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心理护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临终病人心理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篇(1)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094-01

【关键词】临终病人 心理护理

临终护理是指对因病而生命垂危或因年老处于临终阶段人群卫生保健,心理护理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只有全面掌握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特点,加强对临终病人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怀,才能更好地提高慢性临终期病人的生命质量。

1 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1.1 多数病人有悲观情绪,精神萎靡不振,沮丧、少言寡语,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恐惧、脆弱。临终病人有恐惧心理,心理上想尽一切办法否认事实,对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此时的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多用一些技巧语言从他最关心的问题谈起,交谈中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面向病人,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使用恰当神态,完美的语言,告诉病人病情很重,根据需要护士可以随时陪伴在病人身边,让病人体会到被照顾、体贴、关心的感觉,取得病人的信任。

1.2 绝望心理 多与病人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痛苦以及许多生活中的不便,经济负担、病痛折磨等掌握绝望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真诚的关怀和抚慰,做好正确疏导使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给予讲述治愈或生命得到延长的具体事例,动员亲属、朋友多陪伴病人,做到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护士要热情对待病人,应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开导病人,做好心理指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分析产生情绪低落的原因,做好心理上的安慰,对严重抑郁,情绪不稳定不能控制的病人,防止自杀的发生,强化护理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对病人的各项护理。

1.3 情绪不稳、愤怒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预感到病情严重,常表现惊恐不安、易怒、脾气暴躁,态度及其恶劣,语言生硬,往往把这种愤怒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让护士难以接受,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行动上表现摔东西、拒食、发脾气,摆脱这种恐惧导致愤怒情绪随时随地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诚热情的态度,耐心地指导,鼓励病人把想法表达出来,如果患者在不理解你的情况下,你可以设法找话题,让他开口,如你为什么心情不好,那不舒服啊?需要我帮助吗?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等,这样可以拉开话题,顺势利导,就不能把病人这种愤恨情绪看成是对某个护士而来的,应多多理解同情病人,让他们把悲愤的心情表达出来,帮助病人度过这个不可避免的经历,使临终前的患者通过临终的护理,使病人感到临终前护士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料,将是对他们一种极大的安慰,从而使病人减少恐惧、愤怒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1.4 压抑、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 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病人情绪低落、拒绝治疗、精神抑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全身衰竭状态、沉默寡言、表情淡漠、呆板、病人充分了解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明显抑郁、深沉的悲哀、内心及其痛苦,有消极的悲观心理,有时暗自流泪、尤其看到同种疾病的患者死的时候变加重了他们的思想负担,此时护士应以真诚的关怀和抚慰,用关心的态度同情的目光抚摸病人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影响病人,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尽量让病人把这些恐惧和忧虑心理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1.5 接受阶段 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病情越来越重,病人自我感知不好,知道自己病情危重,即将

面临死亡,往往心情极度平静,承认面临死亡的现实,表现昏睡、孤独、疲倦、懒言,此时护士不应与病人强行交谈,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清清抚摸病人,陪伴在病人身边,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理上是护理,为临终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关怀,让病人恬静地死去。

2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应,清洁整齐,尽量美化病房,如摆放鲜花、病人平时喜爱的物品装饰,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以调整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平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发性并发症,病人常有意识及进食障碍,排便障碍,以及排泄异常为临床综合表现,选择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护士,密切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任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大出血、窒息、昏迷等,护士熟悉各种可以发现的急性症状及早期征象,及早发现,及时抢救。

做好病人的营养护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防止虚脱,感染等并发症,延长寿命,鼓励多进食,少食多餐,进餐前控制疼痛,恶心等不适,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篇(2)

1. 对象

临终癌症患者,经医师确定其生命接近尾声,大致不超过六个月;病人和家属放弃治疗,只做止痛等支持疗法?

2. 病人心理评估及护理措施

临终癌症患者心里评估分析及目前心理反应所处阶段:抑郁心理,孤独心理,恐惧心理,愧疚心理?根据评估,分析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

2.1.1 抑郁心理:据资料统计,70%-80%的肿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这与患者经受疾病的长期折磨及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有关,且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加剧了患者的抑郁心理?

