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4: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康复护理方法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8-02
在当今大力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康复服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护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要。为使我国康复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趋势,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满足广大病、伤、残者康复护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康复护理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
1.1多数临床护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普及,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病后残疾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为他们恢复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以往的临床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规范的康复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的护士多数来自其他临床专业科室,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她们在工作中仅能对患者实施疾病基础护理和少数的康复护理技术,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无法运用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做好临床常见的康复护理工作。
1.2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
我国在2002年8月第一次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康复护理学》供护理专业使用1,但是,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只把康复护理课程列为选修课2,,王元娇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将康复护理设为必修课的占16,9%,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的占48.5%,未开设康复护理课的占34.6%。
1.3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康复护理教育的质量。康复护理学老师既要懂护理学知识,又要有全面的康复学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我国康复护理学老师大多来自其他教研室,他们中的部分人仅通过康复专业短期的培训和进修 ,缺乏临床康复护理的经验,无法保证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4康复护理教材及技术操作规范有待统一
目前开设康复护理学的院校较少,教材多以自编教材为主,缺乏统一的教材。同国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义肢矫形等专业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其发展状况相比,教材还在自编、混用的状态,这将制约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3,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这势必会对临床护士及护理院校学生的康复护理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1.5部分院校康复护理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国内康复医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康复护理学刚起步,为使康的复护理教育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让护理院校学生掌握熟练的康复护理技术,学校应具备设施完善的具有康复护理特点的实验室,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
2 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对策
2.1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随着康复医学向临床的不断渗透,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康复护理将成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常规护理内容4.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技能,开展短期康复护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专科的需示,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2.2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就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2.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2.2.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2.3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刚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老师接替老老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一是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二是制定各项支持政策;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从教学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各注解,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2.5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的实践训练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如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训练、呼吸训练、辅助排痰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都需要一个安静、适宜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以分步实施和重在实用为原则,条件不成熟时可先利用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基地,不断添置接近临床实习所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如牵引床、站立床、红外线、低中频治疗仪等,以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使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现代护理的全面发展。
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之处,今后还需紧跟临床专科护理岗位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教育,为培养符合新一代康复医学与护理学实际需要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4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岁,平均(3.21±0.18)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3例,共济失调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9.8±1.7)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2~5岁,平均(3.31±1.21)岁;其中不随意运动型12例,共济失调型23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混合型3例;平均康复护理时间(8.8±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1]中诊断标准: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对噪声或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非进行性脑损伤;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以癫痫、听力、视力及语言障碍为常见现象。
1.3排除标准
有先天性精神疾病者;脑积水者。
