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6 16:03: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课堂教学艺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

篇(1)

生物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新课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结尾,亦如画龙点睛,还会使全课内容再起波澜,并为整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何精心设计好一节课?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会学得较好。如果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那么学生就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处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可以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肝脏剪碎放入试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顿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即可看到木条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课,效果是很好的。

三、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课的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理解了要掌握的知识。

例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次。为什么它不结种子?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就比较扎实了。

四、课堂教学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需要记忆。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记忆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扎实。

五、课堂教学要留心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来实现。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授课时数最多的必修课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作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其实,及时挖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体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而且对其他同学也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六、课堂教学要关心学生似懂非懂的回答

学生有时在作答时,并不能答得很完整,他们的回答有时是似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落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巧妙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低造成的"。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气温低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作短日照处理,终于在夏天开放了。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气温并不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中暴露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 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故事去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八、课堂教学要积极搞好师生关系

老师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很难与我们沟通,有些学生在自己或知心朋友面前侃侃而谈,而在教师面前或而大庭广众之下却结结巴巴或闭口不言。

其实,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关系,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促使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多关爱学生。除了关心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真诚关注调皮学生。如每次考试表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外,也要发现成绩不理想学生的优点并给一点鼓励性 的言语。同时,学生有了错误,要用正确的态度、方法、角度进行批评,帮助学生一起战胜困难,改正错误。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课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发言,勇于向老师说"不",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百家争鸣的论坛。多信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这样师生关系就更近了,课堂就更加和谐了。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21-01

在探讨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对语言艺术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艺术性语言是具有美感,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将其和生物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能够让其承载知识信息,所以还具备了知识性和教育性。生物课堂使用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能够满足以下的一些特点需求。

1 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性语言特点

1.1 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生物方面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生物教学必然要使用要科学术语,因此科学性的语言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科学性语言应该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主体以及生物学规律进行很好的阐述,使用语言来对一些生物进行解释和描述,使其更加生动,贴近现实情况。语言准确性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生物教学教师除了能够有扎实的课本知识基础外,还应该能够对新的概念、信息、观念进行了解和学习,不断的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自然的阐述和描绘出来。

1.2 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1.3 生动性和趣味性

生动的教学总是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是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功底,能够将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进行具化的描述,且容易理解。生物课使用的语言生动是必须的,而趣味性需要以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基础,不能够将内容进行过大的夸大和篡改,使其故意有趣,和实际偏离,因此这需要教师去多琢磨。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生物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风趣性上。在讲到植物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样的讲诉,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植物的命运是不幸的,植物从来不会主动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来,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摄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远处十食物链的最底层。课堂的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已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1.4 情感性

生物课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进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会有情感的交流,教师除了在课堂对学生给予关系,课后也应该主动关心学生,对其心理进行启迪。通过使用情感性的语言来将情感升华,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拂去心灵的尘埃。能够感染人的语言和富有激情的语言,都是可以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共鸣其内心,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2 增强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2.1 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学生喜欢风趣幽默的对话,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容易。进行知识传递的时候应该准确,语言不要模棱两可。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如果是以兴趣为基础,则会获得非常好的动力,因此真正能够引导学生的还是兴趣。学生抱有兴趣来学习,其思维更加活跃,观察能力也更强,记忆更加深刻,这些都是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的事情。

2.2 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教学和生命不可分割。生物教育既是一种既得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学生学习到的还有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尊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除了有生命的美,还应该有语言的美,我们学习的时候,很难看到实物,使用语境和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是我们使用比较多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意识的去创造出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的艺术性来引发想象,这样可以获得较为美好的感受。

3 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是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课程可以顺利的完成。

篇(3)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教学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幽默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进而意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下面对教学幽默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方法

1.1 联想迁移法

生物学知识或原理理论性较强,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学生更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这教师时可联想生活中的实例:巧妙迁移,对该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将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

如学习人和动物体内脂肪的分布时,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体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皮下”部位可让学生联想胖人的手脖子像“猪蹄”;“大网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将军肚”或“啤酒肚”,抑或联想杀猪时在猪的腹部看到的那一层厚厚的板油;“肠系膜”部位可让学生联想杀鸡时看到的鸡肠子上的那些花油。

1.2 借题发挥法

教师对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暂停其本意的顺向发展,旁逸斜出做出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出彼意,亦能形成别有意味的幽默。

如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做为“伴性遗传”一节的新课导语时,便可适当发挥一下:雌兔在那里“暗送秋波”(眼迷离),雄兔却急得“抓耳挠腮”(脚扑朔);当它们同床共眠在一个被窝时(两兔傍地走),却难以分清何为雌何为雄。

