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职业规划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社会对职业规划缺乏认识
我国社会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厚。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在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已成为一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二)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建立和初步起步阶段。第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而用人机制市场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数,这使得高校不得不追求高就业率,而无从顾及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涯咨询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普遍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时,往往感到新鲜,尤其对一些测评工具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在职业规划方面社会整体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所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一)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建立期,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和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职业知识,梳理自己面临的职业选择,加强职业准备,把握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避免盲目的职业变更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个人想象的基础上,缺少现实的印证,更缺乏实践的检验。如果毫无准备地从学校步入职场,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加之大学生们的职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甚至出现盲目跳槽,职业满意度低下的状况。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二者相互促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
首先,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他们的思考,让大学生自发成长。必须避免为大学生提供答案,或者代替他们做出选择的不良行为。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重视人职匹配。传统的职业指导在高校的作用在于提高就业率,而职业规划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这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职业,而并非仅仅追求低层次的就业。最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大量调研与跟踪以及反馈信息来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大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而其形式则可以延伸出职业测评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个别咨询辅导、团体培训等等。 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除理论学习以外,应当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注重实效性。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及早开始进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的探索,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任务。
五、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职业规划并不是封建迷信,不是对人进行简单地分类或贴标签,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其次,职业规划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做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而完成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因此,大学生只能将职业规划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夸大职业规划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规划本身产生依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9-01
1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背景
1.1 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自身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得出仅有67%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明确了的,而接近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不够了解的。近些年来,我国的制定职业规划的大学生的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但是上升的速度却是较为缓慢的,另外很多制定了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不准确,这就导致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是不够科学的并且是存在着盲目性的。[1]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是不理想的。
1.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1)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人才频繁的流动性。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以及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的流动性很频繁,即使这能为大学生积累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经验,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能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定位,帮助他么认清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激烈的竞争的需要。现阶段,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学生就业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应届生,现阶段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因此,岗位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工作经验本并不丰富,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2]因此,只有尽早的制定职业规划,完善知识储备,树立职业目标,以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
2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2.1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应具备科学性
首先,大学生应准确并且科学的评估自身实际条件,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自身的兴趣爱好、技能学识、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事人员的要求当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只有对自己足够的了解,制定的职业规划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其次,还要准确的评估职业生涯的机会,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主动的去分析组织的内部环境以及社会的外部环境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是不是有利的,也包括了对自身的短期发展机会和长期发展机会的评估。这样大学生才能正确的选择其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最后,还要准确的认识和分析周围的各种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明确自己是否适应社会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的变化,如果发现自身是不适应环境的,大学生才能调整自身,从而适应环境的实际需要。
2.2 职业的选择应具备合理性
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自己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也是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最佳的结合点。而怎样才能使职业的选择具备合理性呢?这就要求了大学生必须对客观的宏观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对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剖析,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对自身的职业的发展的定位才是准确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不但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人格气质、技术能力等内容与其价值观整合到一起,形成准确的职业期望,同时更要弄清楚社会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口行业的发展情况,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紧密结合,找到影响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关键因素和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所作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才是最合理的。