2.1.2 护理措施:此阶段鼓励病人倾诉,护理人员耐心倾听病人诉说扑捉信息,给予相应的支持,增加病人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营造温馨氛围,在病房及走廊摆放鲜花,病房装饰以暖色调为主,保持整洁?安静?温馨,提供亲人陪伴场所,允许亲人陪护在床旁及带进病人喜欢的特殊食品及生活用品?

2.2.1 孤独心理:癌症患者病程迁延长,家属因为生活工作等有时不能陪伴在病人身边;由于癌症病人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有家人陪伴照顾等,使病人增加了孤独感?

2.2.2 护理措施:提供娱乐场所,随时调节病人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我们启用社会力量陪病人下棋?打牌?聊天等,为每一位住院期间过生日的病人开生日联谊会,我们请临终关怀志愿者为病人服务,使其感受到社会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和关爱?

2.3.1 恐惧心理:患者得知自己治疗无望,即将面对死亡,害怕离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产生焦虑与恐惧心理?

2.3.2 护理措施:在此阶段我们除了给予病人感情上的支持(安慰?倾听?表示同情)外,还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死亡是人生命中的客观规律?通过与病人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使病人对疾病的现状?发展和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使病人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2.4.1 愧疚心理:患者对因自己生病给家人和子女带来的沉重负担,常常自咎自责,导致心理上的失衡,造成苦闷?烦恼?沮丧?忧愁等消极情绪?

篇(3)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21-01

冠心病是常见的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1]。冠心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效果较差。因此近年来再在对冠心病治疗康复的研究中证实:在不断提升治疗手段的疗效时,给予人性化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尤其冠心病患者在承受疾病的折磨同时,会出现焦虑紧张绝望等悲观的情绪。此时针对性给予人性化护理,对维持正常的治疗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次研究就详细的对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护理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冠心病评定标准:心律过快,心悸,胸部放射疼痛等。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5例)和研究组(n=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9.4±8.5)岁;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3±9.9)岁。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对研究无影响。

1.2护理方法

在两组患者使用同样强心,利尿等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通的护理,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服务,主要为以下几点。

1.2.1心理护理

做好护患关系,有问题及时与患者沟通,很多护患关系紧张或发生纠纷时,往往不是护士技艺欠缺,而是交流交谈过程中态度欠佳所致,因此,一定应体谅患者及家属焦急的心理,给予温和的态度和笑容。对情绪消极,对治疗有恐惧心或者不积极参与治疗的患者给予及时的感情沟通,帮助其树立信心,提升对治疗的依从心理,从而配合治疗流程的完整,对疗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2.2针对性护理

首先当患者入院后[2],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做出针对性护理方案,指导患者疼痛降低的有效做法,跟踪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及时症状给予应急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无菌消毒,动作要轻慢,干扰到患者或让其有不适感的护理措施实施前应与患者良好沟通。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血压检测,心电图,氧气吸入等工作。药物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药物注意事项及禁忌,并叮嘱患者合理用药。非药物方面在饮食,生活习惯方面及时给予患者指导,切忌吸烟酗酒,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

1.2.3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日常生活,包括病房内卫生保持干净,及时协助不能自理的患者日常生活,为患者翻身,擦背,预防压疮的形成。另在护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保持温和的态度,对患者表示同情,动作轻柔。另应不断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2.4康复指导

给患者制定康复计划,避免因长久卧床引起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状,在可承受范围,多做轻微运动,下床散步等。

1.3研究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月后的护理满意度急情绪状态,采用SAS焦虑评定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焦虑情绪进行评分,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结果采用SPSS19.0处理,给予t检测,x2检测,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2=11.482,p=0.012

