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79-02
对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人们普遍担心的是肿瘤和心血管病,然而肺炎的病死率却依然很高。据北京医院的统计资料表明:80岁以上老人,肺炎为第一死因;90岁以上的死者中有一半死于肺炎。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老年肺炎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房住院老年肺炎患者48例,年龄52~91岁(平均68岁),其中男39例(81.3%),女9例(18.7%)。病程6~25年。治疗时间最短14天,最长40天,平均治疗时间27天。所有的患者观察以下指标: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诱因和吸烟史;②临床表现和检查:症状、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或CT片;③治疗与转归:抗感染药物及综合治疗、疗程及转归、住院天数等。对以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无明显诱因25例;发热:高热7例,低热38例,无发热的3例;无呼吸道症状的11例;无肺部体征的24例;合并基础疾病的40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29例;出现并发症的10例。
2.2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3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38例;②胸部X线或CT片:大多呈支气管肺炎改变42例及间质性肺炎4例;合并胸腔积液的7例;双肺感染的18例。
2.3 住院抗生素的使用及转归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2周左右,胸片2周内完全消散者10例,4周消散者24例,40天消散者8例有少数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血常规无异常,但肺部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一直未吸收,并持续到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3.1 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
3.1.1呼吸系统老化:老年人随着身体的老化,纤毛逐渐受损,弹性变得较差,黏膜腺和支气管上皮细胞也有些退化,这些变化都会减低清除呼吸道的能力;有效咳嗽也变少,使呼吸道更易受到感染及其他问题的伤害。
3.1.2 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时间长,少则3个月,多则十几年,这些病人的特点是:社会功能损害明显,缺少应有的主诉,生活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故易引发感染。
3.1.3 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室内外温差大,骤冷骤热使老年人难以适应。
3.1.4 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除咳嗽、咳痰等常见症状外,寒战、高热比较少见。
3.1.5 由于老年肺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再加上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明显削弱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3.2 治疗的副反应。在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导致院内肺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过度镇静作用(氯氮平、氯丙嗪),可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机能下降。[1]当长期大剂量用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唾液增多(据报道氯氮平引起流涎者占64.3%)、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等副作用。[1]当病人处于深睡眠状态或进食、饮水易发生呛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2]
4 护理
4.1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搞好继续教育:精神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科理论知识,还应拓宽知识面,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准确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去除潜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①对精神症状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确切诉说病情的病人,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是预防自身感染发生及传播的重要措施。②掌握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重点观察、认真对待病人的每一个主诉,仔细分析观察到的每一个症状和体征,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病人睡眠深,应督促病人采用侧卧位,协助病人清除口内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4.2 切断感染途径,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基础上改善卫生条件,保持病区内清洁,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同时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切断各种感染途径,预防各类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4.3 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病人院内感染的关键:精神病病人因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缺少主诉、治疗不合作、管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快改善精神症状,使病人恢复正常理念,配合医疗护理,服从管理,则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吸入性肺炎排痰护理: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排痰护理与病人尤其重要。不恰当的可能增加误吸和反流的概率,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与发展。睡眠时采取头稍高的右侧卧位或半侧卧位,以避免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气道内。
4.4.1 引流:护士将患者床头摇高30°~50°,床头垫软枕,且半卧位与卧位经常变换,检查皮肤受压情况,这样不仅可预防褥疮发生,而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更重要。
4.4.2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对咳嗽无力的病人,协助拍背。拍背的方法是: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成杯状,手腕微屈呈150°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3~5min。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3] 。
4.4.3 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上药液经过超声发生器薄膜的高频振荡,使液体成为细微雾滴,药液随患者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4.4.4 不能排痰的老年人,可实施气道内吸痰,并注意痰液引出的量、颜色和性质的变化。定时评估肺部呼吸音,并根据胸部X线片和痰鸣音的部位,确定引流的方向,借重力因素,取患处在上的促进痰液引流。
4.5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肺功能差,多数对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紫绀,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张氧流量为2L/min,
4.6 舒适和安全护理:老年肺炎病人起病隐匿,急性期要保持卧床休息。安排清静的休息环境,保持情绪稳定,被子不宜过重,以免影响呼吸。护理人员做到“三轻”,限制探视。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和被褥,定时擦浴,并注意预防感冒。及时清洁口腔,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状态选择漱口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饮食,增加多种维生素摄入。高热伴烦躁不安者,应注意安全护理,防止摔伤,必要时应用束缚带。持续高热时,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等变化,以防中毒性肺炎发生。
4.7 心理护理:经过看望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鼓励和安慰病人,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
要求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做好到稳、准、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4 8 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导 老年性肺炎预防很关键,冬季是老年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介绍保持呼吸道通畅的要求,指导病人取患侧卧位、卧床时双手上举,置于床垫上,以利于胸部扩张。尽量避免仰卧位,以防误吸。讲解有利于排痰的方法和技巧,如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引流等。有痰尽量咳出,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有痰液突然变黄或痰量突然增加,要警惕病情变化。说明氧疗注意事项和要求,按医嘱要求确定吸氧流量,不得随意调整吸氧流量,宜采取低流量吸氧。鼓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睡眠,劝说家人尽量减少探视。要鼓励其自行漱口。
参考文献
[1] 沈渔 主编.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24~934,94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两年来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27例,发生率为21.6%。
1.2 护理管理
