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4: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健康状况自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 4 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 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 在调查员的指导下, 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 调查人员复核, 检查, 及时补漏, 确保问卷合格。
1.3 统计分析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 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 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 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护理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的必经之路,是临床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对在校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巩固,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实习护士从学校比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有规律的生活转到医院繁忙复杂的工作学习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将描述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评估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届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实习生,纳入标准:(1)实习周数在20周以上;(2)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或心理疾病;(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个性;(2)SCL-90: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与常模进行差异性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各因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护生平均年龄22.2岁,全部居住在学校宿舍同一楼层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 与全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项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
2.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如按只要任何一项因子分≥2.5列为有心理问题者,有33.3%的护生存在心理问题。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为抑郁(13.3%)、敌对(13.3%)、强迫(10.0%)、焦虑(10.0%)、人际敏感(6.7%)、偏执(6.7%)。
2.3 社会支持情况
2.3.1 社会支持 与常模比较,除了“客观支持”一项良好之外,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都低于同龄护生;按社会支持总分45分为高社会支持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难情况时各类成员给予支持的情况 护生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关心主要来自同学和朋友,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只有13.3%学生获得学校支持,只有0.03%获得党团组织支持。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护理人员面临种种挑战,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人际关系、学习环境、角色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护理工作不熟练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有的护生对临床整体护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她们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何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一直是护理界探讨的课题。
3.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2)受世俗偏见的影响,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缺乏兴趣。尤其当实习护生遭遇到医护人员的冷漠对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时,加之她们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技能的缺乏,此时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态,甚至引发敌对情绪。(3)在实习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偏执也是突出的一个方面。有部分护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家庭过多的娇宠溺爱,加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适当地强调自我,极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闭。
3.3 社会支持状况 所有学生都是住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人,虽然他们不在护生身边,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学校通常认为,护生进入实习期,其主要教育责任发生迁移,只负责其生活、后勤管理;医院方面则认为护生只是来医院实习,只负责业务、技能教育,从而造成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强学校、医院和实习护生的联系,共同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学生主动向组织求助的主动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理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4.1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提示关注护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家庭、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现实对护生心理关怀仍流于口号与形式,主要原因有课程、评估和评价缺失。首先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对护生的心理关怀课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课程,也存在教材陈旧、与护生实际脱节的问题。其次没有对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使得教师进行“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没有依据。再次对护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是否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将对护生的心理关怀纳为标准,导致不能实际重视这个问题。
4.2 优化护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应重视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社会支持情况的关注,可以在每个季度或必要时进行普查,掌握科学数据。教学管理者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必须正确评估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学生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学校老师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实习满意感,善于应用激励因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意和激励。学校、党团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护生带教与支持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生进入临床后,与带教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如果带教老师能为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帮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带教老师除了完成带教任务和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密切地与其沟通,指导其应对各种压力。
4.2.2 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生活空间扩大,学生不但要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往,还要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发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致。为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的孩子今年17岁,是个高二学生,他性格较为内向,不太善于和他人交往。近两年我们发现他有个问题,就是情绪容易激动和好发脾气。去年六七月份开始出现症状,三四个月后逐渐好转。今年大概从半个月前,他的情绪又开始发生异常,夜间睡眠差,“世界杯”来了,就整夜地看球赛。白天则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最近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从班上前十名落在了后面。为此,我们讲了他几句,他就大发脾气,把自己的随身听给摔了,甚至还要动手打父母。孩子马上就要进入高三了,这种状态真让我们担心,我们不知怎么办才好。心理医生点评:
