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投融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篇(1)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篇(2)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息息相关,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环环相扣。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发展历程值得思考和借鉴。

1 香港发展模式

1.1 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传统航运中心发展 迅速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利用其劳动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中心之一。其贸易以原材料进口和港产品出口为主,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70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同时,19591979年港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8%,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平均比重达76.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由于货物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及船舶货物运输量也大幅提升,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同步增长,以货物运输为主的航运中心逐步形成。进出口贸易发展使得港口地位提升,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迅速发展,促进了因货物进出口运输而形成的航运中心的发展,而航运中心的发展又带来更大的贸易量,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互促进、发展迅速。

1.2 转口贸易迅速崛起,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进程加快,开放程度加深,沿海一些城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此时,香港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大幅上升,而周边地区的劳动力等成本却很低,香港制造业便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由于之前的发展使香港拥有优良的港口管理服务,因此其转口贸易迅速崛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港产品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而转口贸易与香港GDP的比值却从1978年的15.5%增加到2001年的105.1%。香港19581975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9.6%,而19781990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2%。由于转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加,1990199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811990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7.6%,1997年香港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3.6%,居全球第8位,服务贸易额为600亿美元,居全球第12位。

随着贸易转型,香港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首先是服务及船务经纪。众多的船务、船务经纪和货运机构,为每年数以万计的到港船舶提供各项服务。很多知名的船务经纪商逐渐以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总部,香港的船务经纪商获得了香港船务经纪专业学会及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组织的认可。香港航运发展局数据显示,至2010年,香港仅船务企业数量就达到245家,创造了38.14亿港元的增加值和人的社会就业人口;船务经纪企业数量达到50家,提供了285个工作岗位。其次是船舶相关服务。很多国际航运服务商都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提供船舶供应和船舶维修业务及船舶劳务服务;美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船级社、韩国船级社等在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最后,香港还有很多独立的验船公司。这些公司拥有专业的验船师,为船舶承租人、货主及存货人提供独立的船舶和货物检验服务。

1.3 离岸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发展及深圳港等周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香港以往在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要素优势逐渐弱化,面临着被取代的压力,因此适时进行了贸易转型。其贸易转型的一大特点就是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仅增加4.9%,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增加值的比例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3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长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额的升幅。香港19972011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4%,而其离岸贸易额2003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8%,几乎是转口贸易额的2倍。离岸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香港由进出口贸易中心向管理协调性质的贸易中心转变,香港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登记注册迅速发展。香港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船舶来港登记注册。据香港海事处统计,1997年,香港船舶注册量为540万t,1999年推行了符合船舶所有人需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后,船舶注册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8月23日已达到7 839万t,15年增加了13.5倍。大量的船舶来港登记注册不仅使香港船舶登记注册业务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与船舶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2)海事法律和仲裁较为成熟。根据香港与内地之间“一国两制”的安排,香港使用原有的普通法法律体制,并以国际海事组织联系成员的身分,在国际有关航运公约的议事论坛上发挥影响力。香港的仲裁法例相当完备,尤以航运及商业法例为然。全球不少顶尖的国际律师行都以香港为基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于1985年成立,据其统计,2010年处理624起争端事宜,其中有131件属于航运方面的争端,占总数的17%,而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5%。据其相关分析报告显示,未来这一比例仍将增加。

(3)船舶融资和海事保险不断扩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产品多样,投融资环境优良,外汇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海事保险业务在香港得到不断扩展,国际上主要的保障及赔偿组织均在香港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20002012年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见表1。香港已设立亚洲船体保险市场,为亚洲区船舶所有人提供服务。劳合社已在香港设有营业点,世界上许多规模庞大、享有商誉的海损理算公司已在香港开设永久办事处。

表1 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

(4)船舶拥有量及船舶管理处于世界前列。香港船东会于1957年成立,至2010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以载重吨计约占全球商船总数的9.1%;至2011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总吨位达万t。同时,香港还是世界十大船舶拥有国家(地区)之一。许多全球知名的船舶管理公司都选择以香港为基地,其中不少公司是国际船舶管理人协会成员。

发展航运上游产业最能为香港带来长远利益,而船舶注册量的持续增长将带动香港上游产业的未来发展。由于贸易方式的转型,以物流为主的航运服务逐步演变为高端航运服务,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1.4 贸易中心转型发展,航运中心优化升级

21世纪以来,香港贸易转型逐渐取得成功。2002年以后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转口贸易额、离岸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和离岸贸易额与转口贸易额的比值如图1~3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年增长率逐渐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6%,说明其港口地位正在减弱;转口贸易额增长率下降明显,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5%;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放缓,地位逐渐下降,从其2005年集装箱港口冠军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及2007年退居第三也可以得到证明。香港货物进出口增速虽然放缓,服务贸易却大幅增长,20002011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明显大于港口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幅度上,1990199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24%,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4%,服务贸易额增幅为71%;而2000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下降至58%,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9%,服务贸易额增幅高达181%,离岸贸易额增幅为178%。直接与货物运输有关的贸易支持服务未来增速可能放缓,而无直接关系的支持服务却将蓬勃发展。例如,贸易融资和保险等业务将保持畅旺,而运输和仓储等服务业所受的影响将会比货运、测试和验证服务等所受的影响更大。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香港离岸贸易发展速度加快。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开始大于货物吞吐量和转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其占转口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大。2011年,离岸贸易额是转口贸易额的1.31倍,可见贸易结构逐渐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变。由于进出口贸易逐步向离岸贸易转变,服务贸易及离岸贸易的发展与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呈现负相关。

