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44: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作问题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我国企业员工激励的现状分析
什么是激励?用联想集团前公关经理陈惠湘的话来说,“激励就是在人的前面放一堆金子,在人的后面放一只老虎,跑得快的人得到金子,跑得慢的人被老虎吃掉。”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自身素质的变化,很多人都认为一辈子不能只从事一份工作,因此有不断更换理想的工作。所以很多企业都存在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现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从总体来看,多数的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未尽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意识跟不上,内部管理制度不公平
企业管理就像是一项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要有公平的激励制度与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如果他们没有公平的分配制度和考核制度,就不可能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运用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落后的企业管理思想不利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健全,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对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激励措施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外企的激励制度效果好,我国不少企业进行参观模仿,学习完之后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机制,而是“依葫芦画瓢”。虽说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不考虑本企业的特点,“照猫画虎”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确忽视了这一点,只注重了“拿来主义”。盲目的选择激励措施,对激励措施只是简单的累加,而不是有效的整合,不仅仅是决策上的失败,对企业的竞争也存在消极影响。
可以借鉴的激励措施有很多,但是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考虑到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价值。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后,针对这些需要来科学的制定本企业的激励制度。
(三)激励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我国众多企业在运用激励方式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有的企业更是对员工的激励仅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会挫伤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最终必然形成“逆向选择”,造成优秀人才的离开。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个性差异、需要差别、价值取向不同,所以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企业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只有对不同的员工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否则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束缚了企业快速发展。
(四)错误的人才观导致错误的激励
“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业》:“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也是中国社会最流行的一种人才观,这种观念最大的毒害就是把人看作是可购买的资源,其结果必然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这一观念也造成了目前我国企业激励中的通病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分配制度时过分地看重物质激励的重要性,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1)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负荷时,结果便适得其反。(2)过度的经济激励容易培育人们无穷的欲望追求,如果这种欲望一旦主导了人的行为,那么企业的分配制度则很难通过经济利益激励来实现人们积极性的持续发挥。因此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现代国有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也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我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经之路。
二、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按企业中被激励对象,激励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另一层次是经营者对员工的激励。所有者应关心如何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经营者则应通过自己的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再去激励一般员工的积极性。我国企业在员工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如下。
(一)激励形式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
我国企业在激励机制中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再加上良好的福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有的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从调研中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些企业形成了以物质激励主要是员工工资和奖金为主,精神激励方面有的实施参与与授权激励,有的实施员工兴趣激励,而同时采用多种精神激励方式的企业是少数的。这种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与员工的沟通等等。
(二)精神激励机制中存在不公平
我国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者经营的不是自己的企业,而使得激励机制不公平的现象存在较为普遍。一方面是分配不公平,员工干的好与坏和个人所获得报酬不成比例,所获得的业绩有时与地位和荣誉相背离的。精神激励的面过大过宽,搞“平均主义”,使某些荣誉称号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降低了员工的期望值
企业在以制度形式订立精神激励考评标准时,不但没有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层次,订立相应的标准,而且对员工效果的价值要求过高,考评标准不科学。有的企业对考评条件还有所限制,如只有干部身份的员工才有考评的资格,那么其他员工在工作中会产生不满情绪,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期望值。
(四)精神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各层次需求的调查研究,没有以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盼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精神激励空档现象和精神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五)激励方式运用的对象不明
企业在激励方式的运用中,针对的对象不明确,方法运用混乱,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员工在不同
时期各方面的需求。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企业可能只是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而没有对于业绩上的肯定和在企业中相应的地位:对于年轻员工可能也只是常在私下加以表扬,而对他们的工作权力、条件各方面加以限制,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力和发展空间,让员工更好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员工激励的对策
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对员工经营者实施了现代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只有积极实施企业激励机制,并且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配套机制,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调动企业员工的最大的能量,发挥其最大潜能,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是重中之重。
(一)引入末位淘汰机制,奖惩并用
这是当前很多企业运用的一种措施,是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或数量进行调岗、降职或辞退。其目的是通过对末位的强行淘汰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样员工不仅注重业务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和提高。当然不管是什么制度都要适当的运用,否则会给员工带来太大的压力,效果适得其反。
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正确运用激励的重要作用,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公正的激励制度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不同文化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搜集、分析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不断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激励必须公正,激励制度一定要体现公正的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因此,企业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
(三)股权激励机制
大部分的国内企业都有自己的股权激励机制。企业所有者通过使员工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可以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地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股权激励的对象一般是企业高级管理者,但是近年来,各企业都将激励对象扩大到所有的知识型员工身上。2001年,苏宁电器公司大股东张近东将其持有的公司20%股权转让给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成员。之后,公司实现净利从2001年度2500多万元增至2004年度18100多万元,公司各年盈利几乎都是在以一倍的速度在递增。同时,公司的高速发展,给享受股权激励的经营管理层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股权激励的效用可见一斑。
(四)对员工进行职业管理
对员工进行职业管理,对“漠视员工深层次的激励”的问题是一项比较有效率的激励措施。比如说用友公司职业生涯管理。用友1997年开始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的理念,员工开始知道什么是职业生涯。用友制定了一套岗位设置及任职资格标准,与薪资、发展空间结合在一起。员工在职位和技能上如何发展,通过这个标准可以找到差距。比如员工现在的级别是2,如果员工想做到1,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有什么样的业绩才能做到1,在这套标准中都有描述,如果员工做到这个程度了,就可以由部门经理提名或个人申请,然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资格评审,最后确定是否调整。
(五)员工参与管理及对员工进行培训
