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3: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的直觉思维是以定势的心理包含了自己的全部知识来认识探索问题的。例如高中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有A、B两个小球,在某一高处同时释放,给A球一定的弹力,使其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B球竖直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前有三种不同的答案:①大部分学生认为B球先落地;②一部分认为,A、B同时落地;③少部分认为A先落地。实验后学生通过直观,两球总是同时落地。为什么A、B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呢?这就要通过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次的感受贮存,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判断逻辑推理,通过开掘和启动大脑想象区域中的脑细胞,进行创先性的抽象思维,大胆设想,不拘俗套,解剖、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得出最佳实验结论:平抛运动实际上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个是水平方向物体由于惯性而保持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而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这就不难解释A、B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的了。
既然两球都受同一重力作用且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怎么会不同时落地呢?可见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不言而喻的。直觉思维是以客观存在为原型,是对客观事物一种近似反映。为了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原型想象成理想化的模型。可以把地球、太阳、月亮看成是一个点,即一个质点,忽略其形状、大小;研究某一系统时,把其中非常复杂的部分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在力学和声学实验中,想得到绝对真空一般是很难实现的,我们把稀薄的空气当成真空;在热学实验中,想得到绝热条件也是很难的,我们把物体想象成处在理想化绝热条件下,这都是抽象过程。这些由直观到抽象,使事物本身理想化,能使学生由难变易,由复杂变简单,绕过了难点,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还有,物理力学中的刚体、完全弹性体、电学中的电势、电力线、电磁学中的点电荷、磁力线、流体力学中的流线等等,都是抽象思维在物理实验中的产物。
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存在较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标,改革与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是今后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一线物理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计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大多数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而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展现自我,这一特征为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物理实验、培养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解完物理知识之后、学生动手实验之前,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动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重力这一节,提前让学生带一个玩具小球,在引入重力和讲重力的方向时,让学生平抛、竖直、下落小球,从而体会重力的存在,感知重力的方向。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在桌子的正中央放置一个稍高的不透光易拉罐(可用两个易拉罐叠加在一起),再以易拉罐为圆心,在其周围依次摆放点燃的蜡烛,观察易拉罐影子的变化情况,以启示学生光的传播为直线传播。
初中学生普遍认为物理较为难学,殊不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物理教师能够成功让学生“爱物理”,“学好物理”便不是问题了。
2.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令其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用具,让生活成为物理教学的大课堂。例如,讲物态变化时,拿出一块预先准备好的冰,提问学生它有几种状态,分别怎样实现,如果是夏天讲授该内容,还可承诺学生,回答正确的课后奖励冰淇淋一根,以活跃课堂气氛;讲质量的单位时,让学生用塑料袋到室外去装自己认为是100克的沙子(或泥土),然后回到教室用天平一一称量,看看谁装的沙子(或泥土)更接近100克;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将适量豆奶粉加入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后充分摇匀,再用激光笔沿瓶底照射,可明显看到沿直线传播的光柱;讲大气压强时,现场在塑料矿泉瓶中倒入热水,摇晃几下后,倒出热水,再迅速拧紧瓶盖,让矿泉水瓶自然冷却几分钟,可看到矿泉水瓶变瘪,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发现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
3.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当前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殊不知实践活动对于搞好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物理教学而言,科技高度发展的当前社会是极好的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或倡导家长带领)走进科技馆、高科技园区和工厂,让学生了解到,以物理为基础的高科技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实践活动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巩固物理科技知识。组织学生去工厂的配电室参观学习电力知识,让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一些配电知识,让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得到直观的理解。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的车间进行参观,观察机器如何运转,有哪些杠杆、斜面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联想和学习。结合课堂知识参与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来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北京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首都的优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航天科技城参观,让学生了解飞船知识,交流航天员训练与生活情况,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探求未知真理的创新和求知精神;组织学生到中国科技馆开展实践活动,在主题展厅、特效影院、科普报告厅等教育区,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让学生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动手探索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物理及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还可联系中国科学技术馆组织相关的科普实践和培训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77-4
由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各种版本的普通高中物理教材中都有多处引用了相关的物理学史。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什么方式渗透物理学史呢?本文对在高中物理教学包括新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模式作一些探讨。
1 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新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新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的方式常见的有四种。
1.1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
(1)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
比如:鲁科版选修3-5除第一章外其他内容都是近代物理,为了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整体的了解,在开始教学部分内容之前用物理学史引入课题:
1 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阴极射线。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J.J.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证实了电子的存在。贝可勒尔在研究X射线时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并研究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在对放射性的进一步研究中,卢瑟福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维拉德发现了γ射线。
随着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中子的发现还激发了一系列新课题的研究,引起一连串的新发现――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变,并且打开了核能实际应用的大门。
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而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方程。玻尔将量子学说应用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爱因斯坦第一个肯定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微观粒子,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论证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的证实。
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时要尽可能把本主题或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学史有机地串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对本主题或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上了解的目的。
