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审计重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绩效管理审计重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

篇(1)

1、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通过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持续提高企业与个人的绩效水平,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志勇、陆珂(2008)[1]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

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2、中国电信的发展现状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全国 31个省(区、市)和美洲、欧洲、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的通信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国内商用最早、覆盖最广的CDMA3G网络,旗下拥有“天翼”、“天翼飞Young”“天翼e家”、“天翼领航”、“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等知名品牌,具备电信全业务、多产品融合的服务能力和渠道体系。公司下属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两大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主业和辅业双股份的运营架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于 2002年在香港纽约上市、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 2006年在香港上市。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管理上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绩效管理理念和工具,试图通过引入把先进的绩效管理办法战略地图,BSC和KPI考核,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增强、流程的理顺、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这三大方面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企业受益的增长。

随着企业竞争氛围的日益增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全球企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呈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并在不可逆转的持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从以往简单的人事管理逐步向绩效管理为基础的能力主义管理。以下是当前的一些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工作绩效基准”取代“综合抽象基准”;“能力开发取向型”取代“计分查核型”;“多维评价”取代“主管单一评价”;“双向沟通型”取代“主管中心型”;“重视软体型”取代“硬体中心型”。

3、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绩效管理目前的发展趋势首先是由绩效管理向战略性绩效管理转变,绩效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首要保证,为保证绩效管理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战略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石建东、王继胜(2009)[2]研究得出战略性绩效管理就是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中的绩效管理,它承接组织的战略,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循环。通过这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还有就是绩效考核趋于差异化、多元化。王新安(2010)[3]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员工的需求也是呈多样化特征。所以企业激励员工的方式和途径也趋向差别化、多元化,其中包括考核内容倾向多维度化、考核主体逐渐多元化和考核方法趋向多样化。

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顺应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同绩效管理紧密结合,建立战略导向型的绩效管理体系。同时国有企业及时摒弃以前陈旧的考核体系,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4、中国电信未来绩效管理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主要是指导企业的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共同提升,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践证明,绩效管理无论在其内容上还是在意义上都远远超过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仅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考核,是相对孤立的、静态的、平面的,而绩效管理则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首先,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张群奔(2008)[4]通过研究指出绩效指标要有针对性,即绩效指标的设计应该依据岗位性质、企业目标以及现阶段的绩效计划,有层次、有区别地选择绩效指标。绩效指标选择得有针对性,才能对不同岗位的绩效做比较,才能说明在不同岗位上员工的绩效水平的差距,有针对性的绩效指标才是科学的。

(三)建立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

如果想建立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国有企业必须完善长效反馈机制。绩效管理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积重难行的国有企业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循环反馈机制。

汪挺锋(2010)[5]研究借用戴明博士质量管理方面的循环改善理论“戴明环”,即PDCA 管理方式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循环改善。他认为这一过程需要上下级的共同参与,通过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及时核对考评的结果是否正确,纠正考核差错,避免因表面现象造成误解,增强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度,还可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指明员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1]李智勇 陆珂.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8-12-28

[2]石建东 王继胜.浅论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J]商业经济,2009-06-10

[3]王新安.中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12-20

[4]张群奔.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5-25

篇(2)

一、小学语文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语文是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主要学科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科目,其在整个小学阶段课时最多,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而这便为心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在时间上提供了保障,而且空间上也是十分便利的。此外,语文还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教材中生动有趣的内容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而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陶冶,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性情进行心理教育。因此,可以认为语文是小学阶段进行心理教育渗透的主要学科。

2.小学语文教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基础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又有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启迪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好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一方面,小学语文素材中有许多正面形象,如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这些正面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若教师能将这种素材合理利用到心理教育中,那么正面形象对学生的感召性作用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反面形象,如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许多反面形象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若教师对反面形象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反面形象的错误,那么学生便会引以为戒。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反面形象给予学生警戒,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中能进行心理教育的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天下美景的介绍,又有生动、形象的故事,其中不乏能够用于心理教育的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素材中适合用于心理教育的因素,并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培养。例如,在讲《小马过河》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文章进行多次朗读,尤其是对话部分,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小马在与老牛、松鼠、妈妈对话后的不同心态,并认识到在遇到困难时不能过分依赖他人,而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和挑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便会明白不能什么事都依赖他人,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于是自立意识便在学生心中不知不觉树立起来。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心理困扰是在所难免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以下是几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第一,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上进行表演,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和体会人物形象,在无形中便受到了心理教育。第二,让学生在明理分析中形成健康心态。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身上难免会存在自私、霸道、嫉妒等不良心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心理教育的契机,针对不良心态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明理分析,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例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多了解有关周瑜的故事,然后在课堂针对周瑜这一形象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周瑜这一形象了解嫉妒的危害,从而引以为戒,自觉树立心胸宽广、宽以待人的意识。

3.在评价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心理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可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进行。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并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最后,教师要以一种善义的批评来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改正,不能太过严厉,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9-01

糖尿病肾病主要指的是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变,引发肾小球硬化,是比较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通常是进行性发展,最终会出现肾衰竭【1】。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通常患病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免疫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感染,治疗存在困难,经常出现并发症,为患者带来痛苦,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现阶段,对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方法。相关的研究显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蛋白尿发展,缓解肾功能减退。本次研究主要是选择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为24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35至78岁,平均为61.5岁,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非糖尿病肾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50

