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研究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7-01
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一个具有深层次、多维度、因素纷繁的复杂系统,这也就说明一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譬如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定、方法等。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应该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优化,把它当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那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前提就需要完善结构、优化基础。由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
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扇求知好学的门,一旦这扇门被打开,那么求知的眼睛就会眼前一亮,而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亮的指明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想法,更会引导学生积极去学会理解,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的愉悦。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爱玩、爱蹦、爱跳、爱玩游戏,那么作为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无法被忽视的。由此,开展一些有趣的学习小游戏,使课堂教学情景化、趣味化,既满足了学生的玩乐心理,又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就使得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接收教育。例如一些情景小对话、角色扮演、猜图游戏。这样的小游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应用能力。
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想要使课堂氛围和谐愉快,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大前提。学生都比较倾向于认真学习自己喜欢的老师所教的课程,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从心底里面不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即使课程教的再好,学生也不会有激情去学习。所以,教师需要摆正心态,不能以以往的以教师为尊的姿态去教导学生,既能够以教师的身份去教导学生,也能够以朋友的心态去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课下谈心,课后关心他们的学习难处或者家庭难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处进行必要的额外指导,并鼓励学生。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讨,寻求学生的意见,共同促进课堂教学。当这种亦师亦友的关心形成后,那么学生们都愿意去认真学习教师课堂所教,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
三、创新性的全面运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推行新课改的理念就需要教师自己去阅读研究教材,从中去体会,去感悟编者编制教材的精神与目的,这样教师本身才能灵活的捕捉到教学的重点并传导给学生们。有效的运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能够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才是最终目的。教师需要适应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以及灵活程度,针对教材不可笼统接受或者全盘否定,对合适的地方进行内容增加或者对不合适的地方适时删除,同时可以不按照教材章节内容顺序来教学,也许灵活的改变教学顺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扩宽学生英语学习思维
作为英语课堂,那么最好的环境就是全英文式的教学环境。但是,鉴于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使用英语,适当情况下采用汉语。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适应下来,也能够自然而然的受到英语环境的熏陶,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升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扩宽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五、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在上课时候注意力极易被分散,学习的自觉性也是比较差的,所以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肯定是枯燥乏味,相当不利于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也是越学越厌烦。所以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声音、影像等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给予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无疑会使教学情景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毫无疑问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增加,使学生学习更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内容时,可以将单词结合动物图片、动物叫声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以此设置有趣的学习小游戏,如听声辩物,看图写词等等,这无疑更加利于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更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优化评价制度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个人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三种评价模式,相互交叉结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互相欣赏,共同进步。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英语课堂发放评价卡的方式来记录学生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有小组评价,之后教师能够根据评价内容来制定教学方向与内容的计划。具体就是:个人评价就让学生自身根据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满意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自我评价,可以通过打星号来评价。同伴评价即是为自己的同桌同伴课堂行为表现以及课下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打星号的模式来记录,也可以采取画小红花的形式。小组评价的前提是分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们能够相互关心,收获友谊。最后的评价则由教师来完成,针对小组表现优良的进行肯定与赞赏,对表现不足的地方进行纠正与鼓励。最后,教师整理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来鼓励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一、理论概述
供电可靠率是考核供电企业持续供电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供电企业网架结构建设的最终效果的体现,更是电力供需双方关注的重点。供电可靠率是体现供电可靠性的综合性数据指标,影响该数据指标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人员素质、管理措施、技术能力、网架结构等方面。因此我局为实现年度可靠性计划目标任务,对供电可靠性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
二、保证供电可靠性意义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持续向用户供电能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电企业供电能力的满足成度。现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供电可靠性一般是用供电可靠率进行数字化指标考核。
供电可靠率是供电可靠性的定量表示,记做RS-3。RS-3(%) =(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 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 100%,由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供电可靠率就要尽可能缩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这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期望相一致。