(2)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一堂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1的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用再现物理学史的方式引入新课。先给出马拉车的图(如图1所示),问学生看这个图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马不拉车,车就不动,这证明了有力才有运动,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被奉为圣贤,他的观点人们相信了很长的时间,但慢慢地不断有人批驳,伽利略就是其中一个。伽利略利用如图2所示的光滑斜面实验进行批驳: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和A点同样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迪卡尔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结论――运动一旦加于物体,就会永远保持下去,除非受到某种外来手段的破坏。牛顿将前人的观点进行了大综合,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将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新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5章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可以用天文学的进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和伽利略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贡献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对天体的研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量测出引力常量的意义。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5的第3章第1节《原子核结构》,也可以用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含布拉凯特的贡献)发现质子的意义卢瑟福的中子假说玻特、约里奥-居里夫妇双双错过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中子的意义。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1.3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补充本节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教学“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补充历史上对于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猜想假说与逻辑推理伽利略的实验验证(斜面实验)合理外推至倾角为90 °(即物体自由下落)。
补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展过程,了解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如图3所示)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1第1章第2节《静电力 库仑定律》,在学习库仑定律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么像?两个定律间有什么关联吗?利用学生的疑惑,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补充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1759年德国的爱皮努斯猜测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1760年瑞士的伯努利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关系1767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从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中得出:电的吸引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定律,即距离平方的反比1773年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确定了电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但没有及时发表而未对科学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1785年法国的库仑从电扭秤实验得出:带同种电的两球之间的斥力,与两球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又从电摆实验得出:正电与负电的相互吸引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电力的规律时都是按万有引力的模式来探讨电力的规律性,即应用了类比法,可见类比法在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4 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渗入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4章第2节《光的全反射》,可以在全反射及其产生条件教学结束后补充全反射现象的发现过程:1611年,开普勒系统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折光学》一书中记载了他做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实验,另一个是圆柱玻璃实验,虽然开普勒没有从这两个实验中找到折射定律的表达式,但他却通过这些实验和光的可逆性应用发现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2节《光的衍射》中关于泊松亮斑可以作如下补充:1818年,为鼓励对衍射现象的研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集这方面的论文。菲涅耳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相符得很好。评审委员泊松在审查菲涅耳的理论时,运用菲涅耳方程推导圆盘衍射,得到一个令人稀奇的结果:在盘后方一定距离屏幕的影子中心出现亮斑。泊松认为这是荒谬的,但阿拉果对泊松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中影子中心果然出现了一个亮斑。这一事实轰动了法国科学院,于是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戏剧性地称这个亮斑为泊松亮斑。
将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结合相关物理学史,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
2 在实验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物理规律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验课教学中也可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
2.1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在介绍打点计时器是个简便的计时仪器时,可以顺带给学生讲讲伽利略时代的计时方法: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物体运动时由细管流出的水,用接收到的水的多少来代表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不但麻烦还只能间接测量时间,可见当时的科学家要做研究是多么的困难。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1节《光的干涉》,在“科学探究――测定光的波长”中,学生发现将各光学元件在光具座上装配好后,要把双缝干涉仪调节到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点难度,这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信心,可以给学生讲讲18世纪初的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在没有这些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克服困难做出干涉实验的: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再用一个厚约三十分之一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才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
2.2 在随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演示完纸片和硬币在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内下落的快慢后,可以补充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从斜塔上同时释放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结果两个物体几乎同时落地。
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地渗入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家使用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3 在复习课教学中渗入物理学史
复习课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形式之一,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更是以复习课为主。由于近年的高考中频现与物理学史相关的考题,因此,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有必要把重点章节(比如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的物理学史再次渗入到相应的复习课中,但不能只是新课教学中已讲过的物理学史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比如:在复习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时,可以在原来新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以下几点:
“跑失良机”的科拉顿: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会摆动。也就是说,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阿拉果圆盘实验:1822年,阿拉果和德国科学家洪堡测量格林威治附近小山的磁场强度时,注意到磁针附近的金属物对磁针的振动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拉果把磁针当作单摆,让它在铜盘上方摆动,发现磁针的摆动会很快衰减;如果在磁针下面迅速转动铜盘,磁针也会跟着转动。当时,阿拉果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是如实地向公众宣布了这个实验结果。阿拉果因此而获得1825年的科普利奖,此盘也被命名为阿拉果盘。这个实验震动了欧洲的物理学家,毕奥认为铜盘在转动时产生了磁性,而安培提出铜盘在运动中产生了电流,但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当时,这个现象谁也不能解释,历史上称之为阿拉果之谜。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四个递进式实验:实验一如图4a所示,在一个软铁圆环上绕两个互相绝缘的线圈A和B,线圈A和电池相连,线圈B用一导线连通,导线下面平行放置一只小磁针,充当检验电流通过的指示器。实验二如图4b所示,在一根铁棒上绕以线圈,并和电流计相接,铁棒两端各放一根条形磁铁,让铁棒拉进拉出。实验三如图4c所示,将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实验四(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如图4d所示,把铜盘置于马蹄形磁极之间,从铜盘的轴心和边沿引两根导线接于电流计,然后旋转铜盘。
4 结 语
物理学史只有以适当方式渗入高中物理教学中才能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
