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重点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涉及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内容涉及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的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了认真推敲并赋予了特定含义的,是用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准确把握这些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可是初中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又不高,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去学这些概念,一方面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不仅字数多内容复杂,还不容易记忆,对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重点字词,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又可以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比如,我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重点解析“参加”(指的是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没发生反应的部分不属于参加的范围),“化学反应”(指的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指的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之和或所有生成物之和)几个词语。同时解析“两个不变”即反应前后元素(或原子)种类和各原子的数目都不发生增减。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几个重点词,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就不在话下了。又如,我在教学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纯净物”三个字。因为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它们首先是纯净物,然后才根据组成它们的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到底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的。如果学生没有搞清它们的区别,在运用这两个概念解题时就容易出错。比如把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的原因就是疏忽了“纯净物”三个字造成的。
二、拆分句子吃透概念
还有一些化学概念,如果只是笼统地去讲解,学生很容易顾首不顾尾,造成在运用这些概念解题时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讲解这样的概念很有必要把概念的前后分开,分别强调,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比如,我在教学初中化学四大反应中化合反应的概念时,在给出概念后,
我引导学生“左看反应物,右看生成物”,这样学生就不再因为只掌握半截概念而出错了。讲完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判断题:生成物只有一种的反应是化合反应吗?学生用了上述方法,马上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在这句话中没有提到反应物)。
三、多方举例夯实概念
有些概念只从正面去讲,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概念的实质,
如果从反面再讲一遍,就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才不至于混淆。比如,我在讲“氧化物”的概念时,讲完“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后,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来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不清,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清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讲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表达简明精辟。因此在讲解概念时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如催化剂的概念讲解,将催化剂概括为一种物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应中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二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将其简明概括成“一变二不变”。学生对催化剂概念就清晰起来了。此时再设计如何证明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之类的练习,强化催化剂的特点,催化剂的本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强调“不同种元素组成”属“纯净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稳定”,类比“混合物”两个特点来理解来判断生活中的溶液;有机物强调“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质,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视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这个概念的关键。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比较法
这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学上许多貌合神离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准确理解其异同及联系。如最简单的“单质”、“化合物”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通过下表学生便会一目了然,就不会只注意“异”而忽视“同”,即单质和化合物必须属于纯净物,会留下深刻影响,就不迷惑于常见判断题或物质的分类题型。
这样元素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借助文恩图效果比直接讲解可能好些,如常见试题如“缓慢氧化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之类判断,学生很迷惑,明白了从属关系和交叉关系的含义,此类错误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口舌。
3.知识网络法
众多互有联系的概念,用网络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更易分辨。
倘问氧化物是何种物质,放到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学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质,而且是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止一种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无机物,组成特点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样内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该概念所在网络中的位置,学生易掌握。网络法要点是说清分类依据,如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学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死记硬背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总会有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概念,用于强化未尝不可,倘在学生不甚明了含义时,用于补救和加深理解,显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体现新课标理念,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传统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许死记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种微粒,学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种微粒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稍加变通或用图示分子的形式,学生就很难驾驭了。死记硬背科学概念对学生发展有所滞碍,甚至使学生完全丧失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注意概念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教材编写十分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应,初中仅限于得氧的反应,高中是用化合价升降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更接近本质,这就体现了阶段性。元素的概念过去强调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后来实践下来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简化,去掉“质子数相同”。“分子”、“原子”、“化合价”定义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点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科学性、准确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尊重学生的实际。
3.适应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自主互助学习,以此发展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概念讲授应尽可能在学生可接受情况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使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分类、交流、体会,主动探求概念的本质,“发现”概念的含义,这样比灌输要强多。
4.适应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广度要兼顾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会有悖于课标要求,但中考有选拔作用难免会有以信息题形式的拔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适当作高深广度拓展,以适应他们中考得高分与后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实验的本质就是为概念的正确性带来实据,学生学习化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感知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本来很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与总结,变得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了。
二、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讲解概念
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对概念思维的形成和对要领知识的巩固。有些化学概念很难通过实验来建立,这就得借助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然后再综合分析引出准确的概念。如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对“总称”难以理解,更难理解元素只有种类之分而无个数之分的意义。因此,常有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又恰恰是错误的。如运用比喻:元素比喻为人类,而原子就如一个个的人,问题就简化多了。学生对白人、黑人、黄人……都是人是能认识的,对于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属于人类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对于“人类”只有种类之分而没有个数的意义联系到“元素”概念,而一个个具体的人:白人、黑人、黄人等,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和原子的意义又是相似的。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但增强了,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
