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逻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辩论的逻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辩论的逻辑

篇(1)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许多人对网络编辑职业认识存在误区,通过总结发现:一种观点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其同步化、平等化、高速化、裂变性和全民参与性等特性,形成了“全民编辑”的局面,网络编辑已没有存在价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熟便捷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编辑流程变压缩并易操作,网络编辑变成了新闻素养不高、只会“复制”、“粘贴”的搬运工,网络编辑的存在价值远低于传统编辑。但笔者持第三种观点,网络编辑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美化工人”,而是建立在精湛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加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敏感的新闻嗅觉之上,对视觉感受、阅读习惯、文学品位的全面策划。

(一)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专业性得以保证。首先,网络编辑应具备传统编辑职业能力及专业素养。“‘把关人’理论这样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新闻信息和素材进行层层把关、筛选、加工与取舍,以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其次,网络编辑应熟知国家网络政策法规。网络媒体以网络作为载体,对于我国网络法规要了如指掌,对于网络自身携带的病毒要避而远之。再次,网络媒体环境下对网络编辑专业素养要求更高。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大量泛滥,如果弱化舆论把关,后果将不堪设想。网络编辑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同时还要兼具更加强大的新闻内容考证及新闻来源确认能力。综上所述,网络编辑的知识储备不仅要“专”更要“全”,并且依然担任网络新闻的 “把关人”角色,保证了网络新闻的专业性。

(二)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所有的新闻定义都离不开“新”这个特点。时效性就是新闻的一大显著特性。新闻的时效性即“事实变动的时间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时间越小,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强。”②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变更加重要,然而网络编辑从技术上成为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必要条件。同一消息放出后,编辑通过已掌握的数字编辑技术及网络设备,跨越与现场记者间的空间障碍,快速接受新闻信息后对其进行过滤、整合、设计,第一时间把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随时更新、完善。

(三)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价值更加突出。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我们的新闻在群众中所发生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一条新闻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价值的影响因素就包括了具体的新闻工作。

作为网络编辑的新闻工作就严重影响新闻价值的体现。记者们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发现、挖掘、表现后可实现新闻的价值,但网络编辑对新闻专题的策划可将新闻价值无可限量的扩大化。“专题策划就是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的报道。”新闻专题需依据网站定位、专题对象的价值、网站技术条件等进行策划。新闻主题策划使得新闻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有效的提高了网民的关注度并调动其积极参与性,新闻价值随之最大化。

(一)加强业务水平。网络编辑不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简单,还要负责网络信息的深度加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编整理,提供背景信息、有关链接、受众评论等内容,选取独特的视角和编排方法,赋予这些材料新的活力。网络编辑应当全媒体人才,网络传播需要运用文、图、声、像等多种手段增强传播效果。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会运用多媒体手段,根据稿件特点选择传播方式。因此,网络编辑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编辑作品的质量。

(二)注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成功之道的秘诀之一,在网络媒体中更是有强烈的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将新比新,面对同一条消息,“新颖”,已成为各家媒体不谋而合的追求目标。的速度、内容的深度、选题的角度、标题的检索易度以及图片、视频的匹配度等都成为吸引读者眼球,满足信息时代受众摄取信息的特殊要求。

(三)提升职业修养。首先,网络编辑必须坚守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面对网络信息量大、难搜索的时代特性以及鱼目混珠的网络环境缺陷,为了控制好网上的舆论导向,网络编辑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过滤及汇总。其次,一名优秀的网络编辑要有为作者、为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作为网络信息的编辑者、者,既要拥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最基本的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的教育期刊编辑的工作重点主要在栏目、版式设计、语言文字研究和印刷出版等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快速且大量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更便捷。随着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信息的选择、组织规范等内容也被纳入了编辑的工作内容。编辑工作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将比传统更突出、更重要。

教育期刊的读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教育期刊的编辑力求站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了解和认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并且有更加专业、精深的编辑技能。教育期刊编辑的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对信息的选择、优化和传播,是读者与信息的重要媒介。作为教育期刊的编辑,应该有将信息的精华积淀与结晶的本领,对信息进行选择、优化处理再进行传播;同时,教育期刊编辑还要有开发、生产出新的信息的能力。

教育期刊编辑是信息与读者的重要媒介,这一意识的转换和确立必将促进教育期刊编辑的社会地位的确定,提高教育期刊编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育期刊编辑应具备网络时代的编辑技巧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编辑活动的重点不再单单是传统的编、校、审,而是转到了策划和整合信息资源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从单纯地追随作者求赐稿,转为建立作者队伍、培养专栏作者、启发作者进行创作、采写稿件上,与作者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前提下,以朋友式的交流方式共同缔造社会文化。

信息时代要求编辑的工作节奏要更快,效率要更高,任务自然更加繁重。编辑既要有全局观念,能整体策划大专题、统筹系列稿件等,又要顾及细节,迅速判断、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质量,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当然,编辑工作中的技术细节问题,如校对、编排技巧和手法问题等,要始终坚持原则、严格达标。

教育期刊编辑与其他编辑群体比较,“触网”并不早,对于现代化的编辑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自然也滞后。但是,作为教育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必须大大提高,应迅速了解、接受并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技术和技巧,在严格精细的人工编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修养,把传统编辑技巧和现代编编辑技巧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合力。教育期刊编辑应逐步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全局、整体判断、筛选和整合信息这些主要的智能环节上,可以将文字、符号、格式、体例、图表、公式等的技术性工作,统一标准,严格规范,并推广到作者群中,以此实现精力的分配和转换。在互联网大环境和电子信息传播工具的辅助下,编辑活动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无限激增和人的有限的注意力是一个基本矛盾。人要进行创新,就要广泛、高效地收集信息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要对日益爆炸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过滤”。

“信息过滤”的过程就是信息选择的过程,而信息的净化、优化等手段可以控制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

篇(3)

