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4: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辩论的重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企业管理;重点变革;知识经济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及时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推动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企业管理变革理论层出不穷,有“短板”管理、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每种变革各有优劣,形成了企业管理上的“百家争鸣”[1]。文章主要目的是探究企业管理中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1 中国企业管理历程
在20多年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已经完成了一次,现阶段要开始新的变革。中国企业管理上一次变革的时间大概在1980年到1995年这一时间段,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当时陷入供不应求的情况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即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科学,强化职能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在以往的管理中以计划管理和粗放管理为主,现阶段,这两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要细化分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加强企业职能管理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到来,尤其是自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的强烈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亟不可待。
2 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
2.1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革命,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经济革命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第三次经济革命的基础是信息和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农业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主要以土地、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为主,农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以早期的农场和作坊为主。早期农场和作坊的主要生产技术已手工作业为主,产品是单件和小量产品的服务,其管理特点以无分工的专制式管理为主。
工业经济时期的关键词资源是材料和能源、蓝领工人为主,工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大规模生产企业。这种大规模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以机器自动化生产为主,提供的是大量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管理特点在劳动方面进行细致分工,组织管理的模式是以多层次、递进和集中式管理为主。
知识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是知识与信息、知识人才,知识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主要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是以柔性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及通信为主,这种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大量和个性化的特点。
2.2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的调整,三是竞争的焦点。首先,在环境的变化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次,在战略的调整方面,投资战略上,由过去的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为主的有形资产转变为人才的培训和人员的激励创新,成长战略上,由规模经济转变为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增值。再次,在竞争的焦点方面,从以前的资产和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现阶段人才的竞争,除此之外,竞争的焦点还有融入了知识和信息的产品,比如微软公司的软件等。
3 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管理思想是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升华,企业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当中,企业管理的思想深受历史渊源和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管理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管理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带有强烈的时代和历史烙印。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诞生出新的理念,比如,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等。
3.1 变革与创新
首先从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讲,在工业经济时期,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丢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企业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两个方面遏制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追求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的。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着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期的企业在追求企业绩效上,主要以企业的成本,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知识经济时期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的变革主要在于创新,管理思想的变革包括了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而信息、知识和人才则为创新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创新管理。
3.2 集成与融合
工业经济时期的组织管理以西方自由之父-亚当·斯密的分工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分工与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分工越细,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但是细致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的协调工作变得复杂化。复杂的协调机制和规模庞大的协调机构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受到阻碍,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即集成与融合,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指导性思想。
所谓集成,指的是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实现有机的合成。而融合指的是不同事物在集成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从上文可以看出,管理思想的集成与融合的作用都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集成包括了多学科人才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业务与管理过程的集成等,而管理思想的融合包括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这些集成与融合为当代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成与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很多企业和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团队工作等[2]。
3.3 以人为本思想
人既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不管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期,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重视。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中,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管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物质、文化发展等的需要。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减少管理的层次、员工的教育培训等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体现。
4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组织与行为两方面特征的总和,市场竞争中永恒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在知识经济时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准确迅速的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及时更新完善技术,改进经营管理的策略。
4.1 团队工作
团队是企业基层组织和管理形式中的主要管理模式,以团队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代表企业有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等。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精干和灵活等特点,深受国际众多企业的认同。在精益生产系统中的主要支柱就是团队工作。同时,团队又包括了职能团队和项目团队。团队工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组织的灵活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创造精神,因此,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构建高素质的团队组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2 分形工厂
分形工厂来源于分形理论,分形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受递归机制的影响,可以衍生出变化无穷的复杂结构,分形的主要对象是依据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整体相似。有关研究表明,任何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事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企业也是一样。分形工厂具有自相似、自组织和动态的特点,分形工厂的结构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受分形结构特点的影响,分形工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3 虚拟企业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增强企业管理的灵活性,由于市场和社会的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机遇,就要积极挖掘、合理配置并且有效的利用好企业内部的资源。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经营管理实体。组合的目的在于抓住市场机会,因此,一旦失去机会,这种组合式的虚拟企业也就解散了。虚拟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合作,在虚拟企业中,组合成员根据市场机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把经济管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中。虚拟企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经济时代的推动下,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管理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实现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3]。
【参考文献】
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继电保护装置在变电站的运行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在变电站正常运行时是不会有动作,但是,在变电站发生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就会对其故障进行有效的隔离和防护,保障变电站的正常的运行。以下就主要的对继电保护技术在变电站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做分析介绍。
1 继电保护概况
继电保护装置对于电网的安全以及其稳定的运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等级不断的提高,系统运行的方式与网络结构的日趋复杂,对于变电保护的要求也就随之不断的增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的发展,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微型计算机与微处理器也进入到了实用化的阶段,微机保护也开始逐渐的实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应用的范围也很广泛,功能也比较的强大。特别是在变电站的保护功能上,采用不同的装置可以实现不同的保护的功能,另外其还可以实现以前难以实现的保护的功能,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将会应用在变电站的保护中。
2 变电站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随着继电保护装置自身功能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也有了新的严格的要求,电力系统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可靠性、快速性、灵敏性以及选择性。其可靠性主要强调的是其保护的装置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必须有可靠的动作产生;快速性就要强调的是在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之内要产生相应的动作,这样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地理系统的故障会随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破坏性,所以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防范的动作;灵敏性则主要是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反应要灵敏并且要快速,动作作用的范围要准确,能够正确的反映出故障的范围,尽量的减少停电的面积;选择性最要强调的是继电保护装置不能发生误动的现象,也就是指不能发生失误操作。所以,为了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运行,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3 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作用
为了使电力系统能够良好的运行,要对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进行及时检测,并判断出故障的具置,及时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继电保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其性能比较优越,继电保护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外界因素干扰,防止装置受损,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技术不仅实现了有效的防范工作,同时还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外界的腐蚀影响,为今后继电保护装置产品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发展依据。其次是投资比较少,并且安装也比较的便捷,继电保护装置因为自身材料的优越性,为电力行业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新建电网运行传输通道,大大降低了电力系统占据的空间。继电保护装置不仅降低了电网运行的成本,还对故障的发生有快速的诊断作用,技术人员在安装过程中操作方便,只需按照安装电气图纸进行安装即可。第三是故障的检测和防范,当继电保护在电系统的设备或者元器件出现故障之后,要对控制的断路器分出跳闸程序操作指令,同时对系统实施报警,提醒值班人员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还能中断其他受损设备的运行,达到最终的设备和元器件保护的目的。
4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分析
4.1 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备的选型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过程中,根据电力系统所需进行正确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保障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应该能够良好的履行其功能和任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来实现系统运行状况的监测、实现电力系统出现故障自动切除等任务。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还应该保障能够支持网络监控系统,以此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网络监控的需求。所以,变现站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应该保障其科学合理性,以此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4.2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功能探讨
继电保护装置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过程中的变电设备的保护,从而使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得到了有效的降低。首先继电保护装置主要的之采用了二段或者是三段式的电流保护,其有效的预防由于短路等情况所造成的变电设备损坏的现象。其次母线保护以及主变保护等利用继电保护装置对于输变电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此预防了电路故障造成了设备的损害。继电保护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有效的保障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安全性。
4.3 现代网络化需求下继电保护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许多新型的技术不断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以此来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等的需求。由于受到通讯手段的限制,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之外,很多的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够对安装处的电气设备进行相应的保护,由于继电保护装置切除故障点电气设备限制的故障影响的范围外,还应该保障整各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这样就要求各个保护单元和重合闸的装在在其分析运行以及故障信息数据时能够协调动作,所以就要实现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形成相应的网络,也就是要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其也得到的开发和研究,其在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神经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方程式或者是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大大的提高运算的能力,人工智能方法在继电保护装置中适当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继电保护领域的发展。
5 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继电保护装置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可以有效的保障其变电站的运行,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自动化技术发展,能够更好的实现变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以及网络化监控的目的,保障电力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雅宣.变电运行中的继电保护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3(03).
