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风控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混业经营财务监管缺失有效控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首先就要对公司运营各环节的真实数据进行准确把握,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大都具备极为复杂的运营结构,而且并没有将较多的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这就导致不少金融控股机构的下属子公司处于监管空白,传递到总部的各财务信息也存在着极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混业经营财务监管工作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高层无法对财务危机的形成原理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无法确保决策的科学准确性,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监控工作失去现实意义。
3.财务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普遍形成对于公司高管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不少财务风险问题产生于指缝中。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组织结构从上到下层层、层层委托,在自身监督约束条件不明确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国有股份较多的金融控股机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的缺失极易导致一些高管责任心较为淡薄,不利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日常财务决策,也加大了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存在于财务治理方面的结构失衡、风险管控不到位、监管缺失以及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四方面问题,同时为进一步满足《新国九条》中“拓展资本市场广度深度”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的要求,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工作在混业经营模式下的完善策略展开分析:
1.优化金融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为防范来自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各子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对其财务治理结构进行优化是金融控股公司所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从财务风险的作用机制来看,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越高度集中,其公司就会面临越大的财务风险;而公司的独立性越强、董事会规模越大,或者公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越到位,公司就会面临越小的财务风险。因而,降低公司多元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公司应不断优化其财务治理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董事会机构,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源自于公司内部的现象。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应致力于各子公司内部管理的加强以及系统治理整体性的提高,增进子公司同母公司之间关系与功能的明确程度,构建整体治理链条,不断完善集团组织结构,这样才能长久保持金融控股机构对下属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失衡现象的出现,有利于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控水平的提升。
2.强化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金融机构内部安全网,完善子母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建设,使之形成利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迫切需要构建符合其自身实际状况的财务危机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对多元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应在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的独立性,同时将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同公司各级组织结构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建立并且维持一个管理有序、高效统一、令行禁止的财务风险管控组织体系。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应从公司的财务控制目标、信息沟通机制、控股手段、风险识别以及内部控制环境等各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不断强化其财务内控体系建设,保障公司多元化经营活动的开展。
3.加强信息披露,保障组织协调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出现以及金融控股公司交叉经营各项金融业务,这就极易导致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的累积和监管空白。因而,为增加金融控股公司资本运作的透明度、提高金融行业信息披露动力、降低公司的信息成本以及满足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不断对自身的信息披露机制加以完善,减少公司财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而且金融控股机构还应做好机构协调工作,保障各组织的协调运营,防止各子公司以及字母公司之间形成利益冲突,这样才能够从信息监管的角度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危机发生几率,提高其财务治理水平和能力。
4.完善财务约束机制,防范风险传递对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其应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完善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实现收益与责任的相匹配,以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出现。(2)建立长期化、全面化的激励措施,以维护职工的工作激情与动力。(3)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对于高管人员的考核制度,明确其工作职责,防止由于高管人员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此外,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具备叠加性,无疑也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系统风险,因而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及下属各子公司都应从以下方面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防火墙”:(1)明确各子母公司业务范围。(2)限制资金运作范围。(3)规范高管兼职行为。通过这些手段和策略才可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金融机构中的传递,同时也利于金融机构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作为世界排名前五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石油拥有石油石化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业务体系。1999年11月,中石油独家发起设立了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等主业注入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分别于2000年4月6日、7日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其目标,是实施资源战略、市场战略、国际化战略,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王国为中石油的财务管理体系归纳出6个重点:推进大司库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资金保障与管控能力;深化大预算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建立会计一级集中核算体系,坚持强化会计准则和高端课题研究,会计信息决策支持作用有效发挥;实施战略型资本运营和价值型股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集团整体价值;稳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增强风险管控能力;金融板块业务稳健发展,初步实现产融有机结合,服务保障主业能力逐步显现。
在这个体系里,最耀眼的莫过于中石油的大司库管理体系。
2000年,中石油大力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历经11年的努力,规范了资金收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保证了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和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国内外金融市场,对集团公司资本结构、总体财务风险、资金流动性管理、融资管理、汇率利率风险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超出了资金集中管理的范畴。
2009年5月,结合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根据“资金全面集中,统一规范管理”的工作要求,中石油正式提出构建大司库体系,同时从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方面设计总体建设方案。集团成立以总会计师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项目小组和专家组,公司内外近400人直接参加了项目建设,项目组从理论研究、制度建设、流程设计、信息系统建设四方面开展工作。