3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施方法
3.1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what”法
这种方法也是一些心理学专业和一些职业咨询机构通常采用的方法,而五个“what”则分别为:What are you?What do you want?What can you do?What can support you?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就是要求人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刻的反思,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第二个问题“我想干什么”就是指对大学生心理趋向的调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标和爱好是会改变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趋向稳定的;第三个问题“我能干什么?”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职业定位最基本的要素还是要取决于他的能力,而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则要取决于他的潜力,通过其对事物的兴趣、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并且及时更新以及做事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法充分了了解大学生的潜力。
3.2 SWOT分析法
大学生应详细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评估各种机会和风险,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1)优势分析就是指分析自己出色的地方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学生以往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经验以及工作经验中分析,找到决定学生取得进步或成功的因素,找到性格优越的方面。(2)劣势分析就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的方面,可以从学生的性格弱点和过往的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分析,从而找到自身的差距,认真对待并找到完善自己的方法。(3)威胁分析是指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对自身有威胁的方面。如竞争对手实力的增强、用人单位体制的转变、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利用SWOT这种方法进行分析,权衡各种机会,从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毕业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成功就业,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各大高校要想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学生要想在毕业后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就必须在学校的帮助下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提前的制定好适合自我并且适应市场的职业规划,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安排和规划,在实施职业规划时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适当的调整职业规划,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概述
卢红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就是个人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和设计,在对个人与社会因素分析的前提下,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利用各种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 [1]。国外大学生职业规划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主要表现出了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开展时间长、范围广、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2]总体而言,职业规划有如下特点。
(一)个性化主导。职业规划的制定基于大学生对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和解剖,而每一位大学生有不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所以大学生设定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等情况是不同的,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人化程度高。
(二)体现阶段性。大学生做出的规划以目标为导向,要完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标,需由阶段性目标做铺垫,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包含不同内容和方式。因此,职业规划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现阶段性发展模式。[3]
(三)战略性显著。根据对自身情况分析的分析对未来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预测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在将来的发展目标,因此,职业规划体现了利用战略眼光看待未来的特点,即站在大学阶段用战略眼光审视将来的发展。
(四)要求持续性。职业规划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以阶段性任务为阶梯,不断向总目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基础不断实现新的提升,前后阶段联系性强。保证持续性才能保证职业规划的完整,发挥职规的效果。
2 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与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以北理工为例,由于该校理工科学生为主,其学生普对自己的认识普遍不足,多表现出不清楚、不明白的现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都缺乏深刻理解,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迷茫现象,不知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正确职业规划基A。
理工科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自我思考时间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行为更少。由于没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难以有职业规划行为,进而就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影响大学生正常毕业找工作,甚至整个职业人生发展。
(二)职业规划资源数量少与质量低。职业规划的课程和专业教师资源配置较少,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资金投入较少,引起的矛盾是职业规划资源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差距较大,加之职业规划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课程,从而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专业职规课程的需要,导致理工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根据现在职业规划的教学效果来看,表现出的最大不足为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职规教育的老师凭个人经验从事职业规划工作。因此,职规教育中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理论作支撑,导致职业规划的质量较低。
(三)职业规划教育效果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教育虽在我国高校展开,但发展水平和范围并没有覆盖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就北理工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多以公选课出现,并且课程的人数有限制,致使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无法掌握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剖析自己情况的专业方法,合理规划的专业技巧,所以大学生欠缺规划或者说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
同时,就现在理工院校情况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是必修课程,属于选修课程,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只有小部分人选修职规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的选修课程很可能校方被取消或者停课。职业规划教育在课程制度上的安排不具有持续性,更不会有好效果。
3 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讨论
(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职规意识启发
1、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应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通过参加比赛、活动、实践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要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就必须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开始向大学生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讲座、学长学姐交流会、职业宣讲会、网络学习等途径和形式,激发并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其主动发掘前进道路,做出职业规划,设立明确发展目标。
2、推广“大学生职业”概念,实现大学职业化发展。大学生也是一种职业,是人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推广大学生职业化概念可帮助大学生上心、负责地度过大学生活。当下大学生精神懈怠和消极心态等情况明显,多表现出没有发展规划。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大学生职业化”概念可帮助大学生端正大学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二)开辟多元化职规信息源