例,其中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31至70岁,平均为58.5岁,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透析机型号是GambroAK-95、Fresenius4008B,每周进行透析,时间为2至3次,每次时间为4至5h。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降压,并补充如下药物:(1)促红细胞生成素,(2)叶酸,(3)维生素,(4)活性维生素D,观察组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对血糖进行控制。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透析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功能不全、透析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以及脑血管意外。在低血糖方面,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5.0%、4.0%;在感染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10.0%;在透析低血压方面,发生率分别为30.0%、6.2%;在心功能不全方面,发生率分别为45.0%、12.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方面,两组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心理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时间的受到疾病痛苦,血液透析方法是一种替代式疗法,在进行透析时,患者身体存在不适,透析费用比较高,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在临床中,部分患者的情绪比较低沉,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之间相互的进行交流,使得患者能够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要多和患者进行交流,分析影响患者心理压力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心理疏导,增加患者自信心。

3.2 并发症护理。首先是透析低血压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变性,神经调节的功能降低,血管的顺应性比较差,容易出现低血压。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的体重增加,是危险的因素,是引发低血压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解释体重过度增长所产生的危害。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水分的摄入量。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泵速由慢到快,首先是60mL/min,结合血压和患者的反应,增加到150―260mL/min,若患者具有进餐习惯,降低速度,开始为20―40mL/min,直到结束,低血压发生率得以降低【2】。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若患者存在出冷汗、头晕等症状,平均动脉压降低大于30mmHg,就应当想到透析低血压,采用高渗盐水、降低血流量等处理方法。

其次是心功能不全。这种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本次研究中,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5.0%,发生率较高。在透析之前,若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容易死亡【3】。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患者提前进行透析,用药和饮食合理,在透析过程中,限制水的摄入量,对体重进行控制。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应当多吸氧,观察是否出现憋气等症状,帮助患者选择卧位。定期进行血液滤过,使得透析更加具备充分性。

再次是感染。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增加,糖代谢出现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感染发生率比较高,在本次研究中,感染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30.0%,对照组发生率为10.0%,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应当引导患者适度的强化营养,适当的进行活动,机体的抵抗力能够增加;房间定时的进行通风,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防止感冒【4】。并注意进行皮肤护理,注重个人卫生。

总之,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做好早期的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并针对并发症做好护理工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相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27(8):2326-2327.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43-03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以及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一)绩效审计的目标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评价审计对象管理活动和业务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以较低的资源投入获得同等质量的效果才能够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取得一定量的产出时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以称之为效率性;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

(二)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1.审计目的不同。合规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证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经济和有效,提出建议,以促进被审计部门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审计标准不同。传统的合规审计标准为现行的法规制度,标准明确,易于执行;而绩效审计的标准则相对复杂,具有一定模糊性。其标准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不易用数量标准衡量的因素,应依据国家的政策及其有无社会效益或对社会的有益程度从性质上进行区分、肯定;对于可用一定指标加以量化的并且具有可比性的因素,可根据实际情况用目标标准、设计标准、计划标准、平均标准、历史标准、法定标准、互为标准等来选择评定。

3.审计方法不同。传统审计的审计方法主要是现场检查和审阅;绩效审计则不仅包括这些方法,还包括分析、论证、评价等。

4.审计作用不同。传统审计的作用是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合规;绩效审计的作用主要是改善被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建设性作用。

二、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设计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分析的前提。由于绩效审计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评价事项的千差万别,一般不应开展全面的绩效审计。因此,在开展某项绩效审计之前,必须要明确具体的审计项目。本文选择基层央行的调查统计部门为审计对象,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行政公共资源利用绩效审计

主要对调查统计部门利用行政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一是物资资源绩效审计。重点审计服务环境与条件能否满足业务需要;业务信息化程度是否达到服务要求;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资源的使用是否有效和尽量节约;是否存在保管措施无力等现象;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最佳效果等。二是岗位资源绩效审计。检查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清晰;是否避免了重复工作或者人员闲置和过剩,并通过实地考核各岗位的业务量计算调查统计部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二)行政管理绩效审计

重点审计决策机制、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行政管理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一是组织管理审计。审计该部门负责人是否理解和履行自身在绩效管理中的引导职责;是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上级行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是否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其管理决策、重大事项是否经过集体研究;是否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制定的是否全面、合理、可行,有无落实计划的措施。二是人员管理审计。首先,检查该部门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工作经历等是否能够满足或胜任相关业务的工作要求;是否定期不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和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统人员的胜任能力;关注管理者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员工参与管理程度;关注现有岗位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岗位人员的能力,现有的工作安排是否存在改善的空间;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这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具有较高员工满意度的部门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