[2]杨俊锋.变电运行中的继电保护问题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3(03).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智能变电站本身主要是通过低耗能、 高效率的原则来运行, 该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 数字化通信技术、 广电传输技术等先进技术, 并且一些数控技术也已经被引用到了相关变电管理过程中。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 有效的使得变电站运行的维护成本进行控制,而光缆的广泛应用, 也直接使得变电站表现出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一、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计算机监控、 信息监控、 处理技术等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智能变电站之中, 其所呈现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其所表现出的智能化控制、 信息共享、 集成化装置等多方面设备特征。
1.实现局部或全局智能控制
智能化变电站所表现出的一大特性,就是其对于设备控制的智能化。 那么在针对相关的一次设备采取光电技术的过程中, 其所就地控制柜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就和微型的 GIS控制器相当。 而在二次设备之中所使用的相关高压电压封闭装置、 自动化控制、 漏电闭锁智能交流互感器, 进而有效的实现了相关设备运行的智能化操作运行, 这一功能的实现, 实际上一定程度上使得相关故障排查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 此外, 智能化设备还有效的实现了 , 电能传输本身和电力设备之间的智能控制功能。
2.引入控制终端
计算机终端对于变电站运行来说, 就属于运行过程中的大脑, 变电站所表现出的相关实际运行状况, 能够直接利用计算机终端来进行计算, 达到极短时间内进行判断、 处理的目的。 也就是说, 控制终端的应用为变电站的故障解决以及输变电事故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光纤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化电力装置
光纤技术本身使用相关的帮助措施, 有效的满足了变电站内部各个控制层所表现出的相关局域网管理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 信息本身可以直接在一次和二次设备层以及相应的控制中心中进行持续性的播散。 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 大量数据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光纤技术能够使得传输体系更加的稳定、 可靠。 电能检测设备本身所表现出的设备、 管理设备等方面表现出的集成化的特性, 主要是属于一种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 这项技术本身表现出的相关优势, 主要就在于安装成本、 缩短工期等方面。
4.分级控制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 降低了潜在风险性, 提高了设备工作效率。 这项技术实现的原理是在三层中分别安装具有智能控制和处理能力的设备,实现了各自具备分级调控功能。
二、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突出应用
1. 一次变电设备的智能化
高压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是变电站智能变电技术的一个重大创新, 其帮助实现了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智能电网。 实时监控电力运行情况, 电能传感器实现自动化处理故障和全面控制电力设备。 智能变电技术将电能传感器和高压设备连接起来, 兼顾控制和检测两个方面。 对设备进行一体化设计帮助实现了分层控制设备的管理。
2.高级变电功能的实现
智能变电站能够帮助实现变电设备整体检测、 智能报警和智能信息分析、 线路综合故障控制等高级变电功能。以下分别具体阐述分析。
(1) 变电设备整体监测 计算机终端的使用再加上站控系统帮助实现设备监测功能, 与此同时, 还可以无间歇得获得多种智能变电装置的运行信号和电力设备运行数据, 降低无效数据收集率, 以此提高了监控效率。 鉴于技术水平的阻碍, 对于实现部分智能变电站的整体检测还存在着一些难点, 因此, 各个变电站可以以现实为依据对核心设备进行监测, 便于有效检测高负荷设备。
(2) 线路综合故障控制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处理能了和故障排查能力在于数据采集的情况。 而智能变电站参考在线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模型技术,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 开发了状态监测和诊断系统。 在这种技术条件下, 技术人员需将电力设备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和特征输入诊断系统和数据库, 等到系统运行之后, 分析一定时间内变电系统的工作状态, 之后对设备进行深入的、 具体的评价。 智能变电站还可以智能防误, 其和传统变电站中的封闭功能有所区别, 增加了多层自动封闭系统, 增设了站控端的自动封闭功能。 其使用避免发生连环事故的可能性, 使得变电站故障变得可控制。
三.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要点电力设备的自动化
1.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指的是在变电站二次回路中传统使用的继电器和逻辑回路被可编译的系统程序所替代,提高了整个设备的自由化程度。与此同时,现代光电数字和光纤将会取代传统变电站中所使用的强电模拟信号和控制电缆,提高通信质量。
2.常规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继电保护装置、电压无功控制装置、故障录波装置等二次设备在变电站的运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对运行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作用,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应用后,这些二次设备的连接将会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技术,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所有设备的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二次设备不会再出现传统的 VO 现场接口。
3.运行治理系统的自动化
在智能变电站运行中,运行治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电力生产和运行时候的数据统计、运行机组状态的统计无纸化、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分层操作等。如果变电站的运行出现故障,运行治理系统会及时对故障进行分析,并自动产出分析报表,找出变电站故障出现的源头所在,进行自我检修,如果变电站出现大的故障,运行治理系统会对检修人员的检修工作起到协助的作用,将传统的定期检修转变为状态检修的模式。
四、 自动化技术在变电运行管理中的完善
1.加强技术的研究
首先, 完善自动化通信技术, 这是其他自动化技术完成的基础。 在保障变电站供电系统的同时加强通信通道建设, 保障远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 并且保障自动化设备遥控的顺利进行。 其次, 提升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 自动化设备需要在数据的分析结果上完成指令的发出。只有正确采集以及传输数据, 自动化技术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利用。 最后, 还要加强自动报警装置的建设。 自动化系统虽然避免了人为的一些事故, 但不代表自动化技术不存在任何问题, 变电站要设立自动报警装置, 加强设备的监督与维护。
2.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虽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任务与压力, 但自动化技术设备还是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维护。 这就要求供电公司成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 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 确保他们能有效运行自动化的变电设备。 其次, 变电站还要明确岗位职责,对专业人士进行职责上的划分, 提高管理效率。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对于变电效率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变电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此外, 智能化变电站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求, 使得电力使用的要求得以满足。但是,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 我国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需要加以完善, 这对于我国变电体系的发展来说, 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是借助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信息流真实、高效的最主要的途径,而电力变电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肩负着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任务。将信息管理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力系统管理水平,在保证电力变电工作安全进行的同时,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以确保我国的电力系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限制,电力变电发展受到了来自先进性和自动性方面的严重制约;调度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运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点,但是信息化管理却一直表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虽然技术、设备等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成熟,然而信息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却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上。
