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20: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管理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管理工作

篇(1)

二、全面优化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衡量一所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情况。幼儿教师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想要真正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了确保幼儿教育能够顺利发展,必须把握好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管理者和素质良好的教师。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并指派专门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幼儿园。另外,相关部门与幼儿园领导者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值得一提的是,以社会力量办学的幼儿教师也应该进行登记备案,坚决不允许品行恶劣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另外,幼儿园还可以采用委培的方式,定期组织园内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把幼儿教师队伍打造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幼儿教师要想转变以往“幼教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小孩”的教育观念,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发展幼儿教育的相关事业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首先,有关部门必须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幼儿教育的地位,并把幼儿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第二,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各种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活动,真正实现全面教育;第三,在开例会的时候,所有幼儿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构想。另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与改革幼儿教育体制,加强多方面的沟通。除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之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还应该明确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最优化。

四、实施民主化的幼教管理工作

民主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原则,也是对伦理的一种要求,同时也属于管理方面的相关理念。民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规范人们道德规范的有效方式,幼儿园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民主意识,力求在管理中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幼儿园领导在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能在相关的管理工作中掺杂个人看法和情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教师的平等。对于在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管理者应该坚持民主原则,扩大幼儿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范围,以增强对幼教工作有帮助者的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化管理。只有在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民主性,才能推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五、制定科学的幼教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发挥幼儿教育管理制度的最大作用,幼儿园相关领导就必须重视幼儿教育的管理制度。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提到的“规矩”就是指幼教管理制度。推行制度管理策略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本身的特点。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推进幼教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对幼教事业起着约束性作用。管理制度中的相关条例严格地约束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严格的约束,相关的教学才能有序展开;其次,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有着明确的指引性。相关制度规范可以直接明了地告诉教师,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身为成年人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拒绝和抵制不道德的事情。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还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管理制度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幼儿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对教师起着激励的作用,它利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存在,幼儿教师才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教育管理工作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革,还是墨守成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出现教学断层,且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按照课本从头讲到尾,没有形成自己对本课的独特观点,在教学方法上也过于传统,没有结合学生特点进一步创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教育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社会成员,文化素质较低,且有些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勉强性,所以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无心向学,甚至捣乱课堂教学,使教育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最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繁杂,没有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日俱增,各个学校为了扩大自己的招生量,随意设置教学内容,用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目观。但这造成的后果就是最后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甚至是无法在社会立足。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策略

(一)打造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中职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目前中职教育管理工作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照本宣科,还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针对此种状况,学校应该每周组织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并开展竞赛。或者开展校与校的教学交流,让教师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弥补不足。教师也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在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全面的教学;创设具体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氛围,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学习感到枯燥这一情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总之,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二)加强实践课,并协调与文化课的关系。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教师对实践课和文化课的关系模糊,并没有思考这两门课的主次关系,有时可能会出现用文化课的要求去要求实践课这种现象。加强实践课教学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但现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文化课和实践课,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是对文化课的教学的重视高于实践课的开展,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校认为只有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了,相对应的专业技能就会有所提升,这是学校对文化课的期望过高的表现。二是要加大实践课的课程量,忽视文化课的教学。这一部分人认为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职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文化课应该让步于实践课,所以学校对文化课的安排也大大减少,一星期下来可能只有几节或是教师把文化课改成实践课。显然,这两种观点都不适用于现在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实践课和文化课都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实践课是为以后学生参加工作做准备,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而文化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教师要在加强技能课培训的同时,协调好实践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三)教育管理要立足学生自身的特点,指定教育管理原则。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且有些学生上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勉强性,所以在课堂上无心学习,不注意听讲。这时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给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转变观念,从不愿学习转变为自愿学习。

总之,现在一些中职教育管理工作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从而推进中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作者:刘敏 单位:济南市技师学院

篇(3)

    (二)校区远离城市,生活单一,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校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建型多校区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大多建在郊区,或更为偏僻的地方,在信息畅通方面相对较差、,造成新校区成为一座“孤岛”,一个被隔离的小社会。再加上新校区校园文化娱乐设施还为健全,可见学生校园生活之枯燥,心理健康问题也将随之产生。如上海外国语学院松江新校园,虽校区面积广阔,环境优美,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为一处好地方。但也因其地处偏远,离主校区教育,周围环境空旷,缺乏商业文化娱乐气息,给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使其生产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

