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与交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际与交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际与交流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具体实践,是展示学生的交际能力、文明程度、语言素养的平台。要在文明和谐中进行人际交流,必须明确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口语交际作粗浅的感悟,仅供借鉴。

一、应对口语交际必须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感召力。

8、能准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不怕口语交际,应做到“听”和“说”两不忘

(一)听

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的发言,要能抓住中心和要点;如果听记叙性的文章,要能听清所写的人和事,听出条理和详略;如果听说明性的文章,要能准确听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如果听议论性的文章,要能明确作者的观点和道理;如果听课,要能抓要点作记录,做到重点不遗漏、难点不放过;如果与人交谈,要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能听同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二)说

在说的过程中,如果当众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语言清晰、音量适中、神态自然、语句连贯、语意完整明白;注意场合、对象,用语文明、得体;如果课堂答问、参加讨论,说话要简约、有条理、有针对性;如果讲述见闻、内容要具体、有条理,能用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如果口头介绍事物,要按照一定顺序,用恰当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果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要观点清楚,有一定说服力,不偏离话题。

三、巧记口语交际训练的步骤

训练口语交际题,一般可按照“看清题目”――“明确要求”――“抓住题眼”――“品读材料”――“理解题意”――“灵活作答”六步程序进行,这样以来,我们就不会走马观花、答非所问、人云亦云了。

四、明确解答准则,胜任口语交际

一般来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认为还得遵循这几条准则:

1、言之有“礼”。

“礼”即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得体的用语。

例:下面是一组交通安全温馨提示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

B、停一停,畅通与你同行;让一让,安全与你相伴。

C、遵守交规,严谨超载。

D、红灯、绿灯,灯灯是令;直道、弯道、道道小心。

显然,C项太直接,有命令的口吻,不得体。

2、言之有“物”。

“物”即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混不清的言语,话语应力求清楚、明白、简洁。

例:现在而今眼目下,到会的人基本差不多了,我们就准备按照我们的会议议程准备开会吧!

显然,这一话语中就有一些含混不清的言语,什么“现在而今眼目下”,“现在”“而今”“眼目下”难道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吗?

3、言之有“序”。

“序”即顺序,说话有合理的顺序,不颠倒混乱,要注意事物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例: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鞋也没脱就往沙发一躺,女儿见状,急忙端来热水,说:“您累坏了,去休息吧!妈妈,洗洗脚。”

显然,女儿很懂孝顺妈妈,但说话颠倒混乱,没有注意语句是否通畅,如果这样说:“妈妈,您累坏了,洗洗脚,去休息吧!”不就很好了吗?

4、言之有“节”。

“节”即简明,答题时要满足试题要求,简明有序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例:美好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你就要与朝夕相处的老师分别了,你如果想通过电视台点歌,捎去你深情的祝福,你会说些什么?

应该说:“亲爱的老师,感谢您多年的教诲,今天我将用歌声来表达对您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应从平时做起

1、说话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尊重对方,注意说话对象和说话场合。

平时我们说话时就应该要努力做到文明礼貌,充分地体现良好的文明修养和个人素质,要讲文明讲礼貌,懂得谦让。还要根据说话对象的年龄、地位、身份、职业、教养、心态及说话人的亲蔬关系等,考虑说什么合适,说什么不合适,还应考虑用什么样的言词、语气、态度来说才比较得体。

2、听话要了解对方的意思,准确地领会他的意图,抓住重点和要点。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要努力做到听懂对方的意思,领会对方说话的真实用意和目的,是真诚的交流,还是有意讽刺,是蔑视还是肯定、赞扬,从而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不断地完善自己。

3、说话要语句连贯,条理分明,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努力使别人理解。

说话连贯,是指说话的意思要前后衔接,句子排列有合理的顺序。每句话间有着自然的联系,不可颠倒错乱,更不能语无伦次,要一句接一句顺畅地表达所讲的内容。条理分明是说话要围绕一定的中心话题,确定合理的思路,注意必要的过渡和照应,这是从结构上讲的,为了解答好这类题目,我们应在平时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思维的条理性,掌握语句连贯的技巧,不断提高说话水平。

