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3: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基础理论知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摘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会计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在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时,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计量是确定一个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列报金额的过程,是会计程序的重要环节。尽管计量如此重要,但关于会计计量及应该采用何种计量方法,现行概念框架却很少有详细的指引。大量交易通过现金或短期应收款来结算,对于主要从事此类交易的主体并不存在计量的难题。但是,如果主体的交易是一些复杂的活动,则计量问题就变得格外复杂而且也非常重要。理事会认为,修订后的概念框架,应该包括一些详细指引,以便指导理事会在制定或修订具体准则时明确计量要求。
一、财务报告目标、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概念框架的基石,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以财务报告目标为基础,两者共同为计量提供了概念基础。《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三章: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分别阐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理事会认为,实现计量的目标,既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忠实陈报。
1. 相关性对计量方法的影响。理论上讲,为了提供相关性的信息,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均应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也就是说,要么采用现行市场价格(如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要么以成本为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按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优点是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金额所表达的含义相同,总计金额和小计金额的含义均比现行财务报表更易理解。例如,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总额”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因为影响“净资产总额”的各项目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基础。但是,统一计量基础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成本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例如用成本来计量衍生金融资产,就不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二是对于某些资产和负债,部分使用者认为现行市场价格所提供的信息相关性较低,他们更加关注因过去交易而产生的毛利和贡献。例如,有人就认为,以成本计量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比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提供的信息更为相关。而且,若现行市场价格无法直接取得而必须加以估计时,花费颇高,主观性较强。因此,若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很难用合理的成本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具有足够效益的信息。
所以,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修订后的概念框架不应建议使用统一的计量基础计量所有资产和负债。计量既影响财务状况表,也影响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这两张报表都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在选择计量方法时,如果仅考虑财务状况表,或者仅考虑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都不会产生最为相关的信息。理事会认为,某一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取决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贷款人评估该类资产或负债对主体未来现金流量贡献所采用的方式。例如,某些对现金流量有直接贡献(如通过销售)的资产,报表使用者很可能运用资产的市场价格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某些不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或者必须与其他资产共同使用的资产(如设备),报表使用者则可能运用交易的成本和资产消耗方面的信息,通过计算历史毛利和估计未来毛利来评估该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上述评估并不相关;某些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是该负债抵冲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最佳指标,而对某些其他负债的现行市场价格并非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指标。
由于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评估方法,理事会认为,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债务的方式。但某些金融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以及某些金融负债的结算或履行方式,对评估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则可能成为最相关的计量方法。
2. 忠实陈报对计量方法的影响。与相关性相比,忠实陈报对计量的影响较小,但也有一些潜在的作用。完美的忠实陈报应无偏无误,但这并不是要求计量的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分毫不差。在估计一项不可观察价格的情况下,只要对所估计金额的描述清晰准确,说明了估计方法的性质和局限,而且作出估计时选择并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对该估计的陈报当属忠实。
在确定特定的计量方法是否忠实地陈报了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时,理事会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最好地反映相关项目之间的联系。如果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存在某种关系,对资产和负债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可能导致计量不协调(会计错配),从而使财务报表不能忠实地陈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因此,理事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应要求或允许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来计量相关联的资产或负债,因为这比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特别是一个项目与其他项目的现金流量通过合同形式相互关联时更是如此。
3. 强化质量特征对计量方法的影响。
(1)可理解性。信息的使用者必须能够理解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使用的计量方法越多,变更越频繁,就越难理解计量方法对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因此,理事会的初步观点是,在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应把计量方法限制在最小的数量。同时,一个项目所使用的计量方法类型,还应避免不必要的变更并必须解释清楚变更的原因和变更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后续计量应与初始计量相同,至少应当一致。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变更,一是不能废弃成本计量基础(如折旧、减值调整后成本),因为减值调整源自经济状况的变化而非计量方法的变更,因而能够提供可理解且忠实地陈报此类经济状况变化的相关信息。二是不能阻止因改善信息相关性所作的计量要求变更,但此类变更的影响和结果必须透明。
(2)及时性、可核性和可比性。从计量的角度看,及时性意味着:如果价格或价值的变化与使用者决策相关,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在价格或价值发生变动时(而非未来某一时点)加以确认;可核性意味着: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具有独立性的证明和支持,否则即应采用其他方法,或通过披露来帮助使用者理解所使用的假设;可比性意味着:不同期间和不同主体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应该相同,把计量方法的种类限制在最小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可比性。
(二)成本约束对计量的影响
财务信息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的信息。由于许多计量方法需要估计,作出估计时所需要的输入信息可能无法免费取得,而收集、处理以及核实这些信息都需要花费成本。一般地,一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越强,计量所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与此同时,即使一种计量方法的相关性最强,但随着其主观性的增强成本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受益也会降低。不幸的是,没有任何主观性的计量方法,却也可能毫无相关性可言。例如,对于一项没有固定现金流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或者一项无需太大营销工作即可出售且确定出售的资产,现行市场价格无疑是最相关的计量方法。但是,如果影响衍生金融工具现金流量因素的市场信息很少或者不存在、不知道该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场价格的估计将高度主观,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的成本就可能很高,效益(相关性)可能很低。但另外一种计量方法(如原始交易价格)的成本可能很低而且确定无疑,但效益(相关性)却为零或接近零,因为成本对最终现金流量的信息含量极低甚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理事会认为必须在提供相关信息的成本与使用者受益之间作出权衡。当特定计量方法的相关性太低或者成本过高时,则应考虑其他计量方法。
