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

篇(1)

河南省国税局通过分析税收征管流程,总结征管工作规律,认识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不仅是税款征收的基础,而且是稽查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针对征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税负偏低及零负申报突出等问题,在今年初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实施分类管理,打牢征管基础的工作思路,全方位加强对税源的管理。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以行业分类为主,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规律为依据,以纳税评估为手段的税源监管方法。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搜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并在验证的基础上,建立行业税源管理信息电子档案;进而通过定期采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动态信息,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数学模型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测算,与企业申报信息相比对,验证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如发现企业纳税申报存在问题则进行约谈举证或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今年年初,河南省国税局按照“优化服务,分类管理,以查促管,管住管好”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全省确定了32个主行业,并由各市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确定市局、县局管理的重点行业。新乡市国税局结合本地税源特点,依据行业内在规律和行业规模,将全市29986户纳税人划分为30个大行业,286个子行业,并分市、县、所三级确定重点管理行业。

二、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税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1、税源管理模式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在分类管理中,把企业看作行业中的一员,摸索行业管理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加强纳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产业链管理,构建起立体管户机制。

(1)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选取同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信息,在实际测算、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在开展对小煤矿行业的典型调查过程中,采集30多条信息,并经过分析、测算,发现煤炭的产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工资等具有内在的联系:矿产资源补偿费每月按销售额的1%进行征收,吨煤耗电量约为8度,吨煤工人工资为23元。同时,矿产资源补偿费、耗电量、工人人数(主要为外地民工)可以按月分别从矿管部门、供电部门和公安派出机构准确获取。

(2)建立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开展行业评估。在摸清行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涉税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筛选出具有行业规律性的、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较强的信息指标,建立起行业评估数学模型。如依据小煤矿的三项指标建立了3个行业数学评估模型,并利用评估模型开展了行业评估。如卫辉市6户煤矿,由于账制都不健全,2001年-2002年,按照双定征收方式,总计缴纳增值税10.3万元。利用行业评估数学模型测算,少缴增值税115.7万元。经约谈举证,6户小煤矿承认少缴税款110万元。

在分类管理过程中,坚持成熟一个行业,总结一个行业,提炼一个行业,推广一个行业,不断挖掘、总结、提炼,将具备推广条件的行业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及时在全市推广。目前,已总结推广了12个行业的调查方法和评估数学模型。

(3)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透,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如煤炭运销企业所处的链条是:煤炭生产企业(运输企业)煤炭运销公司(运输企业)火电厂等用煤企业。根据火电厂的购煤数量,可以测算出煤炭运销公司的销售情况;同样,根据煤炭运销公司的购销数量,也可以测算出煤炭生产企业的产销情况,反之亦然。

2、税源管理体制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全方位、多部门协同作战转变

(1)以查促管。稽查部门利用稽查手段,对不予配合的调查对象,采取突击检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为行业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与支持。同时,管理部门在收集税源信息、监管和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偷税疑点,即时向稽查部门提供案源信息。今年4月份,获嘉县局利用投入产出率数学模型对纺织行业进行评估时,发现海幸纺织有限公司原料投入与产品产出差异较大,但经约谈举证,该公司表示无任何问题,于是管理部门迅速移交稽查查处。经稽查发现该企业采取销售货物不记收入、高转成本、少记产量等手段,少申报税款48万元。

(2)加强配合。在产业链的管理中,纳税人的购销对象,即其上下链条往往不属于一个主管国税机关管理,这就需要其他主管国税机关相互沟通,交流信息。今年5月份,新华国税局对其所属的6户国有纺织企业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发现红旗国税局管辖的5户企业与其具有关联关系,两个局共同组成调查评估组,协同作战,利用单位产品耗电量、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测算,共评估入库税款79万元。

(3)上下协作。分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中,上下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如在信息采集中,根据信息的来源,建立了所、县(区)、市三级信息采集渠道,即税源管理责任人负责采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财务核算等生产经营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如“一窗式”管理比对信息、行业税负、稽查处理信息等,则由相关部门负责采集;工商、公安、海关等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等第三方的信息,则根据实际,分级采集。

3、税源管理信息由原来单一的申报纳税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

通过分类管理全方位采集税源信息,不仅可以掌握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而且可以采集其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第三方信息,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的行业税源信息库,为加强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调整岗责体系,重组业务流程

1、合理界定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的职责。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检查和处理,发现重大案件及时移交稽查部门。稽查部门集中力量查处偷、逃、抗、骗等较大案件以及专案、专项检查。

