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素养的核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 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 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 beyond 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 taxi, bicycle, 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 choose the correct line (选择正确线路); ? press the station on the screen (在屏幕上点击站点);? insert the coins or bills into the machine (放入硬币或纸币); ? take the ticket and change (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 operator),票务员(ticket clerk),安检员(security 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 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 to meet 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 ways of greeting),如handshake 握手礼, cheek kissing 吻面礼,bowing 鞠躬礼,hug 拥抱礼,pressing noses 碰鼻礼,nodding 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 itinerary),包括choose the 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 the flight(订机票);book the hotel(定宾馆)和pack up the 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18-03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品质”(高维春等,2011)。目前,社会和企事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活动以及职业活动的持续发展所奠定的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一种教育。因此,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体现高职教育目标和特色的关键。
一、职业素养的特点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沈文英,2008)其中,职业技能是具体的,培养过程也是具体的。不同专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一样,有的专业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专业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专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但不管哪种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通识素养则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团队的集体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积极追求上进的意志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发展性以及整体性等基本特征。职业素养的职业性是指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对所从事的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安全性的认识以及对该职业所出现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评价。职业性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特征,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如:建筑业是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年轻力壮、身体健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除了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知识外,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则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扎实,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努力勤奋地工作。当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不断地学习、认知和亲身体验,该职业的相关技能知识就在自身进行了内化,这种知识内化一经形成就以潜能的形式存在,对从事的职业活动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凭借自身的职业敏锐力意识到该怎样处理。这种职业技能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形成的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性。
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能够经常的、稳定的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只有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品质才能称之为职业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适应、满足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职业素养的发展性。职业素养还具有整体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性是指从业人的整体、全面、综合的素养,不仅政治思想素养好、职业道德素养好,而且科学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等都好,甚至还包括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等。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其整体素养是一致的,紧密联系的。
二、职业素养的构成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毕业后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一般说来,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没有职业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职业道德是规范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是隐性的要求。学生要明确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等,在实训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懂得职业道德是立业之本。职业技能是行业岗位开展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一般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合理、科学、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开展职业活动的各种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今后取得较好的发展做准备。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越强越丰富,获得成功的机遇也越多。在职业能力中,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协调与沟通能力。多元的社会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格特征,为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职业人要学会在职业活动中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协调、健康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协调的基础是尊重、信任与宽容。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还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地继续教育,不坚持学习的人难以提升自己,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人还应具有适应的能力,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改造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很快融入环境中,并很快学会在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从而获得成功。
除此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特别要注意的是安全生产方面的职业习惯,许多关于安全的操作守则都是生产实践活动中关系到人命的大事。但是对于实践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对其严肃性的认识可能不够直观,这就需要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和违反规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环节
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是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与不可忽视的环节。实训教学既是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实现和个体体现的关键。实训教学只有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实训过程中,注重以下核心环节的实训内容设计与组织,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实训教学首先应按照企业对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及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创建近似或模拟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制订合理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法和规则,科学安排实训内容,严格执行实训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在职业活动中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该行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积极向上,追求进步。教育学生要有法律意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如何保护合法权益。作为职业人还要理解,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实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为适应社会、行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他们对未来岗位的认识,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办产业等渠道,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从而使学生能从更高层面上了解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
4.实训教学要根据职业技能的特点设计实训项目,开展实训。在具体的工作环境或模拟实训条件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或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和培养,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周密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训活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为基本指导方式,使学生通过动手体验的训练来掌握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针对能力培养训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在项目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以此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竞争,提高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更要让学生理解竞争的同时要有合作意识,懂得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教学还应渗透机遇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愿意思考、学会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6.实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激发他们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实训教学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参与设计的项目,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深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从心理到知识结构上接受与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养成谦虚好学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意志,认真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心、决心和实际行动。
产品的技术性能靠其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来保证,而制造和装配的优劣则是由生产者的个人素养优劣来决定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在实训教学中,通过自身不断的体验,通过教师对其严格要求和不懈的追求“零缺陷”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在实训教学中,按有关规程严格要求,让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细小环节,通过参与实训的全过程,养成严格按生产规程办事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由此说,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养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3]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12).
