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费用概念及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新准则中对实际利率法的有关规定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这使得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接轨,提升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可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根据我国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的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除了采用实际利率法或是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溢价,另外就是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或直接法或是年数总和法对承租人的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和出租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即融资租赁业务处理的过程当中会应用到实际利率法。
二、实际利率的确定
实际利率法运用的第一步骤就是要确定出合理的实际利率,这样才能以此为依据对每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实际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进行核算,然后再根据当期应计利息确定出当期利息调整额进行摊销。具体而言,实际利率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租赁内含利率;②同期银行贷款利率;③合同所规定的利率;④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时的折现率。总之,实际利率法实质上是复利计息的一种计算方式,无论是金融资产抑或是金融负债,都是以实际取得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时支付或取得的金额为本金,计算方法都是以投资或筹资的金额在相关期间进行复利的计息。
三、摊余成本的概念及计算
笔者认为,采用实际利率法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算的摊余成本可以认为是债权或者债务的本金。债权或债务的初始本金或者被成为初始确认金额是债权人实际对外借出的款项和债务人实际对外筹集到的资金。由于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之间往往存在差异,每期也就需要对差额进行摊销。此摊销额实际上就是在按照复利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利息转化为本金形成的本金金额的增加与按照单利方法进行计算所得本息和的差值。
摊余成本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内容:①对已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扣减;②对已经偿付或收回的本金进行扣减;③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的差值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进行处理。
在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当中,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也更加符合。这主要是因为,不断调整摊余成本的过程当中,实际利息的计算依据一直是实际应当获取取得的收益或是耗费的费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实际利率法更能如实对资产、负债等相关项目进行反映并辅助信息需求者作出相关分析决策,而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直线法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损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四、相关业务处理
①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的分期付款
根据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延期支付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款的行为,应以价款现值为依据,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应支付的金额作为贷方“长期应付款”科目的金额依据,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在应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时,应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贷方记录科目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此外,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利息收入的计算时,应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贷方记录科目为“财务费用”。
②对固定资产的融资租赁
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借记“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科目,借方金额的依据是租赁开始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贷方科目为以初始直接费用为依据的“长期应付款”。借贷方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并在租赁期各个期间内进行分摊。在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过程中,借记“财务费用”;贷方科目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③贷款和长期借款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在取得贷款时确定的实际利率在该贷款存续期间或适用的短期内是保持不变的,应收未收利息是根据贷款的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它的核算应借方登记“应收利息”;贷方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利息收入登记“利息收入”,两者之间的差额登记“贷款”科目以进行利息调整。
同理,其他借款也是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进行相关会计核算的。调整每期利息金额的依据是依照实际利率法确定的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溢价金额。在资产负债表日,以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作为借方科目“在建工程”、“制造费用”等科目的登记依据,以按照合同规定的应付未付利息作为贷方科目“应付利息”的科目登记依据,两者差额计入“长期借款”科目。
④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付债券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投资,以票面利率计算所得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借方科目“应收利息”的登记依据。贷方科目“投资收益”的登记依据则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的利息收入;而对于一次还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则以实际利率计算所得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借方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登记依据,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所得利息收入作为贷方“投资收益”的计算依据,差额鸡兔“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