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公司的忠诚及有效激励措施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因此要是让员工参与管理,更可以体现员工作为公司的主人翁的地位以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人们所言,失败的企业多有相同之处,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联邦快递公司的成功在于它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奖励制度。对于面临困境的国内快递公司而言,从中我们是否感悟到一些道理呢?通过联邦快递公司给我们的启示是: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培训,奖励。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186-02
科研滞后的问题一直都是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民办高校大多从职业类教育起步,高职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其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大多是以市场为导向,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办学宗旨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意识,科研定位不准确。而且大多数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属教学型高校,对科研的管理和经费投入不够,这种理念和倾向反映了民办高校管理层对科研重要性的漠视,也由此没有形成健全的科研制度,缺乏浓厚的科研氛围。以下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民办高校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
观念问题主要指民办高校创办者、管理者和民办高校教师在对待科研工作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民办高校是在市场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和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按教学成本收费,市场意识和经营效益观较强。因此,不少民办高校投资创办者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他们尚未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由于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的错位,造成了一些民办高校对“以教学为中心”的片面理解,认为搞科研是公办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事情,认为科研工作搞与不搞影响不大,只要教师好好教书就行了。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在对待科研上存在错误认识。民办高校大多是青年教师,年纪较轻,学历层次、职称级别相对不高,他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他们对科研普遍重视不够,也不能够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加之民办高校科研条件不足、科研气氛不好以及在课题申请评定方面存在的障碍,进一步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的薄弱,缺乏主动进行科研的意识。
二、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主要指民办高校教师问题。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够合理,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比例低,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数少,年龄结构上两头大中间小,造成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是民办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需要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民办高校最初所聘任的教师很大一部分为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培养历练,当初的这些教师基本上都通过继续进修深造获得了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并具有了副高或者高级职称,这些教师属于民办高校中的核心人才,从能力、学历、职称上来说是能够较好从事科研工作的,但现实情况这部分核心人才本身数量不多,且大部分都转岗担任学校的行政职务,造成这部分教师缺少必要的科研时间。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664 861人,其中正高级73 849人,副高级191 380人,中级272 398人,初级102 037人,无职称25 197人;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236 374人,其中高级22 339人,副高级55 334人,中级79 346人,初级55 688人,无职称23 667人。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比例为80.86%,而民办高校中高级教师比例仅为66.43%;初级和无职称比例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为19.14%,而民办高校这一比例为33.57%,特别是无职称比例地方教育部门所属普通高校仅为3.79%,而民办高校这一比例高达10.01%。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与地方教育部门所属高校职称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校无职称比例较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民办高校还有一大部分教师刚从大学毕业,年龄和学历相对较低。
三、经费问题
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经费支持,经费问题对高校开展科研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一般需要必要图书设备仪器的购买、相关办公物品的购买和科研人员的补助这几项,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来保障。
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的来源主要有通过申请政府的科研立项获得经费,民办高校自身通过科研与企事业之间建立联系获得经费以及民办高校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来保障这几种。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稳定的科研团队,在与其他公办高校同台竞争申请政府的科研项目时明显不占优势。在2001—2005年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民办高校承担的仅5项,加上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承担的课题仅占全部课题的0.4%。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科研实力不强,想通过科研与企业建立联系来获取科研经费比较困难。民办高校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来保障这条路也并不乐观。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方勇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问题分析》一文中指出在38所民办高校中有14所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的100%,有9所占90%,有8所占80%,有4所占70%,有1所占60%,有1所占50%,有1所占40%。从中可以看出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80%以上的共有31所,约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2%。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有银行贷款,这些都导致民办高校不可能在科研工作上有太多投入。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们对流感、疫病等严重威胁自身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关注度也持续提高,尤其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的传播,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随之也使得当前我国的卫生检验工作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可以说,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国家对基层疾控工作的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大,每年投入的各项资金也不断增多,疾控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从而提高了我国在卫生检验工作方面的整体水平,不过还应该看到,我国的卫生检验工作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因而,认真梳理当前我国卫生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卫生检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现阶段,我国卫生检验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且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人才纷纷涌入大中城市的专业型医院(待遇高),医学院的学生都不愿意从事卫生检验工作,人才严重匮乏是导致卫生检验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卫生检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面比较广。其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标准非常严格,需要其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以及较强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来说,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人员配置整体水平较弱,缺乏专业、核心力量。
(二)疾控中心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来说,疾控中心卫生检验的基础建设、物资配置达标率比较低。现阶段,大部分疾控中心的科室设置、建设标准等水平较低,与标准建设存在相当差距。相关的试剂、仪器设备不足,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各项器材的使用、维护不规范、不及时,各项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且,设备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如一项针对某省卫生检验设备的调查显示,45%的疾控中心目前仍在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卫生检验设备,而该数据在西部一些贫困落后省区可能更高。由于检验设备的严重老化,导致很多检验项目不能进行,很难应付突发性卫生事件。
(三)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疾控中心的各项管理体制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大多疾控中心的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且仍在遵循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疾控中心科室缺乏自主性,部门一言堂现象,色彩比较浓厚,一些新的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有的经济较发达的省市疾控中心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管理体制上的试点工作,但旧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完全突破,在管理层次、管理方式等体制面尚存在各种矛盾,有的是科室不敢担责、不愿担责,科室之间推诿持平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是多头管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存在着各个管理机构处在不断磨合状态,机构臃肿等现象。这些问题的不快速解决,无疑不利于疾控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疾控中心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时期下,积极推动卫生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案,积极打造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的卫生检验人才。首先,加强领导的协调工作,将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优先安排到卫生检验部门进行锻炼,对于上级部门中比较优秀的干部、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调到疾控中心进行工作指导。