2、调整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一是对分类管理中确定的重点行业,分行业设立不同的管理组,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管理,探索建立条块结合的税源管理体制。二是在县局设置纳税评估岗,并增加评估人员,专职负责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管理办法的建立与完善、行业信息的采集与输机,并定期对行业评估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

3、加强对税源管理责任人的管理与考核。配合分类管理的深化,完善了《税源管理办法》,并制定了《税源管理责任人岗位职责》、《税源信息采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

(三)建立电子税源档案,推动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

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必然形成行业管理的专业化。新乡市国税局探索建立了行业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形成了信息化加专业化有机结合的税源管理机制。

1、建立分户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一是从综合征管软件和金税工程中自动提取的纳税人的申报纳税信息;二是税源管理责任人根据纳税评估模型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三是各级税务机关采集的企业产业链信息,从行业主管部门、经济执法部门等采集的第三方信息等。

2、建立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在分户电子税源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对大量分户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形成行业电子税源档案。内容包括:行业税负,投入产出比,物、料、水、电、汽耗使用量,行业平均利润率等。

3、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该系统由微机自动利用行业评估模型,将税源管理责任人定期采集的企业动态信息与评估数学模型设定的指标进行比对,生成评估结果,并与企业的申报信息相比对,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三、实施分类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是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行业分类管理强化了税源管理责任,较好地落实各项管理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市一般纳税人零负申报率和小规模纳税人零低申报率同比分别下降了13.4和14.5个百分点。

二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大量采集各种信息,并进行了综合利用,解决了以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地加强了管理,促进了收入的增长。截至7月底,全市中小企业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21.2%,高于重点税源企业增幅15个百分点。版权所有

篇(2)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篇(3)

1 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参保人数激增。以2010年末为例,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5707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了2157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为32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637万人。参保人数的迅速增长,必然导致社会保险档案的迅速增长,这也就对社会保险档案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社会保险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频繁改革。如2010年,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企业缴纳险种在养老、医疗、失业险的基础上,新增了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3 社保档案管理机构分散。具体而言: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障档案由社保中心负责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低保等由民政局负责管理;个人商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管理。管理机构的分散,既造成了政出多门、资源浪费的局面,又为社保档案的管理使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同时还使得整个社保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有人开始利用这些漏洞来谋求个人私利,“社保”人死亡而保险金照领等现象的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不健全。社保档案数量巨大,管理工作繁琐,而目前我国既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又无硬性的考核指标,使得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无所适从,也使得许多工作人员放松了要求,工作标准低,管理不规范。同时,负责社保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各自分别构建管理系统,各管理系统采用的标准和技术架构不统一,使得社保基本信息无法共用,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这也为社保档案的统一管理使用设置了人为障碍。

1.5 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不高。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于足不出户在网上办理业务。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体系手续复杂冗繁、办理效率低下,人们对简化申报手续、提供便捷高效的网上申报社保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确保数据准确完全的基础上,简化申报手续,丰富申报途径,提升经办效率,已刻不容缓。

2 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规范。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管理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配额少,归档范围不明确,管理标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保档案的管理质量。

2.2 存档场所隐患多。受办公场地和经费等问题的限制,许多地区的社保经办机构没有固定的档案存放场所或存放场所条件简陋,社保档案存在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3 管理标准不科学。当前执行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是1992年制定的,其诸多规定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在新的统一的管理标准尚未制订的情况下,各地只能各行其是制订地方标准,以致社保档案的管理方法在各地截然不同,不同专业类别的管理规范也是千差万别。

3 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1 全面推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在传统的社保申报办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既不便保存,又浪费空间,查询起来也繁琐。如果将这些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既节约资源、利于保存、方便查询,又能极大的提高经办效率。

3.2 对社保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门类的社保档案,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按照各自的形成类型、存档价值等,分别确定各自的归档管理方法,实行分类管理,既方便储存、利于查询,又可有效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

3.3 统一社保管理规范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强化社保档案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社保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网络查询接口,既可方便公民查询个人社保信息,又可提高社保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这对于推进社保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3.4 规范社保档案管理机构。如设立全国社保档案管理中心,拟订社保档案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改革规划等,统一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在各地各行其是、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在各地设置分支机构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增加和更新,并定期送交全国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统一保管。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氯碱化工产品是工业产业生产中的基本化工原料,在轻纺、石油化工、遭致、医药、冶金及军工等行业应用广泛。氯碱化工产品绝大多数是液体成气体,储存量有限,售价波动大,很难采用常规量化销售管理方法,即使采用了,实施难度也比较大,而且成本很高。针对这样的情况,从氯碱化工产品特点入手,对氯碱化工产品销售管理进行分析是有必要,有利于建筑适合于氯碱化工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氯碱化工产品特点