(三)内部控制绩效审计

通过检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措施实施情况,评价调查统计部门内部控制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内控制度审计。通过检查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工作制度等内控管理制度,是否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对内控制度及时修订以及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即内控制度健全率、及时修订率、有效执行率,进而评价其内部管理效率。二是风险点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检查是否根据本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形成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对由于控制缺失造成的风险隐患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评价其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三是控制活动审计。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各类业务审批、事务决定等权限控制,评价其控制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授权审批控制的管理效率。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通过检查其是否建立内部横向和纵向信息沟通机制,是否及时转发上级行文件,是否将各类业务情况、建议和重要事项及时向上报告,评价其是否存在信息沟通缺失或效率低的问题,确保其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五是监督检查审计。检查部门负责人是否定期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检查,部门是否定期对下级行相关部门开展管理检查,评价其监督检查的有效性。

(四)业务管理绩效审计

重点审计履行业务管理职责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一是金融统计业务绩效审计。通过检要操作记录率、安装防病毒软件率、系统升级备份率、统计数据双机异地备份率、备份介质销毁审批率、数据档案资料保管合规率、金融统计工作违规处罚率、金融统计资料率等业务行为操作,评价其金融统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二是企业征信管理绩效审计。通过对企业申领贷款卡资料完整率、发放贷款卡及时率、送达行政许可及时率、贷款卡年审完成率、办理年审及时率、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处罚率等内容进行检查,评价其企业征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三是个人征信管理绩效审计。检查查询信用报告资料完整率、查询提供证件率、司法部门查询资料完整率、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用户密码及时更换率、个人提出异议处理资料完整率、异议申请向征信服务中心及时转交率、异议回复函及时通知领取率等内容,评价其企业征信业务操作实施效率和管理效果。

(五)工作效果绩效审计

一是审计评价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实现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并分析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工作效率提升。二是查看调查统计部门受表彰或处分情况以及所在单位和上级行对被审计部门的考核情况,分析其与同级部门存在差距的原因,寻求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三是审计该部门服务效果,调查了解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对该部门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综合评价其工作效果。

三、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目前人民银行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未明确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制定指标体系,审计内容重点不一致、指标之间轻重权衡不统一,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同都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缺乏合理性、公平性,最终影响指标量化和综合评价效果。

(二)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大

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标准的掌握尺度和对绩效审计的理解程度,很可能出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有关事项做出不恰当的绩效审计判断,从而导致被查部门难以适从,绩效审计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

(三)被审计对象对绩效审计理解不够

被审计对象缺乏绩效管理意识,造成工作中自身在履行绩效管理职责时引导不够,绩效管理工作空缺。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与审计人员的沟通存在障碍,不能为审计人员提供为其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的相关内容,影响审计效果。

(四)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水平有待提高

绩效审计既要查出问题,又要宏观分析问题,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传统的合规审计能力,又要能够深刻理解所审计的业务和绩效审计的实质,以便发现绩效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这样才能对审计项目有较全面的把握,在评价服务绩效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和分析。但目前在人民银行内部,尤其是基层行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难免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查错纠弊,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绩效审计工作难以深入研究和开展。

四、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

研究制定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逐步建立起符合人民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绩效审计准则,明确内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和绩效评价办法,以指导开展绩效审计。

(二)强化绩效审计理论学习和实践

一是结合人民银行工作性质和金融服务业务的特点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学习和研究,将绩效管理理念合理贯穿于人民银行审计工作。二是在具体实施绩效审计项目时,审计的目标定位要高,要突破合规审计的局限,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深挖掘、深加工,深入分析影响被审计对象绩效的主要因素,真正实现从绩效管理的角度衡量、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绩效水平。

(三)加强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

合理的绩效审计方案是高效完成绩效审计的关键,审计人员在制定方案时,要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征求上级行对口部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确保审计事项内容全面、贴近业务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审计人员对其绩效管理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做好基础工作。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绩效审计大部分指标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完成,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内审部门应通过培训座谈和参与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等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反映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问题,提出具有宏观性、权威性的对策建议,加快从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型。

篇(5)

在新财会制度颁布同时,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也在调整。早期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是根据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的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根据这个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内部规范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个规定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和评价。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确认”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的事项予以鉴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而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内部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咨询”更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功能,是对评价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新定位,高校新《财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根据新高校财会制度的重点,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关键要素进行审计

新《财务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应当从以收入预算执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查和评价,转变为预算全过程管理的确认,或称之为预算管理审计,强化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调整、相关的经济责任制等过程进行审计确认。

新《财务制度》增加了决算的有关规定。相应的,高校年度决算编制的业务规程,也应当成为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的重点。

三、按照新高校财会制度的精神,引入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

高校的财务支出表现为各种成本费用。新《财务制度》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一章,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对绩效管理的日益重视。财务制度是高校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依据。高校开展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中进行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式。

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点是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和归集机制。新《会计制度》将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以明晰地反映了高校支出结构。高校对于各种费用的核对和归集,尤其是对于不能直接归集的费用进行的分摊,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确认”的一个重点。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另一重点是新高校财会制度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根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方向确认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等业务的成本,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内审工作提供“咨询”的重要方面。

四、强化对高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审计

财务报表是高校会计期间财务收入和支出的集中反映。根据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表。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改革重点,高校内部审计中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应包括:(1)财务报表的新旧衔接,重点是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2)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使用的规范性,重点是由财政补助收入支持的各项支出,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3)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的规范性。(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执行情况。(5)基建投资业务并账的执行情况。(6)对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合并情况。

