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体育经济发展有利于拉动国民消费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都倾向于选择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的健身场所对健身人员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现在进健身场所的人数量日益上升,而且朝着全家玩、老中青的趋势发展。专家分析认为,现在体育市场之所以比较火爆,主要是因为市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据了解现在很多居民正在转变以前的“无病即健康”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更新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消费也被带动。据预测,我国到20世纪中叶将会进入富裕国家阶段,人口总数将会达到15亿左右并比较稳定。根据这个背景,按照每年1000元每人的体育消费支出来算,我国体育消费一年的总额就能够达到15000亿,这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居民需求的变化将会带动消费的变化,我国的体育消费将会随着国民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未来这一消费必将会保持比较活跃的态势。
1.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自身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他所哦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体育经济首先带动的是旅游业,体育产业与旅游区相结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场,例如攀岩、滑冰、登山等。目前,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和国家的重点旅游项目,据了解瑞士就滑雪旅游这一个旅游项目每年所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就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70亿美元的出口创汇,体育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可见一斑。其次就是带动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例如要举办一场赛事,会有很多人前来观看,就会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此外,体育经济发展还会带动服装、网络等行业的发展。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自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体育产业的火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2.1体育经济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有二:第一运动项目的开发不合理、不平衡,因为运动项目的观赏性、竞技水平和普及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体育项目素具有的市场容量、产业资源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别都很大,所以目前的运动项目开发很不平衡,例如现在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开发规模,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甚至还未进入市场;第二,体育产业的地域布局不合理,因为文化、经济、资源和思想观念等的差别,我国东部地区消费水平比西部高很多,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开发程度也比西部地区高很多。
2.2缺乏专业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
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体育经济暴露出人才严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源于退休的教练员、运动员等,而高学历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却比较少。这些体育管理人才可能对体育运动的过程比较熟悉,但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很难经营出一个高产出、高效率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2.3没有发挥出相关产业的潜能
现在的体育经济非常注重利用有形资产,例如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租借等等,但是对于赛事的会标、会徽、冠名权、队名价值等无形的资产开发度严重不足。观察体育用品市场可得,现在的高档体育用品大多是外国生产,而国内的体育用品生产行业在高档体育用品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相关产业普遍存在经营落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这也大致我国的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难以在国际上占据有利地位。
3.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改进体育经济发展体制
对真正的产业而言,其资源应该能够在市场上流动,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不能够流动,至少相当一部分的赛事、运动会和运动员是不能流动的,甚至有的场馆资源也被政府所控制。而当今社会的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集体育的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和经济生产力于一体的。我国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应该给体育充分的流动资源,调整体育经济的发展体制。政府应该主动推出竞争,特别是要退出利益的竞争,让资源面向市场,这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合理配置,真正让体育走入经济,走入社会。
3.2注重人才培养
发展体育产业既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还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产业管理者。如今运动员在体育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说,他们可以说是体育产业中的生产人员,是后来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几乎和前提,所以要重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而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在前面论述中已经提到,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一、经济伦理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经济伦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伦理的学科性质和定义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1)经济伦理学是关于经济制度伦理和经济行为伦理的学说。(2)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是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3)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4)经济伦理学是研究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的科学。(5)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6)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科学,它以研究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经济行为的伦理正当性等问题为对象。(7)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这些观点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现状。
任何学术的讨论都不应该离开现实的生活,经济伦理和经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那么经济伦理指的是规范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平等、效率等经济范畴以及个人消费等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经济伦理指的是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道德前提和背景条件,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它也涉及经济制度、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性状以及经济范畴的价值判断。
