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文体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诗歌的文体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诗歌的文体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007-02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为122.5亿元,同比增长4.9%;建筑业增加值为27.7亿元,同比增长27.4%;建筑业企业总数达到457家,建筑业从业人数达10万人。但是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小,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不大、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弱。为了振兴呼和浩特市建筑业,我们对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建筑业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呼和浩特市现有建筑业企业总数是457家,其中一级企业只有15家,占6%。无特级总承包企业。在457家中,从事房屋建筑的有107家,占40%。建筑业企业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只有两家,且都是专业施工企业(公路工程局、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房建的企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的有三家(内蒙古巨华集团大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4.4亿元、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1亿元、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0亿元)。与兄弟盟市的鄂尔多斯市相比,呼和浩特市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业龙头企业――大华、市建、内三建三家企业2012年建筑业产值的总和与鄂市兴泰公司一家的产值相当。另据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市建筑市场有7成以上的份额被外进队伍垄断,可见呼和浩特市建筑业核心竞争力之弱。

由于呼和浩特市无特级总承包企业,尚有的一级企业从总承包实力上讲都不强,无论从资金、人员还是技术设备与外地的大企业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与外地进呼的资质确实的大型企业难以竞争。在开拓外埠市场上更是力不从心。

1.2 资金短缺、实力不济

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经营项目单一,产值有限,加上融资难,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产值利润率普遍不高,甚至只有1%左右(2012年全行业产值利润率1.29亿/122.5亿=1.05%)。企业资本积累少,经济效益欠佳,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由于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无力承担要求垫资施工的大型工程项目。据粗略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有70%以上的工程项目都要求施工企业先行垫资施工,垫资幅度在40%左右,有的项目是采取BT(即由乙方建设――移交甲方)的方式,对于资金紧缺的呼和浩特市施工企业来说,想承揽这样的工程更是办不到的。

1.3 建筑队伍素质不高

呼和浩特市号称有10万建筑大军,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万人。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的劳务人员不到4千人。大量的劳务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都不高。再加上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建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量的工程项目仍靠招聘散兵游勇式的打工者干活。企业管理层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研发工作非常薄弱。目前,呼和浩特市无一家施工企业有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也没有一项“工法”申报。企业高管科技意识淡薄,新工艺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企业科技进步缓慢,技术设备落后,更谈不上信息化和科技创新。

1.4 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多

呼和浩特市原市属(原市建工局、建设局所属)建筑业企业有6家,分别是内蒙一建公司、内蒙三建公司、市建公司、市安装公司、市二建公司、市政公司。这些企业分别于2000―2003年进行了企业转制。目前,6家企业均存在转制后的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陈欠税问题、社保安置费问题、土地过户问题、内一建留守人员问题等等。据粗略统计,企业转制时政府拖欠市属企业(内一建除外)工程款总计为6662.6万元;企业陈欠税总计为4658.48万元;欠社保安置费总计为5780万元。这些欠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年市属企业转制较为仓促,转制成本严重不足,再加上其它一些客观因素,使企业转制不到位,遗留了不少问题。特别是目前仍有大量债务和人员安置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化解债务、置换待安置人员的身份成为当务之急。

1.5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在企业改制方面,虽然从数字上讲,转制企业达到98%,但是真正拿现代企业制度来衡量差距很大。有的企业改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经营决策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职工的责权利未能很好地体现,积极性未能很好地发挥。

有不少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管理方式因循守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能发挥转制企业的活力。

2 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必须实施企业集团战略,走强强联合的集团化路子,引导现有一级企业与市内、市外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特级总承包企业,集中财力、技术力量、机械设备,通过企业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使呼和浩特市形成以少数特级企业为龙头,相当数量的一级企业为骨干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外地进呼企业垄断呼和浩特市建筑市场的局面。自治区及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全力指导和协助,在尽可能的前提下给予企业照顾,争取在呼和浩特市组建成1到2家特级企业,增加3到5家一级企业。

(2)在提高企业素质方面,主要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特别是注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一级建造师数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使企业有技术、有能力参与竞争。

