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0: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学校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对自我的管理,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对行为结果的管理。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才能内化知识,增长能力,才能在学校生活中获得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因此,学校及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从旧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管制者,转变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人和服务者,引导而不代替,真诚地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能以我为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进步。
2.学校教育要贯穿人文关怀。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局限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习得,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要,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要看到的是,学生不是学习机器,而是鲜活的,有充沛感情和活力的,能产生情绪需要并寻求心理满足的青年人。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态度即将形成,可以说,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做题更加重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品德高尚,态度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在学校教育中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1.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忽视、不歧视,不放弃,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有教无类;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全面。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技能、品德、情感、意志力、社会交往、公民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心、情、意、行、交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再次,在学校教育中,还要重视其个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又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不以规范教育扼杀偏才怪才,使学校教育多元发展。
2.协调发展。要实现学生德才的统一、知行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学校应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能辨证分析外部环境,悦纳自己,有较好的意志品质;要重视培养实践精神动手能力,倡导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抛弃那种好逸恶劳又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要重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3.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阶段性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割裂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而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考评学业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它绝不是教育关注的全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培养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培养对生活学习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能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培养和谐意识,与团队,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方法指导我们要以此方法设置学校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2(a)-0109-02
内科护理在护理专业中属于核心的基础课程[1],是临床护理学中的基础学科。内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等内容多且杂[2],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对于内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传统教学法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科护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3],因此该研究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改善,将《内科护理学》教学作为重点,选取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10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旨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为护理专业学生适应内科护理工作打下基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校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104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男5名,女47名;对照班男1名,女51名。实验班(n=52)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4岁,上限值为23岁,年龄平均值(17.47±0.32)岁。对照班(n=52)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5岁,上限值为21岁,年龄平均值(17.53±0.41)岁。两班学生之间对比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班方法:传统教学法主体为老师,以老师讲授《内科护理学》方法进行教学。
1.2.2实验班方法:以健康教育为导向情境教学法该组实施的具体教学操作如下:(1)教学准备:①教师准备:课前将内科疾病相关内容的病例进行收集,将病例、任务概要、教学目的和任务主要内容等发放给学生。在教学前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充分构思,在设计相关问题后总结学生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做好指导工作。②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将每班学生进行分组,3~5人1组,选出1人作为组长,组织并实施该组所有的教学活动。课前要求各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内容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和浏览网络等方法,根据病例的不同制定情境,要求情境设计需包括主要知识点、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等内容,且情境设计需与临床实际相符合。
(2)情景教学法的实施:将课堂时间的1/3将内科疾病的病因、诱因、身体状况评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饮食指导及疾病预防等疾病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系统疾病设计情境展示相应的侧重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情境展示。每个小组通过抽签选择1~2个模块健康教育的情境进行展示,由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情境展示,教师在每个小组进行情境展示时要求其余小组认真观摩。在情境展示中,指导学生增加图片和视频进行案例分析,以健康教育为主进行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内科疾病的病因和护理方法。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选择情境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作为考试范围,通过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并考察两组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总分均为100分。
②组织两个班学生采用本校的讨论课评价表对教学方法进行评分,评价内容包括主题明确、激发学习兴趣、语言表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角色模拟等,每一项内容的总分均为100分,评价表由学生当场填写后进行回收,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方法
将数据运用SPP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实验班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同对照班学生进行比较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健康教育知识得分
实验班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得分为(93.88±3.64)分,对照班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得分为(84.75±2.96)分,数据对比明显是实验班学生的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1)。
2.3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明显比对照班更高,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增高,人们增加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4-5],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还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实践能力科目考察的內容,内科护理学内容丰富且知识性强,理论知识多且杂,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内科各种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提高[6],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
传统教学法传授内科护理知识单纯以“教”为主[7],教学过程存在单一性和枯燥性且内容空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不同疾病之间健康教育内容存在差异,学生难以掌握,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而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的立体性和直观性增加,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
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便于学生对内科护理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通过设立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便于学生更容易和更轻松地掌握内科护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8]。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还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通过课前预习、设立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9],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沟通技巧的提高,通过分组设计健康教育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展示过程中根据临床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10]。同时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通过为学生提供情境模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与“临床”进行接触,通过角色对换及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提问,可使学生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
该文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同对照班相比均更优(P<0.05)。
综上所述,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情境教学法适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惠群.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17(1):27-28.