综合的看,氯碱化工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1]:

1.氯碱化工产品属于危化品,其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特殊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对此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产品销售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程序。

2.氯碱化工产品生产整体性强,有很多联产品,绝大多数是液体,少数是瓶装气体,储存量有限。若一个产品涨库,可能造成全厂降负荷生产,或停产。

3.氯碱化工产品售价波动一般较大,频繁变化销售价格,且没有规律可循。究其原因,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行业产能、下游企业生产状况等因素影响。

4.氯碱化工产品价值相对偏低,而运输成本较高,所以产品销售有一定半径。

5.氯碱化工产品销售客户群体相对稳定,广告对产品销售量的影响不大,对销售量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产品价格、付款方式等。

6.若采用常规量化管理方法,氯碱化工产品售价波动时的管理难度大,其管理成本,所以对氯碱化工产品而言,不适合采用常规量化销售管理方法。

二、氯碱化工产品销售管理的相关建议

1.采用ABC分类管理法

ABC分类管理法是一种针对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主次,采用区别化管理的方法[2]。对其他方法相比,这种管理的实用性较强,在氯碱化工产品销售管理采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如,在氯碱化工产品销售客户管理上,按购买量多少,通过 ABC分类管理法将全部客户分成不同队列,即A类客户、B类客户、C类客户。其中,A类客户的产品购买量大,建立专门的档案,指派专人负责此类客户销售业务,定期走访、回访,了解客户需求,采用直接销售方式。C类客户的数量庞大,但是个体购买量较少,不易采用直接销售方式,可以采用中间商的间接销售方式。B类客户的销售策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具体需求而制定适合的销售方式,可灵活调整。

2.建立完善的客户赊账欠款分级管理制度

一般情况下,产品销售出厂都是客户前到账务付款后,财会在销售单据上盖章,再由客户拿着销售单领货,出厂。但是对于氯碱化工产品而言,由于付款方式是影销售量的重大因素,为了扩大销售量,可以不执行正常的销售出厂顺序,实行赊账欠款分级管理。第一,信誉好的客户可以采用月结款方式,财务直接盖章出厂,如A类客户;第二,B类客户购买量一般,可采用赊账欠款额度管理方式。低于赊账欠款额度的予以盖章出厂,超过欠款额度的一律不盖章;第三,C类客户按照付款发货方式进行销售,避免埋下坏账、死账隐患。

3.实行现行价、指导价、考核价的价格管理方法

由于氯碱化工产品售价波动频繁,价格管理一直是销售管理中的一个难点工作。为做到及时提价、尽量延迟降价,要求销售人员对市场有一个全面了解与比较准确的发展趋势预测,对价格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实时定价,以解决信息部队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经济损失,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对产品销售市场和价格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外,还要采用现行价、指导价、考核价的方法进行销售价格管理[3]。现行价,是现在供货价格;指导价,是根据市场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等提出的价格,一般高于现行价,是一种激励性价格;考核价,是对销售人员考核提成的价格。当销售价格超过考核价,可以在指导价范围内给予销售人员一定提成,以促进销售。这种价格管理方法实行过程中要特别是注意“时空”问题,必须在一定客户群体内实行,A类客户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因为A类客户是最重要的客户,产品价格不易频繁变化,应有一个规范化程序,才能赢得客户信任,稳固客户群体。此外,对于一些价格比较敏感的客户也不适合采用这种价格管理方法,避免客户流失。

4.加强销售人员管理

销售人员是产品销售的执行者,优秀的销售人员可以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量,让企业走出困境并盈利。为此,氯碱化工产品企业务必注重销售人员管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第一,认可销售人员工作,对日常工作绩效有一个客观认识,不要忽略销售人员做出的贡献;第二,实行公正的绩效考核,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第三,进行岗位培训,加深销售人员对氯碱化工产品的了解,提高销售能力;第四,对销售人员的一些小错误、后果不严重的错误要有一定容忍度,不能任意处罚,应当给予激励性的批评,让他们感觉生活在一个温暖大家庭中,以便激发工作积极性,更努力的投身于日常销售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氯碱化工产品有自身特殊的特点,应当结合其特点及以往工作中问题采用销售管理办法、措施,有针对、有目的性的改进销售工作,方能从根本上扩大产品销售量,创造更多的利润。鉴于氯碱化工产品的特殊性,销售人员要了解氯碱化工产品,掌握销售策略并熟练应用,适应产品销售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建生.对氯碱化工产品销售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117.