也有人认为,当某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非常高时,该计量方法不可能忠实地陈报想要反映的项目。但是,一项高度不确定的估计,如果进行了恰当的描述(例如,“该计量并非市场价格,而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估计市场价格”),亦属忠实陈报。因此,对于一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计量,理事会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它是否具有相关性;二是如果具有相关性,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方可进行最佳披露。
(三)初步结论
(1)计量的目标是有助于忠实地陈报相关的信息。
(2)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采用单一的计量基础并不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3)选择某一项目的计量方法,必须考虑该计量方法将会通过财务状况表、损益和其他综合表产生何种信息。
(4)某一资产的计量方法,应取决于其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某一负债的计量,应取决于主体结算或履行负债的方式。
(5)计量方法的种类应限制在提供相关信息所必须的最低数量,力避不必要的计量方法变更,必要的变更予以解释说明。
(6)某一计量方法所产生的效益应大于其成本。
二、计量方法的分类
(一)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
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国际会计准则第38 号——无形资产》和《国际会计准则第40 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成本是“取得或建造一项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放弃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以此类推,负债应是指负债发生时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收到的其他对价的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2 号——存货》规定,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而发生的其他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第16 号也规定了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以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调整,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折旧或推销、应计利息、溢折价推销、资产减值以及出现亏损合同时负债账面价值的调增。
为反映价格变动也需要调整成本。例如,为反映一般价格变动(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时)和特殊价格变动(在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资产负债时),都需要调整成本。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相较于使用历史成本,使用重置成本时获得的毛利数据更为相关。但是,为反映价格变动而进行的调整,是某些资本保持观的要求,本讨论稿不探讨资本保持观。
有人认为,相较于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目前使用的基于成本的计量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例如,剥离价值(也称作“经营价值”)就表示:如果把一项计量的资产剥离掉而遭受的损失。剥离价格是以下两项金额的较低者:
(1)主体重置该资产必须支付的金额。
(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即以下两项中的高者: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二是资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资产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参与者对类似风险资产进行估价所使用的折现率折现后的金额。
在多数情况下,剥离价值等于其重置成本。
但是,在财务状况表和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中使用类似于剥离价值的计量方法,产生的增量成本与取得的额外收益相比并不合理,这是因为:
(1)无论是确定重置成本,还是确定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不仅花费成本,而且还颇具主观性。
(2)使用价值的确定非常主观,所要求的许多内部假设很难判断其合理性。当然,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3)某些单项资产并不能提供独立的现金流量。因此,为确定使用价值,就必须计量资产组,从而归属于取得和处置的金额就很难确定。另外,这一批评也适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时所使用的减值模型。
(二)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现行价值计量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在计量日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有序交易”一词,意指参与者既不处于绝望的境地,也没有因为财务危机或其他因素进行被迫的快速出售或购买而使参与者处于异常不利的交易状态。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第13 段明确:使用现值技术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涵盖了计量日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的下列所有要素:
(1)对被计量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2)对代表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期。
(3)资金的时间价值,由无风险货币资产的利率代表,该资产的到期日或期限与现金流量覆盖的期限相一致,且对持有人而言不存在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违约风险(即无风险利率)。
(4)因承受现金流量固有不确定性要求的价格(即风险溢价)。
(5)市场参与者在当前情况下考虑的其他因素。
(6)对于负债,负债相关的不履约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的自身信用风险。
所有现行市场价格均反映了上述因素。但是,现行市场价格通常不可直接观察,需要利用上述输入值进行估计。在决定是否要求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时,理事会将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该计量能否产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
(2)为确保忠实陈报信息需要进行哪些披露。(3)信息的成本是否合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 号——公允价值计量》把公允价值定义为脱手价格。如果存在不同的市场(例如在一个市场取得一项资产,而在另外一个市场出售该资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允价值之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根据公允价值分析确定。某些项目的进入市场不同于脱手市场,理事会可能考虑使用进场价格(即在主体购买一项资产在现行市场需要支付的购买价格,或者承担或发生一项负债所收到的现行价格)而非脱手价格。
当一项资产属于持有待售,最为相关的可能就是脱手价格,因为脱手价格将反映因出售而可能获得的收益。
相反,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使用进场价格(例如,重置成本)
则可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
(1)持有资产意在使用而出售。
(2)脱手价格无法获得,或者脱手价格并不反映买卖双方之间的有序交易。
现行部分准则在进行减值调整时也使用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在资产初始计量时则使用公允价值加交易成本(负债初始计量时则减交易成本)。
(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使用的个别计量方法,既非现行市场价格,也非基于成本,而是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这些计量方法目前用于:
(1)金融资产减值、租赁应收款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租赁负债。
(2)非金融资产减值。
(3)存货可变现净值。
(4)准备(时间和金额不确定的负债)。
(5)退休后福利负债。
(6)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上述计量方法系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要求。另外,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所建议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并非现行价格。
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用于:
(1)成本或现行市场价格不能提供充分相关的信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一、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会计基础理论所包涵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它不仅包括会计学的一般基础理论,如对含企业财产的评估,而且它还是企业财务核算的依据,而且会计核算体系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不但教育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的财务知识,还会包涵一些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分析。进行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了解会计学发展的特点,即: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规范性、规律性和支持性等等。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的相关工作时,会计人员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规律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中绝对不容许掺杂任何的个人主观成分,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发展。而且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非常强的规范性,它就像是一个标准制度,不容许任何人、任何部门去触碰,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必须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机制和政策。