2011年8月31日,中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蒋洁持召开2011年第二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司库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其中,《司库管理办法》对资金流动性、债务融资、金融市场投资和司库风险管理等内容进行规范,共7章42条。其中,大司库体系的特点被描述为“以财务公司为统一结算平台,通过总分账户联动实现结算集中、现金集中、信息集中;以集团总部和所属金融企业为主体,实施融资一级管理;以所属金融企业为平台,统筹管理投资业务;将司库风险进行细分,实施司库风险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资源的统筹管理和金融风险的总体管控”。
2012年4月17日,中石油大司库体系正式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此举开创了央企在资金管理、产融结合方面的先河,标志着该集团财务管理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六大需求
王国介绍说,“司库”是当前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资金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组织专业化,独立于会计、税务的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资源集约化,全部资金都由集团司库掌控,风险统一管理,资金统一运作;手段信息化,使用成熟软件,与ERP无缝衔接。
大司库体系的建设,正是出于提升中石油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是可以加快资金归集速度。通过账户联动,大司库实现了银行账户实时归集,这将大幅降低现金持有量,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可以提高财务稳健性。大司库体系突出了流动性管理,将整体资本结构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对保护公司财务稳健性、维护公司的信用等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可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大司库体系将司库风险细分为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客户信用风险等,引入了量化管理工具和手段,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是可以提高决策的支持能力。自主设计大司库指标体系,并固化到系统之中,在决策支持子系统中,对司库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分析展示页面,对各主管领导提供有效的支持决策信息。
五是统筹兼顾金融业务。产融结合是中石油既定的战略方针,在大司库体系中,金融业务被纳入监控范围,通过对金融资产总量监控,控制金融风险,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保障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是可以实现管理精细化、信息化。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总部理财,银行授信业务实现了信息化,收支全程记录监控,敏感支出自动预警。中石油大司库体系的信息平台由5个子系统共同构成,包括了50个功能板块、1299个功能点,使用单位包括集团总部及所有下属企业。
管控升级
一、财务公司目前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运营机制、客户群体范围、业务交易范围及从业人员组成均呈现鲜明的行业特点,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与其他专业金融公司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风险集中度要大大高于那些面向社会的金融机构,目前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认为集团内客户违约风险小甚至不会产生违约的人不在少数;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常把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
(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管理较零碎,缺乏完善、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风控工作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精通各类业务、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滞后
财务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虽然存在一套风险管理系统,但适用性不强,风控工作还是存在主观性较强、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的特点。同时,在原系统中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限额管理、资产分类管理、监测预警等覆盖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功能,无法全面实现客观、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
二、财务公司在信用风险体系建设方面的改进
基于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现状,财务公司信用风险体系建设必须要符合自身需要,建设思路总体可以概括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客户评级、授信管理、资产分类及监测预警功能建设为手段,从而实现信用风险体系整体建设。
(一)客户评级建设
在制度的制订过程中,根据行业通行做法,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十个等级,可设置相应的级次得分。信用指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行业特性,不同类型单位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力求简洁、实用。客户评级结果与授信管理、信贷资产分类相关联,评级结果折算为相应系数参与授信限额计算、资产分类工作,真正实现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化。在系统功能建设方面,设计不同类型企业的评级模板和行业平均值,通过计分规则的设定,完全实现客户评级工作的量化。
(二)授信管理建设
客户风险限额是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敞口的核心工具,是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和可偿债资源,从风险控制角度计量的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常是1年,对其授信的最高额度。在授信管理的过程中,可通过与周边业务系统的数据关联,实现授信额度实时控制,做到授信与用信环节的无缝连接,客户的额度管控可及时反映在相关的系统中,或以较大程度提升财务公司授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在授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公司还需强化对客户风险限额的管理和执行,给予客户的授信额度不允许突破风险限额,除非客户自身偿债能力外仍有其他足额质量风险缓释措施的,也可出于发展需要承担一定风险敞口扩大。在授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公司还要树立正确的信贷经营理念,充分认识第一还款来源是防范信用风险的关键,高度重视对借款人自身现金流及偿债能力的分析,不能把贷款回收寄托在抵押物的处置上。事实证明,当第一还款源出现问题时,银行对第二还源的追偿,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操作难、变现难、执行难、回收率低等问题屡见不鲜。
(三)风险资产管理
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处于信用风险体系的后端,目前财务公司根据银保监会的要求对信贷资产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管理,但从财务公司五级分类管理的实际应用来看,可参照商业银行模式对正常类、关注类和次级类细分为十个级别。通过信贷资产细分,可更加精细的分析各项贷款的相关风险因素,清晰的展示信用风险的评估与分析,全面、动态揭示贷款质量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资产分类依据的充分性,提高了贷款的风险敏感度,对贷款业务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与经营管理。
(四)监测预警功能建设
针对财务公司信用风险主要指标情况,搭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框架,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数据分析和在线监测、预警。在实践中,可根据财务公司年度风险偏好,通过直接获取风险系统信用风险管理数据,根据设置的指标和预警阈值,利用多图表、折线等形式从多维度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对于接近预警阈值的指标,可直接反映在相关的“仪表盘”中,真正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在线实时监测。从而使得财务公司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重要风险,同时也满足了外部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管理需要。
三、财务公司信用风险体系建设成效
(一)提升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集团客户信用情况进行量化,把握客户信用状况,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夯实了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提升了财务公司甄别客户风险级别的能力。在财务公司授信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了集团客户在授信额度下开展授信业务的工作模式,突显了授信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由五级分类变为十级细分,将有效推动财务公司信贷资产分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二)向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迈进