从香港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中,可以得出结论:未来香港货物吞吐量将逐渐减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功能将逐步退化;随着香港服务贸易贡献比重增加,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快速增长,其相关的航运服务如服务、船舶检修和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将得到增强,而高端航运服务如船舶注册及管理、航运金融和保险、航运仲裁和法律等也将得到支持和发展。同时,由于高端航运服务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香港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将越来越高。进出口国际贸易中心逐步向管理协调性质和国际资源配置的国际贸易中心发展,以物流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方式将发生变化,国际航运中心将由低端向高端优化升级。

2 上海的借鉴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四个中心以来,通过各方努力,已取得惊人的成绩。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超过新加坡首次位居榜首,同时在进出口贸易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也取得开创性的进步。上海19802011年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上海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增长平缓,发展较缓慢。从2002年开始,上海进出口总额、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势头强劲,三者同步发展。笔者似乎从中看到了香港发展历程的影子,同样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性枢纽港、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量急剧增加,同样面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周边浙江和江苏工业发展迅速、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等压力,上海的经济和贸易也正在逐步转型。上海应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按以下3个阶段逐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1)当前,上海主要还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进出口贸易额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将强劲增长,世界大港地位逐渐稳固,并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装卸效率,完善港口及城市集疏运条件。大量贸易货物运输必将带来大量船舶停靠,同时上海拥有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厂等大型船舶制造商,因此上海可以围绕船舶相关产业链,大力发展新造船和二手船买卖的船舶经纪业务以及船舶管理业务,大力发展船舶燃料油、生活用水、生活用品、航海图文、导航设备等船舶供应服务及绿色环保的修造船业务,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等新兴船舶设计和建造业,促进航运服务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货物进出口贸易为基础的物流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同步发展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

(2)随着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上升,制造业等工业逐渐从上海市区搬到城市边缘或者周边城市,原材料进口和本地产品出口减少,直接出口和本地留用货物将大幅减少,上海应该以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为抓手,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上海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保税区功能,加以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以转口贸易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同时,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内河有广泛的货源及港口。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上升至41%,洋山港区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6%,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水水中转运输,因此上海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转口贸易,通过发展转口贸易促进上海贸易和经济转型。转口贸易必然带来相关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促其由传统的服务向中高端服务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将向高端航运服务中心转变。

(3)随着制造业逐步退出、高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总部及投资公司将进驻上海,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将逐渐转型,港口货物吞吐量必将减少,港口地位逐渐下降,而服务业发展将显得格外重要。上海应该以此为基础,以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目前上海已形成集合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产权交易等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同时也开展了离岸人民币业务,这为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可以通过发展离岸贸易,在亚太甚至全球发挥更为广泛的资源配置、生产协调和产品营销等功能,促进服务业升级,成为集多种贸易模式为一体的贸易运营和控制中心,提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由于在航运服务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上海可以像伦敦一样发展航运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经纪、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高端服务业,确立其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能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3 结 语

香港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已取得成功,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香港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上海要抓住机遇,以船舶相关产业、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促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和升级。

篇(3)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论文百事通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新晨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5)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及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新产品、流程设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国家应该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体系,推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也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市场分割,优质企业及项目的稀缺使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提供了新的出路。与普通融资产品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期限短、流动快及具备应收账款及票据作为质押的优点可以使信贷风险变得相对可控。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将商业银行从繁杂的企业基本资料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单笔进出口贸易的单证、交易真实性及贸易资金偿还性,使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及业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将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可以实现表内及表外的叠加收益,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收益增长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短时间内与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建立合作关系,进而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但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技术、制度及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动态监测业务风险,实现稳健的经营目标。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以真实交易作为业务背景,对整个社会来说,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为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增添助力。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广泛开展,急需商业银行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另外,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多为针对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对于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进出口贸易尚未形成专门的产品类别。随着2016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跨境人民币交易将变得日益频繁,商业银行急需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为人民币资金跨境支付结算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过程中发挥了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压力、降低财务成本、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等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业务将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与中间业务紧密联结,把贷款和结算融合一体,可以使商业银行实现表内表外的双重收益。相较与西方完善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于上世纪末,发展历程较短,且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融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业务品种单一。国际结算主要有汇款、托收、信用证等方式,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信用证类的融资方式为主,对于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虽然具备相应的业务种类,但业务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融通。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品种方面,多为单笔业务的短期融资,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不利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往来。

(二)业务流程及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相比普通信贷业务流程较为复杂,业务资料繁杂,中间审查及审批环节多,融资效率低,并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现有渠道可以查询到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征信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或该笔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商业银行数据动态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即时了解企业现状,思路僵化在企业提供的三个报表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合规,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由于企业在提供资料格式不符合要求而拒贷等情况的产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多集中在操作及审批人员,但目前操作人员对于业务资料审核多有主观性,仅实现了“表面合规”“单证一致”等基本要求,受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国际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但商业银行缺乏能够为融资业务提供支持的创新型人才,特别需要提升产品种类与业务操作流程设置的管理水平。目前进行商业银行系统研发的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进行业务品种开发多为经济金融学科的人员,这种系统与业务分离的后台创新模式无法真正对前台业务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业务发展受经济及法律环境制约。受近年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参与进出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特别是进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商业银行参与贸易融资的积极性收到打击。资金链、担保链的风险频发导致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更为谨慎,业务营销及客户维护上困难重重。自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企业跨境投资、海外并购、大型涉外工程的融资需求不断攀升,商业银行的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及整合业务方案势在必行。我国金融领域的的法律法国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对于贸易融资的准则及规定已经多次作出重大调整,而相对国内的规定调整幅度较小,进出口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会出现许多真空地带,无法为国际贸易及融资业务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项因素。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融资难、融资品种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问题源头,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业务品种创新、操作流程整合、业务人员管理、业务风险控制、业务制度维护等“全员全过程”中。

