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导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问题导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问题导学

篇(1)

初中的数学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存在差异性,其不但要教会初中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构成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观念。同时,因为初中数学教学并不容易,所以初中数学及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案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以此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初中数学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全面了解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可以正确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应用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学习者,有责任、有义务整改数学课堂教学,其要求教师不但要全面分析好研究教学案例,还要全面分析教学课堂内容,突破传统意义上“灌溉式”教学方案的影响,展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拓展数学学习范围。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促使学生可以全面认识问题在情境中的应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分析,在问题研究和分析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印象,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教W工作中[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案分析

(一)针对性导入问题

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提出问题,这是展现出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案,由此数学教师需要关注有关问题导学,确保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以对问题的提问分析现阶段的数学教学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提出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出过于高深的问题,不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难以获取问题导学教学方案的质量。并且,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展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学习音响。如在学习“图形平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需要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询问学生有关图形平移理念和符合图形平移的重要条件,进行启发式的询问,从而指导学生询问和分析。在这一提问中,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对理念和需求条件实施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促使学生掌控的知识更为牢固[2]。

(二)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更多的提出问题,而是要结合整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可以自主融入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现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与同班学生一起沟通和交流,设计和谐的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关系,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始终怀有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好的深入到问题分析中,有效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基本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构建和对这些图形的整体认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多媒体实施平面图形的图片演示,促使学生可以对平面图形有深刻的了解,促使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组介绍,提问其中存在的差异性,这样设计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设计问题情境

在正式上课之前,数学教师需要规定学生课前预习,保障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保障上课过程中不会出现听不懂等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提问一定要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只有提出具备目标性的问题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可以掌控所学的知识点。第二,提问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所提问题一定要具备思维价值。第四,提问内容一定要保障准确性。第五,提问形式要多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转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步行时间和步行路程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提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虽然应用问题导学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但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案都不能应用这种方案。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设计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管理好问题的数量。提问过少难以展现出问题导学的优势,提问的过多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由此,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适度性。第三,在设计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由浅入深,预防提问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第四,在设计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坚持避免出现以往教学方案出现问题,预防教师再一次陷入到传统教学问题中[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方案,不但可以调节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保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数学学习中,深入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调节数学课堂环境,以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问题导学的特点来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只有将问题导学方法与教学素材相符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率,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问题设计;运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7-01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该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为手段、点拨互动为抓手,让学生发现、探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恰当引导、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中解决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而问题导学中问题设计则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指导能力。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设计原因及原则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是落实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教学思想结合的产物。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力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数学思维运行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围绕哪些问题学习与探讨,在问题解决中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怎样有兴趣和动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因此,教师为了课堂的高效,就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设计问题,并巧妙地安排好问题串、问题链;预设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状况和引导方法,深层次挖掘和拓展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设计和运行中,引导学生在不断地生疑、质疑、研讨、释疑、再生疑的认知循环中获得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素养的提升。

在问题导学模式的运行中,教师要关注学情和教学内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遇到阻碍时,教师要通过追问、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找到突破瓶颈的办法。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与迁移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行的问题设计方面就要注重以生为本原则、螺旋上升推进原则,重视数学思维提升原则,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探索过程的乐趣,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与动力,获得课堂学习的高效。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及运行

教无定法,但不是不讲究方法和策略。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时,也要注意设计方法和运行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问题导学。问题导学需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要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质疑生问,让他们有兴趣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就以生活中超市促销的降价活动为教学情境。超市有某种商品采用降价促销策略:问该种商品第一次打x折销售,第二次打y折销售,还是都打(m+n)/2折销售优惠?这一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能够激起学生思考和解决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激起联想、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质量。

(2)趣味故事游戏,生成导入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要水到渠成,要让学生有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用趣味故事和具有游戏色彩的情境呈现问题。如学习“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r,以李咏主持的栏目“非常6+1”中“价格竞猜”环节切入,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告诉学生:这款手机价格为1500元~2000元,且是整数,老师只给出偏高、偏低或正确的提示,同学们如何快速猜出它的价格呢?如此,游戏导入生成问题,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对要学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这样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对问题的深入挖掘,以追问和加深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知识掌握的质量。如在“导数与单调性定义”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本中关于导数与单调性的概念,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命题是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充分不必要条件,还是非充要条件、等价条件?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在典型的例题中解决问题。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函数在单调递增(减)的过程中存在有限个孤立的点会不会影响函数的单调性?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使自己的数学思维严密起来。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行中,教师要有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分解和深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篇(3)