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力度,通过培训学习与外送深造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加强卫生检验人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结合疾控中心工作情况开展的多种活动,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二)改善卫生检验的工作环境
要想全面提升卫生检疫水平,必须加强工作环境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对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高效的处理,成为了疾控中心的工作要求。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政府部门的重视度,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其次,加强基础配套设备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快速、完善的规范疾控中心的配套建设与设施建设。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立足于疾控中心的工作实际,在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各种资源,将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到实处。再次,物资材料的准备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添置更新原则,通过“集中使用、优化配置”的方式,全面加强疾控中心物资器材的准备工作。对于突发性事件所需要的物资材料,必须优先储备。另外,还需要加强物资、设备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卫生检验体制
大部分卫生检验工作都是公益性质的,是不能收费的。如果,把卫生检验部门划分为事业单位,就会进一步弱化其疾控水平与力度。现阶段,大部分的疾控工作很难收费经营,笔者建议将疾控中心以及卫生检验人员纳入技术性公务员行列,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疾控中心的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卫生监测机制、疾病监控预防,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卫生防护工作的开展。积极落实责任目标管理机制,真正将卫生检验的建设质量与医疗机构年终考评、个人年终绩效考评直接挂钩。进一步提高卫生检验人员以及各层领导的工作责任心。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卫生检验工作健康、顺利开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卫生检验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从人力资源建设、工作环境改善、体制建设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新时期下积极推动卫生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一、做好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背景的重要性
1.做好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背景。
1.1党在十七大时就确立一个战略,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战略要求要建立一个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明确了人人应享有的生活保障,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使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其次,就是要达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于民生的问题不够重视,积累了许多的民生问题,也影响了社会和谐。
1.2对于农村保险来说,随着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往实行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农村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不高,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乡距离增大,有些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民生问题突出,因此,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险工作对于处理好民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做好社会保险工作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劳动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因此,许多的劳动者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民生问题,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迫在眉睫。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就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政府在解决民生的问题上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善,大部分的社会保险职能都是由企业在替代,社会保险资金和福利都是由企业承担,企业的包袱越来越重,使得企业发展缓慢。因此,倘若是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就能减轻企业发展的压力,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加速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2有利于更好的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对于民生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发展来完成。那么在此前提下,就要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做好这种社会保险工作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保险工作的进行,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其次,还有利于将解决民生问题和加快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要求。
二、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险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以近几年从农村的保险调查结果来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农村的各个区域,但是,却存在着水平低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缴费不高,因此,所获得的保险就比较低,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从城镇方面来看,职工养老保险已全面开放,但是,由于年缴费太多,很多的城镇居民没有按规定参与城镇职工保险,而是选择了与农村居民保险相符合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因此,社会保险层次不高。就目前来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家庭的逐渐小型化,想要彻底的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好社会保险工作。在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企业保险,大部分的保险都是以企业为依托的,缺乏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在相关法律不熟悉的情况下,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险投资资金太大,缺乏监督机构的监督也会造成社会保险工作开展不顺利,群众对保险失去信心,导致保险工作难以进行。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不稳定,加上目前企业是社会保险的主要担当,因此,在企业发展动荡的情况下,政府投资的保险将无法实现其保险保值。随着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的增长已经无法满足保险的的保值和增值。再加上我国基金储备不足,和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的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形成了矛盾,企业也无法承担更大的保险资金和失业保障,使得社会保险的功能比较差,失业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导致民生问题突出。
三、如何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
做好社会保险工作就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现就是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使其顺利进行。这是政府服务于群众的桥梁,也是政府了解民生并及时做好民生工作的途径。以下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那就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才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保证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才能保证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实现“老有所依”,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建立群众的参保意识。只有群众建立了正确的参保意识,才能保证群众做到人人参保,同时规避风险,避开那些有误的危险,正确参保。让群众意识到参保是使他们“老有所依”的重要保证。其次,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的根本手段还是在于发展经济,经济与社会保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积极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参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给群众生活保障,从根本上落实社会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
2.监督政府机关认真履责。保证社会保险工作顺利进行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对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要认真负责,要有严格的管理秩序,才能保障社会基金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建立健全相关机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健全相关社保的法律制度。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市场管理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因此,更需要政府部门严格监控,把社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保障民生。用政策法规做好相关工作,政府部门做好监督工作,促进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全面做好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四、结语
总的来说,根据目前我国的民生问题而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工作来处理好失业职工或是退休职工的生活问题,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因此,社会保险工作不能就此止步,还应该更加完善,跟随时代的脚步,稳步前进,只有拥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使民生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学兵.关于社会保险工作与民生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6:6.