关键词 学生公寓 BOT 运用 账务处理
近年来,很多高校引入“BOT”模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高校建设资金来源和模式单一的局面。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了新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快速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局面。
下面以一实际案例来分析学生公寓“BOT”模式在高校中的实际应用。
一、BOT的概念及融资结构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其字面的含义是建设.经营.转让,是项目融资的一种方式。原指政府将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针对项目设立的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依托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在约定的期限内,以项目收益、偿还贷款,获取回报,特许期满将项目设施无偿交给政府。然而在具体实践中BOT还出现了各种派生形式:BOOT/BOO/BOOST/BLT/BT/BTO等,只是具体操作形式存在一定差异,习惯上将所有上述方式统称为BOT。
二、学生公寓BOT模式实际运用中的主要工作
(一)业务具体操作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方法,涉及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招标、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经营管理、收益计算与分配、业主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等等工作。
首先,确定方案。其次是配合学校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完成项目立项。第三步项目招投标。第四步项目公司正式与贷款人、建筑承包商等谈判及签订相关合同。最后是项目实施及运营建设以及项目的移交。
(二)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
学生公寓属于基础建设项目。具体操作涉及确认建造成本、确认利息、确认经营期收入、归集和结转经营期成本、收款等业务环节。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甲公司与某高校签定《X学生公寓“BOT”建设经营协议》,甲公司负责学生公寓的建造并运营,期限为20年,20年后项目所有权及与之相关收益全部无偿归某高校。项目总的施工成本为壹亿元人民币,甲公司用学生公寓的收费权质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壹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下浮10%,2005年9月1日投入运营。
(二)案例分析
1.确定学生公寓的成本
由于建造是学生公寓,属于房屋建筑物。按照新的会计准则中,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原则,建筑期内产生的专相借款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最终转化为固定资产的成本。但是学校的资产并没有产权证明,无法严格按照房屋建筑物入帐,经过与相关部门咨询及协商,实务操作中,记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核算,依照项目运营的年限每年平均摊销其投资成本。
2.确认每期的收入及费用
由于项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当地税务部门要求,项目单独核算。每年9月份新生开学后,学生住宿费由学校相关部门代收后,按照合同全部转入甲公司。甲公司在收到学生住宿费收入时贷记入“预收账款”。
会计依据是双方签定的BOT框架协议及开具的发票。
在每月会计期末平均结转当月收入至“主营业务收入---XX学生公寓项目”,
借:预收账款—XX学生公寓住宿费
贷:主营业务收入---XX学生公寓项目
在每月会计期末摊销长期待摊费用
借:主营业务支出—XX学生公寓摊销
贷:长期待摊费用—XX学生公寓
每期利息支出记入当期“财务费用—XX学生公寓专项借款”。
会计依据是银行代扣利息单据及银行回单
项目产生的其他费用支出按照具体明细归集。
3.项目涉及的税收政策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生公寓BOT项目能够吸引投资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它能够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每年都有关于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自项目实施以来已经享受(财税[2006]100号)、(财税[2009]155号)以及(财税[2011]78号)文规定的优惠。《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78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对高校学生公寓免征房产税;对与高校学生签订的高校学生公寓租赁合同,免征印花税;对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费收入,免征营业税。通知明确“高校学生公寓”是指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住宿费的学生公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4号)。
虽然每个文件有执行期,但是目前国家仍不断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文件,使项目能够连续享受免交营业税金的优惠。
4.项目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首先,政策风险。由于学生公寓项目享受的优惠政策,每年以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发文的形式执行,而且每个文件的有效执行期有一年到三年不等,相对与项目运营期来说,相对较短,不是太稳定,一旦不在出台类似政策,那么对应的税金将成为公司的负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自身拥有的资金已不能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依据其生产经营活动、对外投资、清偿到期债务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一定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这种代价即是资本成本。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是投资者对所投入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是投资该项目的机会成本。
(二)资本成本的内容
资本成本具体包括使用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其中使用费用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向债券持有者支付的债券利息等;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获取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向银行借款时需要支付的手续费、发行股票债券时所需支付的发行费用等。筹资费用通常是在筹措资金时需要一次性支付的费用而在用资过程中不再发生。
二、资本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的资金筹措既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同时又要尽量降低筹资中的资本成本。不同的资金来源,具有不同的资本成本,因而在企业筹资决策过程中,就需要测算分析不同途径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并加以合理配置。
(一)资本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和追加筹资方案时的重要依据