1、安全生产难以有效落实
近些年来,电力变电的安全生产更是被提升至我国计划经济指令的高度得以广泛施行。然而,由于电力企业存在诸多类似于电力效率低、电力信息缺失、电力管理体制不明的弊病,导致计划经济指令的落实情况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
2、组织管理模式及业务模式亟待更新
很多企业无法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工作,导致电力变电运行不佳;还有些电力企业应用了电力变电,可是由于企业在变电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优化和革新,导致电力变电运行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更有些企业不思变通,一味沿袭旧时的业务流程,旧制的流程无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相匹配,或者存在严重的不足或是缺陷,都导致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却仍旧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不良结果。
3、信息化难以有效落实
毫无置疑,科技会带动生产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下,很多企业纷纷将先进的技术加入到自身的生产中,然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作为依据,这种行为完全可以归类于盲目跟风。就比如说,利用分布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具备很多优势,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实现了数据的集中自动化,许多电力企业得知这一“消息” 后,不考虑自身能否有效施行分布式计算机管理,盲目的使用,导致施行效果不佳;再比如,有些企业进行了MIS系统的建立,也对变电设备的维护、生产计划的设计等做出了规划,然而却忽略了信息化的变电是一项涉及很多专业,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做铺垫的复杂工作。不完整的研发体系配合不健全的理论框架,想要实现对信息化变电的科学指导,是极其不科学的想法。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策略
1、从设备角度出发
变电生产离不开变电设备,只有保证变电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具备合理性和安全性,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变电生产的顺利进行。变电企业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就需要着重考虑设备的使用问题。例如,对重要的设备进行科学的集中性管理;对易被破坏的线路等,更要采取深埋、穿线、架空等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终端设备更是要做到严格管理,尽可能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2、从技术角度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将安全生产的口号落到实处。从技术层面考虑,想要将信息化变电有效落实,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
(1)巧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的主要功能是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科学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对网络进行“强行检查”,大幅度降低非法用户对信息资源存取或者访问的概率,充分保证了重要资源信息的安全。
(2)加强病毒防护技术 加强“防毒”策略,避免系统信息受病毒影响而造成损失。定期不定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检查,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防毒”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为信息化变电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3)落实数据系统备份 根据数据重要性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等级划分,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科学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备份策略;制定科学的数据故障恢复预案,定期对恢复工程进行预演;逐步完善数据备份中心的建设,提高系统进行灾难恢复的能力,保证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实现数据和系统的快速恢复,进而保证信息化变电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4)提高安全审计 将安全审计系统应用于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变电系统并逐步实现系统规模的扩展。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对设备、数据、业务、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计,对隐患事件及早发现,以便更迅速的采取相应办法处理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审计同时,虚拟局域网技术的加强和身份认证体系的建立也需要被关注。
3、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
(1)建立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
定期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普及信息化电力安全知识的同时,提升员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责任感,培养员工解决安全隐患的相关能力;对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实践中加强员工的操作技能;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为辅助,全面提升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2)制定安全策略与制度
企业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对信息化变电工作进行指导;建立一套科学的、统一的、全面的安全策略制度,以制度作为标准,规范信息化变电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内的细则落实工作,严厉奖惩,并将奖惩实际落实,在思想上给予员工震慑,从侧面促进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3)建立安全监管组织
建立监管信息化变电工作落实的专业部门,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化变电过程中的全部监管工作;对监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构建垂直领导关系,方便企业高层制定决策和实现对企业的全局管理;以监管为辅助,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更好的推行信息化变电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电力变电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却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采取对应的策略,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并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在历史早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思维,先秦两汉时期,是祖先对艺术、社会、世界等多种物质、精神领域进行探索并且形成一系列观念的时期,是思想集大成的时期,后代几乎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渊源。辩证思维在这时期已经有充分的体现。著名典籍《周易》、《老子》、《论语》、《荀子》、《孙子兵法》中有极其丰富的论述。如《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孙子兵法》中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等等。先秦时代的辩证思维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哲学领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对中医、文学、文字、戏剧、绘画、建筑、音乐领域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 在古典艺术的领域,辩证思维有其独到的价值与作用
1.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
古典艺术中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辩证思维的存在,并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如常见的范畴有虚实、藏露、明暗、黑白、繁简、变奇、形神、画中的宾与主等。
虚实:文学中实写的可以有现实中的景物、事件;而虚写的可以有想象中的景物,或者是作者、人物的情志、理想,或者是哲理诗中的抽象本体。绘画中则有“虚白”观念以及“画愈简,意愈足”的观念,“虚白”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空白,以衬托画中主体,后者则是针对画中已有意象来强调“画外之意”,都在于使观者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思考空间。
藏露:例如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托古讽今手法也可以看做是藏露手法。
明暗:画中有明暗对比,文学评论中也有明暗线索的说法。
黑白:中国国画讲究“知白守黑”、“计白当黑”,如山水画的水与天往往不着颜色,清代画家黄慎的《芦鸭图》和近代齐白石的虾,并不画水,可是仍然让人感到画中有水。特意保持画纸或画绢的部分不画被叫做虚白、空白,就是不将画面处理得很满,更加衬托画面主体的清晰与明确。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繁简:文学创作中讲繁笔、简笔,例如明代著名评论家李贽曾点评《琵琶记》,认为写作上的缺陷使繁简不合适。