随着财务公司信用风险体系的建成,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向专业化、流程化、信息化的建设目标迈进,流程也趋同于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为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和技术支撑,同是时也为建设现代集团财务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
(三)为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提供支撑
紧盯经济发展趋向上的瓶颈攻关,着力提升金融管理服务有效性。围绕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谋划,把握好全市经济发展的趋向,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短板,认清高原特色农业、居家旅游业、休闲养老、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等新的优势领域,巩固传统产业中的优势环节,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人民银行将通过综合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考核评价等方式,加大对货币信贷政策效果考核评估,对评估效果好的,给予货币工具倾斜和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紧盯金融创新发展瓶颈攻关,着力促进产品与服务创新。盯住改革发展方向,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常规,破除思想束缚,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对接金融服务。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目标任务,正确处理好加法减法关系,满足各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注重对新业态、新生产组织形式、新消费模式的研究,形成自身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动“创新金融”“绿色金融”根植曲靖经济建设中。
紧盯贷款担保抵押瓶颈攻关,着力提升担保抵押实力与内涵。信贷风险管控虽然是银行的“生命线”,但要突破唯有现行担保抵押才发放贷款的传统模式。要正确处理好担保和担当、风险补偿和风险管控、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信贷融资和非信贷融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顺周期和逆周期、服从和服务等关系,增强工作灵活性,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的信贷需求,就要在创新风险管控、创新担保抵押上做好文章、积极支持。
紧盯有效信贷供给瓶颈攻关,着力拓展金融工作视野。认建航向,着力把党建目标和各银行机构经营目标深度融合,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责任,作为践行宗旨的行动,与为百姓脱贫致富、为企业谋划发展紧密联系。在“三去”中有逆周期思维,防止过度紧缩;在“降成本”中搞好金融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在“补短板”中主动出击,盯住基础设施、县域经济、“三农”服务短板,尽力加大投入。人民银行将以信贷对接、信贷指引和信贷评估为手段,辅之依法开展各种检查和管理,促进各银行机构围绕省“四个一百”、市“六个一百”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立足曲靖区位优势,加大对生物医药、新型科技等重点行业支持。
紧盯金融风险防范瓶颈攻关,着力维护金融稳定。面对金融风险防范新形势、新问题,人民银行将与银监、金融办及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强化金融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处置,以发展的眼光处置风险、维护稳定。各银行机构要强化风险管控意识,稳步拓展各类客户,对暂时有困难产品有市场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不良贷款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详细分类,不搞“一刀切”,凡不是恶意拖欠的,都要想办法支持盘活。对于可以尽快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客户要以只争朝夕的作风,及早投入、及早形成经济金融稳定的支撑。对于体系外的互联网金融、P2P等新型金融业态,要以榜样的力量引导规范,形成体系内外互助合作、和谐竞争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中D分类号:F275;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前言
近年来,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得温室效应更加显著,这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而产生,在财务会计方面,“碳会计”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会计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最大努力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大大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排放,从而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在各个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开始将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低碳经济理念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次,通过开展实施各种战略来促进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式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火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其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均可谓体量惊人,由此决定了电力行业与低碳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飞速发展,碳交易的日益活跃,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会计问题也日益增多,电力企业碳会计理念亟待普及,碳会计体系的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
“碳会计” 一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作为会计分支进行研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在最近十几年,我国才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碳会计的发展史不过十几年时间,加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手段特殊复杂,所以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之外,鲜有电力企业研究碳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话题。对此,本文按碳财务会计体系及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分别进行阐述。
1.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对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限制。“碳排放权”不仅是电力企业拥有的权利,而且预计可以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此“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认识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具体地,“碳排放权”通常可确认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种资产,其中:一是金融资产。“碳排放权”之所以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性质是由“碳排放权”在交易市场中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自由交易决定的。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碳排放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被出售,也可以自身使用,是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权利。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合理的。三是存货。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存货在一般情况下需具有物质形态,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权利,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外,专门从事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机构将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称之为“碳披露项目”。笔者通过分析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发现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表现。电力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存在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信息的改变。第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即相关报表信息要对气候变化下电力企业承担的碳排放风险进行反映。经研究发现,碳排放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应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真实风险与机遇披露出来以供利益相关人决策。第三,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在低碳经济盛行的今天,电力企业报表中碳会计信息的披露已经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对碳披露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利益相关各方判断气候变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为决策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依据。