三、讲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与对象。
讲清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学生抓住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如在讲解“分子”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强调“化学性质”和“一种”等关键字词,分子的概念才具特色。如将分子概念要领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两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大了。又如,对于“溶液”的概念中关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这里的“物质”并没有指明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更没有指明是“水”等,也就是说“物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气体,其实溶液是广泛的,如“空气”和“各种合金”等也是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溶液,而概念要求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属溶液。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引导到位,以免学生对概念造成误解。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客观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避免教学上的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教师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对于“燃烧”的定义,初中化学教材指出:可燃物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教材后面的章节里有这样一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据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确“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不至于使学生误认为只有在氧气参加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五、运用比较法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可举例进行分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一步。如在讲述“氧化物”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含氧的物质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认识,教师可有意列出之类物质的化学式:O2、P2O5、KMnO4、MnO2、KClO3、Fe3O4、P2O5等,要求学生判断谁是单质,谁是氧化物,谁是化合物,进一步加以区别,加深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六、突出概念的要点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如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溶解度有“四要素”:一是温度一定,二是100克溶剂里,三是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用溶解度定义时才能深入浅出地领会其实际含义。如在讲解初中化学里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更应注意强调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比较区别对待。
七、利用恰当的非文字语言讲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如在讲解初中化学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时,化合反应表示为:A+B=C;分解反应表示为:A=B+C;置换反应表示为: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BC。并且对每个反应类型举例探讨,让学生搞清楚为止。又如在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时,教材里面采用的是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学生对于宏观的物质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对于在溶液里面成为离子的形式不太好接受,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给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以,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晰的东西,变换一下方式会有很好效果。
八、注意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里学到“氧化反应”的概念时,是通过木炭、硫、磷、铁丝、蜡烛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试验,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这一概念。其中有不少学生理解为:“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及时更正学生的误解。而在下册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注意与旧概念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1 概念难点分析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障碍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所致。但是,概念本身不易理解、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影响、相关概念干扰等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1 概念本身不易理解。化学概念抽象、原理性强。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就出现了“化学”概念,在没有一点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抽象的概念;象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用肉眼看不到,使得初学化学的学生理解增加了不少困难。
1.2 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法的影响。初中化学课本中元素的概念放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后面,而单质、化合物概念是基于元素概念之上。也就是元素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就学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是很困难的。
1.3 相关概念的干扰。如我们初中课本中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氧化物与氧化反应、溶解性与溶解度、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元素与原子等这些相关的概念的干扰。
2 难点的化解策略
2.1 玩具教学法。由于化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运用生动的直观形象呈现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内在本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纯净物等化学概念,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只要通过背背记记就可以了),考查学生时发现,3个班163个学生中只有3~4位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如果从学生心理着手,以玩玩具的方式教学,学生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玩具模型来理解,直观地去感受。把枯燥的化学概念直观化,学生不但学得轻松,且乐于玩、乐于学,让学生一起玩,一起“讨论与交流”,是引入化学概念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也是化解有些化学概念难点的好方法。化学概念不是能背、能写就行,一定要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化学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例如粉尘爆炸实验,做完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爆炸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能理解爆炸这个概念。探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边演示边提问学生:哪个量是定量,现在变了哪个量,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讨论交流来总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然后引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比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的方法有效。
2.3 比较法。进行概念比较就是找出不同概念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与原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概念、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1.1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解酸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
1.2 剖析词语含义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字数不多,但含义深刻。起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一种。三是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不讲情这三层意思,就显得抽象、不透彻。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是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剂中;其三是指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四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2 从内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所谓化学概念明确,就是既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元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才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然后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从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理解概念
3.1 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
同一关系:即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并列关系:即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都是酸这个属概念下的三个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种不同的个性。
主从关系:即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类和硫酸,前者为主后者为从。