3结论

由本次研究得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护理中,有效消除患者的消极焦虑情绪,对疾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且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篇(5)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心梗;应用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一种护理模式图式,是根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某类特殊患者制定的,其主要特点为有准确的时间要求,有严格的工作顺序[1]。临床护理路径以教育、活动、饮食指导、护理、治疗、用药、检查、诊断及出院计划等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制定的有预见性有计划的一个日程计划表[2]。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被国内外广泛应用到各类各级健康服务机构[3,4]。2010年4月-2011年9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26例老年心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1年9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26例老年心梗患者,其中7例女性,19例男性,年龄范围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1.3±3.7)岁。入院时均无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将26例患者平均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送入CCU病房,采用溶栓、肌肉注射杜冷丁、吸氧、卧床、心电监护等基础护理。 研究组:13例患者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路径表,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制定临床路径表。其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活动、饮食指导、护理、治疗、用药、检查、出院计划等。 对照组:13例患者在进行溶栓、肌肉注射杜冷丁、吸氧、卧床、心电监护等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根据常规医嘱进行护理。 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对照组13例患者中有4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2例对护理工作较为满意,7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不满意,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为46.15%;研究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2例对护理工作较为满意,1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感到不满意,患者护理工作满意程度为92.31%,两组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对照组13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胸痛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3.85%;研究组13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临床路径经过国内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对于提高病人满意度、加强医护合作、规范诊疗护理手段、限制医疗费用增长、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均能起到积极的作。

临床路径的基本功效就是通过主动关心病人,护士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疑问及时处理、解答,入院时告知病人大概费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减少工作的失误,更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降低服务或住院的天数,减少无效服务项目等,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2.31%,而传统护理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46.15%,有统计学差异。因此,采用临床路径护理能减少医患矛盾。

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士能预见性、有计划的进行护理工作,主动参加护理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计划的诊疗过程,使卫生资源利用有效,减少无效服务项目,减少住院天数[5]。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的患者,而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传统护理的患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2]。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杨桂涛.临床护理路径[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

[2] 郭润珍,云雅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心梗病人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5):619-621.

[3] 吴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

篇(6)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很容易患各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中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1]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该病的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引起了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晕厥、乏力、心悸,胸痛、胸闷等,除实施治疗措施外,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了人性化护理,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过辅助检查结果确诊。患者的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塞7例,心律失常8例,脑梗塞13例,心绞痛16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7例,原发性高血压2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2.8)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2.1±1.4)年;观察组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75岁,平均(60.2±2.5)岁;病程6个月~5.2年,平均(1.9±1.3)年。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本次研究排除严重药物过敏者、精神疾病患者、有其他危重症状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语言障碍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人性化护理,加强人文关怀与健康宣教工作[2]。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积极和其进行沟通交流,明确其焦虑与紧张的原因,使其不安情绪得到及时解除。定期举办与疾病知识有关的讲座,并鼓励患者参加,使其深入了解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帮助其解答疑问,使其可以良好控制病情,提高身体素质。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生心血管以外的情况、对心脑血管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其中对心脑血管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通过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疾病知识调查问卷的总分为100分,分数超过90分者说明已经良好掌握疾病知识,其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百分比即为疾病知识掌握率;满意度问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共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满意,9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的方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运用计算机录入数据,并分别采用t与x2检验其组间比较。如果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有关指标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为:对照组不满意2例,一般6例,满意33例,非常满意9例,满意度为84.0%;观察组不满意0例,一般1例,满意26例,非常满意23例,满意度为98.0%,远大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如今,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了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改善其生活质量,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人性化护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其尽快康复[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与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篇(7)

本人从事护理工作二十一年,接触临终病人较多,现谈谈自已在对临终病人护理方面的一些体会。

1、临终护理的目的

临终护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的关怀,生活照顾,以减轻病人的疼痛,心理上的痛苦。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平静的离开人世。

2、 临终护理方法

临终病人一般失去治疗价值,这时主要应以护理为主。其中包括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2.1、对临终病人要有同情心,有亲切感,尽量满足病人一切合理要求,并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2.2、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翻身预防褥疮、擦浴、调整饮食、大小便护理等。如喘憋的病人床头抬高的角度,水肿病人卧位姿势,服药时的水量,卧床病人饮水时水杯倾斜的角度,是否用吸管等。这些表面上看来与治疗相比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临终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2.3临终病人因代谢循环紊乱至组织缺氧,意识水平低下,表现为失去定向力,表情淡漠或烦躁或不分昼夜的昏睡,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与病人讲话时要耐心、诚恳、清晰、努力使病人镇静,同时减少噪音和灯光的刺激,并可试着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使病人心情放松,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病人。握住病人的手并以抚慰诚恳语气交谈,尽管看上去似乎无反应,但这样努力仍然是必要的。

3、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3.1、勤巡视,态度和蔼,以良好的语言和患者谈心,使病人感到护理人员对其关心,并有安全感.

