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探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探究方法

篇(1)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 实验过程设计

2.1 对照班教学过程

在对照班采用常规验证性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在讲解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的前提下,给出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及清水处理后,应该得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然后播放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演示视频,并根据视频,在黑板上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内容。演示完成后,开始学生试验操作,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操作过程,适时进行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学生实验完成之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得出课本实验结论。

2.2 实验班教学过程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于教师已对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进行了讲解,并且演示了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质壁分离及清水复原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蔗糖溶液的浓度改变或者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吗?结果怎么样呢?本实验选用什么样的蔗糖溶液浓度?针对这些问题,实验班学生自主分组并设计了实验。

A组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B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C组使用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D组使用质量分数为70%的蔗糖溶液,E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演示实验步骤和要求来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

3 学生实验结果及结论比较

3.1 对照班结果

对照班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过程,完成了整个实验的小组,所用时间为40 min左右,其中有几组获得了较好的显微照片,也有学生因不熟悉实验步骤而未完成实验,无实验结果。但课后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思路不清,表达不够准确,只能复述实验过程,不能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 实验班班结果

实验班实验小组中有少许组未完成实验,各组均完成本小组对应蔗糖浓度实验,并将小组最佳显微照片汇总教师操作平台,由教师整理后投影出来,供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班实验结果见表1。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了较成功的显微照片。

展示实验显微图片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组织其他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地指导。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 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② 使用的溶液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③ 液泡的体积、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实验班学生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就不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就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用30%的硝酸钾时,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开始失水的过程中,被选择吸收到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又吸水,所以发生的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液泡内的色素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4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4.1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科中的许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比性实验研究表明,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在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生物课程学习效率等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

4.2 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篇(2)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要更好的开展探究,合理的把握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是合理把握问题探究时机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是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自主参与。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除了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看书、提问外,还要指导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区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要做到分层,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 激发学习的动机。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感知问题,让其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就尤为重要。例如新课的导入以“探究”为起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①由旧知识导入: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②铺设情景:这些化学元素为什么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③展开探究:讨论的最终答案是运用溶液培养法,确定具体的矿质元素。

利用学生凭借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介绍一些生物现象或有关生物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有知识解答。如在学习“基因连锁互换规律”时,教师可先介绍果蝇的2对相对性状,要求学生试计算测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学生会利用已学过的“自由组合规律”得出4种表现型。这时,如果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释。这样设置问题情景,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施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理假设,并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可以说这一环节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核心环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具体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设计方案,运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缩小学生的探索范围,节省时间。同时要注意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例如,在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讨论,从理论上论证是否可行。方案确定后,各组进行实验论证。由于所设计方案是学生自己的拟定的,学生的兴趣很高,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有关的实验论证过程,认真地记录实验结果。在学生对实验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任何引导和启发,以免阻碍学生思维,只要求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改进。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但对学生所提方案可先不作评价,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样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的理念以及由此理念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证。“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图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钻研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3)

生物课本上的实验我想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大家都应该很熟悉。显然,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明白实验原理是不能够很好地让他们理解透彻的,也无法直接从他们手中的课本上找到答案,这就会刺激他们的一种探究欲望,这个时候,实验的情景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他们就会身处这个情景里,自由发挥,进而树立有效的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笔者认为,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层次,还能间接地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很好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的运行模式

有很多人不能搞清楚探究式教学这一概念,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解并非主导,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主导部分在于“探究”二字,探究式教学有以下特点:(1)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2)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3)探究式教学以运用为主,学以致用是原则。(4)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理念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用科学的方法来带领学生对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提升个人能力,包括创造力、交际能力、理解能力等等,起初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可能不会很明显地展现出来,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效果将立竿见影,我们的生物教学恰恰缺少这一种方式来突破。当有了探究式教学这个理念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将更进一个层次,不仅对学生有好处,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个人的一小步,就是大家一起的一大步,所以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方面起到了很积极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并进行有效讨论,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对学生来说起到了“正能量”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悉数得到自己的传承呢?所以,探究式教学我会继续沿用并不断实践改进,一切为了学生。