(3)加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的服务领域小、主业不精、专业不强、劳务分包乱的现象。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使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勘察、设计、科研、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或者拓宽服务领域,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改革企业用工方式,在5年内解决零散用工的问题,实现劳务分包企业化,务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化。

(4)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提高企业市场信用度的基础上,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支持,探索解决企业信用担保问题,增加授信额度,或采取其它灵活的方式引资或合作经营,建立宽泛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

(5)关于原市属建筑业企业转制遗留问题,我们认为,由于老国有企业人员负担重,历史形成的债务多,解决遗留问题要从老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出发。建议用政府拖欠的工程款低顶企业拖欠的税金或一次性免除陈欠税;企业转制时欠社保的人员安置费由市财政分期给予补贴。

(6)推广管理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经验,带动多数改制企业更好地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管理规范、充满活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职工自身的素质和利益都得到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宗志,周健生.论我国建筑业市场结构[J].基建优化,2007(05).

[2] 中国建设文化中心,呼市建设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R].2007.

篇(2)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晚晴“诗界革命”对诗歌文体形式进行变革,主要体现在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诗人的创作,因其语言选择的守旧,限制了诗体尝试的限度,诗体形式大部分是传统的诗歌样式,真正的诗歌文体上的创新并不多,但是新名词、白话、长短句的出现,诗歌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为五四时期白话新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四,诗体的“大解放”、白话新诗的发展正式开启了新诗现代性的道路,现代诗人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对已有的诗歌体式不满,积极大胆地探索各种诗歌文体形式,诗歌的文体形式开始处于一种不定型的状态。现代诗歌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自由诗、格律诗、讽刺诗、叙事长诗、十四行诗、小诗、图案诗、政治抒情诗、马雅可夫斯基体等,如果按照诗歌文体理论将这些文体形式加以归类,现代诗歌的文体形式可以分为:自由诗体和格律诗体。下面将从这两大类诗歌文体形式出发探讨诗歌形式的现代性。

一、自由诗形式建构的现代性

自由诗的基本特点就是用日常口语来表现诗人情感的变化,诗无定节、节无定字、自由灵活,适应追求自由、解放的现代诗人的内心要求,自倡导以后,迅速得到诗人们的认同,产生了一批自由体诗歌,自由体诗渐渐成为现代诗坛的主流,为富于创造精神的现代诗人开拓多样的新诗体式和表达现代人的情绪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自由诗体不同于格律诗,不讲求押韵、节奏、行与节的排列形式,它追求诗歌内在韵律的变化。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之中说道:“因此,我到北京所做的诗,认定一个主义: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大解放’。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①认为用白话作诗、自然的音节,长短不一形式是白话新诗的重要特点,注重自然和自由,注重自然的音节,强调自然美,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趣。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解构了传统的文体形式,每一首诗歌都有一种自己的文体,使新诗成了“无体之体”。郭沫若在的“诗体大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自由的诗体。郭沫若认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②。这里的“内在的韵律”,郭沫若是指文学与生命的关系,郭沫若认为,文学是生命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诗歌的创作就是把生命的感受和生命体验表现出来的过程,生命的韵律和节奏也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是一位偏于主观、偏于冲动的诗人,其情绪起伏变化较大,诗人的强烈情绪构成了诗歌作品的内在旋律,这在其诗歌创作中都有体现,《天狗》、《凤凰涅》等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在《死的诱惑》、《上海印象》等作品中表现了诗人低落、颓废的思想情趣。戴望舒与艾青等诗人延续了郭沫若“内在律”为主的观念。戴望舒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所谓形式,绝非表面上字的排列,也绝非新的字眼的堆积。”③艾青:“当诗人被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能产生诗。”④表现情绪,以情绪为诗歌的内在律已经成为现代自由诗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的音节、自然的节奏、自然的情绪以及叙述的手法等构成了现代诗歌新的艺术追求。

第三代诗人以比更加激进的态度来解构一切,实现了真正地诗体大解放。第三代诗人利用现代科技创造了诗歌的超文本形式,用现代电脑技术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独特创意直观的呈现出来。所谓超文本就以网络为载体,把音乐、图片、动画甚至视频组装进文学文本,运用视觉和听觉效果把文学作品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这种形式为传统诗歌的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现代自由诗从的“诗体大解放”到超文本形式,现代自由诗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诗人们努力寻找表现现代人思想情趣的艺术形式,并努力为现代新诗建构一套范式。