2护理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每日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刺激患儿的组织神经以改善神经阻滞现象,锻炼患儿的视力、听力等。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的脑电放射、低频电疗、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干预等。每日配合进行功能锻炼,每次30min,3岁以下患儿每日1次为宜,3~6岁患儿每日2次为宜。在康复护理训练期间做好家长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尤其是在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时期。
2.2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家庭护理模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及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护理服务团队包括护士、医师、理疗及康复师等,其中护士是主导实施者;非正式支持系统是由家属、邻居等构成。家庭康复护理由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指导工作,即要求护士注重与患儿家属的配合和合作,护士必须规范科学地持续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家庭康复护理包括:第一,根据每位患儿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护理计划,并指派资深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培训。第二,对患儿进行人格培养,实施家庭护理期间要指导患儿帮助自己与正常儿童的人格发育一致,要求家长在此过程中主动对其进行引导活动,帮助患儿培养正常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避免用苛刻的语言训斥患儿的过错,避免出现人格缺陷。第三,功能训练及康复指导,要根据个性制订康复计划,要求家长利用周围环境,开展语言或玩具诱导方法,完成小儿在发育各个年龄段的功能训练,如坐、站、爬、行走等。另外,需要根据患儿自身的患病特点作出调整,保证功能训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在康复指导中做好首次康复指导每日康复指导阶段性康复指导。①首次康复指导: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家长情绪,增强家长的康复信心。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在家能自行对患儿康复进行合理评估。②每日康复指导:康复训练时观察患儿面部神情,保证患儿能紧跟脚步,做好能力训练状态的记录;布置训练作业,教授学习康复技能;康复护理师与家长相互反馈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增减护理措施,定期进行训练效果评价,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训练方法,全面加强日常活动行为的训练。③阶段性康复指导:家长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头部、肘关节、下肢等进行训练,如让患儿在坐位时以“米”字形进行头部活动;患儿平躺,帮助患儿不同翻身;俯卧时让患儿爬行,以锻炼肌肉力量,促进关节运动功能康复。对患儿的运动疗法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此阶段普遍在患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关键期实施。第四,指导日常生活技巧,要求家长在家庭护理过程中,交会患儿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避免教导过快而造成患儿无法接受的情况。第五,语言训练,多数患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无法正确表达内心想法,或由于语速过慢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此时要求患儿家长制订康复计划,帮助患儿完成语言训练,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中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水平。该量表包含5大功能区,共88项指标,总分0~125分,评分越高表明康复效果越好。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运动功能进行分级(Ⅰ~Ⅳ级,Ⅰ级最低,Ⅳ级最高),运功功能表现越好,级别越高。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摘 要】中医博大精深,中药出神入化,是国之瑰宝,佑我华夏,拯黎民于水火,解生命于倒悬;中药及中医手法能疏通人体的经络除却淤阻,使人体气血通畅;能调和阴阳使人体损害的机体向正常功能状态转化。因此,中医对康复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加强作用。本文将从从中医角度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中医; 康复; 辩证; 护理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意义所在
康复护理可解除患者的病苦、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使老年患者的情绪得以调节,陶冶其情操,淬炼其意志。康复护理工作可为患者创造优美、静谧的颐养环境以及洁净、温馨的护理空间。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锻炼身体,颐养精神。
通过中医中药、以及改善膳食营养、等人性化康复手段使老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减少患者因疾病或者残疾所造成的心身痛苦,对生命的后阶段提供科学化、人性化、系统化的护理和人文关怀。提升康复护理效果,进一步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
2 中医对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优势所在
2.1 中医治未病的康复护理理念
中医康复护理;是指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医治疗康复的各种手段,改善老人患者的生理功能障碍,提高老人患者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尽享天伦之乐、人伦之乐。
祖国医学讲究“治未病”的康复预防理论,提倡“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
在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实行“未病先防”即防止可能出现的疾病或者生理功能障碍的出现,又实行“已病防变”,对已患有的疾病做出相应的治疗,防止疾病的继续发展。通过中医的康复诊断、与康复护理治疗,严防老年患者病残向更严重阶段发展。
2.2 中医提倡的“杂合以治”康复治疗护理原则
“杂合以治”其实就是综合治疗原则。就是根据病情随机应变,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的原则。倡导标本兼治、动静结合、医疗和自疗并举治疗法则。祖国医学创造性提出了许多康复疗法。更是强调护理调养。提倡“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譬如: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气功疗法、自然疗养、物理、情志、娱乐康复疗法及传统的针灸、按摩、饮食、药物等方法康复护理。特别,是中医传统手法针灸、按摩可以通经活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3 中医整体康复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理论强调“天人合一”,把人体和自然、五脏和六腑等看作一个整体去对待。强调“天人相应”即天人整体观。认为:“天”即自然,天、地、人本源一气。上古医书《黄帝内经》上说: “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大概意思是,天、地、人三者是气,处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是能够认识和把握的。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皆是一气的不同表现形式。五脏" 生命器官" 之间相互平衡、协调以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五脏健全才能抵抗疾病抗击外界“六”的侵蚀。中医强调整体康复和辩证康复相结合。因疾病或事故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大多是局部性的障碍。但,中医康复疗法把部分功能障碍从整体考量,用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康复护理则采用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方法。
3 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法。
中医康复护理通常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每个人体是一个整体,康复治疗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患病表现出的特点、症状、体征也不相同。康复护理时可依据患者气血阴阳的综合调治护理。如老人往往气血不足,元气衰退,五脏亏损,阴阳皆虚,抗病力弱自身调节适应外界环境能力都差,易患病。老人病证应以预防为主,对其康复护理时,应养生、调摄,固本为要,以防为主。病好后,当调养身心为主,促使其脏腑功能快速恢复。对慢性疑难病证的康复护理因病机复杂,身心具损,正气不足,迁延良久,仅靠药物治疗,难于奏效。可通过康复护理调节人体正气,提高人体防卫能力修复病理性损伤,起到康复的效果
4 康复护理的方式
4.1 康复护理中的饮食调护
脾胃乃后天之本,能生化人体的气血津液,老年患者脾胃虚,水谷之精微难于化生为气血。导致心失所养,脑部供血不足严重时,会导致脑卒中病情发生。对这种患病的老人康护理。可依据患者老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食疗护理。在脑卒中患病的恢复期,在饮食上,可安排补益气血、颐养肝肾的食物。中医康复护理的饮食调护,不但可以补益身心,还可以帮助缩短康复护理的疗程。