2.碳管理会计体系
上述碳财务会计体系仅考虑了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对碳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亦不容忽视。旧有的根据成本、费用进行决策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碳管理会计要求对成本管理有更深层次的剖析及细致研究。例如,碳管理会计可将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碳因素提取,对由此产生的成本费用分解并分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碳会计成本的影响一目了然,最终形成可供电力企业高层进行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碳管理会计是适应可持续经营发展需求所产生的一项管理手段,它可促使电力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样发展的电力企业才能长久,才会有前途。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相关课题的论文研究还是实务会计处理均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差距还是巨大的。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碳会计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国家不仅需要完善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尽快出台碳会计核算、披露相关的制度依据,还需制定一系列税收法规,对企业进行政策引导,例如,对于排放温室气体量一直处于标准以下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碳排放收益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等。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央行强化会计核算内部控科与风险防范的方法[J].听中国总会计师,2009(3).
[2]郭晓莉.国有电力企业内部控科存在的问题与时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11-02
一、COSO框架、ERM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介绍
(一)COSO框架和ERM框架
1992年9月美国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完善,COSO框架是目前国际上认同度最高和最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自COSO框架以来,已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提出COSO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2004年9月,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新的框架是在1992年COSO框架的基础上,结合《SOX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将构成要素扩展至八个要素,具体对比如下:
与COSO框架相比,ERM框架更为广泛,无论在内容还是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和提高,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拓展和细化了内部控制,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风险整合系统。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为了规范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五部委在2008年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及一些配套指引。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形成,是我们内控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对加强和规范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充分表明国家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企业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经营,才能安全抵达美好愿景的彼岸。
二、构建ERM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风险管控中心、资金集中管理中心,在集团发展战略中起着双重作用,既要对内培育和完善企业集团的内部“金融市场”,又要实现盈利目标保障公司持续性发展。因此,财务公司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既是深入贯彻上级要求,保障集团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财务公司应对复杂经济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
2012年12月,公司作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之一,按照《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正式启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华电财务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国际先进的COSO、COSO-ERM、BASELⅢ的内部控制理论,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以控制环境为前提、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以控制活动为主体、以持续监督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保障的内控总体框架,之后不断进行完善。内控框架如下图1所示: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基本内涵和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依法合规、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如果没有内控环境的保证,设计得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公司高度重视培育企业文化,将内控文化融入到公司的“金帆文化”中去,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思想和意志的统一,激发了全体员工的潜力和热情,纷纷积极投入到内控体系建设中去,全体员工都成为了风险的监控者、管理者,使内控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二)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华电财务根据ERM框架拓展了风险评估的内容,将风险管理过程分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四个步骤,将公司的管理重心更多地向风险管理转移,四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完整过程。
1.目标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是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起点,只有设定了正确、清晰的目标才能保证公司的战略航向不发生偏离。为此,公司每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研判集团、公司战略、利益相关方诉求等确定公司的总体风险偏好管理策略,作为公司风险管理的统领性文件。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风险识别是否全面、深刻直接影响风险分析的质量,进而影响风险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华电财务从实际出发,全面解构公司风险,建立风险数据库,按照战略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分类建立控制规范和底层风险数据,通过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制定《风险数据库管理办法》,形成风险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与反馈、更新及维护的动态化运行机制。
3.风险分析。明确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和影响程度是风险分析的两大核心任务,华电财务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种情况,将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一般风险三级。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绘制风险坐标图,如图所示:
其中,A区域是低风险区域;B区域是中风险领域;C区域是高风险领域。公司选择承担A区域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公司编制了覆盖公司全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矩阵,根据风险控制点的重要性程度将风险设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确定不同的评价频率,对于内控评价发现的风险,根据其所在的风险区域分析风险发生的情况、原因、整改措施等,确保将有效的管理资源用在关键风险点管控之处。