3.2、 关心患者病痛,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患者的医疗信心,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并尽量满足。

3.3、鼓励家属和亲友随时来院探视,使患者有较多的时间与家人共聚,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患者临终期的生活质量,维护病人的尊严。

篇(8)

[中图分类号] R48[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52-02

无论人类生活如何提高和医疗科技如何进步、发展,生命只能被延长,死亡是构成完整生命历程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当死亡成为不可避免时,护理人员能否使濒临死亡的病人在即将走向死亡这个非常阶段,采取相应的人性化护理使死亡不致于经历得如此孤独、如此痛苦,如此具有伤害性。那就需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进行人性化护理。帮助临终患者减少和解除躯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提高生命质量,让他们从一切的痛苦和失落中,再次发现生命及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平静、安宁、舒适抵达人生的终点,安然愉快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1为临终病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治疗环境

医院是临终病人延长生命和缓解病痛就医场所,病房是临终病人生活治疗环境。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有很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为临终病人提供一间面积较大的特殊单人病房[1],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50%~60%,同时注意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布局合理,符合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如:房间可配有电视、书报、电话、衣柜及桌椅,摆放适量鲜花和绿色植物,可以容纳陪护床。同时,对病人室内东西放置不要作过多的限制,允许病人在室内放些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和相片等,尽量把临终病房布置成家庭化,使病人有住在家里的感觉以减少恐惧感,增加安全感,从而有利于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的生活和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病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时光。

2尊重病人的权利 满足和适应他们需要

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病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人,病人在生命结束之前仍然享有正常人平等的权利和需要。因为他们即将告别人世,许多要求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务于病人,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逐一解答,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满足。各项检查治疗打破常规,随病情及病人的需要随机进行,体温、脉搏、血压的测量避开休息时间,常规静脉输液分段进行。病人愿用自己被褥给予满足。在检查身体时,可能让病人暴露隐私,在向病人充分解释的同时要注意遮盖,对病人的隐私应该充分尊重。如:病人夫妇应该有权利享受夫妻间的亲密,病人如果愿意回家住上一夜,护理人员应该予以满足;病人的亲属朋友探视和陪伴,勿需过多地限制,让病人与亲朋好友之间能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尽情享受亲情带给他的关心和快乐。这样,病人感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爱和尊重,产生心理平衡,增加愉快心情,从而让病人带着尊严和满足走向生命的终点。

3控制临终病人的疼痛与不适 提高生存质量

重视和减轻临终病人的疼痛是提高生存质量,体现人性化护理的最好方式。疼痛是临终病人的主要症状,首先,医护人员要根据病人的症状确定给药方式、给药时间和用药的剂量,即计算好时间,在疼痛出现之前给药,最大限度地保持病人无疼痛与清醒之间的平衡[2],一般来说,对临终病人不必过分控制镇静药和麻醉剂。其次,护理人员应加强生活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卧位,定时翻身,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勤换衣服,保持床单、被褥干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病人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新鲜的空气;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虽然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但护理人员可以让病人没有痛苦、面带微笑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4走进病人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适应过程

临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现实。在临终阶段,病人心情复杂,心理压力大,很想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医疗保护性制度,但对临终病人这样的特殊患者,隐瞒和欺骗会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护理人员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真诚的态度告诉病人实情,这样病人既能正视自己的病情,消除猜疑心理,又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与此同时,护士要走进病人心灵世界、分享他们的适应过程,及时了解病人真实的想法,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使其明白死亡是生命运动的自然现象,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引导和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要生活得更充实和更有勇气。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也可以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治疗的有关信息,对疾病的现状、治疗效果以及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不仅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安全感,而且可稳定病人的情绪,提高其抗病能力,延长生命时间。