1、拓展职业信息流覆盖面,做好信息交流衔接。高校有必要建立覆盖全校学生的“信息集散地”,让学生触手可得职业规划信息。大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信息流通,信息多、信息广意味着大学生的选择多、道路多,大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适合什么工作。高校应及时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竞赛等信息,促进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社会职业。此外,高校应积极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自媒体,以网络为基础,打造高校信息集散地,实现信息流通无缝衔接。
2、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提供职规实践平台。职业规划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与个人互动协调的成果,如何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与个人的互动,需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接,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在践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让大学生剖析自己性格、兴趣等特点,做出准确自我定位,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正确行为,做到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的良好效果。
(三)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提供个性全程服务,提升学生职规效果。社会工作专业是专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学科,讲究工作的个人化和全程化,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其个案工作与团体工作的工作方法契合大学生职规的发展要求。个案工作的“一对一”模式可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成职业规划个性化发展目标。团体工作的“多对多”模式可利用具有相同特点学生的合力及资源实现共同成长目标。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有效补充,可为职业规划开展提供有效方法和保障。
2、强化家校共建关系,增加职规社会资本。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重要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的汇集空间,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联合的社会资本价值,才能提供大学生职规的良好保障。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构建共建关系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坚实的家校共建关系下,大学生可利用家校之间的社会资本去完善职业规划。同样,家校共建关系也可为大学生实现目标提供多方面的、多类型的社会资本支持,在人际关系、职业资源、先进经验等方面都可为其提供重要资源和人际支持,帮助大学生提高职规效过。
参考文献
[1] 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姚之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下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结合自身特点,找到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将来的职业进行准备,把自己培养成为适销对路的“产品”的教育过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与以往的就业指导并不完全等同。就业指导较多的是关注政策答疑、招聘信息搜集、应聘技巧等层面上。职业规划教育则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1、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
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
首先是“人”。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包括兴趣、特长、性格、理想、价值观、生理特征等内在因素及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家庭、爱情(婚姻)等外在因素。大学生只有对自身条件和职业潜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够确定未来职业领域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机会。
其次是“职”。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社会,包括职业、行业、职位等因素。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地区,职业规划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职业规划时,除了要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要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第三是匹配。要指导学生在“人”、“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职业规划书”。“职业规划书”包括职业目标、实施步骤,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等。现阶段的学习与培训计划重点是在校的学习与培训计划,主要有:课程学习计划、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社会实践和经验积累计划、视野与知识拓展计划、相关证书获取计划等。要指导学生时刻关注条件的变化,从而不断对“职业规划书”进行评估与修订。
2、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就高校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学生的个体特点、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职业需求、适宜的工作岗位、工作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
就社会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及流动的无序性。如果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评价自己,找到相对准确、理性的职业定位,那么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跳槽一族”等现象就得到有效地控制,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会进一步优化,从而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
就学生而言,职业规划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因而,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往往起着独特的催化剂作用。
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职业规划教育非常普及。比如在英、日、美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到了高中,学校就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请专家给孩子们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在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即便在高校,教育效果也不理想。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开设一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举办一些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的还成立了职业规划咨询机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性差。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了系统的认识。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多场职业规划讲座听下来,自己的职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适合自己的职业依然没有找到,毕业后要发展的领域依然不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道路依然是一片茫然。这恐怕也是这类讲座“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大学生渴望的是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2、个性化指导跟不上,系统性差。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着眼于大学生的长远和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师资缺乏,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无法满足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的要求。
学科教师的职业规划教育作用
结合学科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职业规划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学科教师要增强职业规划教育意识,深入挖掘自己的职业规划教育优势,努力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1、学科教师具有教育技能强,对本专业、行业熟悉,与学生接触广泛,与学生的亲和力强,学生容易接受等方面的优势。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更具针对性。由于学生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有利于与学生拉近距离,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2、学科教师的教育与指导符合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的要求。学科教师能够在大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人”、“职”情况的变化随时加以指导,因而教育与指导更符合系统性要求。
3、学科教师数量多,可以满足职业规划教育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大致地把每个班的学生分配给各个学科教师来指导。
4、学科教师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较多。学科教师可以利用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较多的优势,请他们到学校向大学生介绍自己职业发展情况及本专业的就业现状。