二、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表现及作用
(一)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营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能力和管理勇,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了让会计学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一丝不苟的完成各个环节的核算与评估工作,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财务信息来制定其发展计划和策略,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可以说会计学发展策略也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个指航针。
(二)提高认识的全面性。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事物的认识是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突出意义和作用,因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会计事件,而会计工作人员只有在进行会计理论基础学习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掌握更加全面的会计知识,才能更进一步的认识会计事务,为企业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会计事物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进行深入的会计基础理论学习,还能够让会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总体特征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规避各种盲目性的投资和建设,使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达到教育的目的。上面已经说过,会计基础理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所以,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可以通过对会计专业教学,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在对会计基础理论正确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会计核算能力,而且老师还可以利用会计学的教育性作用,来让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更具有专业性,为他们走向社会,走进岗位以后,更快、更好的融入奠定基础。另外,老师在进行会计基础理论教学研究时,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用发展性战略来进行会计学的研究,把会计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基础理论的讲解当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让人们提高了对会计学的关注和重视,更使大家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对会计基础理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会计学也只有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会计人员的实践核算能力,培养他们的会计管理水平,能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解决各种财务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抢答辩论赛分为抢答和辩论两个部分。抢答题主要以学生所开设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会计法、经济法、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等。抢答赛可根据参加学生的人数多少进行分组,可以多组比赛。辩论赛是把学生分为两组,围绕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
会计操作分为点钞、计算器盲打及会计软件操作三个部分。点钞比赛是将散开的练功券整点为100张一把,以点钞张数多少评定成绩,采用限时不限量,统一计时的方法进行比赛。计算器盲打是利用计算器将指定的数字相加计算出结果,也采用限时不限量方法比赛。会计软件操作是利用我系实训室网中网会计软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平台相关会计工作,以软件自动生成的成绩来评定。
一、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评分标准
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以三部分成绩累计进行综合评定。笔试占30%,抢答辩论占30%(其中抢答15%,辩论15%),会计操作占40%(其中点钞10%,计算器盲打10%,会计软件操作20%)。由于每项单项成绩的总分不同,为体现比赛评比的公平性,评分时不以每项的单项成绩简单按3:3:4的比例相加,而以每一项单项的排名计成绩,排名越前得分越高。
二、会计知识及技能竞赛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试竞赛的考题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掌握的程度与熟练程度。
在抢答赛中,所涉及的题目内容为会计专业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复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辩论赛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抢答辩论都需要分组,在分组与选拨辩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准备第三部分会计操作比赛过程中,很多学生苦练点钞技术、计算器盲打技术,并常去会计实训室,上机操作财务软件,掀起了学习热潮。此项比赛使学生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1明确课程的性质,处理好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基础会计》是后续课程《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开展的基础,所以需要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并且确定教学的要求,从而教师需要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明确课程案例,将课程的“度”和“次序”把握好。
1.2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在教学课时的内容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基础会计》特点,合理科学安排教学的章节内容。内容需要突出重点,也需要兼顾其中的一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中会计教学的大纲有规定,即使不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的也应该作为一般进行概括的讲授。
2《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学”的定义: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挖掘学生对于会计的技能以及会计的理解的深度,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贯穿起来,最终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统一。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2.1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的部分可以更新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自主自发投入到会计教学知识获取之中。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培养学生脱离书本之外的,对于图书和杂志网络资料的查找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提升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在教学大纲之中规定但是难度并不高的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全部接受,并且熟练掌握。但是,在会计教学之中有着一定的会计前沿性的知识,需要对于学生能力更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学好课程的教材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的推荐书籍。会计教学之中,对于会计教学基础比较差薄弱的学生,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进行会计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领会,使得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中等水平,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改进学习习惯。
2.3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到班级的学生学习之中,并且做好相关的研究,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式、答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自我改善。
3《基础会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做”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的运用便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之中的“做”,本课程更加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是“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化,两者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规范的“做”,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3.1明确实训的目的