[2]付饶.中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梁菁.社会保险基金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4]郑文飞.广东省翁源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引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实现立德树人、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离不开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是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虽然有效的缓解了一些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资助的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完善,拓展资助来源、丰富资助种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效果,这对于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不够科学
贫困学生的认定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上缺乏统一明确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对于学生资助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鉴定办法,导致一些资助财力物力资源流向了非贫困学生,损害了贫困学生的权益,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2.学生资助工作的人性化关怀不够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上,普遍存在着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的问题。一些学校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落实上,只是简单地进行困难学生情况的汇总分析、贫困认定以及补助发放,工作流程简单,工作方式生硬,没有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的情感接受能力,在精神方面缺乏人性化的关怀,这也是造成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里的重要原因。
3.缺少相应的感恩教育,资助工作效果得不到体现
当前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重点主要是在物质方面,对于学生的诚信与感恩教育力度较差,一些学生的主体责任缺失,功利心严重,甚至对学校的资助工作力度感到不满,助学贷款还款违约行为时有发生。此外,高校对于这些行为也缺乏有力的约束,尤其是对助学金的使用管理方面,造成了资助资金得不到妥善应有的使用。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善措施研究
1.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建设
只有健全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并建立全面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首先,应该建立全面的高校学生资助保障机制,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并尽可能的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采取校、院、系分级管理的模式。其次,应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尤其是多维度的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准确、统一的标准进行贫困生的认定与管理,维护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第三,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特点相应的资助政策,尤其是在学生助学金的发放以及助学贷款名额比例的控制管理上,应该加大争取力度,让生活困难的学生尽量都可以的接收到资助。
2.人性化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的资助
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开展,要本着资助困难、育人教人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改变以往的只是进行经济资助的工作理念,除了在经济、物质上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以外,还应当拓宽资助的范围,在知识和精神上多关爱贫困学生。此外,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对较少,学校应该关注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尽可能的为贫困学生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通过就业创业彻底改变生活现状。
3.强化对于被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同样应该将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强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于诚信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人格与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作为载体,也可以通过组织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社团活动、班会、主题讲座、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帮助贫困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其次,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资助政策是党和国家对于学生的关怀,不断地树立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在将来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强化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并结合区域的实际特点,建立相应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监督考核机制,督促学校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各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真正让贫困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此外,作为学校除了加大资助工作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跟踪管理,确保资助资金能够正确的使用,发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的作用。
三、结语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维护我国教育事业公正公平发展,提高国民教育素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理念的协调配合,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健全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提高资助力度和效率,更好地实现高校资助工作资助、育人功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前言
众所周知,乡镇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为上层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依据。在大力发展“三农”建设的新时期,乡镇统计工作所担负的责任更为突出,是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数据收集全面与否、精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乡镇统计依然是政府统计系统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研究十分必要。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统计组织结构不合理
基层统计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统计人员为“临时工”的现象仍然存在,统计工作由兼职人员完成,严重影响到统计工作的开展。例如湖北省某市下属的多个乡镇均没有设立统计站,上级有任务安排,就临时抽调部分人员完成。这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加重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专职人员配备缺乏。例如江苏省某市共包括34个乡镇,在这些乡镇中,共有统计人员34人,其中专职人员11个,占统计人员总数的32.3%,而兼职人员则高达67.7%。诚然,现实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专职才是保障统计工作高质量运转的前提。