4、讨论发言要围绕话题,简洁明了。

讨论是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在一起互相陈述道理,发表看法的一种口语训练方式。讨论发言时必须做到围绕中心话题,做到中心突出,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简洁明了,使听话人容易接受。

5、复述或转述时,说话要力图完整准确,意思清楚,不走样。

给别人带口信,转达别人的意思,要求尽量做到准确无误,意思明了,要把原话的意思表达准确,不走样。

6、说话要讲究方式,使听话人能够接受。

说话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气氛,谈正题前,不妨先谈一点题外话,或者是对方感兴趣的事,有了良好的谈话气氛,双方的心理才容易沟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些话不便直说,这就要用委婉的言辞把话说得缓和一些,含蓄一些,使听话人容易听得进去。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并非一日而成,它需要我们年长月久地训练,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和生活幸福的必要前提。随着农村大规模劳动人口的非正规迁移和流动,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攀升到5800万,学龄儿童多达4000万人,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双方或单方的监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与行为表现。这些问题和表现,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发展,“从心理―社会学上看,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关系交往,亲子间心理――社会关系就无法有效确立,无法向健康方向发展”。所以留守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与不良的社会交往习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国内学者认为父母外出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是影响留守学生人际交往发展最直接的原因。刘允明(2005)指出,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的交流;其他亲友抚养者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更为不利,在亲友的立场上是不便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的,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友家中找到归属感。这些都决定亲友抚养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学生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则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覆盖面不到位,同时和学校监护无法协调。国外学者认为,与父母分开的心理伤害是导致亲属抚养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根源,同时由于抚养人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与社会交流情况等不利因素造成亲属抚养儿童遭受冷落和忽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上的辅导,中西方学者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类型主要特点

1.留守学生的家庭交往――父母严重缺席,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

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父母另一方单独抚养,孩子在家庭中常常欠缺父爱或母爱。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会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见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缺失父亲教养的孩子,可能有害羞、抑郁、沮丧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溺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引导。

三是亲友照管的留守子女。亲友照管就是把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照顾。亲友不便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及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注却很少。

2.留守学生的同伴交往――过于密切而失去监控和引导。

留守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控的情况下与同伴活动的时间会逐渐增加,同伴关系将给他们提供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无法满足的情绪支持、情感和思想交流。同伴关系是儿童发展社会能力、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也是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所必需的,并对儿童的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哈图普(Hartup,1997)指出,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而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作为同伴交往的重要形式存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体育课中老师合理引导,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彼此相容,相互接近,相互吸引,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留守学生的师生交往――教师对学生容易形成偏差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在情感上得不到支持,学业成绩往往不够理想,出现问题行为(儿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各种有碍其心理发展的行为),因此一些教师在教育经验基础上容易形成偏差,认为对不守纪律、打架、逃学、偷窃等外向的攻击要注意,而不爱交往、抑郁、容易沮丧等内向的退缩不那么重要。另外,一些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存在归因偏差,一种是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即在教育之前教师首先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把问题的责任退给学生。另一种是出现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归因不一样,即当优等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对后进生的同样行为,却往往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这一偏差对于本来问题就多的留守学生来说发展极为不利,即使他们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教师的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着眼于学生的积极方面,总是看到学生的进步,而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成长发展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给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信息交流,在因势利导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加强师生之间交往和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活动和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可充分利用体育课特有师生肢体和语言交流的特点,减少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另外,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师生的交往比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多样化,师生双方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师生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二、体育教学对改善“留守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1.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健康心理的形成。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的特殊形式,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深刻的寓意和无穷的趣味,通过体育所提供的时空条件,养成交往习惯,即参与体育活动的留守学生,在无意中会受到诸如“角色分工”、“位置规范”等一系列社会内容的“感化”。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的课程价值除了增进身心健康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意识。

2.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发展中良好合作精神的形成。

合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行为,但合作的心理品质不可能通过讲座和讨论形成,合作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体育特有的集体运动项目正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