篇(5)

2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背景

档案管理,是我国档案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各个具体单位在生产与工作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项。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档案,主要的任务是将各个分散、量大、零乱的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跟上信息化进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3]。

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方面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一些管理工作者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一些档案呈现一种零散的状况,很难对其建立相应完整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处理含有大量信息数据档案的时候,例如:某些企业的档案储备库中,很多档案在逻辑上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但是在物理上却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中,这种档案库结构不利于档案的合理规划与管理。针对这一实际状况,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采取了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对档案进行一个序列化的管理,对各个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将相同类型的档案划归为一类,简化了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3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要对一些分散的档案进行规划,将所有的档案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分别存储在各自的位置中[1]。一些档案工作者,结合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在对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档案科学序列化储存方案进行改进,主要是根据相关的特征值,将一条档案序列简化成一串简单的字符进行管理,字符串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字符都有其独自的定义,通过对字符串进行扫描就能够便捷地看到档案每一个条目中所含有的内容,这种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例子中[2]。

将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假设为一串数字,即135571409901。如果不对这一串数字进行说明,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一串数字所蕴含的意思。这一串数字实际上指的就是姓名代码,我国高考中对于通用姓名的代码收集了很多人名中经常使用的汉字,每4位数字组成一个代码对其中一个汉字进行表示,然后不同的姓名就能够通过汉字向数字的转换,将姓名进行序列化之后形成一个相关的字符串,如果将每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设定为相关的姓名,那么每次需要对档案进行检索与管理的时候,就只需要对相应的数字串进行检索就能够找到档案。可以通过这一种方式对档案的内容进行规范,但是要严格规定每一条经过序列化处理后的档案记录,固定位置中必须设定固定的内容,对于一些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也可以对其设置相应的姓名代码来解决档案管理,可以通过一串简单的字符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是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的一种方法[2]。

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档案自身就具备难以规范的性质,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档案在序列长度的设置上难以保持相同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的检索;第二个方面,档案序列化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难以对标准进行合理的确定,档案工作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运用同一种方式对档案进行序列化管理;第三个方面,我国在档案科学序列管理方面的检索工具还不够完善,导致档案工作者无法科学地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序列化管理。

篇(6)

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一般在40%~60%之间,是创造价值和价值增殖的基础物类,同时也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营运资金运作的“晴雨表”,因而存货在营运资金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存货具有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收发频繁、占用资金大、周转快、流动性强等特点,而且还有部分存货的存在形态常处在变化之中,这对存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中不仅要做好收发计量、存放保管和盘点清查等日常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加强供应链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测算采购经济批量、拟采购模式、选择供应商、建立信息系统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选择供应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研究热点,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1]。大多公司原材料种类相当多,供应商阵容也比较庞大,但从未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并加以管理。只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选择供应商,才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JIT采购。因而,这将作为存货管理的工作重点,也是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准时制(JIT)采购策略的关键所在。供应商分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对需求和服务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供应商对需求反应的敏捷性、有助于保证采购质量同时降低采购成本[2]。

在对供应商分类之前,首先应整理分析供应商信息,供应商信息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产品、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其次根据供应商信息建立供应商档案。为规范操作人员的录入,要求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编码,减少录入错误和重复性录入。最后,定期更新供应商档案中的信息。常见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供应商的规模、产品类型、地理位置等单一条件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一般的方法有ABC分类法、帕累托分析法[3]以及引进风险因素的组合矩阵模型法,例如风险复杂度模型(Kraljic1983)[4]、子空间聚类算法[5]。结合常见分析方法,根据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如下:

1.1伙伴型供应商:如果供应商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采购业务对采购单位很重要,而且供应商也认为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那么这样的供应商就是“伙伴型供应商”。

1.2重点型供应商:如果供应商认为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但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对本公司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这样的供应商就是需要“重点型供应商”。

1.3普通型供应商:如果采购单位认为对于某个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对本公司来讲不十分重要,但是供应商认为本单位的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则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该项采购业务对于采购单位无疑非常有利,这样的供应商就是采购单位的“普通型供应商”。

1.4一般型供应商:对于那些与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不是重要的供应商,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和更换,那么这些与采购业务对应的供应商就是普通的“一般型供应商”。