二、格律诗形式建构的现代性

自现代诗体大解放开始,自由体诗人进入了文体的狂欢状态,他们没有了束缚,可以随意的书写,但是他们也陷入了文体创新的焦虑状态,而且带来了新诗散漫化的流弊。部分诗人开始不满诗歌的非诗话、散文化,要重回格律诗。

30年代,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开始反驳自由体诗,提倡新格律诗。但是仅仅指出他们对于形式的探索还不够,因为古人对诗形式的追求不亚于新月派,因此必须看到新月派不同于以往对形式的追求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主要由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以及梁实秋等人的阐述构成。闻一多看出了古代律诗的局限,并建设性地扩充了新诗格律的内涵。他认为:“律诗也是具有建筑美的一种格式;但是同新诗里的建筑美的可能性比起来,可差的多了。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是律诗和新诗不同的第一点。”“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二点。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它们不同的第三点。”⑤白话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律诗也和古代的律诗有很多不同之处,现代诗人们用白话语言写诗,并努力寻求白话诗的格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梁实秋也主张写诗的人自己创造自己的格律,“现在新诗的音节不好,因为新诗没有固定的格律。在这点上我不主张模仿外国诗的格调,因为中文和外国文的构造太不一样,用中文写Sonnet永远写不象。唯一希望的是你们写诗的人自己创造格调,创造出来还要继续的练习纯熟,使成为新诗的一个体裁。”⑥梁实秋是针对新月派模仿外国诗,引进西方十四行诗、马雅可夫斯基体等形式提出的建议。陈梦家对于新月派的新诗形式的探索有一个总结:“影响于近时新诗形式的当推闻一多和饶孟侃,他们的贡献最多,中国的文字以单音组成的单字,但单字的音调可以别为平仄(或抑扬),所以字句的长度和排列常常是一首诗的节奏的基础。主张以字节的谐和,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为诗的节奏所必须注意而与内容同样不容轻忽的,使听觉和视觉全能感应艺术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使意义音节(Rhythm)色调(Tone)成为完美的谐和的表现,而为对于建设新诗的格律(Form)唯一的贡献,是他们最不容抹杀的努力。”⑦寻求格律是新月派诗人的共同追求,但是新月派反对格律限制诗人情绪的表达,追求外在格律与内在情绪的同一,这是新月派在新诗形式探求上所表现的现代性的体现。随着徐志摩的去世,新月派的解体,新月派新诗格律的探求开始告一个段落。

京派同样认为五四以来的新诗形式上过于散漫,需要强调格律与规范来加以纠正。梁宗岱、叶公超的诗论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意图。1928年,梁宗岱就极为推崇法国后期象征派严守格律的追求。他认为五四以来的多数新诗人一味追求自由体诗,已经走到一条“无展望的绝径”,自由体诗很难达到和“有规律的诗”那样,以其形式效果直接而强烈地施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即使是西方诗歌史上声势最浩大的自由诗运动象征主义,也有事过境迁的时候,就连英国现代最成功的自由诗人爱略特的诗也有句法和章法上的成套和滥调。叶公超认为,格律具有形式美,能把诗情组织得很精美。卞之琳、林庚、梁宗岱是京派诗人的代表,其中卞之琳善于调和中西,并醉心于新诗格律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广泛尝试中外各种诗体,被闻一多冠以“技巧专家”。50年代,、何其芳提倡现代格律诗创作,这一次的探索失败了,但说明了新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其自身形式进行约束。现代新诗格律化是诗歌形式探索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既有对传统的批判的继承,也有对西方格律诗的借鉴,更有根据现代汉语的音节及现代诗的特点创造的新的格律诗的形式。但是过于强调对于格律的要求必然会导致诗歌的僵化,不利于新诗的发展。新诗的自由化和格律化都需要一个度的限制,要遵循诗歌内在的韵律和诗情。

