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区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社区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年社区设计

篇(1)

Abstract:China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in such a social stage, how to design a residence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public facilities for elderly, residential areas and residential, will became the architect’s focus of work. Although in the late 90s last century, for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ca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launc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study, but lack of experience caused biased of the design. I hope this can play a role, led to a new round research of the living patterns for elderly.

Keywords: elderly;aging;residential area;homes for the elderly

中图分类号:TU24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36-02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及人口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人,所占的比例达10.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有9087万人,所占比例超过7%,反映我国社会将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壮年型转变成老年型。对此,我国于1996年10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新建或改建的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应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及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部和民政部于1999年5月14日联台了强制性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编号为JGJ122-99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政府向99国际老年人节献上的一份厚礼,是党和国家关心老年人事业、保障老年人权益法规和政策的具体体现。

我国建筑师在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的建筑设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出于对老年人建筑设计认识深度不够,设计方面经验不足,研究和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单栋建筑的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尺度的设计探讨上面。本文希望通过笔者参与的实际设计项目作为契机,针对老年人居住社区、居住小区整体规划,功能分布及其设计思路进行研究。由于作者本身设计经验不足,文章本身有不足之处。仅希望本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老年人居住模式的探讨、研究。

1基地情况

基地位于北京平谷区,平谷区位于北京东北部,处于京、津、唐交汇的三角地区。从社区到北京国际机场将近45分钟车程,到北京市中心区域将近60分钟车程,到天津将近9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平谷三面环山,中间和西南为平原,水系独立,环境无污染,是国家生态示范区。春季十万亩桃花如霞似锦;夏季绿色扑面;秋季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平谷现有金海湖、京东大峡谷、湖洞水、飞龙谷、丫髻山、京东大溶洞、京东石林峡、京东淘金谷、老象峰、凤凰台等十大游览景区,另有峨眉山、畅春园、梨山沟山野度假区等十余个景区正在开发建设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纯净、文化底蕴深厚,是老年人安居乐业的理想居住地点。

2设计思路

设计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出发,希望通过不同的设计思路,全面诠释老年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模式。规划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老年人为核心”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心理和行为特点,完善社区的综台服务设施,以“阳光、绿树、水”为基本元素, 创造贴近自然的社区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亲切自然的理想居住环境。

方案一:

采用成熟的美式退休生活模式,集中式的规划布局,以唤起老年人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为了上年纪的老人提供生活空间,最重要的是对心理“安全”和生理“安全”做全面的考虑。因为他们身体素质较弱,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过日常生活,从而被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在美国,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照料退休社区包括自理(IL)、助理(AL)、护理(NH)一体化的设施。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居民可接受不同的服务,即使他们的身体状况可能变好或是变糟。一般说来,社区有一个游泳池、网球场、文化娱乐中心和学校项目。

方案二:

采用中式廊院规划布局,自然成长的村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山地空间。

村村落型的布局,各组团自然“生长”在基地地形中。各组团内独自围合成半开敞空间,形成一个小的村落;组团之间沿着地形形成错落有序的街道,使人走在其中有一步一景的感受之外更感受到一种老街的人文关怀。

充分体现“同一屋檐下”的主题,各单体之间用长廊相连,晴天不曝日、雨天不湿鞋;除起到连接作用外,进一步增加长廊的含义,通过设计使其更起到一种能让人们砌茶休憩的公共空间。

以开挖出河道为主体,在各组团内造成流水、湿地、水池等亲水平台,结合基地原有山地地形,背山面水、老街小巷,生活其中,岂不快哉。

3设计要点

3.1功能分区

主要的设计因素是私人生活区域与公共区域之间的关系,这些元素由街道将其分开。最重要的公共区域是餐厅和浴室。这是老年生活的重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房间所在的位置,通常可位于一楼,面向花园或与小公园相连,或位于顶楼,可看到全景。走廊设计位于室内,并适当安装空调系统,为了帮助居民支配散步时间、距离,拐角处应按一定的间隔距离设置。方案的灵活性是很重要的。

3.2无障碍设计

随着年纪的增大,人们走路时可能因为肌肉变弱而产生脚步打滑。应注意保持地板平整,并使用同类型的地板材料。地板上有小裂缝时老人们容易摔倒。用于视残者的纹理铺路砖可能成为老人们的障碍。地板磨光材料应为防滑、吸震材料。如果地面上有裂缝,应清楚地标明。扶手在帮助老人上上下下行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3户外空间设计

对居民来说户外空间是必要的。老年人的活动受到他们身体功能退化的限制,但是积极的户外活动仍是必需的。户外活动能帮助老人调节日常生活节奏和生物钟,通过白天的睡眠以及在阳光下坐着、散步进行改善。户外空间还向居民提供了与邻居交流的机会。有长椅和庇荫树的小公园成为居民的一个聚会点或是一个休息场所,可以坐下来交谈,看看路人。园艺疗法和花草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老年人的生活当中,他们通过接触泥土和植物获得激励。

3.4道路和门廊

通向入口和门廊的道路对老年人来说是富有意义的,不光因为它的功能,还因为它是居住质量的象征。作为一个半公共区域,它是会见访客、与其他居民相会的地方。门廊拥有一种氛围,它鼓励老年人之间积极的交流,并提供欣赏音乐和获取信息的空间,图书角和咖啡馆的设置会使得这里变成老年人交流、相会的地段。

3.5前台

前台的功能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是必要的,前台提供各种服务、娱乐活动和有用的信息帮助,可以使居民过舒适而积极的生活。居民一般都依赖前台的工作人员。除了具有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之外,工作人员应能熟练与老年人交流和适当处理他们不同的要求。

3.6宽敞的生活空间

应对入口的特殊考虑,室内应有壁橱和储物间用来放置轮椅和其它助走设备。用拉门代替两面都可以推拉开关的门。把椅子放在门廊里面,便于老年人穿鞋,椅子下面设灯照亮脚踏的地方。从入口和卧室通向厕所的走道,缩短了移动的距离。小厨房是开放式的,但可以用任意隔墙或是橱柜将其隔开。