(一)产品种类的创新。业务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企业交易为核心”的业务理念,增强业务产品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性。灵活性强、风险小、表内外收益可观的贸易融资产品应是银行创新产品设计的首选。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将企业的结算方式与融资产品进行合理匹配,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周期性,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稳定,防止期限错配导致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同时,综合化的融资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之外的财务管理、理财顾问、风险分析、管理咨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有助于银企双方建立长勤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创收机会。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设计不应局限在单笔的交易上,应该将视野扩大到该笔交易的整个贸易链条中,打造贸易链企业综合服务方案,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置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甚至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进出口企业数据平台,进行企业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增加银企之间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提升数据动态分析及处理能力,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动态反映企业当期的风险状况以及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单笔进出口贸易对手企业的稳定性来进行风险评估。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通常将融资前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作为业务的核心环节,而在贷后并未能即时掌握交易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此商业银行加强对整个贸易流程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该笔贸易的进度,关注是否有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出现,强化对贸易货权的控制。对单笔交易应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封锁该笔业务的资金流,使银行的债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商业银行更应该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发现风险及防控风险的水平,建立系统保送及人工反馈相结合的风险预警制度,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在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基础上与时俱进,整合过于复杂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业务营销岗、信贷员岗、会计交易岗加大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和业务分工,使岗位之间业务相互制约、信息共享、有机配合。

(三)法律环境及制度建设。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来讲,应该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构建适合现阶段国际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环境,保证国际贸易发展的合法性、规范性。另外,国家应该着手建立银行业统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信息平台,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银行自身方面,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条例制定本单位的业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庄艳华.浅议境内商业银行近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5(08)

篇(6)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87-05

一、模型选择

(一)基于聚类模型分析

用聚类分析法对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7个指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苏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0》;应用距离测度方法,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测度经济开放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得到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分类。

按照指标设计的全面系统性、可操作、可测性、可比性和相关性等原则,构建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1)、商品出口总额(万美元)(X2)、商品进口总额(X3)、商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X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5)、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X6)、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万美元)(X7)共7个指标并对上述7个指标赋值。将上述指标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二)基于回归模型的分析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

a6LnIN+a7LnHC+u;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考察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同出口还是进口抑或进出口总额有着更为显著的经验关系;二是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没有显著的经验关系。因此,本研究指定R_IMP_GDP、R_IMP_SUM、R_IMP_EX、R_IMP_IM、R_IMP_EXI、R_IMP_EXP分别代表江苏地区GDP的增长率、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进口总额增长率、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初级产品出口增长率;指定R_EX为江苏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指数。模型以进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Y,分别以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见下表:

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数值为R=0.999977,为高度线性相关,其中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检验值为6.81E-13明显小于α=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推断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截据的t检验值为1.358546,自变量X1、X2、X3、X4、X6的t检验值为2.641427、10.06894、4.157762、3.738479、2.755531,均大于1,均满足t检验。所以最终模型表达式为:

Y=2.089419+0.463601X1+0.803537X2+0.623124X3+

0.335533 X4+0.217465X6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

(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二、变量设定分析

(一)E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本研究以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

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10.651 9,32.083 24;57.425 81,37.710 1;24.082 49,18.174 53;48.042 97,25.977 49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3 245,0.995 102,0.979 248,0.989 734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的数值:0.481 265,0.672 312,0.547 694、0.607 886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48.1%、67.2%、54.8%,60.8%,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8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和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二) 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出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出口贸易总额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出口贸易总额xp和GDP数据取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32.703 3,34.638 6;109.047 3,53.868 06;44.388 76,28.010 3;94.448 55,43.956 9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4 2,0.997 593,0.991 157,0.996 39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的数值:0.505 409,0.612 801,0.537 94,0.606 361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50.5%、61.3%、53.8%,60.6%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6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三)IM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为了很好的研究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如表2),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进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以进口贸易额IM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进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口贸易额IM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71.603 41,12.423 26;25.049 55,14.836 19;19.255 65,12.271 93;36.429 76,13.266 1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56 613,0.969 178,0.9555 84,0.961 747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口贸易额IM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的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的数值:0.423 075,0.827 012,0.556 304,0.601 365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为42.3%、82.7%、55.6%,60.1%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23、0.827、0.556,0.601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以进、出口贸易为解释变量和GDP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GDP总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能揭示GDP总量变动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以上数据总体上可以看出,从苏北等地的进口、出口和GDP关系看,对GDP都有促进作用但大小是不一样的。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 苏中、苏南、沿海地区都较大,而苏北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三、变量解释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所揭示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的数量反映,表征了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相比较苏中、苏南等地,苏北都是最低的。然而,对苏北进出口贸易构成约束因素却是多方面的,而在进出口贸易多重制约的因素中,其中任一种因果关系都不是独立的。如果体系内部各要素是处在非均质状态并在条件和界域相对清晰情况下,各种因果关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话,那么,各种因素会以各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按这一思路,结合以上数据给与的变量解释,综合分析多重约束下的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方面的约束