3.体育活动能促进留守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

竞争作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代表着个人或团体追求成就和成功的动机。体育以“公平竞争”(fair play)作为宗旨,体育规则制订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双方或任何人是平等的。“公平竞争”同时又是一种道德教育,人们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形成权利和义务、成功和失败、机会和风险对所有人应是均等的意识和观念。

身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塑造过程,这一塑造过程需要以某种载体为依托,载体要能够对塑造对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使培养过程获得良好的效果,并能长期不间断地坚持下去。体育活动就是具有这一属性的活动。司科特(Scott,1986)将体育的心理效能归纳七个方面,改变态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知觉和反应的敏感性、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心松弛、提高身心解脱方式和获得运动操作技能。我们应让留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构建解决“留守学生”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培养“留守学生”的独立性,以及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并引导“留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正常发育,进而培养他们个体与社会群体和谐融洽发展教育模式。同时也呼吁社会从各方面关心和支持留守学生,让每个孩子脸上多一些笑容,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份希望。

参考文献:

[1]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学生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2]都振,崔丽娟.留守学生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张新友.论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天中学刊,2001.

[4]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李星.从家庭结构看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

[6]李香萍,亓凤华.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建设和谐社会[J].科技信息,2008,(28).

[7]蔡玉军,邓喜芬,罗国芬.留守学生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理论[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03).

[8]朱永良.农村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07,(12).

[9]吕建国.家庭生态与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55).

[10]唐红明.农村留守学生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5).

篇(3)

在本课的学习中,多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雕刻制作的过程,学习不同雕刻方法,提高对雕刻艺术的认识与欣赏能力。本课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在雕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激发其创作灵感和动手实践的欲望。通过感悟、发现、尝试、创作、拓展学习几个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雕刻的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作业展示中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他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展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教学目标:

1、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各类雕刻作品,认识雕刻的种类。寻找并运用身边的媒材,引导学生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雕刻的相关知识,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雕刻的刻制方法。

教学准备:粉笔雕刻的酒杯、ppt

教学过程:

1、出示展示物,引出课题。

2、生活中的雕刻品(公园里的石像;故宫里的图腾;寺宇里的佛像;精美的玉坠)

共同特征:通过雕刻而成。

3、解释雕刻的含义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4、请学生举手发言:生活中你所知道的雕刻品。(引出雕刻的不同种类)

5、雕刻的种类(1、按空间占用分类。2、按材料加工分类。3、按功能分类)

6、雕刻的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图文解释各种雕刻品及形式,着重将圆雕与浮雕做对比,帮助学生分辨两种雕刻品(请学生在学习了圆雕和浮雕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理解。)

7生活中不一样的雕刻艺术(知识拓展:水果雕刻、冰雕、蛋雕、粉笔雕刻……)

8、介绍雕刻工具

9、学习雕刻步骤(1、设计草图。2、切基本型。3、构画样稿。4、确定刻法。

5、进行雕刻。6、尝试敲印)

10、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件小型雕刻作品(分小组讨论,设计初

步草图)

11、课外知识补充:知识窗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81-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管理思想的转变,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物流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尤其是复合型、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据有关人力需求研究表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21世纪紧缺型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或与其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是,与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却难以适应社会要求,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的课堂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团队意识薄弱等问题的出现。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高等院校应改进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师生互动,共同构筑良好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位课程《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实践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布置若干个具体任务,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任务展开学习,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完成既定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的具体步骤。(1)设计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用来驱动的“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完整、难易程度等会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2)合理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项集体性活动,通过讨论,能够相互进行思想的碰撞,讨论者相互间得到启发,从而帮助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理清思路,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帮助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理顺思维,增强思想的逻辑性、语言的调理性和层次性,所以要进行合理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任务。(3)分析任务。在提出任务和分好小组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完成任务。学生围绕任务要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团队合作,顺利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获取更多的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团队协作,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5)总结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研究水平不同,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会不相同,教师要对完成好的小组给出扩展的意见,对完成差的小组给出细化的要求,使所有小组都能有所收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中的适用性