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席卷全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的平台,如何以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和专题调研,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化”、“三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新路径。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结合本校专业特色,立足本校实际,学以致用,在专业中提升学生科技能力。两个基本点是指:把帮助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把帮助学生从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补充到课内理论知识作为落脚点。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正确处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关系,通过对课内外两个课堂的正确把握,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得到锻炼,掌握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开展科技活动的整体统筹上,要一手抓全校科技文化氛围建设,一手抓高、精、尖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两条腿走路,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本领搭建广阔平台。
2推广“三化”“三化”即科技娱乐化、培养模式化、技术传承化。
2.1尝试科技娱乐化,即将科技活动赋予娱乐化的展示,为营造校园科技氛围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如在我校特色活动车模设计制作大赛中,除了传统的车模展示,还增加了舞台剧、速度竞技赛和重量拉力赛等趣味比赛环节,组织学生用设计的车辆模型编排了舞台剧《机器人总动员之愤怒的小鸟》,将整场活动推向,用形象生动的剧情和配音演绎了机器人版鸟猪大战,人性化的展示了车模的高端性能,娱乐化的彰显了科技的独特魅力,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情。
2.2推广培养模式化,即学校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制定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分类引领,打造科技创新一条龙、生产线式培养模式。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广泛的科研立项搜集项目,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进行基本初步的研究,以此作为对研究课题进行项目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完成标准等进行论证的第一道程序;大二以校内科技比赛获奖或作为科研立项结题,并形成初步的理论研究成果;大三学校会提供平台,依托比赛实战演练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和作品进一步参加全国比赛,对学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更权威的检验;大四积极推动优秀项目作品进行专利申请,引导项目由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化,并将可行的项目入驻产业园区进行实体孵化,注册公司,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2.3坚持技术传承化,是通过“课题认领”、“科技明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科技梯队建设。科技活动水平提高除了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任何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几年、几届人的磨砺才能打造出一个有价值、含金量高的项目,因此技术传承在高校开展科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探讨可以通过开展“课题认领项目”来加强技术传承,即每年毕业生在毕业前会将自己未完成课题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无偿全面的交出,由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认领,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项目半途而废,也提高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同时定期开展“科技明星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坚持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发展的理念,使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3打造“三平台”
“三平台”即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着力分类打造科技普及、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三平台。(1)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平台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生论坛为主要形式,它既是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平台,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2)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以大学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组织体系为辅助,以赛促创,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3)科技实践活动平台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载体,实现项目化、基地化、实现科技项目的实体孵化,将科技理论化向实用化转变,并对科技产品商业化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总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科技活动竞争力正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提高并举,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开拓高校科技活动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技英语;翻译;教材;翻译人才培养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为人类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工具永远离不开人文。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科技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科技的研发以及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译教育人士,依然认为科技翻译或技术翻译是一种低层次的词语转换行为,跟文学翻译无法相提并论。正如《技术翻译:技术文献翻译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术翻译长期被视为翻译界的丑小鸭,尤其在学术领域,它常被归诸于最低级的翻译活动。[1](任朝迎译)。就我国的翻译现状而言,从规模上看,可以称得上“翻译大国”,但并不是一个“翻译强国”,真正高水平的职业译者很少。由此,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达31所,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也已达158所[2],现在开办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的高校则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译本科、硕士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盛行,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翻译理论、翻译史及文学翻译为主。有些高校虽开设了非文学翻译课程和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大多与翻译市场的社会性、实践性需求严重脱节,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3](以下简称《教程》)所编写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基础上,反思我国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要解决高校培养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就在于解决科技翻译教材建设问题和翻译教学问题。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科技翻译教材的内容为突破口,将教材内容与翻译市场需求、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将翻译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科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1 《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程》一书共三个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实践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应用篇,包括从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篇、练习以及专题常用词汇。此外,在素材专业领域的选择方面,《教程》不仅把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还选取了科幻小说题材,拓宽了狭隘的科技翻译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有利于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
第一章对科技英语及其文体特点、科技翻译标准以及适用理论、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和科技翻译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并以《科学美国人》等科普类杂志上的英语原文为实践篇进行。第二章主要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字方面的对比,并以科幻小说为专题进行实践练习。过去科幻小说中的很多科幻技术已经完全成为当今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设备,如计算机、手机以及机器手在工业上的应用等,故此专题能为拓宽学习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别从直译和意译、音译与形译、顺译与倒译、分译与合译、重组法、转译法、增译与减译、正反译法、替代法以及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的定义、类型或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不同专业专题,如计算机、信息与自动化、电力、管理、材料、建筑、机械、农业、交通运输、环境、地质、测量、采矿、矿物加工、冶金、林业、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科技文献为翻译实践篇进行分析讲解。与其它翻译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译理论上着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逻辑辩论;忽略了那些存在争议或只在英语学界存在的理论研讨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学习难度,使更多学习者能进行无障碍学习;精简了《教程》的文本结构,突出《教程》编写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现实性意义。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别介绍了科技英语论文摘要的特点、类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语中图形、位置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语中数量、倍数的常见表达方式及其翻译进行了总结。本书所选的单句和语篇,多选自近3年内各专业领域资料,既侧重于专业性基础英语,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新视野,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相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科技前沿,为学生实现英语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体验。