二、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随之共同发展,相伴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为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经济伦理是协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伦理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这种调节和协调作用,表现为用伦理规则调节和协调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原则。从而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并促使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道德基础是经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经济伦理的第一层次。职业道德、经济信用即为这一层次的内容所在。
2.经济伦理是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从“经济人”的角度看,其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获“利”,而不是讲“义”。但在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导致市场经济上确实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这只手不管“经济人”的主观动机如何,它都会把种经济行为调整为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达到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的目的。以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行为为例,有交易活动就必然需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交易费用的增加或减少与经济伦理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将引发大量的交易成本,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比如,定金和鉴定费等;而有了经济活动的道德规范,则可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当经济伦理引入经济活动中并要求交易双方都遵循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它意味着双方提供的关于商品、服务、工作效益的信息是真实和可靠的,双方对于合约的执行是严格的,因而经济风险相对就少,那么为此付出的交易费用自然就会降低,才会以较低成本实现自己利益上的最大化。
3.经济伦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些明智的企业家之所以对经济伦理给予特别重视。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伦理可以带来效益,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经济伦理在主体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多个层次和方面,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如果从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作简要概括,可以认为:在宏观社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在中观企业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在微观个人层面,经济伦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经济伦理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通过优化经济主体的素质,激发生产经营者的能动性,协调经济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营造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推进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转贴于 4.经济伦理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精神要素,是一种社会资源。这种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及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上,对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包含:(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构成现代社会秩序的框架。因此,守法是道德基础,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2)市场经济关系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反映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上。所以,一切包含等价交换关系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并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5.经济伦理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其对象——人。人是创造一切经济价值的主体,通过激发人们的伦理意识、协调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状态,使主体的能力得到更为充分、更加有效的发挥,去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此经济伦理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研究人们(或经济主体)经济行为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范围上,包括人类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开放为经济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它要求人们从观念上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经济伦理,使人们伦理观念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建立伦理约束的必要性。
1.伦理约束对市场的经济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经济一体化日益突显,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将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的竞争,现在和未来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资源、技术、产品、营销、人才等基础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管理、道德、文化的竞争上。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规范市场经济又是由法制和伦理两种手段完成的。因此市场经济又被称作“法制经济”和“伦理经济”。所谓法制经济是指要依靠立法与执法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伦理经济,是依靠信誉、人格、良知来建立相互交往的关系,保证人们的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情合理。
2.伦理约束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同样面临着一系列伦理问题。其中,诚信和道德是经济伦理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保持经济伦理天平的平衡,需要从他律与自律两个角度考虑。在他律方面,经营者一定要有法律与制度的约束。目前,在企业管理中,相应的法制建设需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尽快地健全与完善,使不讲伦理的人没有可乘之机。但是任何法律制度都会有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人们借助自律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律方面,诚信和道德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要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能取信于人,就会万事无成。以诚信为本的道就是商道,就是伦理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无不得益于这种商道。这种道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管理者要取信于自己的员工,取信于自己的顾客;同时也要指导员工取信于外部利益群体。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要将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彻底明确管理在于得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稳定和提高,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朝精神方向索取和迈进,将对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追求更多地偏向在精神层面上来,这个时候建筑艺术设计越来越迎合消费者及观赏者的喜好,因而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体验的含义
空间体验是指人们在对室内外建筑的接触与认知过程中,以自身居住、工作、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亲身经历、认识事物、感受生活过程的直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及主观想象将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建筑中来,以便在此基础上使建筑设计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二.空间体验的特征