[4]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许启贤.职业素养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一、明确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火力发电机组的参数和容量不断提高,机组的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对机组热控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了对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是为火力发电企业培养热工仪表检修与控制系统维护岗位上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热工过程自动化仪表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和运行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具备基本的经营与管理、社会、人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包括发电厂的热工点检及热工维护岗位;热工检修公司的热工仪表检修、热工自动装置检修、热工程控保护、DCS组态及检修维护等岗位;电力安装公司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岗位;电力试验院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试验岗位(包括DCS组态及调试)。毕业生经过2―3年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胜任技术员岗位,通过5―10年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主要是热工专责工程师等技术管理岗位。
二、分析专业工作领域,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由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建设负责人组成产教结合委员会。首先,由行业专家分析专业工作领域,将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领域解析为热工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热工控制系统维护保障(炉控、机控及辅控)、控制系统开发等三大工作领域,针对每个工作领域,提炼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由专业建设负责人明确对接职业能力所需的课程支撑,确定基于德育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后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确定热工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1)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注意通识、专业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组织与协调。通识部分主要有英语及计算机信息方面的工具性知识的运用、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在熟练掌握锅炉、汽机、发电机及热力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基础上,强化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设备、过程控制系统、顺序控制与热工保护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习得,突出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长。(2)能力结构。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即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习惯,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自动检测仪表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装置维护与检修、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维护、自动控制装置安装、热工热工程控保护系统的维护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验能力,能及时了解本行业国内外生产现状,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技开发能力。(3)素质结构。高素质对专业教育、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素质结构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文学艺术修养,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当今时代优秀文化与科技成果的现代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有工程环境意识,有综合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实际工程技术素养。四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做到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69-01
一 校企合作提升课程职业感的途径及策略
1.建立教师企业体验制度
为探索核心职业素养课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促进学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可建立教师企业体验制度,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到企业进行调研、体检、交流等,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体验企业生产氛围;二是了解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调查学生实习情况,关注学生工作生活环境;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技工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及实践
第一,成立专家委员会促进课程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可成立由各行业专家领军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开发及实践,对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及实际授课能力进行评估。也可以召开核心职业素养课专家研讨会的形式,针对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谈论和研究,由专家从行业角度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进一步凸显课程职业特色;同时在如何实现职业素养训练的课程化、模块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
第二,深入企业,与用人单位亲密接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学生给我当老师”活动,教师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见习,与学生同吃住,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学习简单的操作技术,亲身体验学生的实习生活,为新课程的开发、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二是走访各合作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用人需求。通过与企业领导和员工交流座谈,可以针对企业的要求,了解目前学校教育的遗漏和缺失,以弥补特色项目教学内容的单调和不足。
第三,与优秀毕业生座谈。想了解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状况与工作体会,可以举办毕业生座谈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畅谈他们在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异,明确学生在工作中的真正需求,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学生的视角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课程建设,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善的空间。学生的反馈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所谈及的形形的亲身经历能为我们弥补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案例不足、职业氛围不浓的遗憾。
第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来院授课。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高级经理给教师讲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条例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人才结构、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定位、企业如何甄选人才、如何做班组建设等,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3.激发教师在教学能力提高中的主动性及体会
第一,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动性,须注重企业的作用。通过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与企业员工座谈交流,让教师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看到自身知识结构与职场需求的能力的差距,促使其积极行动,改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行为,使核心职业素养课的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职业性,可操作性更强。
第二,开阔眼界,积极进取。学院通过合作办学,选派教师到知名职业院校进行短期学习与培训,或聘请职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具有广阔视野,促使其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取。
第三,建立学习教改新理念的机制。学院历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除了要求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特色,还可增加企业专业人现场做评委的环节。以企业的眼光来评定教师的授课能力,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 校企合作提升课程职业感的展望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提出了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关键词 : 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德育新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al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4-02
0 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把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德育活动之中,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规范和要求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为阐述方便,笔者倾向于把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包括人需要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通过内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得以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1 学校对职业素养全面性认识不够 职业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对《企业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前三项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轻易地获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视,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无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实习教学比重都高达50%或者更多,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2.2 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 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各个岗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脑、手机,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后仍不改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合作意识较差。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不能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更缺乏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精神。
2.3 职业素养培育留于形式 所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和本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对于职业素养要求并没有课程或活动来做具体的支撑,更没有像职业技能那样有各种硬性的考核指标,多半停留在计划之中。有些学校用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素养培育,只是传授一些企业招聘应聘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在问题;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为了迎合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强化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对本专业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德育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3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高职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两课”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体验法为主的学习规律,突出引导和启发,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就业现状,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专业课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价值体验、情感培养和人格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的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职场人的角度讲述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把职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 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 企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指导学生,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传递给学生,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积累到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3.3 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校园举办优秀合作企业推介会、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德育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考核标准,应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其次,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最后,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其实践性。