(二)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各行各业加快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我。我国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全国各乡镇差距明显,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第一,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统计网络只限于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连接乡镇办公尚处空白,许多乡镇还未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网络接触较少,统计工作的开展依然比较传统。第二,统计信息化标准未一致。标准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也是管理统计工作的基础。由于所用软件的统计标准不统一,导致工作人员无法进行资料的共享、交叉利用。第三,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乡镇统计的数据处理手段十分不科学,国家虽然近几年为村村通网投资较大,但是基层人员大都年龄较大,对此不懂,计算机闲置,统计工作开展仍旧手动,工作效率低下。
(三)法律建设滞后
十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强调要加速推进依法治国。《统计法》在1983年就通过并实施,并在2009年修订,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就统计费用的问题而言。《统计法》中虽提出要为统计工作提供保障,但是比较笼统,加之基层领导一般对统计工作不重视,统计所需费用就根本无从谈起。另外,《统计法》中要求“设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兼职统计人员过多。再比如《统计法》中未对乡镇统计工作的具体范围给予划分,造成界限不明,工作量不清。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组织结构,加强统计评估建设
基层统计机构与工作人员是统计数据的源头,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工作人员考评制度是很要必要的。一方面,当前,乡镇统计人员更换频繁,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先上岗后补证,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而要完善资格审查,寻求合适的人员,完善试用期规定,优化统计组织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需要一套工作考评制度,奖优罚劣,以先进带后进,促乡镇统计人员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完成岗位责任制,实现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对于工作勤奋、为统计事业奉献的人员,应予以表彰与奖励,上级统计部门在缺编和干部交流时优先考虑并向组织、人事部门积极推荐。对于、弄虚作假,屡次迟报、拒报统计报表并造成一定损失和危害的统计人员,应予以批评、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应把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整体信息化建设中
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更应该涵盖软件、软实力的提高。前文已述,我国的大型普查等应该系统建设仅限于从国家至县的四级统计信息主干网,乡镇则无,从而造成政府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协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未纳入政府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所以,在加快推进乡镇信息化硬件实施建设的同时,国家应该明确出台相关规定将乡镇统计纳入进来。在硬件实施到位的同时,软件、软实力的提高也是必须的。主要表现在,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不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广泛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将国内外先进的统计方法、数据处理方式等作为研究与学习对象,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县以上政府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乡镇统计信息的质量。
(三)健全法制建设,严格执行乡镇统计监督制度
法制建设是统计工作开展的根本依据,对于现行《统计法》中的不足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与健全,从根本上消除“钻空子”等现象。对于现行的相关法律及规章,我们要大力宣传。通过宣传,让乡镇领导干部及基层一线工作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与义务。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瞒报、迟报、有意露报等行为,绝不手软;代填代报的统计报表要进行重点检查。要执行好对乡镇经济状况的监督工作,开展统计分析和咨询服务,服务领导上级,更要服务好广大群众;有计划地对乡镇各单位进行统计监督检查,并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做好对本行政区域内单位的统计执法检查;要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督、审查和评估,强化基层单位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四、结束语
乡镇统计工作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因而必须从意识上给予重视,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切实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诚然,当前乡镇统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从法律、制度、组织结构,还是从环境、硬件、软件上都需要尽快的加以提高与完善。统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分清形势,坚定信念,开拓进取,乡镇统计工作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04-01
国民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对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分数制度面前,德育总是被忽视。当前,一些学校的学生的德育素材仅限于机械性地背诵《中小学生守则》等。因此,教师要先找出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条化的思想教育。教师不要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们强行灌输一些德育的理念,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告诉了学生一个行为的框架,重点应该是如何落实以及落实的方式。经常有新闻报道称,某学校有关行政人员会给家长发紧急通知说:某某工作组下校查巡,要求学生们背诵某守则或者校规校纪的条文,并要求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这不但不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反倒会给学生们留下心理负担。因此,德育是需要相关的教育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引导与帮助的。
(2)过分重视分数。在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分数就是一个孩子身上所有元素的代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学校与家庭只关注他们的课业,并对此有一套完善的赏罚制度。一些小学开家长会,教师们提到的除了成绩还是成绩。而等到学生的品德出了问题时,教师及家长做的一些纠正也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对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太过单一。目前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水准只有成绩一项,教师的收入状况会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这样一来,既然关系到自身利益问题,有些教师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做法来教育学生――抛开一切只看成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依靠制度来纠正这些问题。当评价方式多元化时,品德教育就会凸显其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坚决抵制无效的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当在心理上减轻学生们对品德教育的负担,不要让学生们以为品德教育就是背《中小学生规范守则》等。教师应适当增添一些生活体验课,将这些规范和谐地融入生活,并耐心地讲解如何去做。例如,周六、周日组织学生去慈善组织或者活动中心做义工,在活动中不断地讲解德育,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落实,并加以完善。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渗透了德育。