三、提高供电可靠性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方面
1、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整垂直管理模式,对用电营销、配电业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已服务为重点、面向用户、反应迅速、“配电营销合一”的组织管理结构,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加强对可靠率的指标考核,层层落实,引导职工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从而管控年度目标的落实。
针对近年来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我局积极探索需求侧管理方法,广泛应用负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错综复杂的用电环境,通过改善用电环境,减少限电拉路,线路掉闸,最大限度的保障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2、停电计划刚性执行
加强停电计划刚性执行,推行每月上报下月停电计划,按照工程建设和生产检修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停电检修及施工的工作方法。减少重复停电,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压缩停电区域。
3、强化优质服务
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加强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大规模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和操作水平。同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树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全局各部门间要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在停电、送电管理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
4、充分利用春秋查开展外部消缺
用户侧要加强对新接入的用户设备提出重点要求,规范用户设备的入网标准。针对故障多发的老用户和区域进行细致检查整治,完善用户端设备缺陷管理监督流程和缺陷定级的标准,督促用户做好设备维护和消缺。
加强电力设施、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使其安全稳定运行,从而降低由自管设备引起的停电几率。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共同长期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降低外力破坏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停电掉闸事故的发生。
(二) 技术措施方面
1、网架结构合理
首先要重视电网规划,从根本转变电网发展观念和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各部门建立畅通的合作机制,保障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按照未来5年测算的经济发展局势与市规划局共同开展编制电网规划,预先将城市范围内规划的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走廊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项目储备,并每年进行滚动修编。
网架架构重点加强 220 千伏变电站双环网的网架构建,实现已500kV变电站电源点的全市布局。110kV输电线路以220kV变电站为电源点进行区域性分布,通过供电营业区域划分来分片供电。各供电区域相对独立,但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具备负荷转移接带的能力。城区配网主要是理清配电网结构,按照解决局部供电紧张的同时全面提升配电网的环网率和负荷互带能力,对故障率高、运行不稳定的老旧设备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建立坚强电网,供电可靠性将得到提升。
2、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供电企业电力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及相配套的二次保护控制设备。如设备发生故障,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用户正常供电。推广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多采用免维护设备,做好预防管控工作和事故预想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有效办法。
继电保护装置是保护电气设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装置,所以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电保护专业全过程管理,对不稳定的继电保护装置及时进行更换;建立档案制度管理开关定值档案,依据用电负荷性质情况和大小动态调整保护定值。确保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可控、在控,使继电保护的投入率达到100%,真正起到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
3、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调度管控,及时转移、调整重载、过负荷的线路。即时监控线路负荷的变化情况,对超温、过负荷的电力设备进行及时检修,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建立电网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对负荷高峰期有可能出现的电网事故,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已检验调度人员的事故应变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的可靠性。
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意义
配电系统可靠性是衡量持续供电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国民经济越来越重要。配电网直接与广大用户进行连接,其属于电力系统向广大用户分配电能与供应电能的重要部分。中压配电网主要进行街道、乡镇的覆盖,然后再利用低压配电网延伸到具体的每个用户中,而这个庞大的供电网系统中,只要某个设施出现故障,或者是进行检修,则会导致供电中断的情况,就会对人民生活及经济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进一步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加大配电网的改造与优化力度,才能有效满足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1、网络结构
国内很多地区的配电网接线模式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环式接线、分段联络接线、N-1主备接线。如果配电网络结构布局不合理,例如,采用放射式的网状结构,供电半径大、供电面积广,则会造成线路替代能力差、供电可靠性弱,且设备故障与线路故障停电时,往往影响面较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单幅射线路,一旦故障跳闸或安排计划停电时,这些线路均无法采取转供电操作,影响配电网的供电。一些架空线路的运行受周围环境影响显著,天气、树木等原因均会造成架空线的停运。这些电网结构、布局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电力负荷的转移、转供能力等。
2、配电设备
配电设备对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配电设备的设计性能、制造和安装的质量;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配电线路的传输容量和裕度;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动作的正确性。
3、计划性停电
现阶段,计划性停电是引发非故障停电现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通常表现为检修性停电、工程建设型特点等计划停电类型,而这些计划性停电次数已经超过总停电次数的一半。输电线路改造、预试、检修,配电网改造、检修等计划停电是引发非故障停电的重要因素。部分变电站的设施检修、改造会产生停电现象;超过35kV的输电线路架设以及配电网相互跨越时也会产生停电现象。而这些计划性停电已经成为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4、管理水平
技术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带电作业水平不同、配电设备在线监测未普及以及城市配电自动化水平较低等方面。配电自动化是保障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配电自动化的实施能够及时了解配电网的运行状况,在故障发生时能迅速对故障定位,并进行故障区域的隔离及选取最优方案恢头枪收锨。此外配电自动化的实施能够对配电网运行方式进行优化,达到减少线路损耗和改善电压质量的目的。配电自动化的实施还能够提高配电网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发生恶劣天气或输电线路故障时,能够生成负荷批量转移策略,以避免发生大规模停电。
三、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措施
1、完善配电网网架,缩小停电范围。从安全可靠、经济优质方面考虑配电网的优化,改变陈旧的配电模式,完善配电网结构,实现“手拉手”环网配电,对重要用户实行“双电源”,甚至“三个电源”配电方式,同时线路配电半径要适中,配电负荷要基本合理;网架结构合理可有效对停电线路进行转供电。