从孟女士的自述内容来看。她的孩子的确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上的困扰。情绪困扰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各种心理疾病。人的情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与季节变化有关,在夏季情绪波动较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中暑”。据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夏季,约有10%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或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易激怒;或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难;或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热情、精神不振等。
导致这种“心理中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炎热的夏季,睡眠和饮食量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体内能量代谢消耗增加,水电解质代谢异常,内分泌发生改变,使得大脑神经活动功能出现障碍,从而产生情绪、心境、行为方面的异常;二是自身内在的原因,即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状态较差,对抗外界环境变化和刺激的能力下降,当处在夏季的炎热的应激环境下就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孟女士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处理内心矛盾冲突时存在困难,这是他内在素质方面的问题,炎热的夏天可能会激发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他所表现出的睡眠障碍、不能安心学习、看电视、发脾气和吵闹都反应了他内心的焦虑和压抑的情绪。
当代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身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适应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便得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很大,将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大。
学校实施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班主任又是班级直接管理者,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班主任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都应非常了解,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班主任平时也可能不自觉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效果也有限,我们应该有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当中去。
一、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在班级管理中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工作中就要及时观察和总结。我发现班上学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责备型
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2.身体状况差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这种现象尤其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出现较多。
3.情绪易激动
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4.学习及考试焦虑
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促进学习。这里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有两位女生因此而离家出走。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
5.人际交往焦虑
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或者是缺少游戏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6.孤独倾向
常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这位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主要成因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身觉得同学看不起形成的,另外是因为本身的性格缺陷问题。
二、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针对班上以上这些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针对性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
1.主题鲜明的班会课,进行集体心理辅导
通过平时的观察,及时发现班上有以上心理不健康表现的学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班会,比如开展讨论如何才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更美的班会;在处理两代人的心理的隔阂――代沟时,特意为班上开了一个以亲子之间为主题的情境短剧表演班会。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
2.班上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我针对班上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举办了专题讲座(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心理,驾御自己的情绪;异性之间交往应该注意的问题;使自己的思维飞翔一创新思维等),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同时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自我排忧解难,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达到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师生通过周记交流
高中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和发展,身心快速发展中却时有矛盾和困惑,再加上高考激烈的竞争压力,急需得到心理卫生教育指导,而学生又常常不愿轻易将心理的困惑和矛盾展示出来,而是闷在心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其正常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注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活动在其心理中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反映,除了事前作出积极的预测外,可以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学生当时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调整,避免产生不良后果,使班级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高二文理分班,重新组合的班级,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每个同学心理适应方面都面临一次考验,因此各种心理情绪在周记中反映出来:有的反映出孤独压抑的情绪;有的同学整天独来独往、闷闷不乐;有的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听课学习。面对学生周记中反映的种种心态我们利用班会活动,让同学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希望;调换座位时,注意把个性心理特征类型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让开朗的同学影响内向的同学,并通过校运会、篮球、排球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活动;增强同学彼此的了解,化解种种猜疑,解除种种隔阂、顾虑,从而使得团结乐观的心理取代消沉压抑的心理。全体同学的心态情绪得到调整后,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可见,通过周记发现学生的心理矛盾,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4.班级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班上组织了以宿舍为单位的篮球、文艺等比赛,使平时学习不是很好,但球技或文艺出众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使有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等的学生融到班集体当中。同时做为班主任的我在旁边为他们加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扬,通过活动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更加愿意和我交流,班集体的凝聚力有了加强。
5.个别谈话,家校一起帮
我在心理辅导中注意到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的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1.2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管理干部压力问卷在参照国内外相关量表和调查问卷的项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压力源量表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而成。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了解被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受教育程度、职称及任职年数、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及任职年限等。第二部分为工作压力量表部分。主要内容包括68个条目,包括6个分压力,分别为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个人压力、人际压力、环境压力及文化压力。该量表为5级记分量表,按压力“没有”、“轻度”、“中度”、“偏重”、“很重”分别赋予1,2,3,4,5分,将被试所选答案的分数分别汇总,即为被试在各维度的工作压力分数。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工作压力越大。
1.3调查方法由专职质量监督员在培训班现场随机抽取30名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纸笔自述形式,统一书面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现场收回问卷。问卷不记名,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后,共获取有效问卷30份。