第一,多样性。所谓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期刊载体形式和期刊信息的多样性。近些年,电子型期刊开始占据期刊的主要形式,传统纸质版的期刊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检索性,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快捷。同时各种网络电子图书馆、网络电子期刊珍藏馆的建立和良好运营,也证明在现阶段社会和学术人员对于各种不同信息载体选择多样性的需求。第二,快速检索和传播。有互联网支撑的网络学术期刊可以打破传统学术期刊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我们看到现阶段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各种筛选模式的出现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息,甚至包括期刊名称、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图书分类号、期刊号等等,提高了读者查找信息的准确性,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第三,可共享性。由于高速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信息互享的效益。电子信息可以依托网络进行存放,即使距离较远乃至国外的期刊都可以进行及时的查阅。同时我们知道网络期刊依靠的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所以这也改变了传统纸质信息需要占据较多的物理空间的难题,大大的节省了资源。第四,可交互性。所谓交互性是指网络期刊可以依靠网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读者、作者和编辑等期刊编辑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及时的反馈意见,提出文章的修改意见,实现多方面的交流,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范围。这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优势是传统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主体策划意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产生的最大效果就是将编辑们从繁杂的资料中拯救出来了,期刊杂志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一些十分繁琐的工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杂志编辑成为了十分轻松的工作,相反,随着网络技术的引进迫切的需要编辑在网络制作方便投入更大的经历。例如,网络信息的便捷性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检索,但是与此同时,如何检索,每篇论文该怎么定义其关键字和检索目录成为了新的需求,所以编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被动地位主动的投入到新的角色之中,树立主体策划意识,站在全新的视角对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定义,使选题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从而服务于人们的使用和检索。第二,要有把关意识。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化和公开化,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些虚假信息,学术的纯正性准确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在这一基础上,编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对于信息具有较强的辨别意识和分析能力,从而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第三,开拓意识。传统的编辑工作偏向于内向型保守型,编辑只需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即可,对于外界的不需要给予较多的关注。但是在现阶段,只是公开化程度较高,所谓学术期刊也不再只是文人的专利,社会各界的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检索和学习。所以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建立外向型的拓展意识,把开拓意识贯穿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来,站在较高的制高点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第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因特网加快了网络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的窃取提供了便捷。所以在编辑的过程中,提供了方便,使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尖锐。编辑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发现期刊编辑部的权利受到侵犯要及时自卫,同时,还要注意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3 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学术期刊发行的各个方面,成为了学术期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范围,方便学术人员的信息互通,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可以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网络技术仍然会成为学术期刊技术支持的中坚力量。学术期刊杂志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更新知识,充分准备,提高自身面对竞争的能力,不断挑战,为学术期刊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12-02

近年来高清技术逐渐被更多的电视台采用,我国的电视台节目制播系统正经历着由标清向高清过渡的阶段,但高清节目的录播从录制到传送,是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很多电视台由于高清节目储备量问题、播出系统高清化改造问题等,使得节目还是以标清格式来进行传送。因此,为了长远的发展,既能实现高清节目的编制,又不至于形成浪费,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该系统主要由高清非编设备组成,但也能对标清节目进行采集和编辑。该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体如下。

1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的设计

1.1 设计思路

根据我台各自办栏目的具体情况,非编网络的设计规模定为30台站点,30台均为高清工作站,负责高清素材的采集,30台非编都能进行高标清节目的混编和输出。网络架构上采用FC+以太网的双网结构,交换机和核心服务器全部采用主备冗余设计,具备接收远程FTP。文件和节目打包送OA网审片功能,与外网连接部分采用硬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两道安全设施隔断,所有非编站点都能在网络断开的情况下转为单机非编设备使用,使之成为一个具备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可扩展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1.2 非编的选型

通过对众多品牌非编产品的性能分析和对比,结合考虑我台实际情况和使用习惯,非编站点采用了大洋的D3-Edit,它配备了大洋Redbridge数字视音频接口板卡,拥有齐全的模拟及数字视音频接口,内置大洋softcodec,利用CPU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多格式混合编辑和多层实时输出;视频特技的渲染在高速的CPU图形渲染核心中完成,三维特技种类丰富且可以随软件升级得到扩充。系统还内置大洋D3-CG专业图文动画制作软件,并可选配专业音频处理插件,是一个基于高性能视音频编解码器,CPU 真三维特技运算器,Redbridge板载DPS硬件加速器,Redbridge信道编解码器四个核心的高性能全功能编辑系统。

1.3 存储方案的确定

中心存储采用UITBM6800控制器,扩展5个盘柜,每个盘柜16块容量为400G的FC磁盘,总容量为32T,扣除热备冗余和RAID损失部分,实际可用容量为28T,可存储620h的100Mbps高清格式素材,完全可以满足节目制作需要。带宽设定方面,要求每台非编至少能实时编辑4轨标清视频或2轨高清视频,我台平时编辑使用的标清素材码率为50Mbps,高清素材为100Mbps。以平均50Mbps码率的标清素材为例,30台非编同时实时编辑4 轨视频需要的带宽为30×50/8×4=750Mbps,该系统使用的UITBM6800盘阵控制器拥有8个4 Gbps的FC主机端口和8个4Gbps的FC磁盘端口,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为1600 Mbps,系统建成后在非编站点上用Sanergy软件实测总读写带宽约为850 Mbps,因此带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2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各种功能实现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中的硬件平台采用DELL690专业图形工作站,可在Windows 7下进行,除此之外,系统中还有配备高标清非编软件、内嵌式高清字幕软件、动态图文软件等。

2.1 兼容及支持功能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中所包含的每一个工作站都能进行各种格式、制式以及分辨率的兼容,还配备实时视频编码解码器,可以对各种视频和音频格式进行支持,如M-JPEG、MPEG-1、AVC、AVC-intra、Flash 、WAV、WMA、MP3、MP4等,此外,还能够图片的格式、大小以及各种文件的格式等。

