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科学与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乌申斯基说:“孩子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感知周围事物的。”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和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它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将教学化难为易,将大千世界的物质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眼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如:大班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记》,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地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图文并茂PPT课件、相应的游戏操作图卡和辅助教学的APP程序,给幼儿更直观的视听感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在短暂的数分钟内感受随着天气温度的不同,水发生的三态变化。
二、巧思妙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创设探索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幼儿引入探索科学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幼儿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科学活动《圆圆的和方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看了后笑得前俯后仰、议论纷纷。此时,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探索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有利沟通生活中的科学与课堂活动中的联系,从而丰富科学教学的内容,促使幼儿理解科学、爱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如科学活动“认识青蛙”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从而使幼儿能直观、形象、具体地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基本特征,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青蛙小时候是怎样的?然后引导积极思维,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利用动画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演变过程具体呈现在幼儿眼前,使幼儿有了更多的收获。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科学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为幼儿自主探索性学习,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都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要根据科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上。
(二)不要忽略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使幼儿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幼儿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幼儿在思维遇到障碍、探索受阻时,在幼儿不能自控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
(三)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幼儿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很多事情还没形成一个正确和有效的印象,对幼儿教育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去分辨最简单的对与错。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尤其重要。对他们科学知识的启蒙,也是以后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的一个关键性阶段。
一、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电子化、科技化时代,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有如下优势:
(一)集中幼儿注意力
信息技术让教育也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给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视频,音频的播放可以让抽象变为具体,变动变为主动。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声音的播放,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易懂。幼儿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的特点,并且在短暂时间后,如果不感兴趣,就会很难再集中。但是观看动画片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例如:在教小孩子磁铁的作用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视频里面一个小孩子捧着一盒铁钉,摔倒了,铁钉全撒在地上了,几个小孩跑过来帮他,都拿着磁铁帮他把地上的铁钉吸起来。并且发现磁铁2端的铁钉吸的多。几个小伙伴就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并且两级的磁性强。
这样幼儿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寓教于乐,小朋友们能被视频中的小伙伴们吸引,又能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视频和讲解的配合,能把小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最后,可以拿几块磁铁,让孩子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摆弄放在一旁的铁钉,达到了学习和实践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的引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论是何时何地,或者哪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例如孩子们不容易了解的知识:跨时空,远古时代人们长得是什么样子,慢慢的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而现在的人的长相又是什么样子的,做比较和对比。跨地域,南极的企鹅长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难以表述,难以教导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浏览专题网站,来得到各种不同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来让孩子们有个准确而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录像和录音等现在很实用的设备去实现现代化教学,这些工具有机组合,能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是一种无可厚非并且行之有效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知道羊是吃草的,兔子是吃萝卜的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到新知识和发现新问题。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可以放一些愉快的音乐,既锻炼了的欣赏能力,又陶冶了情操,还能让孩子们一直记得这个愉快的童年。这种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方式:一是幼儿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二是形象、生动、直观,三是省时、省力、效率高。
二、充分结合幼儿时期的特殊性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性
幼儿时期是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段,是培养自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段,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需要大人密切关注的方面。随着新课标,新观念,新学法的提出,以推动素质教育为目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一起共同健康发展,并促进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播放基本的科普知识,或者自我保护知识,能提高孩子们基本认识对错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开阔和提升,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宣传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引和利用,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爱好探讨新知识和新生活,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的本领,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在思维的蓝天中。