《基础会计》课上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学生加深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对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相对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融会贯通实际操作方法与会计基本理论。
3.2熟练掌握实训要求
根据实训参考书提供的实训材料、《基础会计》教材教授的知识和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使用真实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在上课老师的教导下,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和实训项目的操作,在限定的时间完成全套实训资料。
在目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会计相关专业的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如果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这批高校学生的会计教学任务,那么随着高校的学生逐渐走入社会、融入社会,他们必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由此可见,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并不完善的今天,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时也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大多依靠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典型的模式是:老师讲解、然后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应对变化的工作环境时显得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推理元素,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维的过程。而要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辨识要讨论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理论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全体参与者产生争论、分歧或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针对所列的问题,列出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及相应要进行学习的内容
这一部分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体,在列出问题之后应针对问题列出所有正面、反面等所能考虑的因素。这个过程也是整理思路的过程,这可以说是培养批判思维的开端,这些因素是已经了解的知识,而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写出他们还希望指导及学习什么,并通过对比教学前后学生关于此项的回答来评价会计教学的效果。
3.总结与逆向思考
引导学生善于记录、串联重要信息,这对于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信息的收集、筛选与整理的能力对于我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与外部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中,逆向分析思考是关键的一环。逆向分析即从问题的最后结论反向思考,这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目标和思维推理的技能。
(二)由实践导向回归财务分析
注重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使得财会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架构及概念,而在深刻理解各种会计原则、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财会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变化多端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教学中应建立“批判思维—会计基础理论—程序操作—财务分析”的体系,而如何有效地衔接实务操作与财务分析则成为会计教学中关键的一环。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应当注意对以下教学方法的应用:
1.案例教学
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案例教学将学生至于实际的商业环境中,学生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并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会计主体,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及要求的会计知识不同,可以为学生们设计不同的场景,分小组就此作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财务预测能力。此外,除了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课后还可以重读案例、讨论案例或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与调查,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2.讨论法
讨论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而各抒己见,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或是实际案例的探讨,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对讨论进行评价、总结与归纳。
在实践中应加强会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理论向实践操作的转换,丰富 “批判思维—会计基础理论—程序操作—财务分析”的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操作与财务分析进行更好地衔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会计教学理念的探讨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好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专业人员,而应当是培养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与之息息相关,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确定了相应的会计教学的目标。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笔者认为我们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应当是:在具有广博的专业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下,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除此之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容易忽视但却至关重要,应当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与交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使之适当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案例分析当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基础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学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内容,建立健全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对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事业单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会计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经历了几次变迁,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需要不断的与变革的会计制度进行对接,更新基础会计理论的培训内容,使之做到系统科学[2]。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从源头强化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构建系统科学的会计基础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新会计制度,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1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培训周期较短,导致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工作中缺少实践操作环节的培训。培训工作主要是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培训,缺乏实务知识的学习,有可能导致受培训人员虽然掌握了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作的实际运用当中出现问题,受训人员的理论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3]。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的政策导向性不强,当前,基础会计理论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会计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企事业经营生产内容的增多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也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应当注重运用的时效性[4]。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部分基础会计培训课程不能够按照基础会计知识点的重要性安排相应的课程安排,采用统一的课程安排,不能合理的按照不同环节重要性安排不同的课时。另一方面,基础会计培训课程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或者只占有少量的课程安排。