高清多种格式时间线能够在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的同一个项目之下建立起来,高清包括1920×1080、1440×1080、1280×720等,标清有720×576等,同时还有对不同格式的素材进行实时混合编辑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清与标清素材的完美融合。此外,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能够对分辨率、宽高比等都可以自动进行合适的配置选择,这样就能够在标清节目与高清节目进行切换的时候进行实时的上下变换,非常方便用户的使用及下载。

2.3 上传和下载功能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能够与IT接口进行良好的融合,提供非常强大的上传和下载功能,能够实现P2DVCPR025/50、P2 DVCPRO HD、XDCAM、JPEG2000等多种类型、格式、效果的素材通过USB接口非常方便的上传和下载。而XDCAM IMX、XDCA,M HD等的上传和下载则通过以太网接口来实现。而USB2.0借接口能够实现P2 50M 格式素材的4倍速度上传和2倍速度下载。

2.4 字幕与合成功能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具备多层次、多格式的视频混合编制、合成等功能,能够进行二维、三维等特殊技术以及多层字幕的输出、叠加等功能。能够实时做出10层以上二维DVE、50M码流标情,5层以上三维 DVE,5层以上100M码流高清与二DVE,3层以上三维DVE。

3 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3.1 上下变换对构图的影响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的高清下变换以及标清上变换工作,都是以处理图像(如裁剪、缩放等)来实现的,而在对图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对原图画面造成损害,影响原始画面的最后展示效果。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在拍摄前期就应该对最终展现的效果进行构思,要对构图进行调整,对于重要的画面信息不要放在可能被裁剪处理的区域,尽可能保证画面在上下变换后受到最小影响。

3.2 上下变换对于画面质量的影响

无论是高清还是标清,其上下变换都通过插值或抽值等对视频进行重采样,该过程会对画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且是不可逆的,如果画面经过多种不一样的设备多次上下变换的话,一定会对画面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尽量降低这种影响降:(1)制作时尽量节省环节,避免多次的高标清变换;(2)提高需要进行变换的标清素材的编码质量和码率,尽量使用原始素材进行上下变换。

3.3 多次上下变换后画面的匹配问题

高清节目引用标清素材制作是经常用到的手段,这需要对其进行连续的上变换和下变换,如果变换方式选择不当就会导致画面损失、变形,甚至到来更严重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AFD标识信息对视频画面进行智能的上下变换,再辅以人工调整手段,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画面的原始性,保证节目的质量。

4 结语

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让蓝光、P2等设备,在高清和标清进行非常良好和完美的融合。很好的解决了电视台由于资金等因素而造成的摄像设备落后的问题,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中的高清模式拍摄及制作功能,能够让价格比较低廉的摄像设备显示出质量较高的画面。我国目前的很多电视台都是将要播出的视频、音频等做成标清格式,然后再由播出系统进行播出,但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的应用,提升了我国的电视台节目整体的层次。在未来,电视台必然朝着高清化的方向发展,个人认为,随着我国电视台下一步播出系统的高清化,在这个过渡阶段,高标清兼容非编网络能够很好的解决电视台高清节目储备量、播出系统高清化改造问题等,促进我国电视台发展的进程,加快发展的脚步,提升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锋.论多媒体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0(11).

[2] 刘向华.语音识别技术及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篇(5)

2008年10月16日由IASB和FASB了题为《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在改进现行财务报表的内容分类上进行了显著的改革,提出了未来财务报表框架。财务报表作为经逻辑演绎而具备完备内在一致性的会计体系的核心,其变革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完全改变原先财务报表项目列示方式,甚至意味着基于会计学视角的企业本质的重新认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就是财务报表,是一种特定的以财务资本为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的投入产出描述。商誉资产在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也由传统的完全隐性逐步向显性转变,财务报表列报变革也是理解商誉的新视角。

一、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述评

未来企业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具有概念颠覆性,是由业务活动与财务结果的多因一果型模糊对应发展为业务活动与相应资源配置及运作效率的一因一果型完全对应。也就是说,原先财务报表项目是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以会计要素的形式综合地反映,是将会计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作为主体来反映企业活动。而未来财务报表列报则以企业具体业务活动分类作为主体,用相应的资源配置及运作效率与之对应,并以传统的会计要素形式加以反映。这样财务报表同时明晰了业务活动与资源配置及效率的两类真实,会计信息更带来了信息含量与质量提升,尤其是透明度与相关性。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分类模式如表1所示。

以权益结合法账务处理为例,权益结合通常指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这些企业的全部或实际上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企业(联营企业)分享利益和承担风险。企业股东在合并后的企业中保持着合并前实质上相同表决权,财务会计则是以特有的账务处理方式来反映该事项的,即资产、负债、留存收益都直接按参与合并的个别企业的账面价值相加并不确认合并商誉。显然这是一种极端处理方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可看出,保证所有者权益是特定值的资产与负债会有多种组合,这其中就包括了两类报表项目都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情况,而一旦选择了这种处理方式,就必然不能忽视商誉的存在。由此可以说权益结合也会产生商誉,因为合并企业的经济资源联合或所有者权益结合,会带来企业净资产结合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益是形成商誉的基础。

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方式提高了原有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含量。比如以前资产减值测试基本上是以资产的总体环境为背景并结合各类资产的财务特征,来计量资产减值总金额的。而未来模式则将业务结构作为企业资产分类标准进而评价其使用效益作为基础,无疑提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针对性,也会逐步改变原先基于资产类报表项目流动性分类的资产减值账务处理方式,进而实现不同资产类报表项目的资产减值额与其相应的市场环境及市场认同度相对应,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公允价值风险。就会计信息整体结构而言,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采用基本相同报表结构提高了企业资源使用效率评价的精确性,优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结构。

总体看,未来财务报表列报新方式改变了过去重视企业交易性而忽视企业本质是财富创造的观念,开始将企业财富创造的途径予以列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清晰地使企业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上的资产配置及运作效率得以披露,这无疑展示出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与企业本质的对称,会计也才有可能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技术观而具有了制度性契约。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安排,涉及到企业利益相关者规模、类型与利益分配方式等,由此会计便成为了解决利益冲突的一种合约结构安排。