4.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和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解决方案,进而把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范围之内,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华电财务的风险应对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采用专业的风险计量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匡算出公司总体的风险资本,分别确定了公司总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各类风险的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风险管理策略,通过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以及风险承受等方式达到公司风险―收益的平衡。
(三)设置岗位清晰、权责分明的内部控制措施
良好的内部控制措施是保障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华电财务在全公司范围内设计并实施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确保所有的业务运行规范可控。针对所有业务流程绘制岗位职责不相容矩阵图,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轮岗等手段确保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公司为了避免出现“一支笔”制度和盲目授权,制定了《授权管理办法》及各项具体业务制度,对业务的办理实行逐级有限授权,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要求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四)建立顺畅、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完整收集整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并借助信息技术,促使这些信息以签单的方式在企业各个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的过程。在制度上,华电财务建立信息与沟通的相关制度,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时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财务、经营合规性及风险状况,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在系统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公司各个层面的信息和数据,确保公司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有效。
(五)构建内控评价、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相结合的内部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机制保障,在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华电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分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纪检监察体系。公司定期开展内控日常评价和年终评价,采取各部门自评价和风险部门再评价的方式,风险部最终出具内控评价报告,编制《内控待完善事项汇总表》,列明完善标准、完善期限,责任具体到部门,定期由风险部门进行督促跟踪,确保内控评价成果的落地;将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与内控有机结合起来,将公司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纳入到公司内控评价整改事项中去,实现了内控与内审的资源共享、相融共生;公司配备了专职的纪检组长,设立了纪检办公室,配备了相应的纪检监察人员,并定期对纪检监察人员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有控则正、无控则乱、得控则强、失控则弱”,公司通过建立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了风险,保障了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只有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总结内控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集团公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建成“三化一流”能源集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池国华,朱荣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将一些分散的少量资金聚集起来借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式,即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经过审核将借款需求在P2P网贷平台上,有资金闲置的出借人根据平台的借款信息,自主进行投标,借款人完成借款,到期后还本付息。这里P2P网络借贷平台充当借款人和出借人之前的桥梁,借款人除支付一定的利息外,还需要向P2P平台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有了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开始了优胜劣汰。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现状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起源
P2P 网络借贷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普及和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互组合,为有资金需求人群(借款人)提供小额借款的一种商业模式,是传统小额信用借贷交易互联网化的一种表现。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交易过程中,都需要通过借贷平台来审核个人信息,资产、信用记录及银行借贷情况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都是通过P2P平台来实现。
P2P网络借贷平台最早起源于英国,并在美国的Prosper网站得到较快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模板也是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于2007年成立的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开创了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先河。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金融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后,各种网络借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网络借贷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选择
根据对国内主要P2P网络借贷平台研究发现,按照平台采用确保出借人资金安全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可以将我国P2P 网络借贷平台基本模式归纳为自担风险模式、担保模式、风险备用金模式以及综合模式四类。很多平台又在这四类风控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丰富,从而形成了平台保证模式、第三方担保模式、小额贷款担保模式、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模式和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模式、抵押+风险备用金模式以及担保、抵押、债权转让、风险储备金相互多种组合的综合模式。但无论选择哪种风控模式,平台的运营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都需要出借人和借款人先在网贷平台上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并提交个人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进行身份认证和信用审核。一般来说,平台对于出借人的审核流程相对简单,对于借款人的审核流程较为严格,除了进行身份验证之外,还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判断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P2P 网络借贷平台基于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交到平台上的数据,进行线上匹配。之后,各平台再根据选择的风控模式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运营流程。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现状
进入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之后,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由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市场中参差不齐的运营着大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竞争愈发激烈,开始出现两级分化,劣质平台经营情况每况愈下,成熟而被认可的平台则人气越聚越多,P2P网络借贷平台开始了优胜劣汰。截至2015年底,网络借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同时全年网络借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全年2528亿元的成交量增长了288.57%,截至2015年12月底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13652亿元,标志着我国网络借贷成交量正式进入万亿元大关时代。而随着网贷成交量稳步上升,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也随之同步增加。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4394.61亿元,同比增长324%。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平台运营面临流动性风险