形神最早在哲学领域,此后用于艺术领域,“神以君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离形得似”,认为艺术品仅仅形似根本就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宾主:绘画中讲主次、远近、宾主,古人认为不可使宾胜主。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说冯小刚是当代中国影坛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他并非科班出身、未曾得过重量级的国际大奖、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却奇迹般地跻身影坛“三大”行列;他在张艺谋、陈凯歌争相做出将电影空间表意功能推向极致的努力之时,却专心致志地在叙事和台词上下功夫,最终凭借个性鲜明的“冯氏贺岁片”异军突起;他在当今一团和气、心照不宣的中国文娱界,却以犀利而率真的“炮轰”与“发飙”引得媒体爱恨交织……其实除此之外,冯小刚的“与众不同”在他的电影改编实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这一点却一直鲜有人关注。
一、原著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巧妙融合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虽然学界对于“何为改编”、“如何改编”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但是,随之产生的众多电影改编理论其实无外乎两种——“忠实论”和“自由论”,而这两种理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忠实于原著。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人的改编实践基本上是走“忠实论”的路子,他们力求还原与再现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在这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则带着一贯的反叛与倔强,以对原著的大胆突破、对导演艺术个性的大肆张扬来宣告与“忠实论”的彻底决裂,从而走上了对“自由论”的实践之路。诚然,无论是“忠实论”还是“自由论”,它们本身都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然而正如这两种改编理论实际上呈现出鲜明的“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样,最佳的改编方式应当是寻求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与统一。而让人遗憾的是,不少电影人的改编实践都呈现出对某一种改编理论的过分偏倚,这很容易将电影改编引向极端。“第三代”电影人提出“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1]的论点,他们以“复制原著”为最高级的改编,“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电影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发展空间。与之相反,“第五代”电影人在改编问题上又显得过于随心所欲,他们只是将文学看作为我所用的“素材库”,在对文学进行个人化的偏执再塑的时候,时常忽视对原著深刻精神内核的把握与借鉴。
然而就像我们很难对冯小刚进行“代际指认”一样,他的电影改编实践也不归属于以上任何一种。纵观《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以及《一九四二》,冯小刚电影的改编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既不拘泥于一丝不差地照搬原著,也不主张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进行“片段式”的截取,而是始终抓住原著的精神内核,并努力寻找原著精神与新的时代精神之间的联系,在融入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做出丰富和活化原著精神的努力。电影《甲方乙方》继承了原著《你不是一个俗人》的反叛性与戏谑性的核心精神,但是又大胆地舍弃了原著的基本情节段落,而是用几个更为贴近当时普通市民真实生活的小品式段落串联成剧,从而使改编后的故事在保留原著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集结号》的原著《官司》只有老谷和营长两个主要人物,故事线索也较为单薄,然而冯小刚被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所打动。为了活化与升华原著精神,他与编剧刘恒共同做出了丰富原著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努力。首先,小说《官司》对于故事中最重要的两场战争——“九连”抗敌之战和朝鲜战争的处理方式都是用简短的几百字一笔带过,而电影《集结号》则先后用去53分钟和8分钟的时间来展现这两场战争。在拍摄的过程中,冯小刚采用了贴身跟拍的镜头、夸张的演员表情特写、紧张的音效和冷色调的画面处理,逼真地还原了战争的全貌与各个主人公在战场上表现的细节。电影的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原著中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微妙关系、赞颂谷子地等人的英雄本色与军人荣誉感的思想。另外,电影在谷子地为战友追讨名誉的历程中增添了各色人物形象、丰富了叙事线索、突出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连长谷子地“一根筋”的执着追问精神分外震撼人心。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汶川地震中爆发出的人类良善与勇气治愈了小登的心灵创伤,又用小登与弟弟、母亲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故事安抚与鼓舞了汶川地震阴影下的中国人民。这样的叙事策略不仅使得电影跳脱出了原著集中展现个人体验的小格局,迈向了记录与审视民族集体经验的大格局,而且具有了反思历史与介入时代的双重意义。在创作电影《一九四二》的时候,冯小刚有感于当今中国文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漠视与不尊重,希望通过电影传递出一种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因此,在电影中,他对刘震云在原著《温故一九四二》里“用幽默消解历史”的笔法进行了降格处理,只在牧师为饿死的灾民下葬和重庆迎接美国大使的片段略微闪现过一丝黑色幽默。冯小刚自己也收敛起一贯的戏谑与调侃,转而用冷峻的叙事、客观的镜头以及演员克制的表演来宣告一种拒绝遗忘、拒绝玩笑、拒绝廉价煽情的历史态度。在当代中国影坛一片“戏说历史”的氛围中,电影《一九四二》无疑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民教育课”,这种重塑民族历史态度的努力也的确做到了冯小刚所期望的“为我们的民族尽了一份力”[2]。
冯小刚电影的这种改编方式相对全面、客观,也反映了冯小刚本人对待文学的良好态度——既不顶礼膜拜,也不恃强倨傲,而是在给予文学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文学丰厚的内蕴进行学习与借鉴,从而为电影改编树立了成功的范例。
二、“冯氏温情”的强大力量
如果说“在张艺谋手中,无论是什么风格、什么基调的小说,最终他都是毫无顾忌地把它们变成画面绚烂、空间表意丰富的张氏电影”[3]141,那么在冯小刚这里则是:无论是什么风格、什么基调的原著,都会被注入浓厚的“冯氏温情”、铺垫上一层温暖的底色。冯小刚本就是个多愁善感、心软易感动的人,他对此也从不掩饰,并承认自己是“泪做的人”、“尤其爱动感情”[4]76。他的温情脉脉反映在其改编电影中则集中体现为两点:一是将原著中对人性及现实的尖锐批判降格处理,而着力于对人间“真善美”的热情赞扬;二是无论原著的结局是悲惨的、皆大欢喜的,还是开放式的,都一律采用“大团圆”的结局来为电影收尾。
然而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一方面受到被西方文艺理论界奉若经典的“悲剧高于喜剧”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源于自“”以来形成的对“大团圆”结局的批判传统,一种以“揭示黑暗与暴露残酷”为文艺创作基本“深度模式”的理念得以蔓延开来并长期占据高位。在这样的氛围下,冯小刚电影的这种改编策略虽然备受观众喜爱,但却常常被学术界认为缺乏深度与社会教化意义。冯小刚在谈到《集结号》的结局创意时也论及了这一问题,他说:“我听到的普通观众都说喜欢现在这个结尾,但搞创作的人就认为有些单薄。有几个导演,包括谭盾还专门打电话给我,为我选择现在的结尾惋惜。他们甚至认为谷子地应该在饥寒交迫中故去。”[5]诚然,学者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的悲剧震撼力与社会批判性来实现其社会教育目的的构想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普通观众似乎对此并不领情,却更钟情于冯小刚电影的“温暖与多情”。这其实提示了我们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应当格外重视受传者的感受,否则势必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我们从“冯氏温情”的成功中也发现: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温暖的故事看似柔软缠绵,实际上却暗藏着巨大的力量。
对于这一问题的阐释,著名的拉康“镜像理论”很有借鉴意义。拉康认为:“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6]而实际上电影屏幕正如同婴儿面对的那面镜子,观众凝视银幕的情景与婴儿在镜中辨认自我的情景非常相似:“我们观众也会如同婴儿一样向影片中的角色寻求认同,把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身上,然后反过来再与人物所体现的动机和价值认同。”[7]也就是说,观众凝视的并非真正的银幕形象,而是出现在电影屏幕这面“新镜子”中的自我幻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常常能够轻易牵动观众的悲喜。
由此看来,“冯氏温情”的改编策略至少具有三个层面上的意义:首先,由于“温情”本身是植根于人类本性中对“善”的认同,因此充满善意的故事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观众投入剧情的“情感浓度”。正如冯小刚在分析《集结号》成功的原因时所说:“我是性情中人,拍了一部很性情的电影……赌的是现在的观众还有没有粉碎‘’后迸发出来的那种性情。没想到点火就着。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热血和激情被谷子地这把柴禾给煲烫了。”[5]的确,与原著《官司》相比,电影《集结号》多了许多“人情味”与“真性情”。冯小刚的电影很少刻意营造惊心动魄的紧张氛围,却始终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牵动观众的心弦,其中奥秘恐怕就在这里。其次,在获得观众的情感投入的基础之上,冯小刚的改编电影对人性良善与社会正义的书写,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谊、集体的互帮互助的描绘,便能够顺理成章地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从而点燃人们对人间真情的信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唐山大地震》用亲情的“暖”淡化了充斥原著的心灵的“疼”,在汶川地震刚刚肆虐过的中国大地上,这一抹浓情不知使得多少观众在擦干了眼泪之后更获得了直面残酷现实的力量!正如周安华教授所说:“在灾难记忆中感受温暖人性,是冯小刚和《唐山大地震》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8]最后,“冯氏温情”在获得观众情感认同的基础之上,便在潜移默化中使观众对电影传达的美好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同,并最终心甘情愿地接受电影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教化效果。而这也是冯小刚的改编作品与文学原著在“如何实现电影教育功能”的问题上最本质的区别:与原著使观众在恐惧颤栗中认识现实的残酷面貌不同,冯小刚的改编电影则是用温暖的故事回照冷酷的现实,让人们在被故事中的“真善美”所感动的同时,反观人情日益冷漠的现代社会、反省自身的道德缺失,由此对人们在当下社会逐渐丢失的美好品德做出正面的唤醒与号召。
