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音乐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20: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村音乐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乡村音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美国 乡村音乐 形式 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一 美国乡村音乐的起源

美国乡村音乐起源于18世纪末,算的上是起源最早的音乐形式,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二 美国乡村音乐不同时期、特点的音乐形式

1 早期的乡村音乐

最初的乡村音乐只是作为自娱节目在家庭、教堂以及乡村聚会时表演。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闻媒体和商界的介入,情况发生了变化。1925年,南方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建立了广播电台,乡村音乐得到登台亮相的机会。第一个上场的歌手罗杰斯共录了30首乡村歌曲。他运用独特的山区民间唱法,使歌声在真假声区来来回回的转换中显得那么的悠扬动听,人们开始纷纷模仿他的演唱,后来,罗杰斯被人们誉为“现代乡村音乐之父”。

2 牛仔音乐

牛仔音乐来源于美国人对大西部的迷恋,这还体现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乡下人变成了打扮漂亮、精神抖擞的牛仔男孩和牛仔女郎,唱着来自乡间的浪漫歌曲,向人们展示着孤独大草原中的浪漫景象。30年代以后,在好莱坞表现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电影中,乡村音乐大出风头。著名演员奥特里是这个时期演唱乡村音乐风味牛仔歌曲的主要代表。他在银幕上塑造的牛仔形象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乡村音乐也因此在全国更为流行。

3 兰草音乐

起源于40年代的“兰草音乐”,也是乡村音乐中影响颇大的流派。它的得名来源于创始者Bill Monroe的乐队“兰草男孩”(The Blue Gass Boys),Bill Monroe综合了舞蹈、通俗音乐以及山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在表演时常常由人穿着民间服装轮流演唱、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兰草音乐”的音乐特点是音乐精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包含两三部和声以及激烈的节奏和不受约束的情感。“兰草音乐”最初只在南方肯塔基山区流行,后通过电台的宣传才得以流传到城市,此后得到迅速的传播。

4 山地摇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使乡村音乐成为了美国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战时经济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音乐趣味的相互渗透,终于在50年代使乡村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山地摇滚是乡村音乐和摇滚乐的第一次结合。山地摇滚改变了传统乡村音乐的形式,对乡村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乡村音乐歌星们把山地摇滚带入了城市音乐舞台上,其他歌星也纷纷效仿,录制并销售了近五百万张唱片,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乡村音乐这个原先的“下里巴人”逐渐变成了“阳春白雪”进入到了美国的上层社会。1958年,乡村音乐协会成立,其宗旨是在向全世界推动和发展乡村音乐。

5 酒吧音乐

酒吧音乐是乡村音乐中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变化最多的一支音乐形式。酒吧音乐是一种自由进行的、很喧闹的音乐形式,产生于战后的南方酒吧。这个时期,乡村音乐的聚集场所由公开社交场所转移到了酒吧。乡村音乐进入酒吧后,不得不在歌词和演唱风格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过时的老歌难以在这种氛围中生存。社会地位的变化和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工人所关心的。锁不住情人的心、难以维持的婚姻、及时行乐、借酒浇愁等,常成为酒吧歌曲的主题。

三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

1 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内容

美国乡村音乐是一种以率直简约、诚挚自然的语言讲述人类质朴经验的音乐。它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反映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也有对往事的怀念留恋,还有对当今世事冷暖的诉说以及对社会现状的评议。从战争、自由到爱情、家庭,甚至身边熟悉的人物、动物等都可信手拈来,编成歌曲。正因为它体现着普通美国人的情感――对竞争生活的厌恶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它能触动中下层美国人的心灵,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国乡村音乐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面,我们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歌曲,来理解这类歌曲的基本表现主题。

(1)表现基本价值观的主题

代表歌曲《心满意足》(“SatisfiedMind”)许多歌手为这首歌灌了唱片,其销售量不计其数。这是一首已进入“口头传说”的乡村歌曲。关于这首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表达了美国人(也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沉溺痴迷于金钱与成功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毫无疑问,大多数美国人都会对歌中所唱之词持以赞同态度――“他们哪里知道,那比登天还难。要找到一个富翁,他感到心满意足”正因为如此,这里所真正追求的,恰恰就在于“心满意足”。一种价值观的全真体验。

(2)表现思乡怀旧的主题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世界上由于做工、旅行、移民而四处迁徙最多的人民就是美国人,他们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美国人没有家庭、家乡观念,缺乏对故土的思恋之情。其实并不然,美国乡村音乐在成百上千首歌曲中已经告诉我们,美国人具有强烈的乡愁与乡思。《底特律城》(“Detroit City”)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叙述了一个南方人北上底特律,在一家制造汽车的大工厂做工的情景。这首歌的核心在于表现主人公盼望重返故里、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表现贫穷而自豪的普通人的主题

在美国乡村歌曲中,这类歌曲占绝大多数。他们的创作都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讲述歌手自己或词作者曾一度饥寒交迫,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虽然他们现在再也不缺衣少食,但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凄苦的身世。这些或许可称为乡村歌曲中的最佳作品,揭示了“美国人的梦想”,或者说是表达了弥漫于乡村歌曲中的对于“美国梦”的阐释。例如,《生活在普邀人爱情中间》(L宜vingin the Love of Common people)这首歌的合唱词就突出表现了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自豪感的留恋,强调了人们应尽力改造生活的责任感。准确地说,这就是美国梦的真正含义。

2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它的风格淳朴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往往易于成为边唱边舞的群众性音乐。歌谣体大多表现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歌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琐碎小事,有时也会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特别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冗长的歌谣。由两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称“单二部曲式”,也叫“二段体”,用A+B图示表示。在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单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具有鲜明的初步陈述性质,材料简单,结构方整,情绪稳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性,也可以是对比性,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三部曲式又称三段体或ABA曲式,也是乡村音乐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和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或A")”的构造。不论是A段或B段,其内部结构都相对比较自由,由短短的数个小节或一两个乐句,到更复杂的结构组成都可以。

3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是将情感与声音完美的结合。由于乡村音乐是从美国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唱法方面带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较多地运用民间本嗓的音色来演唱,并带有浓重的鼻音。例如,被人们誉为“美国乡村音乐之父”的歌手罗杰斯,他就擅长运用真声和假声相互转换和交替的方法来演唱。他的歌声在真假声区来回自如的转换,声带非常松弛,自然的音色感人至深。赢得了很多热爱乡村音乐的年轻人的崇拜与效仿。

同时歌手又常常运用一种“孤独的”、“冷漠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他们脸上常常毫无表情,好像倾诉的欢乐和痛苦都与自己无关,而实际上却完全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到歌词的感情中去了。乡村音乐感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彻底的真诚,用他们的真诚来演唱,用真诚来打动人,这就是乡村音乐的本色。