2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是市场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会计制度以及相关准则的变革也要求基础会计培训的内容根据新的变化形式不断进行调整,使培训内容与会计制度相对接。由于当前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课程学习者并不能真正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的重点,对基础会计理论的实际操作掌握也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的需求,职业操守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课程设计,在强调基础会计重点的同时,增强受训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受训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做到“遵循准则”以及“不做假账”要求。
3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完善路径
一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在相关知识点的培训以后,需要选取相应的操作实务加强培训效果的巩固,使受训人员可以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职能的要求。二是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一方面,增加会计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方面技能的培训,使受训学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另一方面,基础会计理论培训内容应当及时更新内容,与会计准则的调整内容相匹配。从两个方面完善和更新基础会计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基础会计培训课程应当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基础会计理论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合理的安排课程课时的安排,对基础会计理论中的复式记账、账户体系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安排与更多的课时。另一方面,在进行基础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授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的培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4结语
我国基础会计理论培训课程设置往往是一种短期的业务培训模式,存在的缺少实践操作环节培训、政策导向性不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基础会计理论培训体系优化应当不断对相关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对学员的业务操作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剑媚.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商业会计,2016(22):118-120.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国家税收》在很多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会计专业开设《国家税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如财政、税收、经管等专业的要求,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各门学科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率都在加快,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受教育内容必须经常更新。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就以大约每7年更新一次的态势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终生学习的意识。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Richard E Flaherty所言:“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种教育目标也应该在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国家税收》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家税收》主要是面向会计本科、专科学生开设,培养“通用型人才”是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但其教学目标应有别于税收专业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专业要求。同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体现与会计职业教育的区别,兼顾税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具体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既不能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能陷入细碎的税收法规中。所以税收课程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于与《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相配合,掌握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应该是在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培养税收理论、税收法律法规的自学能力。
二、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思想。《国家税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税收基础理论与税收实务即具体征收制度两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税收概念、税制结构、税负转嫁,占总课时的20%左右,以保证学生了解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是主体,重点讲授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具体征收制度,是教学中重点内容,占总课时的80%左右。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照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理论部份引导实务学习,具体征收制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依赖于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体现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既是重点,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两部分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对税收知识做到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熟悉具体的征收制度,更理解具体征收制度的设计理由和原因,把握其本质精髓,对税收知识融会贯通。另外,国家税收政策性非常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税收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得到不断修订完善。如近两年,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相继修订,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随时就各税种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出台一系列具体规定和解释。税收政策经常变化势必要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刻苦钻研,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前沿,以动态观念对待税收制度的具体规定和解释,采取按重要性分类处理方法,对其中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影响深远的,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反之则可忽略。因为第一,税法具体规定本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琐碎的税法规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用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刀刃上。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国家税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水融。为此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课时限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本质精神以及税法规则如何操作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为此教师有必要按案例教学程序规范案例教学活动。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精心选取具体案例,明确案例分析具体目标,确定案例分析方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学时,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在案例实施阶段,既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秩序,课堂讨论时限制发言时间,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机会,情景模拟时准备充分,情景人物逼真,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总结阶段,及时对案例教学情况进行书面分析,自我检查,总结成效、存在差距及原因,以推动案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需要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除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方式以外,其他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对《国家税收》而言,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及进行必要的测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要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习题,作为课堂精讲和同步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复印或网络方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条件成熟时,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解答,及时反馈,充分提高教与学效率。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税务部门有关人员讲课,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当地税务部门,让学生对我国的税收管理有更直接