1.空间体验具有亲身性。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要亲自进行体验,以自身的意愿积极主动进行参与,通过将自己的感官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来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并且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最有实施价值。
2.空间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个体感受,因为每个体验者都是具有不同观念的主体,其自身的想象及感受是根据个人经历、阅历、学识和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由于个体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3.空间体验具有综合性。空间体验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的体验结果来源于各个器官的结合作用,并且要综合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
4.空间体验具有延展性。当体验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是有局限性的,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者所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想象及生活记忆等等。
三.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四.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 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中 华 励 志 网 Www.ZHLzw.Com] 二、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xisting problems; the analysis on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环境污染的特点
1.1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首先,由于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多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并且这些污染物常常是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各种反应后,才导致污染损害。其次,与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比如,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因当地的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使汞富集于鱼体之内,当地居民吃了这种鱼而致病。应该说在这个系列环节中,单一的某个环节并不会致"水俣病" ,但经过这一完整的过程,最后导致了“水俣病”这一损害后果。
1.2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持续性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相对浓度一般都很低,大多数在百万分之几,少数在十亿分之几,有的甚至在万亿分之几的水平。因为浓度低,短时间内看不出危害,可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有的是终身受害,可酿成严重后果。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1.3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污染物各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可以是局部刺激致毒、也可以是全身作用;有的是特异性作用,有的是非特异性作用;而且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可以起协同叠加作用。
1.4环境污染损害具潜伏性
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机制,但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所不能消化掉的那部分污染物就会慢慢地蓄积起来,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
1.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分为:
(一)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如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就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二)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统一的。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要实行“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行“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二)环境监测在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环境执法中的作用
随着污染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污染物部量减排和环境执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不定时抽检,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实现达标排放。
2)对排污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通过对排污企业的督查性监测,全面及时掌握了企业的排污情况,为工业企业污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3)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暗查。根据暗查监测结果,对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的企业处以罚款;对重点污染挂牌督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报政府停产治理;对治理效果不佳的企业,建议关停。
(三)环境监测在社会商品中的作用
社会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噪声指标等都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环境监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有一些科学研究又往往以环境监测为论据。如自然资源考察中的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监测和环境容量研究中的污染源调查等等。做好这些方面的环境监测,将对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三、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采样质量
样品采集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采样的深度与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采样质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周边环境、地理位置、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按照理论上的要求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在这种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着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仪器设备性能的影响
人类的经济形态如果以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高技术)经济等阶段。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他们的形成与发展是并不是一蹴而就,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也有知识的重要身影,如发展农业需要具备的农业、水利以及气候方面的各类知识积累,再发展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进而机械化都是知识力量的体现。知识经济阶段中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农药为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药一直以来以仿制为主,特别是对于已过专利期的品种,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产品落后了国际上20多年,而如果仿制还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产品则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需要一切从原创开始,也包括消化吸收的基A上的再创新,工艺流程的优化改进,这些都能为行业带来经济效益都是知识所带来的。新能源、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并产业化,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有力体现,无论是传统的制造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的企业都要重视知识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原有产品数量的扩大,更多的是质量的提高。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与资本不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将成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能再只满足于原有的产品经营模式,需要吸引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而企业在系统的整合知识和技术后进一步产业化、市场化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实力。