三、信息技术也有弊端
因为知识的宽泛,有时候老师们会忽略这些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让信息技术的手段成为灌输幼儿的工具。老师们要注意让幼儿们学段时间,休息段时间,有一个回味和吸收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们或许会过度关注这些设备的运用或者创新,也很容易忽略学生方面的情感交流,让教学成了单纯的展示而后陈列。
1、 引导幼儿感知、认识人民币,要求幼儿能够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且能掌握10以内人民币的简单兑换,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 通过对人民币隐藏秘密的发现和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育幼儿爱护人民币。
活动重点:
感知、认识人民币,要求幼儿能够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
活动难点:
掌握10以内人民币的简单兑换。
活动准备:
1、教具:面值为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纸币,1角、5角、1元的硬币一套、第五套人民币幻灯片、超市收银视频、第五套人民币防伪标示宣传册。欢快的背景音乐。
2、学具:自制人民币代用卡每人一套(一张10元、两张5元,10张一元),好吃一条街的场景布置(摊位:奶茶、炒面、烤羊肉串、蛋炒饭、糖葫芦、小笼包,所售商品均标有价格,1-6元不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超市收银视频导入课题。
提问:这是哪儿?他们在干嘛?(付钱),你们付过钱吗?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付钱做准备。
1、人民币分纸币和硬币。
放映课件并出示各种面值的实物人民币(教师出示顺序由大到小,纸币在前)。提问: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师小结:形状不同,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我们把长方形纸质的钱叫作纸币,把圆圆的、硬硬的钱叫硬币。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硬币有什么不同?(大小、数字、数字后面的字不一样)
提问:这个硬币上写了个1(一元),这个硬币上也写了个1(一角),他们是一样的面值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1后面是"元"的,它是1元钱,1后面是"角"的,它是1角钱,提问:前面是数字是5,后面是"角"的,是多少钱呢?巩固幼儿认识。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纸币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这些钱上都有图案和数字,以及我们国家的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有谁知道叫什么?(人民币)我们要爱护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钱的名字?(英镑、欧元、美元,泰铢。。。。。。)
4、引导幼儿发现人民币隐藏的秘密(防伪标识)
1)师出示一张20面值的假币:这是什么?可是银行的叔叔阿姨却告诉我这是一张假币,不能买东西,你们猜猜银行的叔叔阿姨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分组探究人民币隐藏的秘密,重点用透视法)
2)教师用紫光灯演示20面值真币中的数字标识并出示人民币防伪宣传册请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探寻人民币隐藏的其他秘密。(触摸、倾斜法)
(三)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学习人民币的不同付钱方法。(幼儿从"钱袋"里取钱学习付钱)
1、5元的付款方式。出示磁铁教具卤鸡蛋,师:我用人民币买了一些卤鸡蛋,1个卤鸡蛋,1元钱,两个卤鸡蛋多少钱?5个呢?怎样来付钱?
(1)幼儿探究不同的付钱方法。(幼儿操作探索并发言,教师演示幼儿所讲付钱方式)
(2)师小结:5元钱,可以是5个1元,也可以是1张5元等。
2、10元的付款方式。出示磁铁教具棒棒糖,师:我用人民币还买了一些棒棒糖,一个棒棒糖1元钱,10个棒棒糖是多少钱?怎样来付钱?
(1)教师引导幼儿探究不同的付钱方法。师:我想到一种付钱方法就是付10个1元(教师演示教具),你们还有什么好的付钱方法?(将幼儿的付钱方法用教具演示,重点引导幼儿1张5元和5张1元的的付钱方式)
(2)师小结:10可以是10个1元,也可以是2张5元,还可以是1张5元和5张1元等。
3、思考空间:(实物演示):
1根铅笔1角钱,5根铅笔是多少钱?10根呢?师幼讨论,教师小结:5个1角是5角,10个1角是1元。
(四)情景游戏:好吃一条街,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10以内简单的人民币兑换。(每个幼儿用"钱包"里的钱反复练习付钱)(播放欢快的背景音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4-02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能提供生动、活泼和鲜明的教学形象和动听的音响,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多重的刺激,创设一个和谐逼真、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进行探索,激发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和艺术化。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惟妙惟肖的动画场面;可以运用音乐CD,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意境优美的诗歌、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抒情味浓的散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感知能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文字、动画、声音三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诗歌《摇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态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反复地欣赏、理解、朗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飘”、“翻”、“吹”这三个词不同之处,并能在诵读时用语气表达对“白云轻轻飘”、“浪花轻轻翻”、“风儿轻轻吹”的理解,还能做出相应的动作。由此可见,教师凭借多媒体技术,以境激情、情景交融,使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像,激起内心强烈的美感和情感,使语言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达到“情切切、意融融“的境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话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理解力,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每个故事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故事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小鸟找家》是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在教学时我制作了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孤单的小鸟,孩子们仿佛来到了森林里。此时,他们就是小鸟,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景中。加上老师开放式的提问,引起了幼儿的共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鸟找家,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口语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知识、释疑解难的教学用语,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正确、规范,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是专业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幼儿教师教学口语根据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几种形式。
