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篇(2)

第一,合作讨论变成了一种课堂表演,表面生动,实质乏味。

不管讨论的问题价值高不高,启发性强不强,难度大不大,都一律进行讨论,这样就会造成这样几种后果:1.讨论的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2.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或者是根本不值得讨论,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大量的浪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3.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明白或是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准确、迅速的把未知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认识联系起来,无法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学生之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同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三,教师对呈现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合作讨论,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来修正学生的自我观点,结果是学生或是坐享其成,或是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无形中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违背了合作讨论的真谛。

第四,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在讨论中承担了主要角色,而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往往处在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合作讨论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因为基础比较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考虑问题的深刻性欠佳,无形中就失去了发言、思考、表现的机会。

第五,在合作讨论时,教师由于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从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听不清究竟哪个学生的思维不严密,哪个学生的思维缺少条理性,从而影响了课堂合作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中要运用合作讨论进行有效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适时运用合作讨论。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合作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许多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

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课中,对于小说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描法,外貌描写有哪些,动作描写有哪些,语言描写有哪些等教学过程中这些浅显的,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或是独立思考就可以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还让学生讨论,就显得毫无价值,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漫不经心,甚至变成无聊的闲扯和嬉戏。

(二)要用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

对于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用心设计。课堂合作讨论是否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实际多下功夫,潜心研究,仔细琢磨,设计的问题不能只是为了让教学环节能顺利进行下去而进行的一些蜻蜓点水似的提问,从而给人的感觉只是作秀,因此也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三)要注意引导讨论。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合作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 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课堂合作讨论是有目的性和方法性的,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合作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因此,在课堂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课堂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学生的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四)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那么课堂的合作讨论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也收效甚微。

篇(3)

《辞海》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式”教学是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即体现全面性、全体性,又体现差异性。各种形式的讨论既能尊重具有差异的个体,又能满足面向全体,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讨论能拓展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传统的“授――受”模式无法完成。就语文教学而言,其操作策略如下。

一、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⑴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⑵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

二、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结合“学生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

三、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既通常指讨论的问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准确地确定讨论点是讨论式教学的难点,因为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讨论点确立的依据的共性主要是:⑴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是依据之一,其难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⑵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往往是值得讨论的,任何一节课起码有重点内容,重点、难点问题讨论清楚了,其他问题是也就迎刃而解了;⑶问题的关键处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有些“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⑷讨论点还可以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处,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能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⑸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讨论点确立的方式;首先,教师课前确立;其次,课上根据学生临时的闪光点或出错处确立。

四、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

篇(4)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学生想要获取更多信息知识,需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教师更是应该将培养学生自身合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团结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以及交流能力,主要是借助课堂讨论来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让学生及时阐述自己想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其他学生思维相融合,从根本上改善整体学习效率,提高高中历史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历史教学长远发展。

一、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从本质上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环节中,课堂讨论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其实质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在正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结果的显示,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是激发学生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朝鲜战争》课程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朝鲜战争的发展背景与经过,甚至是起因,引导学生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但是,往往实际与想象的结果相背离,由于学生生存年代的差异,无法意识到朝鲜战争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朝鲜战争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女同学而言,其兴趣的激发更是难上加难。针对此,教师可在正式开展朝鲜战争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播放相关朝鲜战争记录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朝鲜战争的残酷与真实,结合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营造课堂讨论的教学氛围,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教学氛围之下,则会造成思维模式的定向,思想与行为等方面更无法得到全面地解放。

二、教学主题的设定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主题的设定进行具体明确。通常来讲,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间,教学主题的设定缺少一定的深度,会影响课堂讨论的应用,使学生不能正确找到讨论重点,无需借助其他资料即可完成谈论。换而言之,历史教学设定讨论主题时,应保证讨论过程具有一定价值,论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本节教学内容,并且在进行不断讨论后,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对“中近代史”进行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西制度存在的差异,并对其各自优劣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清王朝所受到的压迫以及原因。对此,教师可以设定“资本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差异”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发现,这一主题虽然和教材相符,但是学生只需借助教材即可完成讨论。所以,教师在对这一内容设定课堂讨论时,可以设定“若清政府被西方列强完全统治,则中国政治体制将会以何种状态呈现?”这一问题的设定,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观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历史知识会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三、对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的升华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教学的主体地位。例如:从中对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讨论问题的设定:“是否将中国带领至富强发展的道路?”根据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战败,可知并没有将中国引入富强发展的道路中。结合讨论的结果,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如你是清朝参加的官员,如何实现“自救”?”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清末期闭关锁国产生的后果进行强化记忆,并以此为戒,实现中国的长远性发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充足地自主发挥时间,实现学生教学主体化的运用,更是将教师作为教学的客观体,促进学生主观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引导作用的展现,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营造活力性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调动。

