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险防控应急预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风险防控应急预案

篇(1)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需要为其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明确计算机的安全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能够实现自我对计算机的安全进行防护,保证计算机使用的有效性。如果计算机能够安全运行,就能够保证一些重要使用数据的安全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如果不法分子对计算机进行恶意攻击,就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一些机密数据出现泄漏现象或者导致个人隐私泄漏,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积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防范现状分析

2.1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并且已经针对其中的安全问题,构建了一些完善的防御系统,例如:防火墙墙、漏洞扫描、IDS等,能够实现对网路外部存在的危害源的全面监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信息安全。但是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终端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并不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十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利于事业的单位的持续发展。

2.2计算机病毒分析

所谓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工作过程中,隐藏在某种介质中渗透到计算机中,能够改写磁盘的相关内容,就会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破坏,甚至会导致数据泄露,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通常来说,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主要包括了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宏病毒等。

3计算机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

3.1人为因素分析

计算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至关重要,但是,通常都是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安全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的开展。就现阶段来说,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了人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自身利益,通过计算机对相关的系统以及数据安全进行破坏,甚至有一些人将一些恶意的木马以及病毒植入到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2非人为因素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除了人为因素,还包括了非人为因素。所谓的非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硬件故障主要指的是电磁波会对信息的安全造成干扰,因此,在此种状况下,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减少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4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

4.1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

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积极对网络技术进行研究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因此,应该积极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究投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控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其次,还有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证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总的来说,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局域网,将其范分为各个部分,然后在采用区域网络实体利用隧道技术连接成各虚拟的独立网络,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加密,采用虚拟的方式相应的数据进行传输,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被窃取。

4.2加强对加密技术的利用

在实际的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中,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是整个加密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的存储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信息储存过程中,对数据信息的安全进行控制,依据不同的加密方式,能够将其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其中密文存储通过相应的加密模块或者一些加密算法进行转换而实实现;存取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权限的合法性进行区别,从而进行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谓的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信息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信息在传输数据中的安全。通常来说,传输加密技术能够分为线路加密和端-端加密两种类。线路加密技术是对信息的不同的传输线路进行加密,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端-端加密是在信息传输开始之前就应该对其进行加密,通过信息数据包,将数据以不能阅读或者不能识别等形式进行传输,当传输工作完成以后在对数据进行解密。另外,在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中,密钥管理加密技术以及确认技术也能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密钥的媒体有半导体存储器、磁卡或者磁盘等,并且其安全管理环节涉及密钥的产生、保存以及销毁等环节,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密钥进行控制,从而那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所谓的确认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员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共享范围进行控制,从而达到保证信息数据安全的目的,并且还能有效防止他人篡改或者伪造。信息安全确认系统包括:身份确认、消息确认、数字签字等,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4.3加强对杀毒软件的应用

在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意识,可以自主安装一些杀毒软件,积极对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查杀。例如:瑞星杀毒软件,它的主要以瑞星云安全为基础进行设计一款杀毒软件,能够实现对电脑外部所有病毒的预防,它主要采用全新引擎对木马进行扫描,然后在结合云技术对相应的文件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相应的病毒,还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另外,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该在局域网中划分VLAN,将业务专网与行政专网隔离,还应该积极设置防病毒服务器等措施;在防毒服务器设置过程中,确定一个计算机作为主机,选择一些网络版的杀毒软件,将其和电脑终端进行连接,然后在局域网内所有的电脑上安装该杀毒软件的客户端,就能够实现对局域网内所有电脑的统一监控,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5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积极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层面出发,制定完善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雨石.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的安全维护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73-74.

[2]白箫扬,李波.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与建议[J].信息化建设,2015,(12):92.

[3]舒翔.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与建议[J].科技传播,2015,(20):89-89,100.

篇(2)

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成立于2003年6月,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是苏北地区唯一的省级化工产业园区。园区东临黄海,南靠灌河,北依新沂河,环境容量大,发展空间广,人口密度低,被环保、化工专家誉为“江苏省发展化工产业的首选之地”。园区建设因地制宜,着力创新,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统一供水、供热、集中净化排污的要求。目前进区企业近百家,产品主要为医药、农药、染料、生物化工制品四大类。化工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化工产业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安全问题。事实上,化工园区已经构成一个完整、复杂的宏观系统,其事故风险具有连锁性和扩张性[1-3]。开展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化工园区管理者当前高度重视与关注的热点。

1 园区潜在事故及危险性分析

化工园区中医药、化工企业比例较高,生产、使用、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生产工艺复杂,极易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化工园区整体的危险性,不仅源自单个入园企业的危险性,而且更取决于入园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4-6],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化工企业由于生产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本身绝大多数都是危险化学品,大多又在高(低)温、高(低)压等环境下进行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操作条件严格,稍有不慎,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