对消费者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人们会向着个性化、更富有技术含量的趋势发展。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尤为突出,人们会乐此不疲地为新产品、新技术买单。人们将更看中产品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创新,以手机为例,从以前的固定电话,到后来的大哥大,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不仅体积变小,功能越来越强大。而新产品、新技术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扫地机器人就让人们可以从扫地这个家务中解脱出来。
对企业竞争与交流行为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将更多的体现在创新上。而企业想要战胜竞争对手需要的更多是技术的先进性。走在行业的前沿,引导时代的潮流,是企业创新的目标所在,而创新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知识需要交流,交流才能促进发展。企业之间除了竞争也需要知识的交流,包括行业的发展形势,政策规划等等。企业之间不仅有竞争也会有合作与发展。
我国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的探索
注重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它的传播与使用并不受时空的限制,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来。企业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就要提高获取知识以及知识转化为生产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战略的角度,不仅要瞄准国内市场更要面向国际市场,提高获取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将企业的知识资源产业化,进一步促进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良性的研发循环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重视员工的能力培养及管理。企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付出。企业倡导每位员工发挥能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可以引导员工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协调同步,同时为员工充分发挥能力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平台,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另外,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鼓励员工创新,比如除了单一的奖金以外还可以实行股权激励政策等,提高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粘合度,从长远角度而言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提升员工创新的动力。
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我国《知识产权法》表明了制定该法的目标是“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对企业来说重视知识产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推动行业的进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开展,“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国内企业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知识产权相关立法,更要重视我国已经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保护是手段,经营权利保护下的知识资产从而实现权利的价值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1 概述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着已预订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
传统的观点仅将服务局限在服务业上。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服务已融入各行各业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实施差别化战略,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2 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服务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使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得到了改造和扩展,由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扩展到7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人、有形展示、过程)。总的来说,服务在现代企业及其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武器与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企业标准化程度增强、差异逐渐消失、附加价值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惟有通过加入服务要素寻求更大差异化,并增加自身的产品附加值,服务业务在很多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加。目前像汽车、计算机和软件等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也已认识到进行全球竞争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这些企业也意识到其大部分的利润来自于服务。例如,IBM在1995年的700亿美元的收入中约有200亿元来自服务业务,1998年服务业务的税前利润比1997年增长了30%,达到了38亿美元,占IBM公司97亿美元税前利润的39%。目前中国最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海尔也将服务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并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服务经营型”的转变。
2.2 良好的服务是降低顾客流失率和赢得更多新顾客的有效途径
现代营销观念已发展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大市场营销观念这一阶段。在此阶段,消费者需求成为企业经营和营销活动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降低顾客流失率和赢得更多的新顾客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顾客流失率的变化之所以不容易引起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注意,是因为人们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老顾客与新顾客的区别。确实,老顾客与新顾客同样都是顾客,企业均应以同样的热诚为其提供服务,但从较长时期来考察,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老顾客和新顾客对企业的价值是不同的。由“漏桶效应”可知,企业为了保住原有的营业额,必须从桶顶不断注入“新顾客”来补充流失的顾客。而每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挽留一个老客户的6倍。因此,企业应更多的关注客户的忠诚度和客户生命周期的开发与管理,从第一次销售开始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效的建立防线,将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加客户重复购买的比率,并顺着老顾客身上蕴涵的潜在客户线索,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顾客,从而降低企业的开拓成本。
2.3 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如前所述,良好的服务能够有效巩固现有的顾客,赢得更多的新顾客,获得顾客的长期忠诚,这样自然就会获得顾客的重复购买机会,从而促进企业的销售额不断增长。根据著名的80/20法则,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有助于企业进入占有80%的市场份额的约20%的优秀企业行列。此外,一个企业的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销售机会,而拥有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企业把握住20%的销售机会,赢得能够给企业带来大多数利润的少数大客户。
