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篇(1)

学分的累积。要求学生们在他们第一学期的时候完成一个学年的课程(累积学分),参加团队竞技的项目或者是健身类的项目,由体育老师和主管辅导员负责监督学生们是否有完成任务,或者适当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参加学校的运动队,也可以算作参与一个活动项目。学生无论是在体育活动项目还是校际竞技项目都可以参加体育选修项目;每个课程都有学分。院校之间的竞技项目是学校向学生提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可以拓展和挑战自身极限参加第二竞技团队,重在参与同时也可以拿到学分。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俱乐部和娱乐项目,但这些不给予学分。学生竞赛。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就会有胜负两方,所以在这个过程之中,自然会包含荣誉感和团体精神的精髓所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体育竞赛,并将比分进行累积,激发学生们的比赛动力,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挥洒自己的汗水,发挥自身的所长,努力的为集体添光增彩。

师生竞赛。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应该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好队友、同时也要是好的对手,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竞赛,虽然学生们的经验和技巧难以一时之间超越教师,但是在这种竞赛之中,学生们也有其体力的优势,而且能和老师比赛,也会让学生们的情绪有所高涨,更加兴奋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俱乐部参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运动和娱乐活动的房屋、体育馆,如(羽毛球、排球、篮球、网球场、游泳馆,都可开放,学生们在成为俱乐部会员的前提下为本俱乐部出场比赛,这样不仅可以累积学生们的比赛经验,而且也是学生们沟通、技巧等能力的一大考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生们之间开中,这个在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俱乐部的名誉品牌方面都有着共同受益的局面。这还可以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2、体育项目

职业体校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终身体育和为健身活动提供教育资源。课程适用于各类的体育爱好者们,其中包括有氧运动、定向越野徒步、水中有氧运动、羽毛球、篮球、保龄球、瑜伽、远足/生态探索慢跑,操场游戏、壁球、攀岩、足球、交际舞、游泳、乒乓球、太极、网球、飞盘、排球、重量训练、瑜伽等。少数民族地区可开展各类民族舞蹈,如;麦西来普舞、刀郎舞、摔跤、射箭、骑马、荡秋千、滑雪、马拉趴里等。女生:篮球、越野赛、高尔夫球、曲棍球,足球,垒球,游泳和潜水,网球,田径,排球、水球。男生:棒球、篮球、雪道速滑、足球、高尔夫、足球、游泳和潜水、网球、田径、和水球。

篇(2)

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开始,一代又一代关心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不乏真知灼见,但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最近这20多年的确可以称为职业教育研究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大量面向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解决或缓和职业教育遇到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则有部分研究者树立了学术自觉的意识,积极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一批专注于本学科理论框架的文章相继刊出,使得人们看到了学术进步的契机。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看法,希望这样的讨论能够有助于研究的开展。

一、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范围与研究方法

职业教育问题研究,顾名思义,指向的是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部及其与外部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和凸现的制约该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每当职业教育实践与人们的期望之间产生了距离,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距离越大,问题越多、越突出。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问题的多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职业教育从恢复调整直到蓬勃发展,其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规模、结构和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是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纷纷为改革的方向以及改进的措施建言献策,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劳动就业等方方面面。不少问题研究基于职业教育从业者自身的摸索,及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做法;一些关注时事且放眼未来的论述则伴随着一个个重大决策的出台,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关系曾经引起了各路研究人员的广泛讨论,这中间提出的“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后来又有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做法)为国家行政部门所接受并大力推行;几乎就在同时,关于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多项研究成果也使得“农科教结合”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政府工作的自觉行为。之后的日子里,针对产学合作的研究、针对区域统筹的研究、针对就业导向的研究,还有针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应当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及规模比例的研究(主要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普职比”问题)都曾一度备受关注,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经转化为政策文本,便直接而有力地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有关职业教育的这一类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即本着“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态度,首先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明确指出问题,接着是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对症下药。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实现阶层分化及阶层流动的过程,或是软、硬件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从而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的归因,他们能够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往往不止一种,于是职业教育问题成为一片开放的研究领域,成为多种学科的理论观点交汇的场所。它在研究方法上注定不是排他的,而是兼收并蓄的,像经济学常用的模型建构的方法、社会学常用的调查统计的方法,还有管理学常用的案例分析的方法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不同的学科角度也将导致研究视野的彼此差异,甚至很难为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精确界定一个范围(似乎只要从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选题即可),但能够肯定的是,作为客观事物的职业教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对于前边列举的那些职业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经常落脚到相关政策或法规的建议,而如果从某一单位面临的特定问题入手,寻找应对的方法,积累成功的经验,那么这样的研究就将树立一种典型,进一步则可能推而广之。由此看来,大家通常所讲的职业教育经验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大体上皆可划入问题研究这个更加宽广的范围之内。然而,无论问题研究的边界多么宽广,直接针对日新月异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毕竟不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全部,也不足以确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职业教育学。