五、根据新《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监督的要求,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逐步从企业渗透到教育系统。而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和支出项目日益多元化,校企合作、境内外联合办学日益增多,高校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新《财务制度》专门增加“财务监督”一章,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高校财务管理是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的经济要素的管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对这些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提供“咨询”,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以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为重点。早期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房产和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的取得和验收、日常管理、处置和经费开支情况。新《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的行为;提出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随着新《财务制度》的出台,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将侧重于资产的投资收益、社会服务收益的管理规范性。资产管理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之一。

篇(6)

(1)财务维度。财务业绩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盈利做出贡献。财务目标通常与获利能力有关,其衡量指标有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经济增加值等,也可能是销售额的迅速提高或创造现金流量。

(2)客户维度。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维度,管理者确立了其业务单位将竞争的客户和市场,以及业务单位在这些目标客户和市场中的衡量指标。客户层面指标通常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客户层面使业务单位的管理者能够阐明客户和市场战略,从而创造出色的财务回报。

(3)内部流程维度。在这一维度上,管理者要确认组织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这些流程帮助业务单位提供价值主张,以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

(4)学习与成长维度。它确立了企业要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确立了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平衡计分卡的前三个维度一般会揭示企业的实际能力与实现突破性业绩所必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企业必须投资于员工技术的再造、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顺,这些都是平衡计分卡学习与成长维度追求的目标,如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技能等,以及这些指标的驱动因素。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商业企业管理审计框架构建

笔者借助平衡计分卡理论,将管理审计和烟草商业企业大背景联系起来,结合现代的管理创新,运用到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提出对烟草商业企业开展管理审计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卷烟经营是烟草商业企业两大核心业务之一,笔者选择卷烟业务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财务维度管理审计关注的财务维度的指标可以包括卷烟销量、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内容。卷烟销量方面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卷烟销售完成率、低档烟销售完成率、一二三类烟销售完成率等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经营贡献、卷烟销售毛利等指标;经营水平指标涵盖于经营贡献指标中,有关费用指标在经营贡献中体现,如果需要重点监控哪些费用性指标,也可将明细项列入财务指标,如人工费、配送成本等。财务指标需要自上而下逐层确定,由被考核单位根据企业近期经营目标、卷烟营销战略、上级关注的财务目标等先提出初步方案,考核者与被考核单位协商后确定。目标值的确定:当年目标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卷烟长期经营目标、省公司当年下达的卷烟销售计划、区域市场特点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地市级烟草公司及其职能部门的销量目标值一致,销量目标值根据各县级分公司市场特点分解到各县营销部门;盈利能力指标和经营水平指标以年初预算为目标值,市烟草公司经营贡献指标在一定的数据积累后宜对关键的二级指标设定单独的目标值。

(二)客户维度管理审计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包括零售户和工业企业的满意度。客户维度的指标一般选用能够体现客户满意度的指标,主要从销售计划完成情况来评价工业企业满意度,从断货天数、获利能力及服务等方面评价零售客户满意度。各下属部门和单位分别从其作业职能方面评价客户满意度:如营销部门主要从货源组织和分配、零售户对服务流程的接受度等方面评价零售客户满意度;从品牌管理和信息提供等方面评价工业企业满意度;电访中心从电话占线时间、服务态度、信息告知、咨询解答等方面评价零售户满意度。同时设置“客户投诉”作为事件性指标。客户维度指标由考核者根据上期同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在期初调整确定目标值,设计需通过客户调查得到实际值的指标,由考核者在制定调查问卷时根据期望的客户满意度确定目标值,确定目标值时需考虑问卷设计、调查方法等因素。

(三)内部流程维度管理审计关注内部业务流程是否理顺。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的指标分两个阶段设计。在重要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可选取适当指标直接评价流程的效率与成本,如用“存销比”指标评价整个卷烟经营流程的效率,用“日均接单达标率”指标评价电访中心接单流程的效率。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是衡量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长期指标,这类指标的特点是:短期投入往往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被许多强调短期财务目标的企业所忽视;但如果长期都不投入,往往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未来竞争力,到发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时再来投入为时已晚。因此,对于一个渴望持续、高速发展的企业而言,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管理审计主要关注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工作胜任能力以及相关组织机制等方面内容,如通过评价“员工满意度”,促进企业关注员工士气、心态等因素,提升员工的向心力;通过评价“培训计划完成率”,促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评价“论文、课题等成果评比”,评价员工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三、对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于管理审计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需要战略明确且全员认同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核心是企业战略——唯此方可指导企业组织所有的行动和决策,确保全员团结一心。在整个企业战略导向不清的条件下在管理审计中导入平衡计分卡,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篇(7)

一、前言

医院作为非盈利的事业单位,一般都是差额预算拨款,但财政部门对其拨款往往是杯水车薪,入不敷出。大多数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都比较高,以药养医是药品费用上涨的根源之一,也是造成患者看病贵、引起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国家在2009年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意见稿中,拟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并逐步实行医药分家,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医院收入的组成部分。