3.7浴室

由于洗澡需要相当的体力,所以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需要每天洗澡。设置私人居所的淋浴室和所有老年人公用的大公共浴室,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由于意外经常发生在浴室,应调整安装浴室里扶手的位置和数量。应为卧床不起和坐轮椅的老人设计特殊浴室。

3.8医疗健康设施

老人们的健康设施应包括使用各种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练习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的轻微练习。可向所有居民提供一个场所,集体参与职业临床医学家、物理治疗家、语言治疗家推行的项目。

3.9餐馆和咖啡馆

为了鼓励居民使用餐厅,必须考虑到建筑设计和食物供应两方面。首先,餐厅应位于使用者可以欣赏到外部风景的位置,全景或者是有花草树木的花园均可。可配备一个吧台、一个咖啡角。一个较小的餐厅同样可用于家庭聚会、朋友聚会或是生日宴会。第二,菜单很重要。除了考虑营养之外,季节性的喜好应添加在食谱中。第三,亮度应调整到老人视力适合的程度。

3.10诊所

大多数居民都对他们自己的健康情况感兴趣。他们获得24小时护理服务的希望尤其强烈。诊所最方便的就是,居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取得检查心脏等器官的重要数据。

3.11娱乐场所

单调的生活对老年人来说是最糟糕的。隔离的生活很快就会导致身体功能丧失和智力衰退,最终卧床不起。在公共区域设立各种设施为这些活动提供场所和空间。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将由提供给老年人的活动项目所决定。

4 我国老年人社区展望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各地的老年人社区必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逐渐增多。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建筑及其服务配套设施设计的研究,确保老年人的居住权益,适应不同老人的居住要求。

由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区内部做了相应的分区。按入住老人的健康和生活能力状况分区居住。老年居住设施还有很多形式,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现行的设计规范中,这方面的规定仍不完善,老年人生活的许多具体需求也急待研究,这就对设计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仅对老年人社区设计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让老人们能安享晚年,愉快地生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老年公寓在我国早已遍地开花。但是市场上存在的很多老年公寓在仅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住所而已,其中的许多适老性的设计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并没有考虑到。在这个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的时代,在老年公寓中引入老年人们相互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设施,对于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很有帮助。

社区老年公寓指:为社区配建的,主要服务于社区内自理老人和介助老人的,包含居住部分和公共设施部分的老年公寓。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部分包含家庭式住房和公寓式住房,其公共设施部分可以依据实际需求与社区原有公共设施互为补充和共享。

2.社区老年公寓与普通老年公寓的区别

普通老年公寓是面对市场开放的,有条件的老年人都可以来居住,并且它们的选址并不确定;而社区老年公寓由于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内部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数与其中的成员存在业缘或者地缘关系。基于这种原本就存在的关系,他们之间很多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深厚的关系和感情。再者,社区老年公寓与原来社区一般相邻或距离较近,许多公共设施可以实现共享。这两大不同点决定了社区老年公寓自身的一些特点:更加容易营造出和谐的邻里关系;强调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许多公共资源可与单位内共享。因此,社区老年公寓与常见的商品房性质的老年公寓存在很大区别。

3. 社区老年公寓的设计策略

3.1 选址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虽说是属于公共建筑,但是其大部分功能都是围绕老年人居住的功能设置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属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中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有以下规定:

(1).中小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

(2).基地应选在地质稳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日照充足、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段,基地内不宜有过大、过于复杂的高差。

(3).基地内建筑密度,市区不宜大于30%,郊区不宜大于20%。

(4).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用地规模应具有远期发展余地,基地容积率宜控制在0.5以下。

(5).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规划结构应完整,功能分区明确,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出入口、道路和各类室外场地的布置,应符合老年人活动特点。有条件时,宜临近儿童或青少年活动场所。

(6).老年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

除了以上的规范要求外,社区老年公寓还有自己的一些选址要求。首先,由于是为社区配建的,所以其选址应该在社区周边或者其内部,距离不能太远,否则社区老年公寓就是去了它为社区内老年人服务的意义了;其次,社区老年公寓应该设施在社区周边或其内的交通方便、老年人能方便到达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各种资源能优先保障社区老年公寓的运营,也有利于促进老年公寓内的老年人与社区内的其他人群之间进行交流。

3.2居住组织模式设计

3.2.1以老人为本的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主体是老年人,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爱护。现今我国的各种政策都在强调“以人为本”,作为专门供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更应该做到“以老年人为本”。在设计居住组织的模式的时候要将老年人的需求摆在首位,以为老年人设计出安全舒适人性化的老年公寓为目标。

3.2.2资源统筹分配且有所侧重的原则

社区老年公寓内所接收的老年人身体条件各不相同,经济状况也有好有坏。在此基础上,老年公寓内的各类养老资源很难做到均等分配。在进行居住组织模式的设计中,要遵循资源统筹分配且有所侧重的原则。要统筹考虑老人的自身条件和需求,科学规划设计,尽可能为老人配置适宜的养老资源。

3.3功能多样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年公寓的功能再也不仅是局限于为老人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而是老人休闲、娱乐、养生、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单一的功能设置必定导致社区老年公寓内生活枯燥无生机。所以,将多种功能引入社区老年公寓并与居住功能有机结合,是保持老年公寓高品质的一个原则。

3.4注重老年人心理感受的原则

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退化后,逐步失去劳动能力,其交际圈也会逐渐缩小。现阶段我国大量出现的“空巢家庭”也导致了许多老年人心理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是缺乏与他人的交流,长期的孤独会使他们产生被隔离感和抛弃感。因此,在社区老年公寓的居住组织模式设计上要特别注重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人群之间的交流问题,比如设置交流和共享空间或者让老人一起生活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等。这样能有效缓解老年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5通用适老设计的原则

3.5.1普适性设计

普适性设计是指设计师的产品具商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的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初主要是针对大多数身体各方能力正常的人所设计的产品,必须随着所考虑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进行精心地推敲和修改,以使产品适于其它潜在使用者的需要。社区老年公寓更应该遵循这一点。