加强学科教师职业规划教育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9-01
在规划职业与生涯的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集中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个误区,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规划相混淆了,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经明确了其不同的含义。
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标志,这个适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适合的简单判断就是“人-职匹配”,这其中要分析三个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学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价值观,道德等的内在因素和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内外两方面。二是“职”,“职”就是行业,职业,企业,职位等外在因素(简称为三业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职”互动的和谐适应。从寻找适合职业的角度上说,把职业规划称为规划职业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义。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因其职业理想的实现对个体生涯其他理想的促进和实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职业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于生涯规划。
第二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功利的为找工作而准备。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职业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时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有这种误区的人一是不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二是对好工作的标准有误解。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大学生,其次才是薪酬高。所以说,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适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而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适合的职业,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工作,你会把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那业绩提升的同时必然是薪水的增长
第四个误区,职业规划没有变化快,做规划没意义。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项思考统筹安排。我们说职业规划是考虑了自我,环境,学业,理想,通路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后,结合自身理想价值追求而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职业判断,职业创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案。制定了规划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如考虑不周到,执行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就会有放弃规划而顺其自然的想法。而规划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规划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无关的。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只有在毕业的大四才是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这就是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不相关的表现。
讨论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前提是要考虑大学生个人对大学定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第六个误区,职业规划是大四时才要面临的事情,大一时用不着想。本文的第五个误区已经说明了大学学业是和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规划是有关系的。这里是要从大一与职业的时间相关性和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来说这个误区。
第七个误区,职业规划和日常生活不是一码事,不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活内。在校的大学生们,包括职场上打滚多年的人士都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是不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时不谈生活,生活时不说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上的联系,只是两者在相关性上探讨。
我们说,两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职业影响生活,你所选择的不同的职业会直接导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进入了大学就如同进入了半个社会,是大学生整个人生的转捩点,也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支柱,可塑性强,蕴含的潜力大,在如此关键的时期进行详细而完善的职业规划,不仅对大学生自己,乃至对整个国家的未来都足以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见表1),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还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进行理性的职业规划。
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难点、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更是焦点中的焦点,它关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想解决就业难题,就必须改变原先的就业指导模式。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很好的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认清现实,做好未来的规划。我们在职业规划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价值观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来自社会客观的现实以及家庭的因素影响,这是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得考虑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俗话说的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什么事都得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择业就业同样如此,工作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就业之前当有一番规划。
(一)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发掘自己的潜能。职业规划的目的就在在规划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准确定位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确立合理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合理的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使自己充分了解自己,冷静客观的分析外在的环境,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克服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大学生盲目跟从他人的现象,他们在不了解自己知识水平的情况下,盲目的去考一些证书,结果大费周折也没考上或是考过后发现对自己就业压根就没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丰满自己的理想,使自己的行动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提高自己成功的几率。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若想一生不就此虚度,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绚烂天空,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过程可能很枯燥乏味,很痛苦难熬,但结果却很诱人。人的能力如同地下的石油,只有将它开采出来,它才能发光发热,照亮人间,造福人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想成为圣人,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每个人只有全力以赴,克服自己的缺点,才会使自己离“圣人”更近点。
(三)职业规划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风云变幻,人才辈出,到处充满着竞争的气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恒不变的法则,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至于被淘汰出局,必须事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临阵磨枪”并非“不快也光”,而是手忙脚乱,如今不少大学生都不能坐下来潜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只知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盲目学习,盲目考证,白白浪费了大把的青春年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浪费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兼具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综合课程,注重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其不同于一般以知识掌握为目标的课程。”教育部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更应转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