    (三)各校区功能不同,与学生发展需求多样性相矛盾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多数都是按照功能来划分的,通常是采用按年级或专业来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方式虽能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但也会造成校区群体构成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的需求,不利于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学生创造性的需求。按功能分类来划分,或少造成各校区科研氛围浓淡不一,或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或搞低年级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等等。这些都与学生不断丰富之间,全面发展的需求相矛盾,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各类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给高校多校区学生教育提出挑战。

    二、解决多校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规范化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多校区工作的关键。因为多校区所带来的诸多管理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规范多校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新校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是规范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教育和管理行为,为人师表,挂牌办公,保持畅通的联系;其次是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建立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最后,是明确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职责、权限等,对高校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教育指导,建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工作制度,落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工作岗位责任制。

篇(4)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是现代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生存、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中职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点:教育管理、后勤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一、中职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以往中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机构设置上大多采取板块化的管理结构,在部门设置上采用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分开管理的方式。造成了在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相结合的综合协调与组织指挥机构,缺乏一个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学工作中协调效果较差。

2.教育管理监控体系不完善

加强过程控制是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以往教育管理质量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对过程控制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综合信息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加强教育管理监控系统。

3.教育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以往教育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没有及时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校企互聘互用型人事制度需要真正建立起来,不能只聘用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否则会加大院校的管理难度和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难度。

4.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试为主,使理论和实践考核相分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理论考试,这对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实践能力是没有评估。这样的考试不能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利于发挥教育管理功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中职教育管理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体制是管理活动的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老师的岗位、职务、人员进行科学的组合,成为实现管理目标的强有力手段。根据组织管理的需要。根据需要的组织和管理,将授权、监督、协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管理体系协调管理好教育管理中的矛盾,提高组织体系的有效性。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是先进的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吸收和引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管理系统带来新的管理思想,原有的管理人员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2.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中职教育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传统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的尊重和关怀,只是把教师看成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工具。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把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管理教师的本质是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根据各专业要求每一个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制度约束老师,老师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不断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扩大师资队伍、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中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计划安排教师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让他们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特别是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是一切从学生开始,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职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也有一些改变,将过去的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为学生建立成功的平台,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在学生管理中的院校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各种高品质的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勤工俭学学生服务,加强学生出国,如考研学习信息的指导,加强政策引导、心理咨询等。这需要中等职业学院教育管理者一方面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

三、结语

由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为研究人才的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及时更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金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1

[2]金志利.特色与创新是中职教育强力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篇(5)

一、全区来京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

(一)本文中来京务工青年的界定

离开户籍所在地,在__区域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居住30日以上的18至35周岁青年。

(二)主要组成人群

1、从事管理、研究、设计等职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2、在企业、工厂以打工为主的打工族

3、个体经营者

4、无工作、无居所人员

(三)数量及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共有来京务工青年199194人(根据各乡镇、街道提供的数据统计),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街道。就街道而言,前三种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在农村,二、三类型的来京务工青年占大多数。

(四)主要特征

1、来源广泛,成份复杂。全区来京务工青年来源省份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山东、湖北、江西、吉林等地区;

2、居住时间短,流动快。来京务工青年居住周期较短,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以于家务乡为例,居住一年的外来务工青年占53.08%,居住二年的占22.18%,居住二年以上的占24.74%;

3、从事职业多样,就业途径狭窄。外来务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制造、加工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在谋取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来京务工青年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自荐或企业直招就任目前的工作,以张家湾镇为例,经劳动部门正规途径就业的外来务工青年仅占29%;

4、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劳动技能。通过调查显示,来京务工青年大学以上学历27504人,小学以下学历2467人,其余多集中在中专、高中学历,占总人口84.95%。据了解,大多数流动青工未受过专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十分缺乏;

5、性别比率基本持平。来京务工青年男女比例约为1.13:1(男105651,女93543),男女比率基本持平,男青年较女青年略多。

6、组织归属度较低。来京务工青年政治面貌以群众居多,以马驹桥镇为例,党团员占4.76%,普通群众占95.24%,普通群众是党团员人数的20倍,明显呈失衡状态。

二、近年来我区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一)完善体系,搭建框架,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组织,兼管流动青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城乡完全覆盖,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工作制度,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二)吸纳资源,整合队伍、建立了一支稳定、社会化的工作队伍。