3.5.2潜伏性设计

潜伏性设计,最长用在老年住宅中,指的是是建筑能随着老年人年纪的增加,身体状况由自理进入介助直至介护的过程中,居住建筑能够依据通透的条件进行改装,从而动态的使用老年人的变化。要达到这一点建筑设计中就必须有潜伏性的特点,使建筑可随时进行变换。现在的社区老年公寓中可能有一部分套型是面向老年人出售的,他们自购买以后可能就要在这里住到直至去世,因此潜伏性设计是必需的。

3.5.3安全性设计

篇(3)

规模不宜过大,选择离老年人熟悉环境不远的、发展较成熟的、适宜老人居住的区域。不能选择在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城郊,远离亲朋、生活不便的区域,易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同时选择的区域要避开吵闹的环境,能接纳各类特殊老年人群,并可以提供体贴的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教育、工作、娱乐的需要。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篇(4)

一、老年宜居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背景

至2014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已高达1.18亿,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问题。而嘉兴市占浙江省老龄化系数最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28%,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年化。作为城市居民中的一类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取决于他们的养老模式的选择。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还是居家养老,这种模式就需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研究与建设,更好发挥社区养老的辅助功能。由于过去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不足,导致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落后。主要表现为项目种类设置上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缺乏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和照料服务设施;一些老年人所需要的项目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忽视拖延建设甚至漏建等。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老年居住区的一些公共设施还是不适合老年人使用,如健身器材只符合青少年的标准,老年人无法使用;指示牌不够清楚,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看到有关注意事项;居住房的楼道对老年人有安全隐患等。

二、社区宜居环境公共设施设计营造

完整的老年人生活环境既包括个人、群体因素,又包括了合理分配社区环境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寻求改善社区环境中的单调、抑郁、失落等不良的布置模式。社区老年公共设施是社区老年人日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变得迟钝,而且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闲暇下来,主要的活动范围从社会转移到了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因此需要配套的公共设施与之相适应,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老年动态活动区

(1)健身器材区

提供适合老年人健身器材能够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并且适当的活动能够强健老年人的身体,使他们身心都得到慰藉。但现在的健身设施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抓握力、力道以及高度差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加大防滑的握杆、减小设备的难易度、降低健身器材的高度等等都能给他们带来许多方便。

(2)球类活动区

许多嘉兴退休老年人喜欢玩门球运动,这类活动能使他们身体保持年轻,同时需要动脑也防止了他们脑的退化,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还能与社会保持一定联系,所以不会有寂寞、孤独的感觉,这对于他们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运动场地的安全措施也需要考虑,地面的防滑是安全运动的基础,可以使用PVC弹性地板作为运动地面,具有绿色环保、防水、防滑等特性,使老年人的活动空间更加安全、健康。老年人运动后需要休息,所以在休息椅的设计方面需要区别于普通的休息椅,诸如降低椅子的高度、椅子的舒适度要满足老年人等。

(3)舞蹈区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中年人喜欢跳交谊舞、广场舞,他们是以特殊的表演形式在公共场所多人演出的一种集体活动。在社区内设置舞蹈区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要,与球类活动区一样,设计时也应考虑到防滑安全问题。针对于该区没有剧烈运动的高要求防滑性,可以采用地坪漆,它具有很高的摩擦系数来保障活动时的安全性。

2.老年静态活动区

(1)交谈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基本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这是维持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随着岁数的增高远离社会生活,行动不便导致与他人的来往次数降低,长此以往会引发心理孤僻,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区设立良好的交流空间,来消除他们无法交流产生的失落心理问题。交谈区的设计一般来说主要是以花坛,廊段,亭等区域为主,注意采光和遮风避雨的功能,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满足老人每天外出散心交谈的需求。

(2)阅读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的文化也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增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容小觑。因此,需要在老年社区里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以此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3)娱乐区

下棋,打牌等活动是老年人喜爱的休闲活动,因此在设计该区域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采光遮雨,可设置在住宅楼的底层位置区域。往常在休闲桌椅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残疾老人的需求,轮椅无法在桌边活动,这样使残疾老人不能直接参与,这是非常细节的设计,却会让老人的心理上受到挫伤。

3.道路行走区域

(1)楼梯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老年身体的机能、环境的适应力,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对台阶、楼梯等公共设施感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一些身体不便(残障)的老年人上下楼梯的行动不便,所以需要设计一些能够解决该类问题的设施,诸如楼梯休息椅、宽楼道设计、踏步高度降低等。在嘉兴已有一些社区采用楼道休息椅,楼道休息椅方便老人在走楼梯时休息。这就是较为人性化设施设计上的突破。

(2)无障碍设计专用道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和希望重返社会的特点,要求公共建筑以及场所具有可接近性,既从社区规划上确保能与一定数量的服务设施、公共建筑连城一条线,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到达目的地。无障碍设计专用道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也是一个老龄化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之一。

(3)行车道

安全性也是老年社区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于公共设施老年人生理上的退化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对社区环境的可控范围小,而社区内来往的行车比较多,很容易对老年群体产生威胁,所以需要设计一些能躲避来车的道路旁的等待区,提高安全性。

(4)散步竞走道路

“饭后一百步,活过九十九”,许多老年人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但是散步却是另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在社区内设计一些散步道,与步行道及行车道隔离开,方便这些老人的活动,这也是一种增强老年人活动兴趣的方式。散步竞走道路应设置在离车道一定距离的地方,不用太宽,但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光源,地面材质一定要防滑安全,可以使用红色塑胶材质既安全又醒目,方便识别。在竞走道路旁还要设置适量的休闲座椅满足他们休息,另外道路的设置不能高低起伏过大,以平坦为主。

三、 总结

在老年社区使公共设施规划与老龄化的社会相适应,不同身心状况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因此老年社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是需要与之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设施分散在居住区的布局。老年社区的公共设施应该使他们在使用上感到方便、舒适和安全,在活动的过程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能了解社会时事不与社会脱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必须为老年人作细节上的考虑,这些对于老年人各种活动,尤其是社会自发性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更关系到健康老龄化这一重要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项智宇,城市居住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2]王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5)

Abstract: With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pension problem in China, especially take care of the elderly will face severe challenge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or social phenomena are confronted with today in many countries and eve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ome units are probed in this paper,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elderl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cal mode.

