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会计和初级会计的区别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03-02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图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

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

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田红英.关于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篇(2)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着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篇(3)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四、实训体系的构建

中职实训体系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出纳实务相关技能实训,二是会计核算基础技能的实训。为培养学生出纳实务技能,所需要的实训包括:点钞、小键盘输入、珠算、票据业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相关方面技能,而会计基础核算技能最核心的是要掌握基础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全过程,也就是能完成从凭证取得或填制开始到会计报表编制完成的全过程业务处理,既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等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也包括手工处理环境和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其毕业后能独立应对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高职实训体系则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相应岗位工作所需的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成本计算与管理技能、财务管理与决策的技能以及税收筹划的技能。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要能完成相对复杂的会计处理业务和报表编制,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计了分岗位会计实训,就是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分设出纳、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主管等不同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能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进行操作;成本计算与管理实训在进行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侧重把相关的成本数据指标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为管理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如变动成本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成本的控制与分析技能等;财务管理实训则要求在完成指标计算的同时,能对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税收筹划实训则是从筹划的角度对企业所需交纳的各项税费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做到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晚交税或少交税,为企业创造好的节税效益。另外,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审计知识和技能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应该掌握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构成,不同审计组织的审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以及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等。

篇(4)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参见葛家澍《会计确认、计量与收入确认》2002年《会计论坛》第1辑)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同时,有人认为,“投资者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余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这里暂且不谈“盈余和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还是关键变量,公司价值是由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必要报酬率决定的,而规划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要把财务管理的任务强加到财务会计上,正如,在西方CPA(注册会计师)和CFA(财务分析师)是两种执业证书一样。

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强调其差异化,这是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接收的逻辑递进关系的一种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在实践中我们最应该分析和讨论的是其整合问题。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股东因追求价值而投资,经营者和员工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财会管理的目的和功能也必须定位于实现价值的增长,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的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篇(5)

    (一)四门课程的独立性分析

    从产生历史分析,财务会计的产生历史比较悠久,自从帕乔利复式记账法产生以来,具有5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年会上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这一专门词汇,由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根据198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公告1A》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是具有代表性而且较为权威的对管理会计的界定。

    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着名财务学者C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变迁对企业财务的演进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生与发展历程分析,财会理论与学科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委托理论的直接影响。但是财务会计主要受到理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主要受到各种数学模型、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财务管理学与金融学、数理经济学的关系密切。

    从目前我国财会教育来说,教育部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下,可以理解为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并列在同一学科层次。会计学是一门经济信息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的学科,会计所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据以作出投资决策的信息;财务管理学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直接对企业价值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所行使管理,主要涉及投资预算、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的决策管理。

    从四门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以及目标上看均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很明显,在此不详细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下面两个方面的区别。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我们认为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比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应该列入管理会计课程中不变。在这些原理和方法基础上,财务管理学来阐述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这些方法的财务上应用。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

    这两门课程的“交叉”最为严重,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我们的观点是成本会计的内容应该是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至于成本控制与分析则由管理会计课程完成。所以,我们也就主张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分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明显的,但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标准、功能、信息流程上应该都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或者说,成本会计必须同时使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套标准与原则,并进行适当协调。比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其结果也会制约资产负债表的结果。而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作为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的基础。当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最好要与财务会计的成本数据在分离的同时,还要关注它们的衔接。在同一资料库中可以生成多种成本数据资料是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四门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可以认为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的总和。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范畴;而财务管理由于在本质、对象上均不同于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两者分别负责对外、对内会计信息,同时两者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属于第二层次。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关子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分析

    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尤其是近年全球性的会计造假案例的出现,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包括改革现有会计报告标准、内容、质量标准,要求:①淡化历史成本、推行公允价值;②增加对未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形成与披露;增加表外披露;③可以游离公认会计原则;④首先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主张必然导致财务会计传统特征的逐步丧失,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计量属性,不能脱离财务会计的本质职能,“严格地说,只有初始确认时用于计量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才能称为财务会计的一项完整的计量属性。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不能作为初始计量属性,它总是在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的基础加以应用,因此只能算一种摊配的方法。”(参见葛家澍《会计确认、计量与收入确认》2002年《会计论坛》第1辑)