2、采用先进设备,实现配电网自动化
(1)在建设和改造中选择可靠性高、免维护或少维护的设备,避免重复更换,尽量做到简化统一,减少维修工作量和停电检修次数。对新发展的地区采用较高的标准,尽量采用先进的设备,留有一定的裕度,争取一步到位,达到十年基本不变的要求。更换存在质量问题、老化程度高的等故障率较高的设备。提高线路绝缘化水平,逐步更换架空裸导线,并结合当地市政建设要求和电网现状适时适当的将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电缆。消除现有线路接地、外力破坏等事故,着力解决架空线路维护量大、故障率高、树线矛盾突出、线路设备停电比例大等问题。
(2)通过先进的实时监测设备实现对配电网中各元件的运行工况的有效监测,从而对配电网的运行情况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对预防故障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使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提高,这样即使配电网运行中部分元器件发生故障,则系统也能自动的将故障段与正常线路进行断开,从而保证正常线路的供电。
3、实施状态检修和带电作业缩短停电时间。
随着对电网的不断投入,电网中高可靠性、免维护的新设备的不断采用,输变电设备的健康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检修方式已经不适应运行设备的需要。尤其是按周期的计划检修,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停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供电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造成了障碍。状态检修亦称视情检修、预知检修、适应性检修。它与“定期计划性检修”的主要区别是以实际运行状态取代固定的检修周期,其基本思想是设备应尽可能长时间地处于运行状态,只是到设备结构和性能即将破坏的临界状态才停运检修,或者是合理利用施工停电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停电间隙对设备进行设备维护、检测、检修等。也就是根据设备运行状态结合电网运行需要合理的优化检修方案做到应修必修,使检修工作做到有针对性,目标明确。这样对运行正常的设备避免了那种盲目检修和过度检修的状况。开展状态检修停电次数可以大大下降,既减少了检修工作量,又减少了对用户的停电次数,无疑对运行的安全和供电可靠性带来明显的成效。
4、提高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切能够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统称,它综合了科学、工程、管理、技术等众多学科。信息技术一般应用于网络和通讯技术、软件开发、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同时还可满足人们的学习和娱乐。
中学信息技术,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中学教学的课程。中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较晚,并且因为教材、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虽然教育部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每一次都会遗留一些问题,改革相当不彻底。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保存等。同时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运用信息技术编辑、制作、综合、传播信息,掌握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技术。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后,还应该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资源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准确性。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学会网络来处理信息、储存信息。(2)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3)了解基本的程序设计,判断信息真实性。
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
了解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前中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们掌握信息技术的进程。
(1)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信息技术较为陌生,人们经常避而舍之。中国人习惯于阅读和学习纸质的材料,信息技术他们眼中是一个新鲜的舶来品,所以很多中学生会对信息技术产生害怕和排斥的心理;二是没有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中学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系统。虽然靠考试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科学,但是中国学生历来关注成绩。故而考试能够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足够动力。这两个都造成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大都只满足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皮毛,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教学资源不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首先需要足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专门的教材以及专业的老师,而这些都要足够的资金。由于学校并非盈利性机构,他们的很多项目都需要政府的扶持,而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上机时间较少,或者根本不上机操作,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同时,一些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都是兼任或者只是爱好,在这种情况下,授课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停留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3)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们经常要背诵各种概念、原理、公式等等。而且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较少,老师们只是按着教材或者教案按部就班地授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它的教授更加现代的观念和方法,需要学生上机操作和自行摸索的方面更多。传统的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与这种课程的性质相违背,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感性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缺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大都习惯于按着教育部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处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而忽略了情感教学。很多非专业老师自己对与教材和计算机不够熟悉,难以帮(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1页)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就更谈不上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了。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教材落后,计算机所用系统落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展。
4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措施
(1)开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和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要充分重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有效可行的考试和考核制度,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意识。老师自己应该首先重视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2)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序进行。设备缺少或者没有的学校,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课程,有序规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设备充盈的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等的合作,借用或租用他们的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充足的学校,要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尽可能聘用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师资不充足的学校,可以在主机中下载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这样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在合理安排课程表后,多校共用一个老师。在同一城市或者乡镇的学校,完全能够建立一个面向这个市或者乡镇的综合信息平台,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学生们在论坛、贴吧中也可以自己进行沟通。