在许多人执着于探索“深度模式”的当代影坛,冯小刚却依然坚持走温情脉脉的平民路线,他曾自我调侃道:“我必须尊重自己的愿望,我成不了大师就别装成大师了。”[5]而恰恰是这种平和的心态与坚守自我的胆识使得他的改编作品始终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向观众传递了强大的力量。
三、结语
郑洞天教授曾经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冯小刚在电影学院跟学生们说,‘第四代’搭了一个殿堂拍电影,别人不许进来。‘第五代’说我们非得进去,自己开了一扇门进去了。然后‘第六代’说我们也得进去,又开了个窗户进去了。小刚说我根本就不进去,在外面搭一个帐篷拍电影。”[5]的确,在中国影坛一片向具有权威性的经典靠拢、向好莱坞模式学习的喧嚣中,冯小刚的自我坚守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他的独树一帜也因此让人觉得格外可敬、可爱。
而在他的改编电影里,冯小刚则在自我坚守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甲方乙方》初步形成了将原著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改编方式;《手机》与《天下无贼》则渐渐脱离对“王朔主义”的依赖,真正走上了这条独辟蹊径的“冯氏改编”之路;《集结号》可以说是完成了第一次“质的飞跃”,在这部影片中,“冯氏温情”的强大力量被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念一举切中整个民族的“认同点”,成功牵动起了整个民族的情感;这种努力在《唐山大地震》中得到了沿袭与拓展;到了最近的《一九四二》,冯小刚依然找对了民族“感奋点”——他没有走原著中渲染人性在苦难扭曲下的畸变与丑恶的路子,而是挖掘出人们在灾难面前依然保存的纤微良善,并着力表现这微弱的人性温情是如何支撑着整个民族走出苦难的,从而获得了民族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顺势将对民族精神品格的反思引入了崭新的境界。连一向犀利的刘震云也不禁赞叹:“文学能不能通过电影延伸,关键是你碰到了谁,要碰到有的导演,可能就短路,要碰到小刚,就不是延伸的问题,有点可能像文学作品坐上了一个火箭,升到很高的地位。”[9]
从《甲方乙方》到《一九四二》,冯小刚电影独辟蹊径而日臻完善的改编艺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成熟的冯小刚,更为中国电影人在处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上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金真徽.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2]张书旗.《一九四二》:灾难下微弱的人性光芒[N].新华每日电讯,2012-12-7.
[3]冯果.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4]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冯小刚,郑洞天,王一川,陈墨,檀秋文.集结号[J].当代电影,2008(2).
[6]莫付欢.“他者”镜像中的爱情——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J].电影文学,2011(10).
SF6断路器主要是指利用SF6气体当做绝缘和灭弧主要介质的电路器,其具有工作气压低、循环使用效果强、灭弧功效高等特点,广泛应用在电网系统中。其区别于传统的油断路器,在体积、重量、质量、开断性能、绝缘效果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超出了一般的断路器的性能。但是由于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SF6断路器的制作标准和制作规范,致使在维护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维护和检修人员带来一定压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SF6断路器的特点以及优势的角度上分析如何提高变电检修中SF6断路器的维护。
一、SF6断路器的特点以及优势
SF6断路器主要以SF6气体作为主要的绝缘和灭弧的介质。其中,SF6气体自身存在诸多优势:①SF6气体具有超强的负电性。其分子可迅速抓住电流中的自由电子,利用自身的负点特点,将自由电子转化为负离子。这些负离子在运行中逐渐降低了导电的功能,致使电弧间介质强度和恢复速度成倍加快,强化了灭弧功能。②SF6气体具有超强的混合性,当SF6分子遇到自由电子时,可达到100%的混合率,加速负离子集合体的形成。因此,SF6气体具有超强的绝缘性和灭弧性。
SF6断路器的主要优势在于:①端口处的耐电压能力强;②结构简单,内部组织零件少,绝缘支柱数量少;③检修周期时间长,可允许多次断路。一般检修的周期在10年左右,同时,检修的过程中仅需要2—3人就可完成全部的检测;④体积小,节省空间;断路的电流压力大,所需的灭弧时间较短;⑤SF6断路器选用优质的弹簧机构,具有动作迅速,电源容量小的特点,有利于正常的维修与护理。
二、SF6断路器的维护方法
SF6断路器的维护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断路器维修保护原则。观察的外部部件以及内部部件是否出现受潮的现象;在装卸SF6断路器的时候不可轻易打开阀门,确保移动的稳定性以及做到轻拿轻放;在安装瓷套的时候要保证瓷绝缘子的完整,防止硬物撞击SF6断路器的管路以及气体的阀门;为SF6断路器进行充气时,尽量处于干燥整洁的环境中,降低气体的污染度。
1.SF6断路器的气体检测
SF6断路器的气体检测主要是判断断路器是否出现气体泄漏情况。这种情况主要发生于断路器的焊接缝、管路的接头部位以及密封表面的位置,这些部位极易出现密封不严的情况,造成SF6气体的泄漏,影响断路器的使用效率。在实际的检漏过程中,我们一般使用专门的检漏仪器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发生大面积的气体泄漏时,专业的检测人员要紧急撤离检测现场,或是在距离泄漏点10米以上的位置,才能保证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检测结果显示为断路器内部出现问题时,检测人员要相应的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工作服,避免在检测过程中被断路器内部的残余气体所侵害,产生人身危险。
在断路器的气体检测时,还应注意保持检修室内的通风,确保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的含量在18%以上;严格按照断路器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检查,坚决避免检测仪器的探头一直处于高浓度的气体当中。如发生此现象,检测仪器探头的指针会立刻转向满度,发生报警,提醒检测人员将探头离开气体,放置到相对洁净的位置上。
2.SF6断路器的含水量检测
我国对于SF6断路器的含水量程度具有严格的控制,一般在8×10-6的含水量以下。且通过机械特性试验后的气体含水量的标准应低于150×10-6。这是因为SF6断路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内部的装置会产生闪络现象,自动将SF6气体生成若干部分的分解物。同时,空气中的水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渗透到SF6断路器的绝缘设备当中,使过多的水分在高气压的运行下,降低断路器设备的自身绝缘程度,使内部发生闪络现象,影响断路器的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安全事故。避免水分过量的直接原因在于过量的水分可导致电流中自由电子以及离子发生崩和放电,造成断路器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性,加速断路器的爆炸。同时,当断路器的触头接触到水分时,会自动散发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在SF6断路器维护时,要保证设备装置的干燥性以及清洁性。一般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将气室内的绝缘体、灭弧装置、导体以及金属外壳进行逐一清理,保证各部分的干净无尘。二是针对高压以及超高压断路器的气室进行干燥,主要是利用抽取真空气体以及向气室注入高浓度的纯氮气达到干燥的目的。清理和干燥的两个环节可依次进行,但必须保证真空处理环节的最后步骤为干燥处理,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气室内的干燥清洁。
3.SF6断路器的预防性检测
SF6断路器的制造、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断路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情况,以及在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加强断路器的入厂审核以及强化安装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SF6断路器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从断路器的机构动作、绝缘情况、导电回路等环节来进行维护检测。①定期检测SF6断路器中是否出现含水量问题,是否有大气泄露的问题,提高断路器的内部绝缘性能。②在定期的检测过程中逐一观察和测量内部结构的部件是否存在老化情况,从而推测出电容器以及分闸电阻的实际性能。③在进行主回路电流、电阻测量时,注意将实测数值的大小控制在初始值的1.2倍左右,以免出现烧蚀电杆的情况。④检测分合闸中电磁铁的动作电压时,确保动作电压的额定电压数值在30—65%之间。⑤检测油气压的运转性能以及保证油气压整体系统的运行完整时,要充分考虑气压是否存在泄漏,补气时间的长短以及机构油的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空压机自身磨损严重而出现打压时间加长的问题。⑥我们在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也要对测量的次数,钢瓶放置的位置以及仪器的灵敏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思索,杜绝由客观因素而导致的测量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总结