    关于报告内容,的确现行财务报告的计量主要限于货币度量,对于使用者非常有用的公司人力资源、客户、核心技术等就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另外财务会计的确认交易、事项的前提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

    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属性是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一些人提议的增加财务预测的信息和内容,如募资投向、未来公司经营风险、盈利预测的信息,投资者也是需要的,这些信息的构成原理、分析方法应该由管理会计来完成。或者说加大管理会计部分披露的对象就可以,无需再通过改进现行财务会计来重复这个工作。

篇(6)

《会计信息系统》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今天,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既要考虑传承,又要考虑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的界定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前,会计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课程中,《基础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较为清晰。《基础会计学》教学重点是会计的核算方法,如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教学要求是了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企业财务处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重点围绕会计要素来展开,包括:货币资金的核算、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存货的核算、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报表的核算。教学要求在于了解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熟练掌握要素费用、综合费用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掌握品种法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材料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各种费用项目的归集与分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要点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管理及安全,数据库,信息技术概论。金蝶、用友软件的操作。教学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软件各功能模块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编写部分具备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功能模块,掌握财务软件的处理原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运用、维护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技能。《高级财务会计》结合我国会计的实际情况,对财务会计学未涉及或深入论述的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弥补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从而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特殊经济业务、特殊会计事项和特殊行业的会计理论与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处理特殊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外币业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债务重组、或有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所学会计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手工模拟,让学生学会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及方法;掌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的业务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由于会计核算工具、信息载体、记账规则及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以上系列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的界定显然存在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

为解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课程教学重点、教学要求中存在的内容陈旧、重叠无效等问题,有必要重新设定会计系列课程,界定各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要求维持不变。《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两门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在内容分配上,《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拟以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软件、用友U860软件四个教学案例,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

取消《会计综合实验》课程,将手工会计模拟并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课程。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了会计核算软件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减轻其他课程的压力,提高课时的利用率。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教学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多项目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不同系列(金蝶、用友)不同版本(kis/k3/t3/u8)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无论是一个学生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完成技能训练。

经过以上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高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整合,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深刻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证账表处理中,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在于: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手工环境下,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证账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保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表格公式设置正确,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瞬间即可完成,且无需证账表核对。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融合的关键在于特定会计数据的设计,要保证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设计会计数据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初始数据必须尽可能详细。比如固定资产资料中必须列明资产的原始价值、累计折旧、预计残值、用途、入账日期及使用年限等,便于电算化处理时自动计提折旧;往来业务必须列明业务发生的时间、业务编号、摘要、往来单位、发生额及余额,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的往来核销;期初在产品成本必须列明各成本项目的详细资料,便于电算化处理时生成生产成本明细账;存货必须列明数量、单价、计量单位、计价方法等,便于进行存货数量金额核算;除具备单位基本信息外,还需要设定部门档案、职员档案,便于工资核算。

二是要合理确定会计期及分段业务内容。目前,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均为教学版,只能处理不超过三个月的业务。要明确分段业务的处理流程,例如损益结转前必须完成损益类业务凭证的审核与记账等。

三是设计的会计资料要便于使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组织程序,例如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或通用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既适应手工环境也适应电算化。手工环境适应的汇总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和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电算化环境已经不再使用。X

参考文献:

1.张捷.基础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维宾.中级财务会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篇(7)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65-02