2)生产、储存装置日益大型化,使得化工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众多且比较集中,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化学品泄漏,易引起周边其他重大危险源相继发生事故,从而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

3)化工园区临近灌河、新沂河等地表河流的入海口处,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时,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水源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园区应急监管模式研究

2.1 现代应急管理模式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注重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逐步形成,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现代应急管理主张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7-8],强调对潜在的重大事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全过程管理,即由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组成,使应急管理工作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9-10]。

图1 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模式示意图

应用现代应急管理理论,综合考虑化工园区兼具城市、企业应急管理特点,但又介于两者之间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预防与准备;而对于化工园区应急管理而言,预防重在风险防控,准备在于应急队伍、应急平台、应急组织、应急预案,响应和恢复则主要体现在运行机制上。基于此认识,笔者研究提出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事故应急管理模式,如图l所示。

风险防控、应急队伍、应急平台、应急组织、应急预案、运行机制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的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

2.2 新模式在园区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2.1 建立和健全应急体制及运行机制

化工园区危险源集中,风险高;应急管理涵盖部门多,涉及领域广,需要有机构有专人负责。化工园区应建立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明确其属性、编制、人员、职责等。化工园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与指挥组织架构应是模块化的[12],该组织架构内各种职位可随应急范围内行政管理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即根据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和应急需求来启动相应部门、机构。

此外,应建立完善园区内部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协调机制,提升化工园区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建立由公安、消防、安监、环保、海事、交通、卫生、城管各部门参加的应急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园区整体安全状况,及时解决园区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同时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明确企业、化工园区及上级政府各自范围内的分级原则、响应规定及其相应的等级标准。

2.2.2 构建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构建化工园区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着手。

企业层面:入园企业开展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普查、申报或登记,全面掌握园区内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数量和分布;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分级,确定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的重点,实行园区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可能使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隐患和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园区层面:化工园区应组织开展园区整体定量风险评价,分析确定化工园区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化工园区内各种潜在事故的后果影响进行评价,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项目间的相互影响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整体定量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化工园区风险容量,科学规划化工园区现有空地发展规划。

2.2.3 增强应急救援队伍处置能力

化工园区主要危险是化学品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对此,重点加强驻园或临近园区的公安消防特勤队伍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本着“专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备现场检测、爆炸抑制、泄漏封堵、化学洗消、风险评估等装备。鉴于园区内一些化工企业建有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应从园区整体层面整合入园企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根据各企业特点配备相关抢险救援装备,使之成为熟悉特定化工领域、专业技术强的特种工程抢险队伍。此外,医疗救护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过程的重要环节。化工园区可适当酌情建立化学品专业医疗救护队伍,或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护队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2.2.4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针对当前化工园区应急预案普遍存在的操作性差、不成体系等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入园企业应急预案评审与备案制度,通过预案评审,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保证应急预案切实可行、科学有效;加强和确保化工园区各层级预案之间相互衔接,实现园区应急救援整体联动。即,园区总体预案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预案要相互衔接,园区预案与企业预案要相互衔接,园区各类专项预案之间要相互衔接。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化工园区实际情况,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应急资源与设施等变动情况,以及演练效果,检查预案,发现预案的不符合性,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实效性。此外,还应将应急预案编制与应急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

3 结论

化工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化工园区应急管理也已成为当前安全监管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研究了化工园区的特点、危险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化工园区应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以重大危险源普查与监控、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为重点,构建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增强化工园区应急救援队伍的处置能力,完善化工园区应急预案体系,以实现园区应急管理体制、组织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建明,曾明荣.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3):52-55.

[2]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5):16-19.

[3]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与程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9):45-51.

[4]曾明荣,魏利军,高建明,等.化学工业园区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58-61.

[5]张海峰.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4(12):5-7.

[6]余雁.国外化学危险品应急响应系统简述[J].安全,2002,23(2):42-44.

[7]计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肖鹏军.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篇(3)

环境安全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是环保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和最底线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不断加大环境应急管理投入,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今年,面对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截止目前,共排查企业10941家,存有环境风险隐患企业2856家,关闭取缔615家,限期治理442家,初步建立了环境风险防范机制。

二、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数据库

在开展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反复查、查反复,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切实做到排查整治“乡不漏村、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全面掌握环境风险隐患信息,建立隐患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措施,切实按照“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清理取缔一批”的要求,坚决按照整改标准彻底进行治理。结合“12369”群众举报和日常监管检查,对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发现一个、彻底整治一个。及时组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活动,落实后督察措施,确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隐患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实行“排查—评估—审定—治理—验收—监管”的环境风险隐患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涉重金属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查,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而又不能有效整改的,要报请当地政府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三、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各县环境监测站都具备了29项基本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市环境监测站具备了100项以上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监测方案,合理布置监测点位,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严格落实有毒有害物质三道监控防线的监测预警。督促所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开展企业排污监测,建立企业环境监测制度,实行企业排污超标预警机制。在增设的两条有毒有害物质监控防线上,认真执行每月监测三次的要求,严格落实监测预警制度。充分发挥在线监测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控范围,将具备安装在线监控条件的企业逐步纳入在线监控,并与监控中心联网运行。严格执行数据会审制度和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分析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出境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数据,异常问题要立即研究落实整改方案,出现严重持续超标的、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立即上报。另外,冬季灰霾天气多发,容易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要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一旦出现连续污染情况及时启动大气污染预警,采取特殊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

