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学习的思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优点在于: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有统一的内容和评估标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为扎实;教学的组织性、计划性强,还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缺点是:不能充分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等。而课外学习就能够创造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乐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内容又可以打破课堂单调、内容固定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而只有把语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用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课外学习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进行课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课内指导。课内给学生以严格的规范,奠定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授以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延伸补充课堂所学知识,予以扎实的训练。课内“举一”课外“反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协同运作,“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摄取于课外,营养于课内,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都会成为一种孤立的封闭的存在状态。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就像一只鸟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就像它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折断了,飞不起来的将是整个鸟儿,而不仅仅是另一个翅膀,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孤立狭隘地只把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内,只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置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于不顾,语文教学质量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提高的。课外活动的主要功能大致分以下几类:
1.以丰富知识为主
语文课外活动,大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1)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道德情操、巩固课内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配合课内教学的课外阅读。②配合社会教育的课外阅读。③拓展知识的课外阅读。④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大量的获取多方面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与创造精神。但要注意一点,不应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2)收听收视。听广播,看电视,电脑上网等也是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年来,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及时、快捷、内容丰富、广泛,学生可从中获得最新的、最重要的知识。但是,这类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混杂,必须选择试听内容,特别是电脑上网,一定要排除那些不良内容的诱惑。(3)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诗歌创作讲座、文艺欣赏讲座等等。讲座的知识比较集中,能在短时间内学到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专题讲座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请专家讲,还可以由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讲。
2.以训练技能为主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要靠反复历练才能形成。语文课外活动包括了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有关的一切活动,为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技能训练,一是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应需性训练;同时,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语文训练的活动。
3.以开展智力为主的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和想象力,特别是发展他们的创造智力。
4.以综合实践为主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也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游览观光,到社会上作宣传、搞演出、推广普通话、消灭错别字、举办夏令营等,都是社会实践内容。这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活化书本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语文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主人翁意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活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热爱与学习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只要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哪怕再难的内容,学生们也愿意去学,并且整个的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学生们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本文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提升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建议。
1 当前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
1.1 缺少互动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一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只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原因,学生很少会有自己主动去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在将信息传送以后,也得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知道所传递信息在信息接收者处的消化吸收情况。此种情况让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却未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让课堂学习没有乐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这样的观点,学生通过识字、练字和不断的朗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视了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素质教育背景下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质量,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果。
1.3 课堂学习缺乏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或者是充满“乐趣”的知识教学过程,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伴随着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高,因此亟需提高课堂学习的乐趣。
2 提升学习兴趣的途径
2.1 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
可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因为低年级儿童对猜谜语比较有兴趣,教师可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生字。如教“美”字时可以说“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将“金”字时可以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通过这样的充满游戏乐趣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的参与游戏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2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从而做到让学生学的兴致盎然,让他们在学习中领会到新知识,享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种种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这篇语文课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鸟类图片,在导入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法,并把老师自备好了的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循序渐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展开他们的想象,这比传统的简单讲述更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3 采用穿插绘画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古诗篇章,插图更是精美。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一方面,通过绘画获得诗境的体认。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早春之图,对每一个学生的画作要给予肯定,并且可以选取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讲述对他们创作画作的思考过程,学生们通过绘画获得创造的乐趣。学生去给古诗配图,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4 采用音乐的方式激发兴趣