一、在教学中,加强了对问题导学法的初步认识结合教学实际。

1.目前,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也大小不一,就是对同一数学内容在理解上也会有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上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禁锢着许多教师,使他们热衷于讲、满足于灌,不厌其详、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唯恐自己讲不细,囿于一种僵化的模式,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消化吸收。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而且要听懂,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用问题导学法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旧教育思想,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2.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对新的刺激或知识同化或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即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因此,研究班级授课下的因材施教方法很重要。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方式,产生学习需要。根据教学规律,导学式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产生认识性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产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也是“渔”之方法的起点。否则,上课时就会感到无趣,感到吃力,这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学习椭圆知识时,我们可从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呢?”我们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学生从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学习动机,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兴趣。

2.课堂中思索、研讨

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教学实录:那么在(a+b)n的展开式中,大家能猜想出a、b的指数规律吗?

S,C:a、b的指数规律----a的指数,从n逐一减少到0,且等于组合数的下标-上标;b的指数,从0逐一增加到n,且等于组合数的上标.每一项a的指数与b的指数之和等于n.

T: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二项式定理.

篇(4)

(沭阳如东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在当代数学课堂实践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安排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问题,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探讨的课题。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冷静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能够解决的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文化。

关键词:课堂问题;导学;高效提问

在当代数学课堂实践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安排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问题,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探讨的课题。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冷静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能够解决的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已从“满堂灌式”、“填鸭式”知识讲解转向为“合作探究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评价一节数学课的优劣标准常常是看教师能否巧妙地安排好问题串、问题链,能否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不断生疑、质疑、研讨、释疑、再生疑认知循环。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和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

如何设计高效的问题串,如何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因势利导的提问,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反思得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既乐于融入课堂,又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更让学生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自我的完善,都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对于如何高效设计数学问题,笔者有以下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和激发学生思考的“趣味性”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最好能做到发现不同解法时,能据理力争;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由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讨探究,进而在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研究;高中新课改理念中也多次提到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效果,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高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倾听学生回答时,要懂得给予学生肯定,回答:“你回答的很好。”然后进行适当的反问,引导学生完整的展示思维过程!设计问题时,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研究教法,在学生的兴趣所在处多下功夫。江苏的高中数学教材是应用数学的直观体现,很多知识的发生都来源生活,同时又从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老师因从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出高效而又有梯度的问题串,做到有的放矢,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有一个简单的、回归教材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螺旋式结构不断提升,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身发展。

二、设计问题要抓住知识的关键之处

所谓知识的关键之处,是指知识点的突破口,在这些知识的突破口处不断的提问、反问、辨析,引导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处不断的探讨、研究,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关键知识进行思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苏教版的知识结构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一个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产生的,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应用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的时候往往在旧知识的关键之处深入研究,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旧知识的关键之处时能够巧妙的设计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串或者问题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要关注一些设计问题的小技巧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避免简单、重复甚至是无效,更不能是一问到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效,要问得巧妙,问得及时,问得高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探究拓展,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互学互助,教学相长。鉴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起,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此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设置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撞,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思维的训练、无意识地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所列举一些方式方法是笔者的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便于参考:

1、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2、探出身子,手心向上,请他回答问题;

3、目光对视,送去期待与鼓励;

4、表扬有度,令人信服,切忌廉价“捧”杀学生;

5、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

6、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7、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要期待完美的答案;

8、既尊重学生的感受,又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篇(5)

对于初中数学教是来说,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教授数学知识,还重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他们数学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备受推崇,它可以打破传统的固有教学模式,创造数学教学的新思路。

一、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是以问题来做导向,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的原则,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学,通过围绕问题而开展教学,最后通过问题来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最后以新的问题结束教学。