Key words: aging;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中图分类号:TU2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面对日渐增多的老年患者,老年人的康复医疗势必将会成为重要的考虑内容,而作为老龄化社会及康复医学内涵产物的现代康复医疗建筑,其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在大规模的康复建筑方面已经有不少投入,而基于我国国情,从居家养老的模式出发,社区内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更符合其心理特征,推进社区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老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社区康复的形式符合老年人心理、生理的要求,弥补了综合医院和专业医院的不足,已经逐渐成为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社区是老年人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空间,也是老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和交流场所,因此在社区内配置老年康复的设施,能够就近给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老年人可以不用离开所熟悉的家庭与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

1 发展背景及现状

1.1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大部分是根据急性病设立的,由于这种医疗模式和专业分科的长期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离专业化的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在于其连续性和综合性,在推行全科等综合性机构的同时,还需要发展老年护理院、老年病医院、专门的老年康复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我国还是缺乏严格的健康评估体系,这使得老年人的延续性治疗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取得适合的护理和治疗。老年患者的康复地点选择主要根据所需康复的复杂性和强度,一般病情稳定,不需要复杂临床处理的可在养老院或普通康复机构进行。

我国制定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常住老人能够密切联系,可以建成独立的室,也可以逐步增设其它的康复医疗专业部门,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就是其中的一种。

1.2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许多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或社会现象。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94亿,且每年以3.2%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老龄化态势凶猛袭来,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子女负担问题、空巢问题、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问题。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等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以及体系的建设。

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及功能配置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取决于其服务量,即老年人口的多少,笔者认为在确定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建设规模时,应该充分考虑街道、社区老年人口以及老龄人口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等来综合确定其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规模。

按照建筑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12条中规定,老年人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场所,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目。《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设计规范》2.0.7条中规定老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场所。结合以上两本规范的定义,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建设的定位,按规范接近的是老年人服务中心中以康复医疗为主的服务设施。

参考规范标准,笔者认为从不同城市以及地区的情况来看,考虑分梯级次,区分功能和康复床位设置情况,以及医疗设备的投入情况,比方说尽管有些地区有很大的老年康复需求,但是资金投入未必跟的上,所以建设过程可以预留发展空间,再加上对于新的事物,人的适应和接受需要一个时期,所以起步不能建设规模过大。个人认为500-1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小型机构,较适合起步阶段的康复需求,1000-15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中小型的机构,1500-2000平方米的面积适合于大型机构,其布局还可以按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和适应人群的不同进行增减。(见表2-1)

表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房屋面积指标

Fig4-5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building area index

表格来源: 作者自编

2.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配置

2.1.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内容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组成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多用性及灵活性,是老年公共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狭义的康复训练场所,还可以设有护理、文化娱乐、餐饮、休憩、心理咨询、管理等功能部分。其功能空间根据使用对象和功能类型的不同,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康复诊疗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密切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公共功能空间--与老年人的康体娱乐活动及各类公共行为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非诊疗空间。

(3)康复护理空间--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行为有关的空间,是机构中的居住功能的空间。

辅助服务空间--与服务人员的后勤服务工作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的后勤保障。

(5)行政管理空间--与医生、护理人员、行政人员日常办公、咨询和休息相关的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中承担管理的部分。

“康复训练及活动空间”是老年康复中心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为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以及日间护理服务。根据以上研究各部分功能的基本构成情况:(见表5-2)

表2-2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构成

Table2-2Constitud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rehabilitation center

表格来源:作者自编

2.1.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功能流线

社区康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区、娱乐活动区、后勤服务区等,为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及社区老年人口比例及需求比例等变化因素设立预留发展用地,复中心各功能之间的流线较为复杂,虽然社区康复中心规模本来不大,但是流线依然有几种形式:第一类为外来人流,包括患者、陪同家属、探视者、咨询、培训、宣传;第二类为工作人流,包括康复医生、技师、护士、职工、义工;第三类为物品流线,包括药剂、器械、食物、资料;第四类为污物流线,包括垃圾、污水等。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感染,是康复中心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内部流线。

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考虑护理人员的视线,因为服务的老年人以介助老年人为主,所以尽量在集中康复训练、公共功能区设计良好的空间类型,避免产生太多死角,导致护理人员的视线到达不了,而照看不好老年人。

完善的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功能关系与流线图(见图2-3):

图2-3社区老年康复中心流线图示意

Fig2-3Commun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center streamline diagra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外空间设计

3.1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内部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是指能满足人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存空间。随着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人对行为场所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生理上的物质条件满足,对于安全性、受尊重以及个人领域空间权、私密性等精神上环境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其空间设计有其特殊性。

病人进入医院后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为重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作准备,病人的交往心态与健康人不同,因为身心能力有限,规模上表现为小型化,因感性突出,对象上亲和性更强,情调上喜欢舒适轻松。内部空间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康复诊疗空间指与患者诊疗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空间,同时又拥有具体使用功能的使用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OT/PT室是设置在一个大空间内的,康复训练空间内摆放各种康复设备,通常会放置康复床位供康复师给老年人做康复训练用,还会有台阶锻炼、牵引设备等康复设备,不同的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大小不一,但一般都不会太小。

(2)护理空间的设计要采用家庭化的设计理念,康复病人行动不便,病房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确保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前提。护理空间一般由护理病房、护士站、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辅助用房等组成。

(3)交通空间指不同功能的一种通过性空间,分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的作用是平面内联系各功能的空间,我们经常见到的走廊就是这种形式。垂直交通主要是楼梯、电梯。交通空间人性化设计包括:

①门厅首先要指示明确、流线清晰,要有供老年人咨询和了解的服务区域,门厅是康复中心的交通核心,其装修设计要营造出温馨、阳光的气氛,给老人以愉悦的印象,门厅规模不宜过大,紧凑合理即可,与社区机构的规模相匹配。

②社区康复中心的垂直交通主要依靠医疗电梯来完成,至少设置一部医疗电梯,楼梯的形式对于介助老年人来讲会有很大障碍,当然楼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楼梯要选择适宜的坡度,楼梯的栏杆、扶手、踏步等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要求。候梯厅的人性化设计要方便老年人等候电梯时休息、查看通知等,可适当扩大,并配备座位、通知栏等。

