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人才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20: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供应链人才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供应链人才培养

篇(1)

认证和证书各有千秋

认证是一个专业组织认可的“凭据”。除了美国运输和物流协会(ASTL),美国在供应链相关领域认证还有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协会(CSCMP)、供应管理协会(ISM)和供应链协会(SCC)等。若要获得认证,通常必须参加考试或一系列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将一组字母添加到他们的名字后。例如,CPSM代表供应管理(ISM)认证的专业人员;CPIM代表APICS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若要保持其认证,每几年专业人员必须证明他们已参加了相关课程,出席了会议,了解本领域的最新事态发展。美国还有一种机制――证书,证明你已在学院或大学完成了非学分的课程,与认证不同,证书并不在你的名字前有一串字母字符,证书就像文凭一样,一旦你获得,不需要更新,就是一辈子。

人们可能会在其职业生涯许多不同点追求各类证书和认证。例如,ASTL和美国几家高中和社区学院合作为学生准备入门级的全球物流入门级证书(Global Logistics Associate (GLA) credential);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提供中级证书。

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MSU)的证书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该项目的特点是,针对已经在工作中获得大量的实际知识的人员在理论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深造,使其获得更深的理解。在该项目中的学生来自完全不同的学科,如工程、市场营销或销售等非供应链领域。他们都试图通过获得供应链的专业知识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增加砝码,定位自己未来将承担更广泛、更具战略性的责任。

除了提高专业知识,证书或认证还可以大大增强你的职业发展前景。例如,从APICS获得认证的人一般收入会得以增加。通过认证,说明你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领域。比如美国邮政服务(USPS)采购与供应管理专家Donna Raihl在2012年从ISM获得CPSM。你的名字后有CPSM在某种程度意味着本领域的VIP通行证。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提供供应链管理证书培训,主要在线提供其供应链管理证书项目。该校也可以安排为企业量身定制内部提供课程服务,比如目前为波音公司提供了项目服务。学校也已派遣教师为洛杉矶统一校区(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洛杉矶大都会运输署、诺思罗普・格鲁门公司和雷神公司等教授供应链课程。想要申请证书资格,学生需要参加六个必修的课程和两个选修课程。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述课程,以及通过一些实时Web会话,允许学生进行交互交流。在一些课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作业。

证书或认证各有千秋各有优点,这实际上也有益于已经取得本科或研究生学位的人,可以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造。决定选择哪条路线,可能取决于需多少时间和金钱,取决于你今后的发展目标。但是整体而言,认证更侧重于实践教育,比如APICS认证侧重供应链管理,这是想要获得知识并且期望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人所格外看重的。

目标决定选择

如果你想获得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证书,你可能会申请在学院或大学的继续教育项目。例如上文提到的MSU提供两周一期的住校学习项目。学校还提供为期一年的培训项目,这称为“西密歇根供应链管理证书系列”(The West Michiga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rtificate Series)。此外,MSU还提供几个在线供应链管理项目的硕士证书(不是学位),关注物流、业务、采购或集成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西密歇根系列是特别为执行公司策略和战略的人设计的,其目的为了帮助人们打开对供应链的潜力思维。这就是为什么MSU项目往往吸引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比如业务规划、信息技术和客户服务等未来想要承担更广泛、更具战略性角色的人士。

比如零售商Meijer的人力资源部经理Kevin Johnson,他管理公司的配送中心和生产设施的人力资源工作,拥有佛罗里达A&M大学商业经济学学士学位,并从诺瓦东南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参加供应链培训项目对于他而言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西密歇根项目帮助他获取了跨职能部门的知识,为未来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定位。

实际上Meijer每年向西密歇根供应链管理证书系列安排四名雇员接受培训,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有潜在前途的员工,让他们拥有更好的供应链管理知识,为今后公司的发展储备人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大特点是其与ISM的当地分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鼓励学生参加ISM会议,并通过CPSM认证。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在设计的课程中包含CPSM考试的要素,涵盖所有考试主题。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不光只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和解释如何处理一个可能会在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Raihl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在2008年开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习,并在2011年完成所有课程。在2012年获取CPSM认证后, Raihl发现从洛克希德马丁、埃森哲、希尔顿和耐克等公司那里获得了吸引力,最终她在当年加入USPS。

ASTL的做法和ISM也非常类似,通过和一些高中学校和社区学院合作教授GLA课程,为今后准备在物流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入门级的培训。ASTL在佛罗里达州的分支机构在15所高中承担相关培训课程,而且任何通过GLA考试的学生能够在佛罗里达州任何州立大学获得相应的学分。