音乐是激发人情感的有效的催化剂,教学中通过音乐特有的声韵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好的课堂开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在师生问好后立即放《二泉映月》乐曲,声音由弱到强,由低到高。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学生。播放结束后,提问: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是谁创作?为什么取名《二泉映月》?他是怎样谱写成的?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趣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大,毕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符合小学学生的生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5 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识字“亭、停、泡、炮、跑”时,我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在识字环节中,有的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通过演示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比字左右结构的宽窄、上下结构的高矮,并动态显示生字的笔顺,这样的识字教学扎实、有趣,学生收获颇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6-01
1.构建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言语技能,学会共同生存。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地促进性地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是:独立思考DD小组讨论DD组际交流DD整体评价,其中小组讨论是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倾听,适时干预和引导,在组际交流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不同意见的碰撞,不断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合作交流中才能得到培养。
2.构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则是新学习方式的归宿。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明确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DD形成假设DD拟定计划DD验证假设DD总结提高。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不一定拘泥于这个固定程序,可将自己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思路归结为:自读课文,查阅资料DD提出问题,小组讨论DD解决部分问题,提出新问题DD深入研究,总结评价DD成果展示,延伸拓展。这种探究性课堂教学突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中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也有学生群体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和师生间的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构建重于实践的学习方式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
4.构建基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基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2 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
4.3 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5.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如果再机械地接受很难适应未来学习乃至于建设的需要,作为我们老师必须去充分地打破常规,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同伴等打成一片,真正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向着一个个推进。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创造力、探究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真实意义上的熏陶感染。笔者从教于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对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感触颇深,现拙笔于此,企求得到方家之教正。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未来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命题,主要来自于自身语文教学的感悟。平时的语文教学,也许同仁与我的感觉相似,小学生的互动学习效果是不尽理想的,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一是小学生好热闹,他们的互动学习一般都建立在颇具表演形式的基础上,离开了这一点他们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上的互动学习的兴趣可言。二是小学生毕竟年幼无知,他们根本上还不知其互动学习的意义,也未曾悟出互动学习对自己学习的深度影响。由此而知,我们小学生的互动学习仅仅停留在我们口头上的叫叫喊喊而已。所以,要想把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去落到实处,窃以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小学生去初步感悟到互动学习的意义所在。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是不便于言说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去让他们尝到其甜头,或者说是让他们去感知没有与他人的有效配合,即使自己有天大的能耐也是达不到根本目的的。譬如教学《荷花》,不少学生被叶圣陶的荷花的香气熏醉了,似乎也跟叶老先生一样与荷花共舞起来。这应当说是文本内容中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所起的作用。然而学生在言谈却错把荷叶的柄看成为茎,引起部分人的笑话。这笑话并不稀奇,谁能什么都懂。而这简单的笑话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去做好了这篇文章,平时的教学总让学生去努力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去初步领略未来对他们的需求,这样学生在平时便会比较自觉地互动起来,而且越是互动其兴趣会越高,质量也就无需言说了。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同伴
窃以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不高或者说是不得够较为理想的提高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小学生对小学生之间总不是那么的十分的了解,进而致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去心碰心的交流互动。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的互动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同等的,有些学生是茶壶里下的饺子有得到不出,这些学生往往同样是受人瞧不起的。有些学生能够急中生智,可有些学生则正好是相反,情急之中反而根本也说不出一点点所以然来了。当然也有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直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残疾,对于互动学习有其存在就等于是没有一样。应当说这些学生都可以算得上是互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每个学生不去正确对待这一部分人,互动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性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提高我们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必须切实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同伴,理解自己的同伴是十分需要的。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十个指头虽然有长短之别,但各有各的作用。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没有任何出色的表现,但他也是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就应当同样去受到阳光雨露的沐浴。再次要告诉我们学生的是,大家一起学习,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些同伴的难处,尤其需要找到他们所需要帮助的地方,向他们伸去援助的小手,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同伴给以的温暖。这样,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互动效应才有一定提高的希望。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互动效应需求学生读懂文本