《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再认识,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解决国际和国内物流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推动实践性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收集整理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的实效。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教学说明。在课程开始时,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说明,让学生了解任务驱动法进行的方式,学生在任务驱动法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有关的课程规定和分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团队协作,观点碰撞。(2)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同时,合理地利用小组教学的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人数,按照6至7个人分为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思想、集思广益、共同研讨、解决问题。(3)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笔者将教材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些案例设计成任务,例如,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知识点细分了七个任务,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任务,要求小组成员互相合作、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合理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和课件,并在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任务,表达对实际问题的看法。(4)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根据问题,及时传授新知识,在进行不同的任务分析时,每一个任务都包含不同的知识点,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分工,如何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通力合作,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再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存在疑惑时,教师及时传授新知识,归纳知识点,这样,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获得更多的知识。(5)总结评价。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内部先进行交流,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提出一定的意见并进行修改,之后笔者随机选出每个小组的某个成员作为代表,在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演示文稿,讲解小组任务具体情况,笔者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6)任务考核。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加大了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70%和期末成绩30%的比例考核学生,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任务报告的考核和课堂讨论成绩。在任务演示评分中,主要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的方式,同时权衡小组组员对任务的贡献程度,对负责演讲以及回答问题的同学适当提高分数。

在《物流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加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完成岗位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庆英.物流案例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毕春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84-86.

篇(5)

通过护士对病人在留观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了预防保健意识,改变了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了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使所患疾病经常复发,加重了心身负担的情况,缩短了留观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篇(6)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说:“教育是一个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生产方式的差异和政治制度的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高政

治制度的完善。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需求条件下开始萌发的,同时也是在生产劳动的整个过程里面不断发张壮大起来的。教育的实质是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全人类共同享有它。但是,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教育就成了剥削阶级奴役下层阶级的强

有力工具,进行的教育实际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轨

迹。”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人生教育的工作。这样可以得到的好处就是,在学习方面根本不用为学生担心,在正确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是有保障的。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里面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很容易了,倘若出现少数的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教师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了问

题,或者是该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力本身就存在着一定

的问题,或者家庭和学校有没有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

生教育,甚至不能排除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嫌疑,这也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不重视学生的人生教育,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

没有办法学好的,也不排除有特体,有个别的学生能够学好,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会比会学习的人多几倍,甚至更多。

二、目前的教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或多或少不利于学生的人生教育开展,因为教师和学校对人生教育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读书,为了考试升学而读书,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好像全国不同地方的教师和家长在一起商量了似的,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都是大同小异很相近,都是要求学生一门心思搞好学习,学习是最主要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根本都不必放在心上。学生一天天只能在死记硬背中苦熬,学生的人生观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一步一步丧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无法看到学生的青春朝气和活力,也看不见学生的青春活力,学生也无法真正认清社会现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现状才会出现种种不和谐的现象。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从走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教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指导学生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去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应该有“我教什么科目的就只负责什么专业教学”的想法,专业教学是基础,而人生教育才是重点和延伸,要与时展的理念相结合,发展就必不可少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核心机构,教师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以,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人生教育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传输给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长大成人,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也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顺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六年级学生的人生教育就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最关键的阶段能够得到必要的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随之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困惑与问题,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美国学者艾利克森在其著名理论心理社会发展周期论中指出: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就会阻碍个体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为了深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笔者对本校202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及长期一线观察,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情感障碍、认识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学习活动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一、沟通的必要性

1.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注意多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新鲜灵活的网络育德较之枯燥的说教、呆板的训斥等传统方式更能为学生接受,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奠定学生可接受、可建构、不拒斥的心理基础。

2.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我校是江津区一所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学,有双留生273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3.06%。父母亲均在外打工长达5年以上的高达24.26%,我现在所教班级更是高达74%。

二、沟通的前提

1.利用传统面对面谈心式沟通获取信任

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信(包括MSN、QQ等)……现在,通讯方式变得日益多样化,但信息技术手段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与对班主任的苦心教导和劝说不理不睬,甚至有抵触情绪的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时,还得采用面对面的谈心式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后才能取得较佳效果。