《教程》在每章介绍基础翻译理论后,附上或选自国际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选自专业英语书籍的语篇,进行翻译实践。这些文章既涉及科学论文又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操作说明书等。编者对节选文章中的复杂句和长难句做了详细的分析,书后附有参考译文。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学习科学期刊的语言风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语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和与外籍人士就专业技术进行沟通的能力。《教程》的出版,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然而,尽管编者尽全力进行编写创新,《教程》一书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排版问题。尽管《教程》在总体设计上把所有编写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合理而有创新,不过由于排版失误,导致目录导读与书中内容不一致,如目录页中缺少了“第一部分为理论篇、第二部分为技巧实践篇、第三部分为特殊应用篇”,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容易丧失对全书把握的整体观。
②编写内容。《教程》内容覆盖面广、选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专业所选取的材料不够丰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词汇比较有限。对翻译专业学生或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即使学会使用这些词汇,也仍与用英语进行科研交流的行业人员差距甚大,因此,在词汇方面还需提供更多参考文献,方便自学。
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而语言仅是用于描述其内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汉语还是使用英语,都必须遵循符合客观事实的原则。然而,由于参编人员都只具有英语文学专业背景而缺乏专业背景,书中某些地方的译文,难免有失准确。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译文:最小二乘法和B样条优化逼近这两种方法,因为分别建立在几何距离平方的最小值和对像素插值的基础上,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3]
对照原文初看,原译文似乎并无不妥。不过对专业人员而言,原译文显然欠准确。显而易见,这是因编者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所致,因为平方和的最小值与平方的最小值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议改译:最小二乘拟合法和B样条近似法这两种方法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为前者以几何距离平方和的最小值为基础,后者以像素插值为基础。
因此,为了确保译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翻译专业语篇时,今后还需要加强与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尽量避免科学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
损耗。
2 《教程》一书引发的思考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艺领域,涉及当代经济、科技等实用领域的翻译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4]这就意味着,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如果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正是这一系列翻译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重视翻译教材建设,重视翻译教学也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翻译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加强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建设应该体现工具性特点。蔡基刚教授曾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富于精神内涵的材料作为课文”,这“只会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变得毫无生气,使我们的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需要”。换言之,“大学英语教材不应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绍,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5]
“近十年来,有关语种互译的教材变得红红火火,如英汉翻译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内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种,但重复多,创新少。”[6]如此重复编写教材,明显不利于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现在的翻译教材建设情况,与十多年前相比,无论从数量、质量、编写内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观。不过,总的来看,翻译教材,特别是翻译硕士阶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居多,其编写内容跟职业翻译实践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译教材,情况也是如此,科技翻译的实用性、工具性未能凸显
出来。
科技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其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语作为课程甚至是专业方向进行了设置。要开展好科技英语的教学,就必须建设合适的科技英语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的特点,这样教材建设才不会“忽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5]
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如地质、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电力、仪器仪表等都有各自的专业词汇。“科技翻译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务的行业的基本情况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英语能力只是科技翻译的一个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科技文献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话内容的。”[7]科技翻译工作者应该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杂家基础上的
专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个人的需求,在教材内容编写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实用的翻译技巧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无论例句还是语篇翻译实践或练习,都涉及到科技英语的十多个专业领域,启发学生站在学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学习市场急需的技能,以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译教材应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的编写
目的。
2.2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依托基于内容、重在实践的课堂教学 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性和学科性特点的高质量教材,同时还需要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课堂教学。科技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翻译授课教师不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绝不能偏离科技题材或其他应用性题材;而且还需要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翻译项目为导向,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即“将翻译课堂教学与社会翻译实践操作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翻译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互动、合作式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9]。道理说一千遍不如亲自体验一次,与其灌输学生很多生硬的翻译理论,不如直接让学生进行翻译活动更有实际效果。这就要求翻译课堂的教学回归翻译实践的本质,重视社会翻译实践教学。
就翻译实践市场而言,科技英语翻译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翻译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不过,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应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应重视社会的需求,并在加强翻译教材建设的同时,适当调整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建立以内容为依托、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网上教学,指导学生处理翻译同类文本时,尤其是在翻译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题材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批的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生产品”,而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满足社会性和实践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从而全方位提高翻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译本科专业试点院校名单.翻译硕士专业试点院校名单[J].中国翻译,2011(2).