说出这样的话或者说是提出这样的命题似乎是有些荒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有人会这样去认为:学生如果读懂了文本还有什么需要互动呢?就是我们学生没有读懂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但是,笔者却不这么以为,要想使得学生在某些意义上实现高效互动,十分需要学生去读懂文本。因为没有读懂文本的基础,学生的互动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所以,要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互动,一定要花大的气力引领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应当说,以往我们也有预习的,只不过没有这么称谓。但是,那种预习也称不上什么前置性学习,因为我们大都布置学生去抄写生字、生词之类的东西,比较机械。对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学习产生不了多少效果的。窃以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们教师也是需要认真预设的,就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不要简单的让学生就去读书,或者说强调学生去读几遍,还要读给家长听,搞些叫什么家长签字之类的木头邪儿,那是极为不妥的。应当说原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为我们开了前置性学习的先河。我们则完全可以去把小学生的前置性的语文学习搞好,这样可以为学生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去增添后劲。譬如我们的语文前置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去读的,但不要就是光让学生读,要设计带有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循着问题读,或者说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也能在一定的提示下学会把文本读懂。有人反对小学生使用课课通,说是那样制约了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还可以去加强学生阅读辅导材料的能力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诱导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开心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情景,对培养儿童的语文兴趣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采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出题那一节,那情景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学生兴趣盎然,活跃课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的同时,总是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四、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高中生的互动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全程指导。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互动监控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互动学习就可能处于失控状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学习时,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无所事事,而应该从不同方面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互动学习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1.纠偏。在教师宣布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后,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把小组讨论的主题及时引导到课堂主题上来。
2.消除误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和误解,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及时消除误解、纠正偏差,拨正方向,带领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3.避免冷场。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学习时,小组成员可能缺乏组织性、纪律性,配合不好,容易出现冷场局面。另外,学生在表述讨论结果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冷场局面,教师应分析冷场的原因,或指导互动学习中的一些技巧,或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的见解等。
4.避免过分依赖。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教师、同伴有着过度的依赖心理,过度渴求他人帮助,自己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其明确个人职责,增强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鼓励他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去帮助同伴,共同提高。
5.关注问题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我们发现有六种消极学生:过分沮丧的学生,不被认可的学生,灰心丧气的学生,不够主动的学生,厌学乏味的学生,骄傲聪明的学生。教师应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为其提供情感动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让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同伴开展互动合作,发挥互助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追求“合力效应”
“合力效应”是小组群体意识的反映,体现在互动行为的协调性、效率性等多方面。高中教师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教学,就应该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效地融合,高效地统一,发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教师要实现“合力效应”必须做到:
(1)同心合力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应该想方设法地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行为,将教学目标高效统一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科学合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小夹角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思维方法、知识基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矛盾如果不解决,不化解,很可能就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这样就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作用,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教学目标的高效度和高期望值
教师应不断发掘学生的能力,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表现,它和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中,将设置的群体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个体目标。
2.教师要强化自身魅力,形成吸引作用
教师要运用崇高伟大的思想品德、渊博深厚的语文知识、科学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新颖的教学手段,才能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优化自己的素质和人格。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尊敬,让学生信任,让学生全面配合支持自己,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
3.强化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反馈和协调
一、探析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
1.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对个性的追求,接受能力强,且非常容易为新鲜事物所吸引。而网络语言新奇、怪异,不受规范约束的特点,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网络语言在青少年的群体中有很大的“市场”。另外,大学生大多处于刚成年阶段,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比较差,对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还无法清晰地辨别,这就造成各种网络语言,甚至一些“劣质”的语言肆意闯入他们的语言体系中,对他们汉语的学习和使用造成不利影响。
2.青少年对网络语言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语言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网络语言是一种非规范的语言,不能够用于像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部分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流行对语言的规范化有影响,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诸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将这样的影响最小化,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等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语言基本都是乐此不疲地效仿和使用,而网络语言的一些危害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是很难深刻认识到的。
3.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处于适度范围,并没有给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