1.4调查内容预调查样本量为30人,主要考察量表的可行性,重测信度和内容效度,重测信度时间间隔为2周。调查内容包括:①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可行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分半效度。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单位级别、单位性质、担任职务、任职年限等一般资料;②同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2个量表的相关性,初步评定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灵敏度。
1.5评价方法信度评估方法:采用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克朗巴赫系数。效度评估方法:SCL-90作为测量心理状况的公认量表,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它能反映心理状况的多个维度,故本研究采用SCL-90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效度标准。效度的测量采用压力自评量表6个分压力因素分与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以衡量压力自评量表的平行效度。
1.6样本量的确定依据第3版心理卫生手册,重测信度样本量不得少于30例,预调查可采取20~30例左右,我们选取了30例进行预调查和信度、效度的评价。1.7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配对t检验、一致性检验、相关分析。相应统计指标包括x-±s、Pearson相关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等。
2结果
2.1行政管理人员压力自评量表的信度各分压力因素分与总分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见表1),各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分压力与量表总分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评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α系数=0.916,提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在首次评定后的第2周再进行评定,经正态性检验,条目均分、总均分在峰度、偏度上符合正态分布,2次评定结果再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见表1,各相关系数均在0.952~0.998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该量表重复性较好。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Huang Mei-ku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ork. Methods: Since August 2009 until now , randomly selected 1200 exotic female labor workers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Xixiang Stre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andomly selected other 1200 ones with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self-assessment table (SCL-90)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xcept psychiatric disorders, other aspects compare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Xixiang Street;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effects
西乡街道是深圳经济开发区中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重要地区,倚靠三角洲地区,成为联系大陆与香港的重要纽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 1 ]。这些务工人员没有当地户口,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工作繁重,收入微薄,但却是支撑深圳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因此遭受着巨大的生活心理压力。为使劳务工更好地投入到城市发展中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成为重中之重。而女性则肩负着照顾家庭与外出工作的双重重担,所以对外来女性劳务工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西乡街道2400名女性劳务工心理情况,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8月起至今所有接受调查的西乡街道外来女性劳务工总共2400例,年龄范围为18岁~58岁,平均年龄(28.24±6.52)岁,其中18岁~37岁共1632例(68%),38岁~58岁共768例(32.0%)。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水平者共1385例(57.7%),高中及其以上学历水平者1015例(42.3%)。未婚或单身者832例(34.7%),结婚或离异者1568例(65.3%)。将上述女性劳务工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0例。两组在平均年龄、年龄分布、学历水平、婚姻状况等方面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外来女性劳务工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实验组则接受以下心理干预:每月定时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鼓励劳务工有任何心理问题及时对专家进行探讨,确保劳务工明了心理咨询师联系方式,鼓励电话询问,有严重问题可与社区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以解决劳务工心理疾患。每周由社区医生对实验组劳务工进行为时30min的家访,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具体内容有[3]:①提高劳务工自身对典型性身心疾病的认识;②教授劳务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教育与干预;③讲解及时调节不良情绪的必要性与方法;④讲授如何获取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要领;⑤针对劳务工个人具体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指导。进行心理辅导时主要是让劳务工自述心理状况,并与其身边亲属等交谈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个体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1.2.2 评价方法 所有女性劳务工均经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后,根据个人近期情况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由专业人员及时收回,实验组总计分发问卷1200份,剔除53份不合格者,有效统计率为95.6%。对照组总计分发问卷1200份,剔除58份不合格者,有效统计率为95.2%。问卷内容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包括思想情感、情绪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共有90个评分选项,包括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九大典型症状。分数评判标准为: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重度(5分)。劳务工有任何不理解或质疑的地方应及时询问工作人员,要求其必须结合真实情况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两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比较,年龄因素对实验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SCL-90评分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两组女性劳务工的SCL-90评分比较
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前后除精神病外,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
2.2 年龄因素对实验组女性劳务工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的影响
实验组中18岁~37岁组问卷作废共30例,38岁~58岁组问卷作废23份。由表可见,38岁~58岁组劳务工的心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18岁~37岁组,除躯体化障碍外,两个年龄组其他方面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大量外来劳务工背井离乡迁徙到经济发达地区,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未能得到帮助疏解,往往缺乏正确的疏泄途径而造成大量不良社会现象:打架斗殴、酗酒生事、抑郁自杀等。而医疗机构通常只关注于患者的身体疾病,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卫生[5]。随着我国对民生关注的逐步增强,我们的观念已由过去传统的要求身体健康逐渐发展为要求身心健康的高标准。
西乡街道作为深圳著名的发展基地,大量女性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正确指导。主要原因有[6]:①女性天生性格柔弱而敏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②劳务工普遍学历不高,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常常不能冷静分析处理问题;③劳务工因地域不适而承受力底下,缺乏与人群的交流与沟通;④劳务工是社会弱势群体,缺乏法律意识下的自我保护能力,未能引起社会充分的关心;⑤劳务工几乎都未曾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前后除精神病外,躯体化障碍、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惊恐、偏执、敌对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
通过对西乡街道女性劳务工心理干预的研究,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劳务工心理健康。政府应致力加强提高劳务工教育水平,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与保健[8],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构建出行之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切实解决外来劳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志广,彭绩,程锦泉.深圳市劳务工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益相关集团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4):234-235.