2.4 提供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使企业获取反馈的信息,指导决策
在客服的过程中,消费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更有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忠告和其他市场信息,发现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从而为企业进一步的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采取新措施提供决策上的指导。尤其是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助于企业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意见,包括客户的潜在需求,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提供指南。
3 目前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3.1 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形成顾客第一的观念
我国企业客户服务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重销售、重产品、重管理而轻服务;重口号而轻实践,还有些甚至认为客户服务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任务。这些误区表明,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在思想上形成顾客第一的观念,并未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性的服务理念。
3.2 企业的第一线员工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
第一线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构成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必须与服务的提供者接触才能完成购买行为。如在大商场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现今已成为一种趋势,商家提供的咨询、礼品包装、装裱、公用电话、投诉等服务措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商场的管理人员和担当这项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因此就出现了第一线服务人员松散缓慢的工作作风及冷冰冰的服务态度,甚至在一旁聊天不理睬顾客。
3.3 服务承诺多顾客意见大
从1999年6月开始,北京连续十几天的高温天气让空调销售旺季提前到来了。空调是卖出去了,可安装和售后维修服务问题成了厂商最大的难题。一方面,为了竞争,厂商的承诺越来越周全(表面上看),各种服务承诺可谓花样繁多,有些已经到了让人感动的程度:新飞有“绿色通道”;荣事达有“红地毯”,春兰有“金牌”服务;海尔承诺24小时服务到位,延长保修期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少的企业中,顾客服务的职能却很容易被其他职能所淹没。在企业的预算中,服务开支成了弹性最大的条款。于是,在空调的热销中,就出现了承诺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兑现的问题,服务承诺原本是为了使服务质量有形化,而这些服务承诺就像是“空壳概念”,其背后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支撑,有点像在虚张声势。
4 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4.1 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时刻牢记尊重顾客
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首先要树立和不断地强化服务观念。企业应当将这种观念升华构建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客户导向的方案和机制。
顾客的购买过程是一个在消费过程中寻求尊重的过程。顾客与员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顾客满意度。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顾客满意,进而创造优异的业绩。企业应铭记,只有动机出于对顾客的信任和尊重,永远真诚地视顾客为朋友,给顾客以“可靠的关怀”和“贴心的帮助”,这才能赢得顾客,才能让顾客真正体验到“上帝”的感觉。
4.2 加强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第一线员工提供的行为对服务的买卖行为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们在客户中留下的印象也将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对于一线员工的培训,要对员工的外表、提供服务时的态度、行为和语言的使用进行指导;要提高员工和客户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员工就是企业的品牌”。
4.3 提高顾客满意度,追求顾客零流失率
美国Magnus So Derlund杂志曾刊登的一条“顾客满意——口碑相关曲线”表明,企业的顾客服务处于一般水平时,顾客的反应不大;一旦其服务质量提高或降低一定限度,顾客的赞誉或抱怨将呈指数倍增加。这就要求企业要始终如“逆水行舟”般地视顾客满意度为企业目标的重点,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以此提高顾客的口碑、顾客保留率,培养并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1)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企业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不应是孤立的和随机的行为,它应是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服务过程。服务系统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要用现代的技术来保障工作流程的实现。
(2)提供最高顾客让渡(附加)价值。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应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服务,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顾客的满意是和顾客判断那些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最大价值紧密相关的,顾客将从他们认为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商品和服务。顾客追求的是“顾客附加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河南新飞冰箱厂设立“绿色通道”负责售后维修服务,使其产品顾客的让渡价值得到明显增值。
(3)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就会处于被动的境地。企业不仅要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还应进行服务市场细分;不仅要“一对一”销售,还要“一对一”服务,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客户进行细分,从而做到“量身”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4)积极应对客户投诉。顾客投诉是加强顾客品牌忠诚的一次契机。在顾客选择企业的时代,顾客对企业的态度极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正是深韵此奥妙,麦当劳和IBM的最高主管亲自参与顾客服务,阅读顾客的抱怨信,截听并处理顾客的抱怨电话。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笔账,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5倍,而流失一个老顾客的损失,只有争取10个新顾客才能弥补!
(5)进行客户资料整理,实施“精细化”的人。现今有一些公司在顾客生日时发送别致的生日贺卡,还会根据不同顾客的爱好派送各种音乐会或酒会的贵宾票等,这种“精细化”人性的服务会使顾客感觉到“尊贵、优越、独享、贴身、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合作经济组织倡导的自愿、平等、民主和团结的价值观与这一目标紧密契合。合作经济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国际合作社联盟章程》规定,“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一个自治组织”。这里的“自身”、“自愿”和“自治”体现出来的是“自主”、“自助”和“自立”;“共同”、“ 联合”和“民主”体现出来的是“一致”、“团结”和“公平”。其所依托的载体是“企业”。这个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共同拥有”并实行“民主管理”。其中的“共同拥有”是指“社员均摊合作社资本”,且“至少有一部分资产是合作社共有资产”,从而真正实现“成员经济参与”;“民主管理”是指“社员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即一人一票)”。
很显然,合作经济组织这种“劳动者是所有者、所有者也是劳动者”的特点,可以将整体和个人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劳动”和“资本”谁也不控制谁,它们共同担当着“联系”的纽带,进而有效克服世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排斥”和“边缘化”问题。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前主席罗伯托・罗德里格斯所说:“合作式的企业是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现象的方案之一。面对只追求利润而不顾社会利益的大公司,当个人孤立于社会时,他在经济上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们联合起来投入他们自己的组织――合作社后,他们就会变得强大起来。”因此,“21世纪,合作社是地方政府捍卫民主最有力的助手和伙伴”。毋庸置疑,“民主”得到了捍卫,“公平”和“正义”也就得到了维护。