(2)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适当弱化分数的功能,强调素质教育。如果素质教育被忽略,那学生的成绩再好也是枉然。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素质,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此,各学校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当全民给予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时,德育强大的功能自然会显现出来。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素质教育后,自然会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学习也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此一来,教育过程中的和谐性被加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整对教师认可度的评价标准。学校应降低学生成绩占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比重,增加素质教育考核的方式。考核标准多元化会提高教师的水平,而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会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两方面积极地促进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相互的评价更为中肯,既可以避免教师以分数为尊的思想,也可以在方方面面检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况。这样,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相互促进。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对教师来说包括工作细节,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没有向学生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行为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靠分数一决高下,也不仅仅是依靠考试前夕的用功就可以取得通知书上的优的结果那么容易了。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时时注意并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则要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作出评价,如待人是否礼貌、是否做到恪守承诺等。教师与学生都对此用心,其结果必然令人欣喜。再次,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往往会惧于师威而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及时反映或交流问题。这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处理。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经常表达心声。
三、结束语
总之,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进程中,教师不可心急。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员要切实落实,多与基层互动、及时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学生,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德育渗透生活、体现细节,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中专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自身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学业压力、恋爱问题、家庭冲突、一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而恰恰很多学生不懂如何排解压力,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对中专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以及原因
笔者对某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00名大中专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100名学生中,心理健康良好的占有75%,心理属于亚健康状态学生占有12%到22%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的占有3%到7%。其中一年级的主要问题是新生的适应力相关问题,二年级中主要是恋爱以及人际关系等一些关于个人发展的问题,大专学生中主要是发展规划以及价值观教育等问题。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女生存在着的心理问题要比男生多,比如说忧郁、孤僻、焦虑、强迫、敏感等等。但是男生也有高于女生的一方面,比如说故意与不满这两项心理性障碍。
二.中专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首先是家庭经济的相关状况。很多学生生于农村,他们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好,面对着不是很低学费,需要依靠着借款或者是学校的助学贷款来上学,这样的学生性格一般会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于一些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一些抑郁以及强迫等心理倾向。其次就是关于父母的一些教养态度以及一个家庭中的气氛,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而且也是影响最大的,如果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合,经常性的吵架,这样的家庭氛围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有可能会比较敌视别人以及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会比较自私等等。再次就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中很多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自卑感,或者是恐惧与敏感的心理,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情感来说,不能够满足其支撑,所以致使很多学生会出现一些情感上的问题。
(二)自身的因素
大中专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的或异常的行为和心理疾病。而且很多学生对于一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比较缺乏,没有系统性,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对于自己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以及认识,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以及别人。而如果是长期的处于这样的一种心理压力中,就会使得自己对自我的评价降低,使得自己的自信心会减弱,不断的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散漫的、被动的、以及无所谓的态度以及生活习惯。如果这种心理问题长时间不能够得到解决,就会使得自己陷入一种失望的、悲观的心理情绪中,这样就会形成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因素
社会性的大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着。面对着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以及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无时无刻不再受着较大的冲击力。在学校中教师有可能会花费好大的力气去给学生解释一些问题或者是灌输一种比较正确的思想,但是在社会中在实际中,对于很多问题,理论上却是远远不及的,他们会更容易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一部电视剧《蜗居》,就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与冲击力。此外,还包括一些比较传统的文化,都在不停的遭遇着很多的冲击力。很多中专生痴迷于很多的网络游戏以及一些不切实的书籍,比如说玄幻类的、比如说异能类的等等,而很多的历史名著却被束之高阁等等一系列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报纸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与日俱增,
(四)学校因素
很多中专生在自己的学业方面存在着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能够进入一所好的高中,更不用说好的大学,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报希望,这就容易使得自己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发现有很多现实与自己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较大,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思想的不断动摇,进而会产生一些心理性问题,比如说困惑、悲观、以及放任等等。
三.促进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的形成,其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内部的因素就起着主导型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内部教育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展一些讲座活动,或者是进行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来对中专生普及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进而正确的去面对孤独、挫折、烦恼等一些问题;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说问题活动、体育运动等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能够给人一种开朗与乐观的态度以及性格;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将这类学科真正的纳入进教学活动。此外,就是要引导着学生去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性系统。对于中专生来说,其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发展时期,学校就应该引导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构建,结合着具体的情况,在受到打击、受到挫折时应该要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说可以运用一些范例以及生活哲理来不断的激励自己,如果是自己不能够独自解决,就可以去找心理老师以及辅导员等帮助。