[2] 刘晋洪,张泉水,夏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44-645.
[3郭洪波,罗玉梅,温菊芬,等.深圳市厂企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9(2):220-221
[4] 胡纪泽,胡赤怡,段卫东,等.深圳市户籍及非户籍居民精神疾病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 (6):543-548.
[5] 吴均林,周指明,巫云辉,等.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88-69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四川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省教育厅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指导灾区教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抗震救灾,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从汶川到芦山,四川教育系统,在此次考验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及时建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建立高效的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组织有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援助工作实现全覆盖的重要保障。“4·20”芦山地震灾后,四川省教育厅借鉴“5·12”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成果,及时建立了灾后教育系统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一)成立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4·20”芦山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于当日奔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专家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统的专家构成。他们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
(二)开展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为掌握灾区师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专家组分若干小队,分别到芦山、天全等重灾县,与教育局、教研室相关同志座谈,了解灾后学校总体情况,并在他们陪同下深入芦山中学、凤禾中心校、飞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芦山县初中、天全县三小等学校开展6次专题调研,访谈校长及教师30余人,对芦山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了深入了解,对灾区师生精神状态及学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联络人制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在调研基础上,省心理援助专家组结合“5·12”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应急机制建立经验,与芦山县教育局协商讨论,于4月25日率先帮助芦山县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学灾后心理援助协调机制,落实了联络人,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随着灾区中小学先后复学复课,通过信息渠道,学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专家组。面对大量的援助需求,专家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更是充分发挥与灾区其他心理专业机构和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及时协调联系中科院心理所、华西医院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复学复课第一课——心理辅导课的工作中,以解学校燃眉之急。
(四)协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积极指导市、县(区)、校三级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机制。在与市教育局沟通过程中,专家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当繁重,许多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加之对心理援助专业工作不熟悉,主动提出协助草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为使方案切合实际,多次与市教育局同志沟通方案内容。“方案”从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加强指导;畅通信息,搞好宣传等方面,明确受灾县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协助制定了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意见”从工作目标及原则、方式及内容、队伍三方面规范外来心理援助组织,为科学有序地开展灾后师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协助建立起了市、县(区)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畅通了省、市、县(区)、校信息沟通渠道。灾区各县(区)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协调负责人、联络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的行政——教研——学校——驻点心理援助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县级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机制。
(五)培训灾区心理援助专业力量
为保证心理援助全覆盖,也为当地培养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省心理援助协调组和专家组主动与雅安市教育局联系,协调骨干教师培训事宜。为高质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专家组多次与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训主题和内容,设计出了符合实际的培训主题、课程内容,并与培训专家讨论了培训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个县(区)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同时指导他们完成了本县(区)的心理援助规划方案的编制,为灾区心理援助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普及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方法
免费发送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适用书籍。紧急筹措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需求的《灾后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案例》、《帮孩子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研究》等书籍,为复学复课期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的活动方案,为市、县(区)灾后心理援助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二、专业组织和人员有序参与灾后心理援助
作为“5·12”和“4·20”地震灾后师生心理援助的亲历者,总体感觉这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吸取了“5·12”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做到了帮忙不添乱。
(一)抢险救援(人)阶段(3—4天内)
人们习惯称之为黄金72小时,救人是重点。这时,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主要在后方,协助医疗人员,对伤员进行帮助。进入现场的也主要以有组织的医疗救援人员身份进入,对丧亲家属施以援助。
(二)应急安置阶段
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应急避难场所或帐篷区等人员聚集区域,从事综合服务工作,如协助搭建帐篷、安抚老人和照看孩子等,发挥了社会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过渡安置阶段
学校陆续开始复学复课,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处于待命状态的心理援助组织,主动通过灾区师生心理援助协调机制和联络人渠道获得需求信息,在统一协调下,对接受心理援助的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服务。心理援助组织和人员按照《雅安市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一个心理援助组织定点相关学校,工作时间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灾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组织对同一所学校,相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心理辅导的弊端,避免对学生造成多次心理伤害。同时,不少心理援助组织还与受援学校建立起了中长期工作目标关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三、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为帮助灾区师生尽快摆脱地震灾害造成的心理阴影,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借鉴“5·12”汶川心理援助经验,根据灾后不同阶段师生心理发展状况,特提出灾后师生心理援助后续建议:
(一)重视对心理受创教师(校长)开展康复培训
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守岗位,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和过渡安置工作,为确保学校安全复课和尽快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经历了抢险救灾、复学复课繁重工作的灾区教师(校长)也已身心俱疲,对灾区广大教师(校长)进行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显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灾难及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重大灾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尤其是有亲人、学生伤亡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必将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影响身心健康,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康复培训计划的实施,促进灾区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康复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及帮助学生康复的能力,是促进灾区学校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二)学校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芦山强烈地震对学生的心理冲击明显,与汶川地震等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与学生交谈中,学生常常自述“当我想起或听别人说到地震的时候会感到难过”、“很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过去经常做的事明显失去兴趣”等,感觉“焦躁不安”、“容易发火”等,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加之复学复课阶段,学生多在板房学习;家庭房屋受损,时有余震,学生多住在板房或帐篷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灾前存在较大差异。对学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平复学生心理。学校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伤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游戏、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积极地面对并转化灾后的各种负面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并悦纳自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资源,重建对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坦然面对灾难,发现生命的积极意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关爱自己和他人,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获得正能量,进而摆脱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逐渐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自杀是当今社会人类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经跃居于20至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中存有自杀观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过自杀想法”,1.9%的人尝试过自杀。惊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要点问题。
一、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学基础
大学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体,从其身心特点来看,虽然身体发育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不充分,情绪意志不稳定,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从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特别在进入大学后,置身新的生活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依赖和独立产生矛盾或在人际关系、恋爱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障碍时,各种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会使其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败感。尤其现阶段的在读大学生大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期,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子女人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出忧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这类大学生往往将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对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惧怕;对社会怀有一种离心力,缺乏获得安慰、同情的环境和宣泄转移的条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良情绪常常郁结于胸。还有的同学,因受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消极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无力承受而产生严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导致自卑。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导致自杀。
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病理学基础来看,主要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美国学者巴鲁芬(Barruelough)于1974年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100名自杀者中,发现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占64%,精神分裂症占10%。
抑郁症的早期,大多是渐进而隐伏的。患者变得闷闷不乐,少语。自觉思想迟钝,易疲劳,易激动,好流泪。有些病人开始有躯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便秘,语调低沉、言语行动迟钝缓慢,并可伴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各种躯体不适感,如:心悸、胸闷、心慌、恶心、呕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是寡言少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丧失兴趣及平日的爱好,懒于学习和工作,遇事总是往坏处想,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乐趣。同时,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点,时常自叹,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责,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严重者会出现不语、不动、不食,甚至出现妄想,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二、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则易导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碍。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巨大的压力之下,学子们心理健康问题也明显增多。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大学与高中阶段在学习方法与培养目标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常感到学业压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为此,有些同学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长期过度的紧张情绪很容易使人焦虑、抑郁,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压力,就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感情问题,当恋爱受挫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性压抑或者想入非非,从而导致心理障碍。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经济上的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或家庭出现一些变故的同学,常感到捉襟见肘,经济压力很大,在这种压力之下,轻者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业上的压力。过去,我国的大学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业率几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扩招,大学生队伍日渐庞大,而工作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随之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随之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较以前有所下降,大学生也开始面对就业的艰辛。这种现实的就业压力与持有过高期望值的就业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不安感和恐惧感,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现忧郁、焦虑、自卑的心理症状。