变电检修中SF6断路器的维护对于提高整体电力系统的运行,保证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对SF6断路器的维护与检修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SF6气体纯度的检测和监督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制度,所以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要设身处地的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SF6断路器的维护指明方向,以适应我国对电能资源的不断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然而,伴随着技术发展的同时,各种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从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来看,变电运行是确保电网安全的人工操作源头,也是电网运行管理的最前沿,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体系的建设,促使变电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巩固和提高。
1、 变电运行的安全问题
1.1 操作安全的隐患
变电运行是一项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但是却常常由于人工操作而带来程度不同的安全隐患。首先从变电运行的程序来说,变电运行的设备较多,所以使得工作流程复杂且乏味,这样一些员工精力不集中,溜号、走神,褥子种种都会导致操作上的失误。还有就是工作人员的技术不过关,变电运行所需的是完全人工操作性的人才,而有些人的 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只会纸上谈兵,这也可能导致操作失误。这些操作问题一旦发生,轻则损失一些经济利益,重则会危害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设备故障的隐患
变电运行中的设备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使用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设备和变电站设备老化。从质量方面来看,变电站对于设备的要求应该是十分严格的,因为变电运行过程很紧密,容不得设备有一丝的疏忽,一旦发生空缺,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相关人员将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设备应用到变电运行中就会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出现。再者,设备老化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变电站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但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进行检查与更新,这样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安全管理的隐患
变电工作中,安全管理占据这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变电工作中,由于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也导致了诸多事故。在变电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管理秩序是非常混乱的,通常表现为管理层次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管理方法不科学。再有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处理好问题,措施也不得当,这就使得很多安全问题的发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变电运行管理没有全面完成各项运行管理和技术工作,无法保证变电工作的正常、安全进行。
2、 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隐患解决措施
2.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每种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变电运行也不例外,对于变电运行,必须要有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前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所以电力企业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域完善。在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是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和限制,因为人在变电运行中占据这很重要的地位,制定规章制度约束变电运行中职员的行为,使员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规范地操作变电设备,防止由于操作上的失误而造成的安全问题。然后是建立监督机制,监督人员的操作行为和能力,从而实行奖罚措施,这样增强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他们遵守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
2.2 加强变电设备的检测
变电设备是变电运行工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设备就相当于没有电力系统,所以要保证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就要保证变电设备的质量。首先在购买变电设备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看清楚生产设备的厂家、日期,尤其要注意的是是否达到国家的质量安全保障,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变电设备的安全。其次是应对变电站设备老化的问题,要派专门的检测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作为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及时的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更新。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先提高运行人员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这需要教育他们竖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三严作风,树立起很强的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很强的事业心,对工作中的很多事都能其力亲为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的提高,还要有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上去了自然会注意变电运行中一些细节的东西,这也有利于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隐患的解决。另外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在变电运行过程中需要人们动手实地操作的项目有很多,而且还有很多突发性的时间,所以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根据变电运行实际工作的经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个人主动提高为主,单位组织培训为辅,分层次、结合实际的进行。
2.4建立考核机制
为了防止变电运行中事故的发生,必须建立安全监督和考核的机制,避免安全
责任制度流于形式,使安全责任制成为只说不做的空壳。这就需要对变电运行的各个工作流程进行考核。首先是对每个流程设备准备情况,工作的效率,安全的防护进行考核,然后是面向员工工作状况的考核,这就让各个岗位的人员有了紧迫意识,是他们自觉地增强了安全隐患意识,有利于保障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考核还可以实行奖罚制度,将安全管理的成绩与考核和奖励挂钩,作为奖惩的重要标准依据,才能保证工作的巡视检查和因素分析的到位,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素。
2.5 加强安全管理水平
就目前的管理水平来看是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的,由于很多电力系统的管理都存在大量问题,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所以加强管理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还是要关注人的作用,要加强管理者素质的培养,管理者作为管理的核心,他们管理的成败往往对变电系统运行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管理素质的培养,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有条理的处理突发事件。还有就是变电运行内管理系统的设立,要划分好管理层次,明确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责任。只有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对整个变电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安全管理隐患的发生。