二、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器”,要想“善其事”,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必先“利这把器”,意识到其对于我们就业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先得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意识。然而光有这一意识还不够,职业规划同很多事一样,受到内外方面的因素左右着。
(一)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自身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掌握某种知识、事物,并经常参与该事物的一种心理取向。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果对一件事情兴趣盎然,就会乐此不疲,创新不断。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并提出了著名的职业兴趣理论。
2.性格
性格是天生的,但会随着后天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一个人的性格和其职业的适应性有密切的关系,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一般来说,外向的人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内向的人更偏向于成熟稳重、沉着冷静,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他们往往会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的计划性、敏感性、逻辑性的职业。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1875-1968)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她们对于人类性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综合荣格的人格分类学说形成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职业性格测试。通过MBTI模型,性格和职业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比较清晰地阐释,经过7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MBTI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到企业招聘选聘心理学测量、内部人才盘点及职业规划、职业测试等众多领域。
3.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或专业活动所应具备的潜能和优势,如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判断能力等。有的人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的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的人文笔很好,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把自己潜在的优势和能力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定会做到事半功倍,在将来取得很大的成就。
4.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效果、作用和重要性的重要评价,它是一个人做出某项行为的原则和指引,是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但有时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导向作用,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会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地方,对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很多大学的专业就是在其家长的意志影响下选择的,其职业选择同样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家长的意志。家长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既是大学生的物质力量提供者,也是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发源地。子女则被看作是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的代表,担负着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责任,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父母的希望。由于很多家长并不懂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等方面的知识,他们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希冀或是周边人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可以“成龙”、“成凤”,他们往往是出于一种比较功利或攀比的思想动机为自己的子女进行未来的规划,例如,看到医生收入高,于是不管这些收入背后是否合法,执意让自己的子女学医;又或者看到公务员地位高,又受人“敬畏”,于是让子女去考公务员;又或者出于收入的考虑或者对子女的过度担心,一味地阻止子女去边远贫困地区或基层去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但他们忽视了价值观的教育,往往会葬送了自己子女的未来。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更是一个人通向社会之前最后一个人才训练场所。学校不仅是有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场所,更是学生成才成人的培训基地。学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成功就业,立足于社会。但目前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往往都放在了招生、学科建设、引进人才等方面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尤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实施方面力量薄弱或根本没有起步。其实,早在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就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大学生职业规划》纳入教学大纲,并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这门课,促进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文件的要求,甚至是敷衍了事。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教学上,职业规划课教学更像是在完成国家的教学任务,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一些学校将其作为考查课进行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对待,足以说明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这样做也向学生释放了不好的信号,学生自然而然会认为这门课不重要,马马虎虎应付就可以了。学校应当在教学、职业规划教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3.社会因素
人都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所以,人不免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会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会使不同行业、企业大起大落,影响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方向和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同样会使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滋生拜金主义等不和谐社会现象,同样会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这时就需要一个主流意识形态来引导大学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前社会这样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状况、法制状况等。政治的稳定,法制的健全将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而传统文化因素更是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价值观选择,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人们职业方向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本身就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因此,我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可能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
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的认清自己,帮助他们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使得大学生的行动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这在当今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但是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则需要我门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各种有利及不利因素,从而把握住其中的机遇,化解当中的风险,在未来激烈地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EB/OL].(2015-05-12)[2015-07-08].http:///kuai_xun_4343/20141205/t2
[2]王忍.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3):106-107
[3]APESK才储.MBTI职业性格测试完整版[EB/OL].(2015-05-12)[2015-07-08]http:///mbti/dati.asp?Rndnum
[4]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6):173-175
[5]桂肖敏,蔡颖.职业规划教育视阈下的职业价值观引导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6):12-16
[6]冯峰.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112