二、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理论框架

(一)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前因性变量

企业会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反映企业运营状况及结果,因此财务报告受企业本质界定的影响。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认为,企业不是作为传统理论所说的一种生产功能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出现的。不能极端地理解这句话。一方面任何一种生产结构都体现着治理性,而企业治理结构又与产品市场竞争有着直接关系,进而影响着企业生产结构。企业生产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联结就在于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财务报表列报的任何新分类模式都意味着治理观念的变化。因为不同的分类对应着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就是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企业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将生产要素汇集、转化成实际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又是企业与市场中的各经济主体的签约及履约过程,所有合约的不完善使得公司治理成为企业运作的基础,会计利用其特有的语言方式全程描述各类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财务报告的视角看,上述内容可以归纳出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方式变革的路径是沿着会计流程、业务流程(核心是生产结构)、商业模式而递进,最终要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治理性而与企业本质高度对称。理论与实务都已证明企业所有权安排不再是一个离散的极端分布,而是一种将企业所有权按某待定系数连续分布于共享的多种性质的资本所有权上。从资本裂变角度看,首先表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分离;其次是财务资本所有者证券化而逐渐加深虚拟性;最后是隐性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显性化。由此可以说,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界定了企业本质。

(二)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过程性变量

传统会计信息基本遵循了“先感知再反映”的工作模式,并由固化的会计要素作为输入会计系统的标准,其主要体现为显性资产投入与财务报表产出的效率分析,而对于诸如能够关注企业隐形竞争力、解读企业关系网和诚信的量化价值等方面却没有涉及。显然,这种资产效率建立在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上,受限于会计要素,是一种极其简化的单一资产要素投入与单一利润要素产出的对比。这不仅对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的效率反映不足,而且对财务会计本身也是不足。比如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既包括了有形的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又包括了无形的商誉资产等。显然它们体现着多种投入形式,而产出也不仅仅是净利润,还有市场占有率、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由会计要素来评判企业具体业务活动的反映的可能后果就是将会计数据视为完全事实,并成为人们安排未来活动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大的风险。因为这是一种无法直接描述出企业资源和资本的配置与效率及其与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的符合程度的方式。因此,财务报告的过程性变量就是要转变会计信息结构以实现会计信息形成、分析和业务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的高度一致,而这显然是要求会计流程全面与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匹配,是管理层视角的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企业业务活动是由企业所选择的商业模式决定的,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系列价值动因的联结体,而具体业务活动则是价值动因的具体载体,会计系统应该反映出企业业务活动及其流程背后的商业逻辑,将企业绩效的“取之有道”描述清晰,这样会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

(三)财务报告演进逻辑的输入性变量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前因性变量与过程性变量决定了财务报告体系的会计信息的内涵,应体现出企业本质、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综合与解构的双向过程。将企业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应该是一个纳入管理体系的数据治理过程,以使之成为优化运营必须的依据。这样,也就使得企业数据的管理责任界定为企业的业务部门。这样,所有业务单元的数据就可能具有更高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责任流便得以建立,数据治理与利用进而成为相应业务部门考核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也就意味着会计信息是与企业组织架构的组织层级对应的一种管理责任制。一旦企业组织架构发生变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及结果导向都应实现同步变化以适应其信息环境,否则就会存在较大的会计信息差距或缺乏对会计信息的信任。防范该类问题的核心就是充分实现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一体化,使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财务会计信息构建在内部性的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比如海尔集团的会计信息结构与其采用的管理会计工具紧密相关。其损益表就有特定涵义,“益”指的是通过做自主经营体、为用户创造价值而获得的收入;而“损”指的不是通过做自主经营体而获得的收入,不一定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是不可持续的。这样,构建于自主经营体基础的会计信息便具有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特征。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理论框架揭示了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路径是沿着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商业模式而递进,最终要实现企业财务报告与企业本质的高度对称,该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商誉概念界定、列报方式演进与主动式风险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归纳了商誉性质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是对企业具有好感的价值;其二是超额利润的现值;其三是一个总计价账户。显然,第一种观点没有明确是特指企业某类或某些类别利益相关者的好感价值,还是指企业全部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感觉的价值净额。第二种观点仅仅是从现值角度揭示商誉的计量方法而并未指出超额利润的真正源泉。第三种观点是从账户角度进行商誉的确认与计量,但由于账户设置在制度上的统一性与高度货币综合性,账面价值与企业实体价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背离,会计账户越来越沦落为由业务活动数据加工至会计信息的中介性载体,并且该观点假设商誉价值隐藏于总账账户之中。除这三种代表性观点外,还有从多个角度对商誉进行界定的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归纳形成商誉的可能的有利因素。但总的来看,现有商誉的研究都是将其指向于传统财务会计的账簿体系,借此探究商誉的内涵。

从另一方面看,商誉概念的范畴又有被泛化的倾向,就是将其界定为企业超额盈利的资本化价值,而超额盈利的产生则又被视为有多样化的来源,这导致的后果就是自创商誉不被确认,而外购商誉则在企业并购成本为并购等价交易所付出代价的假设下,成为超出并购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说,正是这部分的溢价创造了超额盈利。显然,形成溢价的因素仍是未知,就是其来源范畴也没有得到界定。

(一)外购商誉的形成依赖于自创商誉

尽管现阶段商誉本质的探讨着眼于企业购并,但显然目标公司在并购前,其商誉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并购行为发生而导致商誉的产生。可以说,恰恰是因自创商誉的客观存在才导致并购行为的成功。换个角度看,一旦外购商誉作为一项资产被登记入企业账簿,便转化为企业有形要素资产总体效率提升的一种可能支撑。从会计准则角度看,商誉资产减值也正是从该角度进行规范的,是从企业现有有形资产的能力变化视角来进行测试的。可以这样认为,外购商誉通过会计核算进入企业后,便与企业内部资产相结合并期望提升内部资产运作能力,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外购商誉逐渐地内部化并成为一种特定的能力。它是外部并购与内部培植的共生体,体现着外部商誉进入企业后向自创商誉的转化,这也表明自创商誉的客观存在,是与外购商誉互动与互证的。