四、推进环境安全全过程管理

重点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继续严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生产工艺。凡是存在严重环境风险而又不能有效落实管控措施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已经审批的不得投入试生产,必须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方可投入生产。还要把环境风险评估与落实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将企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和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作为环评验收的基础条件,具备相关要求方可通过验收。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监察“三级联动”制度,出现在线监控超标、违法排污等行为环境监察机构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与省厅搞好衔接。要对号称“零排放”、“废水循环利用”的类似罗庄天正氨基酸厂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地查一查是否存在暗管偷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充分利用“12369”等群众渠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严厉打击土小污染企业。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篇(4)

我镇将2018年以来开展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风险防控制度建立

(一)组织领导。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们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副镇长为副组长,各村(居)、相关站所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小组,统筹指挥、协调全镇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是配备了应急救援队伍,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部门互动,工作到位。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站所、镇级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三是信息通畅,反应灵敏。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内准确掌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确保了全镇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现得早,处置得及时。

(二)预案管理。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完善和修订《森林防火扑救应急预案》、《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预案,不断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应急队伍建设及演练。组建了一支由50多人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在2月份开展了一次应急演练。

(四)监测预警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安监、国土、水利等部门监测预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科普宣教方面。一是广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派出所、学校、案件、司法所、综治办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二是深入组织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对森林火灾应急队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等进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3次。

二、风险隐患排查

切实抓好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进一步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组织各村、镇级各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辖区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并登记造册,落实综合防范措施。对排查出的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并做到边查边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共排查出隐患15处,其中关于道路交通的10处,消防2处,食品2条,涉水1处,整改了10条。

三、新增风险识别和登记

通过会商研判、实地踏勘,新增3个风险,分别是观湖湖社区中海燃气泄漏风险、黎湖村南太路塌方风险、丁山湖村电力线路树障。填写了风险信息采集表,将有关内容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最终的损害后果值和发生可能性值,在风险矩阵图上绘制相应的坐标,按照坐标所在区域确定风险的最终等级。

四、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一)技术措施。通过开展各类设施建设和改造,或采取技术手段、工程措施,以消除、降低、规避、隔离、减小风险。

(二)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或调动各类力量治理防范风险。

篇(5)

1、深入抓好学习贯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尽快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紧盯防御重点,坚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统一机制,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

三、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强化救灾准备工作

4、健全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完成《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结合实际组织全县乡镇(街道)、村,各部门单位、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超市编制专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而使我县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根据预案规定,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四、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5、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段为契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全力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大防灾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进力度,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等知识教育培训。

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救灾效能

6、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响应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实现灾前、灾中、灾后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县减灾委员会与气象、农业、粮商等相关成员单位间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形成救灾合力。

7、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应急资源保障等机制,实现军地高效有序联动。

8、完善应急值守制度,切实贯彻落实领导带班制、24小时值守制度,做好应急值守和突发灾害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灾前能预判、灾中能报送、灾后能统计”的“三能”灾害信息员队伍。

六、落实救灾物资保障,强化物资储备

9、物资保障计划,做到门类齐全,满足需求,保障供给,调拨快捷。立足常见自然灾害,加强先进设备和特殊装备器材配备,提高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本行政区域救灾工作需要。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探索多渠道救灾物资社会储备机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机制建设。

七、确保救助精准规范、强化监督管理

10、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切实把“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当做当前头等大事。

篇(6)

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始终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印发了《__区____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召开了全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明确了工作职责与任务。区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使我区(文秘站:)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效能。全力做好上下、左右、内外的衔接配合,有效形成了协力同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高效运作”的三级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应急人员保障

为切实提高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我区成立了公安、消防、卫生、安监、水利、交警等15个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街道成立了以民兵为主体的12支应急救援分队;机关、社区、物业等工作人员和自愿者组建了6支基层应急救援分队。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区成立了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98支,总人数达3500余人,都建立了救援组织机构、应急专家小组,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配备了物资装备,成为全区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应急管理队伍充分履行各自职责,较好地应对了防洪抗旱、群体性上访、疫情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做到反应迅速、防控有力、处置有效,为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群众利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____年应急预案修订的基础上,上半年修订和新编制应急预案4个。同时,为了检测预案的可行性和严谨性,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开展了应急预案实战演练活动。截至目前,我区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以公共卫生、动物防疫、安全生产、消防、防汛等为主题的11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应急预案专项演练,促进了各应急责任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形成了应急联动工作态势。