(1)个别资本成本是对各种筹资方式进行比较的依据。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进行筹资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对各种筹资方式的评价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如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大小、取得资本的难易程度等。其中,资本成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或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应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衡量资本结构合理化的依据。资本成本最小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衡量资本结构是否最佳的主要标准。西方财务理论认为,当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时的资本结构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3)边际资本成本是选择追加筹资方案时的依据。当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大资本投入量时,企业不论是选择维持原有资本结构还是希望达到新的目标资本结构,都可以通过对边际资本成本进行计算来选择是否追加筹资。
(二)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方案、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标准
在评价独立的多个投资项目时,当预期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时,投资项目便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在多个投资项目互斥时,可比较各自的投资报酬率与其对应的资本成本,其中正差额最大的项目是效益最高的,应予首选。当然,评价投资方案还涉及到技术的可行性、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因素,但资本成本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资本成本是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资本成本是企业使用资本所应获得的最低收益。一定时期资本成本的高低不仅可以用来衡量财务经理的管理水平,还可衡量企业整体的经营业绩。甚至,资本成本还可促进企业增强和转变观念,充分挖掘资本的潜力,节约对资本的占用,进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益。
三、降低企业筹资中资本成本的途径
资本成本作为企业筹资决策中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企业必须分析各种筹资方式下资本成本的高低并进行合理的选择。企业降低筹资中资本成本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和筹资期限
企业实现再生产过程是以资本的正常周转为前提的,若资本不足则企业将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影响资本的增值;相反,若资本过剩,则资本的使用效率降低从而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因此,资金的筹集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界限,使筹集量与需要量相平衡。
(二)合理安排筹资结构
企业的资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选择筹措资金的最佳途径,是降低资本成本的有效方法,但各种筹资方式各有利弊,如:长期借款取得的资金虽成本较高,但偿债压力相对较小;企业发行长期债券取得的资金,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借款利率,但筹资费用较高,并且会受到国际金融政策限制等影响。所以,企业应对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综合比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快捷的融资方式。
(1)要合理搭配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比例,若由于季节性、周期性等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时需要筹集资金,可选用短期筹资方式筹措资金,以最低的利率取得短期借款;若筹措资金是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则应选用中长期融资方式进行筹措。
(2)其次,借低还高、借短还长,降低财务费用,借入利率低的短期借款以偿还利率高的长期借款。增加短期借款的比例,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根据企业具体的资金状况,灵活调配资金,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勤借勤还,维护企业信誉。企业信用等级越高则筹资成本越低,可以享受利率下浮等优惠政策,从而减少财务费用,降低综合资本成本。
二、摊余成本的概念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在会计实务中,实际利率是给定的,关键就是计算确定摊余成本。
三、公式计算法
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按实际利率法计息时,运用的计算公式为:每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每期利息收入=债券投资账面价值*市场利率;每期溢价摊销额=每期应收利息-每期利息收入。每期折价摊销额=每期利息收入-每期应收利息。持。对于这一组公式,只是靠记忆,学生感觉容易忘记,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式只能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计息核算,在其他的领域并不适用,比如在融资租赁中、在应付债券中等等。换一句话说,在其他每一个领域,也可以列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但是,每一个领域相关计算公式都不同,即便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都很难。
四、表格分析法
表1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一览表,表2是应付债券利息费用计算一览表,可以看出,表中的项目和内含的逻辑计算公式各不相同。在会计实务中,这一类的核算没有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这给学生掌握表格分析法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账户分析法
对于实际利率法,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账户分析计算摊余成本,再根据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利息收入或费用的方法,以下简称账户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反映学起来容易,也便于操作。在涉及实际利率法计算的业务中,根据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分摊的需要,其初始账务处理时都设计有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的两个账户,账户分析法就是利用“T”型账户,把调整账户和被调整账户数字都统一登记在被调整账户的一级账户上,期末结出余额,该账户余额即是摊余成本,然后再根据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的结果就是实际利息收入或费用。
[例1]2006年12月1日,甲公司与乙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矿泉水生产线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开始日为2006年12月3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00000元;租赁期届满,矿泉水生产线的估计残余价值为400000元,其中甲公司担保余值为3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矿泉水生产线于2006年12月31日运抵甲公司,当日投入使用;甲公司采用年限平均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矿泉水生产线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60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该矿泉水生产线归还给乙租赁公司。