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及研究内容

职业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上它被认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出发,即可引出职业教育学是要“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过对于上述认识,时下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例如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科学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才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显然,与以往从“教育”的角度破题相反,这里是从职业属性出发,将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理解为通过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而“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求如何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赋予职业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以同等学科地位的理由”。

1.关于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讨

事实上,如果不是简单地在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前面加上“职业”的修饰,那么作为独立学科的职业教育学必须首先“抽象出与人类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起点相一致的逻辑起点”,这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前提。所谓逻辑起点(或称为逻辑出发点、逻辑开端),就是理论展开的出发点,各种学术流派对于逻辑起点的不同把握一般就在定义本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时反映出来。现今国内关于教育学及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已有多种看法(如“知识”、“文化”、“劳动”或者“经验”),而职业教育相关方面的研讨还比较有限,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观点包括将职业教育概念的逻辑起点确定为“初始职业化”,即能够成为基本合格的岗位人员;将职业教育的起点(出发点)确定为基于人的职业变通力的“素质本位”;以及直接将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确定为“技能训练”等。

对于这几种界定的分歧本文不作评论,此处的分析只是从职业生活的需要出发,毕竟职业是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学生或学徒的称呼本身即代表了一种社会生存的不足状态,换句话说,职业生活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与其当前状态之间的差距构成了职业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这种差距表现为从业素质(究竟应当用“从业素质”还是用“从业资格”或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等其它能够与时俱进的名词进行指代,还可进一步商榷)的不足。没有差距便无需教育,并且通过教育弥补差距应当是可行的,于是关于受教育者的当前状态也必须有一定的前提要求。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或许更应被视作职业生活所需的从业素质,职业教育的概念则可用来泛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一切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

2.职业教育学研究内容的典型调查

职业教育学应有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但迄今为止,具体到哪些内容需要职业教育学来研究似乎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为了获得感性上的认识,我们不妨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即选取不同时期出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学教科书与理论专著,看看它们各自包含了哪些研究领域。

本文挑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职业教育学”及类似称呼命名的五本有影响的通论性著作,它们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王金波,1989年)、《职业技术教育学》(纪芝信,1995年)、《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1998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2001年)和《职业教育学》(刘春生、徐长发,2002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下表中,左边列举了那些受到不同作者重点关照的领域,只要某一著作(在表中按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以“A”、“B”、“C”、“D”、“E”来代表)开列专章或在某一章有较多的篇幅涉及这一内容,即以“”表示。

根据表中反映的情况,可以做出如下述评:

(1)有关职业教育学“质”的规定性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条件与功能的内容从未受到忽视,同样还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一书限于当时的发展状况,未曾鲜明地提出“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但也重点谈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阈限”(即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它们都是目前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大家集中关注的领域,从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教学工作的开展,直到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形成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围绕着教学(包括实践教学)的论述。在这中间,专业设置以及职业分析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之所以只有少数著作谈及此等内容,恐怕还要多少归咎于教育学既有体系的束缚。