5护士与病人家属建立良好关系

护士要及时了解病人家庭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做家属工作,如病人是家属最亲近最重要的人,当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上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注意及时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和安慰他们,作好该疾病及目前医疗现状的解释工作,以减轻他们心理上的痛苦。若病人年纪已高,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属放弃贵重的检查与治疗,我们表示理解。假如家属对病人冷漠,我们给予动之一情,晓之一理,说服劝导。总之,无论病人家庭如何,我们都要作好临终病人的人性化护理,做病人的亲人,家属的朋友,为了让病人安然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站,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共同为临终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生活氛围,以减轻病人临终时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3],让病人在充满宁静而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预后的估测和抢救的准备

痰液堵塞、呼吸困难是临终病人的常见症状。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物。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立即给予吸氧,病情允许时可适当采取半坐卧位或抬高头和肩,有的病人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同时,护理人员要仪态平静、和声细语、帮助病人保持平静。此外病人出现痰名鸣音即所谓的“濒死喉声”,可使用湿冷的气雾进行雾化,促使分泌物变稀,易于咳出。床旁备好吸引器。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巡视,做好预后的估测及抢救的准备[4]。

总之,对临终病人护理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必须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想方设法让病人在人生最后时刻精神舒适和放松,脱离痛苦和恐惧,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带着美好的记忆走完人生旅途。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护理工作被视为是对“生命的守侯”,人性化护理是临终病人的人生最佳体现。

[参考文献]

[1] 余晓分. 肺癌病人临终关怀的护理1例[J]. 实用护理杂志,2002, 18(4):73.

[2] 任辉,向国春. 临床常见症状观察与护理[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

篇(9)

一、前言

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等),意外伤害 (如:交通事故、施工事故、溺水、急性中毒等), 或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等都有可能导致急症临终病人的存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意外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急症临终病人的护理研究开始引起护理学者们的关注。

二、护理方法

临终护理又称“临终关怀”,是指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照料,控制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维护家属身心健康,病人无痛苦、安宁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是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因此护理的重点也应从关注病人的疾病转为关注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的舒适方面。护士要根据病人病情、对疾病认知程度、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满足生理、心理需要。

1.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尽可能安排在单间或病人少的病房,保持环境安静,满足陪护需求,病室每日通风换气,床单元整洁,生活能自理时尽量帮助病人实现自我护理,以增加生活乐趣,保持自尊,理解病人心理,允许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室内用品摆放合理,保证病人安全。

2. 做好基础护理,满足合理要求

进入急诊科抢救的患者病情危急严重,大多数在入院时就已经接近死亡,病情严重无法获得治愈,但是仍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停止心跳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必要的时候采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治疗,但是对于年龄较大、处于恶性肿瘤晚期和患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是否要进行插管治疗,应该与患者家属沟通,最终遵从家属的意愿。对所有入院急症临终患者做好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做好各项抢救,尽量维持患者的生命。

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将具体情况及时的汇报给主治医生,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和处理,做好随时抢救记录。对于意识状态极不清醒并且趋于脑死亡状态的患者也要持续抢救和治疗,除非家属要求并签字同意后方可终止治疗。

为急症患者做好各种管道护理,做好管道标识,保证护理时的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要先洗手消毒,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3.疼痛护理

急症临终患者大多都饱受病痛的折磨,疼痛在这样的群体中十分常见,在入院抢救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对伴有剧烈疼痛的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镇静药物,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生理疼痛。

4.重视心理护理

临终意味着面临死亡,在即将告别亲人结束人生的最后日子里,病人的心理反应非常复杂。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博士临终心理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或疾病发展到晚期面临死亡时,其心理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否认、愤怒、协议、抑郁、接受五期,护士要多与病人交流,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处于愤怒期的病人,心理不平衡,经常大发脾气,斥责身边的医护人员与亲属,这是一种求生无望的心理表现。护理人员要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同情、疏导,使忧虑、恐惧情绪得到适当宣泄。协议期病人希望奇迹出现,此时他们对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非常敏感,希望得到重视,给予最好的治疗,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护理上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心,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优先给予治疗,多巡视,多沟通,加强护理,使其感到被关怀,被重视,树立生活信心。随着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不明显,病人感到失望,不得不接受现实,出现抑郁、内疚、焦虑等情感反应,部分病人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即拖累家庭,成为别人负担的心理感受),认为别人对他们的付出太多不值得,他们会拒绝治疗,听不进别人意见。此时护士应尊重病人的意见,不要强迫交谈,可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给予一些安慰和心理支持,有条件时提供单独的环境,尽量让家属陪伴,帮助解决未了心愿。到了临终前,病人出现全身衰竭,病人感到接近死亡,内心极其痛苦,有时会暗自流泪,尤其是看到相同疾病的病人死亡时更加重了他们的思想负担,此时要真诚地关怀,让病人把恐惧和忧虑表达出来减