一直以来,小额度、快审批、短周期是P2P 网络借贷经营模式中最明显的身份特征,也是资金需求者最为迫切的需要。因此决定了资金的流动性成为借贷交易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所以其中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也是平台运营中最不能被忽视的问题。通常来说,P2P 网络借贷平台中涉及三个主要的参与主体都会影响到流动性风险。首先是在平台上注册的借款人和出借人。因为借款人和出借人只是借助平台才联系在一起,当借款人为满足借款条件而隐瞒信息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或平台对借款人的调查不实,都会放大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增加了业务风险,另一方面不得不通过自身力量去调查核实客户的信用状况,也提高了业务成本。
(二)信用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法规不仅是P2P行业发展的保障,更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针对规范P2P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迟迟未能出台,导致我国网贷平台征信体系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同时,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门槛太低,导致行业基础薄弱,发展的条件不足,反过来制约着征信体系发展。同时,信用体系不健全还表现在借款人对还款的拖欠上。因此,未来我国需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征信系统数据库、培育并发展小微信用市场,有效化解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三、完善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的建议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加强对借款人的征信尤为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到P2P借贷平台的存亡,因此应适时出台个人征信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推动我国征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鼓励P2P平台自建征信系统
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平台交易之前,平台都需要对其进行审核评定,所以平台在审核同时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数据库。同时P2P网络借贷平台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又具有透明、公开、数据可记录等特点,都为P2P网络借贷平台构建自己的征信系统提供了可能。因此,应鼓励并推动网络借贷平台将用户的借贷行为和信用进行计算统计,用来组建信用数据库。首先要加强对借款人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的收集工作。在进行借款人注册时,必须要求借款人提交的真实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线下审核工作。其次是采用合适的评价模型进行对用户评级。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信用评分模型打分,对所得的分数进行汇总统计,确定等级,从而实现P2P网络信贷平台征信。
(二)建立统一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标准
由行业监管部门或P2P行业协会制定出台统一的行业信用评级体系标准,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确保同一个用户在不同P2P借贷平台的评级体系下所获得的信用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网络借贷平台的征信数据共享,实现平台之间直接信息对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避免借款人在一家平台违约之后还可以在另一家平台生成新的信用记录。此外,在收集用户信息时,注意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严防用户信息和数据的泄露,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
(三)开放传统信用体系数据库部分使用权
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还未能形成客观、公正、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制约了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征信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依法建立了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内容的个人信用档案。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推动P2P借贷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P2P网络借贷可以使用传统信用体系数据库的部分数据,增强对用户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四)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
P2P网络借贷模式在运营和交易中积累了海量的借贷交易记录,可以有效的推动对传统征信系统发展。因此,在社会环境成熟,各种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可以将P2P网络借贷征信体系同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征信、行业信用征信和商业征信全部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大数据信用平台,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传统信用体系则可以借助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进一步完善用户的信用评价,而借贷平台利用传统信用体系提供的客户信用等级,更加方便、快捷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信贷资金。同时,加速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进程,鼓励社会机构开展个人征信,共同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四、结论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也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个人征信体系缺失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行业成熟的进程,因此需要从借贷平台本身出发,有效依托金融体系征信、行业信用征信和商业征信等传统征信体系,多方协作,共同发力,鼓励P2P网贷平台征信,整合传统征信,组建大数据征信体系,共同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迈上健康发展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灾备模式之选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 “两地三中心”的灾备建设模式,即具备生产数据中心、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同城应急灾难备份中心。但由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及外资银行各自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不尽相同,因此灾备体系的建设模式和成熟度也存在差异。
据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刘文荟介绍:“目前中信银行灾备采用的也是两地三中心的模式,在本地有一个同城灾备,在西安一个异地灾备。异地灾备的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技术并非问题,需要银行视业务需求来确定投入规模,如果数据量大需要带宽资源很大的话,成本也会很高。”
据了解,国内100多家城市商行中有80%以上的商业银行没有灾备中心,仅有一些简单的数据备份措施,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这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异地灾备建设的现状。对于资本实力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城商行而言,如何权衡灾备目标和成本投入成为困扰IT主管的问题之一。
上海银行北京分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卢长顺向记者表示:“技术不是难点,更让我纠结的是如何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去实现既定的灾备目标,需要一个前瞻性的把握。”
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保险业灾备实践中。“2008年,保监会《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指引》,要求5年内各保险公司至少达到规定的最低灾难恢复能力等级要求。但很多保险公司可能无法达到,因为投入的规模依托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水平,需要公司决策层综合评估,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灾备体系建设规划。” 华夏人寿保险信息技术部负责人王自杰谈到。
“云”灾备受中小金融机构青睐
“小概率,高风险;高投入,低效率;建设易,维持难。”这是对灾难备份本质特点的经典归纳。
一般而言,大型金融机构由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很高,且对IT投入的成本顾虑因素较少,会倾向于自建高等级的数据中心。而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如城商行、区域性银行,在做大做强向全国性银行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则更关注IT外包服务。
“从自建灾备的缺点来看,一方面它极大增加了国家灾难恢复建设的整体投资;另一方面,从金融行业自身来看,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缺乏专业化运维人才和统一运维体系规划,灾备系统运维水平、效率和可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因此,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网点规模有限,业务相对单一,所以其信息化需求虽然迫切,但也没有太多投资预算去做大规模的灾备自建,他们更倾向于成本较低的灾备服务云模式。” 赛迪顾问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吴李知向记者介绍。