3.2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

在社区康复中心的设计中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要求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外空间可以分为交通空间、康复活动空间,景观空间等三个主要类型。

(1)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承担着人流集散的的作用,交通空间中包含着车流、人流两个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要做到人车分流,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的车流主要有老年病人的接送医疗车、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车,以及一些外访车辆,从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考虑,在建筑的外部一定要预留足够的室外集散广场,作为车行交通空间。对于老年人建筑,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的时候,相对平坦的坡道比台阶更好,尽量减少高差,在室外步行交通的较长的走道中间设置停留的区域。

(2)康复活动空间

康复中心的外部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结合设计一些室外的康复空间,供老年人散步、做康复训练、晒太阳和聊天。老年人在做康体训练的同时进行交流,在心理上老年人彼此之间交流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3)景观空间

康复景观应首先具备康复的潜力,通过提供一些功能空间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求,绿化是室外空间做最生动的组成因素,能够使得环境生动、活泼,还能够改善小环境,对一些慢性病有间接的医疗作用。从医疗的观点出发,用栽植形成自然绿化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弱化医院的诊疗特质,帮助病人放松,另外一方面可以对户外空间进行合理分区和视觉分隔,运用栽植的疏密变化和树种的搭配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赵群英.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区康复.[J]水电医学杂志2000.05;

[4]凡尼·瓦维利·席妮卡、格里基·马拉加西欧提,符济湘译.医院之外老年设施的选择--设计的一种新挑战[J].医疗建筑,2007.10;

篇(6)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篇(7)

二、加强教材的规范性和普及性

没有教材的教学是不规范的教学,有了教材教学才会有章可循。现在的中老年社区舞蹈教学还比较紊乱,完全取决于老师的个人能力,有什么教什么,比较随意。这样就会出现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教师授课缺乏持续性。目前,中老年社区舞蹈的需求较大,我们完全可以在教材上多研究,加以规范,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可以借鉴优秀的少儿考级教材,做出不同级别的内容,如果运作成功的话,也可以尝试做考级推广。中国舞蹈家协会前些年做的一套教材——百姓健康舞,在全国推广很受欢迎。另外,北京的杨艺老师组建了中国广场舞联合会,在中老年舞蹈教学方面,积累大量的教材。他把全国各地优秀的“草根舞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一个全民健身类的舞蹈节目,现在有700多个舞蹈视频教材,供全国舞蹈爱好者学习,全国有着大量的粉丝,喜欢他们的舞蹈作品。实践证明中老年朋友还是需要规范的教材。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教材的民族风格,还要考虑到中老年朋友肢体的协调性、记忆动作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譬如在风格性民族舞的学习中,需要提炼出典型的动作来训练,选择哪一个舞种、设计什么样的动作,编排成为适合中老年学习的舞蹈组合或者剧目,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教材编写上不仅要考虑到舞蹈教材的风格,也要考虑到中老年健身的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多调查研究,编排出既有风格韵律,又能兼顾健身、娱乐的好教材。民族风格的舞蹈是中老年舞蹈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民族健身舞蹈的成功推广首先在于它的健身功能的研发,其次是民族舞蹈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大众,再次民族健身舞蹈保持了民族舞蹈风格的纯正性。总之,将民族民间舞研发为民族民间健身舞,可使民族民间舞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舞蹈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有关舞蹈的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譬如中老年民族舞蹈风格的纯正性、动作的典型性以及难易程度,目前舞蹈教育界还缺乏相应的机构和部门来进行深度研究。缺乏规范性的中老年广场舞教材,缺乏专业团队进行研发。我们应该分析中国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资源,编写出不同级别的教材,推向社会大众。只有规范好了,才能更好地普及,也只有普及好了这些舞蹈文化,老百姓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专业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专业性艺术舞蹈教育已经向休闲健身方向发展。跳舞也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非专业人士甚至跳出了专业的水平。在专业的舞蹈教育中,我们的中老年社区舞蹈教育一直未得到重视,很多学子毕业都选择去做演员、编导、以及舞蹈专业教师。有一部分学生也看不上中老年舞蹈,认为中老年的舞蹈就是自娱自乐,不需要有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20年前如果这样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非昔比,当下的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了舞蹈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就应该大力研发需要的舞蹈文化产品,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来研究这个课题。没有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中老年舞蹈的教学和艺术水准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现在的高校有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两个学科培养舞蹈表演、舞蹈教育人才,其实都是按照舞蹈专业演员的培养模式在授课,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适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年的专业学习,一个班也就是几个专业比较出色的人进了院团,毕业后有很多人无奈选择改行,这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开办舞蹈专业的学校应该有着明确的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应该与社会接轨,不应该完全按照一种专业模式和专业方向培养人才。现在中老年人群舞蹈方向和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需求缺口很大,高校是人才孵化的基地,应该在这些方面研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教师团队要建立团队,开展研究群众文化舞蹈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呼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社区舞蹈专业方向,使舞蹈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为不同的人群服务,这样才能实现舞蹈文化的延伸与普及。大众舞蹈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样会促进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从老年人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他们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成为现在需要社会供养的闲暇人员。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信息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这就要求老年人必须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家庭的“围城”,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优势,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其丰富的生活经验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减轻负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因此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也应该从人类居住的行为模式上来看。我们还是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实老年人是非常愿意去和他们的邻近群体去交往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他们都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感,所以我们必须去创造一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的居住环境。

所以,建筑的追求不应该仅仅是物质标准的硬件与管理服务的软件,更在于创造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一种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在居住的基本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社区的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房屋的构造、社区环境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社会人际间转播方式的巨大转变,促成了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代性带来了个体的自主性,由此也带来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为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居住区环境景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1.利于老年人交往。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老年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老年人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2.符合老年人经济现状。顺应老年人节约心理及其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改善生态环境。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老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居住环境设计不仅仅是自己舒服,从大的范围上来看,它们的居住环境也是其这推动作有能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去设计居住环境的时间一点光要从整体体上来考虑,从居住人群的特性考虑,要使得社区建设适合整个区域内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养老。我们来看我们现在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生活在现代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环境中的人,越来越渴望“诗意的栖居”。居住环境设计要不断地深化“以人为本”,满足人们“与自然共生”和对自然与生态的迫切要求,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亲切的人性空间。而一些城市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和开发理念的偏颇,开发商普遍抱着求新、求快、求超越的心态,盲目追求硬质景观堆砌出的磅礴气势,或是以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使得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失去了应有的准则,过多地服从于市场价值取向,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形成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做居住环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种情况下住宅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的空间。老年人更需要热闹的、有生活氛围,并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集体性的活动。所以针对老年人的户外休闲环境设计,不能只考虑环境优美,更要从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种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户外环境。