制度建设的落后、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变革的时滞性、制度影响的根植性、制度的惯性会使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约束、产权制度约束、投融资体制约束以及制度环境约束。在苏北一些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透明度,明显存在人治的特征;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政府的决策方式落后、决策过程滞后且不透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突出;社会经济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在经济运行中则表现为产权结构体系的失衡、诺斯悖论的广泛存在、交易规则混乱、技术创新机制丧失等,其最终导致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缓慢。而苏南等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进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苏北投资环境也亟待改善。一些领域与开放战略配套的具体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务管理欠缺公开、透明、规范的特征,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项目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影响招商引资的形象。同时,苏北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间,距离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上海、苏南地区较远。这种远离经济核心区的位置,使其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和苏南相比,苏北在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上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优惠政策缺乏。在苏北周边地区,河南、安徽享受国家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是苏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不是苏北也不是江苏省所能够解决的,是国家基于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决定了苏北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能够和别的地区拼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苏北地区能够给的政策也拼不过那些国家战略倾斜的地区。这就使得苏北地区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等方面,起步明显地滞后于沿海其他地区。仅从徐州周边地区看,河南、安徽作为享受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而徐州的经济只相当于这两个省份的中等水平,却不能享受其优惠政策。徐州和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明显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竞争。为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

(二)贸易条件方面的约束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苏北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从空间距离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优势明显。但在发展日韩贸易、吸引日韩投资上,苏北成为华东沿海地区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苏北临近的山东吸引韩国投资占中国总量的51%,企业更是达到了近2万家。从近期日韩对华投资的趋势看,南下是一股潮流,但南下跳过了苏北地区。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产业基础较薄弱,综合成本并不比其他地区更具吸引力;长期以来,苏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更不要说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日本、韩国的资本要求相匹配。

二是平均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投资需求与供给低水平均衡。苏北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市场里所能分享到的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利益比例低,影响到区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造成苏北地区区域经济低水平供需均衡与低水平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要素组合的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层次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不健全。

四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由于财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间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有限,社会成员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劳动技能不高,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与技术开发能力配置水平都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五是相对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比例相对较高,呈现二元经济结构。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例较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部门比例高,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商品结构和方式方面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苏北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而且进口还是推动苏北出口的重要原因;苏北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99年的3.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2.6亿美元,但总起来看其对GDP的贡献率还较低,这再次提示我们要注重进口的作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GDP的增长形成负拉动。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苏北投入品进口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反而会增加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苏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对经济增长促进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苏北由于一般贸易基础薄弱,出口额绝对基数小,尽管增速较快,但到目前为止依旧赶不上全省的平均水平,且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在加工贸易方面,由于苏北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较快,且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幅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一半多。而加工增值是加工贸易的一项重要特征,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内企业效益。苏北企业加工产品大多数都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由于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产品加工增值有限,且半成品结转较多,因此加工贸易增值率低。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应作为苏北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但应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苏北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提升苏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四)贸易主体结构方面的约束

随着外贸经营权改革的深入,苏北外贸主体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一五”以来,苏北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以年均倍增的速度扩张,实现“两个快于、三个台阶、翻了四番”。即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水平,快于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5.8倍,出口年均增长123%,增速是苏北地区平均出口水平的4.4倍,目前已超过苏北地区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近1/10。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民营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苏南、苏中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苏北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苏北综合环境尚待改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也给苏北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环境制约压力。宏观环境趋紧,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导向性财政、金融和环境政策,对刚刚起步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范围扩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正处于贸易带动为主、资源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苏北缺乏大城市和国际性大口岸为依托,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苏南、苏中地区,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综合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对外吸引力不强。二是要素制约压力。国家从严审批土地,提高用地门槛,苏北地区土地获取成本提高;苏北民营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较窄;苏北民营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贸知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要素市场不发达,苏北生产资料交换、资本融通、人才流动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三是能力制约压力。目前,苏北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多数为家族制管理,组织结构小、散、乱,聚合资源能力弱;一些地区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民营国际化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行业商协会发展缓慢,在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信息和认证服务、加强国际经贸实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认识偏差方面的约束

长期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而进口的作用却往往受人怀疑,因为现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贸易乘数理论容易误导人们对进口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应当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施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战略。对外贸易平衡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经济环境,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性,但要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必须要适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效应,但是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数与进口和出口相比相对较弱,而出口和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强,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而强的相关性;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可以看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进口能够补充国内不足产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结构。因而,集约型的对外贸易方式出口和进口都应该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但在前述的对苏北经济增长与进出口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只有出口增长表现出了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而仅能从出口额和总额增长对GDP增长的经验关系比较中,隐约发现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正向作用。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in China