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本课程存在的重理论轻技能、重某一特定软件技能轻其他软件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脱节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与维护》、《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的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等问题,一直困忧着高校任课教师。CDIO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意思,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教育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本文基于CDIO这一教育理念,探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置存在名称不统一、体系不完善、内容不规范问题。在课程名称上有的称《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会计信息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级中级与高级层次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内容欠规范。比如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考试指定教材,规定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五大内容,技能方面使用用友T3教学软件,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基本操作、工资功能模块和固定资产功能模块的基本操作。广东省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指定培训教材,围绕“会计电算化”的体系结构,主要讲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控制和审计技术,包括: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基本核算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与预算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与核算系统;会计信息的综合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级会计电算化中侧重理论,基本没有涉及电算化技能。又如会计信息系统,以出版版次较多的吴扬俊、沈文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例,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加6个附录。上篇(1~7章)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包括:会计信息系统概论、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其他核算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ERP沙盘模拟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下篇(8~11章)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介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U8软件、金蝶软件集团有限公司KIS软件,重点介绍其中的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该书虽然理论技能均有涉猎,但存在电算与手工的脱节且不同软件使用各自的会计数据不便于信息比对。薛祖云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概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账务处理子系统;采购与应付子系统;存货子系统;销售与应收子系统;职工薪酬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控制;信息系统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决策报告与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化审计。较多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技能训练。饶艳超主编,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运营、信息系统计划、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审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应用等。王振武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阐述了信息、网络、ERP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讲述了业务流程、交易循环及其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过程与技术;讲授了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还介绍了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构建原理。现有的诸多教材均或多或少地存在重视理论忽视技能、重视某一特定软件技能忽视其他软件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脱节问题。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解决会计信息系统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与维护》、《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的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将《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两门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基础》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包括理论和技能两个层面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技能培养上。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在内容分配上,《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应以代表会计软件较高水平、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大的专业软件为例,如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软件、用友U860软件四个教学案例,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教学内容上,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使学生既可明了计算机会计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又可以相互验证会计数据录入、处理及输出的正确性。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为了使学生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CDIO大纲设定的预定目标。教学中,我们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多项目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不同系列(金蝶、用友)不同版本(KIS/K3/T3/U8)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学生做作业就像玩游戏,无论是一个同学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完成技能训练。在考核上,会计信息系统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力求准确界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

经过如上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级与高级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内容整合,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把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在比较中加以固化。比如证账表处理中,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等;手工环境下,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证账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表格公式设置正确,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就显得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初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很高,而其中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却非常少,所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优化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

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但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课比重过大或过小,或者与普高课程目标十分雷同,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另外专业课又与高职课程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有采用高职教材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存在。

(二)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大多沿袭了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模式,理论和知识成为主体、实践和技能成了辅助,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远没有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且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

(三)会计专业课程交叉重复

中职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各主干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比较频繁。其中会计的概念、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财务会计报告在各课程中都有涉及,商品流通企业学科与企业财务会计学科的部分章节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教学,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 教学时间和教师的劳动,而且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调整对策的总体思想

(一)模块的内容

本文设计的会计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具体每一模块的内容如下表:

每个模块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模块的解读

1.文化基础课模块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针对目前中职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思想、行为和学习状态不佳的现象,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立会计专业各文化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积极开发适合会计专业学习与发展的文化课教材,大胆果断地删除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科目与部分内容,集中精力让文化课为专业课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在文化课中渗透“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谨慎教育”、“爱岗教育”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够用”、“适 用”为 原 则,调整在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文化课时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进行,要避免出现文化课有的内容专业课用不上,专业课要用的知识但是文化课又没有的现象。

2.德育课模块的教学要立足于“就业”德育教育

因为企业希望招聘到的新员工不只是技术型,更重要的是看重这些员工是否具备责任心,能否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有创新的意识,所以作为中职学校,不能一味强调技能培养,应以育人为核心,将德育课作为必修课实施教学,以会计行业准则和岗位职业道德为要求编制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会计专业的考证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所以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德育课改为“法律常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生命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等。

3.特色课模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多方向,弹性化。在确定了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等提供多方向的特色课及社团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学生成就感,唤醒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以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特色课程每个学期每周可安排1-2节进行,社会团课每周可安排一个下午进行。

4.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核心的教学模块,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取的学科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因此持证上岗成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及时考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考试奠定基础。《会计基础》的教学应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其中第一学期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第二学期可安排会计考证,万一学生没有顺利通过的话,在第二或第三学年还可以继续努力,争取考过。

5.专业技能模块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因些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对原有会计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有效地筛选、整合、强化,另外可将原来的《财务会计》 《出纳实务》 《成本会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科整合成为《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紧密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岗位设计教学项目,把教学项目作为实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载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其他的专业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性,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该模块重在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三年制中,《会计岗位一体化》课程放在第三、四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安排单项技能实训,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同时实施,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2个月的工作体验,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进行。

笔者认为对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只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要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希望通过上述会计课程设置的构想,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会计应用型初级人才。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郑秀芳.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M].科技和产业,2009(3).