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强化了队伍建设,建立了三层人员组成体系,第一层是委员,由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第二层是联络员,由各乡镇街道团委书记或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第三层是社会兼职人员,吸纳社会热心人士担任。共聘请法律宣讲员20名,维权咨询员20名,招募网吧监督员150名,禁毒志愿者540名,形成了一支稳定、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三)大胆探索,创新模式,对流动青年实现有效覆盖。

在新经济组织团建中,我们积极创新新经济组织团建,推行“联谊”模式,通过成立“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凝聚和覆盖非公企业团员青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团组织92家,覆盖团员青年近万人。全区新经济组织建团率近50%。同时,为不断适应新时期青年工作新形势和青年群体新特点,我们在流动青年团建中,推行“联网”模式,通过加强与“八通网”等青年自组织的联系,把互联网作为联系青年的新的重要平台。

(四)建立阵地,联合互动,流动青年法制安全教育进一步深化。

在各乡镇、街道、打工子弟

学校共建立法制教育基地45个,成立社区、村级维权工作站50余个,设立区、市、全国级青少年维权岗29家,为打工子弟小学筹建普法多媒体教室1个,同时,积极创新青少年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把“两法一条例”等法律条文,青春教育、交通、消防等知识搬进了楼道,形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楼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知识楼门等独具特色的楼门法制教育阵地,为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阵地和舞台。多年来在广大流动青年中持续开展“6.26远离宣传周”、“青春红丝带行动”、“12?4普法宣传月”、《公开信》发表纪念日宣传活动等多项宣教活动,共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印制发放各类普法宣传品10余万份。

(五)多措并举,解决困难,流动青年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以关爱流动青少年为主题,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成立了流动青少年法律学校,加强了对流动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共接待青少年权益侵害投诉30余件,配合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审理青少年案件10余起。协调各委员单位集中开展文化市场、校园周边环境、上网经营场所集中整治行动10余次,进一步优化了流动青年成长环境,减少了流动青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同时,团区委依托希望工程捐助中心,积极争取市希望工程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服务困难家庭子女,维护流动青少年合法权益。

20__年,团区委以扶助弱势青少年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希望工程”吸纳社会捐助和宣传工作力度, 联合各新闻媒体发起了“爱心在__慈善公益活动”,全年捐助贫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870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1000元;20__年,团区委持续推进“爱心市场”、“爱心之旅”等服务流动青少年工作项目,全区723人次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得到了资助,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16900元,得到了青少年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今年1月,团区委启动了“温暖1+公益行动”,并接受了青年企业家捐赠60万元,成立了“温暖1+”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家庭青少年就读、就业和就医。截至目前,已为83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4900元。

三、在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一) 人口流动性大,掌握情况难度增大。

来京务工青年教育管理难,根本原因在于人员流动性强。在许多地方,务工青年数量庞大,因工作、生活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小范围流动及跨区域流动的情况发生频繁,导致对来京务工青年青年的动态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来京务工青年“人户不一致”现象较为严重。

(二) 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管控效率低。

高危来京务工青年人群相对于普通流动青年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主要在于高危人群通常刻意逃避管理并且其流动性较普通流动青年更强。由于高危流动青年人群大多潜藏着违法犯罪的冲动,加上在受打击处理中积累起来的一些反侦察经验,驱使他们在流动时有意识的逃避管理;同时,有些有已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危群体,为逃避打击,流窜性显著增强。加大了公安机关对高危流动人群管控的难度。

(三) 出租房、中小旅馆等流动人口集中地点控制难度大。

出租房、中小旅馆数量多、分布广,许多高危流动青年人群藏身其中。部分出租房主和中小旅馆主为偷逃税费获取利益而逃避管理,不向有关部门登记申报;部分按照有关规定登记申报的房主和店主,在提供住宿服务时疏于管理,甚至根本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按规定登记、了解和上报住宿人员的相关信息,导致许多出租房、中小旅馆成了流动青年教育管理的盲区、死角,因而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四)团组织对流动青年覆盖有限,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由于我区流动青年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各级团组织从自身职能出发,研究制定出多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可行性办法,但从实践中看,工作中出现“空档”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从流出地看,相当一部分青年外出往往是不辞而别,外出后又很少甚至从不与流出地团组织联系,导致团组织对他们的去向及从业情况一无所知。同时,由于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两分离,青年流动性较大,使团组织对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滞后现象。特别是一些新经济组织领导存有“经济唯一”观念,不希望更不支持“打工仔”与外界有太多的接触和交往,导致新经济组织团建出现了不少“空白点”,相当一部分青年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团组织的帮助,久而久之自行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流动青年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应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镇(乡)、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由劳动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工青妇组织、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各司其职、整体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其次应建立健全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确立专兼职人员对来京务工青年事务进行管理,维护来京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另外应由同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划拨专项资金,对来京务工青年的教育管理、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二)创新团建模式,加大管理力度,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