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巨大的压力会使人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会使人体验不到生活、学习中的快乐,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兴趣与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调适,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崩溃甚至自杀。
三、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大学生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且经过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不少学校心理咨询以及心理状况预警、援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数学校对此放任自流。因此,构建自杀预防机制及有针对性地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加强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较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难,对社会的适应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差。因此,现阶段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时代特点,加大力度进行压力与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此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压力。教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学会与人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压力与挫折的承受能力。
2.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精神障碍是造成大学生个体自杀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因此,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过SCL-90对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或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碍或自杀倾向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重点预防。如:加强自杀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进行行为观测和心理检测;开设“生命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一旦发现其心理异常,必须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对发现有精神疾病倾向者,应配合家长及时请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必须积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使自杀事件防患于未然。
3.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根据易激发自杀意念产生的各个环节设定排解方案,实施心理干预。通常情况下,欲自杀者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行为实施都有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构建快捷、可行的危机干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杀者打消念头,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践证明,很多情况下自杀只是心理失调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只要发现及时,方式恰当,危机干预可将自杀冲动遏止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81岁,平均(33.85±20.26)岁。伤员中躯体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发骨折2例),脏器损伤2例,其他2例。住院时间最短12d,最长73d。
1.2 伤员入院早期反应类型 由于伤员的特殊性,全社会高度关注,慰问者络绎不绝。因此,我们选择伤员入院第3天环境相对安静的情况下对伤员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评估,根据伤员的自述、结合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见表1。
1.3 伤员住院后期心理反应 在伤员出院前1周再次进行问卷,根据伤员自述,筛选出伤员最关心的问题见表2。
表1 伤员入院早期心理反应类型(略)
表2 伤员入院后期心理反应(略)
1.4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小组由11名护士组成,组长负责制。其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人。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3人,按两人1组分为5组。每组配四川籍大学生志愿者1人。伤员到达之前,小组成员接受心理干预相关知识培训,相互传达和反馈信息,探讨干预方案和措施。达成每天有记录、每周有总结,悬而未决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沟通的共识。研究证实[4]小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医护患关系,提高疗效和患者应对能力,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1.4.2 解决语言沟通问题:考虑到伤员来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语言交流的困难等因素,医院联系大学院校的四川籍学生加入小组,同时小组成员积极学习四川话。解除了大家语言沟通障碍的顾虑。
1.4.3 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医院专门设立以温馨和放松为主题的爱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张贴图片并写上鼓励和祝福的话语;休息间悬挂医护人员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亲手折叠的千纸鹤;每个病床均配备电话机,以便伤员随时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适当限制外界人员的探视和新闻媒体的采访,保证伤员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给每个伤员准备全套日常用品,根据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口味准备饭菜, 关注伤员的生活所需,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给与满足;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伤员翻身、擦背、洗头、进食等。
1.4.5 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①对焦虑不安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内心的焦虑、恐惧,对沉默不语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触摸的方式与伤员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对不能联系到家人的伤员,通过医院或媒体等渠道联系家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②对丧亲后情绪克制、回避的伤员,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哀伤和对亲人的哀思;对于内疚自责明显的伤员进行认知调整,让其意识到这是自然的灾难并不是个人的过错;③对抑郁较为严重的伤员要随时关注情绪变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险物品,如水果刀、绳子等,加强陪护,同时请精神科会诊,对情绪易激惹的伤员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④对有愤怒情绪的伤员让他们表达和发泄,并尊重和理解伤员,做好沟通交流,必要时请心理专家共同解决。对伤员呼叫或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防止伤员有被忽略的感觉。⑤对疲倦、失眠、噩梦、晕眩、心神不宁的伤员,提供安静环境,给予心理抚慰,安排家属陪伴,适当使用抗焦虑和镇静安眠类药物。⑥对入院后期伤员心理反应,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灾害的信息、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他们得到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心理确定感增强,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针对伤员关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救治,是否会留有某些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如截肢)是否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组成员把躯体治疗的方案和疾病的预后告诉伤员,使伤员了解医疗、护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数,积极配合。⑦关注儿童伤员的心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 有可能在将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我们将4个学龄儿童和1个学龄前儿童安排在一个病室,鼓励他们多接触,利用年轻人更易于接近儿童的特点,选派小组年轻的成员负责他们的心理抚慰任务、年轻护士负责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并根据伤情的恢复情况带领他们参加活动,如游园、看电影等,伤员住院期间恰逢“儿童节”,我们经医院领导和主管医师同意,在病区为他们举办主题为“手拉手,让我们一起过‘六一’”活动,无忧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