[7]陶积德.浅谈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4(8):214-2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行业和工种间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规划好职业道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好较快地完成学生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现今全球经济不景气,高校持续扩招,学生就业难是学校和社会一大难题,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人的职业生涯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经历多种职业,转变多种角色,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需要做出事先的设想和规划。大多数在校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想要做些什么,期望得到什么,该课程能帮助他们从自我认知做起,进而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在就业初期能够树立合适的职业目标是很重要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实现他们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2.有利于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我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在有限的社会资源条件下,学生自身和学校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近期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未雨绸缪,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后,求职能动性和成功率都会大大增加。做好相应职业前教育,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避免对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仅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平顺,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保障社会安定,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1.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青年人在自我意识上有其特殊性。由于毕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不够,即使主观上表现得很独立,但客观上还不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提高,使他们在制定人生规划时没有积极性,即便制定出了自己的规划也不会得到实施,那职业规划便毫无意义。另外高职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有片面性,表现在对自己的过度评价,与自身能力不符,职业目标无法客观实现;或者心理自卑,在就业工作中面对困难时信心不足,产生消极心理,遇到挫折后不能快速克服,都是对职业发展极其负面的影响。
2.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课堂上得到的学生反馈信息是不少人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理想,只想毕业后找到份工作就可以了,更有甚者以混日子的心态虚度自己宝贵的大学时光,实在是对人生极大的浪费。没有树立职业目标,不重视职业规划都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方向性,迷茫困惑。
3.对职业发展存在理想化倾向
大学生缺少社会劳动经历,往往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带上过于理想化的色彩,譬如对今后职业中的薪资,地位充满美好的想象,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对现状不满,却不注重脚踏实地,循序务实地积累能力和经验,结果常常是到头来也找不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尤其强调职业道路是一个一步一步积累的,不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的职业的话很难能够获得发展空间。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1.树立职业理想
成功者的职业生涯,大多是由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目标开始的,树立适当的职业理想对职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遵循现实原则、层次原则、适度原则、明确原则和灵活原则,还要依目标完成时间,分短期,长期规划制定,并具体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理想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2.自我认知与环境分析
自我认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先行条件,只有在充分的自我认知情况下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方便还处在上升期,自我认知在这个阶段会经历一个明显分化的过程,要通过自我反省,比较,分析来达到了解自己。不仅在事物中要学会积累经验,从失败中获得自我意识,还要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了解自己,他人是反应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任何人的职业生涯都必须依附于社会资源和组织关系环境,懂得分析环境,找到发展的特点,变化的趋势,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宏观的说,环境分析包括有对国际经济形势,社会文化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分析,国内政策法规改革趋势,劳动力质量密度变化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冲击等因素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分析。微观方面,工作环境,组织状况,还有家庭,社交的环境都影响着职业道路的发展。
3.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自我评价,环境分析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理想,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评价实施成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调整。对于高职的大学生,可以采用让他们自己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来培养他们自我规划的意识,制作内容要完整。编制职业生涯规划书时要注意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信息搜集科学,职业目标切实可行。
随着社会和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发突出,实施重点在大学阶段,在他们就业前做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能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文化事业输送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现今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需要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一、背景
1.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倾向、价值观、兴趣爱好、气质等个性特征,结合职业类型、行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过程。科学合理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多少人给自己的人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呢?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丁力做过一项专门的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仅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与过去的几年相比,虽然职业规划的使用人数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所占比例还不够理想。同时在确定了职业定位的大学生中又存在自我评价偏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准确,知识量不足及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把握上又具有盲目性、不科学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仍是不容乐观的。
3.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余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就业形势是多么的严峻,岗位竞争又是多么激烈。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还远达不到社会的认可水平,因此就业的竞争压力就更大了。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及早的树立职业目标,增加知识的储备,从而能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脱颖而出。
(2)多变的就业环境的需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作机会、工作岗位的迅速增多,也导致人才在工作岗位上频繁流动。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在工作岗位上的流动更加频繁。这种频繁流动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调整的机会,积累了工作经验,又表明大学生对自我职业目标的不确定性,更不利于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则可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并客观的、理性的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的转变错误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更好的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适合自我与适应市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能否实现其人生价值。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对大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制定才是科学的成功的规划呢?