4.2 康复护理中的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在康复治疗神残的疾病作用突出。特别在对老人的康复护理时态度要诚恳,护理技术要熟练,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消弭患者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始终让患者保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4.3 中医康复护理择时而行
中医康复护理强调择时而行。就是依据四时变化,因时调护。依季节、气候特点不同,确定治疗、用药方案,护理时,要因时制宜的制定康复护理方案。如中医采取的扶正法,一般对各种虚证。
对邪实为主的疾病,可采取祛邪法。
因此,因时、因地制宜,依据患病老人年龄、性别、体质及发病季节、所在环境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5 结语
康复护理目的是治疗疾病、恢复人体失去的生理功能。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体疾病绝大部分可用生物医学模使患者躯体得以康复。而中医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等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使人体阴平阳秘、邪不可干。在康复护理中有中医的介入,维护了老年患者的人性尊严,是人性化康复护理的体现。
参考文献
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具有致残率高、恢复慢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其脑功能也会受损,因而后期的康复护理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改善和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对我院接受康复护理的脑血管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9月~2013年2月我社区医院康复科室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为57~75岁,平均为(62.3±8.9)岁;患者中患有脑出血的患者有16例,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有21例,患有脑溢血的患者有11例;患者在临床上意识均为清醒,多出现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1.2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具体包括:
1.2.1为患者量身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脑功能受损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护理计划,在康复方法的选择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康复方法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
1.2.2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肢体或语言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因而其心理状态往往较为低沉,加上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进程较慢,患者在康复期间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在家属的支持下积极接受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配合护理人员展开各种康复治疗[2]。
1.2.3肢体功能训练 由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因而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该尽早开始功能恢复训练,在早期可以在病床上开始早期功能训练,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注意活动时的幅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并且坚持每天对患者关节进行按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患者进行康复期后可让患者开始逐步进行坐、立、走的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活动机能。
1.2.4语言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该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在一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单音节和汉字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对于出现失语症状的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来给予相应的指导,耐心帮助和等待患者发音。
1.2.5吞咽康复训练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可以让其多进行吞咽训练,逐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在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在经过康复护理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有29例患者的的语言障碍明显减轻,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较好正常沟通,有42例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改善,能够自主进食。且在护理期间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案例。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3],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来恢复相应功能。在临床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康复护理和慢性期康复护理。本文主要对慢性期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在生活能力上均得到了一定恢复,患者的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也说明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在康复护理期间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这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为其制定了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并且为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因长期治疗不愈而产生的抑郁心理,争取到了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配合,从而间接增强了康复护理的效果。而对于出现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则分别给予其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吞咽康复训练,通过各项训练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了极大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而有29例患者的语言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与人正常进行沟通的目的。而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本组有42例患者在经过吞咽康复训练后,其能够自主进食,这些都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针对性地为其实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脑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 1月三年时间共收入骨折病人793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00例,肋骨骨折162例,上肢骨折170例,下肢骨折174例,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87例。病人因车祸占住院人数的70%,年龄以中老年人偏多,住院时间平均23天。针对骨折病人,我科的康复护理主要采取如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指标,取得了病人的满意和信任,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1 更新观念
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是转化观念,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的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使其认识到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此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要求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新时期下,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并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接受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并定期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此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2 心理护理