从商誉资产减值测试角度看,传统财务会计只核算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但一旦将外购商誉以资产要素记入账簿,其减值计提便又以内部账面资产运作效率为减值测试标准。也就是说,商誉减值测试制度实际上为自创商誉确认与计量创造了条件。另外,如果不确认自创商誉,合并企业可以凭溢价交易“创造”商誉并可能长期挂账,而未合并企业却没有这笔巨额资产,这必将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不能因交易观而确认外购商誉,将管理观的自创商誉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

(二)商誉列报方式的演进

商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领域,并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最初的理论研究都是将商誉视为无形资产一部分。实务中,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英国会计准则在1998年以前也一直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直到1998年之后才开始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项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我国商誉会计准则于2006年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也以独立的方式产生。然而,尽管商誉资产从无形资产中独立出来并以单独的报表项目形式列报,但仍然没有摆脱其形成或来源的模糊确认。未来财务报表框架将商誉资产作为单独报表项目并列示于经营资产中,这就初步明确了商誉资产的来源并为自创商誉的直接会计确认提供了基础,商誉资产报表项目就具有了实体资产价值属性,进而使基于财务报表的商誉价值分析成为可能。

之所以称为可能是因为商誉从理论上讲是被收购企业预期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是并购企业通过年预计超额利润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之间的年金现值关系来演算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显然,企业及其投资者存在着对商誉资产的高度预期,即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并购企业带来超额收益而提升企业价值。但现实是商誉与企业盈利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比如在并购后的一定时期内每期的商誉减值金额高于其当期的收益增长额。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准确的商誉资产后续计量,以实现商誉与企业超额收益能力的无限趋近。如同三聚氰胺事件尽管只有几个企业涉案,但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乳制品行业的某一类或几类产品都会产生警觉甚至抵触一样,这无疑对整个行业企业的商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也影响到了未涉案企业商誉资产的后续计量。

(三)商誉资产的主动式风险管理

商誉风险就是描述企业商誉可能面对的一些损失,它可能损毁企业的公众形象,迫使企业卷入代价昂贵的诉讼案件,并导致收入损失以及客户或者骨干员工的流失。商誉风险评估是企业目前全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看法以及当前环境下企业运营能力的估测。这样,企业内部控制便又增加了一项控制关键性商誉风险的职能。然而,综观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这一最基本目标,国内外已有权威研究报告,却并没有将之纳入,其实商誉资产项目是最具有不确定性而需要内部控制保障的。

商誉资产以单独报表项目方式列示于企业经营资产中,预示着商誉资产是企业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价值创造在于培植企业价值管理能力,就是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更高效地利用全部资源,尤其是新吸纳的社会资源与市场份额等。从企业本质角度看,只有四类资本完整体现在企业中并实现了最优组合,则该企业才存在商誉资产,即商誉应被界定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三者有效配置及充分利用。

将传统财务报表基于会计要素性质的列示转变为基于企业经营活动性质的列示,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对会计数据的重分类与新披露方式而形成的会计信息,但会计数据的任何分类披露都对应着相应的治理性,是财务报告对企业本质的描述关系被重新认识(界定),两者间的演变意味着较高信息转换成本的存在,而且这需要更高的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支撑。这是因为作为会计系统结果的财务报表从最初的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对应演变为与部门分工的对应,以实现会计信息责任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继而要满足对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反映,并直至其背后的行为文化。只有基于这样演进逻辑的会计信息才能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即提高企业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更准确地预测到决策所产生的效果和收益。

【参考文献】

[1] IASB. Discussion Paper Preliminary Views on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R]. iasb.0rg.2008.

[2] (美)E.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王澹如等,译.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3] (美)A.C.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杨树滋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篇(6)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从系统论的角度上看输变电网络既是电力网络的重要子系统,又是电力网络的功能部分,是电力网络完成电力长距离输送、电能有效转换和电力合理分配的系统性作用部分,输变电网络的稳定和安全是整个电力网络系统稳定和安全的先决条件。输变电网络巡视是经过电力工作者多年经验和实际工作总结出来的维护电力网络稳定的有效措施,既是电力工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消除电力故障和排除电力隐患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输变电网络的良好运行,才能有电力系统的稳定,也才能有电力事业的最终发展,可见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的重要。提高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质量的首要工作是提高电力工作者对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重要的认知,在对当前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经验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掌握日常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方式,在做好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中周期和内容等技术要点控制的基础上,找到做好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应该遵循的技术措施,希望对电力行业从事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起到技术强调和提醒的作用,以便使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更好地推向技术化和规范化。

1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的内容

1.1日常性输变电网络巡视

根据输变电网络的设计和工作规范,采用周期性、定期性的巡视方法,对输变电网络进行日常性巡视,日常性输变电网络巡视以检查外观、了解情况和发现隐患为主,同时应该根据巡视的线路和时间做好输变电线路安全和保护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1.2特殊输变电网络巡视

夜间、特殊天候和故障期间进行输变电网络巡视行业内称为特殊输变电网络巡视,夜间输变电网络巡视有利于发现网络转角和分支出出现的污损和放电;特殊天候输变电网络巡视有利于及时发现在特殊状况下输变电网络的故障,以便随时排出;对于已经产生故障的输变电网络进行巡视,应该以找出故障原因为主,注意巡视时的人身安全。

1.3登杆检查

对于输变电网络过高、隐蔽等不易通过观察外观而发现的问题、隐患和事故,一般采用登杆检查的方式,对于元器件松动、避雷针虚接等问题登杆检查有着独到的作用。

2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的周期

确定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的周期一般应根据网络负荷、自然环境、网络设计和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对于需要特殊巡视的输变电网络,应该根据灾害天气发生和输变电网络运行状况进行确定。对于登杆检查,应该结合电力元器件使用效果和科学测量而确定。