ASTL的课程专家听取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后设计GLA课程,该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和在线模块,学生也可以自学GLA。想要准备中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PLS)或高级CTL考试,既可以自学,也可以参加提供有关课程的大学课堂教育,例如北佛罗里达大学(UNF)提供CTL项目。课堂培训的好处在于能够吸引工作领域范围广泛的参与者,其中可能有些人根本没有物流经验。求职期间,把这些通过认证的字母缩写加在名字后面,有些招聘人员会问,这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这样招聘人员会对你有更深的了解。

篇(2)

一、人才供应链的概述

人才供应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供应链,通过人才供应链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学生,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在出现合格成品前,需要学校、家庭、影响学生的各类因素的共同参与。在人才供应链中,高中生源地被定义为其上游节点,而下游节点则被定义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人才供应链的具体形式如下:

1.人才供应链中的物流。与传统供应链相同,人才供应链中也存在物流,这个物流就是学生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从不同的生源地进入高校学习,在经过高校教育的加工后,从供应链的上游节点流向下游节点。有的学生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大部分的学生则会选择就业,进入不同的用人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人才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人才供应?中的资金流与传统供应链不同,传统供应链的资金流通常是以下游节点为起点,流向上游相邻的节点。而在人才供应链中,支付形式却是间接的,即资金不会由下游节点直接支付给上游节点,而是通过间接的形式,转支付给上游节点,这就是人才供应链中资金流的“间接支付”效应。支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单位以学生创造的价值来获取利益,而国家则会以税收的形式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另一种则是学生或其所在的家庭,对未来可能获取的利益进行预估,提前进行资金支付。

3.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人才供应链中的信息量是以双向交互的形式流动的,用人企业需要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高校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生产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结果需要被传递至各生源地,生源地再对其进行二次调整。而各生源地处于人才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其应该向处于下游节点的高校传递学生的信息,再由高校调整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同时,高校还需将学生的信息传递给用人企业,这样企业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安排最适宜的岗位。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计算机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即使能就业,也很难为企业创造出较大的利益。而大部分用人单位虽然有许多岗位虚位以待,但是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无业可就,企业有岗无人的矛盾现象还在进一步的加剧。而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没有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培养计算机人才。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欠佳,很多教师只懂理论,却不具有丰富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其传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不具有指导意义。其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教学内容却没有得到同步更新,使得高校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比较落后。再次,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实践的机会不多,而能到企业接受实训的机会则更少,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最后,用人单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岗位待遇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这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局面。

2.学生动力能力差,难以为企业创造利润。现阶段,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其动手能力比较弱。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短时间内无法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创造不出来,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网络的运行离不开网页设计师的作用,而网页设计师基本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担任。网络经济是建立在传统经济之上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其中还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在学生毕业前夕对其进行就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不少就业指导教师并不专业,在课堂上也只是对就业进行普遍性的指导,而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滞后,指导的方式比较单一,其对学生的就业基本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是教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多以诸如衣着、行为举止、面试回答技巧等为主,而不太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面试中取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没有让用人单位看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从而使得其就业成为难题。

三、基于人才供应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1.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仍以橄榄式培养模式为主,这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培养模式是不符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学生、学校和用工单位共同合作,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既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又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且两者的需求是相互匹配的。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某网络企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是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系统安全工程师等,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见习,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在第二学年就可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通过在企业网页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不同岗位的轮岗实习,可以掌握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企业的生产要求。通过在校内、企业的轮流学习,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2.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员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强化教师的操作能力,扩展教师的知识面。尤其是软件工程、ssh框架技术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又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是以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为主题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共同参与现场工程师的指导工作,并到企业参加实训,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此外,教师还应多参加一些实践项目,要培养自己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并且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篇(4)

1.引言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通信、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等把物品接入互联网的网络。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出了物联网的雏形,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Auto-ID Labs,联合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研究了RFID的关键技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国家在无锡成立了物联网的国家级基地,2010年,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2011年,工信部了物联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珠三角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之外,移动互联网逐步与物联网融合,为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了活力。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对物联网工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能否适应服务经济转型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换代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挑战。