4 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形式上,乡村音乐多以男、女声独唱为主,有声部的小合唱也很常见。纵观美国乡村音乐的发展历史,男声独唱的形式运用的相对较多一些。除了一些家庭组合的小合唱形式以外,说唱结合,时弹时唱的形式也很多见。例如,一些乐队组合,他们的成员基本都是边弹边唱,并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演变,音乐特点的不断丰富,说唱结合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乡村音乐的演唱形式中,这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乡村歌曲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在中声区进行。早期的小合唱很少有和声运用,因为乡村音乐最初只是用于乡村家庭的娱乐活动,家庭成员们演唱的小合唱大都没有和声,形式很自由、简单,但收到的娱乐效果却是不打折扣的。真正运用和声处理实际上是在乡村音乐商业化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5 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

早期美国乡村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小提琴,其它乐器还有吉他、班卓琴等。小提琴是白人殖民主义者带进美国的。它是乡村人最喜爱的,曾一度是乡村音乐必不可少的演奏乐器。它活跃于各种场合,但最受家庭舞会的宠爱,而这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也非常适宜于乡村音乐的生长。随着乡村音乐的发展,在现代乡村音乐中,伴奏乐队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酒吧音乐中,由于这种娱乐场所非常嘈杂,欢笑声、碰杯声、桌椅移动声混杂在一起,平缓低沉的音乐已经不能压住这些噪音了,所以乐队要不断提高音量,加快节奏。密集型的和弦弹奏法逐渐成为酒吧音乐的伴奏特点,伴奏乐器多以电声乐器为主,例如:电吉他、电贝司和鼓,钢琴上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美国乡村音乐的不断发展变化,后又加入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如曼陀铃、夏威夷吉他等。由于乡村音乐的伴奏无需庞大的乐队,华丽的布景,因此演出的场面极其灵活,形式多样。

在美国民间音乐争奇斗艳的百花坛中,乡村音乐可谓是一支艳丽的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旋律、真挚朴实的歌词以及返璞归真的本嗓演唱赢得了成千上万观众的心。在21世纪的今天,曾一度红遍美国的摇滚乐、迪斯科都已黯然失色,被人们慢慢遗忘。但是乡村音乐却以其清新、质朴的风格依然占据着无数美国人的心灵。由此可见,乡村音乐在美国文化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美国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参考文献:

[1] 谢为群:《美国乡村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秋桦:《生命的律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篇(2)

它是由一些原先居住在东海岸一带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逐渐向西部和南部的内地和山区迁移,以求发展创造出的音乐。这些拓荒者在劳动休息时,常常唱些古老的英国民歌,这些歌曲简单、活泼,大多数都是叙述日常劳动和生活的,还有恋人们的爱情故事。

这些都是乡村歌曲最原始的形式。随着人们的迁移分化,这些歌曲也随之演变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北方,它们变成了伐木工人的劳动歌曲,在西部山区它们变成了纯朴、豪放的牛仔歌,这些歌曲还随着一些迁到海边的苏格兰人演变成了水手们的劳动号子。

在二十世纪的一段很长时间里,乡村音乐在整个流行音乐的舞台上只是扮演着一个小小的角色。第一次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新建立的一些乡村广播电台经常以乡村音乐为点缀,播放地区性的广告时往往以活跃于附近地区的乡村音乐家所表演的音乐节目为其简短的前奏。到一九二四年,这些音乐已拥有一个北方的市场,主要由肯塔基乡村音乐家表演的谷仓舞前一次成功地出现在芝加哥。

同时,唱片灌制业也开始对乡村音乐发生极大兴趣,其目的是为了发行圆形唱片,主要是在乡村中商店里出售。他们很快便惊奇地发现,对这种唱片的生产存在着全国性的需求。爵士乐主要使用管乐器,乡村音乐则主要依靠弦乐器。小提琴、吉它和班卓琴在乡间越来越流行,它们例于买到,价格低廉,在重工业奏中容易结合,非常适合演奏业已发展起来而原来的民间乐器已不能胜任的乡间音乐。

在乡村音乐家所表演的曲目中囊括多种音乐:民间舞曲、经白人改编的黑人布鲁斯、宗教歌曲、描写铁路灾祸和棉厂辛劳的叙事歌曲、更重要的是表现各种痛苦之人(临终的母亲、孤儿、丧偶者、远离家乡的孤独者、失恋者)的歌曲,

为了吸引观众,这种歌曲被处理得凄凉惋人,摧人泪下。二战期间,乡村音乐在流行娱乐业中的地位急剧提高,其影响范围有极大的扩展。这大概是由于当时大量人口转入城市工厂和军队,使得这种音乐的乡愁情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乡村音乐中两种相反的风格居于主导地位。东南部乡村音乐采用了激烈奔放的“兰草”音乐的形式,突出了五弦班卓琴高超的演奏技巧;西南部的乡村音乐民谣风不强,情调较为柔弱,节奏准确明晰,低声部重音强烈而突出,正是从这种音乐中产生了摇滚乐。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是,一般以男、女独唱或者小合唱的形式出现,说唱结合,时弹时唱,叙事性强。演唱的音域不宽,一般只在中声部。早期的乡村音乐主要是弦乐、提琴类乐器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乡村音乐家们演奏提琴,不加颤指,喜欢直来直去的音色。其他的弦乐器是班卓琴之类的弹拨乐器。班卓琴常被用作独奏乐器,或者在小乐队中用作和弦或节奏乐器。三十年代,曼陀林开始用于乡村音乐,并作为“兰草乐队”的风格而著称于世。从总体上看,乡村音乐不太讲究旋律美与和声美,结构简单,一般分为二段体、三段体和歌谣等形式,节奏分明,具有内在感染力。在乡村,白人和黑人之间存在着音乐上的交流,因此,早期的乡村音乐有着黑人布鲁斯的因素,在旋律变奏手法和声语汇上明显受到布鲁斯的影响。从唱法上看,歌手们用高亢的、带鼻音的腔调向听众诉说着一切。

篇(3)

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原因在于音乐具有教育、认识、审美等多种功能,其情感内涵丰富而多义,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过于劳累,压力过大,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是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都市上班族释放情绪,感情宣泄的最有力的工具。在众多音乐种类中,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两种音乐之历史来源

1.中国民歌源远流长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创作自己、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传播的“五自”歌曲。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还处于与自然搏斗,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存的时候,民歌就已经产生,人们在劳动时所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的欢笑声,以及敲打石块,木棒时发出的欢呼声,就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民歌。我国著名的两部经典著作《诗经》中所说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九歌》都是描述的我国古代民歌,是我国民歌珍贵的遗产。正所谓音乐来源于生活,并歌唱着生活,民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歌歌唱的是人民群众的心声,歌唱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愿望,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美国乡村音乐历经数代