(3)职业学校办学的诸多内容是否有必要进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视野,这在不同的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仅从上面的调查来看,只有职业教育的师资受到了绝大多数作者的重视,这大约是因为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及普通高等学校的差别在这一方面更容易找到。

(4)由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向国外求取经验,因而国际比较的内容在职业教育学著作中十分常见,不过就比较研究自身而言,它还应当更多地视作一种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由确定的逻辑起点,研究者可以引申出职业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而从中演绎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可是国内各种“职业教育学”专著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不大相同的学科体系,以至在研究内容上适当的“”都变得有些困难,除去时代变迁的因素,根本原因还应在于研究的逻辑起点不能统一。依笔者所见,如果能够以从业素质为逻辑起点,那么包括德育等工作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必然是职业教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由职业生活的实际要求可以衍生出人才结构、学制体系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而一些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则适宜归入问题研究的范畴。

三、问题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区别与联系

职业教育研究既包括针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学而专门进行的理论探讨。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学专著也时常涉及职业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仿佛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彼此重合,但实际上这两类研究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分,不可混为一谈。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

1.研究的任务不同

问题研究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它是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可以是孤立进行的,可以针对一点,不及其余,可以而且应当就事论事;而学科的理论建构一定要追求研究的系统性,必然是对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目无全牛”,它首先“是对命名、涵义、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爬梳”,借助一系列明确定义的基本概念,构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简言之,两者与其说是在研究对象上互相割裂,不如说是在理解与阐述的方式上有着本质区别。

举例来说,为了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必须分析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在特定的人才观、教育观的规范下,研究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考虑应当如何把这些指导观念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前后环节。而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可能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紧迫问题,也就是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包括校企合作如何开展、合格的教师从何而来、教材的质量如何保障等等。

2.研究的主体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没有什么“门槛”,参与者可以是来自各方面、拥有各种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任何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学者均可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因而这类研究必然是视野开阔的、各门学科的前提假设兼容的,而不是为某一家研究范式所垄断。

与之相对,职业教育学科理论建构的主体只能是一批本领域内的专家,通过各自的积极探索与相互间的激烈争论,逐渐就研究的视角与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职业教育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特定方向研究的不断深化,研究者与研究范式无所不包也就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

3.研究的社会影响不同

职业教育的问题研究很多针对着社会热点,经常能够在大众传媒中得到呼应,特别是一些紧密联系宏观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一旦成型(有时即直接形成政策决议),立即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而职业教育学自身的建构与反思却很难在社会公众当中真正形成热点,这类研究即便开展得如火如荼,至多也只是为专门的研究者关注的所谓“理论热点”(或称为“研究热点”),研究的成果通常只反映在学术著作与教育类专业期刊之中,更多的时候它的影响仅限于理论界,限于本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内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繁荣的前提(如果不是必要的前提,至少也应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职业教育领域问题多多、运转不良,而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的成熟与否同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尽管存在这许多的差异,两类研究之间也并非毫无关联。不论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进展到何种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经验水平的论述,经过问题研究的材料积累,才有可能从经验水平的概括总结上升到范畴水平的学科体系。一系列范畴的形成往往需要长久而广泛的准备,倘若这个基础没有打好,个别的理论研究者关于学科体系的探讨总归难成气候。

即使我们的职业教育学完成了超越经验水平的理论升华,它的学科建构也不能完全脱离问题研究的需求。例如对待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由职业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可以必然地推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如专兼结合、“双师型”),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则会揭示职业教育师资的成长规律,告诉决策者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激励与保障。

四、什么是有价值的职业教育研究

既然职业教育研究并非一个单纯的学术框架所能涵盖,而是同时包含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研究的价值也应当有着不尽相同的判断标准。作为研究必然要求有所创新,除此以外,一项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不仅是要发现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要的还应在于及时总结经验,以及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流于泛泛的议论或者空发几点感慨,空喊几句口号。尤其是职业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更要力求走在政策之前,而不只是为既定的政策提供注解。至于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则要形成一定的学术规则,有一套独特的术语,有核心的研究领域、基本的研究范式与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往偏重经验感知与直观推论的叙述必将让位于理论主导和逻辑规范。