(3)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中学的设备、技术都有不同,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要选择与自己学校设备相匹配的最新版本的教材。一些实行材的省市,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老师自己可以参看多本教材,选取经典的、技术最新的部分进行整合编写,这样能够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性、时代性。
(4)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始终将这门课程看成一个活动的课程,经常向学生们传达最新的学术动态,新鲜科技等等。同时,在布置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时,可以丰富作业形式,比如小组拍摄一段视频,并且剪辑校对;小组对某一项事物进行调查后,做成PPT上传等等,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举两得。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察所教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运用网上资源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合适的课程。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增加对人才信息技术应用的考核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开始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学生处在向大学和企业这两个地方不断进发的路程中,对他们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希望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推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 张克松.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后现代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4):87-90.
[2] 贾德生.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华章,2011(30):29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38-01
化学实验课在整个化学课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课主要教给学生操作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化学实验课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实验课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化学课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1 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很难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下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与新教材教学内容脱节
在高考理科综合卷中,化学实验的考试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进行,化学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还有高考的化学实验部分,这部分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和综合。而现今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仍然以传统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实验操作按部就班、机械枯燥,往往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演示一遍,学生跟着机械的操作一遍就结束了,对学生来说没有实质意义。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应付越来越灵活的考试内容会感到越来越困难,因此,实验内容与新教材脱节,使化学实验课的效果大大降低。
1.2 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和基础
现今的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准备的都是简单和基础的实验,在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这些实验原理都有着一些了解,甚至对其原理理解的已经很透彻。因此,再用这些实验来进行教学反而会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影响课堂效率和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也对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现象,创新思维产生阻碍,降低学生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1.3 探索教学成为形式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实情况是在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付了事,不认真的备课和讲课,走个程序就结束课程,甚至有的教师挤占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时间,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就导致了化学实验课成为形式,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2 改进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措施
实验课的质量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要给予化学实验课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
2.1 重新设计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
旧的教学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最新的大纲要求,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重新设计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要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加上对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时除了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剂量等要求操作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探索在改变实验条件和添加试剂的剂量等方面时实验会发生的变化。这样,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2 重视化学实验课,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要上好高中化学实验课就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其的重视,把好上课质量关。在化学实验课上进行的科学研究需要用到许多的仪器,器材等,这些仪器和器材的质量对实验的成功率有着直接的影响,保证所用仪器和器材的质量才能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端正态度,认真的备课,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到锌铜原电池这节时,课堂上学生们都学习了电池原理:在锌铜同时放到稀硫酸中时,锌会失去电子变成二价锌离子,稀硫酸中的氢离子会得到电子变成原子。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包括必要的试管、镊子、铜棒、锌棒、稀硫酸溶液等。学生依据步骤来完成实验,密切观察每一个现象。
2.3 科学合理的评价化学实验课
新课程赋予评价以特殊地位: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别发展。评价策略上,提倡“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纸笔测试、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三种。在评价上,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以评价促发展。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但它是终结性书面测验,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检测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进步。课程评价的功能是高考无法替代的。