研究概念间的关系,还要从外延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元素与原子,从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观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观概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3.2 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练习与复习入手巩固运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它,运用概念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须途径。
4.1 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在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最后到复杂的综合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综合运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概念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功能进行回忆、复习、辨别和相互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概念,而且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
4.2 分析错误,反复纠错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1
初中化学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这门古老课程的重要途径,初中化学包含的基本化学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这一门课程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学生以后高中、大学的化学学习是极其有帮助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一、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的概念比较多,学生接触后容易因为不熟悉而产生抗拒心理,但是初中化学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化学这门课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理论联系生活实际,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这种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化学与生活》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到化学元素与人体这部分内容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我们人类身体中究竟含有哪些化学元素?而这些化学元素在我们的身体中又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需要循序渐进的将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加以分析。例如钙是人们骨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的钙是在人们的骨头和牙齿中的,如果人体中钙这种元素过多的话,人们就容易产生结石,并且容易骨骼变粗。如果含钙量较少的话,青少年容易患佝偻病,并且容易发育不良,因此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这个阶段补足钙的吸收。通过这种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讲解,学生容易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专心的学习化学。
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学生容易对自己生活中的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而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例如在学习有关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各种形态,水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体,还可能是气体。学生观察到水的这些形态时,会对其化学元素的构成产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授课,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还需要初中化学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观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除了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外,还需要教师关注化学实验的作用。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化学实验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关注化学实验,也就是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初中化学有许多的实验课题,这些实验具有相当大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
例如在讲解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的讲解,在学生了解了实验步骤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化学实验。燃烧本身需要可燃物、温度、氧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初中化学教师在将学生分为小组后,可以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对比实验。让一个小组用石头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组用小木条,最后发现小木条燃烧,石头无法燃烧,这证明了达成燃烧这一结果需要可燃物;以此类推,初中化学教师可让两组学生分别用浸水的纸条和干燥的纸条放在酒精灯上燃烧,以此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这一条件;最后,教师可以点燃两盏酒精灯,一盏酒精灯处于密闭的条件,一盏在空气中,以此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通过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化学实验的教学,学生对于燃烧所必需的三个条件会印象深刻并且理解会更为透彻,化学实验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对于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初中化学教师除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提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如果提问没有质量,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就不会高效。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化学课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设计课堂提问随意化的现象,并不能够基于化学教学的重点和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特点进行提问的有效设计,这样,就导致了课堂上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率肯定是低下的,因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缺乏了自主探索的空间,缺乏了自主思考的时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实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的课堂提问,从而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意义的化学学习活动。
一、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初中生的化学而言,课堂提问就是他们的“风向标”。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让他们的化学学习更具有高效化。
例如,“燃烧和灭火”这一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对“燃烧”的概念进行理解,对于“燃烧”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但是,对“燃烧”的化学概念认知并不是完整的,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哪一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一些物质不可以燃烧?物质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燃烧?这两个提问就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燃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化学习,就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联系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进行提炼,从而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化学学习才是高效化的,才是具有自主性的,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提问对学习重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基于教学重点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对重点化学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让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更高效。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
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是在已有的化学认知基础之上进行其他化学知识的W习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在编排上也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初中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化学学习与化学探究。
例如,我在给学生“氧气”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了制取氧实验以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出这样一组问题:问题一,我们在制取氧气实验中,如果不用固加热型装置可以吗?问题二,假如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固液常温型装置,你觉得要用什么药品进行化学实验?问题三,我们在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把试管口朝下,如果朝上可以不可以?通过这一组问题,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自己刚才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进行了深入化的化学学习。
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初中生对化学内容进行一步一步地探索,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三、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知识学生都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有些化W反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还有的化学反应用肉眼观察不明显,这时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初中生进行具有思考性的化学学习。