通过分析,甲公司相关账务处理如下:第一步,2006年12月31日租入固定资产,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2000000×206730+300000×0.8396=5597880(元);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5597880(元);未确认融资费用=6300000-5597880=702120(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597880
未确认融资费用702120
贷:长期应付款6300000
第二步,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长期应付款”账户与“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之间的关系,其中“长期应付款”是被调整账户,“未确认融资费用”是调整账户,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长期应付款
702120
6300000
5597880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
5597880(元),实际利息费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5597880*6%=
335872.8(元)。
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应付款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借:财务费用 335872.8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35872.8
借:制造费用1765960
贷:累计折旧1765960
第三步,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账户分析如下:
长期应付款
702120
2000000
6300000
335872.8
3933752.8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 账户余额=摊余成本=6300000-702120-
2000000+335872.8=3933752.8(元),实际利息费用=3933752.8*6%=236025.17(元)。
借:长期应付款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借:财务费用 236025.1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36025.17
借:制造费用1765960
贷:累计折旧1765960
[例2]2000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250元,票面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实际利率10%)。
通过分析,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250
贷:银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第二步,2000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如下:在本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账户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之间呈现调整与被调整关系,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是被调整账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是调整账户,登记被调整一级账户如下:
持有至到期投资
1250
250
1000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1000(元);实际利息收入=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10%=100(元);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100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第三步,2001年期末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
账户分析:
持有至到期投资
1250
41
250
1041
根据账户分析得出:账户余额=摊余成本=1250-250+41=1041(元);实际利息=1041×10%=104(元)。根据题意,则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贷:投资收益 10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 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 ,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目标成本顾名思义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目标利润实现,并作为合成中心全体人员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房地产的目标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内的全过程成本, 遵循成本的“总值可控、动态管理”。
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主要包括开发期内完成房地产产品开发建设所需投入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其他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在房地产目标成本科目中,土地费用为市场招拍挂形式确定,公共配套费用为各地市缴费标准,开发间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开发税费均根据国家及房产开发公司标准执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根据市场招投标及开发全过程工程控制为主,在房地产全过程成本控制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1 房地产用地规划时对业态规划模糊,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成本,导致效益降低。例如:像城市综合体等多业态项目,业态规划时未分析市场的销售及业态成本情况,导致了产品建造后销售惨淡及利润降低。
1.2 方案、深化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设计满足不了施工及销售要求,产生了大量成本浪费情况,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准确性。
1.3 实施阶段设计变更、签证较多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可控性。
2 目标成本存在问题分析
房地产业一直为国家朝阳产业,前几年有可观的利润。随着国家调控及市场的激烈竞争,房地产效益不断缩水,问题也逐渐暴露。许多房企也由原来“核算型”企业(做了再算)向“价值创造型”(算了再做)企业转型。现针对以上房地产各阶段影响目标成本的因素中,现展开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在房地产用地规划阶段,因业态分类模糊导致了利润的降低,许多房地产公司拿地后便考虑立即进行开发并达到预售条件,往往对用地规划阶段成本把关不严,随意对业态进行规划,不考虑效益最大化。这就使许多项目没有经过考察论证就急于规划报批,致使房地产目标成本前期便处于“粗放式”状态,最终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销售、成本压力骤增。
第二,方案图纸及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许多房地产公司因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限额设计,没有统一的建筑风格,没有较好的设计成本团队,导致了目标成本的不可控制。
第三,施工阶段因为项目人员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不强以及图纸设计的错、碰、楼等现场导致了施工中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及签证。
经过考察诸多房产项目,以上几方面对目标成本影响效果所占的比例如下:第一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75%~80%.第二项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约为15%~20%.第三项施工图设计结束至项目实施阶段,本阶段成本控制效果约为5%以内。