学生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新鲜有趣,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主流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而且表示不会在课堂或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会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反而觉得网络语言给他们的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部分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将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词挂在嘴边,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追求幽默的、易懂的、甚至有些恶搞意味的网络语言化的文学作品,而对我们民族传统的经典的语言作品不感兴趣,审美情趣受到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形成;导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困难,语文教学与个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
二、对策
根据调查反馈的问题,结合与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与交流,并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建议。
1.呼吁全社会共同维护良好的语言环境。
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已经出现在某些主流媒体上,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是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群体,网络语言通过这些更具权威性的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会更大。新闻报道,正规的报纸杂志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作为一种负责任的社会工具,它们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规范语言的标准的情况下,新闻报道、报纸杂志应该承担起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榜样,应该慎用网络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保持和维护好一个规范、严肃的汉语环境。
2.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化场”以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教师要客观、公平、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多疏导,忌堵压。
这就要求教育者适当地“走下讲台,走进网络”,了解学生都在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及其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同时,当老师能够看懂学生的文章中使用的网络词语,容易和学生产生亲近感,不会认为老师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这样,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教育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一味地否认和抵制网络语言的做法从长远来讲是不可取的。应对网络语言,教育者也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数千年演变中,形成完善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这种语言文字系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中的大量新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库中,对那些实践证明有益的网络语言文字,我们应学习借鉴,并使之融汇到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在创新中继承,从继承中创新。
二是处理好利用与干预的关系。通过网络语言交流,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思想状况,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但是,很多大量运用字母、数字、和其他符号甚至谐音别字,将可能引起语言文字系统的紊乱,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对其网络言行进行一定的规范及干预。
三是处理好宽容和规范的关系。教育者面对网络语言,给予宽容不等于放任自流。“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和相对稳定是其内在特征,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的规范化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语言规范观,促进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2)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其对语言的辨别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处于人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语文基础打牢固,才能抵抗住不规范语言的侵扰。教育工作者和宣传媒体首先要给提供学生辨别的标准,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使他们正确判断什么是规范的语言,什么是“劣质”语言。
同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引导喜好使用网络语言的青少年学习一些汉语修辞学知识,指导他们正确掌握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使其在选择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时,不失准确,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准确、规范、生动,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如果能积极引导,合理使用,趋利避害,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与人交流的工具,更高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语言的美感,获得文学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汉语语言和民族文化。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仅仅是一种新奇感、时髦感,以及以标新立异炫人的愉悦感,没有多少审美的成分。把语文教育提高到文学审美的层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汉语语言的魅力,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多阅读名著、唐诗宋词等优秀语言著作,逐渐远离低俗的语言,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靠拢。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存在的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逐渐形成气候。许多语文教师在课改发展的潮流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少有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讲”堂,教师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灌装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的场景,争相发言、上台表演、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
然而,透过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真正深入到课堂生活深处,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一理念理解的深度不够,或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走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
1.源于假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只有有价值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如果教师的问题宽泛松散,缺乏具体情境,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题目选择不当,问题的选择即没有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2.缺乏自主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现在有不少经过精心“包装”的语文课,俨然是课改的一个新生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探究――个性体悟――延伸拓展”,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每一阶段的具体流程是“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乍一看,似乎处处流淌着新理念的血液,步步跳动着新课改的脉搏。但一旦深入其课堂教学的深入,你会发现,隐藏在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的理念是变味了。
这种经过精心包装“新”教法,极具迷惑力,很容易让人一看倾心,啧啧称赞。然而,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这种披着“新理念、新教法”外衣的课其实是一种十足的“假冒货”,因为在这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权、提问权、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学习时间的分配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中,甚至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知情权、思考权都被“温柔”地剥夺了。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冀地操作。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合作、探究。个别老师便认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吗?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还美其名曰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