3、结语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电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能源,电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电力系统做为电能的输送企业,其变电运行工作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变电运行的安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在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企业要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设备的维护。总之,只有变电所安全运行工作抓到位,才能给企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合格的电能,也才能给广大变电运行工作人员以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柳迎春,唐会生.浅谈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故障排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阿Q是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一人物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即在遭遇外在的挫败后转向内心,在内心世界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战胜外在的敌人,进而获得心理平衡。在小说中,阿Q欺凌静修庵的小尼姑,于是被小尼姑骂作“断子绝孙的阿Q”,无儿无女的阿Q也的确是断子绝孙了。但实际上,阿Q的这种精神特质却有诸多后继者,在艺术的长河里,阿Q的后裔并不少见。“阿Q具有成为文化象征的力量,并且在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激起了中国人的深深共鸣,所以被无数次改编、重写与仿写”[1]从古华的小说《芙蓉镇》中的王秋赦,到余华笔下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再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等等,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阿Q式的血液,分享着阿Q的精神特质,堪称阿Q的后裔。甚至可以说,阿Q成为了一个“原型”。“鲁迅和当代作家能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互不干涉却又不谋而合地表达人类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书写人类共同的文化代码和符号”[2]上述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剧时也保留了人物的阿Q特征。贾樟柯在九十年代末期创作的电影《小武》同样塑造了一个阿Q式的人物,那就是主角梁小武。
电影《小武》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山西汾阳县城为故事背景,也就是说这部作品讲述故事的时间与故事所讲述的时间是一致的。主人公梁小武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在商品化大潮来袭的时候,昔日的好友比如靳小勇摇身一变成了全县闻名的企业家,而小武则被这股潮水裹挟着无所适从,身无所长的他联合三五个小青年做了扒手,也就是小武自称的“手艺人”。作品以三个段落分别讲述了小武生活中各个支柱的轰然崩塌——友情的破灭、爱情的夭折、亲情的疏离,最后这一切又导向了小武“事业”的终结。从外在的社会身份上来看,小武和阿Q似乎并不相干,但实际上,这两个人物在精神禀赋上却是共通的。
首先,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备受屈辱和不幸,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不得不以一种卑微的姿态游走在罅隙中。鲁迅笔下的阿Q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的二十世纪初期,在未庄,阿Q是一个姓氏不详无家无业的可怜人,寄居在土谷祠里,平日里靠给大户人家打短工为生,经常饿肚子的阿Q还要忍受未庄人的白眼、闲人的欺负以及地保的敲诈盘剥,至于赵家钱家给的苦头就更是数不胜数,甚至连宣称自己姓赵都要挨赵太爷的耳光。可怜又可悲的阿Q最终被拉到城里枪毙掉了。贾樟柯影片里的梁小武的处境也与未庄的阿Q颇为相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商品化大潮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昔日的好友靳小勇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这个当年与小武情同手足的“手艺人”兄弟,如今对扒手身份的小武已是避之唯恐不及,先是对小武隐瞒了婚讯,而后又生硬地拒绝了小武的礼金,与小武一刀两断。心灰意冷的小武到歌厅寻求安慰,渐渐爱上了陪唱的姑娘梅梅。正当小武买好了金戒指准备迎接爱情的时候,梅梅远嫁富商,如同当年对着吴妈说了“大不敬”的话的阿Q一样,小武再一次挨了当头一棒。家庭同样没有成为接纳这个时代弃儿的港湾,因为母亲转手把金戒指送给了嫂子,小武与父母翻脸,被父亲赶出了家门。最终小武行窃被抓,不但在街头被示众,还被自己手下的小弟说成“这样的害群之马早就应该抓起来”。当友情、爱情、亲情这些维系着小武的社会链条一根根断掉的时候,小武的人生已经宣告“破产”。
当然,小武这一角色身上最像阿Q的还是内心的精神胜利法。
身处社会底层屡受挫败的阿Q并不会反思自己,而是时时处处以精神胜利法寻求内心的平衡。譬如阿Q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3],再比如阿Q在与闲人打架,被揪住辫子碰了若干个响头之后,会在心里念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心满意足地得胜的走了”[4],当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仅表现在自欺欺人这一方面,他同时还是个欺软怕硬的典型,在自身遭遇了外在强敌的欺凌无力反抗之后,他会转身将这种不幸加诸更弱者头上,比如静修庵的小尼姑以及小D。如果说单纯求诸内的精神胜利法是身处社会底层泥沼中的阿Q面对外来打击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心理,虽不高尚但这种心理于人无大害的话,那么欺软怕硬的秉性则让这一人物变得可憎又可悲,这无疑是阿Q人性中的更卑劣之处。这些特质在小武的身上也表露了出来。
在作品《小武》中梁小武面对昔日好友靳小勇俨然已是时代弄潮儿的身份表现出的同样是阿Q式的毫无来由的轻蔑,说靳小勇的钱也不干净,是靠贩卖假烟、开歌舞厅挣歌女的钱才发起来的。言辞之间流露出的不屑恰似当年阿Q面对未庄的文童也觉得不值一笑的神情。小武曾经在乘坐汽车时声称自己是警察拒绝买票,又在陪歌舞厅的梅梅外出时对着做苦力活的路人吆三喝四,而他身上那件不合体的大号西装、腰间时髦的呼机无疑都是这一人物内心的自我定位与现实中的身份处境之间错位的佐证。更为可悲的是,尊严感一再受挫的梁小武对待自己手下的“兄弟”三兔的方式竟也是毫不留情地剥夺他在女友面前那一点可怜的尊严。在去给梅梅买热水袋的路上,小武遇到了正和女友逛荡的三兔,于是劈头盖脸的奚落一番,甚至嘲讽三兔“学油了”。当然三兔最后也给了小武致命的一击,在街头采访中,称呼落网的小武为“害群之马”。
毕竟梁小武与阿Q不是同时代的人物,创作者赋予梁小武的秉性与阿Q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梁小武的身上多了一些善意与羞涩。偷窃为生的小武在得手之后总是会把失主的身份证投寄到邮筒里,而不是如阿Q在静修庵偷萝卜被抓现行时的抵赖。面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梅梅,小武也表现出了阿Q所不具有的善意。当梅梅要求来歌舞厅消遣的小武唱歌时,小武是羞涩的,这种羞涩里透露出的其实还是一个小镇上年轻人的纯与善。当然故事总是被讲述的,贾樟柯笔下的小武之所以具有这些区别于阿Q的特质,归根结底还是与创作者的观念有关,或者说在叙事立场上贾樟柯对梁小武这一人物的姿态不完全是鲁迅式的批判,而是在批判的同时,夹杂着些许的同情甚至是理解。这种同情与理解在贾樟柯担任监制的另外一部作品——韩杰导演的《Hello!树先生》中得到了延续。这部作品仍然是关于一个无处安身立命的小人物的灰色生活,主人公树仿佛就是另一个小武。而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都是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角,展示他们在时代大潮面前的无奈与彷徨。如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经典之作《偷自行车的人》一样,这些作品并没有显示出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而是在叙事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关注中投以理解的目光。
参考文献:
[1]白睿文.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2]古大勇.“阿Q的外甥”:1990年代后小说中阿Q文学后裔[M].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06年,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的第一章“‘融合膜拜’:理解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中,以2003年奥尔良媒体体验电影节的口号“融合膜拜”为名,指出媒体业正在经历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如果说数字革命范式是假定新媒体会取代旧媒体,那么正在凸显的融合范式则假定旧媒体和新媒体将以比以前更复杂的范式展开互动”。{1}
詹金斯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电影“把多种文本整合到一起……以至于单一媒体已经容纳不下了。”{2}而当这些电影在不同的媒体平台播出之后,也会产生出更多新的文本。这些新的文本不仅对于原故事整体而言具有美学上的价值和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会强化观众对该故事的深度体验,进而促进更多的消M。
大概是在《融合文化》被译介成中文的那一年(2012年)之后,国内影视业也开始进入到“融合膜拜”的氛围之中,跨媒介改编电影也在两三年内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并借由IP这一新晋热词博得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从票房表现来看,“2014年与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电影,由IP所转换的影片数量分别达到了5部与6部。2015年,由IP转换的影片的票房总量已超过了50亿元。”{3}
这些数字在客观上说明了IP改编电影的市场热度,然而,它们也容易一叶障目。在热潮之中,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取得高票房的IP作品上,但更多关注的是其票房成绩而不是改编的方法。一部IP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解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原IP的版权价值对于电影的改编存有怎样的影响?一部IP改编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种而非另一种叙事策略?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应该保留或删去哪些内容?显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探讨。而如果影片的创作者和项目的操盘者没有有效地处理好改编电影和原IP作品之间的关系,那么这部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市场效果一般不会太乐观。这不论是对于单部作品自身,还是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都是不利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看,2016年的电影市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IP改编的电影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2倍,但大量IP改编电影都没有进行科学的风控评估,在内容上也只是简单地自我复制与复制他人,导致部均票房只有2015年的1/3,并且口碑和评分都不高。而电影的风控研究便是针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理论尝试。
二、电影的风控理论与IP改编电影的风控指标体系