美国乡村音乐历经了许多年代的革新和演变,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乡村音乐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最初那种原滋原味的乡村味已经有所退减。不过,追根溯源,乡村音乐来源于古老的英国民歌,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民歌。在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歌曲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美国乡村音乐,既然来自落后的农业地区,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落后,在恶劣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宗教政治的影响下,乡村音乐所歌唱的也是人们的生活,歌曲题材和中国民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歌曲明确地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二、两种音乐之风格特征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总的来说中国民歌有以下特点:第一,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亲民性。第二,具有高度的口头性,即兴性以及传承性。中国民歌的演唱特点是,歌声高亢洪亮,音乐轻快愉悦,地方色彩浓厚。轻快愉悦的歌声歌唱着人们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民歌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乐器,比如笛子,二胡,唢呐等等,这些具有民族风味的乐器将歌唱者愉悦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同时不同的乐器也体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

美国的乡村音乐和中国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同样源自于乡村,所以美国乡村音乐也带有强烈的乡土性和民间性,在歌唱的同时,美国乡村音乐也会伴有自己独特的乐器,比如吉他,小提琴以及班卓琴,在乐器的搭配下,美国乡村音乐旋律流畅,朗朗上口,传唱性较强。

三、两种音乐之情感内涵

1.中国民歌——幸福旋律的飘荡

中国民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情感丰富,每一首歌通过其旋律,歌词,乐器以及歌唱者的情感表现,都可以将歌中要表达的内涵意义清晰的呈现给听众,纵观中国不同民族的民歌,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民歌所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和满足,体现出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的民间文化,不管是在节日庆典中,还是在人生礼仪中,民间音乐都贯穿人们的整个人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简而言之,不管歌中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它们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内涵意义,都对不同形态的社会进行生动的描述,其内涵意义深远而又深刻。

2.美国乡村音乐——一首“悲伤恋歌”

在谈到美国乡村音乐的历史来源时,我们已经知道,美国乡村音乐来源于二十世纪20年代落后的美国南部农业地区,人民的生活穷困潦倒,所以在那个时代的乡村音乐,主要歌唱的是美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和动乱;到了后来由于城市的诱惑,乡村音乐加入了许多城市生活的题材,南部的农民由于好奇和欲望来到了城市,却发现城市人的价值观与自己截然不同,城市人的生活迷乱而虚伪,所以这个时期的乡村音乐,主要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价值的迷失,诅咒城市人的价值观,怀恋以前的乡村生活。

四、结语

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用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反映着一定的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意识,积极的音乐内涵可以使听众产生共鸣,并唤起人们的斗志,促进人们在思想观,价值观等各方面意识形态的进步,从而去创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听众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透过音乐表面而进入其深层的内涵意义。通过对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从来源、特征以及内涵意义的比较,人们可以了解两种音乐背后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的欣赏音乐。

篇(4)

电影《冷山》根据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造就了这部描写南北战争的作品的磅礴大气而又悲天悯人的风格。为该片配乐的是老牌制作人T-本恩•本内特(T-Bone Burnett)和曾谱写过《情人》《英国病人》《巴黎野玫瑰》等片的原声配乐的旅法黎巴嫩籍音乐家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两者在风格上一急一缓、一激荡一柔情的鲜明差异,让整个音乐波澜起伏。在纯音乐方面,伽伯瑞•雅德融合钢琴和管弦乐,将人物个性中一种内柔外刚的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妩媚的音色营造出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反省的思绪。电影原声音乐分成歌曲与原著音乐两部分,其歌曲部分是近年来美国大片中难得的动听音乐,其中包括5首美国民谣,19段感人旋律。这次他们再度与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合作,一同谱写出这部强忍悲怆的柔美乐章。

影片背景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负伤的南联军人英曼心系家乡情人艾达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战场的炮火,避过血腥的追杀,熬过极限的饥寒,九死一生地回到冷山的艰辛漫长的归家旅程。而另一方面,居住在冷山上,失去英曼音讯的艾达也饱受煎熬,在生活的最底线痛苦地挣扎:父亲离开人世,奴隶们起来反抗,连她惟一栖身的庄园也被烧毁。柔弱的艾达在好友露比的鼓励与协助下,在乡间学着与粗粝的生活抗争,开始重新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实现了从一个懦弱的贵妇变成自食其力的强者的转变。艾达靠着过人的机智与勇气,坚毅地捍卫家园,并期待能再见到爱人一面。影片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讲述着男女主人公在战火中的爱情经历,充满了诗意般的悲伤与忧愁,于简单的生活中去展现人性的善与恶,于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映射出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人性的丑恶,毫无忌惮地张扬在阳光下,阴暗而刺眼;一切的美好在战争的铁蹄下破碎……

电影配乐元素的叙事表现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这一主题在影片的诸多地方得到体现,每一次音乐的出现都伴着爱或死亡。这部影片的配乐极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性,除了柔美的钢琴、庞大的交响、庄严的赞美诗,更有独具美国特色的乡村音乐——蓝草音乐。下面让我们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品味电影《冷山》丰富的配乐元素和音乐叙事表现:

(一)钢琴对凄美爱情和人物命运的完美诠释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是含蓄而美好的相恋,在他们相知相爱的那段日子里,暖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平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艾达甜美妩媚的笑容、英曼含蓄羞涩的表情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曲伽伯瑞•雅德选用弦乐和钢琴来表现两人的爱与别离,在弦乐的衬托之下是钢琴舒缓的演奏,充满着浪漫和忧伤,使剧情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几乎没有强烈的身体语言,只是在深情的凝望中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在无言的对视中两颗心慢慢靠拢:当艾达看到英曼在田间耕地的时候,为他在马车上弹奏钢琴曲。英曼从这支曲子中听出了艾达的绵绵情意,于是驻足凝望,也在欣赏——这个女子多美丽!男女主人公在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时,钢琴响起,寥寥音符好像主人公的心跳。乐评人郑君胜是这样分析该段旋律的:“这个主题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描写的是整个内心的一种状态。钢琴的整个旋律用速度比较快的四三拍演奏,断断续续的音响给人感觉像爱情里面的一种思考,有种很独特的很浪漫的气息。这也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音符中还带有淡淡的不舍,好像预示着分离的结局。”而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仅仅通过艾达的画外音和反复出现的艾达和英曼各自珍藏在身边的对方的照片,不露痕迹地展示:那两张几乎一样色彩和光线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乐的脸,似乎反衬出爱情的美丽和对无法规避的战争的忧虑。那些思念英曼的日日夜夜,艾达是望着他的照片弹着钢琴度过的。缓缓的节拍,低音弹奏的主旋律,每个变奏中间还有清脆的几声单音,有稍快节拍的弹奏,也有慢速的低语,犹如起起伏伏的心情,只为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也许,在漫漫长夜里,只有伴着音乐,把所有的思念顺着指尖流淌在键盘上,才能使胸中淤积的相思之苦得到缓解。“多少次,梦见你从远方归来,多少次,我站在门前眺望远方,盼望着你的出现,可是,望穿了秋水,也望不到你的归期。今夜就让我为你再弹一首曲子吧,由于生活所迫,明天我就要把琴卖了,你若有心,必能听见……”

(二)赞美诗与残酷战争的强烈对比

《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当英曼与艾达因战争而分别时,画面由暖色变为冷色,没有阳光,人们满脸的疲惫。导演用表象化的手段来描绘战争的灰暗,展现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永恒的悲哀。