2.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广泛,覆盖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组建多学科复合型的师资团队,从产学研各个方面合作,共同制定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坚持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原则,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配合。深圳市三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和销售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企业,研发的项目是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RFID,物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硬件方面,传统的3G通信手机结合RFID通信技术从而构成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结合。在软件方面,则有RFID中间件,信息的获取与编码,信号传输与接收等方面,在更高层次上,则需要云计算技术,并且保证数据安全性。企业的这些项目主要运用于RFID手机钱包和物流管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与国内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物联网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物联网专用的传感器,掌握无线和有限传感技术,熟悉电子技术,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物联网的相关产品开发技术能力,具备构建物联网子网络与应用平台的开发维护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具备物联网技术支持和云计算技术的维护能力,具备物联网平台运营能力。

3.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其中,感知层的硬件可以分为各类传感器、RFID技术、条码和摄像头等动作执行部件,并且包括数据采集和执行器控制等功能,在通信方式上,可以采用红外、蓝牙、WiFi、Zigbee及其他无线通信方式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在网络层,采用PSTN、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广电网络、专网等广域网通信方式。在应用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安全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具体应用上,可以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手机钱包、智能物流管理、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工业监控、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从这三个层次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有所不同的。感知层偏重于硬件研发与设计,网络层偏重于通信技术,而应用层则偏重于应用和运营维护。从学科来说,物联网工程专业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专业学科多,知识面广,一方面反映了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另一方面,反映培养人才面临门类太多的困难。通常情况下,由于科研基础的不同和研发投入与力量的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于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偏重于具体技术的研发和设计,高职类院校偏重于物联网应用和运营维护。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突出口径宽和有侧重点的原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除了传统的包含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电类通识的课程之外,突出物联网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RFID技术和嵌入系系统等课程,重点讲授物联网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是物联网工程人才具备物联网感知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物联网应用软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重点培养物联网应用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选修课方面,主要开设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终端开发、IPv6、数据安全、云计算技术等课程,并开设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等管理维护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物联网的应用管理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开设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等与物联网相关的实训项目,突出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在感性认识方面,开设RFID具体应用如HFRFID的门禁管理系统、UHF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等课程实践项目,加强对RFID和物联网的感性认识。在校企结合方面,通过校企联盟,参与RFID手机钱包和3G移动物联网的物流园建设等项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项目,提高物联网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有开发设计能力,又有物联网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满足地区物联网基础发展的需要。

4.结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着重于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并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荣.基于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3-54.

[3]余姜德,冷令.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与反思[J].2014(7):286-288.

[4]李可学.物联网应用专业建设对接新兴产业发展浅探[J].微型机与应用,2014(14):58-59.

[5]韩宝成.RFID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物流,2010,7:52-5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67-03

Prob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specialty applied talent

Kong Rui, Zhang B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Jinan University, Zhuhai, Guangdong 519070,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specialty is studied;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training mode are expounded and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the school, to have obtained a better training resul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alent training mod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0 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1-2]。“物联网工程”是一个围绕“战略新兴产业”设立的新专业,2010年开始教育部进行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审批,截至2015年6月,国内已经有近250个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3],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传感器、微处理器、嵌入式理论和相应的应用软件技术,还要掌握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网络以及3G/4G无线网络等新技术[4-5]。“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宽口径人才,既要重视基础训练,更要培养应用系统综合开发能力。“物联网工程”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传授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立足实践,从应用入手。

1 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做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我国已把物联网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至2015年底,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30%左右,到2018年,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物联网在制造、物流、交通、电力、安防、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将“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率先发展“物联网”;广东省先后组织了“粤港RFID产业联盟”、“广州电子行业协会RFID专业委员会”、“RFID技术支持中心”等机构来推动本地区的相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拉动各国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的广阔发展前景已经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物联网的产业链条涉及传感器、芯片、设备制造及软件应用等行业,作为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战场”,应针对性地设置“物联网工程”相关专业,有目标地培养“物联网工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已有近250多所高校设置了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有些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招收了4届本科生,物联网发展的战略需求及人才培养需求,使得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设计非常必要。物联网技术构成主要由三层[3-5]: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应用服务层。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在物联网工程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能力,掌握信息获取(传感器和信号检测相关知识)、信息传输(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数据融合、云计算等知识)、应用层(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相关知识,能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工作。

2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属于一个新兴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仅仅有十多年时间,真正引起重视并快速发展是在近几年,国内高校开始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时间更短。“物联网工程”是一个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是一个与产业启动和发展同步建设的新专业,这就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没有成熟的、体系化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建设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非常大,为了顺应国家对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暨南大学于2010年就启动了“物联网工程”的筹备与建设工作,并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全国领先、广东省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我们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在已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6-8],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希望能培养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