云计算的出现,为灾备行业带来一个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的途径, 势必在金融业灾难恢复和数据保护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众多IT服务商正努力抓住这一市场良机,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公司副总经理郭全明介绍:“由金融电子化公司牵头的灾备服务云项目已经开始运营,该平台可满足6000家中小金融中心灾备需求,基于可靠的灾备技术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帮助中小金融机构提升灾备服务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重在保障业务连续性
出于成本考虑和预算限制,一些金融企业仍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灾备体系建设,但从金融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的具体需求来看,灾备虽然能够一定程度避免金融企业因突发灾难造成的关键业务数据丢失,但在保障业务连续性方面,灾备并非是万能的。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刘文荟强调,“中信银行的灾备相对比较完备,目前关键业务可以做到灾备切换,但还无法做到所有业务的无缝切换。”
对此,国开行专家常委会委员许成军也谈到,“灾备重要的不是技术方案,而是管理,是团队。举个例子,某银行的业务系统需切换到灾备中心,可能导致业务中断几小时,需要业务部门主管授权,如果联系不上业务主管,就无法快速有效地实施灾备切换。”
因此,灾备再好的技术方案如果没有完善且切实可行的连续性计划支撑,灾备建设本身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无法确保达到灾备恢复预期目标。业务连续性管理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应单单从IT部门来看待和管理这项工作,而势必要上升到决策层来组织和推动这项工作,灾备系统也不仅仅是IT项目,而应是管理项目。
很多IT主管都碰到这一问题,对他们而言,在完成灾备系统建设之后,更需要考虑确定完善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案,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当故障发生,从团队到IT技术,从基础设施、业务恢复,到公关处理等各方面,都需要周密的考虑,才能确保灾备体系发挥价值,支撑业务连续性管理良好实施。
专家观点
中信银行信息技术部IT经理
刘文荟中信银行目前在灾备方面做了两地三中心,在本地有一个同城灾备,异地灾备是放在西安,但还无法做到所有业务的无缝切换,目前我们首先将关键业务做上去了。 对异地灾备而言,不管是数据备份,或是应用备份,技术上来看都能实现,关键看投入规模。
上海银行北京分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卢长顺
金融企业的灾备建设是非常的重要的,目前我们在数据的备份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需要权衡灾备目标与耗费的成本和时间是否匹配。因为灾备建设提高一个级别所增加的成本很高,可能我个人认为功能提高了10%,但投入需要增加30%,这常常让我们陷于纠结。
新版COSO报告的解析与借鉴
金融危机与银行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
资本预算决策评价方法的比较与优化探讨
浅谈财务管理中的往来账款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辨析
关于科技补贴收入确认问题的探讨
论企业价值管理——基于EVA应用研究
浅议企业间借贷的法律效力及风险
最终控制人性质、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
企业购买金融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公司快速扩张下的财务管控十大手段
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政监控的一点认识
事务所行业专长、董事会独立性和真实盈余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与传统管珲模式的比较
通信工程海外项目管理及风险控制探讨
人行国库资金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策略研究
EBITDA相关指标在证券公司信用评级中运用辨析
浅析集团企业授权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路
EVA与传统会计指标对MVA的解释能力研究
国有公司与民营公司成长性的比较研究
基于审计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分析
构建新疆地域特色的内部控制刍议
构建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指标体系之研究
出口产品反倾销会计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上汽集团的内部审计与内控评估体系
公开市场股份回购的动因分析和财富效应
现代电子商务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与应对
浅析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实施途径
艺术品行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与防范
报纸广告业务内部控制建设尝试
政治联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传导渠道分析
ERP系统在销售成本控制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战略分析
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
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组合类型关系研究
国有企业12345内控框架述评
建立基于EVA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浅析企业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中国式治理
资金风险管理体系与资金风险的应对措施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进口制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BSC的应用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外部审核问题研究
创业板上市公司持股高管辞职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1)-0027-05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特点及运行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从阿里推出支付宝解决了网购消费的信用问题开始,互联网消费开始对传统实体消费领域持续渗透。2014年,互联网电商悄然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京东率先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从而开启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网贷平台、支付征信机构相继通过小贷、分期类产品进入该消费金融领域,如趣分期等。随着消费金融试点的逐步放开,从2014年开始一些实体产业类机构也相竞引入互联网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消费金融业务,使得传统和互联网消费金融逐渐进入了融合阶段。据统计1,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322.8亿元,环比增长106.4%,预计2016年将达720.7亿元。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供应链为依托,基于线上化的消费生态体系创造了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基于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的特征,以自有供应链和他有供应链为依托,在教育、校园、装修、医疗、租房等多领域渗透,拥有更广、更易得、更精准的客户覆盖面,再通过分期的方式解决客户需求与即时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二是以风控为核心,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风险,提供小额、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在贷前、贷中的风控手段与传统金融机构比,在模型运用、信息获取、风险识别、审批效率等方面均加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2的应用,实现了小额授信即时秒批,还可进行流程前期、中期实时欺诈风险识别,并即时中断授信。
三是以竞合为导向,存在政策监管风险和融资局限,但拥有广泛紧密共赢的合作。较为大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逐渐重视政策监管风险,努力达到监管准入、合规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取业务牌照,控制法律风险,提高融资资质。同时广泛的与银、证、保、商户紧密合作,促进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多方共赢。
(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模式
1.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自有供应链为主线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电商系、产业系。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无现金分期购物和有现金小额消费贷款服务。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基于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细分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主要代表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3。与电商系不同的是,产业系消费金融平台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多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以金融带动主营,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