面对面沟通不仅能了解言语的意思,而且能了解肢体语言的含义。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三大要素是文字、声音及肢体动作。面对面沟通时,三大要素影响力的比率是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沟通便是努力和对方达到一致性及进入别人的频道,也就是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所讲和所想的十分一致,否则对方无法收到正确讯息。

2.发自内心地关爱留守儿童

爱学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美德,也是班主任的天职。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爱的教育――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用爱与留守儿童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当他们真切感受到你对他的真心关爱,必定会回报以最真诚的信任,自然就会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吐露心声。师生之间以爱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耐心和韧劲克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3.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当然也会对着你哭。我们的大脑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就像一台摄像机,眼睛是摄像头”。所以我们摄入大脑的全是积极向上的念头,就能保持快乐的情绪;如果摄入的是消极悲观的念头,情绪当然就会低落无比。只要我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留守儿童,多看他们的闪光点,自然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起任何棘手的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如果再配以其他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如当感觉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把它做好,这样一定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沟通的方式

1.短信沟通

短信是利用手机进行传播的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与学生交流,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很好方法。有调查显示,12-13岁这个年龄群体在发送短信的群体中比例达到33.1%。

师生互发短信,内容涉及学习、家庭、生活、情感等问题,不但锻炼彼此的写作水平,使老师解决问题时更具针对性,而且避免部分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遇到留守儿童有抵触心理,不愿意听老师的训导,甚至会公然顶撞老师的时候,老师及时发条短信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坦诚的短信交流实质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短信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2.电话沟通

电话是目前最方便的一种沟通方式,具有省时、省力、快速沟通的优点,教师与留守儿童进行电话沟通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打电话前至少要做好两方面准备,否则电话沟通工作就是失败的过程。一是要有心理准备,在你拨打每一通电话之前,都要有认真、负责和坚持的态度,才使心态有一种必定成功的积极动力。二是内容准备,在拨打电话之前,要先把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准备好,最好先列出几条在你手边的纸张上,以免与对方在电话中交谈时,由于一些突发话题而忘了自己的讲话内容。

3.互联网沟通

网络中存在着一个亦幻亦真的空间。网上交流这种新的师生交往方式正在形成,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采用QQ和网友交流,相互传递情感和信息。教师取一个好听一点的昵称与留守儿童聊聊天、发发电子邮件等,这样师生沟通起来是不是更自然、有效一点呢?

我建立了学校留守儿童QQ群、开通了自己的电子信箱,并向学生公开,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样就连一些平常内向、不善言谈的留守儿童也经常通过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和我交流。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司马迁的话,联系历史和生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逐句朗读、理解,体会句与句之间的严密论证。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司马迁的话,联系历史和生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教学难点:逐句朗读、理解,体会句与句之间的严密论证。

独立学习

一、复习旧知

1.

我会写。

革命 彻底 压迫

批评 目标 炊事员

2.

我会讲。

课文5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一、复习导入

1.

课文5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

背诵第2自然段。

及时复习能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合作探究

二、逐句理解,合作填表

1.

查阅资料,交流疑问。

2.

接受正确的批评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还有别的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吗?阅读“钱学森回归祖国”的故事,思考钱学森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出示资料)

3.

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革命队伍现在的目标是什么?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目前要怎么做?

二、交流内容,感受论证的严密

1.

学生交流第一题,填表:

第几句

概括内容

使用的关联词

2.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第几句

概括内容

使用的关联词

接受批评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接受任何人的批评

不管 都

接受任何人的对的批评

只要 就

接受任何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意见

3.

学生交流其他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4.

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填表,引导背诵:

革命目标

革命形势

遇到的问题

遇到困难

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5.

交流。

革命目标

全民族的解放

革命形势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

遇到的问题

遇到困难

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看到成绩

看到光明

提高勇气

努力奋斗

减少牺牲

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6.

背诵第4自然段。

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进而感受论证层层深入的严密。

教授第4自然段重在对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在梳理中明白作者的意图。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1.