3 目标成本控制需采取的措施
3.1 项目产品定位清晰明确,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概算版”
首先,在房地产开发前期(尤其像城市综合体的多业态项目)充分调研当地地产市场,调研各业态的销售情况,应用容积率指标控制面积,结合市场需求对不同业态建筑面积的合理配置,建多少高层、多层、商业、别墅、花园洋房;配置那些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获得最大销售额。
其次,根据本地区需求情况采用不同产品进行比例搭配及确定交房标准。参考往期类似业态成本情况(其中包括配套费用、建安成本、各项开发税费等),将各不同业态进行组合,并进行测算(销售收入及成本支出测算),选取满足“效益最大化”的业态搭配比例。业态比例及初步交房标准出具后,形成房地产目标成本第一版—成本“概算版”。
3.2 方案的设计比较,进一步细化目标成本。
各业态搭配比例及目标成本“概算版”确定后,对业态和户型进行多方案设计比较,通过比较确定单体平面和户型;通过对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的比例测算,确定最合理户型和户型搭配从而获得最大得房率和销售面积,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合理成本。此阶段对交房标准已基本确定,根据扩初方案进一步将目标成本“概算版”细化。
3.3 施工图设计及深化阶段,确定目标成本“预算版”。
施工图设计阶段将价值工程及限额设计两者相结合。
首先,根据价值工程,做好房屋建造标准。价值工程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管理技术,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达到产品适当的价值,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房地产价值工程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不变,成本下降。(2)功能大幅提高,成本略有增加。(3)功能提高,成本降低。(4)功能略有降低,成本大幅降低(5)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在价值工程体系中选取适合本项目价值体系,并确定房屋建造标准。
其次,项目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设计,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和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凡是能进行定量综合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确定,要充分考控制建筑设计标准,控制单体工程配置标准;比较外墙保温材料和作法,门窗材质、标准;外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室内不同公共部分装修标准、装饰材料的选择搭配,在满足必要使用功能的同时成本最合理。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在限额设计中结合价值工程,充分运用价值工程分析,确定合理功能。
第三,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细节,对土建、水、电、暖专业进行各种技术经济比较,例如:人防工程决策、土建车库与机械车库的技术经济比较、电梯、空调的配置方式、基础形式、主体结构形式、挡墙形式等等。在设计细节上满足后期使用功能,同时在此阶段应选择业务实力强的设计院进行设计,保证使用功能满足要求,减少后期的设计变更。
关键词: T型账户;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应用
Key words: T type account;business transaction;accounting treat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32-03
0 引言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包括资金的筹集、材料的供应、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以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每一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都涉及多个会计分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泛泛的讲会计分录,初学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容繁多且没有头绪,较难理解!而如果引入T型账户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T型账户的概念及其记录的金额
1.1 T型账户的概念
T形账户又叫丁字型账户,为了会计研究和教学的方便,将账户的基本结构简化为左右两方,其中一方记增加,另一方记减少,而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性质。具体图1所示。
1.2 T型账户记录的金额
T型账户记录两类金额,即本期发生额与余额。本期发生额是账户左右两方记录的金额,具体包括本期增加额和本期减少额;余额为发生额相抵后的结果,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它们的关系式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2 T型账户的应用
2.1 T型账户在资金筹集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要么接受投资形成企业的自有资本,要么借入资金形成企业的债务。以企业接受投资为例,首先接受投资时必然要形成企业的“实收资本或者股本”,同时要增加资产,具体要看投资者的投资形式,如投入银行存款,就增加“银行存款”,投入设备、卡车等就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商标、专利及知识产权就增加“无形资产”等等。其次,如果投Y者投入资产的价值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占有的份额,即存在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企业就增加“资本公积”。用T型账户来表示图2所示。
2.2 T型账户在材料供应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购买材料,材料要增加,必然要借记“在途物资”或者“原材料”,具体为如果发票账单已到材料没有入库,就借记“在途物资”;如果发票账单已到,材料也已经入库,借记“原材料”;同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再根据购买材料采用的结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现购、信用赊购以及票据赊购等,即如果现购就贷记“银行存款”,如果信用赊购就贷记“应付账款”,如果票据赊销就贷记“应付票据”。用T型账户表示图3所示。
2.3 T型账户在产品生产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到对原材料、人工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的耗费。这些费用均为生产费用,按照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可以分为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具体的账务处理有以下三个步骤:①直接生产费用直接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间接生产费用计入该车间的“制造费用”。②月末,通过一定的分配标准及分配方法将“制造费用”总额结转到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中。③产品完工入库后,再将其“生产成本”结转至“库存商品”。用T型账户表示图4所示。
2.4 T型账户在产品销售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后,一方面要确认收入,另外一方面到了月末还要结转已销售产品的成本。确认收入时,应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按照销售产品结算方式是现销、信用赊销还是票据赊销,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月末,结转销售产品成本时应贷记“库存商品”,“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用T型账户表示图5、图6所示。