2.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
以他有供应链为依托的消费金融平台,主要包含支付、征信系和网贷系。支付、征信系消费金融平_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大数据获取渠道、信用评分模型为主要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拉卡拉。网贷系消费金融平台同样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以网贷融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主要代表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备
虽然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互联网金融不同领域的业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个人征信采集及使用等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过程中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等问题,不利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未能得到有效管控
近几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都是事实上的金融业务,但从事这些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仍然被定义为商业企业,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同样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则受到《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4的限制。这种不对等监管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监管套利的可能,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一些权力,同时,企业和个人各类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不公平竞争,不仅提高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也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有限,流动性支持较弱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集团自有资金、小贷公司资金、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和与银行合作放贷等方式。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行额有限,占其消费金融交易额比例较小。例如,京东白条年交易量达到200亿元,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项目金额仅为15亿元。融资渠道有限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信息尚未纳入人行征信系统,风控体系难以完全对冲信用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经营时尚无法应用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使其在贷前应用大数据分析时,因缺失信贷信息而易面临较大信用风险。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也无法获取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征信信息,同样存在风险防范问题。另外,随着行业主体不断增加,一个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的大额信用卡、消费金融,非银行渠道的P2P、电商、互联网银行等不同渠道,同时获得远超其还款能力的融资授信,而不同平台上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可能出现多头授信的风险。
三、对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消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完善消费金融行业法律制度建设,尽快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法律法规范围。在消费金融发达的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金融的法律,如1968年《诚信借贷法》、1974年《统一消费信贷法典》、2000年《信用卡法案》,不仅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平和安全,而且为其消费金融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制订具体的、可操作的既能促进消费金融,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法规细则,共同培育良好的消费金融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有效管控
建议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中,运用信息技术精准监控其资金流、信息流、资产流情况及合规经营,防范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准入门槛、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资金情况、信息使用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监管,一旦经营不善,将直接导致个人及企业客户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间接影响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申请质量及已发放贷款客户正常还款行为。
(三)加强流动性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议加大流动性支持,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融资便利。着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对于从事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适度放宽其融资条件,简化金融产品发行核准程序,降低融资成本,采取有效措施把控其流动性风险。如,支持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电商消费金融等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将互联网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税收、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房产数据整合,逐步形成覆盖信息多元、人群广泛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对消费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完善从事金融行为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切实保证信息安全。
(五)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是对传统消费金融体系运行不足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为传统金融体系滞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未来发展提供了突破路径。建议支持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总量可控、风险可控条件下持续创新,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为抓手,实现互联网金融业态实时的总量可控、风险可控,促进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同时保持消费金融行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50-81.
[2] Bertola, G.,Disney;,R. and Grant, C.,2006, The Economics of Consumer Credit, MIT Press.
[3] Bucks, B., Kennickell, A., Mach, T. and Moore, K.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 from 2004 to 2007: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R/OL]. http://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9/pdf/scf09.pdf.
[4] Durkin, T.A.,2000, "Credit Card: 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 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623-34.
[5] T彦明,程都. 美国消费者金融公司的运营环境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0,06:71-72.
[6] 龚丹丹,张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消费信贷的比较及风险控制研究[J]. 征信,2016,01:82-85.
[7] 黄小强.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界定、发展现状及建议[J]. 武汉金融,2015,10:39-41.
[8] 李燕桥. 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 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9] 尹一军.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67-71.
The Status, Current 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a’s Internet Consumer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