移动电子商务主导模式更具优化、更具科学性,进而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面向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扩展除了突出自身的移动优势外,还应当注重解决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种种发展初期的难题,同时要与电子商务特征充分结合,才能做出特色业务,形成规模市场。
参考文献:
在国内,你打听“周君记”也许没多少人知道,可你要说“三九火锅底料”,可能很多人都会眼前一亮,尤其是爱吃火锅的人,会禁不住爆粗口来形容对它的喜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太喜欢了,喜欢到没有辞藻来形容对它的喜欢。“周君记”就是周英明的企业,“三九火锅底料”就是“周君记”的前身。而“三九火锅底料”这样一个小厂子就是在诚信的推动下成长为“周君记”食品工业园这样一个大企业的。
1993年,年近花甲的周英明从干了大半辈子的印刷岗位退休下来的时候,仅仅凭着“爱做饭”的爱好就干起了火锅底料的调制。其实,在一般人眼里,“爱做饭”算不得什么特长或优势,充其量也就是个勤快人,爱干活儿而已。可周英明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技术活儿”,因为,他不仅爱做,而且做得特别“好吃”。这“好吃”不是自己定义的,是身边一帮朋友公认的。因为,只要他下厨,去他家“蹭饭”的人就络绎不绝,赶都赶不走。
“周君记”的起步就这样简单,一个“爱做饭”的老头儿带着三个人一口锅就开始招呼了……经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就干出了数亿元的年产值,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去过“周君记”的人都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而且对于这个发现所带来的感受也是惊人的雷同,那就是诚信。
诚信,应该说是贯穿整个“周君记”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和企业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他们卖的不是食品,而是诚信。这一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之所以选择“周君记”也是冲着它的诚信来的。因为他们清楚,诚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事实也证明,用诚信来控制食品安全比靠制度来规范更给力。
前言:
自从我国准备加入WTO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为加入WTO以后可能遭遇到的各种挑战而激烈探讨,首当其冲的便是在应对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所缺少的大量的商务英语类人才。同样,这对我国各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也是一个崭新的机遇。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加强商务英语教材的建设,培养符合国际商务标准的英语人才,本文将就此浅谈一些看法。
一、商务英语的定位及发展动因
国际商务英语,西方国家称之为Business English或English for Business,由于这些国家一直以来发展市场经济,所以国际与其国内的贸易市场共同。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并重视商务英语,世界各大院校的商务英语学科已经逐渐趋于完善,甚至自成体系。但其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还没有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达到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程度。这种滞后性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入探讨并加以改变。
在研究与发展商务英语时,这种滞后性其实也是较为合乎情理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对商务英语诞生环境和发展历程的了解不够深入,难免对这一学科产生一些不准确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不利于研究和发展国际商务英语的。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探究商务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结果。而英语中商务类英语的出现自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和科技大规模迅速发展的时期。而这种发展显然需要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来互相沟通和交流。由于战后美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科技和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其官方语言,也就是英语成为了在世界上各个领域最为通用的语言。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商务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也逐渐得到了重视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英语,以便应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两位英国教育学家,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曾经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The effect was to create a whole new mass of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English ,not for the pleasure or prestige of knowing the language, but because English was the key to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of technology and commerce”[1].
而我国在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对国际交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需要大量的国际商务英语的人才。因此,在上个世纪末,商务英语这一学科很快在中国兴起并发展,由最初的“外贸英语函电”这一单一课程发展成为囊括多门课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随着对商务英语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我国的商务英语水平必将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
二、商务英语在国际社会上面临的挑战
自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来,各大企业和国家机构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个刺激之下,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开办和经营商务英语专业的力度,力争能培养更多的外贸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往来中的需求。
8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进出口货物逐步发展为货物、技术、服务等多渠道综合性外贸形式。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院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而商务英语也从过去的单一课程发展成多课程、综合性的学科体系,从而培养出来掌握高等英语水平和丰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之中的各类新型专业也在不断开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21世纪的大学正在逐渐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而它的作用也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的越来越广。知识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知识社会的需求,也为我国的大学提供了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而商务英语这一学科正是伴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三、加强建设和发展商务英语的几个要点
(一)坚持和加强训练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始终把坚持训练英语语言能力作为基本的教学宗旨。因为首先,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是从属于英语语言的,不论其如何发展,也应遵循英语的基本规则。学习任何语言类的学科的时候,都要符合语言本身[3]。商务英语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词汇和术语堆砌而成,如何抓住语言要点,训练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在教学重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应当坚持和加强训练英语语言能力,并以此作为基本的英语教学宗旨。
(二)商务英语类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材的建设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教材类型不够全面,目前国内的教材还是以外贸英语函电为主,而其他类型的教材少之又少。同时应用在教学中的基本上还是数十年前的版本,无法与现代化的国际贸易相匹配,而且语言单调老化、陈旧冗长,缺少现代化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形式。
编写教材时,应参考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加入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丰富教材种类,多角度、立体化的来阐述商务英语知识[4]。结合国外商务英语类书籍,吸取经验,结合实际,建设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材。
(三)完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商务英语方面的教师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事过对外贸易事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很多人都为我国商务英语的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是大多数年龄偏高,临近退休;另一种是高学历,英语水平好,商务英语理论知识丰富的年轻教师,不过这类教师通常没有从事过外贸工作,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建设和培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综合性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上就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育对商务英语的教学是十分不利,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现代教育方式应该更多的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理论结合实际,在体验中学习知识。而作为商务英语的学习者,要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丰富的学习兴趣,同时辅以高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总结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商务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未来的走向自然离不开国际商务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商务贸易往来必将越来越频繁,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所以商务英语这一独立学科也必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参考文献:
[1]HU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1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