1996年、2004年、2012年的国际合作社日主题分别是:“合作社企业:促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合乎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合作社让世界更美好”。这里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所有人创造机会”的目的就是追求“合乎公平的全球化”、“让世界更美好”。此乃合作社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追求。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穆勒在评价合作社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时指出,“通过合作原则,我们也许将能变革社会。在变革后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将同集体生产在道德、智力和节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而且用不着采用暴力和掠夺方法,甚至也不突然打乱现存习惯和期望,就会结束社会分为勤劳者和懒惰者的状态,就会消除所有社会差别”,并且憧憬到这“将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简便途径”。应当说,穆勒当年的这些设想,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的合作社里已经变成了现实。
二、弱势群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伴生出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马克思说,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当中,人的独立性必须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这里的“物”,是指由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转化而成的“资本”。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独立性是以对货币、 资本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当一个人没有或不能挣到足够的货币、资本时,他的独立性就要打折扣,甚至沦为社会弱势群体而被“边缘化”。为抵御大资本的盘剥,摆脱经济困境,打破贫穷循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联合。通过开展合作、开办合作社谋求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产生合作式企业的经济动因。
无数事实表明,合作经济组织正在成为促进弱势群体体面劳动和体面生活的重要平台。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告诉我们,弱势群体中的“小人物”所创办的合作社正在成为经济大舞台中的有生力量。这4个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分别是:“合作社与促进就业”、“微观金融是我们的事业!合作走出贫困!”、“合作社提升妇女地位”、“青年,合作社的未来”。这几个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合作社在促进就业、提供收入、解决贫困、提升弱势群体地位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就业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其解决的主要途径有四:一是政府开发就业岗位;二是大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三是劳动者自主创业;四是有就业愿望、势单力薄的人群创办合作社或公司。任何政府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就业问题实行全面包保;大企业的技术、工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挑剔筛选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自主创业往往受到资金、技术、市场及身体素质的制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共同出资、互相合作,通过开办合作社共同经营某项业务来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合作社与促进就业”,不仅是敦促,更重要的在于其实践意义。
在通过合作社促进就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对于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抑或参与具有道德价值和原则的活动并从中获得创收的机会,合作社都是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推行性别平等、改变制度偏见等政策使妇女实现自立、自重、自强的做法善莫大焉,值得借鉴、值得推广。
另外,青年人的充分就业、成功创业和在岗乐业,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合作社给年轻人提供了实现他们现实需求和战略需求的机会,提高了年轻人的专业就业经验和创业能力水平,为使青年成为合作社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经济危机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回顾世界合作社1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合作社的创建往往出现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如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波动,在此期间,合作社却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国家中各类合作社大量涌现,为世界经济恢复做出了显著贡献。那么,为什么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合作社会有快速的发展呢?我们可以从2009年“通过合作社企业推动全球复苏”和2013年“合作企业在危机时期依然强劲”两个国际合作社日主题中找到答案。就是说,合作企业注重价值观和自力更生精神的鲜明特点,使其在艰难岁月里也能够繁荣昌盛,证明自己有着百折不挠顽强生命力的业态模式。这种“顽强生命力”表现为其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概况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分享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合作社通过将人的需求置于其核心地位来应对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并提供一个“分享价值”的独特形态。很简单,合作社是集体追求可持续发展。在时势变得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全体劳动者被视为对合作社福祉至关重要,而不只是顶层几个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来源于将财务回报置于人的需求之上的企业模式,其要害在于它谋求私有化收益而忽略了社会化亏损的问题。这是短期收益估值超过更长期生存能力的典型例证。事实证明,所有制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一个整体上更稳定的金融业。金融合作社在危机中的表现便是如此。
二是彰显功能,助推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之际,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民间社会认识到合作社的有效性,“通过合作社企业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突出了合作企业的价值。合作社可以增强脆弱群体的适应性。它们有助于建立对小农户较为均衡的市场,使小企业主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它们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合作社在危机时期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当经济收缩和压力使政府减少社会福利的时候,合作社往往提供宝贵的救生索。总而言之,合作社促进社会资本的方式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
三是规避风险,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合作经济模式的基础是自助和互惠。这种“自助和互惠”是规避风险的一大法宝。它可以使其成员在“寒潮”到来时抱团取暖,避免冻馁所造成的“肌体”损伤。此外,合作社还深深植根于人民和社区,接“地气”充分,又是经济的“末梢神经”,经济危机情况下,它仍可实现稳定增长。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合作社在维护环保、保持生态平衡、提供价格较低的食品等方面的好处。这对于人们提振战胜危机、化危为机的信心和能力至关重要。
四、发展合作经济大有可为