课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考虑不同模块的具体特点。对有些模块应综合使用纸笔测试、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等方式,纸笔测试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对某些模块的纸笔测试,不应死扣具体知识,在开放性、应用性上下功夫,考查学生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模块的教学中,开展辩论、角色扮演、调查、参观访问等进行表现性评价。有些模块在纸笔测试上力求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等过程进行评价。有些模块还需要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探究态度等方面予以考察。
3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课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当今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难免溺爱,同时在学校教师也不允许用严厉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和挫折。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巨大的压力时他们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问题就是心理素质问题,它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个就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反抗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进行挫折教育。
一、挫折及产生的原因
1、挫折的概念。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也可使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2、挫折产生的原因。客观的外界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恶劣气候、各种事故等难以预测和左右的外界条件和如人际关系紧张,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的隔阂,出境孤立等社会因素;主观的内在因素。它包括生理条件限制和心理方面,例如身高、体重、残疾等生理条件和动机、需要、抱负水平等心理方面。
二、挫折教育及其作用
1、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挫折教育的作用
(1)挫折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而言,当其遭受挫折时,便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越不容易找到答案,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掌握知识。
(2)挫折教育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有些学生存在着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毛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遭受以打击其骄傲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挫折应当有一定的限度,通过这种人为设置的挫折,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确挫折对自己的作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戒骄戒躁,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3)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完一个难题时,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要比从师长或书本里学到知识更让其感到欣喜。因为从师长或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别人已经整理好的,没有什么趣味性与探究性而言,学生的识记是枯燥无味的,而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探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挫折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象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而只有学生在学校中就遭受许多挫折(无论这种挫折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1、体育教育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教育其他的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或者技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教育。而体育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体育课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体育课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动作,也就是不断地失败才能成功;有些项目还需要团队协作、克服外界干扰、战胜自身矛盾等等。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不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也可以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直观、具体、生动、鲜明。
2、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方法。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采用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在不同情况下对个别学生针对性教育。例如:有些同学平时很少运动,在跳高课上会产生恐惧心理,本身害怕再加上有许多同学在场就很难在大家的注视下进行练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同时还要给他们压力,从低难度到高难度练习再加上体育课成绩做压力,这样他们就会被迫练习,当他们跳过一次后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难,以后练习就会非常顺利;另外有些同学认为比别的同学跳的高,就出现骄傲自满、爱出风头。这时就需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完成动作有难度,同时告诉他们正确的动作应该怎么完成。
3、体育活动竞赛中适时渗透挫折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激对抗赛,如球类比赛、田径赛等,经常可能出现失利,面对失利,如何调整心态,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使学生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是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所要适时渗透挫折教育的一个环节。
4、体育课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课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让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评价。在开始前让他们谈一下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及自己的情况等;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总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等;在完成教学后让他们在此谈谈自己从这项运动中获得什么,如果自己再学一边应该怎么做,教师应该怎么做等等。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对挫折感有正确的认识。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了给我们的便利时,也要想办法消除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挫折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坦然面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的体育课对实施挫折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在体育课程实施挫折教育也是可行的。