2.老年社区绿化

绿化不仅在生态平衡、游玩观赏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的程度愈趋严重,老年人居住在压抑、闭塞、公共空间越来越小的环境里,使得老年人的孤独感,被遗弃感加重。所以,老年人与自然的纽带应该成为设计师在设计社区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老年人可绿化空间,如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手法给人造成接近大自然的感觉。

1)环状绿化  用绿色植物形成环形绿化,这对建筑物将起到保护做用,使保护对象形成良好的的背景,创造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环境,增加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性,所以,建好绿化环带、林荫带、引导树林等带形空间才能使公共绿地达到更高的水平

2)庭院绿地室外庭院绿化是居住区的特色、风土人情的展现,对点缀环境满足人们生活习俗要求,形成安静、有趣味风味十足的小环境具有特别意义。老年人喜欢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在春日里晒晒太阳,享受难得的阳光,这就是庭院绿化所发挥的作用。

3)立体绿化立体绿化含阳台、平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较好的解决了建筑用地与绿化面积的矛盾,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联系,同时可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

4)水环境。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环境与生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方便、安全、经济、舒适的前提下,根据人们不同的使用要求将水环境与绿化妥善组织,有机构成,从而创造出一个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多维的环境空间。

对于老年人来说环居住境当然是越自然越好,这样才有亲切感,才有归属感,根据老年人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散步、晨练、休憩、交往、读书等而设计出不同的户外活动场所,如散步时一般希望有个线性空间,漫步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才会心神舒畅;晨练呢,应该有一块面积适当的铺地,围绕在绿树丛中,舒适的座椅,而交往空间则要有私密性,减少外界干扰,在考虑些遮阳避雨措施就更好了。

总之,在高科技发展需要高思维、高情感的信息时代,其实老人更需要有富有精神情感的人文环境,以求加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的居住区要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精神感召力的人性化家园,使老年人生活有一个可以放松、娱乐,可以互相关怀,互相交流感情的“家”

       

参考文献

[1]邬沧萍著.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胡仁禄,马光著.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陈露晓著.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心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篇(9)

分类号 B844.4

1.问题提出

焦虑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Nordhus&Pallesen,2003),焦虑障碍在患病的老年人身上更为常见,而且往往与抑郁障碍同时发生(Beekman etal,2000;Lenze et al,2001;严丹君,2011)。相对于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有关焦虑症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关注度也较低。但实际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可能比其它的老年期心理障碍更高,而且更容易与躯体症状相混淆,当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时,往往作为躯体疾病进行治疗,导致治疗无效,加重病情。

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老年期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疾病患者的焦虑症状的报告。也有研究者使用一般焦虑量表(如SAS,SCL-90,STAI等)对上海、绍兴等地区的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进行过测量(邱扶东,2001;饶顺曾等,2002)。而对8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中国老年人的焦虑症患病率约为6.79%,焦虑症状的患病率为22.11%(苏亮,蔡亦蕴,施慎逊,王立伟,2011)。可见,焦虑症和焦虑症状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患病率较高,是常见的心理障碍。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焦虑的研究都采用成年人通用的焦虑量表,但直接使用一般成年人通用量表对老年人进行测量可能存在问题。老年人对量表中项目的表述可能会产生有别于其它年龄段人群的理解,导致结果出现偏差(申继亮,唐丹,2004)。国外研究者发现,对老年人焦虑症状进行测量要比对其他年龄段个体进行测量要相对困难,包括对老年期特定焦虑症状的识别、老年人对症状报告的特殊性、老年期躯体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叠加等等,已有的工具和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Jorm,2000;Pachana,et al,2007)。针对这些问题,澳大利亚学者Pachana与合作者编制了一个专门用于老年人的《老年焦虑量表(Geriatric Anxiety Inventory,GAI)》,在语言表述上考虑到各类认知水平老年人的适用性,并将躯体症状排除在外。研究已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能将准确的识别出老年焦虑症患者,准确率达84%(Pachana et al.,2007)。该量表在设计过程别重视国际通用性,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翻译成超过20个语言版本,各版本均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Pachana&Byme,2012)。

综上,本研究将对英文GAI进行修订,以期将GAI引入中国,一方面便于国内老年焦虑水平的测量,另一方面为老年焦虑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工具支持。此外,使用GAI对社区老年人进行测量,了解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现状,比较不同特点老年人群焦虑水平差异,探索老年人弥患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从而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被试来自北京朝阳区和海淀区,调查总体为两区行政区域内60周岁以上的户籍人口。以典型抽样方式在两区共选取45个村/居委会,社区类型包括新建社区、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大院型社区和村。在社区内以系统抽样方式选取个人调查对象,每个社区选取30名,实际调查人数为1350人,删除部分不完整数据后,本研究实际分析人数为1292人。

被试平均年龄为70.74±7.035岁,65岁以下占22.8%,65-69岁占22.2%,70-74岁占25.2%,75-79岁占17.4%,80岁及以上占12.4%;男性39.9%,女性60.1%;已婚占77.1%,丧偶占21.8%,离异或未婚占1.1%;不识字占11.0%,小学或私塾占19.3%,初中占24.5%,高中占19.0%,大专及以上占26.2%;非农业户口占81.7%,农业户口占18.3%。

2.2工具

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户口性质、婚姻状态、患病数、家庭结构等。

老年焦虑量表(GAI),包括20个项目,请被试根据自己一周以来的感受以“是”或“否”作答,“是”计1分,“否”计0分,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完成16项日常生活项目的困难程度进行测量,“没困难”计1分,“有些困难”计2分,“完全做不了”计3分,总分为16-48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低,健康状况越差。