的感性认识,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关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会计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较全面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作为会计专业《国家税收》课程教师,要求有较全面的税收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知识也非常熟悉,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要求教师进行跨专业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自身不足,充实和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满足教学需要。这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况且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也就无法很好地“放电”。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有关院校去深造或到实际部门锻炼。一是在培训上应打破常规,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还应涉及关联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定期或不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层税务局(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去实践、去锻炼。税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此弥补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课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强华,涂江红.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1).
[2]李绍平,王甲山.经管类专业税收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2,(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已近开始让会计学知识表现出了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全球化也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概述
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等要素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环境主要指的是经济环境、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等外部原因对会计系统的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了企事业单位中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会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职能也可以被细化为反映与控制职能、反映与监督职能和考核与评价职能等多种职能。会计对象则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每天所要进行统计和监督管理的内容。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特点
客观性是会计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它的这一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会计事物进行评价,进而避免因个人主观思想所带来的对会计事物本|内容评判的不利影响。其次,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依托本单位会计事物的主要特点,对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就说明会计基础理论还存在这规范性的特点。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会计实务的运行会表现出协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除此以外,系统性、前提性和支持性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一)认知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是建立在具体化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一大理论体系。它可以在对会计实践工作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实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让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和会计活动进行全面认知的有效方式。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充分了解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一理论对一些会计问题进行准确化的分析与判断,因而,认知功能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功能
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进行总结,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已经成为了企业在会计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在会计行为的进行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因此,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活动的规范性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的保障因素。规范功能也是会计基础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功能。
(三)指导功能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工作已经开始在我国的广大企事业单位中得到了有效普及。会计工作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参考要素。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会计人员对事关会计工作的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以后,他们会通过自我约束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指导功能。
(四)教育功能
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主要指的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来的主要不更能。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类院校中的重点学科,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教学依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既能培训模式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就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会计规范》课程的开始,克一那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确认,是对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也还需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在对新时期的会计学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对科学化的战略目标进行构建。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是会计基础理论在新时期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生,与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开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将环境损害因素设置为制造业企业等领域中存在污染问题的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中的指标因素,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对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市场经济新时期对会计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会计理论发展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可以让会计基础理论的自身功能得到成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玮.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93-94
[2]孟凡龙.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16,0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