现在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不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而恰恰是研究整体上停留在经验水平,充斥着大量的介绍性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指导实践”等说法的掩盖之下,理论建构与问题研究的分野还不那么明显——这正是研究不够深入、学术不够成熟的表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职业教育研究”,所以就显得内容庞杂而缺乏学术规范。还有学者主张建立更多的职业教育学分支学科,以便将各种视角出发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划归“职业教育某学”或“职业教育某某学”的名目之下,但在笔者看来,如此这般的“画地为牢”既不利于职业教育学本身的成长,也多少限制了问题研究的眼界。

展望今后的职业教育研究,我们渴望看到一派学术争鸣的景象,一片开放且开阔的问题领域,还有一门逻辑严密而不再试图包罗万象的职业教育学。

注释: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申家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10—14.

篇(3)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篇(5)

多媒体辅助电子教学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逻辑、信息储存等功能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一、多媒体教学对中职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的影响

1.有助于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电子课程按40学时设置,理论教学2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仪器不断拓新,新的方法也不断出现,在电子课教学中,老师在学生掌握仪器使用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后,还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学科新的前沿的相关知识。但在传统的教学中,系统讲授仪器使用基本内容的学时已显紧张,因此,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拓展教学内容。

电子实验教学具有内容多学时少,使用仪器多,并且在使用仪器时,贵重仪器不能让学生随意使用的特点。而该课的仪器原理理论又较为抽象,很多涉及仪器原理图、内部构造图等问题,老师只能通过“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想象,学生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理解。这种日益显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它会极大地改善电子实验课教与学的现状,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顾名思义就是多种媒体,如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最终被归结为是一种“技术”。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电子课的理论与实验教学,需要将所讲的内容章节、题目、重要定义、公式、重要结论都全部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片,将平时讲课中难以或无法在黑板上完成的实验装置、电路图、图表、或仪器外观形状等的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解决。这样,课堂上就不必大量板书,可以利用节约时间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内容可随时根据需要调出,编排组合,由于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三维动画图像的可视性,对于电子课程的教学辅助作用尤为突出。

如何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的授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模式建立,有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需要对自己的课程讲授内容深刻理解和精通,不断积累大量学科前沿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尽快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熟悉课件的所有内容,认真备课。这种备课过程要比传统的备课方式复杂,需要的知识广、博、杂,只有教师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种功能,才能在课堂上合理编排讲课内容,把握讲课进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思想,所以我们应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引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就会聚精会神,并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板书、口授形式),教师只是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通过书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重点的突出、对难点的突破、对热点的联系,往往费时费力,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则不受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多种视听材料进行调度,插入大量传统教学中所无法调用的录像、图片、动画等,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生动地展现出来,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信息量,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抽象的理论化深为浅、化难为易,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教得好”等问题为基本任务,我们应在明确鲜明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应用好现代化电教手段,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应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3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下,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而言,由于兴起的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影响了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钟秉林在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归纳总结了现代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形成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三是教学方法落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所以不适合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始终走不出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专业开设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

3 优化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和方向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市场需要的实用型和知识型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社会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就是应该以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生产一线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的要求,结合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课程体系。采用学校培养为主,社会、企业为辅;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提高就业为目标,职业理论技术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课程体系。

4 优化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措施

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正确定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办学的理念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学校的特色、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关键因素。因此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环境作为影响学生整体发展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素,净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十分重要,在院校内要整体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氛围。

第二,要优化课程内容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它以职业为主,注重培养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职业技能性人才,满足就业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趋向于灵活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一样的专业,根据就业需求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有轻有重,让学生的选择更为灵活,不仅有利于学校节省教学资源,同时也能为学生节省时间。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校内的优秀教师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人员一起,结合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特点、教学的需求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的设置。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的共同问题就是轻实践重理论,高等职业院校也一直受其束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要求实践性较高,要求毕业生能很快的投入到企业需要的岗位上去。因而,高职院校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育的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保证培养出职业岗位能力、素质发展能力、技术适应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的高等职业学生。