目前,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营收入的50%以上要依赖药品收入来实现。新医改实行后,作为一家建院早、底子薄、人员负荷沉重、地缘狭窄、医疗技术力量不占优势的老医院,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作为医院的内审机构,如何转变观念,从促进医院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和思考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达到在审计重点上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的方向转变,在审计时限上向事前、事中审计为主的方向上发展的要求,在医院经营与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正确理解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按病人的需求拓展医疗服务项目,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关注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机构市场地位的形成,在医院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有着积极地意义和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资产所有者――国家的利益:通过分析医疗资源的投入效益,可以改善投入结构、提高效益水平,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果。其次,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医院找漏洞、挖潜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医疗流程,变革经营方式,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分析经营效益水平及影响因素,为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医院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水平的好坏,既有社会环境等的客观原因。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只有通过客观的绩效核算和分析,才能找出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症结所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医院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三、医院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条件

过去,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局限于财务审计、物资管理、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审计和基建审计等方面,职能单一,方法比较简单,局限于事后查账的审计方式(基建审计中的跟踪审计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院内部审计起到了财务监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审计工作节约开支的功能。但如何转变职能,拓展审计工作领域和范围,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工作改善医院经营管理、协助医院提高经营效益的职能,则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单位领导切实重视内审工作,真正认识到内审工作是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帮助领导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二是内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要切实有为,其工作思路要贴近医院中心工作,贴近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使领导真正感受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是医院实现总体目标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才能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向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方向发展的目标。

四、以科室绩效核算为基础进行医院经济效益审计

2000年9月,医院领导班子决定把原改革办与审计科合并,成立了审计经管科,此举恰好为内部审计工作介入医院经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

审计经管科一共三名工作人员,要求在一个月内拿出医院经济核算的试行方案,且成败在此一举。遵循审计工作的原则,医院首先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工作,广泛接触临床科室,充分了解医院经营的现实状况,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下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医院没有任何成本核算基础,所有临床科室仅本科室人员费用都难以负担,更难以进行其他费用的分摊。经过对调查情况的汇总和分析,当务之急是恢复职工对医院的信心,让大家看到希望。院领导提出的重奖励、轻扣罚;重临床科室、轻职能科室的考核分配原则,有利于重聚医院职工的凝聚力,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稳妥起见,首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收入情况相对比较好的三个临床科室和急症科进行经济考核试点。由于收不抵支,核定考核科室仅负担医疗消耗支出及本科室人员支出的60%,其收支结余的60%用于科室发放奖金,且试行期间只奖不扣。

经过四个月的试行,2000年底,四个科室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最高增收科室比试行前增幅达到270%;职工近十几年第一次拿到了奖金,对医院其他科室的示范作用也有所体现。部分有一定潜力的科室跃跃欲试;但大多数科室仍有非常大的疑虑,普遍担心扣工资,而且长期养成的懒惰畏难心理一时难以消除,怕担风险,不愿意做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努力。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2001年以与科室签订考核协议的形式,将绩效考核试点扩大到全院绝大多数临床和门诊科室。前半年仍然实行只奖不扣、负担人员成本60%的原则,下半年则实行高奖励底扣罚政策,收支结余为正提取利润额的60%发放奖金,结余为负实行低扣罚政策,职能科室按照临床科室盈亏额的40%计算人均奖扣,因当时全院经营收不抵支,故考核初期职能科室多数月份以扣罚为主,以示与临床科室同进退的决心,极大的维护和稳定了医护人员工作心态。通过逐步给科室加压。迫使临床科室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接诊能力,进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

经过一年多经济考核的试行,医院门诊量达到八万多人次,日均230人次,住院病人总数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临床科室业务量的提高,对医疗环境及医疗设施的改善提出了比较迫切的要求。2002年医院对病房楼进行装修改造,更新设施,随后又购进B超、CT等大型医疗设备,医院经营由此走出低谷,开始出现渐进性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正绩效考核方案,充实和完善绩效考核元素。经过近九年的不懈努力,从收入的分割到分摊,从科室综合成本的确定到收入的再分配,从单纯的经济核算到逐步纳入工作量化指标、医疗质量考核体系,从收入增长指标到药品占收入比例控制、从以科室为单位核算到临床科室按照专业小组再到医生个人绩效三级考核评价系统,我们的绩效考核对各科室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经济考核评价系统,随着整个考核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修订,医院的经济状况也在不断的改善,营业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比例增长,日住院病人数也由核算前三、四十名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名以上,经营性收入的总增长超过300%。虽然这些数字与市级其他医院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纵向比较医院的发展历史,变化是可喜的。绩效考核方案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医院经济目标的实现。

五、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由于密切而广泛地与临床科室进行接触,能够掌握大量医院经济及医疗业务发展的一手资料,有利于较全面的发现和系统地分析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病,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并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利用调整考核方案的有利条件,及时有效地规范和修正医疗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实行绩效核算后,由于我们实施方案中规定药品收入仅以及收入的5%记入科室收入,使核算后的药品占总收入比从核算前的65.98%,直降到50.82%。较好地控制了药品收入的持高不下现象。2003年,由于各科室收入的增长,核算压力减轻,药品收入占比例又有所抬头。于是,医院及时运用药品比例控制指标,调控各科室奖金的兑现比例,使全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持续下降,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002年底,医院在核算过程中发现,临床科室为增加本科室业务收入,出现不分专业特点抢收病人的苗头。虽然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可嘉,但如此发展,不但造成医院医疗行为不规范,致使患者难以得到切时有效的专业诊疗,也与医院领导致力细化医疗专业、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初衷相违背。为此,在院领导支持下,我们配合医务科的管理,与临床科室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2003年绩效考核方案中,对临床科室按照专业小组分别进行考核,当年与上年相比,内科纯收入增长达到77%,外科增收31%。