[3]任朝迎,李桂丽,刘芳.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5]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
[6]许钧.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中国翻译,2001b,(1).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3-05
基础教育是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全局性和社会性事业,它的成败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010年10月作者有幸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当时12岁的小孩也有幸与我一起同行,在布里斯班市的中小学游学一年。在此期间,我能够以监护人的身份在与小孩的交流中切实体会与感受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基础教育。由于各国国情和文化差异不同,教育制度自然各异,本文无意评价各国教育之优劣和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方法等激烈碰撞的话题,仅将部分亲身经历和在澳印象、感受概括梳理出来,以期扩大对国外基础教育的了解,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澳大利亚及教育概述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高福利联邦制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和多元文化国家;目前人口2300万左右,国土面积为769万km2。澳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经济以农牧业和矿业为主,同时制造、建筑、旅游和服务业迅速发展。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已先后有13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小,蓝领水管维修工的年收入与白领医生的年收入相差无几,表明澳大利亚的二次分配比较完善,这或许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澳大利亚的大学水准极高,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世界第三,30多所大学中有9所排名进入世界前100名,其原因是澳大利亚很注重教育。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分为5个方面:(1)中小学教育;(2)职业培训教育,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构成;(3)英语补习学校(ELICOS),为海外学生提供英语课程;(4)私立学校,开设商业、饭店管理、航空驾驶等职业课程;(5)大学教育。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及职业学院由各州或领地的教育部负责管理,大学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凡澳大利亚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享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均依据个体的需要、能力与兴趣而开设,使其充分发挥个人各方面的潜能,并能够运用于各行各业,其宗旨是以人为本、学以致用。
二、体会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之印象
1.基础教育理念与体制设置。澳大利亚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他们在发展基础教育和实施教育管理方面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做法,建立了教育孩子们“感知诚实、完美、尊重、义务、合作、参与、关爱、公正和民主的真谛”的教育理念。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归结为四点[1]:一是注重知识运用,在校夯实语言交流和算术应用基础,以备毕业后能运用自如;二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交往与协调能力;三是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把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学会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其核心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才智,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打基础。其教育理念也可归结为3项基本宗旨和7项基本技能。教育的3项基本宗旨为:自尊自信(Self-esteem);社会活动能力;跨学科学识与实用能力。7项基本技能:(1)汇集能力,包括:收集、分析、组织信息资料能力;(2)交流能力,指交流思想与信息能力;(3)组织能力,意为策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4)合作能力,即与他人(尤其在组织内)协同配合能力;(5)智慧能力,指应用数学概念和运算的能力;(6)运用能力,是应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能力;(7)理解能力,理解文化概念与现象能力。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体沿用英国的教学体系:学童5岁入学,小学7年,即1-7年级;中学5年,即8~12年级,不分初中高中;专科2~3年;大学4年。全澳中小学的分级各州有所差异,如:有的小学6年,中学6年[2]。澳大利亚对小学的教学要求比我国低而简单,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而对知识的掌握关注较少。小学教师较少布置作业,也很少考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因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压力较小,学生能在快乐中成长;进入中学后逐步深入,并选修课程、个性化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强。