物联网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特点,以夯实学科基础,注重专业交叉,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为思路,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为两条主线,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 针对该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培养方式上以合作的企业为实践基地,以粤港澳区位优势为立足点,以项目教学为途径,以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兼顾学生创新能力,强调多层次协同培养,利用校企合作,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2 校企合作,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校企合作是工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我们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强调企业直接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由于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企业向学校提供人才的需求计划、职业能力要求以及技术发展情况等信息。学校根据这些信息,通过优化整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求。学校在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这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也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关键的是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中成长,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个人全面发展。最后,校企合作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学生也通过到企业实习,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合适的岗位。

2.3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产学研结合

“物联网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我们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紧密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具体特点,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年在校教育),制定有效、务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注:“3+1”是三年在学校,1年在企业),并开展教学实践。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校企教师“互兼互聘、互培共育”,优化“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学生总共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在学校学习,实践性强的课程在企业学习。我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除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包括三个课程模块(以下简称:学程):RFID原理与应用课程模块、智能家居课程模块、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课程模块,不同的学程包含不同的课程,前两年“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部一样,可以参考文献[6]和文献[7],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程,这些学程包括了该研究方向必须选修的一些专业课程,每个学程约15-20学分不等;实训课程一般都是放到企业进行授课,授课老师可以是企业工程师或学校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实训课程考核基本都是以课程设计形式进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的三个学程如表1。

2.4 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构建“项目主导、模块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引入实际项目,以项目为主导,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个依次递进的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联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培养物联网工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可以将校内实验、企业实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很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物联网工程实用人才培养要求的“立体化培养、个性化拓展”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我校2012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共30人,学生实际选择了前面两个学程。这30个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分成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分别到三个不同企业中。每个研究方向分几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由3人构成,接受企业给予的实训指导和分配的任务,在校期间继续理论课学习,课后完成项目组任务,根据完成任务情况,由企业工程师和负责老师共同给予评分。同时,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在四年学习中,每人至少参与一个大创项目或学科竞赛,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需求,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已经与珠三角地区物联网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已经与地方六家物联网企业签订了实习和实训基地协议,合作编写了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秉承教学为企业服务、为珠三角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与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高校和各类企业的建立学术和业务关系,得到各方面的热情支持,截止今年5月,我们培养的第一届“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今年毕业生除去读研学生,全部就业,用人单位非常满意。这证明了我们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今后,我们会继续研究和探索,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良民,熊书明.“物联网工程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 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

课程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 徐鹏,王玉珏,李健.“物联网技术综述”[J].软件导报,2011.10

(5):50-52

[5] 孙其博,刘杰,黎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

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6] 孔锐,张冰等.“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暨南高教

研究,2012.1:66-69

[7] 孔锐,张冰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探索[J].实验技

篇(6)

1.引言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为适应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彰显学院“基础够用、适应需求、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着意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资源共享。

2.依托学科建设,搭建多层平台,建立工程训练新模式

2011年之前,我院并没有专门的实训管理机构,相应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均由各个系根据需要自行开设并购进实验设备。各个系的工作重点是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实验或实训课程并不能做到全心投入,并且当时的管理指向大都集中在实训经费的分配和实训仪器设备的管理上,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并且对于实训项目方案的论证考核、实训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以及实训单位的综合评估等方面更是少有作为[1]。

2011年7月,学院耗资几千万,成功打造四川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它的落成是我院第一次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原分属6个系近200个实验室整合成工程训练中心,由中心统一分配教学资源,统一管理教学设施,并制定了一系列实训项目方案的论证考核、实训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在统一分配教学资源,统一管理教学设施方面,工程训练中心不仅考虑各个系的专业课配套的实验课的需求,还要考虑设置与工业生产实践相接轨的拓展训练、综合性较强的创新性实验等实验设备,服务于那些特别优秀的并且有特殊技能需求的学生,覆盖面从网络组建、消防安防配备到电路板制作、机械加工等都是之前无可比拟的[2],尤其是五轴加工连动和柔性制造中心,不但能够较好地满足实验课程的需要,而且使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前沿技术,开阔视野,让全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由于各个学科不同的特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以及实训学时限制,如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整齐划一的办法进行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工程实训中心将部分实训内容对全体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这样,学生可以在我院工程训练中心开放时间段进行创新实践,自行设计制作作品,当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着重于启发、引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作为实践平台,我院各层次学生均可在工程训练平台上完成各类实训任务以及毕业论文的实践活动等,达到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效果。我院工程训练中心在保证完成正常的各专业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所购进的先进设备以创新项目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我院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中有所斩获,而学生在大赛初期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实验设备均由工程训练中心提供。