1.要具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1)要对自己有科学准确的评估
评估就是对自身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包括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性格、学识、技能及协调活动能力等。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从事人员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对自己了解越多、越清楚,做出的职业规划也才能更具合理性。
(2)要对周围环境有准确的认识
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组织环境。通过对这些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自身是否适应组织环境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怎样调整自己以适应组织和社会的需要。
(3)对职业生涯机会的准确评估
是指个人主动分析社会环境与组织内部环境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包括对长期发展机会和短期发展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以此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目标。
2.职业选择的合理性
职业选择就是自我与社会的结合,是自身能力及价值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合理的职业选择是在科学的自我剖析以及对宏观环境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将二者完美结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理性的思考与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此期间,应将自我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人格特征等与个人价值观整合形成职业期望,同时明确社会价值的取向,所学专业与专业对应的行业的就业形势,注重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理清自己职业生涯发展决策的决定因素和方法步骤,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适时调整与目标把握,大学生职业规划铸就成功
成功就业是所有大学生的期望和梦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掌握以下原则:
1.适时调整规划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情况对规划做出合理调整。著名学者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不同的层次,人们在完成自己的每一级需求后,总是会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发起冲刺,不断提升自己的需求程度。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就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使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2.把握目标规划
大学生在实施规划时,必须要经受住各种诱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判断力,能坚守既定的职业目标,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我本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使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向成功就业的一条捷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提升其职场就业的成功率、实现人生目标及人生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就注重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前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规划,奠定将来成功就业的基础。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国内起步较晚,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商学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大学生职业规划更要求与社会和行业接轨。因此,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文章借鉴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9-02
收稿日期:2015-01-13
作者简介:吴(1978—),女,安徽怀宁人,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研究。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41000-1163006)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一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指导,在理论体系、课程开发、内容建构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1。课程设计也未能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文结合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偏向实践应用型的特点,探讨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成本收益,基于此,在生涯辅导实践中,该理论提出三种水平的职业生涯服务:自我帮助服务(self-helpservices)、他人协助服务(briefstaff-assistedservices)、个案管理服务(individualcase-managedservices)[2]。这三种服务方式分别对应于个体不同的职业生涯准备状态(readiness),即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有效性,该理论用于生涯服务的各个范围,研究者也设计出了大量咨询与辅导材料,该理论能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辅导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商学院大学生毕业流向的特点
(一)以就业为主,注重行业准入资格
对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流向的统计调查表明,这类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深造,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毕业若干年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去继续学习。学生在读期间更加注重考取各类职业准入资格,例如:证券从业资格、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为未来在行业内更好地发展积累条件,获取更多的认可。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就业与行业接轨
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商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相对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富管理行业,在就业时所寻求的职业通常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就业与行业密切接轨,这需要学生对相关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三)注重毕业生实习实践的经历以及专业素养
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实习实践的经历,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相对更加有优势。在进入面试之前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有关专业知识的笔试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熟悉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把握认知信息的特点——系统性、互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认知信息的规律和特点,在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前瞻性。表现在内容上要完整,涵盖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再到评估决策和执行加工的全过程[3]。另外,在信息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别要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个体对信息的反馈,对于认知的信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和预测,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和更为准确的指导。
(二)拓宽认知信息的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上述特点,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帮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去认知信息,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以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来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对于认知的信息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课外还可设计阅读、访谈、参观、讨论等不同的行动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认知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多途径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决策制定中。
(三)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多样化的师资组合与教学素材
职业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人员除了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否则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程设计中,除理论模块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或不同行业选择设计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聘请业界人士或资深校友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多样化的教学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
三、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
(一)推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学生认为到毕业时再接受就业指导为时过晚,因此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早更准确地使学生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应从大一起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大二教学内容侧重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大三侧重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课堂教学模块集中在大一至大三,四年级则设立职业咨询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
(二)规范并强化课外教学模块的内容
结合各年级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通过对校友、业界知名人士的访谈等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开设简历修改工作坊等帮助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运用和提升;在大学四年级可以开设职业咨询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决策咨询。另外,在各年级的寒暑假应安排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实习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职业和行业,增强竞争力。
(三)增设有关实习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习和实践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行业和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在实习和实践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职业规划课的课堂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实习和实践的培训内容,例如“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实践项目设计”、“社会调查方法与报告撰写”等,引导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和行业,并教授学生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四)在职业认知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专题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在学术研究、出国深造、求职就业等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在求职就业方面可细分到不同的行业,例如金融、会计、管理咨询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等,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行业认知的竞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来完成有关行业认知的报告书,增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
(五)增设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让商学院真正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创业启蒙认知的内容,介绍现代社会创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企业的成长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跨院系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模拟和实践,参加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创业的冲动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
(六)实现职业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一体化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学业或心理方面的困惑,缘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应与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厘清个人发展定位。对于商学院的大学生而言,在经济和管理两个大的专业学科门类下,如何细化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应推行一体化辅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