JIANG Zhao-xia 1,BieziluguowaТ.Л2,JIANG Sui2

篇(7)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总体概况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以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无论是在地域范围、业务广度、结算主体等方面都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业务广度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它经常项目, 再到部分资本项目, 2011年末, 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增加到67724家, 且涵盖中央企业、大型跨国集团以及民营企业等各类进出口企业。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5063.4亿元, 而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 比上年大幅度增长,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同期货物贸易额的6.6%,较2010年提升4.4%; 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上升, 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目前,与境外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支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接近80%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对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所带来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由于在结算货币上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企业在财务结算上有了更多的灵活度;二是因为没有使用外币收付款也就没有了结汇和售汇的手续费, 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大大减少,同时在使用外币结算时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常常会使用不同的外汇衍生产品,其交易的有关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本身就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如果从经营理念来看, 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考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进出口企业并不需要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进出口企业只要能够在每一笔进出口贸易业务中锁定汇率风险,避免出现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便达到了企业经营的避险底线;四是本币的结算显然在其结算速度上会更胜一筹,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 企业在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时更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以适应自身的多种需要。因为为了配合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 商业银行都积极调整了其业务范围和功能, 所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均可同样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同时, 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配套的产品陆续推出, 人民币投融资、担保、清算现钞配送、人民币衍生产品也都在快速发展, 为持有人民币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二、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走势分析

(一) 区域方面

全球支付服务提供商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曾经针对1000多家已实施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企业进行调查, 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81个, 其中与中国有着自贸协定的东盟多国以及巴西、中东等新兴市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增长迅猛。

2012年3月, 尼日利亚宣布将等值与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 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日本也分别宣布将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货币以及购买人民币国债的申请获批, 日本宣布将争取在东京开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向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南非标准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 到2015年, 中非贸易中至少有40% (即1000亿美元)将使用人民币结算, 而这一数字接近2010年的中非贸易总额, 另外同期至少有100亿美元的中国对非投资也将以人民币结算。由此可见, 日趋频繁的贸易往来正成为人民币在新兴市场流通的推动力量, 其前景非常可观。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新兴市场更易被接受, 当然是因为中国比起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一筹。比如越南和老挝在接受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也已将人民币作为其部分外汇储备货币; 作为非洲资产和收益最大的银行, 标准银行已在非洲的16个国家全面开展人民币账户和贸易结算等全套服务。

报告还显示, 我国和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较小,笔数较少,如美国企业的42%、欧洲企业的23%都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东南亚大多数企业则只有13%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进出口比例方面

在2010年和2012年的各企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 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比例约为10-15%, 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

究其原因, 这其中既有人民币先出后进的客观规律因素, 即在此项业务推出的初始阶段,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体来讲,进口的金额大大高于出口的金额, 其实这是任何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然特征, 即货币发行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此外, 尽管中国进出口商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支付结算有着强烈意愿, 并借此作为规避汇率风险和换汇手续费用的有利武器, 但在欧美经济日趋下滑、消费能力降低、全球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 我国出口产品又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且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大多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中下游,在这种情况下的进口商作为买方当然对具有采用何种货币结算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主动权, 而出口商只能在贸易谈判中被动接受其指定货币进行结算。另外, 还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因素, 如果使用人民币进行出口结算, 国外进口商会视为是出口商将汇率风险部分地转嫁其承担,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讲,汇率风险依然存在;最后人民币尚未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国外银行及贸易商要获取人民币的渠道并非十分便捷和畅通,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

(三)支付清算方面

对外贸企业来讲, 贸易支付清算的便利是贸易中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缺乏通畅的双边本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人民币相对美元等主要币种的清算时间明显较长而且效率也较低, 手续费也较高;境外企业如在当地开立人民币账户,首先需要通过资信状况、经营状况的全面审核, 另外还要核实资产负债以及员工工资情况等,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手续较为复杂。

从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付合作机制来看, 我国与周边一些对人民币结算有可行性需求的国家政府层面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和细化,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业务规模小、在国家贸易服务方面功能较弱、结算网点特别是专门从事国际结算的网点就更少,在开展人民币跨国贸易结算业务中很多中小银行难以全方位承担起跨境贸易的结算、融资、信贷功能为一体的服务。

从国内相关系统来看,我国的国际结算支付系统现虽已能够支持行和清算行两种方式的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特别是人民银行科技司于2011年启动了rcpmis系统升级工作,目前已完成业务标准修订、需求确认、部分模块开发测试等工作, 但由于境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渠道和方式有限,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业务主要是跨境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业务中的支付业务, 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技术上也仅仅支持上述支付业务,而对于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借贷、融资等配套业务不能有效支持,即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完整和综合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现在运作的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一笔综合跨境业务的过程中对swift等外部支付清算系统的依赖性还较为突出。而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必然涉及到swift与现代支付系统两种报文的转换问题。因此清算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手续费较高。

(四)人民币跨境业务成本方面

由于金融兑换渠道尚未打通,导致目前和中国跨境结算业务较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人民币资金头寸不足, 如美国50多个州, 只有纽约和旧金山存在人民币币种。即使外商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也因没有人民币支付或者贸易方银行无法提供人民币结算支持而放弃。境外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人民币因渠道问题导致的头寸不足,这样便造成境外企业如要使用人民币支付可能不是通过常规的银行清算渠道完成,而是通过一些近年来流行的成本较低和手续简便的“民间银行”等来获取,正是这些非正常的兑换渠道对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正常秩序有一定影响,同时使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降低, 也不利于人民币货币市场的长期稳定性。

另外,人民币融资成本较高,对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也有一定影响。在有的国家如老挝,使用人民币贷款的借款成本已达到美元贷款的两倍左右;在缅甸,由于未和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我国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境外贷款和收支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营业税和所得税在缅甸需再次征收, 这样势必对这些地区的贸易商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发展进程。