工程实训中心的设备装置,既要符台工程实际,又要考虑工程实践训练的特殊需要,我院依据“购买和自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将一些特殊的设备装置由教师自行设计、制作,由教师掌握开发后再用于实训教学。其中的自制设备,既可作为自制设备立项,也可作为学院科研课题立项。

3.校企结合,延伸“订单式”培养,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自建立之初就积极探索校企紧密结合的新思路,自2011年起已经与重庆华峰集团合作,创办对口教学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由大二年级开始报名,遴选产生,从培养计划,教材选用,实训实习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生毕业后全部由重庆华峰集团聘为企业员工。这种“订单式”培养和实习,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而且校企双方都感到满意,受到社会的欢迎。

在工程实训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设备上完成了项目的构想以及设计加工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3]。工程实训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尝试将亲手设计的方案变成实际的作品,这是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会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充分发挥能动性,抛弃以前的做法:老师看到学生做不出作品就立刻帮助学生制作,这种教学观念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机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时刻提醒自己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抓住实践教学的关键

良好的师资结构是办好专业的根本,也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自实训中心开放之后,对实验教师师资队伍、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开放实训平台不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上加大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4]。针对实训中心的具体情况,我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训指导教师提高计划,邀请理论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同时充分挖掘实训指导教师的潜力,经过多次的培训和考核,极大提高了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

实训中心在全体实验教师中不断提高对实践教育的认识,目前我院已经成功打造一支整体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发展趋势良好、实践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并且实践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在近年来得到逐渐优化。

5.结束语

当代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已是弦上箭。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日益提高,都呼唤着高等教育需要创新。实践教学作为我院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肩负着创新育人的重任。

我院彻底打破传统的实训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讲理论、重实践,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我院工程训练中心立足本校,面向西南地区,进而辐射全国,最终成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将创新教育、探索精神落实到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和体制建设等各个环节中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旭辉,高职院校实训运行机制改革的新思路[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77-178.

[2]方琳,构建实践型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6,145-146.

[3]杨进德,工程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255-256.

[4] 刘国繁,王迎旭,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实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79-80.

科研项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1-0077-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政府大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企业和教育界、科技界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熟悉和精通物联网的专业人才[1,2]。在此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学院对2011版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在 “智能测控技术”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方向[3]。

1 专业现状与背景分析

原“智能测控技术”专业方向以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为主,课程主要包括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LabVIEW技术等,是传统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覆盖面较窄,偏重于系统前端的硬件采集原理,系统的概念较为薄弱;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已经满足不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需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集成度不高。为了既保持传统的经典知识内容,又要为课程体系增加新的特色和先进内容,将传统的专业方向赋予时代意义,使学生们真正学以致用,“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应运而生。

“智能测控技术”和“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并不是割裂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拓展。从技术的角度上讲,物联网分成三个层次[4,5],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形成了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物联网的感知层涉及到传感网技术,会有多种传感器应用其中,正是“智能测控技术”方向的核心内容;物联网的应用层是多种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也是“智能测控技术”方向的主要内容,它们被物联网网络层连接,即新的专业方向加入无线传感网等新知识、新技术,形成物联网系统体系的概念。

我们的教学理念在于从一个大系统的角度看待物联网,利用物联网实现系统的集成创新应用和信息化服务。以物联网体系框架为依托,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有用信息的提取和整理、以及完成相应的控制和信息应用,重点突出无线传感网和应用层设计,及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和信息化服务。因此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将突出系统网络架构、选择物联网关键技术,并将物联网技术与经典的检测及控制方法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多领域应用[6,7]。以物联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设置

“信息处理与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在自动化学院,因此它的应用特色非常鲜明。课程体系的设置如图1所示,加强了实验/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典型应用形成完整的阐述,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试验环节的设置按照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完成由下而上的知识获取和验证;物联网作为一种实用技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亲自动手设计和实现一个系统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践环节中的认识实践,学生去企业参观感受,体会知识的力量和企业文化,培养对专业的认知和信心;工作实践则更近了一步,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关企业中从事基础和简单的专业工作,深化所学知识的专业应用技能;请工程师或行业企业从业者走进学校的课堂,结合实际的应用案例,为学生出题和指导,进行专业综合训练,为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打造了平台,提供了方向。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各个实践环节相结合,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1 理论课程