第四,优化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的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能在理论上辅导学生,更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技能指导。学校应该不定时的对教师组织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不断的自我进修,努力学习和掌握国际上的前沿技术,并不断的钻研,培养学科代言人,提高师资素质,保证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通过高素质的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五,实行校企联合,完善教育实践基地。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的实践基地。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手段,学校给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机会。既能有效节省投资,合理利用资源,同时也能为企业增加效益,企业与学校互惠互利。学生则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了解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思想。尽早的接触社会,了解自身的不足。

5 结语

通过实践发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改革应该放远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前提,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构建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17-18.

[2]王利利,丁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探讨[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73-75.

[3]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47-49.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

1.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主要以就业为主要目标,把职位需要作为主要目的,课程系统根据职位所必须的技能做出合适的调节并进行完善,把职位作为主要目的完善课程系统,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所有专业都拥有清晰的职位目标;(2)把职位当作培养目标在就业中体现出来;(3)以职位为教学目标体现在职位和职位之间的差距和递进上。

1.2实施“多证・触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统一

把专业资本作为指引,完善课程系统,摒弃把专业知识当作重心的教学方式,保证专业理论系统性和必要的技能培养,创建将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系统,增强社会对课程体系的认可度。

1.3结合国际贸易的行业特点,摆正商务和外语的位置,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能够迎合社会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否具有明确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标准,然而课程系统便是达到目标、符合标准的方法,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熟知并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了解对外经济贸易的制度规定,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很好地独立使用英语参与商务活动的人才”。商务和英语的关系应该首先在课程系统中合适的展现,在商务与英语的职位中产生的效果看,课程规划主要偏向商务方面理论,用英语知识将其串连起来。接下来,安排好商务和英语的上课时间,恰当地对相应的课堂内容进行规划,让商务和英语可以进度一致。此外,积极实行,展现各自长处,达到了高职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预想效果。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

2.1确定课程模块,以模块为平台进行合理优化

板块化的课程有比较自由、容易管理的特征,有助于课程系统的全面完善,同时也容易更新创造,生成有特点的课程体系。依照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条件以及全能型人才的要求,笔者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系统规划出了简略的方案。这一专业的课程系统大致分成4个板块,每个板块还能详细的分为很多个小的板块,每一板块都有自己的职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板块均有相对的理论课程、匹配的英语教学和资格认证考试,为了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一精多会,商务和英语同抓,学历教学和专业资格认证一致”的特征。公共基础板块注重培养所有高职学子的从业道德、基础理论与能力,这一部分的完善侧重根据专业特征,有目的地加快学生养成商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思维方式;专业板块进行职位必须的理论以及能力的培养,跨专业板块属于主要职位的扩展。实践板块属于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同学们运用理论、技巧的能力,是高职教学中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有效方法。

2.2根据择业导向对应岗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来调整各个模块课程

(1)基础课程板块注重语言能力和商务思维的养成。这一板块中重视养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不同类型的高职学校来说,专业素养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差异在于有些课程会依据职位的特征有相应的调整。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专业的进行国际商业交流的实用性外语人才。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习职业道德、实用语言、信息技术等课程,还要对商务礼仪、国际文化和形体方面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更应该进行的是对英语实际运用的练习。这一板块主要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商务思维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2)专业课程板块展现理论、能力、专业资格认证的巧妙融合。这一板块重视“以胜任专业职位需要为目的,以提升专业技能为重点,彰显实用性以及专业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共有商务理论、商务英语与实际运用三部分。按照国际贸易的操作顺序与节省的原则,挑选七门主要课程组成商务理论板块: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单证实务、电子商务;还进行和以上理论知识相适应的一些教学活动。专业板块是教学系统的重心。所以,在专业课程板块中需要规划合适的课上实际运用,指点在商业活动中怎样灵活地使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把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和社会认证融合在一起,达到专业教学和专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也就是说,同时展现商务和英语,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养成和专业教学与专业资格认证衔接是课程板块整体的重点与特征。