儿童文学这门课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必修课,文体教学丰富多彩,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不同文体,涵盖幼儿园《语言》课程要学习的各种文体,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是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几种文体,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在进行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训练的时候,以图画书的教学设计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口语训练,营造较好的训练氛围,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从而学生既欣赏优秀图画书的作品,为教学积累相关经验,课堂教学口语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做到学所需、练所用。
图画书阅读也称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活动,幼儿非常喜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学会如何鉴赏图画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何恰当设计运用导入语、提问语、讲解语、过渡语、结束语等课堂教学口语,给幼儿以文学美学的熏陶,给幼儿以正确的口语示范,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认真设计相关课堂口语,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以下训练方法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分小组进行图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利用此活动训练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具体操作方式是:每一小组每一个成员先在组内准备一本图画书的教学设计,故事内容不能重复,每一个成员都要设计教学图画书的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等,内容要与所赏析的图画书相对应。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表述,内容不能重复,设计方式不能重复,在全班进行表述,教师监督、指导、评价、记录平时分。实践表明: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口语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口语,教学效果也不错。
一、导入语的训练
所谓导入语就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或引出新课而说的话,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的类型有诗歌导入、音乐导入、教具导入、猜谜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表演导入等,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幼儿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语言运用要简洁、生动、富于启发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评述导入语的重要作用:“课的开始,其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示例:《我爸爸》,作者:安东尼・布朗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爸爸是一家之主,那么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爸爸在自己心里是什么样的吗?(2~3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就是关于爸爸的,请大家看一看书的封面,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它的作者安东尼是英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儿童绘本作家,他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但是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件黄格子睡衣是爸爸留给安东尼唯一一件遗物,安东尼看到这件睡衣就像看见爸爸一样。
既然这本书的书名叫《我爸爸》,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安东尼笔下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呢?(想)瞧,他的爸爸来了!
这样的导入既有作者介绍和故事线索的提示,又接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自然恰当。
二、讲解语的训练
所谓教学讲解语,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传达情绪情感的主要课堂用语,使用频率最高。讲授语往往运用在讲授新内容、讲解活动规则时,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重点和难点,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
示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绘本蕴含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的时候,才会得到幸福,这样的爱才有价值。但是让幼儿理解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营造一定的氛围,用抒情性的讲解语教授可能效果更好。
教师出示第二幅图,请学生看说:现在的猫是国王的猫,虎斑猫啊虎斑猫,你真是一只幸运的猫,国王的宠爱是多么难得,连打仗都带着它,平时过得怎样?一定是锦衣玉食,多么安逸,为什么离开了权势显赫的国王你不哭?
学生:国王爱打仗,战场上充满了血腥与危险,国王把虎斑猫带到战场,却不问虎斑猫爱不爱打仗――他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了虎斑猫。离开国王,就是离开了战争与血腥,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看看图中的这只猫呢?随时面临死亡,过着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像笼子里的金丝雀,整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
想一想:成为国王的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风光、幸运的事情,国王也不是真正爱虎斑猫,看样子我们平时看问题可不能只看表面,应该看本质才行。我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故事,有收益。
师这段讲授语用抒情性的语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猫不喜欢当国王的猫。
三、提问语的训练
所谓提问语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学提问语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用语,教学导入语、结束语和讲解语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提问语的支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易懂,便于幼儿主动思维,积极寻求答案。不要提问那些幼儿回答不了的问题,或简单到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发现幼儿讲述中有错误,可悄悄提示个别词句,以免破坏幼儿的思路,影响讲述的连贯性。
示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师:毛毛虫你们见过吗?
师:它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喜欢毛毛虫吗?
师:你们别看毛毛虫难看,可是你们知道它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吗?(变成蝴蝶)
师:那蝴蝶是什么样子的呀?
师:对,有黄蝴蝶、花蝴蝶,还有白蝴蝶,可漂亮呢!你们喜欢蝴蝶吗?(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的就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
示例2:《爱心树》
师带领学生读读、说说第一部分:感受大树与小男孩相亲相爱的快乐。
1.第一页:从前有一棵大树……引导想象: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2.第二页,有一天,她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
问:你能从图中找到小男孩吗?(请一生上台指出)
问:看着这只小脚丫,想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顽皮、可爱……)
3.瞧,小男孩来了!男孩儿会和树每天玩什么呢?学生想象说。
(1)他每天会跑到树下。让我们来猜猜他跑到树下会干些什么?
(2)生边读边做动作,师出示画面:第四到第九页
4.悄悄地,小男孩爱上了这棵大树,第十一页,非常非常爱它。
5.第十二页,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男孩非常爱那棵大树吗?仔细观察一下图画,找一找小男孩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树的爱?