对病人加强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并能够科学的评估自己伤残程度,使事故造成的心理障碍逐步减轻或消除,打消患者顾虑,增加康复信心,帮助患者及早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及时肯定病人在功能锻炼中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协助锻炼打下基础。
3 做好患者家属的指导
大多数骨科患者生活自理存在障碍,心理负担较重,在此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做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指导,鼓励家属对患者多加关心、体贴照顾,满足患者需要,并向其介绍同类病人的康复经验。在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当中,家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协助、督促的作用,尽力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4 知识宣教
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技术和医学基本知识,便于护理人员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科普读物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宣传康复护理学、康复医学的工作规律、技术、特点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康复这一科别,并明白其实用性和必要性,将康复护理、康复医学推广到人们之间。
5 规范操作标准
规范操作标准主要是指规范护理内容与行为。对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对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并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教育,鼓励其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并建立严格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保证每一项康复护理技术都要有相关医学依据做论证,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康复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护理经验,制定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6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锻炼。全身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伤肢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减轻肢体肿胀,促进骨折愈后,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尽快恢复肢体功能。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为病人制订个案的功能锻炼,每天有专职的康复护理护士为病人进行康复护理。骨折初期由护理小组按个案护理训练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功能训练,与病人交谈,将健康教育内容向病人、病人家属介绍。骨折中期护理小组让病人家属参与其中,手把手教病人家属,利用前期的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实践。骨折后期宜强调肢体功能锻炼,期间家属或病人唱主角护士在一旁指导进行康复护理,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并培养其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7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一个全面的骨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求仪表端庄、服务亲切;还要具备丰富的骨科护理知识理论、人文知识、科学情商,这样才能顺利赢得病人的信任,真正达到护理人性化服务并彻底摆脱片面的追求服务好、态度好的旧观念,如:在截肢病人做手术前准备的时侯,护理人员除了做一些常规的术前准备和健康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患者担心术后身体结构的改变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及时讲解截肢的必要性及如何做好术后安全防护;对疼痛的病人,要对其认真分析讲解引起其疼痛的具体原因,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使患者认识到护理人员是自己的科学指导者,使其再次加深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这样只有展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才能使患者满意度逐渐提高,并使其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脑梗塞;认知;预后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或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行软化、坏死,占所有脑卒中的80%,发病原因多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脑梗塞后,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智力、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和预后方面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所选患者经CT、MRI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3±3.6)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0.1±3.5)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年龄大于60岁,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发作,且生命体征平稳,在48h内病情无进展,病程低于1周。(3)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痴呆或耳聋者,有酒精依赖史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主要包含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后会有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患者想尽快恢复健康,肢体康复讯训练过度,超过身体负荷,当身体练习情况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制定康复目标,并为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本病,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肢体康复训练:卧床期间保持良好肢位,定期变换,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待肌肉稍微恢复后,可进行起立、步行、立位等平衡训练,1次/天,45min/次。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保持皮肤清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给予心理疏导,平衡膳食结构等护理。
1.3观察指标。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2](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参照Bathel(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参照基本认知能力评价患者认知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后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约有60~80的脑梗赛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据有关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注意力以及学习力等认知功能[4]。而康复护理则是护理人员通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认知和肢体功能的护理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两组的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肢体、语言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设芬,李瑛,毛云英,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98-99.
[2]黄洁.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5,22(9):186-186.