四、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我区按照市应急办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积极响应应急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应急预案库、案例库、队伍库、物资库、专家库并在实际工作中适时的对五库进行维护更新,为我区的应急平台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同时继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新增北陵街道(阳光尚城社区、北环社区)、陵西街道(天山社区、乐山社区)为示范点,切实提高基层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同时,区财政每年都对应急平台及应急事件处置,单独列支,在去年应急办投资近20万余元配置了电脑、传真机、数字集群对讲机、应急照明灯、应急发电机、冲锋舟、生化防护用品等50种243件应急物资的基础上,今年又扩充了物资种类和数量,提升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保障能力,为应急处置高效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保证应急事件处置及时

为了进一步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并下发了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街道、各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要求,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区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和机关干部双岗值班制度,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动态、紧急灾情和疫情的信息预测、预警分析工作,建立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层层设立信息报告员,通信联络24小时畅通,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半小时时间内上报,紧急情况下,可先口头汇报,再行书面报告,保证紧急信息报告及时准确。对超过报告时限的,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对迟报、瞒报、漏报信息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上半年累计向市应急办报送9件重大突发紧急事件信息,做到了及时、准确、有效。

区应急办还不定期的对全区应急值守情况进行抽查,并在重大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区政府督查室对值班 与信息报送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全面提高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为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按照各业务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职能,依托区应急管理专业部门、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建立我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并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通讯手段,依法预警。

适逢“十二运”在我市召开,区、安监、消防、公安、交警、质监、卫生、药监、水利、动监等部门,大力开展了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区范围内本行业领域的风险隐患情况。对于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积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尽快予以消除。对于不能消除的风险隐患,针对其分布状况、性质、种类、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分级分类进行管理,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安排专人实时监控,确保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为“十二运”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尽管上半年我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办的要求还有有一定距离, 下一步,区应急办将按照市应急办的要求,认真研究,逐步完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继续完善应急队伍的安排、派遣、轮换等管理,健全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规范管理,强化队伍纪律和思想建设,增强纪律性和责任心,建立运转协调、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确保我区安全度汛。

2.继续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

针对我区面临的主要风险要素,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急预案的演练。

3.继续完善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机制

对各级、各类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检查力度,有针对性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继续强化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

以应急宣传周为契机,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抄写黑板报、发放传单等多种渠道宣传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方法,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合法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篇(7)

有效预防、控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农业生产损失,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积暴发和流行;危害农作物的检疫性病、虫、植物及农业部、省政府公布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暴发和流行;其他突发性病虫的暴发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立足预防,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实,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把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

2、分级负责。以属地管理为主,在各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职责分工,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处置。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规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程序,讲究工作方法,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办事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组成。

(一)应急指挥机构

发生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时,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市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根据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要求,做好Ⅰ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指挥Ⅱ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

1、市应急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市农业局局长

副指挥长: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

成员: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供销总社、市气象局、市邮政局、铁路*货运站、*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

2、市应急指挥部职责

(1)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力量对Ⅱ级以上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应急处置。

(2)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有关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和应急处置情况。

(3)负责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方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对农作物生物灾害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行评估和总结,完善本预案。

3、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农业局:负责制订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的技术方案;组织并检查、督导农作物生物灾害封锁、扑灭和预防控制的实施;依法提出对有关区域植物检疫疫情实施封锁和解除封锁的建议;按规定确认植物检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农业厅报告;提出灾害应急控制措施的建议;组织对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补偿等费用和灾情损失的评估;做好农药、化肥、种子、药械等储备和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

(2)市委宣传部:负责制订宣传报导口径,正面引导舆论;组织协调农作物灾害及应急处置情况的新闻报道,必要时组织新闻会;协助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知识宣传;组织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和网上引导。

(3)市发展改革委: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计划安排。

(4)市经贸委: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供应。

(5)市科技局:立项并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控技术攻关。

(6)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相关的突发治安事件,密切注视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负责与疫情相关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做好重大植物检疫疫区封锁、配合临时检查站开展相关工作。

(7)市监察局:负责监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对工作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8)市民政局:负责对因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

(9)市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所需药剂、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资金和预警、预防、控制扑灭等经费,监管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

(10)市交通局:负责应急防治物资的运输保障,协调临时植物检疫检查等工作。

(11)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疫区内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非法经营活动。

(13)市质监局:负责生产领域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14)市气象局:负责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象预报信息,灾害性天气检测服务,提供农作物病虫气象预测。

(15)市邮政局: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6)铁路*货运站:协助应施检疫植物及其产品运递的检疫检查,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履行协管职责。

(17)*检验检疫局:负责出入境植物及植物产品的口岸检疫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传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国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二)日常办事机构