2.中小学校园与校园特点。中小学校园为开放式,校园宽阔,占地较大,校舍多为3层的低层楼房,而办公用房、图书馆与礼堂则多为单层建筑,校门一般简单。校内绿树成荫,平地均为草皮覆盖(城市亦是如此);加之,布里斯班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校园内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校园设施完备,小学一般均配有足球场、游泳池(馆);校园边界仅以铁丝网或类似的通透性围栏隔离,校园四周没有门岗,但有的入口处有一政府所立的警示牌,意为:校园场地,非请勿入!中小学生就近入学,一般以居住地址或租房合同为凭证即可,各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在校园周边往往会有入学的电话和报名提示牌,因学生人数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公立学校不收学费,但仍需要交纳一些诸如校服、作业本或文具费的额外费用,而课本多以在本学校的图书馆租借为主,可多年传递使用。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午餐,可自带或校内canteen购买。小学各年级午餐可分班级各人自由预订、分班发放,个人预订时用规范的纸质餐袋,在餐袋表面写好姓名、班级和所需的餐品名称,袋中放入一定的餐费,每天10点左右(约一节课后)预订好。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午餐买卖和午餐发放活动,餐费零头仍放入原纸餐袋连同餐品返回个人。
3.学制规划与课程安排之特色。澳大利亚中小学每学年分为4个学期,因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暑假在每年的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故圣诞节后的2月份为新学年开始,一个学期均为10周,每两个学期之间有2周的假期。澳大利亚中小学日授课课时较短,早上8点半进校,下午3点离校,每日在校时间仅6个半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约占60%左右的时间[3]。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自行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甚至学校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但是课程设置必须包含:语文、卫生与体育、外语、数学、科学知识、社会与环境、技能、艺术等8个方面。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堂采用小班制教学,一个教学班约为20个学生,课堂的教学气氛很轻松、很融洽。学生宽阔舒适的排排坐桌椅,可随意组合、移动,便于老师教学时根据课时内容灵活多变,教师和学生上课时可围坐在一张大的长方桌旁,教师轻声地和学生交谈,增强了老师和学生的亲切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氛围轻松和谐,充满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上课教室是根据课程的不同而异,并不像国内所有科目几乎在同一教室进行。作为传递最具体、最直接、最灵敏信号的课程表,是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载体和教学计划安排的主要外部表现,其恰当安排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以小作者所在的8ESL班的个人课表(如表1)为例,体现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与作息安排。表1中所授课程为小作者第1~2学期的个人课表,而课程代码与教师代码图例如表2所示。从本年级的第3~4学期开始,即相当于国内初一的下学期开始,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就逐渐增多了。从课表安排上看,作息时间除每周三变化较大外,其余每天基本相似,即每天早上班主任的到校点名及全天安排,接着为3节大课,课时为70 min,其中第1节与第2节之间有个早茶时间,午餐后为2节小课。实际上时长为70 min的大课时,一般老师也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教学工作的,学生并不感觉时长太长。而每周三下午有相同的运动时间,各校学生可在运动中进行交流、互动、相互成长。小作者当时参加了排球队,每周三同周边各学校以主客场制进行运动和比赛,其乐融融!
4.教育师资与教育公平实施之体念。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培训。他们不但要有教学方面的资历,还需接受教学实习训练,高中教师更需要在特定科目上具有一定资历和专长;学校还配备相应的专业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读书技巧,科目和职业选择取向以及生活需要的指导。小作者所在MacGregor State High School的8ESL班就有一位具有中国背景的老师可进行学习与语言方面的辅导。
在澳大利亚,只要是澳大利亚的公民,就有权享受中小学的免费教育,并平均分配教学资源。从公立学校的招生与教师配备就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除中小学生的入学以居住在学校周边为特征外,为了公平配备教师资源,每个学校还有一定的走班老师。走班老师相当于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担任,走班老师一般是每天去不同的学校上课,小作者的走班老师是Ms Lopot,其课程安排在周五下午,当时是主要教授英语。以此共享优质教师资源,避免了择校现象发生。据介绍,澳大利亚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为此设立了双向无线电的空中学校,边远地区的孩子在家就可以听课,其为体现教育公平和普及全民教育所做的细致工作可见一斑。虽然澳大利亚是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度,澳大利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强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他们有如此高风亮节的工作态度和为人仰慕的敬业精神呢!他们认为:在阳光的校园里工作是快乐的,而阳光的校园应有阳光的学生来支撑,阳光的学生需要阳光的教师来培养。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负责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而后才能沉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以阳光的心态对待阳光的学生,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因中澳的冬夏反差,当时去时正赶上毕业前5周,小作者所在的小学Runcorn State School,因参加学期末一系列毕业典礼(Graduation party)活动所需,为此学校还为她发了一个小学毕业证!澳洲对毕业之类的活动相当重视,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节目更是全员学生参与,不会只选一部分学生。澳大利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格外含糊,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考核奖惩机制,平素不评或较少评先进。小作者她们毕业年级的教师先进奖品是:女教师一束鲜花(国外鲜花是很好很贵重的礼物!),男教师为一对香槟,可见是相对淡化评比!