(二)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
在学校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好与坏去决定力量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来说,其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就对学生的素质以及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发展,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发展,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较强、思想素质较高的队伍是学校的任务。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教师。可以让教师定期参加培训班,争取能取得证书。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校本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心理辅导理论与操作方法》、《教师师德教育》、《中职教师教学与个人发展》等讲座,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与心理素质。
(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学校还可以以班为单位,在每个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活动内容可包括写下入学感言、手足情深、巧解千千结等。有效地促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团结合作,消除误解隔阂,增进友情感情。在团体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每个同学的具体需求和内心感受,抓住机遇及时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工作,为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树立良好心态。
(四)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应该不断加大投入,增设设备,建立起一个环境幽雅、温馨的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咨询室应该备有一批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有关的书籍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心理咨询室还配有音乐放松椅,心理专用放松音乐若干等。此外,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首先由咨询老师与班主任接触,了解个辅同学家庭背景、在校表现等情况。再以班为单位召开个辅同学见面会,说明辅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在量表中反映的一些问题,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自愿接受个体辅导,并选择咨询老师。最后由咨询老师与同学预约咨询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
此外,学校要与家庭搞好合作关系,做到将学校的教育与家庭间的教育相结合起来,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要求比较高,但是没有做好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学校就应与家长建立起关系,转变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结:总之,中专生处于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殊阶段,而且在这个阶段中存在着很多的心理问题,学校就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教育,促进学生心理问题的排解,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促进自己学习,将来适应社会,走好人生路。
参考文献:
[1].卢迈;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护途径和方法[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2].周海华;浅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J];前沿;2005年05期
[3].郭亦凝;;浅谈老人健身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1期
[4].陈新刚;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安晓敏;老师 您的心理健康吗[J];黑龙江教育;2004年Z1期
引言
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如何快勘探、勘探好成为新时期地质勘探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一、地质资源勘查技术发展概况
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其他基础科学与技术发展对地质科技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航天遥感技术的影响已如上述,其他如同位素的测定可以得到岩石的年龄数值和生成时的环境以至成矿物质来源的推论。电子显微镜和能谱测量的应用,能更深入地了解岩石与矿物的成分与结构。高温高压下的实验技术可以使我们模拟地球表层以下一定深度的物理条件,从而研究深部物态变化的规律。鉴定、化验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快速地取得大量的精确数据,而计算机的应用又帮助我们能快速地处理和加工这些数据。地质科学已逐步由定性走人定量,对规律性的认识和掌握比以前更为准确。科学的预见性也就更能与实际相符合。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科技新兴科学的重大突破,成为带动科技进步的先驱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来自科技进步因素的比例还很低,据世界银行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约占3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平均为50%、20世纪末达60%~80%的比例差距还很大,这就说明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潜力。地质工作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矿产地质为例,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地下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地质工作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肩负着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地质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国家对地质工作当前和长远的要求来看,除承担国家计划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必需的基础地质工作外,为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提供所需的矿产资源仍是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众所周知,现在地质找矿难度增大,特别是寻找隐伏矿床和难以用肉眼辨认的矿产,难度就更大。
二、地质资源勘察工作的重要性
资源勘察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资源是国家生存的根本,没有资源国家就无法运作,因此勘察资源是国家每时每刻都需要做的事情。例如石油,水,铜等资源。每样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是人们赖以牛存的基础,人不能没有水,人在不吃东西的情况下可以活一周到一个月,但是没有水的话舌,就活不过3天。但是现在的水资源不断的在减少,我们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这与我们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水资源的不断浪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国家开始倡导解决用水,更有的地方限制用水的数量或是时间。同时国家派遣大量的资质专家,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水源。
2、石油资源的重要性
石油的价值是十分贵重的,都说有了石油就可以与任何国家媲美,这一点都不错,石油是动力的资源,像我们现在用的汽车,轮船,还有很多大型的机器都是利用石油来产牛动力的。因此石油对于国家的正常运作十分莺要,如果没有石油很多机械都得停止下来。因此石油的勘察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国家为了石油的争夺而产生争执,更为了石油的开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3、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我国的分布、种类、储量和产量的极不平衡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因此不断的找寻新的矿产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矿产资源能够应用于我国的各个方面。矿产资源的分类也很多,例如煤、铜、铁等等。对于煤来说,冬天的供暖.电厂的发电。都离不开煤炭。就一个电厂来说每天都得卜万吨的煤需要消耗,因此煤炭的耗用量真的很大,就算再多的煤都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资源勘察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找寻更多的资源。