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的投资效益审计中,医院注意到血液透析、彩超设备等使用效率很高,市场需求比较大,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在医院投资论证会议上,提出增加投资血液透析设备。对影像科提出增加一台黑白B超用于查体项目的申请,经过审计分析认为,原彩色B超设备已超过5年,进入设备维修高发期,一旦停摆将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行为的进行。而黑白超已属淘汰设备,无太多市场空间,故建议新购一台彩超,原彩超设备可兼顾查体业务。院领导采纳了审计建议。新彩超投入运行后,不仅其收入几近翻番,而且经过人员培训,又增加了心脏彩超等业务,使医院影像诊断业务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提高。

六、医院经济效益审计的局限与思考

首先,实行全面成本核算,努力降低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患者负担是医院的最终发展方向。目前,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医院尚不具备全成本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缺乏规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主观因素影响。随着医院医疗业务的发展和医疗规模的扩大,需要不断进行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和完善,以逐步实行全面成本核算,努力降低和控制医疗成本,节约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医院目前的绩效考核从制定方案到实施考核兑现皆由审计经管科独立完成,优点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医院经营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缺陷是整个考核系统的运行均依赖于审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自律,缺乏有效地监督层次。再次,由于核算、考核任务过于繁重,在科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难于兼顾完成财务监督等传统的审计任务,致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失偏颇。需探讨在完善医院经济审计的过程中,如何将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推进实施全面性的综合效益审计,以达到全方位地实施内部控制测评和审计的目标。

我国的内部审计进入21世纪后,要求总体上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以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内部审计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必须尽快从传统的查错防弊为目的的财务收支审计观念向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观念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华才、张丽君、柴军英:医院信息化与卫生信息立法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3).

篇(8)

(二)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通过对国内学者绩效审计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仍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侧重于3E内容,缺乏对后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资金使用、资源利用,以及环保、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探究和全面分析评价;二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缺失必要实证研究及成果;三是侧重于静态研究,忽视绩效管理的多变量互动系统;四是研究视角敏锐延伸幅度较窄,缺乏对绩效审计各分支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整合与研究。这些不足正是当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急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现状

(一)高校绩效审计理念淡薄 据2010年统计,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中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35所,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33所,与财务合署办公的2所。直属高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到一半,地方高校比例更低。笔者抽查广西教育厅及其管辖的22所本科院校,结果显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厅本身没独立设置审计机构,而是与财务合署办公;22所本科院校中三分之一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很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某些校领导审计观念淡薄,内审工作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只有9%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且也仅就某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90%以上的高校内审工作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协助相关部门进行日常物资采购询价、资产验收。高校绩效审计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二)高校绩效审计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撑 目前,《宪法》(法律类)、《审计法》(法规类)、《审计准则》(部门规章类)三个层面的有关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仍是空白。尽管《审计法》(2006修订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说明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2009)第五条明确指出“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学校资源,对本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但上述仅是绩效审计的宏观层面的法律依据,对于如绩效审计实施细则尤其是科学、合理、规范、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至今尚未建立健全。开展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执业准则。

(三)高校绩效审计手段与信息化建设落后 笔者抽查了广西22所本科院校,其中不到10%的高校使用审计软件,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审计人员思想观念仍然停滞在以纸质资料为基本的传统审计思路与方法上,甚至审计目标定位仍然是手工作业下的查账找错。对于审计软件以及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等信息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处于似曾相识的模糊阶段,与审计相关的数据采集、内控评价、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涉及信息系统以及系统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及电子数据往来传输和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与数据接口等技术,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手工审计必定影响绩效审计工作效率及效果。

(四)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西方国家开展绩效审计时,都相应研究制定并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采用国际通行惯例,组织专家筛选出投入评价指标14项、产出评价指标16项。这些评价指标比较适合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构筑一整套用以科学、客观、合理、权威、公允、切实可行的评价效益的指标体系。

(五)高校绩效审计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停留在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评价上,忽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二是绩效审计内容局限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等“隐性消耗”这些隐蔽性强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根源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盲点;三是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整合其他审计方式方法,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绩效审计职能局限于一般性的评价和监督上,而且缺乏切实可行的建议性的措施建议。

(六)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要求 在我国,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和综合素质较差的现象较普遍,懂会计知识的人员占多数,掌握审计专业知识以及财政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审计相关学科知识的人相对较少。这种审计队伍结构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瓶颈因素。笔者抽查广西22所本科院校审计人员信息了解到:高校现有审计队伍存在量少质差工作难开展的现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及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人员配置及其综合素质,不利于绩效审计开展及对审计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薄弱 作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审计方法多样化等特点,而且我国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仍缺乏一个成熟、规范的可行性模式。因此,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相当缺乏,急待探索、研究。