新经济组织中聚集着大量青年,如何更好的凝聚和服务这些青年,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团组织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下一阶段,团区委将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在全区新经济组织中继续推行“联谊”模式,通过发展“非公企业青年联谊会”来更广泛的覆盖流动青年,根据流动青工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载体,以活动凝聚青年,切实把流动青工纳入团组织管理之中,更好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三) 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流动青年就业率。

争取相关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格认证培训,提高流动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联合中等、高等院校在流动青年中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和网络教育,接受基础教育,为流动青年获得学历证书提供方便。

(四)强化维权工作,保障合法权益,服务流动青年成长成才。

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教育、就业和福利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来京务工青年不受歧视,与本地务工人员同工同酬的平等待遇;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维权机构的作用,受理来京务工青年的维权事务的咨询、投诉,为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援助服务。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来京务工青年劳动安全、人身伤害、工资拖欠等问题。

篇(6)

二、中职煤化工学生生活现状

中职煤化工学生几乎全部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相对来说基础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得过且过,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生活懒散、贪图安逸、搞破坏等。他们的课余生活时间充沛,但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组织能力差,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反向行事,不喜欢被安排,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长期循环往复,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休闲和打发时间的心态下虚度而过,他们便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有机会就去网吧,进入到网络世界。中职煤化工学生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我们社会建设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培养和历练,需要我们教育者工作者的合理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中职煤化工学生将会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

三、做好中职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中职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中等职业院校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学生质量的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是初中没有毕业,有的是高中毕业),使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一个难题,也给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赋予了新内容、新特点。所以,必须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教育和管理两大职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中职学生选择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原因是中考、高考落榜,为谋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行为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自制力非常差。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用心去说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有希望和动力,才能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另外,教育者要不断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社会上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业人才,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两者都是人才。要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能工巧匠的故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技能是谋生的本领,坚定了他们学好专业技术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必须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空间,如果把学生放在被动和受管理的位置从而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附心理、屈从心理和压抑感,会限制他们的个性发挥,严重时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因此,要勇于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们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要让学生在教育管理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教育管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互相合作,学会独立工作,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高,从而加深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减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

3.积极开展活动,树立良好班风。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生动新颖的形式教育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追求。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学工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以及学工部的布置,制订班级的班会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让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美好”的演讲竞赛主题班会,这样的班会对每个同学多少都有触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写作和表演的才能,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班风,就要有好的班规。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可行的班规,学生执行的好坏都反映在每个月的操行评定分上,几乎一个星期公布一次,一个月总结一次。学生纪律好的、参加活动的、做好事的都根据情况不同加分,违法校规、班规的扣分。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首先是影响到自己的操行分数,还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改正,还直接影响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好的班风也就形成了。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角色和岗位职责任务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主任的能力。班主任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整体,他们的思想活跃,易于激动,也会创造性地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所以班主任要克服疲倦的心态,要以主动的精神去面对学生。爱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既要学生敬你,又要学生怕你和服你,应成为学生可敬、可信、可亲的朋友。要始终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心换心。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等,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经常在学习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经常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和学习方法,对违纪的学生反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方方面面与学生交换意见,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自己最多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想法和做法,让他们站在班主任的位置和角度去思考和处理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理顺关系,沟通思想,避免误解。

5.锻炼优秀的学生干部。

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并发挥其作用。班干部作为班级的核心,是班集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队伍,对管理班级、营造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的学生干部在初中有干部工作经历的不多,“三好学生”的奖励在初中也很少有机会获得。学生骨干面对新的机遇,自信、热情、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因工作经验不足,学生又难以组织,又会使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要重视学生干部、团员、学生先进人物的优秀群体建设,及时给予指导,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中可以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6.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丰富课余生活。