问题在问题导学法中是贯穿课堂的主导线。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开始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预习学习及其对问题的探究思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来展示预习学习的结果,学生对问题通过协作或自主探究来找寻答案;教师在最后对学生的意见做总结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度层次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数学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问题导学法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问题均是围绕教学目标形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问题而获得教学知识理论及技能实践,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得学生可以自主去探究数学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在探究中培养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这种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不仅仅限于数学教学的知识学习,还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对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预习思考

教师要合理利用问题来切合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得全体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比如在图形平移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预习,设计基础性问题来引导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图形平移所需要的前提与条件,结合书本的图形平移概念加深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在基础问题上再提出启发性思考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自主想象图形平移的过程,在想象中结合问题来探究教学,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创设情境课堂时,教师要注意:第一,问题的创设要切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理论知识的重难点;第二,问题的设点要明确具体,使得学生可以有思路可循;第三,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及延展性,切合实际的初中生数学基础水平来设置问题,才能起到全体学生参与思考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展示交流

课堂的教学提问环节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初中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多媒体技术是其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比如在进行一次性函数图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开展,通过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形象图表播放,来引导学生对图象直观性的思考,结合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通过对比及分析来引导出结论。这一过程不仅使得初中生对教学问题自主探索思考,还使得初中生在思考中激发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除此之外,游戏也是运用提问的有效形式。将问题与游戏结合,促使学生在一边游戏一边思考,给数学课堂增加趣味性,调动数学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素养。

(三)知识生成,共同总结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提示,帮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探究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形式来引发对教学问题的讨论。

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标不是教授学生通过书本找到答案,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来获知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主探究来求取答案。如果学生不经历探究的过程,就不能对教学知识有着良好的把握,也不能真正去理解并自主运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教学阶段,必要时通过恰当的提示或方法来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得出结论,切忌一讲了之,失去问题导学法教学的意义。

最后的教师总结,要根据学生所探索的结论基础来引导,一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层次性思考,二来在于启迪初中生在数学探究的思维,使得初中生在课堂中自始而终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对数学梳理清晰的脉络,便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问题导学法是切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新兴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课堂问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在问题探究阶段,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可以经过自主思考来探索出结论。问题导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知识理解层面,也引发学生的自主数学思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09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09

目前,各个学校对于教育的改革问题非常重视,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授课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对问题导入法进行应用,便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其关键点在于,指导和启发是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将学习的效果进行提升,实现数学授课的目标。

一、问题导入法引入初中数学授课当中的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牢固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应用,使其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问题进行发现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愿意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会有非常大的提升[1]。对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提升,使其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真实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某一个问题的提出,导入需要学习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兴起,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该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有效的应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问题的设置。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设置问题的科学合理性,紧紧围绕当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能力水平,有层次有条理的进行设计。此外,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以便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清晰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难点。同时,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问题打造情境,将问题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推进学生对其的理解。总之,对于问题的设置,可以依照真实的授课情况进行转化,但对于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思维价值。

例如:在北师大版《认识三角形》学习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授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们找一找图片中有哪些地方是三角形的。这样,学生会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认真的找寻图片当中的三角形。这一教学步骤,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学生会感受到所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联系,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开端[2]。之后,教师要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主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可以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试着归纳和总结一下三角形的定义。学生对会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大概总结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进行连接所呈现的图像为三角形。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向三角形的概念方向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的教学逐步应用导入法,使学生清晰该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将该教学手段应用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引导是教学当中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在真实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不断的进行探究。首先,教师要对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有非常全面并且细致的了解;其次,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提出问题存在的关联进行提点,以便学生从正确的思考方向对问题加以思考,从而更快的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在思考完成之后,学生要独立将问题的求决过程完成,有益于学生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北师大版《探索全等等三角形的l件》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课程导入[3]。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这样的场景,班级里要开班会,可以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小旗子大小和形状都完全相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思考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将自己的方法大胆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每个方案当中的相同特征进行分析:都是相利用三角形的边和角画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条件的个数不同。这时学生便会主动思考两个全等三角形到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明确这堂课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向。接着,结合学生的想法,可以提出:作一个三角形与一直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几个条件?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会充分的应用已经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列举反例证明已知一个或者两个条件并不能得出全等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已知三角形当中的任意三条边,就能得到全等三角形呢?该教学步骤,可以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已知三个条件作为三角形,有几种可能的情况?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逐步归纳并且总结出可能的情况:三边、三角、两角一边或者两边一角。随着问题的设置,学生会逐步对知识明朗,教师在之后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学生很快便会掌握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学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渐渐清晰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该种教学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使其具体应用更能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3-01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知识本位,萤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问题导学法”便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问题导学法”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现将一些体会交流如下:

一、以问导学,要把握好三个要素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问题”、“导”、“学”三个要素。

1、“问题”是基础: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以达“跳一跳,摘得到”效果;体现广度,以使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以求保证思考时间。如初二“分式加减法”中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①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要先做什么?(通分)②如果分式的分母是多项式,要先做什么?(将分母分解因式)③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④要通分,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以什么?⑤通分后如何进行加减?以上问题学生对照例题一个个思考后教师进行释疑,再要求学生做练习。问题的出现自然而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邻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探究后有能力解决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

2、“教师的导”是关键: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但这并非意味若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法”下学生的“学”也是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三“导”:

(1)创设情景加以引导: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就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写成数学问题交我整理,把写得好的在课堂上展示,让同学们探究问题答案,体验数学的价值。面对起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相关的探究。如进行积的乘方运算时,提出问题:现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若十个,用多少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并用不同有法表示新正方形面积,你会有何发现?学生画出了图形,经过互动探究,学生讨论得出了结论。

(2)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教学时提问:①这是什么运算?(乘法)②参加乘法运算的对象是什么?(幂)③这些幂有何特征?(底数相同)④怎样运算?(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循序渐进的诱导下,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不厌其烦给予辅导:不同学生存在着基础差异,教师应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辅导。

3、“学生的学”是核心:“问题导学法”教学应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从向保证“学生的学”的课堂核心地位。为此,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将以上二种学习方式进行如下图1所示的有机组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问”“导”“学”要有机联系

“问”导“学”要有机联系,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其三大要素――“问题”、“导”、“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又可以有如下两种关联方式(图2):

篇(8)

近年来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进行了探讨。特别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大多数学者最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即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而应该是主动、自主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方式。以下是笔者对这一方法尝试后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的定义

问题导学的教学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数学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问题解决”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问”“导”“学”三个字。 “问”,是指问题,即数学问题。包括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布置的巩固深化知识的问题。“导”,是指教师的引导,要求“三导”:导趣,导思,导法。 “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问”、“导”、“学”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问题导学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合理地设置问题。在问题导学法中,如果没有问题,这个方法也就成了空谈。只有在所设置的问题恰当合理的情况下,这个方法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置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问题设置一定要注意现教学任务,紧扣教学目标,解决了问题就等同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笔者认为在初中课堂中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还应与学生的学情相符合。比如在浙教版“分式的乘除“中,例2是分式及其乘除的应用。题目如下:

如图,一个长宽高分别为l ,b ,h 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了一层高为 h 的圆柱形易拉罐,求纸箱空间的利用率(易拉罐总体积与纸箱容积的比,结果精确到1%)?

这个题目涉及到参数的设置与使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过难了,有一部分同学读完题目后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下列问题:①一个易拉罐相当于什么几何体?体积怎么计算?

②假设易拉罐底面半径为,每一横排易拉罐有几个?竖排呢?

③根据排列情况,易拉罐总个数是多少?

④纸箱的容积是多少?空间利用率怎么求?

这四个问题简单易懂,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回答,基础差的同学也在合作交流中完全理解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解决了例2这个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分式的乘除知识,体验了参数的应用,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还可以设置前后呼应的问题。问题根据其出发点不同,提出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学习”菱形“时,课题引入时可以提出问题:请你用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等边)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种拼法?这两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点?目的是为了引出菱形这一概念。而在课堂最后提出: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出的另一种拼法为什么不是菱形?怎样拼才能成为菱形?说明理由。目的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问题的提前后呼应,呈现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2、问题导学法要关注导的重要作用。导是问题式导学法最关键的一部分。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对于任何一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但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却往往要花上几倍的时间。在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但仍然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方式,如还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材,引导其用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在问题导学法的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最强调人的理性思维,如果没有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数学思维将很难得到发展。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展示成果,分析思路的原因和过程,还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学习。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归纳。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反馈来实现。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原则