三、高校绩效审计发展对策

(一)更新高校绩效审计理念 一是高校领导更新观念,重视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多元化的审计人员。尤其是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设立审计处,既起带头作用又起一条线直管指导协调作用;二是高校把绩效审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绩效审计评价作为学校绩效管理重要内容和抓手;三是高校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与作风,通过学习培训和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内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找准绩效审计突破口和落脚点,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投资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高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尤其是资源配置、资金使用和管理效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

(二)加快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建议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30多年来绩效审计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在《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等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明确绩效审计的概念、原则、内容、目标、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等,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 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财务管理现代化系统的普及,对包括高校内审在内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审计的“解放”是信息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深层次变革。通过开发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信息门户、数据中心和审计网络库,构筑起汇联网查询、远程监控、实时监查、数据采集、审计分析、审计报告、审计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测试评价、及时督促整改,实现从审计计划、实施、报告、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模板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完善的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绩效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

(四)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健全我国公共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修改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报告》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与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方法,综合考虑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情况,又要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并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分析指标与定量分析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五)提升高校绩效审计内涵 一是绩效审计目标上升为5E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ss、公平Equity、环境environment)评价,重视对高校外部性社会责任的监督评价,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时对周边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影响度的监督评价。二是丰富绩效审计内容,不拘泥于某项财政专项资金,目前绩效审计重点可以定为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这些重大项目对教学科研的贡献度等审计评价,扫除诸如政府投入不足与资源铺张浪费、重投入轻管理、巨额贷款风险、重复建设、闲置浪费、资金使用率低、“三公”经费等“隐性消耗”这些隐性问题及其根源的绩效审计评价盲点,不断延伸绩效审计视野。三是围绕绩效审计模式,聚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协同创新,形成由人力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责任、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每个环节绩效审计评价子体系构成的大动脉系统,资金为主,统筹兼顾,来促进绩效审计效果最大化。四是进一步发挥绩效审计职能。在发挥评价和监督作用时,努力实现内部审计的免疫、增值的职能,即对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划分,级级问责,层层措施,步步提高,从而超越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功能,以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率提高、防范风险和价值增值的整体效应。

(六)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高校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充实专业审计人员,形成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后续教育,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绩效审计能力;三是严格审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奖励制度与问责机制相结合,以此激励审计人员士气、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责任、提高绩效审计效应。

(七)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 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要适应绩效管理时代需求,投入时间与精力借鉴国外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和行业绩效审计运行机制。以绩效审计科研带动审计实践实务,促进绩效审计在我国各行各业全面地顺利地开展,以释放更大的审计价值增值功能。

篇(9)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质量控制

河南移动内部审计通过统一搭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内审制度体系,规范了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河南移动内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包含审计工作整体质量管理、项目审计质量管理等多个层次。在项目审计质量管理上,河南移动内审部从成立伊始,就规范执行三级项目质量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项目负责人和部门领导分别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进行全面或抽样的审核确认,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深入性。河南移动从未来内审工作提升要求出发,在梳理法规文件和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基本管理制度、审计业务规范、实务指南”三个层次及内容为主体的公司内审制度框架体系,并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加快制定出台相关制度,目前已出台各项规章制度22个。通过一系列内审制度体系完善措施的施行,促进了审计工作流程、作业规范及工作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化。

三、创新工作方法,构建信息平台

一是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丰富审计手段。在开展资本开支全流程审计项目中,引入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通过与ERP系统对接,实现快速锁定审计重点。二是建设内审管理平台,提升内部审计管理水平。把内审日常工作中的计划管理、作业管理、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统一整合到平台上。三是充分利用业务系统,量化数据分析,服务专项管理审计。在开展有价卡管理审计和低质客户审计调研中,直接远程利用经营分析系统数据仓库,实现对用户清单、账单、营销活动等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四是探索将SOX测试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内部控制常态化管理。每年在开展各专项审计过程中,选取部分风险较高的SOX控制点,进行穿行测试和抽样检查,以此作为评估企业风险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遵循情况的主要依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34-04

传统审计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为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为被审计单位会计年度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一般仅关注财务方面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也普遍增大,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速转型,在关注传统财务审计、强调经济效益审计的同时,更注重公司的全面风险审计,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与企业目标相关的风险因素识别和防范。另一方面,审计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监督、评价,咨询已发展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审计的职能延展到参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即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注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

上海电力是国有特大型企业,下属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审计对每个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不仅不能完全反映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而且审计工作也将流于形式和表面,无法真正促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对各子公司进行审计成为困扰公司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此,上海电力设想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进行审计创新,开发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把原来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展到公司战略、风险识别、未来发展能力等其他要素,从而对子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和评估。

一、审计评价模型研究意义及设计原则

(一)研究意义

1.统一评价标准

开发系统、全面、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统一评价标准,提高不同单位之间审计结果的可比性,增强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以管理为导向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子公司的公司战略、未来发展能力、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3.提高审计规范化程度

通过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统一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从而使审计人员围绕评价内容分配审计资源,减少随意性,提升审计评价的规范化程度。

4.开创全面审计新模式

基于公司业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是电力企业审计领域拓展的探索之举,为有效开展全面审计奠定了基础,也可为其他企业的审计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设计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根据国家标准和公司统一标准,设计各公司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同时,由于各子公司所属行业不同,市场竞争程度各异,也应根据企业特点设计个性化指标。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