我们从1995年“百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和国际合作未来百年”、2001年“第三个千禧年中的合作社优势”、2003年“合作社实现发展!合作社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的贡献”等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中,可以十分明了地看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作用、优势和贡献。联合国将2012年定为“国际合作社年”,以突出合作社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对减少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融合的影响,意义更为重大。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40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金融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资本的全球高速流动以寻求最大利润。巨额资本的快速流动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健全、具体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生金融危机的诱因可以说无处不存,无时不在。主要是因为:
1.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国际游资频繁在各国外汇、股票市场流动,具有投资、投机两重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经济结构性失衡,形成“泡沫经济”,一旦出现逆差或货币贬值,资金便迅速抽逃,导致国际信用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便是典型例子。据IMF估计,国际短期游资多达7.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20%。其投机性、流动性和逐利性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
2.作为资本流动载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点便是其“杠杆效应”,能以较少“定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约金额的金融产品,如远期合同、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形成以证券料汇、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预期为客体的金融衍生资本。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即可牵动整个国家经济甚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链条上的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
3.“对冲基金”规模不大,但借贷能力特别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投放市场。一批基金联手再加上众多世界级银行财团的支持及其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中的强大游说能力,足以将任何一个市场置于危机之中。
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美元霸权霸权。
虽然从理论上说,国际美元本位像任何关键货币一样,对于提高国际交换效率和降低国际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中,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毕竟只是由美国政府法令强制使用的一种纯粹的、完全不兑现纸币,它的“生产”完全受到美国国家机器的控制,它所服从的完全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制订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国内规则。所以美国不会,也没有义务把别的国家的利益置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
三、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联盟。
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说来又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①相同或相似的通货膨胀率;②要素流动的程度;③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④商品多样化的程度;⑤工资、价格的(变动浮度);⑥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⑦财政一体化程度;⑧政治因素。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经常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认为因为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相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一致性观点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成本。
(一)经济增长自高位趋稳后出现小幅回落,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落,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比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从历年来生产总值情况看(见图1),一季度增长速度通常是全年最低的,此后基本呈逐季加快的态势,2007年上半年增速达到18.2%;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年的比重为38.56%(见图2)。
我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工业重型化趋势加快,以及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体系不健全等。如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将对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三大需求两降一升,物价攀升作用不可低估
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受市场规律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1-5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1.5%,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年同期的第15位下降至第23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区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其下降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潜在威胁,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以及民生改善等失去必要的资金支持。
消费需求增长迅猛。1-5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3%,比上年同期快7个百分点。究其原因,除受到消费升级、职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外,物价水平上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额的增加。受钢材、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家加强房地产调控等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汽车、住房等消费需求短期内呈下降趋势,食品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物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大,消费增长将受到抑制而出现回落,而且还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进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1-5月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2%,比去年同期下降1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回落6.5个百分点。自去年5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对我区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二季度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影响,我区出口的外部需求将继续减弱。
(三)三次产业增长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农牧业下降幅度最大
农牧业增长下降,气候和农资价格上涨影响较大。今年春季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土壤墒情普遍不如去年,加上农资价格上涨,在去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上升的难度较大,一季度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5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以来,降雨增加,土壤墒情逐步改善,牲畜出栏情况良好,为农牧业增产奠定了基础。国际粮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为我区农牧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外部需求。为减轻成品油调价、农资涨价的影响,中央财政已累计向我区下达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1.8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维护粮食安全,国家将逐步加大农牧业投资,这将促进我区农牧业加快发展。