在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后,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于“伙伴型供应商”属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采取双赢策略;“重点型供应商”属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可采取灵活策略;“普通型供应商”属一般合作关系,可采取低成本策略;“一般型供应商”属一般交易关系,可采取管理成本最小化。同时还应设计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价格、质量、服务、交货期、付款期等综合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最佳供应商。

2.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是现代制造企业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还能够促进双方在更深层面上的战略性合作,通过互动交流提高整体运作绩效。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当着眼于长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需要多次的磨合后才形成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明确共同努力目标。根据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作为一个整体对供应商综合考察,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形成信赖关系,明确共同努力的目标,互惠互利。

2.2与供应商信息共享,拓展合作层面。企业应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双方就生产、开发、营销、库存、订单信息共享,节约订货时间,保证正常生产运营。改变传统的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和供应商建立多层面的合作,做到知己知彼,实施JIT采购。

2.3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施战略同盟。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战略同盟,实行共赢策略,在保证供货机制稳定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2.4战略评价与控制,纠正战略偏差。用实际的数据与评价标准相比较,考察两者之间的差距,将通过衡量和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及时准确地修正战略目标或修改评价标准,采取有效的行动对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3.建立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传递

民营企业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后盾,处理企业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上建立JIT采购系统。如:在企业之中依靠现代信息网络传递应用经济批量订货或订单处理、销售、生产等信息。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应在企业和企业之间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网络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等。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可通过条码、射频识别等AIDC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安全采集,通过利用EDI等信息通信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递至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准确、快速的“无缝”联结,把整条链中各环节的规划工作集成在一起,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子系统,提供给管理层快速做出决策,加强客户关系、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同时,在信息系统共享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以直接进入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了解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计划:在什么时间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数量是多少,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什么等等。再根据生产企业要求自己供应的原材料的比例,按一定的提前期来确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供应多少货物,从而按照准时制的要求少量多次的供应货物。

参考文献:

[1] 刘汉进,倪沈冰,张莉娜.零售型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2):72-77

[2] 龚颖彩.供应商分类方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5):15-16

篇(7)

二、档案管理对于基层电力公司的作用

基层电力公司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要将档案管理制度化,将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利用财务审核、管理经营、资料整理等方式,建立起一个高效的档案管理体系,并将档案管理作为日程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目标的促进下,刺激自身的发展,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势头。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各项规定,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制定出贴合企业自身的档案管理方法,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持续更新,互联网不断普及,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对档案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进行持续的更新,大大增强了基层电力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档案中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发掘出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在促进员工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整个公司的实力,实现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社会价值。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加大立法力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近些年来,国家逐渐重视档案工作,加强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立法。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基层电力公司在档案管理的工作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法律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在法理上,为基层电力公司管理的重要性与规范性提供了法理依据,同时也为普通公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绝不像我们认为的只是将个人信息与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简简单单的记录下来,而是在对档案进行合理保护的同时,对档案进行科学的使用,使档案成为公司选拔人才,发掘员工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增强档案管理的策略分析

基层供电公司档案的管理要立足于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前沿,采用合理、科学的档案管理方式,对基层电力公司的档案进行有效地管理。档案的管理首先应将档案的安全储存放在首位,充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防火、防水等保护工作,在安全的环境中,对档案进行保存,由于档案管理的周期较长,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突况与偶发因素。为了排除外在因素对基层供电公司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必须为档案管理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外在物质环境,使得档案存储环境能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的破坏,基层供电公司在进行档案管理是要充分考虑到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存档案的外在物质环境,要有效的抵御地震、洪水、台风的能力。同时加强防火、防电的措施准备,尤其是加大防火力度,尽快的降低火灾发生时对档案的危害,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档案管理带来的危害,保证员工档案的安全。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科学的使用档案资料,因此基层供电公司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科学有效地档案检索与查阅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检索与高效的目录设计,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对档案做出简单、明了的分类,使得公司的领导者在需要档案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档案,并且能够通过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各个员工工作的基本状态与职业素质,缩短了了解的时间,保证了了解的可信度,从而能够从多个层次上全方面的了解员工的状态,加深对员工的理解,从而发掘与培养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从人才的选拨与培养上帮助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基层供电企业管理体制的进步。

篇(8)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篇(9)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 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 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苏州新宁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是江苏新宁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苏州高新区共同投资的内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共有60余名员工,公司承办海运、陆运、空运进出口货物的国际运输业务(包括:揽货、订舱、仓储、中转、集装箱拼装拆箱、结算运杂费、报关、报检、保险)及相关的运输咨询服务,寄递业务。