审计的内容应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战略、市场、财务、运营等业务活动,并重点关注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设计应能准确有效反映子公司业务水平的评价指标,做到“全面系统、突出重点”。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指标是以数据表示的指标,客观性高,说服力强,但仅关注数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指标能反映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但客观性和公平性不易解决。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利于得出综合评价结论。

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框架

考虑审计创新和现代管理审计的发展需要,上海电力审计评价体系从战略、财务、运营能力、企业发展能力、行业状况和风险六个方面建立,既包括财务指标,也包括非财务指标,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既有传统审计指标,也有审计创新指标,从而适用于对子公司进行全面的审计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见图1。

审计评价模型的六个方面构成一个全面的体系。战略反映公司的总体管理状况,决定着公司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反映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反映公司的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发展能力反映公司的成长动力;行业状况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基本状况,从行业政策、行业竞争态势、行业成长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风险反映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政策风险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六个方面又相互关联:财务状况对公司战略的有效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司战略的制定亦需要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产业政策也会对公司战略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公司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到所在行业的产业政策;同时,公司财务状况又是公司运营状况的最终反映,是公司运营管理和运营效率的财务体现;企业发展能力决定着公司运营能力的未来状况,行业竞争态势与行业成长性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成长性;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市场与政策风险则主要体现在行业政策方面。

公司战略的制定应结合外部环境分析、标杆企业与内部资源分析制定一个合理的公司愿景和战略目标,清晰的公司发展战略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战略保障体系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流程制度、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公司战略能够落地。建立适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组织结构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对各岗位进行定岗定编,明确公司、事业部、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一支高绩效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岗位任职资格与岗位分析、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发展等各方面,确保人力资源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公司未来战略目标执行过程中出现人力资源瓶颈。梳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操作过程和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使各个活动操作方式都有据可依,使公司运营过程完全受控,并不断对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流程运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业务运作成本,从而实现公司战略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落实。绩效管理是确保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以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改进四个环节,其中绩效指标的设置和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体系能否有效保障公司战略落实的最为关键的部分。通过绩效管理,形成公司内部的“赛马机制”,实现经营压力层层传递。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财务、投融资、营销、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使得业务活动明确受控,从而也就能保障整个战略执行过程的受控。

公司战略目标需要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影响很关键。战略方案中的项目与研发等方面的投资策略,会负面影响到即期的财务数据,但是从长期来看,则会带来更为稳定的财务收益。另一方面,现有的财务能力也决定了公司战略的可行性,是制定公司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企业战略的每一个具体措施的实施形成的财务支出与收益共同形成了公司的预测财务报表,影响到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的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因此,制定公司战略时必须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验证,确保财务状况能够支持战略的最终实现。

企业运营和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领先程度、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响应客户需求的处理效率,包括生产能否快速调整以满足客户需求、物资管理能力能否达到客户期望等,而这些企业内部的运营状况又会对客户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客户满意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等市场类指标。市场占有率以及运营成本控制能力等方面则又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数据。因此,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财务业绩,就必须从其内部运营能力进行提升,通过投资新产品的研发、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以及生产能力的改进,达到内部运营效率的提高,从而能够以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反应的能力满足客户要求,赢得更多的客户,达到更好的财务业绩。

同时,公司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行业政策带来的机遇,降低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行业政策往往是一家公司很难改变的因素,所以,对行业政策进行跟踪并制定措施适应行业政策变化,才能够确保公司战略的最后实现。行业的成长性和行业的竞争态势对企业的成长性影响非常关键,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也有直接的影响。

最后,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与政策风险等风险因素直接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管理、行业政策等方面,是公司进行财务分析、运营管理分析和行业政策分析时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是公司进行战略制定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应用案例

为了验证审计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实地调研了上海电力某修造企业,通过访谈、内外部资料分析,从评价指标库中抽取评价指标集,构建了该公司评价指标体系(表1)。

其中:

战略指标:主要从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战略管理能力反映公司战略制定与管理情况,而战略保障体系则反映公司的战略实施方面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战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组织结构设置、中高级管理人员水平、流程与制度保障、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指标:是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指标一般从盈利能力、资产使用效率和资产结构三方面来评价。盈利能力评价反映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水平和企业所有者投资的收益水平;资产使用效率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是否得到合理的使用;资产结构评价则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和长期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财务上的风险。

运营能力指标:从市场开发能力、运营成本控制能力、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市场开发能力综合反映企业运营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客户对公司产品和品牌的认可程度上;运营成本控制能力反映公司的整体运营成本;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反映公司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

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从企业的成长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与设备投入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企业的成长性主要反映企业运营的最终增长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反映公司人力资源结构是否能够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支持;技术与设备投入反映公司在研发和生产设备方面的投入状况,这些因素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行业指标: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整体情况,从行业成长性、产业政策、行业竞争态势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行业成长性主要反映行业的整体增长情况;产业政策反映政府对该行业的支持力度;行业竞争态势从行业集中度、行业成熟度、行业壁垒等方面反映行业的竞争情况。

风险指标:主要是企业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直接反映公司本身的财务稳定性,政策风险反映行业政策可能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风险反映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运营风险则反映可能对公司运营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

上一篇: 诗歌的文体特点 下一篇: 财务审计和税务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