三、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应对政策

(一)加快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设

本币作为国际化货币通常具有三种功能:国家贸易计价和结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储备货币。所以,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目前阶段特别是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是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一个稳定根基的第一要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货币的投资和增值功能提供给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即建立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循环路径。如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国际版市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流动中的枢纽作用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充分挖掘其人民币境外投资产品的可选择性,这对吸引海外贸易商逐步适当使用人民币跨境投资和贸易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支持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会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接受程度。政府有关部门可对较大金额的境外投融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有较可观经济效益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战略意义重大的项目实行一定财政补贴,从政策层面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出台一揽子优惠措施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形成以跨境人民币融资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良性循环;同时,我国多家商业银行都拥有规模不等的境外分行、子银行和遍布全球的国际业务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海外行签订合作协议或增设机构网点等途径,使境外人民币使用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三)完善相关外汇管理制度

近来申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已经可以享有一系列外汇政策,如境外银行和境外企业已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的,其所存储的人民币资金也可以用于跨境贸易支付;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开立多个人民币账户,也可以在不同的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跨境贸易项下的人民币收入,在入账的同时由银行真实性审核,并由人民银行事后进行监督检查,不实行“贸易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也就不存在资金使用额度的限制。由此跨境人民币账户信息管理制度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人民币跨境支付与外币支付区别对待,从手续上尽量简化,为企业实施该项业务提供最大的便利。同时,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国际收支动态,应不断调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币种资金跨境流动的检测体系,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扩大。

(四)商业银行应尽快不断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配套产品

该业务实施两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为企业提供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各企业应积极和银行沟通和磋商,充分利用适用于本企业的产品。如华夏银行跨境人民币“本息保”产品,通过为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贴现、远期结售汇、锁定3种产品的组合服务,可以平均每单为客户节约成本2%,时机合理时还能为客户创造2%的收益率;跨境贸易人民币进口代付产品,通过利用境外行人民币资金满足客户付汇要求,有效解决客户资金暂时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而工商银行则形成了以结算为基础,融合融资、理财等产品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体系,同时配套“人民币账户融资”、“债券结算与交易”和“人民币购售”等3项金融市场产品,将国际结算、贸易融资、避险理财和项目融资紧密结合。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不断研究企业的需求,适时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推动此业务的开展。

据汇丰银行预测,2012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将达到2600亿到31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未来3到5年内, 中国逾半贸易流动(主要是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 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 到2015年,人民币将成为全球3大结算货币之一。 总之,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并与国际不断接轨的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贸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紧紧抓住这次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 黄志龙.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的负面影响. [j] 中国金融.2011,(12).

[2] 腾飞. 明晰流程办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n] 国际商报.2011,6,13.

[3] 杨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在路上 [n] 国际商报.2012,3,29.

[4] 周振海.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j] 中国金融.2012, (7).

[5] 郭田勇\戴蔚珑.关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待解难题及广阔前景 [j] 金融电子

篇(8)

关键词:义乌外贸 存在问题 转型升级 七大平台

义乌外贸发展现状

义乌外贸进出口额。义乌外贸的增长极一直在于出口,2012年义乌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值9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相比之下,进口业绩却不理想,2012年进口额为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

出口商品结构。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义乌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得到改善。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提高,初级产品相对减少。义乌目前出口的商品品质丰富,已达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小商品品种种类的85%,其中以袜子、衬衣为主的纺织品,以及拉链、饰品等小商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占所有出口产品的65%以上。

出口地区分布。从义乌海关的年度数据看,对非洲出口17.2亿美元,占19%;对拉丁美洲出口12.7亿美元,占14%;对东盟、阿联酋和印度分别出口6.4亿美元、3.8亿美元和3.7亿美元,分别占7%、4.2%和4.1%。

义乌外贸出口一直以服装、纺织制品等底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和易耗品,虽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会购买廉价的商品,使得义乌外贸出口再度增长,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义乌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进出口较不平衡

义乌外贸出口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12年增长尤为迅速,达到90多亿美元,而进口近几年来虽有所增长,2012年却略有下降,使得贸易顺差达到最大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加大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从长远来看,这为对外贸易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外贸主体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义乌外贸经营主体以私营企业为主。2012年私营外贸企业出口82.4亿美元,占义乌市全年出口总值的91.4%。在外贸经营主体中,流通性外贸公司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目前义乌共有各类外贸公司3000多家,呈现出多、杂、散的格局。这些外贸企业以民营性质为主,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信息不真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致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整体服务贸易水平低下。

(三)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微利格局难以支撑

低价竞争是义乌出口商品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义乌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低”,即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出口产品暂时难以摆脱“轻、小、低、廉、快”的属性。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厂房店铺租金的上涨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等,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又很难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上,义乌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本就有限,这样,许多出口企业就难以支撑。

(四)出口商品贸易摩擦增加,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近年来,义乌小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纷纷设置贸易壁垒。2012年7月,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和美国《玩具安全认证程序》正式启用,阿根廷禁售含有BPA的婴儿奶瓶等。近年来除了玩具行业,饰品、化妆品、箱包等行业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玩具行业来说,欧美的检测标准几乎每半年就有变动,各项要求细化到数千个项目。一旦含量超标,企业就要面临数万至数十万美元不等的处罚。