作曲伽伯瑞•雅德用象征和平的赞美诗来配合血肉横飞、拼杀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出战争中人性的丑陋。赞美诗是天主教徒在朝圣时演唱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它表现了信徒对主的赞美,对善良品格的渴望。

篇(5)

0 引言

一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通常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综合包括了音乐、舞蹈以及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不过剧中歌曲往往是人们欣赏音乐剧时留下最深刻记忆的部分。歌曲不仅代表了剧中的音乐风格,更能体现剧情以及剧中的人物,因此,在音乐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歌曲的演绎,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音乐剧的演唱风格进行把握并对之进行探讨。在现代的音乐剧的歌曲演唱风格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爵士乐为主调

美国作曲家埃尔文在1914年创作的歌剧《当心你的脚步》中以爵士乐的风格为主,这一格局的出现导致了爵士乐与音乐剧的结缘。自此以后,美国的音乐剧以及流行乐当中开融入了爵士乐的新元素,爵士乐的出现不仅将美国征服,还逐渐融入了欧洲,将长期以来欧洲音乐剧的传统样式改变了。

作为音乐剧中“爵士时代”的20世纪前20年代,许多作曲家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开始运用将爵士乐的创作手法,将强音放在弱拍或者通常空拍处而不是放在重拍上。其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是格什温,他将爵士乐的风格和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德彪西的风格结合起来,并尽量在作品中应用这种风格,“交响味儿”的爵士风由此开创。格什温把蓝调音乐中可以使悲伤感觉产生的降七级以及降三级音节的这样手法在音乐剧的创作中进行了充分运用。他创作的歌曲中具有温柔清新、和声优美以及活泼有趣的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从而实现了独特的格什温歌曲风格的形成[1]。因此格什温的音乐剧创作中许多歌曲都被看做是爵士乐延长的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音乐剧歌曲之一就是他在1935年创作的《夏日时光》,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世界上也是广为传唱,爵士乐手经常即兴演绎该曲的旋律。在黑人的川普的节奏韵律以及古老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格什温创作了歌剧《波吉与贝丝》,他在剧中成功的融入了优美的黑人民谣、爵士乐以及蓝调等音乐元素,从而使得该剧不朽的当代音乐剧佳作。

在音乐剧里,爵士乐的艺术风格非常的独特,它那自由即兴的乐风、个性的切分音节奏以及质朴的旋律走向都可以使人产生联翩的遐想以及燃烧的激情,做到了撩人心弦,使人着迷。因此,作为音乐剧演唱风格的爵士乐无法被忽略,爵士乐的音乐元素被很多优秀的音乐剧所采纳,表演者很值得去尝试这种风格。

2 演唱风格中的轻歌剧唱法

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轻歌剧的辉煌历史长达几十年之久。在音乐剧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轻歌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继承了欧洲的喜歌剧以及大歌剧,还广泛的融入了当代的流行音调,从而成为朗朗上口、颇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在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轻歌剧,由于刚开始抓住实权的资产阶级要求娱乐的轻松性,对于戏剧展开比较缓慢、舞台气氛严肃凝重的大歌剧失去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相反的,吸引他们的就成为了形式轻松活泼的具有喜剧风格的轻歌剧。1858年作曲家奥芬巴赫创作的《天堂与地狱》成为了第一个划时代的轻歌剧作品[2]。这个歌剧不仅是奥芬巴赫的代表作品,更是轻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整个欧洲都充满了它那优美悦耳以及轻松愉快地旋律。他创作的音乐不仅通俗易懂,更没有复杂的技巧,并融入了当时的各种舞曲、歌曲、进行曲以及小夜曲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乐调贯穿于整个曲调当中。除了重唱、独唱以及合唱的演唱形式外,说白也被大量采用。轻歌剧的艺术效果也因为拟声词的使用而加强。

还有一种风格在轻歌剧中十分重要,就是小斯特劳斯的圆舞曲风格,轻歌剧的音乐因为其中欢快的旋律以及3拍节奏而丰富。这种流行的“俗音乐”因为音乐史上小斯特劳斯独特的贡献而最终登上了艺术殿堂。优美上口的旋律、浓厚的喜剧色彩以及轻松热闹的歌舞都是这类歌剧的特点。识别它的记号是波尔卡以及圆舞曲,由诙谐幽默、能歌善舞、相貌出众以及善于频频出彩的全能型演员在担任其中的主要演员。其中《薇丽亚之歌》、《风流寡妇圆舞曲》等作为《风流寡妇》这部歌剧中的歌曲[3],不仅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还具有极浓的圆舞曲风格,深受人们的欢迎。由此开始的轻歌剧创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以及轻歌剧作品,并成为后世传唱的经典。

虽然是以美声唱法作为基础的,轻歌剧的演唱风格却具有相当的喜剧效果以及流行通俗色彩,正统、严肃而规范的大歌剧唱法消失了。轻歌剧的有些演员即可异常轻歌剧类型的歌曲,又可以唱歌剧,这种演唱风格是流行音乐与美声的早期融合。

3 演唱风格以乡村音乐为主的唱法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乡村音乐的特点,作曲家哈穆特恩以及罗杰斯共同创作的《俄克拉荷马》是最有代表性乡村音乐风格的音乐剧,将美国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故事作为这部作品的题材,将美国本土的一群拓荒者在动荡的西部地区的狂放而质朴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表现来出来。充满了乡村音乐风格的音乐,浪漫有趣、敬请乐观的剧中歌曲非常的脍炙人口。作为美国乡土音乐剧代表作的《俄克拉荷马》其乡村音乐风格及其饱满,在美国的音乐剧中比较普遍,极其自然的民谣式的演唱、个性独特的音乐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都非常接近大众的生活,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4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的演唱风格

典雅、优美以及耐人寻味的古典音乐一直深受许多乐迷的喜爱,同时,人们的眼光又被时尚通俗的流行音乐吸引。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时代的进步,在对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渴望。他们不仅追求高雅的艺术,更渴望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人们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很快在流行与古典的融合当中得到了满足。因此,人们疯狂的喜爱上了将古典与流行融合在其中的音乐剧风格。