3输变电网络巡视工作的技术内容

3.1输变电网络组件的巡视

检查杆塔根部有无腐蚀,基坑培土是否松动,螺栓有无松动、脱帽、绑线,铝包带是否牢固完整,电杆焊接处有无开焊,杆塔部件是否完整固定,组件有无腐蚀、生锈,杆塔上有无鸟巢及其他攀藤植物。绝缘子有无裂纹、破碎、掉碴、脏污、变形、开口或锈蚀。开关安装是否牢固、有无变形,断路器触头接触是否良好,引线与设备连接处有无松动、发热的现象。

3.2输变电网络的导线巡视

导线有无松弛、破股、锈蚀,导线跨越公路的距离是否足够,导线有无断股和弧光放电的痕迹,导线与杆塔的距离。

3.3输变电网络的沿线工程的巡视

首先,输变电网络的沿线工程有无妨碍或危及输变电网络的安全运行,材物堆积、天线、烟囱是否危及安全运行,输变电网络附近的树木、树枝是否影响线路安全运行。其次,相邻近的电力、通信和电缆工程是否影响输变电网络安全运行,输变电网络附近的河流、沟渠边缘杆塔有无被水冲刷、倾倒的危险。最后,输变电网络的沿线工程防护区内高大机械及可移动设备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时对输变电网络的可能性影响。

4输变电网络巡视中应用的技术措施

4.1输变电网络日常的技术管理

首先,以电力巡视工作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的巡视,注意巡视工作的技术应用。其次,对于输变电巡视中发现问题和隐患应该进行规范登记,明确记载线路、杆号和内容。最后,将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向维修人员和上级进行移交和汇报。

4.2提高输变电网络巡视的安全性

首先,在输变电网络巡视中发现具有安全问题的缺陷和隐患应该及时上报。其次,巡视工作应该根据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新人不得单独巡线,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巡线工作安全负责人。其三,对于夜间巡视、特殊天气巡视、山林区巡视至少应保证两人以上组队巡视。最后,注意巡视时的安全方式,夜间巡视应行走与输变电网络外侧;大风、雨雪天气应在输变电线路上风口行走巡视。

4.3提高输变电网络特殊巡视的技术规范

首先,事故巡视中应该始终认为输变电网络处于带电状态。其次,对于恶劣天气和特殊环境应该加强对电力网络特殊部位和器件的巡视。最后,当输变电网络出现断落或叼悬时,不应擅自处理,应该做好事故区的安全范围控制,及时上报,以更安全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实现输变电网络的安全稳定,才能有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但是电力行业内部的认知,也是全社会的共识。输变电网络巡视对于输变电网络的安全稳定有保证作用,也是输变电网络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发现输变电网络问题、排除隐患、消除故障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输变电网络巡视人员应该提高对巡视工作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根据巡视内容和周期做好例行巡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做好夜间巡视、故障巡视和登杆检查,将输变电网络的巡视内化于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将输变电网络各种问题、隐患和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实际工作推进输变电网络功能的稳定和运行的安全,为社会和经济提供安全的能源和稳定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7)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有理论指导,同时还要遵循实践当中的经验,是融理性思维和技术特性为一体的编辑活动。网络的编辑流程优先对网络新闻作品进行选择优化、加工创造、完成美化、媒体结合、扩散传播,这是网络流程过程分类。从网络编辑过程来看,可以分为网络新闻页面设计、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网络新闻评论特点等。在网络编辑活动当中,网络编辑一直坚持的是开发开发原型作品,要最大限度的组合、优化成为可以向公众传播的新闻成品。网络的新闻编辑活动是有序的,它要按照客观规律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编辑过程。在有序的编辑过程当中有几个环节需要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范进行一环扣一环地相互约束,吧整个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成网络编辑活动规定的各项任务。

网络新闻媒体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分为有计划调研、选题、脚本设计、组织素材、加工集成、后期服务等。在新闻的制作过程当中选题和审读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选题是新闻制作的向导,审读是新闻制作的优化作用。网络制作过程的有序的程序是新闻编辑顺利进行的保障,可以让新闻编辑工作顺利进行和有效的实现目标。网络新闻在编制过程当中要超过文本的结构,在新闻的编辑过程当中需要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等,网络新闻需要根据网民意愿来制作,需要制作非线性链接,而且还要不受网民的地点点击,根据网民自己想看的内容去看。

1.3 新时代网络新闻的交互式特性

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时代,向着网络科技时展。现代科技当中的由于电脑的容量大、信息多、检索方便等原因,网络新闻正在慢慢代替传统的纸质新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的选择性大大增加了,让编辑活动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网络新闻的编辑也在不断的加快,在以前网络新闻不成熟的时候需要作出大量的工作,现在做到了及时播出。传统的媒体编辑活动都是单向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媒体的编辑活动由单向式的转变为双向式,这样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网络新闻要做到改编作品随时补充新闻的信息和资料,把多余的文字删除,让编辑活动更加灵活互动,由以前的静态变为了动态新闻。

2.1 传播时效规律

网络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价值的优化,新闻编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编辑价值观指导下,编辑者对新闻编辑活动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对新闻稿件会存在不同的评价和取舍。新闻编辑活动的价值观基本要素是角色认定、社会规范认识、价值选择等。在现代的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发生了变更,尤其是及时性和全时化之间的关系处理,网络新闻的全时化和新闻自身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新闻的理念是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质量的保证,新闻在人们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对最近发生事情的报道。网络新闻的发展把新闻的定时性拓展成了及时性,让新闻的时效性更加先进,网络新闻要求的时效性对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要求更高,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价值观与时俱进。