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病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但临床表明不同时间段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不同[2]。本研究就此探讨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27.4±3.4)岁。其中,剖宫产56例,阴道引产64例;初产妇80例,经产妇40例;单胎102例,双胎18例。所有产妇产前基本情况正常,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各40例。三组产妇在年龄、产式等基本信息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有产妇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产后1.5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二组为产后2个月康复护理组,第三组为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组。三组康复护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康复护理时间不一样。康复护理方法具体如下:在各自时间段由专业产士指导或帮助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低频)。对于盆底肌训练来说,主要是对产妇进行缩紧训练,一次收缩在3 s以上,且收缩1次就放松1下,连续做30 min,2次/d,6 w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于电刺激来说,利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电刺激。先帮助产妇选取平卧位,将其腿张开且弯曲,要求产妇放轻松,按照操作标准把电击棒放入产妇阴道,测量盆底肌及腹肌收缩时的电活动,并打印出肌电图。2次/w,20 min/次,共12次。此外,加强产妇盆底健康知识教育及护理技巧指导,提高产妇健康意识和配合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取压力张力器对所有产妇治疗后的盆底压力进行测量,并根据相关标准将盆底压力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Ⅰ级为差,Ⅱ级为一般,Ⅲ级为好,Ⅳ级为非常好。同时对产妇盆底肌纤维肌电图(Ⅰ类、Ⅱ类)及肌纤维疲劳指数进行分析总结。此外,对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情况进行评分,在≤6分为轻度,7~12分为中度,≥13分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三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等级综合比较,见表1。与第二组、第三组相比,第一组产妇康复护理后盆底压力情况明显好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产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比较,见表2。
2.3三组患者尿失禁情况比较 第一组轻度1例,中度1例,共2例(5%);第二组轻度3例,中度2例,共5例(12.5%);第三组轻度4例,中度2例,共6(15%)。
3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又称之为盆底缺陷,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尿失禁、障碍等,主要是由产后盆底肌肉损伤引起。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逐渐成为临床医学或女性关注的重点。当下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法主要有盆底肌训练及轻微电刺激等。其中,盆底肌训练具有无创、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3]。但当下该方法在我国临床上尚处于发展时期,对于产后康复护理最佳时间研究还不是很多。
本研究将我院产妇根据康复护理时间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产后1.5个月、产后2个月、产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相同的盆底肌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结果发现产后1.5个月组产妇盆底肌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总而言之,根据产妇情况越早实行康复护理越好,做好盆底肌训练、心理护理等工作,提高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率,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参考文献:
多篇文献报道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经验,并对术后护理进行了总结,由于康复护理的内容没有被重视,由此会影响手术的整体效果。而我科设立了由专业康复医生及康复护士组成的康复小组,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髋关节置换后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现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481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实行48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男性142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龄66岁,小于60岁82例,60~79岁340例,80岁以上56例,90岁以上3例。术前天数3d,术后天数7.5d。出院后1w、1个月、3个月随访康复效果。
2 术前康复护理
包括全身和各肢体功能的评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康复护理主要是评估患者全身肌力、步态、患髋的活动范围及患髋有无疼痛,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及对康复的认知度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适应性的康复训练,讲解手术相关的康复知识及训练方法,预防并发症的活动指导,通过系统的术前准备使手术后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3 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除了常规护理外,康复护理成为手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因为术后的康复护理直接影响患者预期达到的康复目标。
3.1做好心理护理,克服心理障碍 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心理恐惧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配合进行主动活动,使康复锻炼不能尽早有效进行。康复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耐心介绍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达到手术理想目标的重要性,有伤口疼痛时功能锻炼在给予镇痛药物后进行,让患者能积极有效进行功能锻炼。
3.2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