一、新宁货代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1.货代服务产品结构过于单一。货代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提供的产品就是货运服务,属于无形产品范畴,大部分货代公司在服务对象上结构过于单一。新宁货代服务主要面向IT行业的产品,这部分产品的货运量占公司货运总量的90%以上,服务对象过于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宁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公司在电子及相关行业的知名度较高,专业性较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二是长三角地区有大量的电子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

2.货代服务价格缺乏竞争性。货代企业的服务价格应该让客户能够接受并满足客户的需要。大部分货代公司在定价策略上采用的是无差别定价策略,即对所有的客户都采用统一的报价方式,无论对于大客户、小客户都采用的无差异报价策略,导致针对性不强,无法吸引大客户。大量小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往往会采用明显较低的价格报价拿订单,进行恶意的价格战,同时为了降低成本,提供的服务往往比较低劣。而劣质服务下的低价竞争会带来利润下降和劣质服务的恶性循环,这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行为。

3.缺乏完整的营销渠道。销售渠道是货代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路径,直接关系到企业存亡。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无专职的营销人员,关系营销占货代营销的绝大部分,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人脉和关系拉来业务。新宁货运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客户来源主要依靠经理的个人关系和保税仓库的客户信息,没有设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只有一个经理负责客户开发和维护,渠道简单单一,责任分工不明。

4.促销策略缺失。合理的促销方式能够拉近企业产品服务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强化顾客认识,并创造出客户需求,增加客户接受企业产品的机会。苏州地区大部分中小货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品牌效应差,缺乏走出去的行销策略,普遍还是保持传统的“坐商”形象,在客户让渡价值方面做的很不够。新宁物流公司主要通过物流增值服务来实现促销策略,其策略包括:根据供应商及其客户分布情况,为供应商设计最优化的物流方案;提供货物分拣、理货、封装;不良品调换;提供厂商QC驻仓,实行厂外检验;不同VMI仓库间的库存调拨及逆向物流等多种增值服务。

5.业务人员流动性大。货代业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对货代服务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虽然适度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保持活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有利的作用。但业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来培育新员工。新宁物流也同样存在这个现象,业务人员因为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问题跳槽比较频繁。

二、新宁货代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民营货代企业来讲,由于客户资源有限,合理地进行客户分类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新宁货代可以通过销售额、利润率等指标将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比如,依据客户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分类,将利润额占公司利润10%左右的关键客户定为第1类客户;将利润占公司总利润70%左右但业务量较少且利润率较低的客户定为第2类客户;其他的客户归为第3类客户。对于第3类客户,主要管理方法包括建立客户档案,定期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等方式与该类客户保持不间断沟通。对第2类客户,管理方法除了实施包括对第3类客户提供的服务外,应尽力与之结成长期合作关系,并在报价上给与一定的优惠,使其有意愿与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重要的第1类客户来说,公司可以采取客户专员通过一对一的针对,设立专门的客服人员,并通过定期的电话沟通和登门拜访建立交流渠道,建立紧密联系。

2.差异化定价策略。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客户,依据客户的出货量大小建立不同的货代服务价格,可以有效的扩大销售并获取客观的利润。对于货运量较少的数量众多的零散客户,可以采用数量累计折扣的方式定价。当客户的货运量累计达到某一数值时,即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对于大客户来讲,除了采用数量折扣外,还可以采用年终返点、提供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设计、VMI等方式提供更多的优惠。

3.拓宽营销渠道策略。新宁公司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完善的营销部门,建立一支即有物流专业技能又有营销技能的专业化营销队伍,可以跳出公司业务只靠高层私人关系的模式,从制度和模式上稳定业务。另外,公司可以考虑向其他物流领域拓展,避免IT产品比重过大的缺陷。同时,企业需建立相关制度,避免销售渠道完全被员工掌控,成为员工的私人资本,一旦员工离职则销售渠道也随之消失;尽量与重要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保证企业客户资源的稳定。

4.提升客户感知策略。货代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属于无形产品,具有抽象、不可感知的特点,因此无形产品的有形化展示是有效刺激顾客购买欲的方法。所谓有形化展示是通过展板、图形、标准等各种实物来展现服务内容,为顾客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比如,一个体面、档次的办公场所可以凸显公司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值得信赖;公司员工的穿着、言谈举止等可以很好地展示公司的形象;在与客户拜访沟通的时候,可以在各类文件上印上带有公司logo的水印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春季小学安全教育 下一篇: 人员管理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