英国的天才作曲家韦伯使得百老汇不只是代表美国本土音乐剧,更是成为汇聚世界音乐剧的舞台。在进行音乐创作时韦伯将各种音乐类型传统意义上的各中界限打破,并运用的演绎理念和艺术技巧,使得古典音乐完美的结合了各种流行的音乐元素。韦伯洁具现代感的音乐剧每一部都是精品,其中较为突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歌剧魅影》,该剧有效的将流行的情歌与古典歌剧进行了结合,大大增强了它的魅力[4]。其中《想念我》的歌曲具有婉转流畅的旋律,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花腔乐段,不仅具有艺术歌曲的美感,更具有通俗音乐的亲和力。而其中的歌曲《歌剧院中的幽灵》中摄人心魄的男女主人公的合唱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作为一首重量级的经典歌曲,《我唯一的请求》含蓄隽永而不失激情的旋律,一直被认为是情歌对唱在音乐剧中的典范,直至如今还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唱。流行于古典相交融演唱的居中歌曲,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功底,更要在演唱中带有现代流行唱法的感觉。作为一个难度较高的考验,对与歌唱演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在传统古典音乐的基础之上,法国作曲家勋伯格在进行音乐剧创作中大量的采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而其中极为优秀的两部音乐剧是《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优美而流畅是《悲惨世界》的旋律特点,充满了各种情感的激烈碰撞与完美融合,该剧也因为其中起伏的音乐而感人至深。作为其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之一,《繁星》在歌词与旋律中极具使命感。而在《西贡小姐》里,勋伯格将美国摇滚与爵士的节奏插播其中,并同时引进了越南的民间乐器和音调风格。《上帝啊这是为什么》作为“勋伯格”式的典型歌曲,具有荡气回肠极其大气的旋律。而且对于演唱者来说,这首歌里面很多的高音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控制声音以及气息的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可以作为男高音在音乐剧歌曲里的试金石。作为全剧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世界的最后一夜》具有千回百转的旋律,不禁使人柔肠寸断。《美国梦》则将人物的滑稽狡诈的形象通过闪烁的爵士音调表现了出来,成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剧。

5 以摇滚音乐为主的唱法

摇滚乐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音乐剧《长发》的摇滚风格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马克德蒙特在创作时引进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将电子音乐的效果大大增强。美妙的且极富感染力的剧中的歌词,具有煽动人心的一种力量。具有先锋特色的歌词,将音乐剧种音乐必须与剧情配合的传统规范打破,而且在表达某种情绪上特别注重,使人听起来有吟诗的感觉。剧中的歌曲如《让阳光照进来》以及《宝瓶座》等都脍炙人口,非常流行[5]。

宗教内容与摇滚乐的结合是摇滚音乐剧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类型。其中的《耶稣基督超级巨星》是由英国作曲家韦伯创作的,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第一部成熟的摇滚音乐剧。它作为一出经典剧目,对人物、经文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在心理上进行了探索,是摇滚歌曲与史诗的完美结合。韦伯在对耶稣基督进行描绘时运用了摇滚乐的语言以及摇摆舞的风格,使音乐剧的表现手段范围大大的扩展了,将主题严肃的音乐剧的表现形式用活泼的轻音乐以及摇滚乐进行替代。此剧在配器上成功的将管弦乐的限制打破,在音乐剧中引进电声音乐,从而使它的表现力与时代感得到了加强。剧中的歌曲具有通俗以及上口的特点,现代感非常强。在歌声中,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爱戴以及尊重耶稣基督的感情[6]。

节奏在演唱摇滚风格的音乐剧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演唱者需要通过节奏对强烈的感情进行宣泄。演员的嗓音在歌唱时也非常具有个性,沙哑的明显性以及喊叫的不加修饰,使得此剧的震撼力非常强。此外《啊,加尔各答》以及《你自己的事情》等具有摇滚另类风格音乐剧也非常的受欢迎,很多观众为之而疯狂。

6 通俗流行音乐为主的演唱手法

现代社会潮流的发展与音乐剧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音乐剧的现代性、流行性以及通俗性是它自身的特质决定的。其中很明显体现这些特点的是当代的法国音乐剧,作为法国音乐剧的典范,《巴黎圣母院》的风格和以往音乐剧的传统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流行音乐取向极富亲和力,写意风格特别强烈、艺术感染力也比较深,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剧中充满了冲突与对立的场面与角色,使得这部剧目不仅冲破了文化的藩篱,更跨越了时代的潮流。《大教堂时代》作为剧中的开幕曲,起伏缠绵的音乐以及磅礴大气的歌词,使得浪漫主义的精髓的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首歌不仅将法国音乐剧在音乐上的特点体现了出来,更让表达的主体成为旋律本身,取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此外,法国音乐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十诫》等剧目的演绎方法都非常的流行,并且都是用流行的音乐人作为词曲作者,这部音乐剧因为流行歌手的现场煽动能力以及清冽的表现欲望显得十分震撼人心。“动听”是法国音乐剧在流行潮流里的第一追求。法国的音乐剧因为不拘小节的浪漫观,从而呈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居中体现了许多现代感十足的方式,几乎完全没有了古典歌剧中的宣叙调。以流行性为主的法国音乐剧,不仅具有非常现代通俗的唱法,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使得现代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口味得到了满足。

7 结语

伴随着不断增强的全球文化交流以及不断进步的时代潮流,音乐剧要想更加国际化,必须要增强自己的多元性。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约束的多元化的音乐剧,具有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在不断发展的音乐剧,其艺术内涵通过利用各种形式来加以丰富,因之具有了非常独特的魅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音乐剧,去演绎音乐剧,从而促使中国这片土地上开满音乐剧艺术的鲜花。

参考文献:

[1] 李曦.古典音乐元素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形成的音乐剧风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 田旭.浅析音乐剧种古典音乐元素与美声唱法的融合[J].牡丹江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 周映辰.音乐剧种音乐的风格属性和取向[J].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2009,35(12).

[4] 张立人,张逸帆.浅析音乐剧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影响[J].人民音乐,2011(3).

篇(6)

唱片公司:巨匠文化

发行时间: 2013-09-25

专辑风格:民谣

本刊推荐:

作为国内流行音乐的中心,北京代表了全国,也变得越来越国际,但却总是失了属于这座古老城市自己的声音。好在还有于江、何勇,以及郝云。

于江 、何勇和郝云的作品,当然不是在歌颂北京,传递主旋律的北京精神,他们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京腔京韵的传承。即使于江的《爱谁谁》、何勇的《钟鼓楼》和郝云的《北京北京》里没有三弦的声音,他们的歌声,一样会让你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个群体,当然还包括杨嘉淞、刘君利、田震等等。而以京韵本身的语言特点作为旋律线,也恰恰是以普通话为载体的中文流行音乐,一直以来相比英语流行音乐的弱势。要知道后者往往可以通过单词的音节变化本身,就能创造出许多丰富悦耳的韵律。

而通过上两张专辑《北京》和《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郝云也已经确定了既北京又自我的独特创作格式。西洋的口琴,老北京的三弦;美式的乡村和布鲁斯,以及京腔十足的歌谣,两者相结合,既传统又现代,既东方又西方。而简洁上口的旋律,以及通俗逗乐的歌词,更让作品保持了极高的亲和力,听来轻松又惬意。

虽然歌曲的创作还是民谣化的,但在制作处理上来讲,《活着》也是最乐队化的一张专辑。几乎所有作品的编曲,包括乐器音色在内,都可以直接在现场使用,而不像《北京》时期,多少还有录音室制作的痕迹。这也让《活着》这张专辑,有着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当然,自然少不了Band Sound感。