1、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成

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具体负责市应急指挥部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事务。必要时,成立协调督查组、物资保障组、控制处理组、宣传信息组等应急处置机构。

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制定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预防、控制和处置工作计划,组建和完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2)收集、汇总和灾害信息,掌握动态,指导各县(市、区)的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行动。

(3)向成员单位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和市应急指挥部的工作指示,通报工作动态。

(4)组织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技术咨询机构

市应急指挥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农业局负责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气象、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职责为:

1、向市应急指挥部提出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风险评估意见和预警,为启动本预案提供技术咨询。

2、提供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的技术咨询和参谋。

3、提出并实施农作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处置技术的攻关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灾原因,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建议意见。

(四)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县(市、区)政府依照本预案组织指挥体系的构成,成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分级负责,指挥本地区农作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参照市应急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专家组。

三、灾害分级

根据《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三级,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省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发现从国外、省外传入我省或我省局部已发生的检疫性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极大、特别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二)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产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在我市跨县级行政区域暴发,经风险分析综合评估风险较大、高度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三)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

1、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经预测发生趋势为大发生,或已经发生危害,成灾面积为我市一个县(市、区)内该作物播种面积的25%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

2、市内有一定发生范围的检疫性或外来有害生物,经风险性分析综合评价风险较小、中等危险的;

3、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划为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

四、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监测与报告

1、信息收集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国内外危害农作物的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农产品和植物废弃物进口、调入情况,植物物种引进情况和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等。

2、日常监测

(1)监测机构与网络。以市县两级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植物检疫机构等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危险检疫性病虫监测预警网络。各县(市、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构,在市农业局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的系统监测,分析发生发展态势,重大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和预警。

(2)监测内容。全市监测网络负责对各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检疫性病虫及外来有害生物的发生基数、发生面积、种群消长、迁移、蔓延、扩散等进行实时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市农业局负责对市外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的报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农作物病虫草害大面积暴发流行、非本地常见植物迅速扩大,以及不明原因发生农作物大面积受害等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机构在作出诊断后2小时内应将结果报告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在4小时内报告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按规定上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2)报告内容。农作物生物灾害紧急情况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灾害类型,发生时间与地点,发生数量、面积、范围、症状、危害程度和初步诊断结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报告的单位及其负责人、报告人和联系方式。

(二)灾害诊断

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下列规定负责组织农作物生物灾害诊断。

1、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内的病虫草害,由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按有关的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确认。对怀疑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且我市植物检疫机构不能确诊的,按规定送样到“省区域性植物检疫实验室”检验诊断。

2、国家法定检疫范围外的病虫草害、外来有害生物等产生的灾害,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

3、对疑为国内新发生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及时上报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及时向省农业厅报告。

4、国家、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风险评估

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结合消长动态和气候条件,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发生的范围及程度。检疫性病虫与外来有害生物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可能性、检疫检测难度、控制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监测重点和控制措施。

(四)预警预报

1、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

各县(市、区)植物保护(病虫测报)站,对监测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经风险评估有可能造成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由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长中短期预报、预警,为启动和终止相应级别的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2、植物疫情预警

各县(市、区)植物检疫机构,对检疫性和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信息进行收集、监测,结合风险评估,发出预警预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经授权的机构统一向社会公众和媒体信息。其他单位和个人均无权以任何形式向社会相关信息。

(五)预防控制

根据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预警、预报,对有可能造成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的,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正确指导农户开展防灾、减灾,把农作物产量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五、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置,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当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时,有关县(市、区)政府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主动、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并将灾情和先期处置情况立即上报市农业局。

(二)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省农业厅会同市农业局共同确认,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由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

(2)市及事发地县(市、区)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应急防治和救灾工作。

2、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Ⅰ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后,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浙政办发[2006]37号),实施应急处置。

(三)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市农业局会同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灾害发生地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必须启动,市级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方案立即启动。

(2)市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保障防治药品及物质及时到位,并将应急响应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3)超出市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市政府、市农业局分别报请省政府、省农业厅,请求省政府、省农业厅在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援。

2、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实施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实施相应的处置程序。

(1)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应急处置程序。

①调查灾情,分析灾情发生原因。在灾区进行灾情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结合其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发生原因。

②划定灾情发生区域。根据农作物灾情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治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和监控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灾害重发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治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草害将要发生的区域。

监控防治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灾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生产自救。

重点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在防治关键时期,对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对重大病虫草害发生区实施统一防治;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翻耕改种;加强田间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区的水流到其他田块,减少菌源向无病区的蔓延扩散;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等。

一般防治区采取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防治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检疫性病虫害及外来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程序。

①划定疫区、保护区和疫情发生区。

疫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情况下,为防止其向未发生区传播扩散,由事发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上报市应急指挥部,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划定,并采取封锁、控制、扑灭措施的区域。