2.5 T型账户在利润的形成与分配账务处理中的应用
2.5.1 利润的形成
月末,将损益类账户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具体应该将收入类账户转入本年利润的贷方,费用类账户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进而算出利润总额(本年及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忽略);然后根据利润总额计算出所得税费用,再将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最后计算出净利润。用T型账户表示如图7所示。
例1: 2015年12月31日,将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详见表1。
首先,将各收入性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
借:主营业务收入 1 250 000
其他业务收入 80 000
营业外收入 6 000
贷:本年利润 1 336 000
其次,要将各费用性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
借:本年利润 1 077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860 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5 000
其他业务成本 65 000
管理费用 18 000
财务费用 3 000
销售费用 4 000
营业外支出 2 000
由此可以看出本年利润总额为:1336000-1077000=259000(元)
例2:根据本期的利润总额259000元和所得税税率25%,计算应交的所得税。
所得=259000×25%=647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64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4750
例3:将本期的所得税费用6475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64750
贷:所得税费用 64750
本年净利润=259000-64750=194250(元)
2.5.2 利润的分配
“利润分配”账户有三个明细账户,分别为“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和“未分配利润”。具体的账务处理有以下三个步骤:①年末,累计的净利润从“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的贷方;②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时,应该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贷记“盈余公积”;决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时,应该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利”,贷记“应付股利”;③对利润分配的三个明细账户进行结转,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利润分配―应付股利”,最终计算出“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贷方余额,表示的是年终分配之后留在企业的未分配利润。用T型账户如图8所示。
例4:12月31日将本年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借:本年利润 1942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4250
例5: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例6:按净利润的20%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应分配利润=194250×20%=38850(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38850
贷:应付股利 38850
例7:将“利润分配”账户所属的“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付股利”的数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987.5
贷: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1942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9712.5
―应付股利 38850
未分配利润=194250-67987.5=126262.5(元)
3 结论
通过上述7个账务处理图以及7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但通过应用T型账户画出各个相关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显然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较为简单,原本错乱的关系变得清晰。所以,引入T型账户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基础会计》,乃至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无论对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从概念上来看,企业物流成本是企业物流活动中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说,该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在包装、运输、储存、搬运、加工企业货物以及物流管理活动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费用和与该活动相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保险和风险成本等。从另一角度看,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物流环节产生的劳动力成本、在机器设备上所耗费的成本和支付给其他第三方的成本。其二是指在物流环节中所发生的潜在成本。
(二)企业物流成本构成。通常来说,企业的类型不同,其物流成本构成也存在着差异。如为制造型企业,按流通环节可将其物流成本分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和装卸搬运成本。如为商品流通企业,其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与物流运输相关的人工费用、在物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营运费用、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其他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如为物流企业,其成本费用主要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流管理意识,管理方法不合理,物流成本过高。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但该行业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操作系统、物流管理、规范化及信息资源缺乏了解,认识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企业中物流的专业程度较低,无明显的社会化倾向,与物流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健全,物流管理方法不合理,物流管理水平低下。当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管理目标过于单一,仅限于物流成本本身,片面追求较低的物流成本,而对物流系统全面管理缺乏认识。另一方面,企业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资源闲置率和物流采购成本较高,成品和原材料的库存量较大,物流成本过高,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进一步延缓了周转速度。