我国现行法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各个领域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一般都不直接使用行政强制措施的名称,而使用最能直观地描述强制手段的语言和叫法,如强制约束、强制带回、强制隔离、强制立即离境、扣留、查封、扣押、、强制拆除,强行拍卖等等。这种形式的规定,既是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使用强制手段提供依据,又是对行政执法实践的总结和对行政执法实践需要的回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离行政执法实践活动越近,对行政执法实际感知越深的法规和规章制定者,越容易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此相反中央级国家机关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相对比较审慎。
另一种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0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条例》也规定了行政强制措施)、《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规定,都是用行政强制措施概括地指称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名称不一的各种强制手段,如《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这种规定形式是对单行法规定的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手段的综合概括,其初衷或目的是实现对单行法规定的这类强制性手段进行设定上的和复议、诉讼上的制约,并对其违法造成的损害后果进行国家赔偿。
综合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其意义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强制性手段的规定或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行政执法实践的需要,也与加强行政执法的总体政策思路相吻合,并且符合强制实现法律的方式本身对力度的要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分析,行政执法是实现法律内容的方式之一,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拥有足以排队各种抵抗或妨碍的强制手段,否则,行政执法将不会形成任何权威,也无法实现行政执法预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单行规律赋予行政主体采取强制性手段的权力也是必须的。
第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使用名称不一,形态各异的行政强制性手段,从属性和特征上被统一到一类“行为”之中,并被置于“行政强制措施”名下,解决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对该类强制性手段难以穷尽列举的困难,也解决了列举的烦琐和不周延的问题。《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重授权,疏监督的漏洞,将这类强制性手段置于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的经常性监督之下。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相结合,使显得散乱的众多强制性手段有了明确的类别归属,也使《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概括、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有现实的依托。两种规定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综上分析以上两种规定形式,也可以发现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作为具体强制措施的实际所指应是行政机关“对有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1],这种强制性手段源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它或者服务于行政违法案件的查处,或者服务于行政强制执行的实现,或者服务于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即时强制的状态,也可能为其他种类的具体行政行为服务。”[2]。正是这种强制性手段的服务性,使其容易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相混淆,因为在许多时候,这种强制性手段及其使用是某一特定具体行政行为完整过程的组成部分。从作为方式,方法的强制性手段,到对众多强制性手段概括和统合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如何实现从方法,手段到具体行政行为的转化的?现有法律规定和现有理论的解说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这也是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众多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既然行政强制措施是对众多行政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括和统合,那么,从逻辑上讲,行政强制措施应该是对众多强制性方法、手段的概念抽象。对强制性方法、手段抽象概括而成的概念?——行政强制措施,同被抽象概括的实务原型——强制性方法、手段,在根本属性上应该是同一的,如果不同一,就犯了逻辑错误。学界存在的关于行政强制措施不包括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认识[3],与上述逻辑环节上的处理不当有关,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行政强制措施问题上存在原模糊认识也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第三,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强制性方法或手段,多数重授权,疏规范和监督。《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行政强制措施重事后监督或救济,而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建设,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使二者的衔接常常出现问题:法院审理以行政强制措施为诉讼标的案件,常常因为缺少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而难以作出判决,这就给加快有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立法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要求。
二、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研究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属于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范围内的具体行政行为。从表面上看《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已解决了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给人的印象也是,相对人对任何行政强制措施不服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实,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可诉性问题,我国学界因对行政强制措施范围理解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把行政机关采取的预防性、制止性、保全性、执行性强制措施及即时性强制措施,统统归入行政强制措施的范围,并且认为所有上述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4]。另一种观点首先把行政强制措施划分为预防性措施、制止性措施和执行性措施,其中预防性措施和制止性措施具有可诉性,而执行性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无别,是一种执行行为,故不具有可诉性[5]。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并不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与行政强制措施比较相似,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事实上因对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可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措施所实现的完全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而未导致产生新持义务,那么,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只是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部分,相对人对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二种情况是,如果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在实现原某项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义务的同时,又导致形成了新的义务,那么就新的义务部分而言,该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就是一项新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可以单独对其提起行政诉讼”[6]。