篇(8)

职业体能教育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者的面前,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认真研究。如何贯彻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体能教育嵌入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体能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切入点,改革并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胜任未来的职业等,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职业体能教育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包括的范围较广,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敏捷性等。

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人体对工作环境的忍耐能力等。

根据职业特点,运用职业体育课程,进行身体健康教学,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职业体能教育,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从生理、心理、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结构上,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共分为五类:静态坐姿类,主要是会计、文秘、行政办事员、IT行业等;静态站姿类,主要是营业员、前厅接待等;流动变姿类,主要是营销(推销)员、导游、记者等;工厂操作姿态类,主要是机械、生产线操作工等;特殊岗位姿态类,主要是警察、空中乘务员、野外作业人员等。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分工日趋细化,若干个单一工作的有机结合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从身体的承受能力分析,单一工作势必造成频繁动作的身体部位负担过重,闲置的身体部位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有损身体健康,影响工作效率。例如:静态的职业,心血管呼吸系统得不到锻炼;动态的职业,四肢负担过重;坐姿的职业,长时间单一姿态,躯干可能产生不适;站姿的职业,下肢长时间承受全身重量,可能负担过重;特殊职业要依赖特殊的体能和技能。所以,从职业体能的角度,身体负责过重的部位,应通过加强承受力和缓解局部疲劳以维持职业体能;身体闲置的部位,应通过补偿的手段保持身体平衡发展。

另外,某些职业可能产生职业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有“职业中毒”等九类职业病。因此,未来的工作人员应具备预防职业病的知识,提高职业体能,增强免疫力。

三、高职与本科和高专体育课程的区别

高职与本科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同样是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但由于高职院校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这就凸显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虽然本科和高专院校的学生将来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但没有高职院校对“职业”的要求那样具体和迫切。高职体育课程理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服务于职业教育。

四、职业体能教育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

就像有氧代谢是无氧代谢的基础一样,职业体能是工作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还要做好在职业岗位上持续发展的心理、生理准备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储备。高职体育课程如何为职业教育服务?职业体能教育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一,最贴切、最实用,无疑是理想的改革方向。

五、职业体能教育嵌入体育课程教学针对性强

职业体能与运动体能的共性是“体能”,区别在于服务对象一个是职业人,一个是一般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未来职业人”。高职院校体育竞技的任务不重,体育课程为未来职业人服务应是它的主要目标。因此,将职业体能教育嵌入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赋予“职业”的内涵,极具针对性。

六、“职业体能课程”将成为高职体育教育新的革命

职业体能教育与高职体育课程的结合,是采用“嵌入”的方式,衍生出适合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课程。这个新生事物不仅是贴上“职业”的标签,它将渗透到高职体育教育的骨髓里,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社会职业化”改革。

第一,高职职业体能课程的教学对象不再是一般人,而是特指未来的“职业人”,是针对未来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职业体能教育。同样是这批学生,从一般人变为未来职业人,受教育对象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第二,教师要将职业体能知识作为高职体育课核心教学内容,传授与职业有关的身体健康知识,预防职业病,指导学生选择与未来职业有关的学习和锻炼项目,提高职业体能素养。同样是体育课,随着职业体能教育的介入,传授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第三,高职职业体能课程,学生“三自主”选课,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身体健康教育,而是将自己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以职业体能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课。同样是掌握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但赋予了“职业”的内涵。

第四,高职职业体能课程围绕职业体能开设,学生业余体育活动在职业体能教育的引导下,具有职业色彩,内容更丰富,目的更明确。因为有关自己的未来发展,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会更自觉、更主动、更具实效性。

第五,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体能课程,作为教育者也应随之向“职业”教育转变。高职体育教育者要熟悉职业体能的内涵,研究职业体能课程和教学对象,革新体育课程,将体育教学打上“职业”的烙印,把高职院校体育开成名符其实的职业体能课程。