5.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精髓。校本管理模式是澳大利亚学校极力推崇的,在学校管理、课程开设和对待学生方面时时刻刻充满人性化,对学生教育以正面鼓励为主。师生关系讲平等,课堂教学讲民主,如果学生考试成绩需在班内公布,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就不会公布。为确保提高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质量,其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是:所有澳大利亚中小学均由政府监察,以确保学校保持高水准的教育。政府和学校设立了许多测验和监控措施,以保障教育体系的执行。为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澳大利亚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如,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理科教学研究(TIMSS)表明,澳大利亚学校在数学和理科教学等重要领域比其他英语国家更出色。
澳大利亚学校的课程表每天早上都有一个15 min的clan homegroup安排,参见表1中。班主任在这个时间把他(她)所负责的学生召集到自己的教室里,耐心询问每位学生昨天离校后在家里的基本情况和所见所闻,其范围包括完成作业和在家里遇到的需要学校、教师帮助的其他事情,也有对学校制度的遵守情况,例如,检查学生的校服、领带、校鞋的穿戴情况等,体现了澳洲教育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澳洲教育是在利用一种透明而又严格的人性化校园规则来管理学校。
三、揣摩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之感受
1.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旨在培训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澳洲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体会知识的探究与运用,而不在于具体的知识传授,虽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没有指向明确的知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显著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明显进步。澳大利亚中学教育的教育方法可归结为实践教育、对话教育,以启发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原则。在教学中,课堂灌输极少,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进行和自习等方式来学习。课后少量作业,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发性和独立思考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内在学术水平、人际交往关系及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完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级课程管理模式,澳大利亚也始终坚持课程改革,并建立与之配套的高考制度和推选评价机制,给学校最大权限的课程开发权和选择权,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不苟一格的教学内容。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小孩子的快乐”,其办学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校会不会快乐。针对孩子爱玩与好奇的天性,学校会时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让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小学毕业前,所有学生均会去澳洲首府堪培拉与最大城市悉尼旅游一次!一是让他们远离父母,培养独立性,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领略、了解大自然。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以其实际需要为第一原则。诸如:生存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记得当时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日本仙台一带强烈海啸(tsunami),造成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泄漏事故。几天后,小孩的Worksheet(课堂学习资料)中就有关于地震与海啸的科普知识,学习资料即来源于新闻网站,以此学习地震与海啸产生的原因,如何逃生与自救等。澳大利亚强调教学与就业的关联性,教学必须为就业服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理念,始终贯彻在学制和技能的教学大纲内。这有利于学生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由此看出,澳大利亚作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
3.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和实践,非常注重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Home economics(家庭经济)课程中,可供女生Sewing(缝纫)课程,男生则多数选择Woodworker(木工)课程,目的是提供学生去发现和进一步发展鉴赏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3]。初级阶段,以类似于环保袋的平面作品为课程内容,课堂中老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购物与家庭生活使用环保袋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环保袋使用与流通的各种环节,同时增加了学生爱护地球和美丽家园的环保意识。而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关于环保袋的特色作品,需要提交正、反面设计图纸,待老师认可后,再根据设计需要,领取各式各色的布料,自己也可添加一些特色图案布料,最后完成后老师打分评定。更为重要的是,作业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完成类似实验报告形式的分析、讨论、总结,感觉相当于国内的职业教育课程,但作品又具有个性化创意色彩。高年级则选做立体作品,如:旅行包等。男生的木工课程作品为类似于木头手枪的平面作品,高年级选做的立体作品,如:小木船等。难怪一位教师无不自豪地说:“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培养的木工和钳工,收入和教授、医生是一样多的”。对学生而言,个性化选修课程的选择会一年一度的Parents-teacher interviews(家长老师见面会)上进行交流。见面会上,班主任会对您小孩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任课教师则会把您小孩的课程学习情况,包括作业、发言、表现、成绩等,成绩为等级制(即A+,A,A-,B+,……),考核以平时的过程累积为主,而后再探讨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而进行选课。澳大利亚采用课程单元(课程强度指数)制度,为学生提供扬长避短的选课机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而自主选择,因此,绝对不会存在偏科与厌学现象。小作者的第3~4个学期,就选有Teen cuisine(即适合青少年的烹饪课程)。