4.缺乏真实情感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教师往往都忽视这些差异,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或成人的设想,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在这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既忽略了师生间因为年龄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因此,自主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第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的,教育真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堆砌,不仅仅是分数的拔升;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灵魂的深度唤醒和对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真正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三、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策
1.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有效质疑。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教材和实际的情况,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
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②活动情境。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
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如果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效组合,高效效率。有些问题必须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而有些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感兴趣,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学生合作起来才有一定的价值。具体的操作,可灵活分组,象:同排;前后几位;学习小组……,由组长担纲、组织,组员合作探究,将其统一的结论由组长这位“代言人”,向全班进行阐发,而组长与组员也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的“搭配”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做“代言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合作组合的“寿命”才会长久,其实际的价值彩绘凸现出来。
4.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5.反思回顾,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关键词 后进学生;科学实践;策略思考
一、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自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课是我们小学教师所耳熟能详的,于先生的语文教学在我们心目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那就是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让后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信心,回味他的语文课,他把读看作发展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生命,送教下乡,他不知道班情和一些学生的底子,课堂上他悄悄获知某些后进学生,而他就是在这些学生中去用心,力求就把心用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过他教学《全神贯注》的实录,人们拍案叫绝,先生将那些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得那样的惟妙惟肖。这让我们感到:后进学生的教学我们不能去埋怨,而是要想方设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必须让学生在具体语文实践的诸多活动中真正感到“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当后进学生能够感到这些,他们也就比较充实进而进行比较有持久性的学习。应当说对于后进学生我们也过多的加大其机械训练的力度,但似乎总有这样的感,训练得越多越是让我们产生过多的南辕北辙之感。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笔者总是考虑如何让后进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跟同伴们在一同学习,也在一同进步。具体做到把属于后进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快且尽早地抛给他们,把关爱之心多向他们释放,把他们的成功适当进行细节性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后进生,最起码他们的心态是不可能有自己就是后进生的感觉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则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就是后进学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学习的能量也会得到十分充分的释放的。
二、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倦态度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后进学生往往是最缺乏语文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他们极易产生语文学习的倦态。课堂上他们往往多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儿,要么就是用手去玩他所喜好的玩具,要么就是看那些与语文课堂学习所无关紧要的数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力图解决的问题是要努力消化甚至消除后进学生的学习倦意,当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倦意,才能通过学习的诸多正能量的释放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譬如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都要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广泛的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生要能够背诵古诗文80篇(段)并要阅读相当数量文字要求的儿童读物。这样的要求对于我们教师乃至后进学生且多是十分头疼的,放弃了对后进学生阅读积累的要求,那最起码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师严重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努力消除后进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诸多倦意,让后进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状态。就拿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来说,笔者首先利用小学古诗文读本上面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让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也能尝到琅琅上口地诵读记忆的甜头。在让后进学生进行诵读记忆时往往不给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在每天进行检查时总让后进学生能够有着比较充分的准备,更为主要的是让他们有提前表现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不再腼腆于全体学生。后进生在这个时候往往显得十分的兴奋,这就从一定意义上消除了后进学生学习的倦意,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成功分享到一定属于自己所创造的快乐。
三、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成长欲
人都是有一定欲望的,尤其喜好看到自己的成功。小学生也是十分喜欢获取成功感的,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些语文学习的后进学生,他们也大都喜好自己的成功,即使是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成功,往往也都是喜形于色。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当后进学生能够去获取了,即使是某一个小的方面获取,那么学生则完全有可能就在这个方面得到一定或者长足的发展,甚至是这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者是长进。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从关注后进生对语文学习成功向往度出发,既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又让其增强再学习的信心。譬如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作为教师抱着一颗尊重后进学生的心,让他们把自己阅读鉴赏的自我发现和见解表达出来,对于他们的表达我们并不强求怎样的到位,但只要沾一点边儿就行。实际上在我们的后进学生中,有时尽管是不够到位的见解却能引爆我们全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次教学古诗《七律 》时,笔者发现一位平时不怎么好于表现的学生,把他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笔描画的图很腼腆地拿给我看,起先我还真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哪有什么画的意味儿?但仔细端详,画笔是幼稚的,但轮廓却是清晰的,能够表现比较理想的主题。由此,笔者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它投影出来,让学生进行观赏。学生不但尽情地欣赏起来,还对其投去羡慕的目光。学生对他的羡慕令其感到相当的自豪,当我与其交谈侧面了解为何能有此等灵感时,这位学生则近乎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原委:他看到电视节目,想到的艰辛,虽然自己不能像画家那样,但坚持着练就能画出自己感到理想的画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