[2] 李常秋.基于案例的工作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J].蛇志,2016,28(2):245-247.
[3] 杨茜,杨晓玲,李雨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29):2974-2975.
[4] 杨玲,张新华,李建树,等.临床案例结合健康教育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99-100.
[5] 董陶静.健康教育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4,3(6):50.
[6] 吳慧.优化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26(5):75-77.
[7] 常爱琴.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518-519.
新时期,新要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面对着严峻的改革任务,要提高课堂效率,从各个方面入手,展开有效的改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需要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作出相关的调整。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运用,使用范围。由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问题展开了相关探讨,并且,对于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相关方法提出了新见解。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同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简洁生动的方式在小组或者是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结合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来检验自学的效果。
二、学生展示的意义
首先,学生展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自主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师可以肯定并加以修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学生成果,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展示不像语文课堂的学习必须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并认真组织语言,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保证是合乎逻辑的,在这个基础上将内容加以生动形象化,语言保证合乎语言规范的表达,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况下,没有兴趣的东西你是不怎么愿意去学习、去了解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同时竞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比平常状态有更大的紧张感,压力感。在竞争过程中学生想获得自尊心、成就感的需要更为强烈,潜在的动机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有了竞争意识也为以后道路奠定基础。
最后,学生展示是在课堂中老师的审视和几十位同学的注视下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可以培养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和勇气。并且老师通过这种展示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究程度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确定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和策略。所以,学生课堂展示既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方式,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教师应当把学生课堂展示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
三、学生展示的方法
学生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常用的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展示:针对的是内容丰富,容量较大的内容,比如知识点的概念和描述现象等。
(2)书面展示:主要内容有定理的推理、证明和探究的过程以及解答例题等。
(3)表演肢体语言展示: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等方式来帮助说明,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实物模型展示:重点是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通过动手制作并展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学生展示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人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心思和思维,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投入课堂。把现实中长碰到的情景应用与数学生态课堂提问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数学魅力。比如在解决排列组合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第二,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注重互动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许多时候老师在提问后都会无视学生存在,自行进行讲解,怕会碰到无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场面。这种自问自答形式,让提问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提问问题的麻木性和对老师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提问反应。比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对课堂例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
第三,学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主提问,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的途径。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比较人性化设置,在教材内容上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处于新的时期,我们要做到也是俱进,同时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当前教育的困境,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创新教育观,老师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用我们的辛勤共同托起祖国的明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的重要内容,运用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国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2]石进华.“过程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2)
[3]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02)
当前多媒体的传播方式需要借助网络、手机等终端媒介,因此在对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也都是即时发生并进行传递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人们的节奏都逐渐加快,并向前进步,此种生活状态和小学生的学习、性格特点也有着极大的相似点[1]。小学生天性使然,在生活和学习中更习惯追求快节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性格特点和新媒体特点的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在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基础语言学习和积累的冲击
所谓的网络词语就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由数字、符号等形式组成的特殊语言或是文字,当前这些网络词语也在逐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其在影响范围和人群上也在不断增加,在此环节中其蔓延程度和渗透速度的加快,也是当前很多网络专家和学者没有预想到的[2]。可以说网络语言不仅将社会语言体系进行了转变,同时还对小学生的语言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小学生的特点所致,其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因此很容易在生活或是学习中受到的网络语言和环境的影响,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一旦此类语言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课堂,必然会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内容复杂性使得小学生道德意识呈现弱化的趋势
多媒体的主要特点和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兴趣有着一定的呼应性,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多媒体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沉迷。所以长时间对网络进行使用,小学生就将长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下,难以接触更多的人与事物,正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致使学生也将出现孤僻和冷漠的社会特征[3]。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积极创造更优质的媒体环境
在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首先应该从根本环节上杜绝不良信息的出现和蔓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起科学的网络信息档案,从而定期对学生进行监督,掌握其经常浏览的网站和信息等,肃清小学生的网络环境。
其次还应该在建立起完善的奖惩制度,对于不良信息要依法追究其责任。通过对专家、家长和老师等多方面意见的听取,总结出更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网络安全管理条例,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4]。