例如,“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过程就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绝对看不到碳还原二氧化碳的过程的。对于这样的内容,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缩短整个过程,将关键的几个环节展示出来,学生一般也就能清楚地了解碳还原二氧化碳。这样通过多媒体,将比较长的实验进行压缩,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达到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化学知识本质的目的。在给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多媒体演示之后,我提问:碳还原二氧化碳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如果让你进行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个提问就能够有效地拓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传统教学媒体下无法感受到的实验现象,从而让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实验教学的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初中生对化学实验现象及过程进行深入反思,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设计高效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提问课堂提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实效。
微课教学方式可以将复杂的文字描述以简短的视频方式进行剪辑制作,生动地展示了初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将复杂、抽象的化学知识难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1.使用微课展现初中化学中讲述性强的知识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化学知识概念以及需要学生理解的文字性内容非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初中化学教师仅仅采用语言讲述的方式无法使学生理解,为此,借助微课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视频,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证实化学概念以及原理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提高的同时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
2.利用微课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初中化学课本中描述了许多不好理解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现象,对于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为此,利用微课方式将化学知识转化成图片或者是动画的形式,有助于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学习水分子变化这一化学反应的时候,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化学反应的动画制作,在微课中演示水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以及新物体的形成,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水分子的运动以及演变这一抽象的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形式。
3.利用微课演示化学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
初中化学阶段学习到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应的化学方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使初中生对于化学反应的过程有全新的认识,化学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将化学实验过程制作成简单、方便的微课,并使用文字或者是声音进行辅助讲解,向学生演示化学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化学中的粉尘爆炸知识的时候,学生无法参与到这类危害性较大的实验之中,使用微课的方式给学生演示粉尘爆炸的实验,从听觉以及视觉的角度丰富学生对于粉尘爆炸实验的认识,不仅给学生安全的化学学习环境,还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形式更丰富,提升化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优化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用直观、生动的微课进行初中化学知识难点的讲解
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且难以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结构,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利用微课的教学形式来具体化抽象的化学知识,将许多严谨的化学知识理论与活泼的微课教学形式联系在一起,将化学实验与微课的形式结合在一起,通过微课实验来优化化学知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化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点,拓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更帮助学生避开了危险的化学实验。并且,利用微课帮助化学教师节省了语言讲述,不仅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于所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重点演示化学实验以及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注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会用到一些高危险性以及高腐蚀性的药品,不仅对学生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还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化学试验对于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借助微课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讲解空气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展示五氧化二磷的燃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避开了氧化燃烧过程中出现的强腐蚀性酸性气体,还使学生不会受到难闻气体的侵害。用微课视频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多次观看以及学习,优化化学实验学习的质量,也方便了学生日后化学知识的复习。
3.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微课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的,初中化学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不仅可以在课堂讲解时使用,还可以为学生分享一些复习资料或者是一些重点的习题练习,在任何的地点以及时间,学生都可以对微课的视频内容进行学习与深度分析,了解到其中构建的化学知识结构。不仅如此,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在互动的网络平台上向化学教师提问,师生互动增强,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续教学计划的安排,优化日后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总之,化学是一门知识结构复杂的学科,为了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教师应当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微课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微课向学生展示难以理解以及十分抽象的化学知识,活跃初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而化学教学研究范围是一些微观粒子与肉眼看不到的元素反应变化,加之教学中公式概念较多,因此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初中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对此,许多化学教师显得束手无策初中化学难教、难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微课的衍生与运用,从本质上打破了这一教学现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中的动画模型,将肉眼无法看见的分子、原子、离子无限放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化学元素物质特性。如在学习《水的组成》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将水通电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中,用模型动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2H20=2H2+O2,并理解水中氢气与氧气之间粒子比例2:1的关系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地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直观的图像展示出来,实现了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之间的转变过渡进而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化学知识真正突破了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效果是以往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丰富课堂内容,构建绿色课堂在微课教学中,微课是围绕教学内容主题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并将知识浓缩简化,划分为教材解读、方法传授、技能交流、考点归纳等几个模块,整个微课视频控制在5分钟至10分钟,可以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相关知识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是一种依托于网络文件,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把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重复化教学资源利用形式,既不限制人数,又不限制次数,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地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形式的微课播放学习。这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个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既可以帮助学困生进步,还可以帮助优等生提升,这与“绿色化学”理念是十分契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教学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弥补器材不足,完善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现象观察,从而分析得出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加之现下很多学校实验器材缺乏,所以很多实验无法真正地引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口述讲解或者引领学生观看教材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化学实验,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微课的运用,却极大地弥补了实验器材方面的不足,使师生们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教学过程,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实验课程教学时,由于二氧化碳制取过程复杂,加之盐酸材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微课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这样的教学同样具有真实性,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们通过微课观看,了解到二氧化碳最佳的制取方式就是CaCO3+2HCl=CaCl2+H2O+CO2。这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程教学难点,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操作危险性,有助于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