(二)缺乏统一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体系。企业的绩效水平是体现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而物流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与物流成本管理有关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也缺乏统一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体系标准。现阶段,如何评价物流成本管理,如何将物流成本管理与企业整体运营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未针对物流成本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通常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支出列在企业费用中,有的企业将物流支出随材料及制造费用计入制造成本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企业都没有掌握正确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企业管理者也难以获得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
(四)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当前,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仍然短缺,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不高。同时,企业财务人员普遍缺乏物流成本管理知识,难以有效开展物流成本管理工作。
三、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物流管理意识,降低物流成本。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制度和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企业管理者如果缺乏物流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因此,应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管理层的物流管理意识,树立现代物流观念,提高企业的物流控制水平。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在物料运输、加工等重要环节对物流成本加强控制,掌握物流成本在流通领域的基本规律,努力改进管理方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
(1)使物流趋于合理化。物流合理化是指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和拥有的物流设施趋于合理,在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活动的质量和管理水平。物流各活动所产生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为了从整体上降低物流费用,必须要加以综合考虑,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避免造成浪费。物流合理化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息息相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企业应根据具体的物流流程来规划物流活动,从整体上降低成本。设计物流运营方案时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物流管理知识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范围广泛的调查,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和仓库位置,同时还要掌握货物的堆码技术。(2)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速度可以缩短物流周期,降低资金占用率和存储费用,进而达到节约物流成本的目的。以海尔公司为例,该公司提出的“零运营资本”就是通过加快物流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速度来缩短物流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最终实现零运营成本。由此可见,提高物流效率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重视。(3)优化流通过程。控制物流成本除了要提高企业物流效率之外,还应考虑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根据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需要确定是否投资或扩建物流设施,以降低从产品制成到最终送达用户的整体物流成本。如厂商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可考虑建立新型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满足大批量商品分拨配送的需求。尽管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但却从整体上提高了物流效率,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获取可观的物流效益。
(二)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物流成本管理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企业运营效率、财务监控、客户服务管理和企业优化管理等多个层次,建立物流成本管理评价体系之后企业就拥有了“化战略为行为”的动力机制,也有助于提高执行各层组织制定的“行动方案”的效率。同时,评价体系统一之后,可为企业管理者评估企业的经营及管理状况提供依据,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物流成本管理的水平和效益。
(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完善物流成本核算。我国于2006年颁布并实施了《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构成》这一国家标准,这是国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也由以往的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转变。通过定量分析,企业可清晰明了的了解其物流费用支出情况,管理者也可获取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同时为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依据。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政府和媒体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使这一国家标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水平。
(四)重视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 针对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匮乏、财务人员掌握的物流知识水平不高等问题,企业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一批熟悉物流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其二,通过培训等方式向财务人员普及物流方面的知识和核算方法,使其在核算过程中提高运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的熟练程度,提高财务人员对物流成本的掌控水平。
总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当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还存在物流管理方法不合理、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缺乏、物流成本核算不合理和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企业应本着“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整体效益”的原则在全方位的物流系统平台上开展物流成本管理活动,同时增强物流管理意识,切实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物流成本评价和核算方法,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目前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1)职工成本意识薄弱,思想观念陈旧。在油田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认为企业是国家的,损失浪费与自己关系不大,节约成本的意识不强,缺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