篇(9)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篇(10)

《财务会计》是一门以掌握初级职称资格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岗位核算技能为目的的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推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使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还进行了校本教材编写、仿真财务室建设、实验实训项目设置,学业评价方式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实施一届下来,学生反映在工作中学习,体现可操作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协作能力。下面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任务驱动”是将学习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多个浅显的任务中,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完成既定任务进而建构知识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式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它强调再现式、训练式;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式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它强调探究式、实验式。

任务驱动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学习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激情,一个“任务”完成,接着下一个,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周而复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开拓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基本环节

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实施情境创设、任务设计、任务分析、任务操作、任务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环节的实施,达到逐步养成自主式、探究式、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一)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现实情境类似,让任务的解决过程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安排在仿真财务室进行,通过接触经济业务单证、会计凭证实物,学生扮演会计岗位不同角色,使每个学生身临其境,顺理成章进入工作状态。

(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法的核心。任务设计一要有层次性、递进性。任务的提出要在把握课程总体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有机地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将学习内容隐藏在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中,通过这些 “任务”的归纳与整合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财务会计课程任务设计的思路是从总目标到一个个小目标,再从一个个小任务到整体任务。任务确定是依据初级会计师资格的考核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一系列相关性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典型任务。任务设计二是是要体现任务引入的直观、真实、具体,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任务”选定为“工作任务”, 如现金出纳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核定库存现金限额、提现、现金送存、收现、支现、盘点现金。 将公司的一个个鲜活的经济实例(仿真经营业务单证)作为任务,让学生面对会计工作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任务分析。任务分析要求让学生提出问题,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协助学习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起引导作用。老师要从具体任务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深入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从何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复习旧知识,尝试探索新知识并且通过听教师讲授难度大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得出完成任务的解决方案。

(四)任务操作。有了解决方案,下面进行任务操作,达到巩固旧知识、应用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老师边讲边用实物演示任务处理流程,当场指导,及时纠错;学生根据财务人员分工分别扮演角色,师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展示工作成果―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ing细账,感受成功的喜悦,做到“学中做”。演示任务操作过程的这个环节可以先由老师示范,以后教学中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定期轮岗操作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掌握核算技能。当然老师也可以适时安排(审核式、纠错式、创新式)的实验任务,做到“做中学”,培养学生创新、开拓进取能力。

(五)任务评价。任务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成就感、责任感的根本所在。任务驱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任务的实施者,实施过程、结果如何?学生都非常关注,希望得到肯定。教师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并且将考核分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突出任务完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任务评价还包括自评和互评,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

三、贯彻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

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个挑战,同时也带动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会计教研室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工作。

(一)编写体现任务驱动、注重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教材。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要求,财务会计课程采用了我院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财务人员共同编制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校企合作教材。教材以模拟公司为背景,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为框架,以每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流程为抓手,以真实的经济业务单证为载体,以掌握初级会计职称资格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岗位核算技能为目的设计思路。突出任务从工作中来,学生按照工作流程操作,紧贴岗位工作,做到课、证、岗相融通,学业与职业完美结合,从而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奠定基础。

(二)创设“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的仿真财务室。依照公司建立仿真财务室,设置会计岗位操作台,将教室与财务室合二为一,教学与工作相结合,为任务驱动教学创设实践情境。

(三)安排实验实训项目。平时安排单元岗位技能实验,学期末安排岗位流程(轮岗)实训,毕业前安排仿真综合模拟实训。通过实验实训项目操作,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掌握情况,巩固任务驱动教学的成效。

(三)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学业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估。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占70%)和终结性考核(占3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业评价,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期末卷面考试)为辅。过程性考核是按岗位考核,各岗位所占的比例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多少、操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考核成绩由课堂考评成绩(占60%)和课外考评成绩(占40%)两部分组成。课堂考评成绩由教师评价(占40%)、组间评价(占30%)和个人评价(占30%)三部分构成,课外考评成绩是学习档案(作业、实验、实训)成绩。采用这种学业评价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通过平时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情况、学生协作能力情况由老师、小组、个人来评价。一则突出过程性考核,在平时完成任务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期末突击学习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考核更恰当、更合理,平时考核也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二则强调完成任务的重要性,为任务驱动教学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中,它是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让学生置身任务环境,亲近工作任务,亲身体验任务操作过程,自然而然融入工作任务中,通过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它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责任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职业素养,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程效果较好,对于理论型较强的基础课程来说,由于其工作过程不显著,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房屋装修管理合同 下一篇: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