4 结语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培育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彼此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旧有传播框架格局被打破,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从报纸上网到广播、电视开设网络播出平台,再到各类媒体突破固有的业务范围,纷纷以提供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形态信息传播服务作为自己的业务内容,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在媒介融合发展中,随着新闻表达手段和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和复合化,新闻媒体传统的业务理念和固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媒体的编辑、记者不仅要具有采、写、编、摄、播等业务综合能力,懂得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是基础
媒介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各类媒体间固有的业务樊篱,引发了新闻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在融合媒体的编辑部里,新闻业务将由单一变为多元和杂糅——由只为某一类媒体平台提供报道内容到同时为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媒介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成为跨媒体工作的多面手,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以往媒体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往往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其编辑、记者的要求各不一样。报社看重采写能力,编辑、记者大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深厚;广播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求具备通晓视听新闻报道手段的素质;网站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网页制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文字、视频、音频的网上作业。然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却打破了这一旧有格局。“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处理,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与提供图片、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提供图文稿件及视音频信息数据服务。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熟悉多种媒体的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意味着传统的单一介质的新闻媒体将逐步为新型的全媒体所替代。新闻从业者为适应全媒体工作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基于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各种介质的采编素质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和运作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业务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体制与管理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2]从纸质新闻的采写、编辑,到视音频新闻的摄录、剪辑;从报纸新闻的刊发,到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报,再到网络新闻的上传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通晓不同类别媒体的采编流程,能够胜任跨媒体团队作业。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懂得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媒介融合虽然消融了不同类别媒体业务形态的区隔,但各类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与特点仍然存在。同一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依旧有着不同的报道思路和报道侧重。由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记者采制的新闻作品不再局限于某单一平台,而是要同时出现在由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构成的多元平台上,因此,编辑、记者必须懂得不同质态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在采写新闻伊始,他们就要能考虑到同一条新闻怎样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从而能根据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成功地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为受众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服务。
高职学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群体。这个群体普遍具有文化基础不够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教学中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不很难,而要使学生在未来的专业从业生涯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多个专业岗位的需求,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
专业素养是具有职业岗位个性特色的职业基本能力。是指根据特定的专业及行业需求,为专业技能水平、层次提升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一种专业内涵修养和专业适应能力。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走入社会则有可能徘徊于技术的初级层面,难以实现可持续良性向上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一个动脑与动手,创意与制作同时并举的专业,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将可能会停滞于动手制作的初级层面,而无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适应更多更广更高的职业层面。
一、专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
1、吸引兴趣难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属于在中学学习时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他们学习时往往缺少计划性和目标,学习中畏难情绪较强,常常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而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进入高职后,相当一部分人比中学时更加没了方向感。而职业素养教育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可循,要想让学生对这一块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参与进来,困难是比较大的。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技能培养,让学生有兴趣在学校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方面,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如何让学生对专业素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探索中。
2、主动参与难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即使是某件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要想让他们主动地去做这件事情,仍然是件难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等待着老师分配任务,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并且一开始的兴趣有可能还会随着任务的完成时长而打折扣,以至最后只得随意应付一下,交差了事。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能够主动去思考,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惰性,令他们懒得去动脑动手。
3、效果持久难
职业素养教育不是一时的技能培训,而应该是能够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都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内功”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后,能够主动让这种成效持续影响自己,而不是在成功完成一定任务,刚开始修炼“内功”,就废弃一旁。而事实上,高职专业素养教育效果难以持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职业教育战线工作者的问题。 专业素养教育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培养,而高职很多学生似乎更愿意接受“授人以鱼”的教育。教与被教者之间如果不能达成教育方法的共识,效果自然是难以长久显现。
二、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
高职学生无论哪个专业,在生源特点上是大致相同的。对于专业素养教育,虽然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是为了提升专业内涵修养和能力这一共同目标。因此,各专业之间在内容与方法上有着许多的共性。通过研究一个专业,寻找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和对策,对各专业皆有借鉴意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范围,以必修课结合课外教育的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通过几年的探索,在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研究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精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
学院将艺术设计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与素养需求,将其分为四个主题,即专业入门与学习方法、审美与素养、沟通与协作、就业与创业。从第一个学期起,每学期开设一个主题,共开设四个学期。
虽然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体系,且每个主题都有专门的教师备课上课,但是课内的理论并不多,理论与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3。因为此类课程如果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就算教师讲得再有道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就会出现学生上课频频点头,课后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以《沟通与协作》为例,这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沟通与协作,共10学时。第一阶段,教师首先简单地就本专业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沟通,与谁沟通、沟通什么、怎么沟通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并提示,引发学生对专业沟通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思考和讨论(2学时),然后给出一个专业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如何通过合理的沟通找到相关人员获取相关的资料,并最终获得这个项目(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接着进行到课程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首先依然是教师先以引导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项目建设中需要专业协作,专业分工与协作包括哪些方面,应如何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等问题(2学时),然后要求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内容、时间进度等项目要求,给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安排。并指出组员之间应如何进行协作(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课程最后2个学时,由学生自制PPT,分组上台进行汇报、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总结,结束课程。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不需要接受大量的高调理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职学生厌恶强记硬背,听讲时精神难以集中的特点,这种少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的教学方法是使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首要重点与对策。
2、慎评价、多争议,重在参与
在课内的理论引导与项目实训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尽量少给一些评价性的语言,少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其中应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沟通与协作》这门课,在第一个环节,不少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沟通对象的沟通顺序、遗漏应沟通的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方案陈述组和评审组,在陈述结束后,要评审组挑刺、提问,陈述组答辩。教师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战火”,使课堂气氛活跃,以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和潜能。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班级平时不觉得怎么活跃,一旦让他们采用答辩、辩驳甚至是模拟表演的方式表达观点,有些学生立刻斗志昂扬,思维敏捷,反应快速。高职学生中大多数智商并不低,答辩、争论,往往能激发出他们身上的潜能,使他们产生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