集成了多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涉及的知识点众多,作为系统的学习和设计,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的衔接、承上启下的课程安排非常重要;理论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也称为学科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1]。

本专业方向偏重于传感检测、无线网络的设计以及行业应用,尤其是工业物联网的两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因此在限选课中还有相关行业技术应用课程:虚拟仪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任选课作为专业限选课的补充,完善物联网的设计和应用。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知识融会贯通,对信息处理和物联网的应用体系和架构充分了解,具有物联网系统的理念和基本的组网设计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多门课程、甚至多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去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一套系统。这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系统的能力,是真正的学以致用的体现。因此实验室建设、实验基地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对于学生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2.2 实验室建设

图2所示是物联网专业方向的实验室建设框架,实验室建设与课程设置紧密相连,并考虑到学生的分层教学以及科研平台的扩展性。利用已申请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正在筹建支撑“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无线通信和无线网络基础”及“物联网应用层系统设计”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平台,包括三个模块:第一是物联网技术基础实验模块; 第二是无线传感网开发设计模块;第三是物联网技术沉浸式体验模块。其中第一和第二模块在教学上采用学生熟悉的C或C++语言实现节点和无线网的设计,网关采用Linux、andor两种操作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选择;第三模块是智能家居(体验)实验室,根据家居实景建立的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灯光、安防、烟感、窗帘、空调等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此系统采用最适合无线传感网络的Tiny OS操作系统,可以作为学生初识物联网系统的感性认识体验模块,也可以作为教师、学生进行科研开发的平台。目前在建实验室物流综合实验室和未来超市都是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训练。

课程的实验内容全部以实际系统为主,综合训练学生的系统设计、软件编程和系统调试能力,包括对传感/变送器的选取、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层设计、针对不同领域执行器的选择等;并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作为物联网的信息处理方式,培养学生设计智能仪器的开放性创新能力。通过实际项目训练,学生可以完成从了解任务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系统方案、在最佳性价比的基础上选型系统的硬件配置、组网,到应用所学知识编制合理的软件程序,并具有系统调试、通过系统运行结果分析问题、定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专业核心能力。

2.3 实践基地建设

物联网工程技术是集成的信息/控制服务系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据报道目前物联网专业的人才缺口近20万,因此培养适合于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快速沟通、共建共赢的很好方法。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企业联系,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方向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还有工作实践的内容,建设实践基地也为学生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利用北京市高新企业多,许多区县建立数字北京、智慧北京的物联网项目的机会,与企业和公司合作,进行横向项目的开发和实践基地的建设。选派学生到相应的公司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物联网技术、熟悉了企业的运行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

3 教学模式的探索

物联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学生直接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难免感觉枯燥和凌乱;但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无所不在、生动有趣,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所学可以如何用。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首先是导论和浸入式体验的认识实践,然后才是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验,并在第六个学期进行工作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应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综合训练,学生进行设计性、应用性训练,形成物联网系统。图3所示是学校物联网方向的教学进程图。

4 结 语

物联网技术的课程设置应当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是先进。课程设置针对目前最热门的集成技术应用—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先进技术的特质;

其次就是实用。课程设置和内容将重点突出实用性,理论是基础,实用是根本。强调实验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宗旨,突出重点,强调实用。

第三是灵活。不但体现在课堂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也显示了物联网学习的灵活性。以物联网体系框架为依托,重点突出无线传感网和应用层设计及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系统的需要灵活配置。强调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突出创造性和创新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最后是深入。课程的工程性、实用性、设计性很强,也有许多公司会举办大型的物联网设计大赛,因此可以为有兴趣的同学开辟第二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科技竞赛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深入理解本门课的内容。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良,闫纪铮.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张光会,余晃晶.试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J].科技信息,20ll(11): 216-217.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0-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上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且校外企业实践又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限制,实践教学未能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得任课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对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效果均不满意。普遍反映校园教学缺少工程实践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只考核书本知识不考查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因此,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目的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进行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1]。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1985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机电系轻工机械专业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农业机械专业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成为湖北省首批16所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因此,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制,贯彻人人成才、因人施教的理念,全面实施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721”人才培养模式。

以“分类培养”为改革方针,按7:2:1的比例,将学生专业分为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三类,针对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与质量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满足湖北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无缝对接”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机械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2]。