新专辑《活着》在歌曲内容的创作上,也像是前两张专辑的延续,尤其保持了上张专辑一脉相承的创作格局。主打曲《活着》的副歌,好不容易在《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面前刹住词,否则就会撞车;《一声叹息》除了编曲上的蓝草 元素,亦和《卖艺的小青年》如出一辙,文字主题同样算是与《结了》异曲同工。从创作体系上来讲,这固然是郝云的日渐成熟和成型,但从一个创作者不断创新的角度,《活着》也应该到了郝云换个活法,为自己的三部曲画上句号,至少是分号的时候了。

当然,《活着》依然是一张非常入耳和动听的专辑,郝云也依然如邻家的普遍的文艺青年,或者文艺的普通青年。不苛求郝云自身创作格局的纵横对比,洋溢着生活情趣的歌词,轻松活泼又不乏幽默感的氛围,以及原声乐器实在的伴奏,都让音乐有了一种朴实、真实的韵味。而“都说钱是王八蛋,但长得真好看”这样的歌词,既像感悟,又像嘲讽,属于平民草根阶层的深刻和醒世,通俗但同样有力,娱乐又不彻底麻木。从这个意义上,《活着》确实没有低于或高于生活,而接近活着的平均线。就像豆汁、卤煮或蜜三刀的味儿,实在更真实。 注 解

1994年推出专辑《爱谁谁》,主打歌因为三弦和民谣摇滚的结合,让人印象深刻。而同时期因为“东方时空”的MTV传播,也让这首歌曲小火了一阵,专辑磁带也一度卖得红红火火。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此后于江再没有新作问世,他也和黄群、黄众的《江湖行》一样,成为记忆中经典的一片歌手。只因一首歌曲而传世,但却曾经潇洒走了一回。

中国摇滚乐第一代乐手,早年曾经与臧天朔等人组建过“白天使”乐队,九十年代初加入崔健乐队演奏贝司。此后陆续为常宽、李小燕和“水木年华”等歌手和组合出任过乐手、创作者和制作人。而刘君利创作的作品中,则属田震演唱的《野花》最为著名。

篇(7)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而语言往往是交流和交往的关键。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在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也成为一门世界语言。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基于小学、初中的英语学习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要为学生日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英语打好基础,所以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教师也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体现跨文化意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学习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为语言的使用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应用性和交流性极强,是汉语国家和英语国家人们交流的桥梁。而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距,不同地区的人们风俗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记载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英语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掌握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区别以及文化历史,只有将这些文化因素了解和掌握了,那么语言的交流才会变得顺利,才会不具有障碍。而这种文化意识就是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跨文化意识也叫“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是母语和非母语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自己明确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和风俗,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文化不同带来的交流习惯的不同,树立这样的意识才能正确使用英语来交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了解文化要依靠语言。因此,高中英语学习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

实施,可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从而了解英语的文化。我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风俗、文化、宗教等。音乐方面,美国的乡村音乐比较著名,所以在给学生介绍乡村音乐的同时,告诉学生乡村音乐发源于田纳西州的Nashville,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比如John Denver“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hania Twain“What Made You Say That”,通过聆听乡村音乐的体验,更好地了解美国的文化,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和印象。类似这样的文化因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必须抓住其内涵,及时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2.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众多的词汇组成句子。在词汇中同样也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到词汇的变化,就拿汉语来说,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化也在变化着,比如“东东(东西)、木有(没有)”等等。同样在英语国家也一样存在着这样的演变。所以教师要抓住词汇中的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正是文化因素作用在词汇中,使这些文字符号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

等文化因素。比如对于die,最为认可的euphemism有passaway,

gotoone’slonghome,gotosleep,gotoHeavy,restinpeace,freefromearthl-

ycares,breatheone’slast,joinone’sancestors等。人们用under the weather代替sick,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代替heart disease。所有这些都是文化使然,都是文化在背后的影响。同样是狗,在汉语中多数是贬义词,而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篇(8)

布鲁斯从贫苦的黑人奴隶的业余音乐演化为了一种种类多样的、形式复杂的音乐种类,它还可以分亚类,在整个美国,后来也在欧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还产生了地区性的形式。今天的蓝调与今天的乡村音乐一样是在19世纪美国南方开始的。最早的蓝调和乡村音乐的录音是1920年代的,当时正在起步的大众音乐工业研究和制造了“非裔美国人音乐”和“传统音乐”等市场类型来相应地吸引黑人或者白人顾客。当时在蓝调和乡村音乐之间除演奏家的种族的区分外没有明确的区分,有时录音公司还会标错标签。实际上这种使用人种来进行的分类是错误的。比如当时人们将黑人奴隶表演给他们的主人的福音歌曲分为蓝调,但实际上这种黑人宗教歌曲的来源是赫布里底群岛。黑人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托马斯·索维尔还指出美国南方的前黑人奴隶人群在相当程度上被他们的苏格兰—爱尔兰“乡下佬”邻居们同化了。但是库比克和其他人的研究也显示出蓝调中依然含有相当程度的非洲遗产。

关于蓝调出现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有过许多研究。蓝调最早的出现时间不很精确,一般认为是在1870年和1900年之间。这个时期与美国南方奴隶解放和从奴隶制转向合作制和小规模农业的过程一致。一些学者将这个时期的发展定义为从集群表演转化为更加个人化的形式。劳伦斯·勒文(LawrenceLevine)认为“在国家强调个人的意识、布克·华盛顿的主张的普及性和蓝调的形成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奴隶制对黑人的心理、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他们的世俗和宗教音乐对此的反映是非常自然的。”

蓝调音乐始于20世纪初美国的南部。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曲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至于口琴被广泛用于蓝调音乐中是起始于约20年代中,那时候在美国当地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音乐,他们常用乐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种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乐器。而由于吉他和口琴的性能比这些传统乐器好和更适合于空旷的地方表演,所以渐渐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蓝调音乐。及后30年代左右,很多黑人移往大城市芝加哥居住,蓝调音乐和蓝调口琴亦随之在芝加哥这地开支散叶,及后更自成一派名为Chicago Blues。在听蓝调音乐的时候,你会发觉它们好像都依着一个相同的曲式来进行。其中原因是因为蓝调音乐会常用到一种标准曲式,名为12 Bar Blues。蓝调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有非常大的影响,拉格泰姆、爵士乐、蓝草、节奏蓝调、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蓝调的因素或者是从蓝调发展出来的。

“原始非洲音乐的旋律结构”