(五)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传统市场优势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息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中间商地位不断淡化,这给义乌专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目前义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商户意识淡薄,认识有限。大部分经营户认为开展电子商务只是建立网站、上传商品、信息而已,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实体市场的虚拟化,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而已。二是商品品质低下,缺乏自主品牌。义乌专业市场生产及流通的商品虽然占了电子商务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小商品大都是没有统一规格型号的非标准化产品,花色品种众多、款式不断翻新、质量不太稳定,缺少品牌。三是缺乏电商高级人才。与上海等大城市相比,义乌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业氛围,电子商务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门槛低,市场上的电商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专业市场的发展。

义乌外贸转型升级路径:构建七大平台

(一)构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保障新型贸易方式顺利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要求,把商务、海关、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市场采购、外贸、拼箱组货、仓储运输、报检报关等贸易环节的信息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通过“市场采购”方式出口的产品,真正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同时加强贸易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贸易摩擦。

(二)构建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进出口企业

一是贸易信息服务。发挥市场优势,整合国内外客户信息,为进出口商提供供货、销货信息渠道;有计划地举办各类政策巡讲活动。让外贸从业人员有机会与国外大使、商务参赞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发掘进出口商机,并可以通过这类平台找到直接的信誉度较高的采购商或供货商。二是贸易预警信息服务。重视外贸风险防范和协调处理工作,引导广大进出口企业增强经营风险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支付方式、产品质量、仓储货运、以及采购、销售、汇率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及时进出口贸易预警信息,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纠纷协调,切实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进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整合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商务、财政、国税、外汇等相关部门的现有资源,组织专业人士,为外贸企业提供外贸法律法规、外贸环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提升外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三)搭建贸易会展平台,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

做大做强进出口商品展会,打造优质共享的进出口商品展会交易平台。借助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四大展会平台邀请国外供应商、采购商参展。支持外贸主体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对于国内参展,给予展位补贴,国外参展,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并补贴相关费用,促使外贸主体加强外部联系,帮助其建立一定的采购和营销渠道。

(四)构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促进虚实结合优势互补

义乌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商品资源、物流资源和购销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建设物流、配送、仓储等设施,完善电子商务配套功能,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园。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产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网商做好服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网商到义乌来集聚。再次,进一步集聚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义乌购”,拓展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商务平台。最后,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由财政出资,聘请电子商务人才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上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电商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另外,继续做好网络商品博览会,广泛邀请供货商、采购商参展,在网博会上其供求信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功能。

(五)构建品牌和质量提升平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义乌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义乌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品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品牌建设指导站,完善品牌培育平台。其次,给予自主品牌以政策支持,激发外贸企业创牌积极性。再次,构建出口产品质量控制平台。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把控可以分层分类进行,对于优势行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进其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知识培训,生产许可审查员、观察员培训;对于市场经营户,建立可溯源的“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之外,还可以建立小商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出口小商品质量。最后,要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出口产品品牌的决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都离不开人才。

(六)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平台,助推外贸转型升级

1.构筑“市校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义乌市政府可以构筑省内高校为主,省外高校为辅的“市校合作体系”,根据义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可以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社区建设、短期培训、农技推广等方面寻找合作点,通过定期互访、项目对接、成果推介等形式,及时了解对方需求,以项目为载体,广泛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惠。

2.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促进转型升级。义乌市政府可以牵头构建依托浙江各县市,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体系”。目前,以义乌小商品为中心的“义乌经济圈”已经形成,金华、丽水、衢州、绍兴4个地级市和永康、东阳等22个周边县市区数万家中小企业已经与义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这使各周边县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义乌市场的扩散效应,还可以享受义乌试点的政策优惠。而义乌则可以借助其周边地区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突破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义乌可以把其拥有的市场、资金、人才、信息等与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对接企业的培育,还可以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可以有组织地把相关企业整合进去,有目标地激发、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之间的对接,这样,既能促进浙江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能促使义乌外贸实现转型升级。

(七)完善贸易相关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要加快实现义乌外贸的转型升级,物流、港口、航空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是保税仓库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对现有的公共保税仓库升级扩容,实施“分批提库,集中申报”的监管模式,以满足目前进口转口贸易需要;积极争取义乌综合保税区获批。二是加快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对于义乌港的功能定位,要契合国际无水港的发展趋势,建成具有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功能、通关服务功能、保税仓储功能、供应链增值服务功能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的港口。三是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把握机遇,借改革试点为物流突破各类体制机制;加快浙中城市通网络建设,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功能和服务;探索物流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促进物流提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项目形式引进物流高端人才,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四是航空口岸建设。积极培育义乌机场国际航线,加快航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义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

参考文献:

1.李健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2012(6)

2.陆立军.“义乌试点”的理论思考[J].浙江经济,2011(5)

3.龚文龙.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3)

4.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篇(9)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或经济体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定,成员方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形成的自由贸易区域,以推动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且成员方之间的互惠力度通常要高于WTO 最惠国待遇,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该区域享受境内关外待遇,通常实行较为宽松的海关监管政策和较为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如海关保税监管、进出口快速通关、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企业注册流程简化、税收优惠、投资便利等,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期挂牌成立的还有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根据国务院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福建自贸区地理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其中: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涵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资金流动的自由化。目前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一线放开”是指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实现贸易自由化,海关监管相对宽松、减免相关税费,并鼓励在区内创办新兴产业、鼓励在政策制度上先行先试。“二线管住”是指针对自贸试验区与国内非自贸区之间的货物流动与要素流动,实行相对严格的海关监管、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