篇(4)

由传统课堂变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观念:由教师本位变为学生本位,由注重学习的结果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高中生物课,有关生物学实质和微观的内容较多,此时探究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实验,以讲述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方法、建议或实验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因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教学安排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中学生物课内容中,可探究的内容有很多,但有些内容不适宜进行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一定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2 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2.1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

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2.2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典型的贯彻探究性学习精神的课堂。整一节课就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既注重新旧知识的网络构建,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探究的过程。这节课还设置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对图片的探究,观察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总结出质粒的特点;以问题探讨的形式探究培育荧光猪的方法;以小组活动形式探究EcoRI酶的剪切方式;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以最后一个探究活动为典型。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后,再利用剪刀等工具进行模拟操作。本课中,教师作了大胆的创新,改为先由学生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实施方法使学生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这也可以证明,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灵活处理教材,探究形式应多样化,对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大胆创新,或适当进行增删。最重要的是要使探究精神真正地贯彻到课堂中。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20-02

在新课改内容的具体要求下,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教学改革,为了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实践教学抓起,尤其是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单一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使课堂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被动变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情境创设法在课堂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是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法。

一、情境创设法教学的作用

情景创设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真是环境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当中互相帮助,快乐的学习,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情境创设法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情境创设法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从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使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

二、情境创设法教学的实施

情境创设法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施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即在活动当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实现高效教学。情境创设法的实施要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营造舒适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情境创设法一般包括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了解人物故事和分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情境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将情境创设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1.图片创设情境

大自然中的万物无时无刻不是千姿百态,而往往这些自然界的奇观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起人类探索的欲望,所以,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在上课之前进行放映或者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都会起到调节学生学习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比如说,在讲解“花的结构”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查找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图片,以独特、另类的花为搜集的重点,例如生长习性怪异的食人花、雌雄同体的两性花小麦、致命的罂粟花、世界上最小的开花植物无根萍、世界上最大的大王花等,通过对特殊花朵的鉴赏,除了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花的结构,加深印象的同时实现了高效学习,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视频创设情境

要想让创设一个系统性的情境,视频创设情境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切合课本知识点的视频并不容易查找。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注意力呈高度集中的状态,更有利于学习,所以,要搜集适合的视频是视频创设情境的关键。比如说在讲有关“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更具说服力,更加官方的视频,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系列讲坛都是不错的视频资源,《焦点访谈》一直都是影响力最大的节目,报道的时间更具真实性,所以也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孔雀石绿、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诸多报道视频当中选取一个事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视频当中了解食品安全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再现。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

3.人物故事创设情境

生物学史中不少的名人趣事都可以拿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趣味学习,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讲“物种起源”的有关内容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达尔文的故事,达尔文是伟大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从小就对花草、昆虫、鸟兽非常感兴趣,他会观察母鸟孵小鸟,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他还会捕捉蝴蝶、蜻蜓等做标本,有一次,达尔文为了观察小鸟,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下,很长时间过去了,一只松鼠把他当成木桩,竟然顺着爬上了他的肩膀。他不懈的观察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材料,为他提出的“进化论”和“物种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达尔文的故事,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学说,还要让学生学习达尔文善于观察细节,善于总结,大胆推理的精神,探究精神是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通过故事既使学生知道了“物种起源”学说提出的背景,又阐述了生物学习的重要精神,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4.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设计课堂小活动,鼓励学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适当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穿插角色扮演的互动环节,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舒适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物的课堂充满活力。

情境创设法是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只有将情境创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运用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生物史上的名人传记,通过分派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角色扮演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初中的生物课堂充满活力,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育观,由学生在课堂上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质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缺乏科学的探究能力。本文在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中,给教师提供在教学实践上可操作的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能力。