保护区:指某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区已较普遍发生的情况下,对尚无此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区,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批准指定,并采取保护措施的区域。

疫情发生区:指有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的区域。

②疫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加强检疫,强制封锁。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封锁令,公告全社会,在出入疫区交通路口批准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对疫区采取封锁措施。

疫情铲除和控制。对确认发生疫情的植物进行彻底销毁处理。对染疫的种子、种苗和农产品及其铺垫物、田地、水源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铺垫物等应予以销毁。

疫区通过连续2年监控未发现新的疫情,经专家现场检查验收,认为可以解除封锁时,事发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锁的报告,由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解除封锁申请,市政府报请省政府解除令。疫区解除封锁后,继续对该区域进行疫情监测,1年后如未发现新的疫情,宣布疫情被扑灭。

③保护区内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建立反应灵敏的植物防疫监测网络。禁止到疫区调运种子、种苗和相关农产品,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蔓延。对疑似检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踪调查并建立档案。

④疫情发生区应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对种子、种苗及相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实施产地检疫,指导繁育种单位或个人按检疫要求建立无疫种苗和农产品,加强源头检疫管理,严禁染疫而又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种苗和农产品调运。

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组织开展疫情普查,掌握疫情发生动态。

落实防疫控疫措施,开展有效防控。强化对种子、种苗的消毒处理,在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关键时期,组织、指导群众开展防控工作,落实各项检疫防控措施。

3、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终止

农作物生物灾害经过应急处置,灾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评估和专家咨询,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请市应急指挥部批准后终止应急响应,并报市政府和省农业厅。

(四)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由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认,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启动本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实施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响应行动。县(市、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部署灾害发生地的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指挥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行动。并将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情况上报市农业局。超出县(市、区)政府处置能力的,由县(市、区)政府、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报请市政府、市农业局,在技术、物资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整合和充实各级力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物资保障

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物资的储备,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药、化肥、种子、机具等物资储备和调配,应急处置物资储备要相对充足。储备库应设在交通便利、具有储运条件、安全保险的区域。

(三)资金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财政应当将预防、控制、处置、物资储备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为应急处置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资保障所需经费。

(四)人力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农作物生物灾害的识别、防治、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人才、专家资源库,当灾害发生时,统一调配使用。

(五)宣传演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作物生物灾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范意识。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参与农作物生物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提高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处置能力。

(六)技术保障

市及各县(市、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学、流行学等技术研究,加强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对于突发性农作物生物灾害造成农业减产、绝收的,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出灾后生产计划,帮助受灾地区的农户尽快生产自救,努力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经贸、旅游、检验检疫、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的应急行动方案,应对区域性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后对农产品市场供应、旅游业和出口贸易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确保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救助

受灾地政府应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好受灾人员的生活。对在灾害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行动中因公致病、致残或牺牲的,按有关政策由民政部门优先给予抚恤。对一线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和津贴。

八、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对在预防、控制和处置农作物生物灾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失职、赎职的,由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并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九、附则

(一)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制订,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本预案,制订本地区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应急行动方案。

随着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农业局会同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定期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二)解释部门

篇(8)

随着中国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海外石油项目建设中。有些行业在比较舒适的地区,如金融业、计算机信息行业等,有些在自然社会环境恶劣的地区,如石油行业、工程建设行业等。但无论去哪个国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识别和控制风险,以下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如何规避海外工作的风险。

1 首先,确认风险点,识别主要风险源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到达一个新国家前,必须要了解其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交通风险等,确保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另外,工作开始前也要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设备工艺等可能产生的危险,将其列出一个明细。

然而面对列表中一大堆形形的风险源,不可能全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其主要风险源,以便重点进行分析。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LEC、MES、ESP,这三种方法都是以LEC为基础,通过简单计算来分析,另一类是RAC、定性风险矩阵和半定量风险矩阵,都是以矩阵原理为基础。

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首先确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然后通过各自的方式对风险的大小进行分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削减和控制措施。不同点主要在于对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风险大小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有所区别。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特性、评价人员的经验等合理选用评价方法。由于这些评价方法有很好的普遍适用性,评价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反复多次进行评价,在长期的评价积累中使结果更加符合运行经验,并逐步趋于一致。

2 其次,梳理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线

通过各种风险评价方法,明确了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的主要风险,下一步就是根据风险源分析产生的原因,明确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

例如去非洲国家工作,容易患上疟疾、马来热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蚊虫叮咬引发的。只要抓住了蚊虫防控这一个控制点,就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针对蚊虫防控,很容易制定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最好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1)出国前人员要进行这类疾病的传播预防知识培训