1.3 歌唱抒情法

“独乐乐,与人同乐,孰乐?”教学中将歌曲、影视独白顺手拈来应用于课堂,亦能妙趣横生,这样适当幽上一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减数分裂”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时,便可唱上一段:“我和你,手牵手,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时,大声吼上一句:“该分离时就分离啊,急急忙忙奔两极呀!咿呀唉呀!依依惜别不想分呀!”教师将学生都熟悉的歌词适当改编,学生笑声四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曲解文义法

曲解文义法指将原来的词句曲解成别的不同于原义的“新义”,类似于脑筋急转弯中的文义曲解。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中人的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来分析人群中男女不同性别的患病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男病多于女病的结论。这时,女同学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而男生却面显沮丧之情。于是,教师说:“我是多么愿意是色盲患者啊!”学生面露不解的神色:“为什么?”教师便狡诈一笑:“要是色盲的话,就不怕别人给我点颜色看看啊!”

1.5 角色定位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现实生活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借用到课堂中,把生物学上的一些概念名词与这些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定位,以便更好地完成生物学教学。

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节时,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和RNA,却说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RNA呢?教师于是就说:“如果把DNA看作是一个国家的皇帝的话,那RNA就是这个国家的皇后,在皇帝和皇后都存在的话,那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果只有皇后而没有皇帝的话,那皇后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她就说了算。像一些RNA病毒就是这种情况。况且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DNA而不是RNA,这就像一个国家的皇位只能由皇帝传位给他的儿子,但是皇后却不能传给她女儿啊!”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明白了DNA和RNA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6 派生演绎法

教学中将一个科学概念,通过派生演绎与之相似的同类概念,进而过度到本节课所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处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学习“种群的特征”一节,导入新课后向种群密度过度时,教师就问学生:“如果要调查某地人口数量的多少,首先应知道该地的人口密度。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学生回答人口密度的概念。借此教师将“人口密度”适当演绎:若调查某地老鼠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鼠口密度”;若调查某地蛇的数量,就应该先知道该地的“蛇口密度”。这样在学生轻松一笑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

2 生物教学幽默艺术的功能

幽默能给人以轻松和欢笑,创造性地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能增加生物课的情趣和魅力。

2.1 活跃课堂气氛

良好的教学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变的轻松而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求新知的欲望,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发挥。

如学习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异同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较阳生植物的低,教师说:“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啊!”学习顶端优势时,靠近顶芽的那个侧芽生长素浓度比其他侧芽浓度要高,生长被抑制程度最大,教师说:“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将学习的气氛烘托到。

2.2 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将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便可在学生轻松的微笑中、意会的眼神里,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这样,师生的心通了,情融了,课堂上就会看到学生阳光的笑脸,灿烂的双眼,既增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又促进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否则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

2.3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而教学幽默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将教学幽默艺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泥潭,达到靠意会而不是靠言传的学习境界。

如复习三倍体无子西瓜和二倍体的单倍体及骡子的不育异同时,教师说,在减数分裂联会时,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存在第三者插足而搞起“三角恋”导致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二倍体的单倍体无同源染色体,那只能“孤芳自赏”而不能联会;而骡子体内根本无同源染色体,就是想“恋”也“爱”不成,所以以上三种情况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而只有同源染色体成对的个体才可有“源”千里来相“会”,产生可育的配子。学生轻松一笑,心中自然明亮。如此妙语碧珠风趣横生,效果极佳,极受学生的欢迎和追捧。

篇(5)

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营建问题空间,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便高涨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空间却非常窄。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发问和提问的积极性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在大力推进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建一个广阔的“问题空间”。本人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问题空间进行了一点初探。

1、教学中学生问题空间“窄”的表现

1.1课堂上不敢多问。好奇心人皆有之,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到儿童,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但大人对于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回避,甚至呵斥孩子。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受到扼杀。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怕此问题太简单与课堂联系不大,被老师拒绝回答。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直没有表现出来。所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要多营造一些问题空间。

1.2课堂上学生没有产生疑点、提出问题。我们现在传统教育,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堂教学别注重学“答”的训练,而忽视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这种现状对于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2、营造问题空间的教学策略

2.1精心设计并上好开头课的艺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头课中,要设置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头课意在达到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1.1通过回顾旧知引出新问题,以营造问题空间。如在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水分代谢中水的利用、矿质代谢中Mg元素的利用,以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作为知识储备,通过日常现象如“叶片为什么是绿的?”、“植物是如何释放氧气?”、“植物如何吃进二氧化碳?”等等激励学生思考,并确立光合作用的过程。