4.以人为本的教学实施方法。选课走班制是澳大利亚学校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在工作中注重学习、研究和自我发展。是“多专多能”型的老师。除学生按照个人的特色课表上课外,有时每一间教室都贴有当天的课程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按课程编排到指定的教室上课,教室、各种活动室、阅览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很高。学校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运动场、室内训练室,在校时间(多为Morning Tea和Lunch Time)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使用。若是新入澳适龄学生,语言测试不够入学条件,他们会建议你先进行一段时间(3个月或半年)的语言培训。如:Milpera SHS是英语语言预备中心,专门接收新移民和语言能力不足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免费提供广泛的英语教学课程,若是永久居民(PR),学习期间还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辆。此外,社会也提供丰富与完善的教学资源,在Brisbane City与社区均可登记和领取免费的图书卡(如图1),享受网络、音像、纸版书刊等多种途径的学习资源。
四、展示以人为本的办学之特色
1.开放性的招生宣传。澳大利亚政府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他们认为学校规模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支持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拨付,师资按照学校的规模进行调配。社区、企业也会因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给予资金、设施的支持和赞助。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这点早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他们以Open Day为展示方式,即学生看学校活动,无论哪所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两次,以展示学校的教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吸引力。他们深知,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打造特色、加强宣传,才能增加招生数量,而这一切离不开从校长到每一名教职工勤奋而努力的工作。
2.贯彻“四生教育”的办学特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为内涵的“四生教育”,构成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他们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精彩人生的德育工程,开发并完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精彩人生德育课程与软硬件设施。如:每个小学均有游泳池,并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与教学体系,即是防止中小学生溺亡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是澳大利亚学校的又一特色。学校开设了环保课程,目的是教育学生怎样种树、种菜来美化环境、怎样回收旧报纸和易拉罐瓶变废为宝、怎样收集雨水以节约资源。环保课每周3个小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能力,又为环境保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也突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每年的12月份之前,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制定选课手册,引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校的教学安排。在8~11年级,学生一般尽可能多的选课尝试,以对自己的能力、潜力能比较客观的自我挖掘、认识与评价。在12年级,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潜能,对今后职业发展进行选择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专业技能,准备参加职业学院的考试或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准备升入大学的考试。每种选择本身就源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奠定了发展基础,是一种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选择,充分彰显了澳大利来的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特色与实践方法。
3.部分奖惩与严格之处。在澳洲,学校既有部分奖惩与严格之处,也有尊重世界宗教民族之点,体现了教育放眼世界之大气。在澳洲基本不存在堵车,公交也很准时!如果学生上课迟到,则必须先到校办公室刷卡(学籍卡),领取相关字条,迟到被记录,才会被允许进教室,请假必须有父母亲笔签名的字条。小作者在学期的学习期间没有迟到、早退、缺课现象,得了个全勤奖;虽然没有物质奖品,但澳洲对荣誉是十分看重的。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学校也会有Detention(课后留校)之类的方式督促。在澳洲每个学校都有Uniform(校服),校服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学校对校服的穿戴相当严格,除男女、夏秋之别外,周三必须是运动服,而且鞋、袜、领带等都必须服从学校规范,这也是每天班主任的必查内容之一。斋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重要的和习惯,根据伊斯兰教教规,斋月里穆斯林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饮食、吸烟和亲热行为等活动。斋月期间,穆斯林学生在学校自然也不能饮食。有一次老师上课讲写作时,讲述段落(paragraph)结构关系时,不小心提到了Hamburg(汉堡包);随后老师反应过来后,立即在课堂上当面道歉,并略过了这一教学环节,可见他们的治学严谨与以人为本的宗旨。
4.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后的出路与发展。澳大利亚高校招生考试的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HSC)的科目设置非常多。既彰显了澳大利亚本土特色与兼容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也是澳大利亚注重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体现。申请资格以12年级的毕业会考成绩和中学11年级与12年级的综合评分相结合为依据。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以致用的想法得到充分鼓励,更多地为学生呈现出“因为需要而学习”思想[5]。同时也注意到澳大利亚教育体制的弊端。比如,有的实行小学全科教师制,一个人负责6个学科,容易造成教学短板,从而影响学生某些技能的发展。小学全职教师每周28节课(以每课40 min计),中学全职教师每周24节课,其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的精力难以保证,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后的出路将依据科系和专业需要的不同,其修业年限也有差异,例如:文、商、理科3年,工科4年,法律4年或5年,医科6年。一般要进入专科以上学校进修者,必须完成12年的基础教育。澳大利亚学生在12年级毕业后若想继续进修,则可以选择以实务课程为主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具有学术理论性质的大学课程。
澳大利亚地广人少,分配均匀,社会和谐,注重教育,堪称教育大国。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推崇阳光教育、实用教育和公平教育。实行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习过程,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改革,大胆探索创新,被称基础教育的常青树。
参考文献:
[1]张川杜.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怎么管理[EB/OL].(2013-09-20).
http:///20010827/208823.shtml.
[2]褚慧玲.感受南澳洲的中学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3).
[3]Year 8 handbook[EB/OL].(201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