上述三种观点对本书所讲的一般性行政强制措施和即时性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分歧点集中于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上。对此,第一种观点认为可诉,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可诉,第三种观点认为胡的可诉,有的不可诉,可诉与不可诉由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否为相对人增设了新的义务决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独立性和成熟性,是指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成立,而行政强制措施的采取是否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7]。从一般意义上讲,具有独立性和成熟性,并影响或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强制措施,就具有可诉性。具体讲,需要区别不同形态的行政强制措施,并分别加以分析。
就行政即时强制措施而言,由于它是一个独立的、实实在在的处置相对人权益的断然行动,实施终了的行政即时强制具有独立性、完整性和成熟性,显然也同行政相对人有利害关系。因此它具有可诉性。
与一般性行政强制不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是以行政主体预先为相对人设定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相对人不发行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并超过自行履行的法定期限,又未产生延能动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法定情形时,有自行强制执行权的行政主体采取的强制相对人履行义务的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纯粹是为了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实现。从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考察,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也有两种效果: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采取并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权益,也不增加或减少相对人的义务,即不对相对人权益产生损害后果。因此这种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具有可诉性。另一种效果是,行政强制招待措施的采取,是通过为相对人增加义务的“制裁性”方式,来实现相对人履行义务的督促,并期待义务内容的实现。综上所述,行政强制措施是一个范围较宽广的概括性、包容性概念。因适用场合和所追求目标的不同,在现行法上的名称和实际存在的形态有很大差异。行政强制措施是可诉性具体行政行为,但并不是每种行政强制措施都具有可诉性。一个特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诉性取决于它是否为一个独立、完整和已经成立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取决于它与相对人权益的关系。这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继续研究。
【注释】
[1]应松年: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2000年北京行政强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材料
[2]朱新力:《行政法基本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209页。
[3]应松年:《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
[4]蔡小雪着:《行政审判中的合法性审查》,第296页以下。
供电可靠性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来整个供电系统对于用户的供电能力和服务质量,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当中,这也逐渐成为崭新一个供电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本文的研究结合聊城供电局现有状况作出深入分析,得出完善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
1、聊城电网供电可靠性基本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聊城电网的结构是较为坚强的,但是在转供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诸多环节有待于完善。聊城城市配电网90%左右的停电都是内部停电,由各种故障引起,并且单次故障停电的持续时间为3.65h/次。
从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方面来看,聊城市配电网各类设备所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故障停电和预安排停电,二者都属于架空线路的影响,其中,前者占据了42.6%,后者占据了26.7%。从停电的类型上面来进行划分,出了架空线路之外,聊城市城市配电网其他设备的预安排停电促使和停电率都超过了故障停电。
2、聊城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薄弱环节分析
从时间范围上来看,一般在年度和季度预安排停电的重复性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也是该区域内较为常见的问题,有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检修工作的管理方面,尽管近些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待于完善,管理标准化程度差强人意,再加上设备和技术标准的不同意,使得修复时间难以控制在一个有效的范围之内。配网运行设备厂家和品牌有很多,在选择方面又是一个难题,如果选择不当,就难以保障对于故障抢修的质量。并且现有的转电操作方案依旧有待于完善,仍然需要进行周密地制定和处理,很多时候还会存在线路允许但是实际不转带的情况。在用户这一方面,由于用户管理上面的不完善,使得用户自身原因所带来的停电现象屡见不鲜。就信息技术层面上的效果来看,现阶段已经逐渐引入了多套信息系统,但是培养GIS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和负控系统都存在着数据更新较慢的状况,难以在整个城市范围之内起到全面的覆盖。
3、提高聊城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归纳出来聊城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问题体现在:人员技术操作问题、设备巡视管理不带为、缺少GIS、MIS相关信息系统支持等诸多方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3.1.1 加强基础资料管理
所谓基础资料,主要涉及到的有可靠性管理文件、可靠性管理文献、输变电设施以及电网安全自动装置台账等,在数据报表上面,要保证一定的统一性和准确性。此外,已经要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即提高全体员工供电可靠性的意识,使其能够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作业。长此以往,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对于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增加配电运行专工岗位,使得每一个重要的岗位都能够得到专人的负责。
3.1.2 加强用户管理
对于相应的处理方式,理应在一定时间周期范围内得到完善和拓展,其中不仅涉及到快速扩展新负荷,好包括其他的技术,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是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户申请停电的次数。对于用户而言,在客户设备与电网相接的时候,无论是设备质量、维护水品,还是运行环境,都一定要经过相关权威的管理程序来进行认证。在接入了电网之后,要采用对于用户设备质量、维护水平和运行环境等诸多方面来进行控制。此外,理应强化对于用电的宣传工作,对于用户以及电工技术人员要多采用相应的技术培训,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用户设备理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将停电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1.3 提高供电可靠性信息管理水平
对于相应的可靠性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要定期做好维护工作,并使其能够有效覆盖与聊城全体范围内所有的相关数据和线路,要将聊城城区中心的线路统一纳入一套可靠性管理软件之中。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运行经验,使得信息系统能够在工作当中的诸多方面得以广泛地运用,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库。
3.2 加强设备运行管理
3.2.1 加强设备预试和定检管理
对于设备要做的定检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预防性试验、检修和消缺处理,从根本上消除返工的处理。并且相关负责人员已经要定时进行配电设备的巡视检查,尤其是在冬季的负荷高峰时期,一定要注意负荷的监测,一旦出现超负荷的现象,务必要做出有效地调整,避免出现设备烧损。
3.2.2 提高设备防外力破坏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主要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在重要区域的电杆上喷涂反光漆,也可以挂上反光标识,这样做能够减少反光为交通车辆带来的不便。在电缆的处理这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于电缆的直埋,对于不得不采用直埋的电缆,应当用标示来进行提示,并且力争将标示做到最标准,以此来避免周边其他的工程施工对于电缆造成的破坏。