社会交往量表,分为亲戚交往和朋友交往两个维度,在两维度中分别询问被试每个月能见面、说心里话和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分别有几人。0人计1分,1-3人计2分,4-6个计3分,7人及以上计4分,维度总分为3-12,分数越高,说明与此类人群的交往越多。

2.3研究程序

量表翻译,首先由老年心理学专家和中英文精通者对Pachana编制的老年焦虑量表(GAI)进行中英文互译,先请老年心理学研究者将GAI译成中文,再请非心理学专业的中英文精通者将中文翻译为英文,对差异进行对比并修改,确保中英文版本的一致性。翻译完成后,请十余名老年人对项目进行试答,在不改变项目原意的前提下,对项目表述进行调整,以期符合老年人语言习惯。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向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主试读出项目,老年人根据要求作答。

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3.结果

3.1老年焦虑量表测量学指标

项目区分度。分别计算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界于0.474-0.753,每一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都显著相关,说明项目均有较好的区分度。

使用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纳入标准,采用斜交旋转法,析出3个公共因子。除了第12和第18个项目外,其余项目都在第一个因子上拥有最大载荷。3个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9.275、1.413、1.189。3个公共因子解释的方差变异占总方差的比例依次为46.375%、7.066%和5.943%。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超过20%,而且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等于6.56,根据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如果第一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超过20%,或者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与第二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之比大于3.5,则可以认为该量表为单一维度量表(许祖蔚,199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发现与英文版量表设计初衷一致,即用量表总分作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指标,中文版GAI作为单一维度量表,可沿用英文版计分方法。

信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 a系数等于0.937。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907。对其中30名老人时隔一周的重测信度为0.607。

效标效度,对其中30名老年人同时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AS),GAI与BAS总分的Pearson相关为0.600(p

3.2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

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焦虑水平进行分析。总体上,社区老年人的焦虑水平不高,总分平均仅为2.27,即每个老年上周只有不到三种焦虑症状,而且有57.1%的老年人报告在最近一周内完全没有过量表中所提及的症状。

由于本量表未在中国进行临床施测,因此暂时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借用澳大利亚标准(10/11)作为标准区分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Pachana et al,2007),将总分高于10分的老年人归为焦虑症风险人群。虽然社区老年人整体焦虑水平不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即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户籍类型老年人焦虑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更多感觉到紧张不安,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女性平均得分为2.74,焦虑症风险人数比例为9.4%;而男性平均得分为1.55,焦虑症风险比例仅为4.5%,该结果与临床发现一致。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户籍类型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对年龄组、受教育水平和居住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组主效应显著,低龄老年人的焦虑水平高于高龄老年人;居住类型主效应显著,仅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及独居老人,而独居老人和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从数据上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而不识字的老年人焦虑水平高于其他组。

3.3焦虑症风险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弥患焦虑症的风险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户口性质、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婚姻状况和居住类型)、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弥患焦虑症风险预测因素。第一层放人人口学变量,第二层放入家庭状况,第三层放入健康指标,第四层放入社会交往。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和居住类型均为分类变量,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为连续变量。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可见,低龄、低受教育程度、较差的健康状况及有限的朋友交往圈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预测作用。60-64岁和65-69岁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3.693倍和5.142倍;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老年人的2.702倍;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水平的指标,在量表上得分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的风险将增加0.053倍;在朋友交往量表上每增加一分,个人患老年焦虑症将降低为原来0.906倍。此外,虽然差异检验发现焦虑水平的性别主效应显著,但性别并不能有效预测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4.讨论

4.1GAI在中国老年人中的使用情况

经过多次反复的中英文互译和试测,中文版GAI忠实地反映了英文GAI的含义和测量内容,同时适用中国大陆老年人的语义理解。通过严格的修订过程,中文版GAI在项目区分度、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信度(内部一致性及重测信度)等所有测量学指标上表良好。可适用于中国大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

除了量表的测量学指标外,在修订国外量表时必须考虑量表的文化适应性。首先,GAI的项目较少涉及社会生活事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焦虑体验(如:我觉得要做出一个决定很困难;我觉得很难放松下来),并不存在明显的文化特异性,而且在施测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可理解项目表述。其次,Pachana等人设计GAI的初衷之一是使量表成为可用于跨文化比较的工具,而且目前已翻译超过20个语言版本(其中包括新加坡的中文版),各版本在所在国都得到使用,并被证明有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性(Pachana,et al,2012)。再次,通过与各国使用GAI进行的研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的相似,如:女性高于男性,与配偶同住的高于独居等(Byrne,et al,2010)。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为中文版GAI有较好的文化适应性。

但到目前为止,中文版GAI尚未进行临床施测,未能确定量表作为诊断工具的表现及诊断标准。量表设计者在编制GAI的过程中力求使量表在适用于一般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同时希望可用于对老年精神科患者焦虑症状的测量,并且在澳大利亚该量表已经成功实现这一目标(Pachana,et at,2007)。基于中文版GAI在测量学指标上的良好表现,该量表已具有达到有效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尝试在老年精神科患者中进行施测,以建立GAI的诊断标准。

4.2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基本情况

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不高,说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果只针对愿意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群而言,参加本调查的老年人身体基本健康,且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虽然调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抽样,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被访者拒访而调换被试的情况,而拒访本身就是一个筛选过程,有可能使对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测量结果好于实际情况。

在基本良好的大背景上,需要特别关注高风险人群。在社区中有7.4%的老年人得分高于10分,根据英文版的诊断标准,这些老年人已经弥患焦虑症。焦虑症与老年人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及时发现对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焦虑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4.3老年焦虑症的预测因素

高龄组老年人GAI得分较低龄组老年人低,logistic回归分析也发现70岁以下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显著高于80岁及以上老年人。该结果与老年期情绪发展研究发现基本一致,一般认为个体的情绪体验受年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体验趋于平稳,表现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会减少(Carstensen,et al,2000;Gross,1997)。对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焦虑水平的测量也基本符合这一特征,年龄大的老年人消极情绪体验减少,对人或事都不如年轻时在乎,因而也不容易出现紧张、担忧等一些焦虑反应。