中职生的课余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这个局限的区域里度过的,那么就驱使了很多学生渴望摆脱这个区域,想方设法离开这个区域。处于叛逆期的中职生有着一个共性,他们对规范和要求有着极大的反感,若是以强硬手段加以约束和制止,只会造成恶性结果。

篇(7)

(一)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大力支持,使得其在创新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不过,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旧存在许多问题。虽然说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职院校的权力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的延伸与扩展,不过,其并没有真正全面的发挥自身的权利作用。由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自身所存在的惯性特征,使得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会过分的依赖于政府的权力作用,而导致其在实际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受到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与法规,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国家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其中的细节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这就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在实际的问题处理过程中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指导,导致整个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可操作性,造成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利用率非常低。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三)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制约,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非常缓慢,并进一步导致其现代化管理水平非常低下。在我国传统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其往往会过分的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制约,再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自主的建立起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规划,使得其在进行专业设计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工作时,通常都需要依赖于政府部门来对其进行层层审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部分,如果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自主办学意识,再加上其内部对于管理服务理念的缺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与改革效果。

二、如何做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创新

(一)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主化。

由于国家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创新。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国家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工作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并进一步为其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办学条件,来促使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能够向着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进步。

(二)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理念。

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时,要求其必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全面的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文化,来确保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进行。

(三)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合理创新。

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中,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同时,要求其必须建立其明确的工作目标,来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管理系统中的考核制度,确保各个层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另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为了促使其所进行的教育工作改革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还要求其必须全面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充分的认识到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革中的重要性,确保教师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篇(8)

“以人为本”强调对人自身因素的重视,在所有工作的开展中都是以人的本位为出发点的。在社会活动中,必须认识到人始终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在从事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制度制定还是措施安排,都要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对人情的照顾。体现到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对当前自由、平等与法治等价值观的强烈呼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是由于在现代社会实践中,我们并不能真正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均等地享受社会赋予自身的权益,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与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目标相吻合,体现了对社会中所有个体的关怀与尊重,使其迅速发展成为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与追求的目标。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弱势群体得到了关怀,少数人的利益得到了重视,因此,我们可以把以人为本看作是在保障群体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个体个性与创造力的保证。

二、以人为本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自由性推动了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体的发展以及实现自我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人为本上来,从教育管理理念、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以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保持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保证教师与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学校方面应该组建主体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机构,不仅包括学校领导,还应该有教师和学生代表,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注重教学专家与学生的意见。在教学硬件设施的购置管理中,充分听取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成立专门的硬件采购小组,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注重节约经费。

(二)改善教W质量,以服务意识贯穿教学始终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看作自身的服务主体,从学生需求出发,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此,教学活动必须放眼未来,强调学生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等全面发展,除了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还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重视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在教育决策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诉求,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引入平等教育理念,与学生充分沟通与交流,注重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只是进行知识传授的思想,注重专业拓展与基础教育工作,增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树立“教育提升学生适应性,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新思想。摒弃单一人才培养的模式,力争在一个目标的引导下,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强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其次,强调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丰富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时,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创造性程度。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时,注重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再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除了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其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协调发展。

(四)注重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现代文化思潮和学校管理方式碰撞的结果,属于个性化的组织文化,具备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以及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学校而言,价值观念可谓其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全体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改革,保证教育行为的合理性。校园文化能够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合对人和物的管理、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管理,使得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从这一角度来看,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在注重学校整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形成共识,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塑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篇(9)

在降级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成为降级生的这部分学生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

目标缺失、信心不足。大部分降级生缺乏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丧失信心,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活力和激情。

过分自我、感情冷漠。降级学生往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身的利益得失去思考问题,缺乏社会责任感,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倾向,不懂得或不愿意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生活邋遢、态度消极。由于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降级学生不注重个人卫生,宿舍脏乱差,生活状态一塌糊涂。调查显示,降级生近90%的人沉迷于网络,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拟世界中,对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感兴趣。

思想偏激、意志薄弱。多数降级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往往知难而退,甚至悲观失望,逃避现实,自我放弃,自控能力很差,极易走向极端。

心理自卑、自我封闭。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中,降级生受到的更多的是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们的冷嘈热讽,心理和自尊心往往受到伤害,逐渐产生自闭情绪和走向自闭,习惯于以冷漠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自我封闭,沉默寡言。