一、应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课堂语言,正确引导幼儿。
幼儿认识事物往往带着很大的无意性和情绪性。由于幼儿年小体弱,因此在情感上对老师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那么,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将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行为。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若课堂语言干涩而缺少情感渲染和幽默,那么,课堂的学习氛围必然会趋向紧张,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产生。因此,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课堂语言要亲切、平等、幽默,让幼儿情绪上轻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风,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和学习过程中做到流畅自如: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课堂语言要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只有运用形象的比喻、适当的夸张,才能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幼儿的感知活动中起到调控作用,进而对幼儿的感知进行诱发和导向,进一步抓住幼儿的美术学习情趣,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
二、课堂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掌控幼儿的情绪变化,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上,美术教师应该是幼儿情绪的最好调节者,老师的语言平淡,幼儿的情绪就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老师的语言过于高亢、情绪化,幼儿的情绪也会随着太过激动,同样使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不能顺利开展。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能真正达到掌控幼儿情绪的目的进而激发幼儿美术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煽动性,让语言的变化来影响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让孩子的情绪随你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辅助以丰富的肢体语言投入到对幼儿的情绪感染中,幼儿就会被你的课堂语言教育所吸引,襁你的情绪所感染,从而才能真正成功的来掌控幼儿的情绪变化。其次,教师的语言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把握好幼儿注意力从集中到疲劳的这个时机,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这一时期,将美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落实到实处,使美术教学活动在中结束,给孩子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才能掌控幼儿的情绪,进而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一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三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04-02
在幼儿的周围到处充满了需要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也充满了由科学技术转化而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帮助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认知技能,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初步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领域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以现实生活的科学现象与问题为活教材,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与行为。生活化,是新形势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最终是要使幼儿在学习科学中体验、感受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1 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为儿童更好地接受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它在个人的成长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的都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就是幼儿能够愉快、健康地生活。在以往的幼儿科学教育中,常常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放在首位,比较少关心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态度指引。现在我们都知道仅仅是掌握知识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足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2)从当前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来看。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迅速运用于民用技术产品,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家用电器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并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普遍“三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高),他们希望孩子们过的是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自然会教授他们一些科学技术产品的内容。作为幼儿园教育者,也必然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将生活中的科学作为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3)从生活本身的性质来看。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只要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自然地融合了包括科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内容。
例如:在一次玩滑滑梯中,鸣鸣的衣服被撩了起来,外露的肌肤使他几乎不能顺利下滑,并且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旁的好朋友肖肖走了过去,俯身对他讲了一些话,只见鸣鸣把衣服拉好,开心地去继续去玩了。事后我问肖肖为什么那样做,她很得意地说:“衣服将皮肤包起来,就可以减少摩擦了嘛!”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个人探索开始,通过接触、感知、相互作用,进而发展为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理解。幼儿对生活的各种现象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自然就能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2 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越来越注重科学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创新。但是仍然有许多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过了”,老师“教过了”,幼儿就学会了这些知识。其实这种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是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只会使幼儿感到这些知识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是无法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当中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幼儿科学教育应当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应是传统意义的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初级阶段。
那么,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且还包括其现在的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和方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问题,并且尝试去理解与解决它。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探索实际问题时,老师要重视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过程,尝试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推理、验证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要求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不墨守陈规,而应有属于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
(2)幼儿科学教育途径生活化。
在《纲要》的实施原则中,要求保证幼儿的游戏、自由和自发的活动时间;强调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这符合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密切地贴近儿童的生活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素材,引入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真切感受生活、认识和适应生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3)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幼儿正是通过这些学习而成长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善于从中发掘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使科学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比如,我将“自然观察角”里照顾小植物、小动物的任务交给幼儿自己去完成。在分工的时候,幼儿很快达成协议,有在家养过金鱼经验的肖肖负责照顾金鱼、了解含羞草习性的杰杰负责照顾含羞草、看过妈妈种花的超超负责照顾月季花……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孩子们在学习照料动植物和科学分工的方法技巧,同时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
(4)幼儿教育评价生活化。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上次不是教过你怎么做吗,怎么又忘记了?”“你真笨!”……许多家长甚至老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的教育评价片面地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方面,他们却忽视幼儿不再是刚出生的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并不满足于成人的教授与示范,也许他们想要要尝试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走偏了路、还没成功。这些教育评价都是不利于我们在实际的幼儿科学教育中真正贯彻生活化的核心理念的。我们的科学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应该太片面地评价幼儿在教育中获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重在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淡化集体课堂教学的痕迹。
总之,新形势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坚持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核心理念,让幼儿在日常科学教育活动中愉快积极地接受有关外界世界的信息,将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融合一起,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科学,才能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享受科学的生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春梅.幼儿园活动设计实例・科学[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0-111.
[3] 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