结束语:

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课堂讨论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关键,无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在学习效率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具体研究后,实际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其原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课堂讨论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中,需要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并对课堂讨论给予高度重视,确保课堂讨论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改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提供有力帮助,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颇大成效。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中,碍于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班级学生基数较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教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等进行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仍以听取教师讲述知识点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要求,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人们交换信息并进行思想建构的手段。课堂讨论就是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运用所学英语表达所想,进行交流的环境和机会。特别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英语学习兴趣,更牢固得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又吸收到他人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双向学习中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讨论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二、课堂讨论的内涵与发展

(一)课堂讨论的定义

“讨论”一词的含义即“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体现出了讨论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问题和交流。一方面,讨论的开展需要讨论者对某个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证,进而形成并提出见解,是一种较高的逻辑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讨论是一种交际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具体到英语课堂中,即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运用英语进行的互动,是单独的教师讲授或纯粹的学生自学所无法实现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将“讨论”界定为“由2个或2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保持适度的严肃与嬉闹。讨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大家共同研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罗静、褚宝堂,2002,第12页)。在教学中,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交际性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刘舒生,1990,第133页)。

(二)课堂讨论的发展

对于课堂讨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国内外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叶圣陶提出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到维果斯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强调学习在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有活力的互动中能够更好得获得(王蔷,2006,第6页),古今中外教育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不同年级英语课程分级目标所规定的第五级目标,即初中结束时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中指出,学生应“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教育部,2012,第9页)。我国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写道“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陈琳、王蔷、程晓棠,2002,第9页)。

三、课堂讨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课堂讨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初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运用所学判断、推理和论证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使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并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课堂讨论正是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深化和完善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所想,避免甚至逃避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现象。因此,教师更应巧妙地设计和安排课堂讨论,既能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又能化解学生抵触交流的这一尴尬情况。具体来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What―课堂讨论的内容

1.课堂讨论的内容应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讨论,正如“教学如果远离生活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极大的浪费”(张刘祥、金其生,2004,第61页)。因此,问题不应过于简单而使学生不用深度思考或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能回答,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形成心不在焉的态度;也不应过于困难复杂而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削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精神。

2.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方面,问题应尽可能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充分理解需要讨论的内容,不能过于泛化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应与英语教学目标相符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

3.课堂讨论的问题应具有答案不确定性。讨论的内容应尽可能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甚至是有争议或分歧的问题。对于开放性问题,不同学生常常从不同角度入手,自由地表达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已有定论或显而易见的问题其讨论的必要性较差。

4.合理控制所讨论问题的数量。课堂讨论的问题不能过多过频,流于形式,忽视学习内容本身。频繁的讨论不但使学生感到疲乏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违背了组织课堂讨论的初衷。

(二)When―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一知半解”时。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十分确定自己的想法,不能独立地立即解决该问题,这时进行课堂讨论是最佳的。在与他人的共同探讨中,学生既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需要讨论的问题既不能提出的太早,这时学生还没有理清头绪,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也不能提出得过晚,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核心内容,讨论的意义不大。因此“讨论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展开的,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许燕琛,2014,第172页)。

2.当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一方面,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学生仅凭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比较困难,这时进行讨论能使学生在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另一方面,经讨论解决的问题,学生往往理解和掌握得更好,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更长久。

3.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的长短应视学生的水平、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整节课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总体来说,讨论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时间过短就会流于形式,使讨论无法深入;时间过长又会使课堂松懈,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三)Who―课堂讨论的主体

显而易见,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应注意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论前的准备活动,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逐步引导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也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

(四)How―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师在选择讨论形式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班级规模、课程类型等相关要素,灵活设计各种讨论。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以同桌为单位,即双人讨论,也可以根据座位安排,采取3-5人的多人小组讨论形式。在讨论方式上,主要有以下两种:

1.IRF式讨论。“伯明翰模式”将课堂上的师生交互分为五个阶段:课―课段―回合―话步―话目,其中回合是师生会话的基本单位。典型的回合由IRF三个话步组成:教师引发(initiation)―学生应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为IRF(范文芳、马靖香,2011,第65页)。具体应用到课堂讨论中,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组讨论―教师总结点评。这种讨论方式是教师选取讨论点,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讨论,既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由式讨论。在这种方式下,或由学生自己思考并设问,或在讨论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和共同总结。其特点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侧重学生的自由探究与交流合作,将讨论与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交到学生手中。但这种方式对讨论的控制难度较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特别需要教师的及时总结和评价。“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的点评和总结,应从学生主要观点、思维角度、语言表达、组织信息等方面进行”(赵印奖,2009,第23页)。

四、结语

课堂讨论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我国教育者在课堂讨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工作。对课堂讨论的研究分析,是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精神相辅相成的,有助于指导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棠.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范文芳,马靖香.2011.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8):65-71.

[3]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舒生.1990.教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5]罗静,褚宝堂.2002.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王蔷.2006.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语文学习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新的教学理念深入广大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的脑海中,对当前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在这些积极、正面影响背后存在的某些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偏差造成的流于形式的严重不足。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及早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1.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于这两个度必须严格区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手段,单纯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其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课堂活动参差不齐,盲目跟风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足,盲目将课堂教学活动理解及施行简单化、单一化,认为课堂活动越多越好,追求标新立异、热闹化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同时不利于良好课堂规范的形成。

3.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的统一。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不会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探讨

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堂讨论不仅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及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利于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效率。鉴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真聆听讨论过程,发挥好主导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前面已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善于倾听。在这过程中,教师切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要选取时机将小学生的观点引向深入。

如在讲授五年级课文《假如没有灰尘》时,可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就“如果没有灰尘,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有一定的目的针对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较为深奥且涉及知识背景较多的知识鉴于理解偏差问题就不适合予以讨论,这也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再如过于简单的话题,由于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大众都熟知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性。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讨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2.1讨论内容要有价值性

组织课堂讨论是为了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鉴于此,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对“坐井观天”个人理解。在学生分组自由表达完自己观点后,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

2.2讨论内容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讲解课文《刻舟求剑》时,可向学生提问问题“主人公最后能找到他的剑吗?”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3讨论内容要有一定的话题性

课堂讨论是否能开展得开、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除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因素外,还得力于讨论话题是否具有争议性、话题性。一个具有话题性的议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激发课堂活力,在有组织的课堂讨论下,使得小学生们各抒己见。例如在讲授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圆明园应不应该再重建?”“为什么至今还保留着圆明园的废墟,意义何在?” 这种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寓教于乐的目的。

3.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讲解专业知识和背景

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同时,在问题的讨论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育作用

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民主”、“求实”等道德意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的形成和发展。

(三)体现群体效应,实现全员参与

课堂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而“讨论”则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小组(四人)讨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机会,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施

(一)明确目的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二)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发言的价值性与合理性,使师生共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讨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成果,不应随意打断或直接批评。如学习《我的五样》一课时,这样导入课题,营造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氛围:人的一生之中总有许多东西难以割舍,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些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写下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可能五样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实在太少,真不知该怎么取舍,那么我们先放一放,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

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思维并非时刻都处于亢奋状态,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四)形式多变

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采取以下讨论形式。

1.竞赛式辩论与探讨

青少年往往具有好强、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竞赛式辩论或探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自由式讨论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留足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因此,自由式讨论是开展语文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自由式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培养自我探究与学习意识。

(五)延缓评价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9-01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及的当前中小学的现状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最初是美国教育界对教学的“科学”属性强烈追求与认同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社会的“求效”特征,其内涵与我们现今的概念界定相去甚远。在探讨有效教学之前需要探讨有效教学中对于“效”的不同理解。首先,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从效果的角度来看,有效教学是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是实现情况;再次,从效益方面来看即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要求的适应性,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

当前我国中小学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过分看重教学的效率,而忽视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数量,而不注意教授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被动的学习,从而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存在着教学效益低、差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在没有教师严格要求下不知如何有效的学习,感觉迷茫。