2.对降级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要做好降级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的提高思想认识、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法,寻求突破,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教育和引导降级生重新走上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

思想认识层面。摒弃传统思维,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摒弃不管不问的思想,决不能对这部分学生听之任之。我们既要看到这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又要看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充满信心。只有我们在思想认识上有不断转变,才能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用爱感化教育学生。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体”。爱的付出能够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一些降级生正是由于缺少来自家庭、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才变得孤僻和封闭,逐渐的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因此,在降级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学会用爱去感化和温暖学生冷漠的心灵,帮助其重新燃起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降级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要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目标明晰的大学生涯规划,并且在实行过程中要对照计划定时评估,及时解决计划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成长成才的信心。多数降级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其特长和兴趣爱好提供良好的展现平台,借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管理制度层面。说服教育和精神感染并不是万能的,还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降级生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真正实现管理育人。

建立降级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档案管理制度。由各年级辅导员建立降级生档案,详细记录该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记录;②辅导员与家长的谈话记录;③“一帮一”帮教记录;④课堂表现及跟踪记录表;⑤辅导员每月考评记录;⑥思想变化情况跟踪记录。

建立和完善降级生激励机制。降级生普遍的存在学习和心理压力大,渴望他人认可的心态。因而,为了提高降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讲,就是设立专门的降级生学业进步奖和单项优秀奖。建立奖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给于降级生更好的激励和引导。

建立全方位的降级生督导制度。发动学生干部参与到降级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帮一”的助学方式,监督和帮助降级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负责学生每月向辅导员上交一份“一帮一”阶段总结报告,以便辅导员及时了解降级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建立降级生家长联系沟通制度。制定信息详实的降级生家长联系卡。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业、在校表现情况,寻求家长的支持,做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建立辅导员定期谈话制度。专门召开降级生座谈会,倾听同学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分析留级或延长学制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并就部分同学的疑问做解答;每月与学生至少谈话一次,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中去。

建立降级生自我考勤汇报制度。一方面,学院统一印制课堂考勤及跟踪记录表,发放到每一位降级生手中,每节课由任课教师负责对降级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并签名确认。各班级学习委员同时做好降级生的课堂考勤,每周向辅导员汇总上报一次。另一方面,为了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状况,要求每位降级生每月将自己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以书面形式向辅导员汇报,以便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思想动态。

篇(10)

2.办学特色不明显,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学科数量。我国高校当前的现状是以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为主。因此多数高校不顾办学条件是否完备,盲目增设硕士点,片面地在学科布局上追求学科门类的数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校办学特色缺失,专业同化,更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下降。

3.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零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具有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民族高校研究生生源比普通高校要更加复杂。同一专业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教育水平。此外,一般民族高校的研究生贫富差距较普通高校要更大一些,其知识面与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由此可能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冲突和问题。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一直处在一个边摸索边发展的状态中。

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i.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严把招生入学质量关。为符合新时代对研究生的高要求,坚持把好研究生招生入学质量关是第一要任。高校应当以“高层次、高质量、特色化、精英化”为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积极调整招生政策。为避免单纯以高分作为标准选拔研究生的现象,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应该在统考课合格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导师的自主权。这就要求研究生招生更加重视和规范复试考试程序,让学生在导师面前有更多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让导师在选拔符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生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的对象获得全面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服务,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更加注重制定切实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需根据高校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在指导学生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完善课程学习方面多下功夫,使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互相促进,更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在办学条件上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氛围浓厚的科研学习环境,从而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带动科研热情,培养科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高校专业化的发展,改善盲目申报和增设硕士点、片面追求学科门类数量的现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在导师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空间,更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建立技术方法、进行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更是“和谐社会”理念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特殊化对待。从事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者,需要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精髓,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并把这项工作同我国大局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与服务并不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民族高校研究生产生的矛盾多数是由于彼此间文化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了解或不理解所造成的。因此管理工作应当从深入了解民族政策和相关民族文化入手,就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管理者不仅要树立服务意识,多关心、帮助学生,还要多学习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和同学交流沟通,可以更妥善地解决同学与同学、同学与学校之间的各类问题。此外,管理者需要提高对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基本的便利和帮助,使他们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和_工作,多设立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鼓励各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三、结语

上一篇: 档案安全性 下一篇: 企业市场调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