以上几种资源只是资源中的一部分,其对于国家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稀有资源,更是专家们迫切需要,价值很大的资源。因此国家投入重金发展资源勘察,目的就是更多的储备资源,使我国成为资源大国,降低对国外矿产资源的依赖,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强国。
三、地质资源勘察工作工应注意的问题
资源勘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勘察的结果,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勘察人员的安全。为了能够顺利、安全的完成勘察上作,勘察人员必须事先做好工作,预先分析可能出现的状况,时刻记住应注意的问题,保证勘察的圆满完成。
1、持有严谨的态度和自我安全的保护意识
勘测人员在进行勘察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断的分析资源的位置所在,因为勘察仪器只是能够提供大体的位置,具体的资源所在还需要勘察人员利用丰富的经验和表面的条件来自我判断。闲此勘察人员必须谨慎的分析,尽可能的减少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同时勘察人员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因为勘察的地点多为险峻的地段,如果不能够时刻小心的话,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闪此在选取勘察人员的时候,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他们的安全意识。
2、先进的勘察技术与仪叠
勘察资源不是简单的任务。需要先进的勘察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勘察人员连资源的大置都不知道在哪,这样对于我国国土面积如此之大的国家来说,根本就足海底捞针。因此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勘察技术,研制勘测仪器足我国首要关注的问题。好的勘察仪器可以提供精确的资源所在,既节约了人力也节省了财力。
3、提高勘察人员的能力
再精密的仪器部是人制造出来的,因此仪器始终没有人脑发达,人脑中的很多想法无法通过仪器表达出来.所以说在勘察过程中勘察人员的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勘察人员能力的训练与培训,使其成为世界最好的勘察人员。
4、强化科学管理
发扬大庆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勘探开发的经济效益;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实行资金切块,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开展群众性增产节约运动,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结语
由上可见,地质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的高低决定于地质科学技术的水平的高低。我们必需认清地质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正确对待,使地质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急诊科是一直以来是医疗机构的重点及难点科室,做好工作的日常工作,对衡量一个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有积极的意义。急诊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求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急诊患者病情相对比较复杂、病情变化快、医疗风险相对也较高,因此对医生及医疗整体水平要求也较高[1]。在临床工作中应把急诊工作作为首抓工作,要明确好急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准确的把握,及时对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当然这对临床医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通常做为一名急诊医师,对急诊患者的病情不难判断,但对于潜在危重症患者的判断通常比较难,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的发生,甚至危机患者的生命[2]。我院为了进一步做好急诊工作的判断与处理,提出急诊预处理工作环节,正对急诊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以期更好的应用与临床,为患者带去福音。现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危重病预评估及典型案例
急诊科医师需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对危患者的潜在风险进行严格的评估,将患者的所有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都要考虑到,为患者病情的正确处理打下基础。在临床上首先应通过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严格详细的评估,但是,临床实践表明,在临床急诊工作中,常常因为对患者的存在应问题的评估不足,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在临床上应引起急诊大夫的重视。
1.1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问题
1.1.1 案例 选择2010年全年的转住院急危重症患者15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最大为100岁,最小为1岁,在转运中的时间是15 min左右。这15例患者在转运过程均应不同的原因,导致患者的病情异常加重,引起患者加家属的不满,有的甚至造成医疗纠纷,给医院及患者带来严重的负担。
1.1.2 患者病情数据统计 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呼吸心脏骤停2例,占总体患者13.3%;与家属沟通不良2例,占总体患者13.3%;因设备问题4例26.7%。
1.1.3 原因分析 在急诊抢救及治疗中对患者给予患者严被格临床措施及治疗,但是结果还是不是很理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原因如下:①静脉通道原因,患者在转院时因为搬运等不良因素,造成静脉通道连接松脱,针头脱出等情况,引起患者用药效果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局部出血,或者患者有凝血障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②仪器设备的常见,在转运过程中,设备携带不齐全,反复搬动导致监护仪器的不良反应等,如氧管脱落,因氧气袋流量不足,引起吸氧效果的不足。③患者或家属沟通没有做好,对患者的住院情况及病情没有及时和患者沟通,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④搬运不当,对骨折患者及因骨性原因引起病情的患者,在搬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及搬运的位置、力度、手法等,如颈椎、腰椎或骨折等患者,搬运不当肯能会引起患者的呼吸及心脏骤停。
1.2 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判断部准确 在临床治疗中,在急诊实施过程中,使用心肺复苏(CPR)的比例很高[3],若判断不准确,极易导致误诊。如脑出血发生伴随神经源性肺水肿或窒息等,癫痫持续状态;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突发病情反跳、呼吸抑制;蜂蛰伤、毒蕈中毒、鱼胆中毒、乌头碱中毒、蛇咬伤等造成心肌损伤、恶性心律失常后心搏骤停;不明原因腹痛或胸痛的中老年患者未考虑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源性猝死;结核性脑膜炎突发梗阻性脑积水、脑疝;慢性。肾衰竭出现肺水肿或高钾血症,未及时床边血液透析,或在转入病房过程中心搏、呼吸骤停等。
1.3 多种疾病并存状态判断不准确 在临床中颅脑外伤易忽略患者的颈颈髓损伤,脑出血长伴随低血糖的状况,易忽略低血糖,从而导致大脑缺少能量,造成大脑不可逆损害;临床中单纯性急腹症应考虑到特殊状况,通常会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
2 急诊工作的预处理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是最根本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预处理。对呼吸不平稳患者应立即给予气道的疏通、补养,进行严密监护,防止不良反应及异常情况的出现。对颈髓损伤的患者,在搬运中应先固定保护颈部,采用多人搬运的方式。对于创伤休克患者及时输红细胞、血浆及手术治疗。对可能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充分使用好无线通讯系统,准备好气管插管、除颤仪等设备,由医护人员共同转运[4]。
3 小结
急诊工作是我们医疗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急诊工作的整改,我们的原则是提高整治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不仅要提高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还要提高医疗机构的软实力,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还要提高整个医院的整体人文关怀,真正把患者的健康利益看成是最重要的工作重点,改善医患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为患者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朱传明,王芳.基层医院急诊医疗安全风险防范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