理解填空。

牺牲的本意是(

),是一个(

)词;引申义是(

),是一个(

)词。“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中“牺牲”的意思是(

)。

2.

填写关联词。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

)照你的办。

三、课堂拓展

完成“随堂练习”。

左侧三题参考答案:

1.

祭祀或祭拜用品 名 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为坚持信仰而死、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 就

落实词语教学,巩固课文内容,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篇(9)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成绩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学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爱护,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从教十六载,我认为应该这样热爱学生的。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应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不能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

篇(10)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大多数劳动力流入城市,好多农村夫妇都进城打工,只能把孩子留在年迈的老人身旁,或托付给亲戚照顾,顺理成章,老人或亲戚就成了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家中的老人本来就需要家人照顾,还要精心照顾年幼的孙子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生活本来就有问题,还何谈学习?亲戚再努力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吗?这样一来很多农村就出现了一群特殊儿童――留守儿童。据中国儿童信息中心报道:全国留守儿童比例已经达到了47.7%,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多。这样一来,留守儿童日益成为学校极力解决的难题。很多留守儿童本来就缺少父母的关心、呵护,生活上比同龄人得到的家的温暖就少,这样时间一长,就逐渐导致了性格孤僻、纪律散漫、价值扭曲、心理也存在一定障碍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立足人才成长,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一、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十足的爱心、耐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作为语文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爱心、耐心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爱放在第一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得到别人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从生活、学习细节上多关注他们。同时要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耐心地帮助他们,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我班有个学生母亲去世了,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学时会经常迟到、逃学。刚开始我屡次问他逃学的原因,他总是一言不发,后来我从邻居孩子的口中得知他家中的情况,就在语文课上时常鼓励他、开导他,和他谈心,遇到困难让同学帮助他。慢慢地,他变得开朗了,不再迟到、逃课了。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对待他们,要有十足的耐心反复告诫他们,孩子们才能接纳你,才能和你一起畅所欲言,你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真正地感觉到“家”的温暖,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呵护,在生活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这种长期缺少爱的环境下成长,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他们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父母虽然在外打工,但经常给家寄钱,再加上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手中的零花钱不断,导致孩子逐渐养成了逃学上网、购买垃圾食品、互相攀比的坏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利用上语文课、作文课给他们耐心讲道理,让他们观看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子,了解父母在外挣钱的艰辛,真正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平时在业余时间,让他们多读课外书,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这样他们可以在空闲时间过得更充实、更丰富,以填补空虚的心灵。孩子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感觉不到家的温馨、父母的关爱,难免会出现偏激的想法,这时我们就要多和他们谈心,及时纠正他们不健康的想法,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弥补父母不在时的他们的空虚。这样,既保证了我们各项活动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又填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空白,可谓一举两得!

三、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更多的包容心

留守儿童时常没有父母的陪伴,最容易产生怪异、偏激的想法,有时也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呵斥、责骂,而应该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耐心地讲道理,让他们明事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四、给他们营造“家”的氛围

人们常说:“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遮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人――亲人。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无形中就没了一个完整的家,没有完整的家,就没有完整的爱,没有该有的温暖,也就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对于这些缺少爱的感觉的留守儿童,我们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让他们一样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与关爱。具体方法很多,如制定一些软性制度,要求留守儿童家长们要定期与孩子们取得联系与沟通交流(方式方法不限,如打电话、网上聊天、写信等),让留守儿童们对父母不会太疏远,心理始终有一个家的感觉;从学校出发,适当转变观念,让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适当融合,让学生在学校能感觉到家的味道;课余时间教师多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觉得老师也是他们的父母;在校期间的一些重要节假日,学校可组织教师在校陪同留守儿童一起欢度节日,让留守儿童们同样能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以及学校也如家里一样温暖。具体方法很多,就看我们怎么去处理。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性给我们当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而这些挑战就必然要求我们人民教师把更多的精力与爱心放在这些学生身上,让他们同样能享受到阳光与雨露,同样能健康乐乐地成长。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总之,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同时,教师要尽职尽责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必须用全部的爱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从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

上一篇: 语文学习的思考 下一篇: 财务报表有何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