由于蓝调成形于其个人表演,因此要指出所有蓝调的共同特征很难。但在现代蓝调出现以前所有的美国黑人音乐有一定的共同点。最早的蓝调式的音乐是一个“功能式的表达,其启应的歌唱没有任何伴奏、和谐,不拘束于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特别的音乐结构”。这些从奴隶田野工作时的叫喊和呼唤来源的蓝调以前的音乐逐渐扩展为“简单的、带有感情内容的单声歌”。今天的蓝调可以看作是基于欧洲的和弦结构和从非洲的启应传统上发展为歌唱与吉他的交替演奏的音乐。许多蓝调的元素,比如启应的形式和使用的蓝调之音都可以追踪到非洲音乐。西尔维安·迪欧弗(Sylviane Diouf)指出一定的特征——比如使用花音(melisma)和轻的、鼻音声调——似乎说明蓝调与中非和西非音乐的联系。民族音乐学家格哈特·库比克(Gerhard Kubik)可能是第一个指出蓝调的一定元素来自非洲的人。比如库比克指出汉迪在他的自传里所描写的使用刀刃来弹吉他的密西西比技术在西非和中非文化里非常普遍,当地的类似吉他的21一弦竖琴(Kora)是最常用的歌唱伴奏弦乐器。这个技术包括吉他手用刀压吉他的弦,它可能是滑音吉他(Slide guitar)技术的来源。后来蓝调又吸收了黑人音乐中走唱秀(minstrel show)和黑人圣歌(Spiritual),包括其乐器和和弦伴奏。蓝调与拉格泰姆的关系也很密切,不过蓝调更好地保存了“原始非洲音乐的旋律结构”。

早期的蓝调往往是松散的叙事歌曲,歌唱家诉说他或她在“一个残酷的现实中的个人遭遇:失爱、警官的残忍、白人的迫害、艰巨的日月”。与当时的其他音乐纪录相比许多最早的蓝调记录中含有坚忍不拔的、真实的歌词。最极度的例子之一是Memphis Minnie的《深入小巷》,其歌词描写一个在小巷里与男人的事。这样的音乐被称为“吊肠蓝调”("gut-bucket" blues)这个名字来自于一种使用清洗猪的小肠的铁桶自造的低音乐器,这种食物往往被与贫困和奴隶生活联系到一起。

吊肠蓝调一般描述男人与女人之间的 爱与恨、不幸和艰苦生活。吊肠蓝调与一般演奏这样的音乐的粗暴的酒店给蓝调音乐带来了其不快的名声。虔诚的基督教徒避免它,一些布道者甚至将它称为是罪恶的。由于它的歌词一般是关于生活的艰难和不公正,有些人总是将蓝调与贫困和压迫联想到一起。但蓝调的歌词不只是关于艰苦,有些也非常诙谐和。一开始的蓝调可能只有一段,重复三次,现在通见的结构——一段,重复一次,然后接着一个单段的结束——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人认为约鲁巴神话在早期蓝调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大多数蓝调艺术家更主要的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早期的歌的结构非常不同。在铅肚(Leadbelly)和亨利·托马斯的录音中可以找到这个时期的歌。但是后来基于主音和声、次属音和声和全桔第五音和声的蓝调形式成为最普及的形式。今天被看作是典型的12节蓝调是1900年代初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黑人社群中出现的,这个过程既有口述历史也有乐谱的记录。孟菲斯的比尔大街是早期蓝调形成的地方之一。

城市蓝调和乡村蓝调

由于拉格泰姆的商业成功,美国乐谱商立刻开始追求类似的蓝调的商业成功。1912年汉迪的三部类似蓝调的作品出版,加速了锡盘巷采用蓝调元素的过程。汉迪(W.C.Handy)是一位职业音乐家,他在普及蓝调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关键角色。汉迪是第一位将蓝调改写给乐团的人,他的改写作品达到了交响乐似的规模,配有乐队和歌唱家。他成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自称为“蓝调之父”,但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根本不是蓝调。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蓝调、拉格泰姆和爵士乐的综合,他主要使用的是在拉格泰姆中使用长久的拉丁美洲音乐中的哈巴涅拉节奏。汉迪活了相当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非常有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圣路易蓝调》。

1920年代里蓝调成为美国黑人和美国流行音乐里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汉迪的作品和经典的女蓝调演唱家它也获得了“白人”听众的青睐。蓝调从非正式的表演演化为剧院里的娱乐。在剧院里、夜总会里都会有蓝调演奏。这个演化使得蓝调特别地多样化,并且蓝调与爵士乐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明确。一些唱片公司开始录制美国黑人音乐。随着录音工业的发展,一些乡村蓝调艺人在美国黑人社群中的名声也不断增高。盲人莱蒙·杰佛逊是第一位使用撕吉他录音的艺人,他使用刀片、酒瓶和其他不寻常的对象来弹吉他。撕吉他成为三角洲蓝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1920年代录制的蓝调可以分为两个风格:一个是传统的乡村蓝调,另一个是比较加工的,多样的城市蓝调。

乡村蓝调往往没有伴奏,或者只适用一个班卓琴或者吉他来伴奏,其表演往往是即兴演奏。在20世纪早期有许多地区性的乡村蓝调风格,其中少数尤其重要。密西西比三角洲蓝调风格纯朴,往往使用撕吉他或者口琴伴奏,它的歌唱非常简单和激情。这个风格最有影响的演奏家可以说是罗伯特·约翰逊了,他只做了少数录音,但是在这些录音中以独特的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蓝调融合到了一起。东南部“优美、诗情”的山麓蓝调(Piedmontblues)使用一种精心的指弹吉他技术,其代表人是盲人威利·麦克泰尔和瞎孩子福勒。20年代和30年代产生的生动的孟菲斯蓝调主要由陶瓶乐队演奏。这些乐队使用很多不同的不寻常的乐器如洗衣板、小提琴、玩具小笛或者曼陀铃。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许多孟菲斯蓝调音乐家迁往芝加哥,跨越乡村和电子蓝调的界限。

城市蓝调更有条理和更精心细作。经典女性蓝调或者滑稽歌舞剧蓝调歌唱家在1920年代尤其出名。比如贝丝·史密斯,她虽然更加是一位滑稽歌舞剧演员,但确享有“蓝调皇后”之称。她录的“疯狂蓝调”唱片在一个月内卖出了7.5万张。她的导师马·雷尼同样受尊敬,有“蓝调之母”之称。克拉克写道,两位演唱家都使用“一种技术围绕着一个中心调来唱每支歌,可能为了使得她们的声音更容易传到演唱厅的后部”,而史密斯“也喜欢用不寻常的调来唱歌。她用她美丽雄厚的女低音来改变和延伸曲调使得她的演唱无以比美”。城市蓝调中的南艺术家包括当时美国最著名的黑人音乐家。 1930年代和40年代初另一个重要的城市蓝调的风格是布基伍基。虽然这个风格主要是钢琴独奏,但也有歌唱或者使用乐团或者小的乐器配合的。布基伍基德特征是一个固定的低音旋律,一个固定音型或者一个既兴重复段。它使用最常见的音阶变换,左手演奏非常精巧的和声,而右手则演奏华丽的装饰。最早演奏布基伍基的是在芝加哥的吉米·杨西和所谓的布基伍基三人。芝加哥还推出了其它布基伍基音乐家如厄尔·海恩斯。海恩斯“左手上弹奏有力的拉格泰姆钢琴家式的节奏,而右手则弹奏着阿姆斯特朗的小号似的旋律”。