(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多媒体环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备明显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但同样也是一个人发展中最危险的时期,所以此种背景下,德育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让学生对自身的观念进行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师生交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自由的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相关的交流和对话,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这种方式也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也将使得教育者在学生心中逐渐成为了道德教育中的知心朋友[5]。
(三)家长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b)-0089-03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向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所肩负职责,促使学生持续性、长远化发展。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日后发展更加明晰、更为稳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成长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方可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接下来该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下建议。
1做好课堂延伸,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化能力
小学校内教研工作者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环节,需要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可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1]。
建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重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特点,针对性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在参与同时深切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更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革命烈士缅怀实践活动中,或是观看红色影片,影片观看后及时写下观后感,使得体会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或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在组织升旗仪式等活动时,引导部分表现优越的学生上台讲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宣传,提高实践力度,为更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打下铺垫[2]。
2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等,参照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内容,拓展教学路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彰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强化学科教育,同时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融于课堂,使得课堂内容更具深度、教学措施更加宽泛,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价值理念。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法治、爱国等元素融入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受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3]。
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标,那么就要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范围,而其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在参与情景创设活动的同时将加深理解、高效学习,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趣味性,潜在地消化了相关的知识,并理解了其中难点。而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呈现于课堂,与相关知识点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参与情景实践的过程中也将提高对于部分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学习全过程更具深度与广度[4]。
比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基于部分教材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情景活动,尽可能地使活动内容紧密衔接,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情景活动时加强思考,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影响。
3体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就要从多个环节入手把控其中细节,使得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落实更加高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动力源。
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要基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妥善处理。比如,部分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或存在自卑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加强与这部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相反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强认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5]。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48-02
【作者简介】庄荷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高级教师。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2016年6月联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常态化生活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带领学生探究这些法律条文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全社会是如何遵守法律条文的。教学切口小,学生经验足,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法治教育源于生活,指导法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那么,教师应如何创设和利用常态化生活情境进行法治教育呢?
一、以常人为例,识生活常态
常人,指的是学生能经常见到的、熟悉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亲戚、邻居等。
案例一:法律相伴一生,生活安全保障
师:以老师为例,我一生下来,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爸爸妈妈依法抚养我,不能遗弃我。上学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伴相随。18周岁时,法律赋予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结了婚,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保障和约束。退休后,我还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保护,直到生命的终结。听完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的一生都在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之下。
生2: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原来它的背后还有法律在起作用呢。
熟悉的人身上发生的事,能拉近学生与法治之间的距离,让生疏、冰冷的法律规范变得亲近而温暖,这更利于学生价值认同感的形成。
二、以常事为例,知法律常识
常事,指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大多数学生知道的事。
案例二: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师:2016年春节期间,常州游客陈先生在哈尔滨遭遇“天价鱼”的事情,你知道吗?(播放视频)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板太欺负人了,必须严惩。
师:这件事能够顺利解决靠的是什么?
生:饭店老板涉嫌价格欺诈,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他进行惩处。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靠武力,而应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该案例中,学生通过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处理方式和结果,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树立了依法维权意识和对违法行为的防范意识,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识。日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此类事件,相信他们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三、以常景为例,明社会常理
常景指的是经常能看到的生活场景。这些熟悉的场景往往平静祥和,而场景的背后又是什么在维系着秩序呢?
案例三:依法办事有序,法律自在人心
师:中午,同学们在学校食堂吃了什么?学校提供的饭菜必须卫生、可口、营养,是哪项法律在约束食堂工作人员的行为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师:是的。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
生:让我们健康成长。
师:对。制定这样的法律,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总务处,对食堂的物品采购、食物烹饪、清洁消毒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办学至今,没有出过一例食品卫生事故。让我们为食堂工作人员鼓鼓掌吧!