2.1.2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来营造问题空间。讲到矿质代谢时,可以通过根的交换吸附演示实验,让学生针对整个实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物科学史中同样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可用来营建问题空间。如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先向学生介绍色盲症发现的故事,然后提问:什么是色盲?为什么道尔顿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妈妈却正常呢?这与性别是否有关?这些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兴趣。

2.1.3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实来营造问题空间。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好导语像磁铁,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在开头课中让学生接触到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这是不管问题有多难,也要力求解决,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2.2引导学生自己营造问题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唯恐讲漏了某个知识点或讲粗了某个题目的解法,每节课让学生享用的是只需受用、无须挑拣的知识大餐。学生理所当然地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恰当选择,可不讲的,就放手给学生讲;必须讲的,也要尽可能少讲,甚至有意漏讲或错讲,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如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当小老师讲到植物是自养型生物时,很多同学会质疑:菟丝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养型生物呢?猪笼草可以捕捉昆虫,消化昆虫,它从同化作用分析又该属于什么类型?猪笼草以光合作用为主嘛?人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人是不是兼性生物呢?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

2.3营造讨论、争论的艺术空间

英国作家伯纳也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几十个人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获得几十种思想。”因此,在合作中交流,能实现互补。

把同学争论的问题或者意义深远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营造讨论、争论的空间。当然问题应该是学生普遍能投入思考,而个人智力又能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争论。

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从而完成自己的设想。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建立学生间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3、营造问题空间所需的环境

3.1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由于“闻道”有先后,年龄有大小,师生间的心理总是有一段距离,若教师不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距离就会越拉越大。所以,课堂外教师要多渠道地找学生谈话,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

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离奇的问题予以肯定。这样,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就避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2教师良好的素质,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营造问题空间的关键。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教师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性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面对学生大量的问题,不仅不要怕被学生问倒,而且要为你能被学生问倒感到高兴,这说明你的问题教学有一定成效。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和学生讨论交流以及课后和学生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总是恰当地设计给学生营造一定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新课之前,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对旧知识加以概括,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二、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 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 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 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 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实验操作导入新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五、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节的设置和安排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只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提问同样可以导入新课。如在讲到《组织和器官》时,我先提问学生:“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问:“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植物体的呢 ?”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片刻后,我告诉学生:由细胞构成植物体,先要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构成植物体。那么,细胞又是怎样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呢 进而转入新课。

六、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图,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图若干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到《花的结构》这部分时,因时令已进入深秋,鲜花少,不宜运用实物教学,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很重要,怎么办 我选择了课本封面的“金茶花”图导入新课。一上课,我对着这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两朵花的结构吗 学生每节生物课都接触到这幅图,却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乘势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花的结构”方面的知识。

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如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等,然后再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满山春色,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你们没想到吧 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地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斗争现象。或者放一段动物世界录像作为导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八、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7)

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包括:

一、语言点拨

1、助点。助点就是辅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动物”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地、从旁地、暗示地、曲折地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这样可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二、体态点拨

1、动作点拨。动作点拨是教师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方式。例如讲“蚯蚓运动”时,教师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缩地运动,同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比划。这样就使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目光点拨。目光点拨是教师以目光为载体,十分巧妙地把教师要表达的十分复杂的愿望、态度、情感迅速传递给学生的点拨方式。例如,上课铃一响,学生便向教室鱼贯而入,此时教室里嬉闹谈笑声还会此起彼伏。教师走上讲台若以严肃的目光扫视全班,或紧盯调皮的学生,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学生马上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再譬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若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若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若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便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篇(8)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9)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篇(10)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的规律,设疑置悬,使学生急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八年上册的“性别和性别决定”一节的教学初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学生们都很快地答出“受精卵”,于是我继续设问:为什么有的受精卵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别呢?同学们想知道生男生女的秘密吗?面对一系列新鲜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作答,但又迫切想知道为什么,由此形成了一种“知识饥饿感”。既激发了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渴求,又为顺利进行新课的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

新课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一般,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进行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重点或难点内容时,巧妙的设疑导入犹如画龙点睛,学生通过学习解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要点,加深对知识的领悟,牢固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导入应融于诗情画意、故事色彩之中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到生物学教学的导入环节中,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才智,启动自己的知识库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并把与教材有联系的蕴含于教材以外的教育因素和智能因素挖掘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两栖纲代表动物“青蛙”时,我引用了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作为导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句既达到了点出青蛙的生活季节和生活环境的作用,新颖别致,也使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审美,活跃了思维,优化了对知识加工的积极性和效率,增进了身心的健康。

上一篇: 节能和能源管理 下一篇: 初中物理替代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