三、新诗形式未来形态的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新诗形式的未来形态必然离不开对于网络的利用,超文本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传统诗歌文本的一个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超文本利用文字、图画、音响等创造了一个综合的诗歌文本,扩大了读者阅读的空间和审美体验。台湾诗人在这方面走在了大陆诗人的前面,台湾诗人李顺兴、苏绍连、曹志涟等人以“歧路花园”、“现代诗的岛屿”、“涩柿子世界”等网站为创作平台,进行了大量的多媒体超文本诗歌的创作活动,有效地引领读者调动各种感官去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从而丰富、拓展了文学原本抽象的表意空间。另一位中生代诗人苏绍连,他的《现代诗的岛屿》、《FLASH超文学》经营近百种奇花异卉,特别擅长FLASH制作,时时花样翻新,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有诗人白灵的《文学船》、《象天堂》,以及后起的新锐须文蔚的《触电新诗网》等等,都不断在放射“多样性”火花。超文本的实验需要诗人独特的精神创造,否则就极可能造成苍白无力的文本拼贴。借助多媒体,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将会极大地改观,诗歌的魅力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超文本诗歌创作将成为未来诗歌的一个趋势,但是并不是说传统诗歌推出历史舞台,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纸质媒介将会一直成为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对于超文本诗歌的创作还只是少部分诗人的努力,它的发展还需要更多诗人的探索,让这一适应时代的文本形式焕发出它的魅力并为读者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龙泉明、邹建军著.陆耀东主编.《现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2]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M].花城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3]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4]熊 辉.《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4卷第3期。

[5]张 春.《超文本文学创作的形式实验及其美学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注解

①《尝试集・自序》,姜义华主编:《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81页。

②郭沫若:《论诗三扎》,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

③戴望舒:《望舒论诗》,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④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9页。

篇(3)

一、广泛熟悉另类体裁

如果想尝试写另类题材作文,自然需要十分了解、熟悉另类体裁的特点,这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前提条件,例如:

1.小小说。小小说首先是“小说”,这种体裁最适宜承载丰富鲜活的人物命运、性格、灵魂及社会事项,问题的框架则构建在记叙性、情节性的基础上,但小小说要在“小”字上做文章,它应当是小而巧,小而精,小中见大。其三要素为:立意、情节、结局。因为要小中见大,就要立意新颖而深刻。情节曲折跌宕,结尾要出人意料。有人说:“短篇小说是写的艺术,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所以小小说应着力从“尾部”去开发自己的活力。

2.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无限的内容,所以它的内容必须高度集中,语言必须高度凝练。诗歌也有三要素:意象、情感、分行押韵。诗就是要用意象说话。一首诗中可以只有一个意象,也可以有许多意象,关键是意象要关键突出、有力。诗歌是感情激动的产物,但表现感情需要把感情化为形象。诗歌在文体形式上熔铸外化的灵性格局。所以分行排列,其中片断常超拔于作品整体而自称境界,如“警句”“诗眼”之类。

3.散文、杂文、随笔。这类题材看起来都有些随意性,实际上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任何作者都难免或侧重记叙(倾向于小说边缘)或侧重“理趣”的议论(倾向于理论文体的边缘)或侧重抒情(倾向于诗歌边缘)。散文、杂文、随笔是“云游四方”的文体,但无论怎么云游,也要形散而神聚,间接精粹。

4.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为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熟悉另类体裁的途径很多,可以关注报刊上的另类体裁文章,如《语文报》《作文指导报》《作文》《作文与考试》等经常刊载这类作文,留心一下会从中受到启示,还可以关心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体裁,也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某种专业体裁,以便考场应用。

二、反复训练另类体裁

如果你对某种体裁比较感兴趣,想在考场上应用一下,平时必须对这种体裁多加训练。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全面把握这种体裁形式,才能发现和解决写这种体裁的难点,在考场上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你特别喜欢小小说这种体裁,并且想在考试中应用这种文体,那么你在课下就要多多练习这种文体,久而久之,你对这种文体就会非常熟悉,写作起来就会轻车熟路,一蹴而就。