3.3 加强故障抢修管理水平
3.3.1 加强故障抢修管理
在传统的电力抢修服务当中,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粗放式的服务方式,也就是单纯地将修复刻骨故障作为最终的目标。这样的方式避免就在于不能够统一内部考核机制和客户评价机制,难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想弥补这样一种避免,需要明确各个环节当中工作质量的要求,使得电力抢修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严谨的闭环管理。
3.3.2 提高故障抢修技术
在利用监测技术和查询故障点等方法对于故障进行抢修并逐渐恢复供电的过程当中,理应尽快恢复手故障影响用户供电为目标的抢修管理模式。故障抢修工作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较为高超的水平,也必然离不开崭新的工具和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4、结束语
总的来说,电网供电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聊城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很多,理应在完善的过程当中注重基础资料的管理和故障抢修的管理,以此来提高供电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43-02
1 中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口语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是中职英语课堂上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教学模式。下面就中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进行总结。
1.1 "哑巴"英语现象普遍。
目前来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学生考得好成绩,重视学生笔试成绩,忽视了英语口语的练习。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极为普遍的情况:很多学生认识单词,但是不能够流利地读出来,学生能够默写句子,却不能说出来。这就是一种极为典型的"哑巴现象","哑巴"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需要认真对待。
1.2 口语教学方式守旧。
从中职英语的教学课堂来看,我们往往采取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口语教学,教师也只是引导学生自己朗读。对于这样的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来说,缺乏吸引性,不能够提高中职生的参与性,口语教学的氛围不浓厚。
1.3 英语口语评价体系不完善。
从评价体系来看,英语书面知识的测试很明确,但是英语口语测试则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教师随意而为。在不完善的英语口语评价体系之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英语口语,弱化了英语口语的学习。
2 新课改下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当前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从以下方面就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说明。
2.1 树立口语意识。
树立口语意识是新课改下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前提。笔者这里提到的树立口语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教师,要树立口语教学的意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做好英语笔试学习,更是鼓励学生多说英语。
二是学生,要树立口语练习的意识。作为学生,不仅为了成绩而学习英语,更是意识到,能说英语才是最关键的。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怕丢人,发音不准、忘记词汇、不流利等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够让口语在生活中渗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在口语意识逐步树立后,在生活中,能够试着用英语表达。十一国庆回来,我听到学生有在说"Where did you go to travel?",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进步。
2.2 创新口语教学方式。
实际上,创新口语教学方式是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提升的关键。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加强情景模拟演练
加强情景模拟演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中职生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强化所要学习的知识比起传统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进行饮食的口语学习中,我一改之前让学生私下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表演情景小品,这样,在表演中,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基本的菜名及如何点菜的句型,达到学生教会学生的效果。
第二,营造良好学习范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口语教学方式创新的另一举措。教师在课堂之初,可以用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购物的时候,课堂伊始,我就说:Tomorrow is Sunday. Where are we going?学生们就回答:We are going to the People's Park.We are going to relax. We are going tosee the sea and lying on the beach andgoing surfing.当学生认真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营造出来,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出下面的购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
第三,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使教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这样让英语口语更为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口语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利用Al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从网上下载精彩的内容制成符合学生喜欢的课件。教师在中职英语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国外电影、音乐等运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讲述名人故事的时候,我充分利用大量的声像材料,让学生在了解名人故事基础上,学习英语口语。
第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英语口语是需要说出来的,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与其他学生说英语口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措施。学生们一起投入到英语口语学习中,你看着我学,我看着你学,积极性被调动出来。可以通过问答形式、小组讨论、英语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笔者就曾经在班级上举办过这样的一个辩论--"学生时代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为与中职生密切相关,所以学生积极投入到资料准备及口语练习中,效果极佳。
2.3 完善英语口语评价体系。
完善英语口语评价体系是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关键。英语口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不仅是评估中职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口语评价体系的构建更是能够激发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口语的积极性,评价体系要真实、客观。这种评价体系能够营造一种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可以说,这种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掌握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口语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完善这种环境,推动中职生英语口语的学习。
随着我国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己成为的需要。作为中职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做好英语口语教学工作,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