二、改革措施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校内外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紧密结合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专业综合改革教育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资源、场所设备资源优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更切合生产实际的教学计划,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该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与实践教学优势,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大类招生,进一步校企协同推进职业资格证、毕业证、等级证的证书制度。

(一)建立校企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根据湖北省对机械、质量工程人才需求,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培养方案设计,与企业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中心,依托与宜昌长机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湖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整合校内的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湖北省农业机械工程研究院、湖北省农机质量检测鉴定站、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湖北省汽车零部件质量监督站、湖北省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湖北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资源,成立了机械工程实践协同教育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企人才培养协同合作,创建校企协同合作新模式

学院加强与东风汽车股份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华中数控股份公司、宜昌长机科技、京山轻机等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定制、联合培养、人员互聘等合作,将协同中心建设成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三)建立企业全程参与的培养体系

在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深化“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全程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根据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更结合生产实际的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教材,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教学、关键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等教学指导。

企业参与师资建设: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选派本专业师资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企业提供学生就业机会:推进落实“订单式”人才培养就业模式,根据企业参与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到企业完成累计1年的企业实践及上岗实习等学习任务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三、典型案例

为落实校企深度协同联合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计划,由深圳五鑫科技公司出资700万元,学校出资300万元并提供场地,在校内共建湖工精密模塑研究院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体化”毕业设计的场所与条件,学生可进企业技术部门实践,掌握从模具设计、试模、制造、注塑、产品检验等全线流程,培养模具方向学生扎实的模具设计、制造以及解决复杂的制造工程问题的能力。该案例探索并实施了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普通本科模具方向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模具卓越工程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自2013-2014第二学期开始,涉及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共6个班级。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也在逐步完善。2010级全部模具学生的毕业实习及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被安排在企业完成。2011级除考研学生外,模具学生均在企业完成一年的现场学习,多门专业课被安排在企业现场教学,并安排了相关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采用集中式管理,8人一组在完成各自毕业设计课题之外,互相配合完成一套实际模具项目的设计、制造、装配和调试。2012级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完全打通,作为一个实践环节,把学分分解到企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而毕业设计在2011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从实际模具的产品设计和定型就开始参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

四、改革成效

通过几年的摸索与优化,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表1),实现了任课教师有提高、毕业生就业受欢迎、用人单位抢着要的良好局面,开辟了一种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09-02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中提到了有关人才培养改革的颠覆性的思路就是部分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本思路,“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核心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1]。这其中涉及600所地方本科院,山东交通学院就是其中一所。

1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应用型”重在“应用”二字,要求教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及地方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其核心就是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且还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就目前看,实践环节都是根据课程的既定“菜单”而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而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如何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开设课程,颠覆原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试验过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应用能力则是我们进行改革探索的目标[2],因此提出“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方法。

2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的研究内容

(1)“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组织方法研究。

“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组织方法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应该是原传统实验的延伸,即在原来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搭建实验线路,把实验的运行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能动学习,从而体现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如何合理的组织这些教学环节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2)“开放训练式”实验的设计。

在“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中,实验的设计至关重要,其重要原则是在实验中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举一反三,以实现通过训练真正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应设计不同的“训练”手段,更多的模拟以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使得实践环节的效果最大化。

(3)“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的实施。

“开放训练式”实验教学的实施应注重“开放性”,这一点就是要打破原来由任课教师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固定集体实验的局限性,改为以学生时间为主导,实验应在某段时间之内全天开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4)“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的研究。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中加入了学生做主的开放环节,实验过程及结果会产生不同,因此怎样评价学生的成绩是个难点。细化评分标准,对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做到细致入微,公平合理才能够以此来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也将有助于“开放训练式”实验课堂的实施。

3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实例―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动态测试及设计综合实验

(1)实验设备。

采用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生产的CQPS-A/1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

(2)实验目的。

①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做出实测的动态参数曲线,并通过计算机对该平面机构的运动进行数模仿真,做出相应的动态参数曲线,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②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然后,通过计算机对该平面机构的运动进行仿真和测试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能,使学生可在软件界面说明文件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验设计。

①搭建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

②机构的运动模拟并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并用曲线输出。

③分别改变各杆长度进行测试仿真,得出最优结果。

(4)学生部分实验结果(见图1)

4 结语

“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1)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为其建立“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根据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训练手段,并对实验进行具体的设计,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