轻心理压力,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5.关怀病人

面对处于痛苦又濒于死亡的急症临终病人,护士要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高尚品德和深厚的同情感、责任感,给予病人亲切的关怀和细心的照料。

对待意识清醒,有希望越过临终期而生存的病人,护士工作还是应该本着救人于危急之中的原则,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全力以赴,不要轻易放弃。护士仍应注意和病人交流、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对急诊环境和各种抢救设备的陌生感、恐惧感,认真做好各种抢救、监测治疗和维持生命需要的护理。

对遭受意外伤害而导致态度、情绪反应激烈的病人,护士要给予谅解和宽容,主动关心照顾,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应急措施,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护理操作,以缓解病人的身心痛苦。

对意识不清、救治已无望的病人,护士要持“ 慎独”的态度,自觉地、认真负责地做好各种护理工作,尽到最后的职责,直至病人死亡。

三、护理效果

经过临终患者的精心全面护理,所有患者都能够从焦急恐慌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患者家属也在陪同护理阶段缓解了心理紧张和痛苦,能够比较平和的面对患者的疾病和死亡。

四、结束语

由于急症临终患者具有如下重要特征,即危、急、重等。虽然入院抢救丝毫没有治愈的机会,对这类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目的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缓和性与支持性照顾,使患者能够满意安详的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这不仅是对临终患者尊严的维护,更是对患者家属的一种安慰。

参考文献:

[1] 董琼芬.临终病人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1):81-82

篇(10)

1生活护理

创建一个温馨,积极,和谐的家庭式环境气氛。为唤起病人的积极性情创造良好的背景条件,护士要把病房布置的温馨,整洁,舒适,保持空气流通。尽可能的体贴患者,生活上多给予照顾,加强交流。使病房充满家庭式与温暖。淡化患者的角色,使病人有安全感,归宿感。加强基础护理,重视晨,晚间护理。为病人勤翻身,经常改换卧姿,每日早晚2次按摩皮肤复压部位,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口腔清洁,不仅使患者被感到舒适,而且能增强食欲。消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会清洁,保持大小便通畅,对安置各种导管的患者加强护理。防止脱落,复压,扭曲。堵塞,创造宁静环境,尽量安置在单间病房,阳光,温度适宜,使晚期癌症病人有安全感,舒适感。

2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持续的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变态。特别是疼痛持续时间长而且逐渐加重时。患者感觉生不如死,常常失去生存的希望。

所以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可按医嘱给药,另外还需要教会病人热敷,冷敷,按摩。放松等分散患者精力,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当病人疼痛时,护士首先要稳定病人的情绪。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对病人要热情,真诚,尊重和负责。通过语言消除焦虑,稳定情绪。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操作要轻柔,娴熟,给患者亲切,温暖,信任感。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缓解的时间,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的时间。

3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延长生命

患者经过了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五个痛苦的心理过程,首先想到的是延长生命。在化疗期间护士应提前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和反应程度。化疗药物刺激血管。要注意保护血管,严防药物外漏。同时注意饮食护理,调解饮食种类,来用少量多餐的方法。改变营养不足的状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药物疗效。同时加强病区完全消毒。疼痛时配合医生给予一定的止痛,静脉营养等支持治疗。取得患者亲属与朋友的配合,动员家人亲近患者。亲属对患者的鼓励和支持能使病人心灵上得到最大的安慰。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延长寿命。新晨

上一篇: 网络安全常识 下一篇: 电商广告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