以上教学,教师选取的案例极其普通。恰恰是这样的案例,恰如其分地显示了法律条文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了学校、社会、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
四、以常伦为例,懂人之常情
常伦,指的是家庭关系。在小学低年段,学生应对家庭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案例四:亲情遭遇法律,守法互谅并举
师:有位同学最近很苦恼,妈妈经常偷偷看她的日记。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
生1:我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生2:直接跟妈妈讲,估计会吵起来,不讲吧,妈妈还会继续看日记。
师: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你妈妈在不经过你允许的情况下看你的日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你应该耐心地向她说明这个道理,让她改正就好。你千万不要为这件事对你妈妈不礼貌,甚至横加指责,因为父母总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另外,也许你的表现有些异常,但你又不跟妈妈及时沟通。那么,怎么改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避免发生类似不愉快的事情呢?我给你或通过你给更多的同学提出如下建议:告诉妈妈私下看自己的日记是不对的,同时遇到问题要及时告知父母,免得他们担心……
家庭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伤害亲情。因此,在正确认识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解决,需要方法和艺术。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换位思考等方法,能有效维护家庭关系,让家中既有法理,又有情理。
五、以常例为例,悟行动常法
常例,指常规或旧例。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如情法两难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常规、旧例,借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案例五:情与法两难全,学古人有妙招
2015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选自一个真实事件: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吴昌华 通讯员冯晶晶)“我要举报,我爸爸总是在高速上开车时接电话,家里人多次劝说无效,只有跟你们说了……”“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突然收到一l来自小陈的私信……小陈遇到的,其实是一个情与法的两难问题。她陷入了“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之间的艰难抉择。情与法如何抉择?小陈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这次两难问题的争论,是一次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涤荡,也是一次法治教育。
很长一段时g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都被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作副科,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很少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这门课。这跟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教师上课采用生硬的说教来灌输知识,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情绪。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这一不和谐的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学是比较重要的方法,能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情感教学很有必要。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情感教学的含义
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是教育者,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受教育者。教学是促使学生向培养目标发展,这就必然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活动的双方是人,是有情感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情感教学呢?“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和谐。其实从现实来看,情感教学能够矫正传统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这样一种不合理现象。所以,情感教学是从知情统一的“情感”角度分析教学现象,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二)情感教学的特征
1.兴趣性
兴趣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而是那些与学习有关的,对个体、社会进步起作用的兴趣才能够发展。
2.成功性
成功性特征是指运用情感教学要创造条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包括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也能变得越来越自信。
3.创造性
情感教学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遵循,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待,这就体现了创造性。二是指学生方面的创造性,运用情感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目的是促进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更有意义地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有公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前列,是基于情感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特殊价值。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有些呆板,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情感教学是由学生的情感入手,以情动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自己的人生提供理论价值,有意识地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它的实用价值,这样既有利于塑造人,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经笔者实践发现,枯燥无味地朗读课本,给学生画重点让其背诵,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被强制会背诵,但是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失败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并不是教学目的。笔者在课堂上采用情感教学法,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情感沟通更容易隐形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比较贴切的一句话就是学生们说这节课不知不觉上完了,其实是他们投入了这节课,真的用心听课了。情感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内化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不同,其他课程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它主要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都很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实施教学,使学生有内在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并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主体性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而且能在实际行动中反思,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情感被激发,体验探究的热情更高,从而体会到行动的快乐,真正实现在体验中内化自己的思想品德。这就体现了体验性的重要,也就是要带着情感,有感情地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三、情感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空气、清水和面包,让孩子拥有情感体验,用情感引导孩子的行为,很是必要。情感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力争“触景生情”。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教师要遵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其次,教师要投入情感,有感染力,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笔者在实践中采用最多的是问题法,创设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模式,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会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笔者上七年级下册《青春萌动》一课,首先展示情境小梅的苦恼:“以前我看到男生就烦,从这学期开始,我忽然变得愿意和男生说话了,在各种活动中有男生在场才觉得有趣,总想显示自己,引起男生注意,这是怎么了,我是坏女孩吗?我很害怕。”然后抛出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你有过类似的苦恼吗?这个情境材料的选取是紧扣学生实际的,是学生最有感触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以乐激情”。
寓教于乐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操纵着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处于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状态。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写道:“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该辱骂,有些教师在指责学生的过失时好像是在嫌恶学生,这就会损伤学生勤劳学习的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寓教于乐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这里所表达的寓教于乐有三点:第一,寓教于乐中的“乐”,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快乐的,还有学生学习之前是带着兴趣学的,这个快乐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的。第二,由于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在上课开始前,学生的心情可能是忧伤的、低落的,也可能是兴奋的、激昂的,不管是哪种心情,教师都可以利用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与老师互动。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情状态是有层次的,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因为满足了娱乐需要而快乐,也可能因为得到新知识,满足了探究需要而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寓教于乐就是把这种快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由乐中学转化为学中乐。