三、善于选取另类体裁

篇(4)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进行任何科学研究项目,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类,再对分类进行比较,要求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找出其特殊点和相同点。刘勰在评论历代文体时,就是这样做的。他善于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各种文体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以及继承变化等特点。他重视历代政治、社会、风俗习气的盛衰变化,考察探索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根源,从各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轨迹中,得出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在文体论的分类上,刘勰吸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文笔之争的正确成果,按照文与笔的顺序来安排各种文体,在《总术》篇中,他谈到自己对文笔之争的看法: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

刘勰对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其创作特征的分析,是遵循着他对文体论所立下的四条原则,即“原始的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兴统”。这样,依照这四条原则,就把各种文体的分析研究纳入了科学的研究程序之中。刘勰对各种文体的历史发展,源流演变的论述,既全面深刻,又恰当准确。如在《诠赋》篇中,文章一开头就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这就是释名以彰义。刘勰以历史的眼光,从上古时代的“献诗”、“赋诗”一直到秦代的杂赋、汉赋、晋赋,这就是“原始以表末”。文中还提到战国时的荀卿《赋篇》,宋玉的《风赋》和《钓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贾渲的《鹏鸟赋》等篇。再从“赞”这种文体的历史发展分析,也可看出刘勰论文,“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的特点。“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洽《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指明从流传在口头上的赞叹之言发展到文章中成为赞辞的过程,分析了赞辞由单纯的朴素语言美,演变为《史记》、《汉书》中赞语的典雅美,且兼有褒贬之功用。刘勰接着进一步指出,郭璞写的《尔雅图赞》,赞语不仅仅限于赞美和批评人物及其行为,而且可以广泛用于对动植物进行褒贬,这样,赞这种文体的范围就大大地拓宽了。

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刘勰文体论的科学价值,还表现在他对不同时代的文体和作家进行解剖和论证时,能扣紧历史发展的脉搏,紧紧抓住文体的特点特色,特别注重各种文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注重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文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每一个作家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他们创作的各种作品,在政治艺术上自有高低优劣之分。刘勰以历史发展的观点,将作家与作品放置各自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冷静地进行分析,对作者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在论述五言诗的发展时,刘勰对建安和三国时期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明诗》篇中,刘勰指出:“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陈,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负,亦魏之遗直也。”在这里,刘勰指出了建安诗歌以曹丕、曹植的成就最高,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应汤、刘桢,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可与曹氏兄弟“望路而争驱”。刘勰对诗人们的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作了精确的概括。在对建安和三国时代的诗歌评价上,突出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正始诗歌既指出有玄学的倾向,同时又指出嵇康、阮籍的成就,并简括地分析了嵇、阮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四、同之与异,惟务折衷

刘勰在《自序》中说:“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惟务折衷。”《史记•孔子世家》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说明刘勰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就是“惟务折衷”,所谓“折衷”,就是以孔子的儒家言行为标准。儒家经典是刘勰论文总的指导思想,文体论中也贯穿这一思想。固而在文体论中,常出现宗经崇古的倾向。刘勰不但宗经,而且以经书作为他文体分类的标准,在他看来,论、说、辞、序出于《易经》,诏、策、章、奏出于《尚书》,赋、颂、歌、诗出于《诗经》,铭、诔、箴、祝出于《礼记》,纪、传、铭、檄出于《春秋》。这就使刘勰文体论深受儒家思想的拘囿,因而产生一些偏见。

篇(5)

于是,我在开学初利用两周时间,以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为诗歌学习的起点,分阶段、有侧重地对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所有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到六课诗歌都已全部学习完毕,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在诗歌朗读、把握情感和揣摩词语这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以学习第六首诗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谈谈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大家着重从句中节奏和节次间停顿的把握这两个角度来欣赏评价朗读的效果。

生1: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生2:他读音准确,节次间的停顿也恰当,但句中的节奏体现得不够好。

如:“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他读成了“定然在/天街/闲游”。

师:你听得真仔细,纠正得也准确。你能在他的基础上,不仅读出节奏,而且读出点诗味吗?