网络化的发展给传统新闻编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新闻从时间到空间、主题到客体都发生了交互化、立体化和技术化的复合式改革。传统的新闻也把握好了这次改革的机会,充分的利用了网络技术发展原有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的方便借助网络来发展自己。网络版新闻是把传统新闻和网络技术融合起来打造出的新产品,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网络新闻在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下,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新闻的编辑人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背景。网络新闻具有双向或多向夸领域交融,需要多向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编辑活动,这就要求编辑主题的网络新闻编辑部在是一个单纯的网络编辑人员,需要集新闻写作、编辑和制作为一体的的结合。在现代的网络编辑活动当中,要以网络传播技术的交融点为基础,构建一个复合型网络新闻编辑主体,这是新时代下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规律。

2.3 及时性互动规律

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当中,从网络新闻的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整个编辑过程是动态的、及时性的。网络新闻在进行编辑的时候,编者要根据作者和网民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作者和网民的反馈的信息成为新的编辑的起点,这样可以让编辑过程一直向前发展。在这种动态的编辑过程当中,网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编辑过程当中要及时与网民、作者进行信息的沟通在编辑过程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网络新闻当中,作者和网民的反馈信息是网络出版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网络编辑过程当中要及时获取网民和作者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网络编辑的计划,提出新的编辑方案,让网络新闻及时更新。

3.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活动在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当中,网络新的价值判断和新闻的规范是要和社会相统一的,要符合社会变化规律这是网络编辑的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的核心环节就是选择题材进行加工,需要编辑者进行各种的具体的、特殊的编辑活动,网络新闻的编辑需要各种不同的原则、方法、手段和因素,这是一项复杂的编辑过程,需要现在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成品。

参考文献

[1]贾军.浅析网络新闻标题的编辑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3,15(133):421-422.

篇(8)

1.1网络协议结构当前网络编码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部分还是在网络层方面,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有机结合,是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有一部分研究已经深入到网络编码如何有效结合协议结构中其他协议层,例如网络编码与MAC层协议或者与传送层TCP协议等等的结合问题。因为网络编码的特性与传统网络数据通信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不更改已普遍应用的传统网络协议,将网络编码与其融合将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网络编码对网络协议结构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后来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研究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结构提供了框架性借鉴,使得网络编码能够与传统的网络协议有机融合,提高网络通信性能。

1.2数据传送模型网络编码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数据智能化处理,这主要是通过对编码策略的设计来实现,而码构造算法是编码策略设计的基础。码构造算法主要是针对网络中间结点的编码方式,它需要保证目的结点能够有效识别出传递的编码信息并进行正确解码。所以码构造算法包含了编码和解码两个内容,并且要求其算法复杂程度低,易于实施应用。码构造算法主要有三种:代数型、线性型、随机型。线性网络编码能将中间结点接受的各路信息进行线性组合,这种编码运算较简单,所以得到了普遍应用。

1.3路由协议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数据的传递效率和性能,它是能够将网络编码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基础,而且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为以后开发新的网络提供借鉴和指导。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独立路由协议和编码感知的路由协议,它们主要的不同点是路由协议产生的过程中能否主动编码,也就是说路由协议是否能够提高编码的利用效率。

1.4数据传输性能保障机制实际应用中,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传输的突然性和网络拓扑结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例如造成数据丢失或者传输延迟等。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应该结合实际的网络环境,研究出能确保数据正确传输的保障机制和编码策略,尤其需要尽可能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和保证数据可靠传输。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中,利用QoS保证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已研究出来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建立数据延迟时间的模型,从模型中找出延迟的解决方案;利用多速率编码器来分析各路中传输速率不同的数据,从而减小数据在编码器中的传输时间。

篇(9)

中图分类号:TN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60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在我国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低压以及超高压的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开始向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进行新建和改建,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对建立数字化的变电站,发展高科技的变电站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从网络通信技术的分析出发,着重介绍网络通信技术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1 网络通信的概述

1.1 网络通信结构的组成

一般来说,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间隔层,它主要是用于与现场的一次设备信号进行控制连接,它包括一些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以及操作装置、切换装置和自动安装装置等设备和设施;另一个就是网络层,网络层是用于构建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的一个网络数据传输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完成一些数据的传输;还有一个则是变电站层,变电站层与其他两个层共同来完成SCADA以及各种变电站管理的功能和其他辅助功能,从而为变电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变电站监视、管理和控制的功能。总的来说,在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网络层连接间隔层和变电站层,在整个系统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通信技术分析

首先,现场的总线技术。在通信技术中,现场总线技术是其基本的技术要求之一。基于网络技术的现场总线在整个通信速率以及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都高于一般的技术,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成为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主流通信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现场总线技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这是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一个瓶颈。在现场总线技术中,V变电站的通信节点在超过了一定数量时,其整个网络性能就有可能会迅速下降,从而影响了较大型的变电站对通信的要求。

其次,串行总线技术。串行总线技术在早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串行总线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串行总线技术的通信速率较低,导致在需要进行实时的大量数据传输时力不从心;另外,串行总线技术往往会在采用星型的拓扑结构中对系统沾点和功能的扩展带来一些困难;即使在使用总线型的拓扑结构中,串行总线技术也会因为无法实现平衡传输而导致主站共享网络资源的缺失,并且运行开销大、效率低。一般而言,在整个通信技术中都只会设置一个主机,这样就无法超越多主机技术带来的优越性能,由于运行效率低、性能低下,网络通信技术的设计就会比较复杂,而且其规模也相应的会比较庞大,因此,串行总线技术相对于现场总线技术而言,已经无法满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场总线技术。

另外,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以太网为代表的局域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的两大网络技术主流。相对于前面两种技术而言,以太网技术更具有先进的网络竞争机制和更为成熟的运行环境,以及廉价物美的网络协议。发展以太网技术,是建立和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一个必然趋走向和发展目标。TCP/IP协议更加凸显了其在网络通信技术中的作用和意义,而以太网和互联网把TCP/IP协议结合起来,逐渐成为当今网络通信技术的核心。