(2)接种相关疫苗,确保疫苗的时间有效性

(3)到达工作国家后要求穿长衣长裤,到专门管理处领取防蚊虫剂、蚊帐、蚊香等防蚊灭蚊物资。

(4)有专人负责检查管理,确保防蚊虫物资的正确使用、功能有效、库存充足。

当控制点比较多时,可以利用时间、地点、操作等方式梳理,明确每一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例如货品丢失的风险,可以从包装、发货、入关、运输途中、清关 、收货、仓储等控制点逐一分析。明确每个控制点经手的人和交接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

工程建设企业经常暴露在条件艰苦的野外,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中石油借鉴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管理办法,集合中国情况,推出了“两书一表”的一线管理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根据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的方式。“两书”指《HSE作业指导书》和《HSE作业计划书》。作业指导书针对常规专业风险控制,是一线员工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导,是常规不变的工作流程。作业计划书针对现场具体施工情况和所处环境,是动态的,要求每接受一个新项目就要根据其所处环境制定新的计划,是针对新控制点作出的工作流程。“一表”指《HSE现场检查表》,即为检查控制各种控制点的所有表格的总称。

3 最后,考虑事发前后,形成风险控制面

前面说得再好,都是停留在预防控制上,要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不仅要做好事前控制,更要确保事发后能果断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准备阶段,一个是响应处置阶段。准备阶段要做好预防、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演练和培训,响应处置阶段为当风险转为现实后如何处理。这些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管理文件就是应急预案。

根据前面所说的控制点和工作流程,将每个风险源产生的事件根据损失的人员、财产进行分级,确认在哪个层级启动应急预案是关键点。而不同的范围面对的应急情况也不一样,将企业、部门、个人应急需要做的所有工作,包括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都补充进各种常规工作流程中,就形成了一个掌控事前事后的工作流程链。

根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标准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要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环状,企业做的最后一步就是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各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状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

总之,海外建设工作不仅面临着常规工作风险,结合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新型工作风险千差万别,区分主要风险源并进行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同时风险控制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进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将一批有经验又有责任心的员工长期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只有经常性开展风险源评估,做好控制点的隐患排查工作,有部署、有措施,稳步推进风险管理,不断修复工作流程,才能使风险控制面趋于完美,使各种风险强处于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吴苏江,邱少林,韩文成.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26-245,404-407

篇(9)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州县肺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建立县乡村三级响应机制,做好如发生聚集性疫情时5-7日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准备,继续统筹“两战之力”,全面落实“四早”措施,做到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减少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

1.2编制依据

按照国务院应对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有关预案、指导意见和工作指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省核酸检测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分区分类,区域协作;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组织有序,确保安全。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县发生聚集性肺炎疫情,需要短时间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时,指导和规范县卫生健康系统组织核酸应急采样和检测工作。

2.责任分工

2.1县肺炎应急指挥部

统筹部署推动全县全员肺炎核酸检测工作,制定实施全员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筛查指导方案;统筹“两战之力”,组织协调全县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明确临时集中采样地点,组织实施采样、样本转运、结果报告等工作;统筹调配全县核酸检测力量,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及时向上级提出援助需要。

2.2应急核酸检测队

由县卫生健康局调配,组建县乡两级应急核酸采样队伍。县卫生健康局应做好设施设备、试剂耗材、防护用品及人员相关准备,确保聚集性疫情发生时1小时内出发,2小时内到达暴发地,4小时内开展工作。由县疾控中心在11月底前,对采样队伍开展肺炎核酸病毒采样操作培训,确保人人掌握。

3.检测力量

3.1日常检测力量

按照《关于印发聚集性肺炎疫情处置和不同场景不同情形肺炎疫情防控应对实操指南的通知》文件要求,县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要根据我县常住人口数量,做好采样人员、检测人员、实验室设备设施能力建设,确保每个实验室配备至少6名检测人员和10名采样人员。县卫生健康局按照我县总人口数的5人/万配备采样人员。当聚集性疫情发生时,可按每日采样检测最大量达到辖区人口总数的10-20%扩充检测能力。

按照目前核酸检测耗材最大人份量16人份/板计算,除开对照组,90人份/次×6次/天×10人份混检=5400人份/天。7日内,能完成37800人10合1混采检测。

3.2采样场所准备

按照属地原则,可在现已储备核酸应急采样场所基础上,充分考虑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或不明来源病例,需集中开展大规模核酸采样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采样点位的储备和规划。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统一场所内可根据实时情况规划多个采样点位。

3.3场所设置

按照《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352号)要求,选择空旷、手机信号强、通风好、面积较大的场地作为大规模人群筛查集中采集地点;根据原有场地条件,划分等候区、采集区、缓冲区和临时隔离区并配备相关设备设施。同时设置急救设备备用。

3.4采样人员配置

3.4.1人员构成

现场采样队伍由信息登记人员、现场取样人员、样本收集转运人员、组织发动人员、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等组成。