生2:我试试吧!(生读)

师:(鼓掌)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2:我觉得这首诗主要是作者心中的想象,而且是在夜空下的想象,所以我就读得轻柔、舒缓一些。

师:我们明白了,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是与诗歌内容相关联的。比如,读《理想》这首诗,语调整体就比较高昂,语气也要更坚定有力,才能体现作者对理想的赞美。谁能根据这个规律,以学过的诗歌为例,谈谈语气语调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生3:何其芳的《秋天》,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所以朗读时语气就较轻松,语调也较柔和。

生4:曹操的《观沧海》抒发了他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所以语气语调都更高昂、铿锵。

生5:张峰的《化石吟》抒发了对化石的赞美,也写出了化石的神奇,问句要读出惊讶,一些语句要读出由衷的赞叹。

师:对,内容决定了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诗歌读出诗味,才能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6:对天上的街市的喜爱和向往。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生6:“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美丽”这个词可以体现作者的喜爱之情。“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世上没有的”可以流露出向往之情。

生7:“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想象牛郎织女生活得自由幸福,可见他心中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句中的“定能够”体现出坚定的信念。

师:所以你在读“定能够”时加重了语气,是吗?

篇(6)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①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 - / - / -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最后两行“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

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注释:

①“-”代表重读音节,“/”代表非重读音节,“//”代表音步的

划分。

参考文献:

[1]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2]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类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3]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

1999,(5):40.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万兵.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的

篇(7)

1.诗歌教W要体现三个特点

要想对以往的诗歌教学有所创新,诗歌教学就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深入性。以诗歌教学为出发点,穿越传统课堂,打破只教一本教材的局面,由教学辐射到诗歌文化,再辐射到语文教育,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全面性。由课堂延伸到学校的多个角落。我们提出“文化”的理念就是要全方位打造学校诗歌教学。从课堂教学的研究出发,注重延伸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校本教材的开发、诗意校园的建设、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等,打造独特的诗歌文化气质,共同培育学校精神。

多元性。民族性是诗歌文化的本质属性。当今世界各国文化并存,这就要求我们的诗歌文化建设要有开放的视野、融合的意识,贯通中西诗歌文化,进而建设我们特有的诗歌文化。

2.诗歌教学要明确阶段任务

研读课标,明确要求。在研究伊始,我们首先带领教师认真学习课标,了解每个年段课标的不同要求:一、二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五、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此基础上,明确阶段目标的不同要求,整理出其逐渐提高发展的脉络。

研读文体,建立知识、能力体系。有内涵的诗歌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对诗歌这种文体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学习,我们走进诗歌,对诗歌这种文体所蕴含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建立起诗歌教学的知识、能力体系。

研读教材,分解目标。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对人教版十二册课本中的诗歌进行了统计,并结合教材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细化到每课书。例如:五年级《七律・》要完成:了解七律这种律诗的基本知识――1、2、4、6、8句押韵;全诗分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颈联与颔联运用对仗写法等;运用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挖掘诗歌教学的深度

1.体会优美意境

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意境含蓄而隽永。字面上的美词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因此,不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就难以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的主题,领略诗歌的魅力。

2.品味精妙写法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方法外,还要关注诗歌的表现形式,如托物言志、抒情、描写、用典等,这些高超的手法和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3.传播诗歌知识

结合教学向学生介绍诗歌知识。如:绝句的特点;五言诗、七言诗分类;宋词的特点;元曲的分类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串线成网,形成对诗歌知识的初步认识。

4.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习诗歌时,要引导学生按着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方式来进行,长期坚持,形成自读古诗的能力。

5.感受中华文化

诗歌中处处有文化,如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酒文化、瓷文化、生态文化等,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了解中华历史

诗歌记载着历史。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了解诗歌,就是走进几千年中华历史,感受时代的风采。

篇(8)

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取得明年中考优异成绩及个人教学教研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3、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学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部分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5课。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

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上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另外两个文言文单元预计在九年级下半年完成。

4、工作重点: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5、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篇(9)