七、高职职业体能课程的改革

为了使高职体育课程真正开设成职业体能课程,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理念,有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1.教学理念的改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很重要,但高职院校体育课时有限,如果只是传授运动技术,不可能体现职业体能教育,也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所以,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授人以渔”摆在职业体能课程的首要位置,给学生构建职业体能知识框架,完善职业综合素质体系,为学生在校学习、锻炼及参加工作后增强职业体能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业后遇到职业体能问题,就能够按图索翼,速取良策,受益终生。

2.教学内容的改革。职业体能教育应成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能力与职业的关系,职业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哪类职业需要运用哪些体育运动加强体能,哪类职业需要运用哪些体育运动以补偿方式维持健康,哪类职业需要运用哪些体育运动缓解并消除疲劳,哪类职业需要运用哪些体育运动增强免疫力、预防职业病等。例如:教师要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项目,室内和室外各一项,并根据学生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学习其他项目。如向静态坐姿从业者介绍手指操和办公室工间操,以缓解局部疲劳,并经常运用有氧运动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给旅游、现代传播专业学生设置中华武术文化课;给礼仪、酒店和表演类专业设置健美操、形体课;给警察、保安类专业设置警务搏击能力、攀登、泅渡、索降、越障、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有氧耐力等全面身体素质以及枪械使用等职业体能专项课。

3.教学形式的改革。体育理论课除传授职业体能理论知识,构建职业体能知识框架外,还应重点介绍缓解疲劳的手段和预防职业病。体育实践课除了传授技能,还应有职业体能的训练课时,加强和补偿某些职业体能。传统的“课课练”内容,应该是一般身体素质与职业体能并举。

4.教学模块的改革。为了保证职业体能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职业体能课程的教材要有与职业体能有关的内容,应有职业体能理论课、职业体能介绍课、职业体能选项课、职业体能专项课、一般素质和职业体能“课课练”等教学模块。理论课和介绍课给全体未来职业人构建职业体能理论基础,选项课是为一般职业人设置,专项课是为特殊职业人设置,“课课练”是为全体未来职业人设置(见下图)。

总之,职业体能教育嵌入高职体育课程,开设“职业体能课程”,既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又满足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一举两得。高职院校开设职业体能课程,以职业体能为导向,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长期锻炼,对学生自己和社会都负责。无论是高职还是高校,学生毕业后都要谋一份职业,发挥自己的专长。笔者相信,该项研究不仅对高职院校,对其他高等院校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敬波,李之俊.“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29(02).

[2]翁惠根,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24-02

一、前言

在经济迅速发展当代,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师范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体育师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系统工程的重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我国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成败及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要求。课程设置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就业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高校,具有百年历史,其体育科学学院始建于1941年,并拥有多个学科基地,是福建省体育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是台湾三所师范大学之一,并连续九年获得卓越教师奖,选择这两所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收集了国立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体育学系2010级师培生本科课程(以下简称为高师大);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本科课程(以下简称为福师大)。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两校培养目标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是体育师资培养最为根本的问题。一方面,它通过培养一定质量、规格和数量的体育师资而服务于社会,集中地体现和反映了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直接规定着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办学指导思想。

高师大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养及科学精神的学生,培养国家需要之体育运动健康师资及专业相关人才,提供各体育运动健康专业服务。

福师大培养目标:培养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

所以两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

输出的人才产品是否适应日益发展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的需求,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影响到21世纪我国中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与发展。培养目标是方向,一定时期内,社会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培养目标就成为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是保证,是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类型、质量等方面设置课程,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品质,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高师大课程设置分为:共同必修课12门,28学分;教育专业必修课12门,26学分;专业必修课22门,3分;选修课127门(任意选61学分,其中术科必选7学分)。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13门,33学分;专业必修课31门,86学分;专业选修课59门,28学分;系外选修课艺术类2学分,其他选修6学分。