3.2.1患肢正确姿势保持及肌力恢复锻炼 术后术肢保持中立外展位,穿"丁"字鞋并外展15°~30°,防止术肢内收、外旋,足尖保持向上达到中立位,膝下垫软枕以利于术肢处于放松状态。翻身时双腿间夹软枕,由护士协助,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将患者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禁止内收内旋[1],避免向患侧翻身。术后第1d指导患者行患肢肌肉的静力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活动。如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跖屈运动及股四头肌、N绳肌训练,同时患肢穿弹力袜,给予足底静脉泵2/d,45min/次,以防止术肢肿胀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2.2根据对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评估结果和手术方式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尽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卧位时的髋关节活动,以恢复肌肉力量,逐渐增加髋关节活动度为目的。①术肢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肢伸直同时收缩肌四头肌,保持5~10s;术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患肢伸直抬高离床面20cm保持5~10s再放下,每组20次,3~4组/d。②在无痛情况下加强术侧髋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练习,做抗阻股内侧和股外展力的等长肌力训练:即在股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内收和外展术肢每次5s,放松5s,尽量完成5~10次/h。练习时避免术肢超过人体中线[2]。③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髋
3.3手术1w后的康复护理 何时下地练习行走受假体类型、手术切口方式和患者体力恢复情况而定。并严格执行医嘱,但必须在康复护士指导下扶助行器行走。术后6d~3个月在锻炼髋关节活动度和加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的同时做好下床和步态的训练。下床前先将床头摇高45°~60°,从卧位到坐位,使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减少起床后头晕、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先协助患者床边站立练习,2次/d,等适应后再练习行走。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下肢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3.4出院的康复护理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指导,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至少坚持6个月,直到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稳定。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弃拐行走的原则,不宜参加剧烈活动,要防止人工关节脱臼及保护人工关节。不过早弃拐行走,不弯腰拾物,不坐矮凳和过低的坐便器,不盘腿和翘二郎腿,不提拉重物,借助穿袜器穿袜,或采用以下姿势穿袜,术后3w可坐在椅子上,伸直健侧下肢,屈膝、屈髋,将术肢小腿置于正常膝下方,一手握住患肢足底,一手放于患膝内侧,轻轻向下,并逐渐屈曲正常健肢膝关节,这个动作同时含患髋关节的屈曲,内收和外展,使患者能够自如的穿鞋袜。保持居家活动区域内宽敞,利于行走,穿防滑的鞋子。
4 术后康复护理的特点
康复功能锻炼的内容多,且需长时间锻炼,锻炼过程中或锻炼后可能会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出院在家因没有康复人员在旁指导,产生怠慢心理或锻炼不到位,导致康复锻炼不能有效进行。康复护士进行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予疼痛评估并及时处理疼痛。针对每个患者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指导家属督促功能锻炼,护士做好定期电话回访予以指导。481例患者经过住院时的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3月后随访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5 体会
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对于维持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起着很大的作用,成功的护理,需要患者本人、医务人员、家属的多方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林慧玲,林锦芬,潘耘,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得护理[J].广西医学.2012.34(9):1245-124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正畸、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的治疗中[1]。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本研究中,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康复护理),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7.0~70.0岁,平均年龄(53.0±5.0)岁;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6.0~71.0岁,平均年龄(54.0±5.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康复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待患者回到病房,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平移至床上,去枕平卧,患肢下方放置软枕,禁饮食6 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记录,注意切口渗血、渗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加强营养。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1.2.2 观察组康复护理方法 给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康复护理[2]:早期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功能康复训练,从肌肉收缩、关节锻炼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展功能锻炼,避免关节畸形的发生。从上肢功能的主动锻炼,到下肢的负重锻炼,逐渐恢复肌肉功能。③并发症护理:合理矫正患者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位,做好皮肤护理,定时按摩,避免压疮的发生;对于突发性呼吸困难患者,立即进行吸氧、溶栓处理,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3]:①优:Harris评分≥90分。②良:Harris评分80~89分。③中:Harris评分60~79分。④差: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得到了普遍认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期间,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运动科学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术后告知患者保持正确的,并详细讲述维持正确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患足穿矫正鞋,避免髋内收、内旋,避免假体脱位的发生。同时,做好与患者的正确沟通和指导,做好压疮、肺栓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工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出院时做好相关出院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应加强营养,继续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内平躺,双腿间放置软枕,保持两腿分开姿势,避免侧卧位,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的内收,禁忌下蹲、盘腿等动作,一旦出现髋部严重疼痛或活动后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优良率明显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总而言之,骨关节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