(2)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财务成本费用管理队伍,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具体表现在:定额和标准不完善、不准确;计量设施不齐备、不精确,成本费用核算基础数据欠真实,成本费用指标无法准确地分解;成本分析仍局限于事后分析,起不到事前控制作用,且只限于产品成本分析,缺少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费用分析;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看得见的成本费用”,很少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考虑降低成本费用。
(3)各个管理环节费用大,降成本仍有潜力。一是采购的材料品种多数量很大,费用难以控制。二是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原材料库存过高,大量应收账款的存在,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四是由于流动资金紧张、只能靠贷款和新办承兑来维持日常经营,直接导致企业财务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五是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成本方法运用不当,存在乱挤乱摊成本现象。
二、现代成本会计概念及其职能
(一)现代成本会计的概念
现代成本会计在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
(二)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
三、现代成本会计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适应了企业管理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二)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要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
(三)在企业定位管理中的应用
在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几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四)企业后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78-01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门槛和学生素质普偏低,学生理解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种现状,在学习《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中第二节“应收票据”内容时,笔者认为必须把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清楚,这样才会减少学生的错误。在企业经济业务往来中,不论是同城结算还是异地结算均可使用商业汇票,收到商业汇票的一方称为收款方,应使用“应收票据”科目进行核算。
一 应收票据的概念及种类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下,因发生商品交易而收到的,企业持有的还没有到期、尚未兑现的票据。
商业汇票按其承兑人的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按其票面是否标明利率可分为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带息票据是指票面上标明利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日不仅可以取得票面价格,而且可以取得利息的票据;而不带息票据是指票面上没有利率,到期时根据票面值收款并无利息的票据。
二 应收票据到期日的计算
票据的期限是指签发日至到期日为止的时间间隔,到期日通常有两种表示方式:
第一,按月表示时,到期日为到期月份中与签发日相同的日期。会计制度规定月末签发的票据,无论月份大小,均以到期月份的月末那一天为到期日。例如2013年2月28日签发的期限为三个月的商业汇票,则到期日为5月31日。又如2012年12月31日签发的期限为两个月的商业汇票,则到期日为2013年2月28日。
第二,按日表示时,到期日按实际日历天数计算,必须遵循“算头不算尾,算尾不算头”的原则。例如:3月18日签发的商业汇票,期限为60天,按“算头不算尾”的原则确定,计算到期日为3月:31-18+1=14天(18日含在内);4月:30天;5月:16天,合计60天,所以到期日为5月16日;若按“算尾不算头”的原则确定,计算到期日为3月:31-18=13;4月:30天;5月:17天,合计60天,所以到期日为5月17日。
三 应收票据到期值的计算
应收票据到期值的计算公式为:(1)不带息应收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2)带息应收票据到期值=票据面值+票据利息=票据面值+票据面值×票面利率×期限=票据面值×(1+票面利率×期限)。
“票面利率”一般指年利率,利率换算关系为:月利率=年利率÷12;日利率=年利率÷360或月利率÷30。“期限”是指签发日的时间间隔。
四 应收票据取得与到期收回的核算
1.应收票据取得的核算
应收票据取得的核算有两种情况,无论是带息票据还是不带息票据均应按其面值入账,其账务处理为以下两种:
第一,因销售商品而收到的应收票据时,按其票据的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第二,因债务人抵偿前欠货款而取得的应收票据时,按其票据的面值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2.到期收回应收票据的账务处理
第一,不带息应收票据到期收回时,按其实际到期值,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第二,带息应收票据应在期末计提利息,计提的利息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带息应收票据到期收回,分别按以下情况进行账务处理:(1)到期收款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财务费用”科目(即未计提利息部分)。(2)因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收到银行退回的商业汇票,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付款证明等,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注:到期不能收回的带息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五 应收票据贴现所得的计算
贴现是指企业在流动资金不足时,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经背书交给贴现银行,银行受理后从到期值中扣除按银行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支付给贴现企业的业务活动,票据贴现实质上是企业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
在贴现中,银行计算贴现利息的利率称为贴现利率,企业付给银行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企业从银行获得的票据到期值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货币收入,称为贴现所得。
现举例说明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过程:例如2013年1月31日企业将2012年12月31日签发的承兑期限3个月,票面利率为8%,面值100000元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年贴现利息为10%。
计算过程如下:(1)票据到期值=100000(1+8%×3/12)=102000(元)。(2)贴现期=票据期限-企业已持有票据期限=3-1=2(月)。(3)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102000×10%×2/12=1700(元)。(4)贴现所得=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102000-1700=100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