第二产业增长小幅回落,主要工业产品增长保持稳定。一季度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4.5%,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二季度,钢铁等资源性产品和动力价格上涨和国内煤电油气运再度紧张,为我区资源性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成本的攀升;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加息将使企业资金面临吃紧;从政策分析看,国家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将影响我区冶金、建材等产业的项目建设。
第三产业增长平稳,增长幅度有所下调。一季度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稳步发展,1-5月房地产投资增长59.9%,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45.3%和12.5%。金融业稳定增长,1-5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5.6%和17.4%。下阶段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一是随着货物运输需求持续扩大,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但较高的油价对公路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城镇化持续推进,居民住房质量的更新换代,为房地产业奠定了需求基础,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也将一定程度上制约房地产业发展。三是投资需求的上升促进了企业存贷款规模的扩大,但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对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制约了企业贷款增长。四是随着旅游黄金季节的到来,草原草势的状态良好,旅游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旅游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但会展业规模的收缩和因燃油价格上涨提高的旅游交通成本,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东部盟市发展加快,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各盟市经济发展势头普遍良好,区域间发展更趋协调。呼、包、鄂优势地区继续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一季度三市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为56.8%,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东部5盟市加快发展,占全区的比重由去年的28.5%上升至30.3%,其中通辽、赤峰和锡林郭勒3个盟市生产总值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但同呼包鄂地区相比,东部5盟市还存在着资金等要素投入不足、自主增长能力不强、结构趋同,工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以及对内对外开放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突出现象。
(五)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农牧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
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今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等行业的税收增长,使得财政收入增速减缓。1-5月,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8.2%,比去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趋缓。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低5.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之多,比上年同期低11.9个百分点。表明粮食肉类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同时,我区农牧民并没有明显受益,而农资价格的上涨更可能使其有限的收益被抵消。
(六)居民消费价格居高不下,控制物价形势严峻
1-5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高达8.1%,比前4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价格,涨幅高达23.2%。其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二是种养殖成本随着化肥、农用机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提高;三是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在今年形成较大翘尾,对1-5月全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放缓、财产缩水、食品支出较快增加。
(七)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
到5月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统人数达到373.7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0.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7.68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去年的172元提高到192元,5月份当月低保人数达到80.6万人,人均补助水平125.7元;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去年90.4万人基础上扩大到110万人,农区补助标准438元,牧区补助标准500元。但我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因“转轨”断保、弃保增多、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等方面。
(八)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我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两基”达标仍处于较低水平,全区尚有20多万中小学生在校外借(租)住;教育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仍然薄弱;文化设施城乡分布不均衡等。
二、全年经济运行趋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2008年下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从国际环境看,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使世界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释放,从而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增加我区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环境看,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中央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缓解了通胀压力由粮食、能源领域向其他领域的全面扩散。从做好两手准备着眼,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回落。随着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出,继续重点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节能减排、抗灾救灾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等,将直接推动我区投资需求的上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全面推进,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国家继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都将为我区经济发展带来提供发展动力,保证我区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平。
在上述适度偏紧的宏观背景下,考虑到我区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特征,再综合目前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历年经济运行特点,预计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消费稳定快速增长,投资则有小幅回落,进出口保持稳定,总体影响上将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使经济运行呈现高位趋稳、小幅下降的态势,生产总值将达到7042亿元,增长17%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左右,第二产业增长23%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5%左右。(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