一、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最后,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合作、轻松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七、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八、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7)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篇(8)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52-01

生物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针对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对于支持学生的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没有完全革新改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拉大,实验教学活动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等等。为了切实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应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方法。

1.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创设探究性情境的目的在于摒弃之前传统意义上教师与学生关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通过创设一个自由、和谐、平等、富有探究意识的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得教师放下自己所谓的"架子",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自我创建的探索性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将自己大胆的想法及时告知教师和同学,有价值的话题大家再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探究的活跃性学习氛围和友好互动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既要列举出不同胎生和卵生的动物,前者如猪牛羊,后者如鸡鸭鹅,同时也要适时进行课堂活动。生物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的认知相抵出的地方,这更是教学的难点,很容易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提问活动,首先由教师将所有动物名称列举出来,然后各组或者男生女生进行分类进行抢答提问,回答的又快又好的团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课堂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是进一步的言语探究,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鸭嘴兽是胎生还是卵生",首先让同学们了解鸭嘴兽这一物种,其次让同学们根据课堂上已有的知识回答鸭嘴兽的种类,当同学们不明白为何卵生的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的时候,此时教师再进行解说,同学们就能恍然大悟。这样通过学习――反馈――再学习的三步过程,能够让同学们对于胎生和卵生与哺乳、非哺乳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增加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提高学识。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不到位,有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和教学观念落后上。尽管新课改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然而在某些农村地区,教师依然顽守已经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之教师本身专业素养的不高,缺乏挑战和自我学习的意识,长久以来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教学活动的发展。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提高自身学识的同时切实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维护自身教师权威形象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相关生物学常识和原理,真正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课为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依据课本的行文顺序进行授课教学,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创新性教学。具体来说,依据"生物进化"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放映相关的生物进化的视频、电影、纪录片等,让同学们在感概生命进化过程的奇妙之时,再利用PPT的形式,将已经制作好的同一物质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及特点向同学们一一展示,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好奇。正如伽利略说所:"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在课堂尾声,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幻想式的讨论,即讨论未来的动物或者人类是否还能再次进化,再次进化的理由以及进化后的新形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样一种循环往复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这一空泛的主题。

3.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其独有的教学环境优势,即农村的实际生物自然条件。在过去的农村教学中,由于教师将教学束之高阁,割裂了生物教育与现实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浪费了农村这一块宝地。探究性学习理念要在农村生物实验教学中真正倡导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从农村的实地环境出发,有效利用好这一天然的教学资源。在农村中开展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与自然环境、生物信息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熟知自然,且在长期的农活劳作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课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开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生物的变异》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完相关原理知识后,征求农民同意之后组织班级去田地里进行实地考察。如果有同学愿意邀请大家去自家田地里观察杂交水稻的特点和收成,教师可以请该同学向大家简要介绍农民对于杂交水稻的普遍评价,同时与其他传统普通水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杂交水稻更加高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结论。通过实地考察,将理论与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有助于孩子们用科学理论指导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88-0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究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呢?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引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言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利用谚语引言引发学生思考。如,用“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来说明动物的节律行为;用“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来说明变异现象等。

2、利用谜语引言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和对人类的益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两头尖尖相貌丑,没有脚来没有手,长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谜语;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有关知识等。

3、利用诗词引言,加强情感教学。如,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来导入两栖纲教学,“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再如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来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过与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来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问题引路,使学生善于用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如可以设问: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反判性”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及新教材的科学史教育。打破学生只正面接受知识的学习定势,迫使学生产生“逆反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应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激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教师要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把当前问题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三、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思维方式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等。还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如“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可以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危害”,把小鱼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浸出液,观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鱼的燥动不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出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课外小实验,使学生产生生活情趣

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益,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此活动分不开的。开发课外实验素材,优化生物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例如“生物学知识在餐食业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植物物候学的研究、显微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等等。这些实验能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验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的拓展,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求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上一篇: 项目建设基本流程 下一篇: 建筑业税收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