受教育水平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焦虑水平及焦虑风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其它组,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但受教育水平并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直接因素,受作为社会经济变量,教育水平包含丰富的社会资本意义,如职业、收入、社会网络等,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更灵活和有效的应对生活事件,因此其焦虑感会相对较低。

在控制了一般的人口学变量、家庭情况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朋友交往情况仍可有效预测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该结果给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者两个提示。其一,健康是老年人焦虑症风险的预测因素,对于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年人,特别要注意其焦虑症状的出现,并且要与躯体症状相区分。其二,通过增加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可有效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机率。积极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显而异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在不断萎缩,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会选择保留对自己最有积极意义的关系(Carstensen,et al,2000)。因此,相对于天然无可选择的亲戚交往而言,朋友交往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积极意义,所以在现存的人际网络中,朋友交往比亲戚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更大(Adams,1986;Allan,2010),可更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弥患焦虑症的风险。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老年人对住宅的依赖程度及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因此其住宅区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老年人养老方式和日常时间分配调查

上海老年用房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在上海市区范围内组织的“上海市新世纪初(2001年-2010年)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5.8%的被调查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仅有4.2%左右。可见,在上海绝大多数老人仍然偏爱居家养老。这种喜好体现了传统观念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老年人在精神上需要子女的关爱和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2004年4月,青岛市老年公寓组织了一次入住老人生活状态问卷调查,其中每日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老人用于睡眠的时间占第一位,人均430.8min,42.3%的老人睡眠时间超过8h。排在第二位的是看电视,人均126.3min,每天看电视超过3h的占26.9%。排在第三位的是室外活动,人均时间为79.2min,有85.6%的老人坚持经常性室外活动。排在第四位的是读书看报,人均时间为137.5min,超过2h的占24.5%。排在第五位的是与其他人聊天,人均时间39.5min,能经常与人聊天交流的占62%。排在第六位的是个人内务;第七位的是打麻将、下棋。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在老年人日常活动中,占据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的活动是完全或大部分在室内完成的,可见老年人对住宅的依赖性很大。则在老年居住区设计中,住宅本身的合理设计最为重要,其次是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再次是供老年人聊天的邻里间交流空间的设计,这三种空间的设计应该是老年居住区设计的重点。

2.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及解决方法

2.1生理机能方面特征

2.1.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反应速度慢,较其他年龄层而言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因此他们很难树立起对新环境的新认识,因而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2.1.2视力退化、生理适应性降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分辩颜色的能力衰退,对光的感知力和适应力下降。一些老年人还患有诸如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因此他们对居住环境中的光线要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高。而且老年人对温度、湿度等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变差,针对气候变化较敏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层窗,同时在窗户外再加一层既可左右推移又能调节角度的百叶窗户,使老年人能自由控制日光,获得舒适的室内视觉环境。这样,在每一种自然条件下都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的角度,用物理手段将太阳光阻挡在室外或者反射到室内,以调节室内光照。采用双层玻璃窗,还可以增加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

国外测试数据显示,外遮阳的铝合金百叶和木百叶可以阻挡近85%的太阳辐射,产生4~6℃的室内温差,减少约30%的空调能耗,从而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对人体造成的不舒适感。此外,铝合金百叶能使噪音偏向,降低室外噪音,木百叶也同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2.1.3听力衰退

老年人会出现短时间的听力丧失而且对高频音的感知较差,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与谈话人靠近来弥补听觉中的衰退。所以老年人社交空间尺度宜小。将整个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化整为零,形成更多适合老年人就近活动的庭院、宅间绿地等,是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法。

2.2心理感受方面特征

2.2.1对安全感要求高

老年人大都惧怕汽车,因此在老年人住宅区设计中应特别关注车行道及停车问题。上海这个大都市,用地紧张。所以,许多住宅区以大量地面停车位为卖点。的确,门口停车比地下停车方便许多。但在中国开机动车的老人只占少数,只有在周末,子女会驱车前来探望父母,因而,在老年居住区不需要大量地面停车。于是设计结合中心步行景观带,设置地下车库,实现人车分流模式,使小区更安静、安全;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小区室外地面无高差设计,使老年人能放心大胆地漫步园中。

2.2.2对环境的舒适感要求高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在心理上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而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颇受老年人欢迎。在这方面,庭院、屋顶及墙面绿化有很好的作用。

以下这组数据显示墙面及屋顶绿化的作用:夏季墙面爬墙植物与屋顶绿化可以为室内降温1~2℃;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同时附着在墙面的枝茎又成了一层保护层,可以为室内减少30%的热量损失,还可以使风速降低。可见,墙面及屋顶绿化,可以防止各种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另外,墙面绿化还可以减弱城市噪声,当噪声波通过浓密的藤叶时,约有26 %的声波被吸收掉。攀援植物的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纹脉能吸附大量漂尘,起到一定的过滤空气的作用。由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化可以使周围环境更富新鲜空气。

2.2.3需要社会归属感及他人的认可

现代人际关系淡漠,老年人往往在各自的住宅里打发时间。其实,老年人希望社会群体或他人能接纳自己并在群体中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希望自己在退休后仍然能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比其他在职的年龄层更渴望交往。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喜爱跳舞、打拳、唱歌等群体活动,而行动不便的则喜欢观察他人活动,因此老年人交往、活动空间还应有“观演”功能。

3.结束语

20年前,当上海市开始步入老龄社会之时,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因此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建筑,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区,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科]

【参考文献】

[1]李斌,夏青.老龄社区—未来中国城市养老新模式[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1):89292.

[2]张剑敏,马怡红.新世纪初上海老年人住房需求调查研究[J].住区,2001(3):20221.

[3]吕梁思.青岛市老年公寓个案研究[J].老年问题研究,2005(4):729.

[4]武云霞.探索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新”里弄住宅[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27231.

[5]石玉蓉,董杨.新型遮阳百叶应用的经验[J].建筑知识,2004(5):53254.

[6]谢浩.实施墙面垂直绿化构筑良好热工环境[J].福建建材,2005(2):20221.

上一篇: 人际沟通的关键点 下一篇: 反向工程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