1.4.6 伤员家属心理支持:伤员家属除了遭受强烈地震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外,还饱受失去亲人的巨大悲哀,同时还要照顾伤员,以及自身面对的环境、事物变化产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帮助。我院为家属提供舒适的陪伴条件,不需要陪伴的伤员,医院安排居住宾馆,专人负责家属管理。同时,请心理专家为家属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家属运用有关知识较好地配合医疗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疗工作。
1.4.7 加强社会支持:安全良好的就医环境,家人朋友、医护人员、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地震伤员的关心和爱护、陪伴和支持都会给伤员带来力量和希望,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话语,让伤员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灾难事件,也是全社会的灾难性事件,同时也让伤员们感到他们并非是孤军作战,他们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坚强后盾,提高了伤员应对疾病和灾难的信心,增加了应对应激的能力,躯体和心理状态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2 效果
2.1 小组的工作得到伤员的认可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等了解患者的反映,伤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说明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是恰当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仅反映在伤员情绪的稳定,还表现在他们对小组成员的极大信任。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在伤员住院1周后,伤员既能主动交流,积极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我们收治的某体育学校的大三学生,左腿腓骨开放性骨折。对于他来讲,学体育的腿不能动了,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刚入院时,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悲观、失落、麻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不信任他人、与人疏远。我们通过与主管医生沟通,把治疗的方案和疾病的预后告诉他,使他了解医疗、护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当他知道他的伤痊愈后对他的学习工作不存在任何影响时,大家体会到他开朗的性格,他不仅谈他的学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还谈到他以后找什么样的女朋友。所有伤员在离院前要求小组成员必须当面道别;还有一个14岁的小伤员把心里话写成信交给我们成员,在信中他称我们“妈妈”,让我们深受感动,激发出极大的成就感。
2.2 小组的工作得到病区医护人员的好评 病区医护人员感受最深的是伤员由刚入院的悲观、愤怒、沮丧、失落、麻木、害怕、紧张、焦虑及烦躁,极端的不配合到主动了解病情、病区伤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治疗护理依从性得到较大提高,为诊治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伤员的痊愈起到积极作用。
2.3 小组工作得到主管部门领导认可 救治四川灾区伤员不仅是一项医疗任务,更重要的是一项政治任务,它体现的是党的凝聚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所以,伤员的救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点差错”是最起码的要求。在2个多月的救治过程中,没有1例伤员因心理问题延误治疗,也没有1例伤员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全部伤员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阴影,出院前情绪稳定,态度乐观,对生活表现出敢于面对未来、重建家园的信心。我们的工作也得到院领导的表扬。
3 讨论
3.1 建立接纳、信任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 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于伤员入院第2天下午,和伤员进行了第一次的接触。没有急于询问伤员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是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伤员的生活情况,为他们读报、打水、协助进餐、购买他们喜欢的杂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状况评估是心理干预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伤员的心理状况就无法进行干预工作。我们小组全体成员于伤员入院第三天对全体伤员进行全面心理评估,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将问题总结归纳,制定出干预计划,逐项去完成。
3.3 心理干预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 我们在伤员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骤,第一步保证伤员休息,鉴于刚入院伤员路途颠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时应以保证他们休息为主;我们主要通过阅读病历来了解伤员的伤情和家庭情况。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评估,伤员入院第2天,和伤员进行了第一次的接触。与他们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检查筛选伤员反应类型。第三步分组进行干预。每2人1组,每组负责4个伤员,频率为第1~2周为1次/d,第3~4周为1次/2d,第5~6周为每周2次,第7~8周为每周1次。了解伤员所需,密切观察伤员情绪和精神状态,对特别需要关注的伤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树立信心,使伤员度过心理危机,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3.4 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的自身准备 对伤员应激反应或危机的心理干预护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如果心理干预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不但难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而且会给伤员造成“二次创伤”。 我们小组成员中3人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证书,其他8人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何观察伤员心理应激、创伤心理救护、正确对待病者进行心理指导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并且与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知名医院精神科专家建立业务关系,取得技术支持和帮助。
灾后心理重建的路还很长,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康复的力量和建设性的潜能。伤员出院时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对我们医务人员培养综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验。无论到灾区前线还是在后方救治伤员,都显示出白衣天使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未来的路上,也许还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验,愿我们的经验对同仁应对类似事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惠娟,李小军,杜满庆,等.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153158.
[2] Goenjian AK, Walling D, Steinberg AM,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 Am J Psychiatry,2005,162:23022308.
[3] 赵国秋. 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547.
[4] 王志英,翁永震,张大光. 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医护小组工作制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