(三)师生情感交融,做到“以情传情”。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影响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换,因为一切个人必须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情感加入自己的社会。师生共建的情感体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感受与体验,对学生学习、个性和心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纲》中提出了三种方法,其中第三种就是关系构建法,师生之间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要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感悟。两者统一,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温暖、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师生间才会擦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鲜的事物。所以,师生间充满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情感环境。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很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这就是一种理解和信任。平时教师讲课站到讲台上,好像教师高高在上,充满神秘感。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提问,学生低头不语,生怕被老师提问到,长期如此就会形成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这样学生才敢于乐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做朋友,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比如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就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心,做游戏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困难和欢乐的事都会找老师倾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教师放下架子,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还要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点,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陈雯轩.心理情感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朱小蔓.情感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初中时期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还没有准确的认识,甚至对于道德都没有足够的了解,更不用说法律。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个方面不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可能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因为年轻、因为不懂而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犯下一些悔恨终生的错误。所以,作为初中政治老师的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教育我们的学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帮助他们。使他们对于道德和法律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制的教学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生活中进行渗透
其实,道德与法律与我们最大的联系就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所以,@是我们的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最好开展的一个方面,也是最需要从这方面着手进行教学的。在现代社会,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仅需要有的才能,更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在处理事务时,需要拥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够坚守道义;在法律面前,绝对坚守底线。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时候,首先就应该从生活方面进行入手,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我们应该多多组织道德与法制的相关活动,多多宣传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在无形之中被感染。我们也可以给校方提建议,在全校范围内普及这种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念。毕竟,这类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最重要的事学生将他们记在心上,在生活中能够真正用上。
二、在常规教学中进行渗透
其实,道德与法制的渗透不仅可以发生在学校的校园生活,也可以发生在初中政治常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相关知识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1.从日常生活中入手
道德与法律不是什么空中楼阁,他们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出门坐车排队到买到劣质商品投诉,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将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在进行渗透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候可以多多举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贴近的事,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制无处不在,也提高他们的道德还有法制观念。比如,老师可以用捡到他人钱包的事例,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拾金不昧不仅是一种有道德的行为,更是一种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离不开道德与法制,也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2.从时事生活进行讲解
道德和法律不仅是与我们的日常小事有关,也和我们的国内、国际的大事息息相关。很多的事件无论是从道德还是法律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考量。另外,时政也是考试的常考点,从这些方面进行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为考试做准备。
三、利用教材进行道德与法制教学
现在,课堂教学仍旧是我们中学政治课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制教学最基本的还是要从教材入手。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具有能够直面挫折、不怕困难的勇气,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另外,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能使他们对于法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我们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些方面,在我们的教学任务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好道德与法制的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观念。
道德与法制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使他们避免因为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而误入歧途。所以,身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的我们,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从各个方面渗透我们的知识给学生,让他们在无心和有意之中都能得到正确观念的指引,帮助他们走上一条更为正确的道路。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1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3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涪陵区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巧妙地把对中秋的学习,用找中秋、知中秋、过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动贯穿其中,并紧密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又得到了“珍爱亲情、友情,积极、愉快地生活”的情感体验。
听了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我们懂得了,这次中央统编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教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需要,我们要从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等高度充分认识新编教材的意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科统编教材的思想和内容,从理念层面,一是要突出德育为魂,二是要突出能力为重,三是要突出基础为先,四是要突出创新为上。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强化培训,三要加强教研,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钟晓菊老师的培训,从统编教材的新变化、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及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明确了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知道了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以权利义务、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为主的法治教育,长大后便更有希望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识、程序观念等法治意识的公民。钟老师的培训通过课件全面展示,生动而且具体,使人印象深刻,对我们今后的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4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思想品德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变为受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
对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人格意义上说,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从主体转为主导,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此次培训受益匪浅,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5上星期上午,学校举办了“法制大会”,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