二、闽台经贸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闽台经贸发展概况

2008 年之后,两岸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2008年两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2014年增至1982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53%,年均增长9%。其中,中国大陆自台湾进口迅速增长,2008年为1033亿美元,2014年增至1520亿美元,进口额常年是出口额的3―4倍,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由2008年的774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57亿美元(见图1)。同期,两岸的投资合作也稳步增长,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来自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08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018亿美元(见图2)。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闽台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0-2014年福建省与台湾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由488亿美元增至124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079亿美元增至3821亿美元,进口额由409亿美元增至8614亿美元,福建对台贸易总体呈现逆差。从所占比重来看,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福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4年为701%;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高,2014年为627%,说明闽台之间的地理临近优势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并未充分显现。

目前,福建已建成六个台商投资区,涵盖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引进台湾有关交易制度,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与此同时,厦门已成为台湾商品分销大陆的重要中转地,并计划建设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中心。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货物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将积极推进闽台通关合作机制,包括:在货物通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闽台海关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对台湾运往自贸区的农产品、水产品试行快速检验检疫;优化部分从台湾进口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的审批程序;自贸区还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无纸化通关和企业自主报税。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政府部门的“单一窗口”建设,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电子化支付结算(例如:企业网上银行、企业手机银行)、资金归集、企业电子化汇款、企业结售汇、电子化监管申报、电子化单证处理、进出口贸易融资等。

2新型贸易方式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鼓励自贸区企业尝试新型贸易方式,包括: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积极发展动漫产业、信息产业、供应链管理、飞机维修等新兴服务业。此外,自贸区还支持汽车平行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并努力完善配套跨境电商的海关监管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税收制度和物流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上述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大宗商品衍生交易、交易所会员之间的资金清算、配套飞机租赁的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国际保理、配套跨境电商的支付结算等。

3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根据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将在运输、通信、医疗、旅游等行业继续扩大对台开放。该方案允许来自台湾的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开办通信类业务、旅游类业务、船舶管理和海员外派业务、建筑和工程技术类业务。该方案还鼓励来自台湾的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医疗人员在自贸区内执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别是自然人流动,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个人电子支付结算(例如: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配套微信支付、配套支付宝、配套APPLE PAY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个人跨境汇款、个人结售汇、工资等。

4承接台湾先进产业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支持来自台湾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区内的知名企业赴台湾投资,推动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福建自贸区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服务业(如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海洋产业(如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研究)、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方面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业链融资、投资银行业务。

三、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账户管理体系创新的影响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要求在自贸区内执业的商业银行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人民币涉外账户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跨境贸易和企业投融资的结算便利。

上海自贸区在商业银行账户方面的设计理念是“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具体而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可以办理企业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不能办理企业证券投资以及个人跨境投资等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也不能办理现金业务。

福建自贸区将效仿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账户设计理念,让区内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离岸自由,对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管,这对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和账户监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系列促进外币资金自由流动的政策举措,是促进自贸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一项金融配套政策。根据国家这一政策,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区内的商业银行在一定限额内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还可以为客户办理跨境支付业务、新台币兑换业务,为FDI项下的外汇资本金办理意愿结汇业务,为跨国公司办理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本外币资金跨境运营以及外币汇兑业务,同时也对银行的国际业务水平、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资本项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篇(10)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并且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详述了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影响机制,从中探索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些为未来我国在开放式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金融、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的资金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国际贸易则通过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稀缺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对本国经济乃至福利状况产生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共同作用与一国经济的发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别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对外源融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则从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苏建平(2013)以福建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沈能(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通过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正向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金融主要通过比较优势、投资组合、汇率和金融生态的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规模、结构乃至贸易程度(见图1)。

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资金会流向国际上要素丰裕的国家,这些外源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产品的生产,进而此国就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这种规模经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就因为物美价廉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进而随着本国出口量的增加,国际贸易顺差就产生。随着贸易伙伴国不断的增加,其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乃至贸易结构都会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发生改变。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即一国价格、利率或汇率的变动会波及其贸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国。这使得各国贸易部门获得的收入呈现不断波动的趋势,分散风险成为各国贸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金融通过对这些贸易部门所获得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使得其非系统性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贸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国际贸易正常运行。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如果一国金融结构相对完善,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成熟,就会使得本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态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对资金的配置会影响我国银行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资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产品进出口会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比如对利率的调整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调整等宏观货币政策来影响资金流向,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实施宏观调控,使得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贸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资本会涌入国内或外逃到国外,这些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利率的不稳定会影响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稳定乃至是股市的动荡,涉及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这时国家会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调整我国金融的发展。所以贸易规模会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稳定与否形成传导机制。

其次,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由贸易受到限制。贸易的自由度严重影响贸易规模,而贸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经常项目上的变动又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引起各国汇率变动,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主动贬值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对其出口,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加,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也随之增加。杜凯、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贸易壁垒对国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这些贸易摩擦刺激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己厂效应、水平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等作用机制,将信贷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解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储蓄的资金利用率和转化率;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金融产生负面影响,即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也会引起信贷约束,影响金融效率。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就会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时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剩余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会对对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上一篇: 跨境电商的风险 下一篇: 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