一、引言

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 - 1963)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自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始终能够将深邃的主题思想与清新淳朴的语言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成为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因而同时受到文学界、学术界和大众读者群的欢迎。他的诗歌保持自己的独创风格,沿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熟悉的诗歌节奏和韵律及优美的语言风格来表达简朴的主题,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中注入具有现代人复杂的思想特征的内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惑和矛盾心理。

《雪夜驻马林边》就是他探索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短诗。虽然Frost 的诗用词简单,不晦涩,但要想完全理解其诗的内涵,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文体学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语境、和修辞这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材料的运用。此分析有利于读者了解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特点, 能更好的欣赏其美学价值。

二、音韵与格律

这首诗的韵律非常有规则。全诗共分四节( stanzas) , 每节各四行( lines) , 每行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抒情抑扬四步格( iambic tetrameter quatrains) 。除最后一节外, 前三节的押韵是以aaba, bbcb, ccdc的韵律循环写成的。这一规律的节奏循环似乎正是诗作者想要表现出对日常周而复始单调生活的厌烦, 而在最后一个诗节, 作者有意打破了前三个诗所使用的韵律, 用dddd 的韵律代替了原本应该使用的dded, 这一做法也是独具匠心, 恰恰体现了他被森林美景所吸引, 以往的单调生活规律被打破, 从而在诗人原本平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 产生了矛盾情绪。

三、词汇和句法

弗洛斯特大量地将新英格兰口语融入诗歌, 以朴实自然的大众口语吟唱人生, 言浅而意深。《雪夜驻马林边》用词极其简单, 大多数是单音节。但如此简明的文字却隐含着丰富的内涵, 必须细细体味才能领会诗人的言外深意。这首诗中,woods 、village、snow、 horse、 frozen lake、 bell和miles,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却负载了深刻而抽象的意义:个人的意愿、外界的诱惑、现代社会的冷漠、生活的现实性、社会的责任等。这大大增强了词汇的艺术感染力, 使得文学文体所营造的世界更加丰富, 更加意味深长, 充分体现了诗人选择词汇、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全诗句式精炼、扼要, 诗句如行云流水, 恬淡自然。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 并没有像是艾略特、庞德那样采取句法变异的手法。在文学文体中, 遵循句法的句子是有某种情绪深蕴的, 它一方面合语法规则而使读者能够接受, 另一方面在整个文学文体中把某种情感散播开来, 深入读者心中。弗洛斯特在这首诗中主要借助简单规则的表层结构轻而易举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同时也达到了诗节与节间的句式衔接。但诗中也不乏小小的波动。本诗的开头就出现了一个标记性的句法结构和一个倒装句,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又照顾到了韵脚的整齐。另外, 诗的最后两句是叠句, 运用了重复的句式, 强调了诗中主人公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修辞分析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 image) 。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诗歌的意象不是一种简明的描述性语言,而是一种形象的暗示性语言,因此,意象具有了暗喻及象征的功能。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思想或概念,换言之,他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甚至一瞬间的感受,来表达一个深邃的思想或哲理。诗中的“I ” 象征着处于进退两难的生活方式中的现代人;“my little horse” 象征着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现实、理智的生活方式; “woods”象征着人一生中所面临的各种诱惑, 而这种种诱惑都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无法预见它的未来。这些种种诱惑和对社会、生活、家庭等的各种承诺是相冲突的;“sleep” 一词象征诗中主人公对冷漠乏味的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终, 诗中的“我”还是战胜了所面临的种种诱惑去实现对社会、生活、家庭的种种承诺。这些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正是弗洛斯特诗歌的魅力所在。

五、结语

这首《雪夜驻马林边》所描写的情景很好理解, 但它所蕴含的情趣、魅力与哲理则需要细细品味。一个情景, 引起人无限遐想,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到这首诗背后的不同意韵。通过这首诗,我们也不难看出弗洛斯特的诗歌创作特点: 用平实无华的语言, 通俗易懂的选材, 表达出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是在说一件事, 但指的却要延伸到事物的边缘以外”,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 他的诗歌才会如此的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牛建伟.弗罗斯特《雪夜在林边停留》的艺术手法[J] .丽水学院学报, 2007,(6).