1.3 网络拓扑结构

在对网络通信技术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通信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的拓扑、总线拓扑以及环形拓扑结构等。其中,在星型的拓扑结构中,任何一个连接只涉及到网络集线和站点,对控制介质进行访问,其访问方法比较简单,而且访问协议也比较简单。另外,单个的站点对故障的影响也只会是一个站点的影响,不会对整个网络产生影响,这样就比较容易对站点进行检测和隔离故障的检测,方便对整个网络进行重新配置。因此,在变电站的应用中,星型的拓扑结构是在变电站应用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双向网络通信已经成为变电站内网络通信的主要标准之一。

2 变电站对网络通信技术的要求

建立数字化的变电站,发展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还要着重分析变电站对网络通信技术的要求。

2.1 功能要求

把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实时信息的交换,对变电站系统而言,网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个,在变电站中,建立一个实时、可靠的网络通信系统是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核心要求。网络通信技术要把站内的各种智能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就必须支持各种通信接口,并能够满足网络通信的标准化。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网络通信技术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和效率来对变电站事件进行实时传输和存储。

2.2 性能要求

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对网络通信技术具有以下几点性能方面的要求。

首先,可靠性。在变电站中,电力生产具有连续性和极高的重要性,可靠性是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的最基本的要求。网络通信技术必须避免变电站的个别装置和设备的损坏,从而导致整个站内的通信终端。因此,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应用,可靠性是建立数字化变电站的首要条件。

其次,实时性。在变电站工作中,对数据的检测和控制,对信号的保护和遥控,这些要求都是要进行实时的传输,以便保证整个变电站的正常运转。这就对网络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网络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有效的实现实时性,保证信息能够在站内的通信网络上的快速的传送。

另外,安全性。站内的通信网络是对自动化进行调度的一个系统,它通过IED设备进行连接,从而保证其向外扩展,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必须有效的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在总体的设计中,按照国际标准对硬件的借口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安全通信协议,保证传输信息的安全性。

3 网络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具体应用

3.1 常规双网通信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双网通信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网络传输层还是在网络应用层上,都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定。双网装置一般采用双网冗余传送的方式,即在UDP协议中使用DNP协议,保证数据在双网的传输上同时被发送,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设备在进行传输时发生重复发送。

在收到数据之后,站内的相关设备需要先与缓存的、已经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消耗接受设备的CPU资源,而且还增加了设备缓冲的空间和数据处理的时间,方便了数据的传输,实现了实时性。

3.2 变电站的数据通信和组网

数字化的变电站采用工业级的IEC61850以太网交换机,并通过光纤环网进行互联操作,从而实现变电站内的信息连接和传输。各变电站内主要的IED有保护装置、直流装置、电量计费装置等。通过变电站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和IEC61850协议,变电站内的各种配置实现了高性能的通信管理机制,采用与主机一体化的工业级嵌入式计算机,就地组织安装,实现多模式的通信接口总汇和设备信息。在IEC61850协议中,110KV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需要采用以太网;而110KV以上的电压等级则需要采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双以太网装置。

3.3 网络通信技术的实施方法

首先,变电站站内的光纤实现网络化。站内的一、二次设备之间实现数字化的光纤通信,这些二次设备包括跳合闸、状态信号、数字化传输以及故障警告等。其次,建立全站统一的标准化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模块、数据模型、统一的通信协议以及无缝交换等,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各种设备在建立统一的共享信息过程中,具有互操作性,把这些功能进行组合优化,经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监视和自动化控制,实现综合自动化。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一次设备。通过对一次设备的检测,将检测信号和被控制的操作驱动进行回路,采用微处理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对变电站内的二次回路信息进行逻辑回路和可编程控制,以光缆和通信电缆来代替户外和控制室的二次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降低变电站的成本,提高自动化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数字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网络通信技术是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将会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并会继续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也是未来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参考文献:

[1] 隼军平,盛万兴,王孙安.新一代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3):32-34.

[2] 李兰欣.基于IEC6185O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体系的研究[D].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3.

[3] 丁书文.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选型[J].继电器,2003,3l(7):37-38.

[4] 朱大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J].电工技术杂志,2001,4(2):48-49.

[5] 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23-24.

[6] 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展望[J].华东电力,2006,34(8):52-53.

篇(10)

2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

网络编码在网络数据通信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些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展开了对网络编码的研究,并且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2.1网络协议结构

当前网络编码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部分还是在网络层方面,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有机结合,是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有一部分研究已经深入到网络编码如何有效结合协议结构中其他协议层,例如网络编码与MAC层协议或者与传送层TCP协议等等的结合问题。因为网络编码的特性与传统网络数据通信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不更改已普遍应用的传统网络协议,将网络编码与其融合将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网络编码对网络协议结构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后来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研究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结构提供了框架性借鉴,使得网络编码能够与传统的网络协议有机融合,提高网络通信性能。

2.2数据传送模型

网络编码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数据智能化处理,这主要是通过对编码策略的设计来实现,而码构造算法是编码策略设计的基础。码构造算法主要是针对网络中间结点的编码方式,它需要保证目的结点能够有效识别出传递的编码信息并进行正确解码。所以码构造算法包含了编码和解码两个内容,并且要求其算法复杂程度低,易于实施应用。码构造算法主要有三种:代数型、线性型、随机型。线性网络编码能将中间结点接受的各路信息进行线性组合,这种编码运算较简单,所以得到了普遍应用。

2.3路由协议

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数据的传递效率和性能,它是能够将网络编码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基础,而且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为以后开发新的网络提供借鉴和指导。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独立路由协议和编码感知的路由协议,它们主要的不同点是路由协议产生的过程中能否主动编码,也就是说路由协议是否能够提高编码的利用效率。

2.4数据传输性能保障机制

实际应用中,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传输的突然性和网络拓扑结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例如造成数据丢失或者传输延迟等。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应该结合实际的网络环境,研究出能确保数据正确传输的保障机制和编码策略,尤其需要尽可能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和保证数据可靠传输。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中,利用QoS保证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已研究出来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建立数据延迟时间的模型,从模型中找出延迟的解决方案;利用多速率编码器来分析各路中传输速率不同的数据,从而减小数据在编码器中的传输时间。

上一篇: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下一篇: 规范执法监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