(三)专业必修课比较

福师大将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和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三类。福师大必修课中学科课程15门,共31学分,平均每门课程约2.07(31/15)学分,课程数占专业必修课总门数48.39%(15/31),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36.05%(31/86);术科课程13门,共41学分,每门课程平均约3.15(41/13)学分,课程数占专业必修课总门数41.94%(13/31),学分占47.67%(41/86)。高师大必修课34门,其中学科课程20门,共46学分,每门课程平均约2.3(46/20)学分,课程数占专业必修课总门58.82%(20/34),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70.77%(46/65);术科课程12门,共16学分,每门课程平均约1.33(16/12)学分,课程数占专业必修课总门数35.29%(12/34)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24.62%(16/65)。

福师大现在的课程设置术科与学科课程相差不多,高师大则更注重学科课程。经调查发现,高师大必修课中包含特殊教育、教育行政及班级经营等课程,可以为学生成为教师做好铺垫。

(四)专业选修课比较

高师大方案的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的喜好自由选修,但要求术科选修必须满7学分。选修课程总共列出127门,选修非本系课程以8学分为上限。福师大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和专业方向非限定性选修课程以及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福师大选修课程是指导性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部分课程供学生选修,一般选修不足30人时,将不开设该课程,所以实际开设的选修课的数量比课程方案中列出课程数量要少。相比较而言,高师大的选修课课程门数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虽然福师大选修课程分为课程组,更系统化,可能限制了学生选课的机会。

(五)其他课程

目前,高师大体育学系共同必修科目28学分。福师大体科院共同必修科目33学分。此外,两所高校都安排了教育实习,高师大体育系的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需进行三周集中实习,实习内容分为教学实习、行政实习和导师实习。高师大教育实习制度非常严格,学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练习教师批准,期限为1年的实践。而福师大方案的教育实习仅为8―10周,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阶段进行。相比较而言,福师大的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刚刚适应教师的角色实习就结束了,从而导致学生的示范技能无法得到全面锻炼,实践教学能力也未必得到很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熟悉。

三、建议

(一)终究培养目标的确定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限制。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十一世纪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计划的目标应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篇(10)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个人成长与求职择业方面面临着更多压力,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尽可能提升专业素养

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在依托于专业课程培养之外,还需通过多样化渠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专科学制短于本科学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培养难度更大。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特性与专业前景,认清专业类别和学制年限的优劣势,合理确立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优势。

(二)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文科类专业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专科学生因学历层次限制,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和未来晋升空间有限,所以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临更多顾虑。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促使学生尽早考虑职业目标,加强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受当前就业市场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文科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专科学生对自身学历层次的担忧,导致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疑虑。因而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专业自信。

二、当前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不连续

虽然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实施了职业规划教育,甚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了专业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产生触动,也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究竟在何时、因何因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对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学研究,或没有继续跟踪学生职业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本专业出身,对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类专科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都把继续升学作为三年专科学习结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对于专升本考试的政策和过程了解较少,或对专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职业规划存在认识盲区,不利于教师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三)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通常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或组织职业规划活动。然而,学生入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问题和困惑。且文科学生通常心思细腻,兴趣广泛,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依赖感性思维或加入过多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思路

(一)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文科类学生的培养本就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加之专科学生培养周期短于本科学生,因而应将职业规划教育尽可能前置,在学生入学之初即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教育重点应转换为帮助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分析目前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标是否仍可行,有无必要改变职业方向等。当学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加强对学生求职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从学生个人角度审视其职业定位。教育者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发展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之初直至毕业的职业规划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修正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教育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对学生的职业意向提前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别的发展途径提出区别化指导。

(三)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范围

许多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都是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扩大职业规划教育者的范围,如可邀请社会阅历丰富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师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或组织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为在校生讲述职业经历和职业心得,亦可将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纳入职业规划教育队伍,丰富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层次。

(四)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应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其必须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境遇,明确掌握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教育者要掌握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专业度,并广泛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对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还要系统学习专升本考试和专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识,为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询服务。

上一篇: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下一篇: 职业素养的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