3.4.1.1信息登记人员

可由县肺炎疫情指挥部从全县各级各部门临时抽调,在接受县疾控中心个人防护培训后立即到达点位开展工作。培训工作需在抽调人员到位后半小时内完成。

3.4.1.2现场取样人员

由县卫生健康局统筹调配全县医技人员,每个点位配备3-5名采样人员,在聚集性疫情发生时,2小时内到达集中采集点;合理安排采样人员轮替,原则上2-4小时轮岗休息一次。

按日采样量10000人份计算,除去防护准备、防人员聚集间隔时间,医务人员日采集标本计算,10000人份÷(20份/人/小时×12小时)=41.67人。全县需储备至少42人的应急采样队伍。

3.4.1.3转运、消毒消杀人员

每个集中采集点配备2人负责样本收集转运。配备3-5人负责采样场所的终末端消毒和医疗废弃物转运,做好外环境消杀。消毒消杀时间间隔不低于8小时。

3.5人员防护

采样人员防护装备要求: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双层)、防水胶靴;手套被污染或接触患者体液时应及时更换外层乳胶手套。原则上,每采样一人应当进行严格手消毒或更换手套。

3.6人员培训

参照《核酸1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2020〕352号)要求,于11月底前对全部采样人员完成集中培训,保证采样质量和标本及相关信息可追溯。

3.7物资准备

由县疫情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全员核酸采样检测的试剂、耗材、设备等物资采购工作。紧急情况下重点保障局部流行区、社区暴发区和集中检测点等一线。

4.应急响应

按照《省核酸检测应急预案》情景设置启动响应机制。

5.其他措施

发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按照《关于印发聚集性肺炎疫情处置和不同场景不同情形肺炎疫情防控应对实操指南的通知》要求,可根据疫情风险等级,按照5-7天内基本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目标,当日即启动采样和检测实施方案。先行组织我县所有力量开展采样和检测;超出疫情检测能力时,即刻向上级申请支援或购买第三方补齐,直至实现我县人口全覆盖。根据我县常住人口6万计算,尚有2.22万人采样检测无法在5-7天内实现。

5.1重点检测

发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应急采样点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人群采样点,避免交叉感染;全面排查感染人员,防止疫情扩散;对隔离人群和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根据需要可进行多次检测,最大程度避免遗漏。高风险及重点人群按照1:1单检检测。如10合1混采检测出阳性标本,需对该组样本重新进行1:1单检检测。

6.结果报告

县疾控中心要确保每次核酸检测在6小时内完成并反馈结果。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发病日期为阳性标本采集时间,诊断日期为阳性检出时间。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24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其发病日期订正为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时间。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医疗卫生机构需于24小时内在网络直报系统中填报解除隔离日期。

7.上报信息

按照《省核酸检测应急预案》要求,发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县疫情指挥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研判,并于1小时内向州应对疫情应急指挥部提出受援申请。

8.应急演练

篇(10)

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制订完善重点应急响应措施方案,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监督预警,加强卫生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积极参与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协同配合工信、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重要物资辖区产能布局,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和动员、调运、跨区域援助等机制。

3.加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分析评估肺炎疫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订、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因机构调整及职能转变等原因导致内容需要变动的应急预案。各单位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4.开展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建设。推进与邻县卫生应急合作,加强与军队、武警等相关部门应急力量间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共同提高应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开展区域卫生应急联合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区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二、稳步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

5.规范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辖内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公共卫生能力和应对准备进行评估研判,推进风险评估结果运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和成效。

6.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督促、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参照省级印发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完成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装备“补短板”项目建设。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有效提高各级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7.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精细化管理。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各承建单位要将单位内性能好、可承担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辆统一加贴“县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标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年内组织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开展不少于2次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对照《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考核评估指标》,强化队伍日常装备保养、训练管理,提高队伍卫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8.开展医疗机构批量伤员收治演练。推进县总院卫生应急救援准备,研究制定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快速接收、分流等程序,结合县总院应急床位扩充能力任务,开展批量伤员紧急接收演练,检验医院床位应急扩充能力建设成效和应急准备工作情况。

三、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

9.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按照《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要求,加强值班值守,强化信息整合,建立灵活高效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机制,有序有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加强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督、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健全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0.做好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渠道畅通。

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反恐等工作

11.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指导辖内卫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必管”规定,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和消防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卫健委新颁发的《医疗机构消防安全九项规(2020年版)》学习宣传,确保消防安全。加强对委直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督导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台账,督促存在隐患问题单位加强隐患排除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和消防管控长效机制,确保落到实处。

12.履行好部门反恐怖防范职责。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省医疗机构反恐怖防范标准》和《省生物行业反恐怖防范暂行标准》,加强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县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的应急备勤、日常训练和综合演练,各医疗卫生单位参照市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建设,做好卫健系统反恐怖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

上一篇: 量比的应用 下一篇: 活动评分规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