篇(10)

语言教师开设的学前教育培训项目历史悠久,自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理论出现以后,不同的研究教师学前教育方法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

30多年前,文学教学自成学科,教育模式是巴西批判教育学家Palo Freire在《受压迫教育学》一文中所批判的“囤积式教育”,学生犹如一个容器被填满,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成为“囤积式教育理论” 。

Widdowson在《文体学与文学教学》中强调个人对文学的阐释应该建立在理解各语言项是如何获得话语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 即对文学的理解侧重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排列表达了什么, 而不在于它描述了什么。

二、研究模式和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3种教学文体学的研究模式和其研究内容。

研究模式1:研究文学特定语境的文本意义

这种理论模式就是首先让学生了解文本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模式和主题,而后进行分析,比如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这首诗歌:

We can but follow to the

Sun-

As oft as He go down

He leave Ourselves a

Sphere behind-

采用该模式分析此诗,首先让学生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背景知识,她的诗歌是前景化的典范,尤其体现在标点符号、大写字母、self-anaphor的使用上。写作主题,早期的狄金森诗集中,诗歌以人生、爱情、自然、永生等主题。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以复杂多变的自然意象和隐喻构成了狄金森的想象自然界,这个自然界中,太阳及其相关意象映射了男性,花朵以及其相关意象则映射了女性的地位。而后学生可开始分析:从形式上看, “Sun” ,“He”,“We”,”Ourselves”的大写凸显,形成前景化效果。从主题上看,这里的太阳指的是男性,统治着整个世界,像太阳一样力量无穷却令人感觉十分炙热和反感。“ourselves”指的就是女性的地位,我们追随着太阳的脚步,寓意女性的地位、语言与思想是受男权控制的,但是太阳总会下山的,寓意男权总会被削弱的,那时太阳留给我们整个世界,即女权地位会上升。

研究模式2:通过文学鉴赏提高语言和文化敏感度

老师将文学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和文化敏感度。即文学作为一种语言体验,包括:音系、语法、词汇、句法到对篇章的分析到对文化的感知,换而言之,即从语言感知到文化的敏感度。比如说:莎士比亚的代表作Sonnet 18,其音韵特点为五音步抑扬格,诗歌第三行里,“rough winds”的出现打破了全诗抑扬格的节奏,前景化的效果突显出来,使读者感到夏日里狂风的残暴,从而衬托了你的美。从语义结构和内容上看,首句以问句开始(可否把你比作美丽的夏天?),第二句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回答,肯定的是我愿把你比作夏天,否定的是“但你比夏天更加可爱如绣”。分析这首诗时,教学文体学可以借助这些文体学和语言学的工具来分析文学中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敏感度,文本敏感度(流派、风格等)和文化敏感度(夏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爱人)。

研究模式3:通过改写文学文本去提高文学意识

此种理论模式是学生们作为感受者对文本形成感知的过程,这是文学意识概念的支撑理论。这种理论体系是基于Pope(1995)的干涉理论,他认为“理解一个文本的最好方式是改变它:改变它,以某种方式去干涉……,而后去试图解释你所做的改变产生的具体效果” 。例如W.H.Auden的In Memory Of W.B. Yeats,诗歌首句,He disappeared in the dead of winter此处为什么选用disappear,为了体会该词的意义,可换成pass away,然后对此比较,从语音上说,disappear与He和 dead都压韵,语音上形成一种美感。从语义上说,这有个暗喻,诗人把人生比作是一段旅程,disappear意思为迷路了,消失不见,这样诗人叶芝的离去更显神秘,犹如在人生旅途中迷路了,相对于pass away,disappear的意境更符合全诗凄凉惨淡的氛围。

三、未来趋势

根据教学文体学研究的可能性和该领域的现状,教学文体学可以从认知角度来丰富其内容获得发展。认知文体学从读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于特定文本进行描述、阐释和认知的心理过程,即读者是如何分析这个文本才会形成读者对该文本的该种阐释。教学文体学可以借鉴认知文体学,研究学生们是如何阅读的,如何分析和思考形成他们对特定文本的阐释,这对于改进外语和二语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生;张之俊. 2011年我国外语界文体学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3)

上一篇: 客户信息服务 下一篇: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