1940年代早期另一种城市蓝调是跳跃蓝调,这个风格受大乐队音乐的影响很重,它的特点是使用吉他来演奏节奏、爵士乐式的速度快的音乐、雄厚的演唱和使用萨克斯管或其它铜管乐器。条约蓝调音乐家后来成为摇滚乐和节奏蓝调的前驱。介于经典的节奏蓝调与蓝调之间的非常平滑的路易斯安那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在1950年代中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以及放声器的普及新的电子蓝调风格出现了,尤其在芝加哥、底特律和堪萨斯城这个风格非常流行。

50年代初芝加哥成为了蓝调的中心。芝加哥蓝调受三角洲蓝调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大多数艺术家是来自密西西比地区的移民。他们的风格特征是使用电子吉他、有时是吉他、蓝调口琴、传统低音和鼓。但也有些音乐家使用萨克斯管,不过他们使用萨克斯管更主要地作为节奏支持,而不是作为独奏乐器。

蓝调与主流流行音乐

50年代里蓝调对美国主流流行音乐的影响非常大。鲍·迪德利和查克·贝里直接受芝加哥蓝调的影响,他们激情的演奏离开了蓝调忧郁的风格,一般被看作是摇滚乐的开始。埃尔维斯·皮礼士利和比尔·海利受跳跃蓝调和布基伍基的影响很大,他们将摇滚乐带入了白人社群。芝加哥蓝调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兹德蔻音乐的影响也很重要。许多蓝调的风格被引入这个音乐流派,比如使用独奏电子吉他和凯金音乐。但也有些音乐家不是受芝加哥蓝调的影响,而是受其他风格的影响,比如西海岸蓝调。这个风格比芝加哥蓝调平滑,位于芝加哥蓝调、跳跃蓝调、摇滚和爵士吉他之间。也有的艺术家的风格非常个人化。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58

智慧课堂指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分配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与潜能。音乐节奏明快、内容有趣,学生可伴随着动作、节拍,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下,自由欣赏、感受和创造。因此,教师可以引入音乐节奏,构建英语智慧课堂,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一、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奠定智慧课堂基础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小学属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说英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引入音乐节奏,营造和谐、有趣、快乐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模仿、学练、创编音乐节奏的活动中,从而快速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入《Jingle bells》《apple tree》等音乐节奏欢快的儿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或者引入英语歌曲《Hands up hands down》,师生一起摆动身体和手臂。明快的音乐节奏使学生身心统一,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构建学生创新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智慧课堂奠定了基础。因此,将音乐节奏引入课堂,以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教学,有利于构建智慧课堂,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巧妙套用音乐节奏,丰富智慧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儿歌或是童谣,通过套用的方式,填入英语单词、句子,形成有趣的英语歌曲,以此展开英语知识教学。启发性的套用音乐节奏教学,给学生留足创新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把握音乐节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智慧课堂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套用歌曲《两只老虎》来教学关于“my body”的英语单词,将单词结合歌曲,编成英语歌曲:“ I have two hands. I have two hands. My left hand,my right hand.Do you see my two hands?Do you see my two hands?”“Two tigers,two tigers,running so fast,running so fast. One has no ears,one has no tail. How strange!How strange!”教师通过巧妙套用音乐节奏,引导学生学习“hand/tail/ear/fast/run/tiger”等单词及其用法。音乐节奏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编趣味音乐节奏,构建高效智慧课堂

小学生敢于大胆想象,教师应鼓励他们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学习内容,尝试创编趣味音乐节奏。小学英语语言浅显、语法简单,教师要注意音乐节奏形式的形象性、可感性,构建智慧课堂。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关于四季的小诗后,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节奏创编活动,为小诗配上自己喜好的音乐节奏,并在节奏、韵律中歌唱小诗。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自主创编节奏,可以是合作或个人完成。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创编音乐节奏,并将曲调唱了出来。有的学生唱的曲调婉转,完全是自己即兴发挥,很有乡村音乐的味道,笔者与学生一起把它冠名为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版本;有的学生配合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节奏和曲调,唱出了小诗;还有的学生为小诗配上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自由飞翔》的曲调,获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音乐节奏创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智慧课堂。

英语智慧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的课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师用音乐节奏来进行英语教学,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通过引用、套用、创编音乐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在远离家乡的昆明,给异地学生上课,对我们全体参赛选手来说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非常难得的提高、丰富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因此,上课前,我像所有参赛选手一样做了认真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想,比如说: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参加乡村聚会的情境,这一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编集体舞的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体验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我多次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用吉他与学生合作;带领学生跳集体舞;乡村乐队演出;看录像等,都有歌曲的旋律出现。

用具体的言行体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乡村歌曲的欣赏、吉他的认识、乡村音乐基本节奏的学习都渗透在乡村聚会的情境之中,每个学生都置身其中,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首先我和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创设了“乡村乐队”的表演情境,学生被我投入的表演所感染,和我一起融入到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成为了好朋友。也许是我在努力追求这一理念的缘故,所以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感受―学习―再感受”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尤其在“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驯鹿在桦树林里奔跑),学生很快就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意境,但是如何针对歌曲特点,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增强对歌曲的进一步感受或表现能力,也同样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在体味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带上了抹不去的遗憾。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的确,每次课后我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遗憾,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遗憾和那些天真可爱的笑脸,激励着我不断地进取。

李彦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兆麟小学

专家评析

这是一堂气氛轻松、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良好的教与学课堂氛围。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都非常简单,就是一堂传统的普通唱歌课。学唱的歌曲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银色的桦树林》。然而,在这样一堂简单的课上,教师却从始至终保持了一种风格,一种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风格。正是这种平和的气氛,这种毫无造作之感的真情交流,提升了这堂课的品味,使学生既学会了歌曲,体验了参与欣赏音乐的乐趣,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审美的升华。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程,教师确实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也极为投入,在讲话、范唱、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夸张”,内容又安排得很“满”,不知不觉就把课堂带入到一种紧张、亢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学生、老师都感觉很累。其实这样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自身的规律,甚至违反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宗旨。“银色的桦树林”在简单和自然中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使音乐像小溪一样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反而做出了好的效果。

二、教学中抓住了几个关键点。本堂课的中心就是学唱一首歌曲,同时了解美国乡村音乐。教案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精心安排了几个关键点,使整个教学生动起来。第一个点是通过聆听和哼唱创设一种情景,就是轻松自然的情景。第二个点是吉他的出现,这显然给了学生一个惊喜。当学生亲手拨弄琴弦并真的能为歌曲伴奏时,师生平等互动的局面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第三个点是师生共同用“蓬”的声音模仿打击乐为歌曲即兴配伴奏。当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兴奋点的时候,教师不露声色地就营造出了亲切而又自然的范围。整个课堂的无疑是当教师打扮成“牛仔”时(其实只是戴了一顶帽子,围了一个围巾),这是第四个点。这个时候,想不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都难了。四个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递进,这堂课的整体风格也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

上一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 下一篇: 环保新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