二、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及其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观点、想法的机会同时能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需要学生课下进行自学,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恰当的使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讨论是开放的,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在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便于进一步调整教学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

课堂讨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语言交往能力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两者共同形成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锻炼和加强思维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学生本人也可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新建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课堂讨论看以将学生的认知与学生的社会方面相联系。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创建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积极的讨论架起师生沟通关系的桥梁。

三、课堂讨论在《维护消费权》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使课堂讨论教学方式达到预定的效果教师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课堂讨论的主要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教师提问的类型主要依赖于他所教的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涉及到已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提问实事方面的知识更为有效。另外,教师应当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当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就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即教师提问的问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课堂讨论中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教师提问后应当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即“等待时间”。它包括教师提问与学生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学生反馈后与教师点评或再次提问之间的时间。

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与总结。

1.在课堂讨论计划制定时,首先,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考虑《维护消费权》这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制定《维护消费权》这一课讨论计划时我决定以2012年“3・15”晚会为切入点导入教学,同时结合乡镇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案例作为讨论的重点。

2.课堂讨论实施时应当注意:对案例重点的把握,尽量避免讨论偏离教学主题,同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把握课堂的节奏。教师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所谓“冷场”的现象,以及防止部分学生“走神”,往往给学生的反应时间比较短,从而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入的考虑,从而影响到课堂讨论课实施的效果。

3.课堂讨论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找出经验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明白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学会依法维护权益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学生的维权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正面鼓励为主,不应当只是简单的说好、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根据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进行点评。评价是不仅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发言时语言的流畅性、学生的举止动作进行评价,只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2]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3]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4]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6]袁明芹.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5)。

篇(9)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方法。课堂讨论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其投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它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课堂讨论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数学唯一的重要方法是“再创造”,但是单凭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才可以创造奇迹,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最能体现出来。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商中间有零的情况学生最难掌握。于是我在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试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1)714÷7=12(2)714÷7=102(3)714÷7=120……接着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通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当除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时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如果不够除,要用“0”来占位。

2.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处设置讨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是必要的。

二、课堂讨论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的原则应是因材而“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表演式讨论产生。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学生参与程度低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于冷场的情况。

2.讨论的有效度低

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低,就会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3.问题本身不值得讨论

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问题太难,学生甚至经过讨论都解答不出来,这两种情况都容易使学生“溜号”。

三、课堂讨论的改进策略

针对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学生充分、深入参与讨论的程度,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把握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能讨论些什么呢?鉴于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让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经过酝酿,有了想法,才有话说才会有理讲,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涌现,才会有创新。

2.营造有效讨论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思维兴奋点的问题。例如“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名数的改写就是移动小数点。教学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学会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写名数的情况下,插入这样一题:1.5小时= 小时 分。由于思维的惯性,大部分学生马上得出如下结论:1.5小时=1时50分。我反问:1.5小时真的等于1小时50分吗?学生一愣,紧接着发现,1.5小时就是一个半小时,应该等于1小时30分。移动小数点的方法刚才还很有效,现在为什么不灵了呢?教师抓住这个”矛盾”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是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乘以进率10,100,1000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可行的方法。

(2)精心设计情境

篇(10)

1.“课堂讨论”并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名词,但是尽管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熟知这个名词,却没有很好地去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也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把它程式化,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学生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在学习方面,就是从原来的全盘接受倾向,到怀疑探索倾向的萌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比以前任何一阶段更容易提出合理化的疑问甚至是怀疑。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学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更容易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还是不改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师讲“授”多于“引导”的话,那么势必造成教学的失败。

2.“课堂讨论”根据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教师发起的讨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而提出研究课题的讨论;学生在学习当中,肯定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向教师提出此问题,由教师依其普遍性与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再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能是全员参与讨论,全班举手发言,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每组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发言。也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就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诸如此类的讨论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过讨论带给学生的,更应该是独立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讲到这里,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课堂讨论”的作用

1.课堂讨论能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堂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果,学生们需要根据这个果,去追根溯源,去探索发现那个引起果的因是什么。

2.课堂讨论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因为在寻找原因时,学生们需要引经据典,举例例证,旁征博引等,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找的这个因是正确的。

上一篇: 财经审计法规 下一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