(3)为“开放训练式”的实践教学建立了相应的考核体系。

综上所述,“开放训练式”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高专业领域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2015年指导项目:“苏州与产业升级相配套的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RD2015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州市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保障

收录日期:2016年8月22日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提升培养层次

(一)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思路。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更名为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现代企业也已经确立了供应链为王的思想,供应链管理岗位成为战略性决策岗位。众多知名高校基本上已经用供应链管理专业取代了物流管理专业。而目前江苏的高校专业设置,仍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仅把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培养层次上,仅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至于苏州高校,目前仅有苏州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的二本专业。在培养方向、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都落后于国际趋势和企业需求。因此,建议苏州高校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具体实施思路是由在苏高校的龙头――苏州大学增设供应链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由苏州科技学院增设供应链管理一本专业,其他在苏高校把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扩大相应的招生规模。

(二)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实施保障。物流管理专业调整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并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变化,而是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到培养对象的整体革新,需要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改革高校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教学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改变社会传统观念,扭转物流行业“差、累、低、少”的不良印象。长期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给社会留下的印象是搬运工、货车司机等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企业地位低以及工资收入少等负面印象。很多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去做月薪一两千元的文员,也不乐意从事一线的物流工作,导致物流行业的从业素质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企业需要正视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意义,设置更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高层岗位,同时重视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扭转物流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选择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专业。

改革高校培养模式,适应供应链管理形势的迅速发展。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它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还在实践之中迅速发展。因此,高校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升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必要保障。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是保证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最新的管理学分支,同时还呈现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物流专业的教师并不完全具备供应链管理教学必需的素质和能力,各大高校应该加大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对现有物流专业教师加强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二、建立“三元制”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思路。发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高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双元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传统文化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以及德国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很难直接复制。但是“双元制”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思路值得苏州借鉴,如能解决其中利益分配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三元制”培养模式的设想。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结构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和以往“政行企校”模式最大的差别在于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由指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能否得到足够的人才支持,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和苏州市政府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校企利益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深入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目的是改革以高校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拓展高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为企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素质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提高苏州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由合作企业制定、培养内容由企业选择,企业需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高校根据企业指定的内容进行供应链和物流专业教学,达到企业制定的目标,同时传授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考核由企业负责,学生经企业鉴定合格后获得毕业资格并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政府的职能是创造有利于供应链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沟通、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和高校的合作。

(二)“三元制”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要解决校企利益冲突的问题。目前,江苏省高校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财政的经常性拨款,计算公式是:经常性拨款=标准学生人数×生均拨款数×相关系数,因此高校的收益取决于招生人数而非就业人数。而对于企业来说参与“三元制”培养的主要收益在于获得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因此必然和高校产生矛盾。这是以往的“双元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三元制”培养模式中,政府可以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苏州市政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就业的受益方,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给予高校就业补贴,促使高校主动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进行教育机制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由合作企业制定,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高校必须要实施个性化专业教学,班级编制要精简,上课方式要灵活。针对国际上供应链管理取代物流管理的趋势,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及时跟进,增设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企业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急缺的现状,高校应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加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一本和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元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对于物流或者供应链管理来说,不同的岗位虽然存在差异,但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通过扩大合作企业的规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培养效率。

三、试点“模块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

(一)“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思路。“三元制”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苏州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受到高校的培养能力限制,在培养数量上很难得到突破,因此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以提升培养效率,大批量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是参考美国的“CBE模式”和“MES模式”,强调以技能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模块化”培养模式首先研究物流和供应链不同岗位的要求,确定相应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分析培养技能所必需的知识,从而形成不同岗位的培养模块。在苏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当企业发生用工需求时,根据具体岗位,选择相应的模块和高校进行培训即可。现场教学和短期培训是“模块化”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表1是部分物流和供应链岗位培养模块的设想。(表1)

(二)“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模块。培养模块所含课程的选择必须在满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数量,否则必然影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在苏各大高校的合作。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承担若干模块的培养任务。表2是物流和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块的部分高校分工合作设想。(表2)

“模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保障。目前,苏州仅有一家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年培训能力在1万人次左右,面对苏州庞大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显得力不从心。苏州市政府需要根据主要行政区内企业的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更多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新建的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仿照行政服务中心多部门集中办公的成功案例,由在苏各大高校集中进驻,为广大企业提供“模块化”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培训效率,培养更多包括物流和供应链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为苏州产业战略转型升级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 下一篇: 护理专科内涵的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