所谓电影的风控研究,简言之,就是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切入,对一个电影项目的所进行全产业环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1963年罗伯特・梅尔和鲍勃・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年小阿瑟・威廉姆斯和理查德・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4}2009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3个风险管理的标准,同年年底,中国也了国家标准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从实施的表现来看,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企业管理{5},目的在于辨别与防控对于企业不利的风险和影响。但由于国内电影业普遍实现企业化运营仅有十余年时间,因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电影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针对电影项目的风控理论也才刚开始出现。
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在电影风控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是《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6}。该报告从中国影视风控研究的新路径:舆情分析路径、舆情报告、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IP改编电影作品评估体系研究、电影投资风险实证研究和风控模型分析、全案分析等多方面着手,开创了电影风控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7}一文中,司若、张强结合电影产业链的布局,建构了十二项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IP价值、电影类型、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组合、投资组合等。这十二项指标是对所有电影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估,适用于所有类别的电影。那么针对IP改编电影,笔者认为, IP价值和电影类型这两项指标是研究的核心。在该文的“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表”中,这两项指标又被具体细分为政策风险、可改编度、IP人气、话题性、可开发程度、该类型的政策风险、该类型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七点,但作者并未对其展开论述。
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两部电影案例,并根据它们的特点将IP改编电影的风控研究指标初步划分为以下四点: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可改编度与可实现性、类型与题材的政策风险以及市场要素。
三、以《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为例的风控分析
ISO的三个风险管理标准不仅定义了风险的概念,还确定和规范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评估程序。所谓风险,实际上就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风险诊断时,首先需要判断不确定性的来源,即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还是外部环境。而风险控制就是要去管理和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并在解决负面影响威胁的同时,创造正面机会来改变风险传导的过程。
1. 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
对于IP改编电影而言,原IP的版权价值对其至关重要,但IP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负面风险。一方面,影视公司对IP的疯抢容易导致版权价格的虚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影视业在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不少IP项目都出现了版权归属上的法律争议。这不仅意味着IP品牌容易受到损伤,不少项目还可能因此而无法顺利推进。因此,在对一个电影项目的IP价值与风险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量。
除了思想上的正确选择,在对一些需要表达的内容的度的处理上也需要精准拿捏。这其实是一种表达的克制。因此,对于特定年代的生活状况,影片着墨不多,更多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来设计这方面的内容。这种克制既是美学上的减法,也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在影片上映之后,为了避免更多变数的出现,片方出于谨慎的考虑,最终选择屏蔽了有关的评论与分析,尽力将相关的政策风险降至最低。
4. 市场要素
市场既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也与文本本身有关,因此在风险诊断中属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风险点,需要项目开发者与主创一起把控。
《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均改编自知名IP,原IP故事自然是已经得到了原著粉丝的热捧,但当其改编成电影时,就必须尊重电影的市场标准。这意味着部分的内容需要被删改,而删改的比例就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风险点。
《寻龙诀》项目在电影改编时就需要考虑原著粉丝效应的双面性。因为影片已经对故事进行了较大改动,所以在主要人物的情义上就需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并且要重点去铺垫。正是为了让人物是以情出发“不得不”入地宫“探险”,影片在开始部分才设计了那段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从文本上看,尽管漫画《肿瘤君》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但这不能掩盖该作品因过于个人化的记录风格而内含的非市场性的隐忧。因此,为了增强影片的市鲂裕《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剧本中增加了部分娱乐性元素,在原有亲情和友情的叙事线上,大大加强了爱情故事的表现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对于男主人公的描绘比重。但与此同时,改编也相对节制,爱情只是并列于亲情、友情的感情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没有让爱情戏过于喧宾夺主。
此外,《肿瘤君》项目在做电影的改编时,还必须处理悲剧和喜剧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是走纯悲剧路线,则电影的质感会与原漫画IP的风格和调性不搭,容易引起原漫画粉丝的不满。即使是采用悲剧与喜剧相交织的方式,如果在篇幅上处理不恰当,也容易造成影片在叙事风格上的前后断裂,进而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给影片定位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和评估了这几方面的风险,最后成功将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机会,使这部电影成为改变风险传导过程的经典案例。
从《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的改编案例可以看出,IP改编电影在选择叙事策略和对原著内容的取舍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风险点。它们是创作团队在考虑如何进行剧本改编时的关键要素,而这也是电影风控理论急需被创立的重要原因。本文只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针对IP改编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所作的简要分析。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理论化最好是从生产电影理论(producing film theories)的维度而不是电影大理论的维度来加以理解。”{10}当大理论在电影的创作、制作等具体问题面前失效,我们也需要更多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的电影理论去解答与电影本身相关的各种问题。另外,电影理论也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是需要以电影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点,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来实现电影理论自身的扩展。而电影的风控理论正是一种应时、应需的新的电影跨学科研究方法,能为电影的理论研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1}{2}[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4页、第155页。
{3}陈旭光、石小溪:《2015中国电影年度报告:产业、艺术与文化》,《创作与评论》2016年1月号下半月刊。
{4}参见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5}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是一种包含多类学科的综合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较多。
{6}笔者在该报告中分别针对《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两部电影做了全案评估,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与这两篇全案报告内容有一定关联性。
{7}文章发表在《当代电影》2016年第2期,同时收录在《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202页。
{8}《鬼吹灯》系列小说一共有两部,每部各4册,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买下这两部小说版权的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第一部的电影改编和摄制权卖给了中影集团(拍摄了《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将第二部卖给了万达集团(拍摄了《寻龙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