“导学式”教学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得学生的自我觉醒与完善。又要遵循兴趣性原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还应遵循常识性原则,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去领悟方法,在尝试和主动建构中形成能力。同时,还应该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使数学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普通常识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总之,问题导学法的使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能够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需要广大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把握,不能够把此法当做提高课堂教学的唯一法宝,而忽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以便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问题导学法作为发展教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其核心要素一般为认识性与对话设计作业,想要把这份作业做得成功,出色地完成,老师要系统地对部分问题情境加以创设,然后带领学生们开展一系列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活动,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对已经达成共识的科学结论进行掌握,然后进行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与基本组织形态,是提升教学质量与达到教学目标最有力的武器。所以说构建良好高效的课堂已经变成广大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布鲁姆提出了一套发现学习的理论概念,即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加入到建立该项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当中来。

二、问题导学具体过程

一般问题导学法的步骤如下:

1)情境的导入。导入的成功设计,为接下来的课堂成功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内容不一以及课型的区别,在这里建议采用温习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类比的办法对情境进行创设,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与激发。

2)学习目标的确立。师生一起研究本次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预习当中容易遇到的困境,对问题进行初步预设,并且对该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加以明确。

3)合作探究达成多赢局面。依据创建的问题展开接下来的教学步骤。首先提出本堂课的疑难点或者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答疑、沟通交流与展示信息,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转而变成知识的主人,对知识进行发现、研究和探索。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进一步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步骤,养成善于追根究底、勤于学习的好习惯。

4)通过总结达到升华的效果。根据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出来的结果,教师适当情况下给学生指明方向,并且对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加以认可,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还有学生不太明白的地方加以讲解。

5)通过达标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测。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精心设计并多加练习,结合多样化的方法做训练,要够高度、够集中、够难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具体选择基础练习、对比练习、综合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开拓并且逐步向深度挖掘,基本形成解放优等生、督导后进生的目的。

三、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3.1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从书本内容出发分析数学知识,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的解析上。受新课程理念影响,在教学设计方面、课堂内容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包含书本内容,还应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意义与编撰教材者的写作目的予以分析,这样既明白了学习这堂课的作用,又对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的掌握起到进一步辅助作用。如在对《对数函数》第一课时的课前分析上,除了分析它与函数、指数函数等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运用外,还应分析该内容对于学生的后续影响。对前面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或者诊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确保知识系统性、趣味性、新颖性等,彻底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2对问题进行展示,对探究过程进行讨论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可以说问题出现和思维激发是有很大关联的,有问题了,才会想去解决它,思维才会被激发。因此问题设计之初要考虑它的启发性,可以让学生们有思维积极性,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热情来,还要有针对性,主要是根据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决定。难易要综合考虑,不要太难也不要太过容易,并且将新课和温习在课堂区分好,将不超过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作为参照原则。关键之处在于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学习基础作为前提,

3.3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点拨与引导

该步骤和上一步相互统一相互联系,这一步的重点就要靠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导学法用问题链方式把有联系的内容都做有机融合,它的知识内容条理与规律往往是杂乱无章地分布于教材当中,比较零碎还缺少系统性,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分析教学当中的重点与难点,找出内在联系,可以说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篇(10)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

一、导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8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二、导在自学关键点

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表示的是什么?用18÷2求出的是什么?试着将例1的表格填写完整。

(2)想一想。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

(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24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

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18根1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用18÷2。再比如,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2,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思考:“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表示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

(2)试一试。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把例2第一种思路的7种不同的方法列举出来吗?(比如说借助文字、符号或图形)。

就这个例题而言,准确解读“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意思是关键。正确分类是“一类一类”地数出来的前提。其次,教材并没有把例2的第一种思路完整地列举出来,而提醒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列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导在理解盲点处

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内容。也正因为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1个3人间列举的,这时2人间的10是怎么得到的?3人间为2时,2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人间为3时,怎么算2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

(2)想一想。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你会吗?填写书上的表格。

(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24人,这时可以全部住3人间吗?可以全部住2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

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2人间或只住3人间的情况,因为2,3人单纯住2人间或3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1个3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24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0个3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

总之,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上一篇: 通讯基础建设 下一篇: 医学教育探索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