1.2.1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2.2 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2.3 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1.2.6 人力资源管理: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督察力度,培养护士树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护理部将法律法规纳入继续教育中,定期进行学习和考核,用法律来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她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2 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27例,实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6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86-02
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就目前而言,精神分裂症的结局并不理想,单一的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的治疗需求[1]。人性化护理护理以人为本,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有研究显示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其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对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病例的诊断标准均符合CDMD-3的标准。所有患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能完成量表的测评,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阳性症状消失,入组时仅以阴性症状为主。排除因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合作者。排除有严重自杀倾向及癫痫病史者、脑肿瘤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50~75岁,平均62.5±4.8岁。病程1~10年,平均6.2±2.5年,小学以上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精神分裂症入院后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均相同,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治疗[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有:①营造文献的医疗分为,合理布局病房,温度和湿度要适宜,色调和谐,在生活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让患者安心住院[2]。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对待患者要耐心、细致、周到。在感情上接受和理解患者,认知倾听患者的主诉,每周开展心理卫生课,讲解精神疾病的基础知识,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用药方法、疗程及坚持负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帮助患者建立应对心理障碍的方式[3]。每周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肯定患者为病情康复所做出的努力,并指导、教会患者在心情烦躁、抑郁时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或情绪转移法缓解情绪。④在缓解期多鼓励患者的家属及同事、领导、朋友关心、探望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多获得这种社会支持性感受,以提高患者的支持及应对能力,消除患者的孤独和无助感为原则[8]。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社会技能训练(旨在训练交往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后的认知功能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共包括四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每个项目评分采用5级(1~5级)。认知功能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包括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护理满意度:从宣教、环境、态度、操作及治疗结果来评价,每个项目满分均为20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7.05±22.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17±18.57(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除了存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以外,患者还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具有迁延性、易复发、高致残性疾病等特点,给患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2]。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在满足患者疾病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患者的人格尊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需求,从患者的信念、价值观、情感表达、沟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启发,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怀,被照顾,被重视,缓解了患者因疾病而产生心理障碍。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2-0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1]。国务院新闻办颁布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2]: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老年人的20%-25%。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人占16.98%。从广义上讲,老年性精神障碍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总称[3]。其特点是:①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常存在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硬化、肺气肿等,生活自理多有困难。②在精神疾病过程中,易并发与原发病无关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骨折等。③老年病人多无积极求治的要求,更难同医护人员配合,且性格也多有改变,因此检查、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困难。④老年病人的躯体疾病可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而掩盖精神症状。⑤老年病人在兴奋躁动后,易发生衰竭,情绪抑郁时常会自杀等,导致护理工作更为复杂,因此,老年患者已成为精神科病房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人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②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病人;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严重的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等;③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合作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病人随机分为2个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NOSIE量表评分、用药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时间、内容、程序不做统一规定。
研究组按照老年性精神障碍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表进行护理,此表是依据个性化理论、护理问题及治疗方案设置全程套餐式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项目为纵轴,设定计划图表,表后附有各护理项目护理程序。纵轴护理项目包括:入院宣教及出院计划、护理检查、辅助检查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基本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问题、变异记录、效果评价、首优护理问题。横轴为住院时间,预计为90天,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诊阶段(住院第1-3天),第二阶段急性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4-14天),第三阶段缓解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15-40天),第四阶段,康复治疗阶段(住院第41-90天)。
1.2.2评定工具:①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采用30项版本,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分法计分。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前3项相加为总积极因素分,后4项相加为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开始研究之前对评定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和量表使用结果一致性测定,kappa系数为0.88。②自编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4到0,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最后有一个开放性回答问题,请调查对象具体描述。20例病人7天后复测,重测信度系数为0.86,说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2.3评定方法:全部病人于入组时、入组6周、入组12周用NOSIE量表测评,评价病人病情恢复程度。出院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病人满意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t检验。2.结果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关键词】精神康复活动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复活动是护理人员对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种科学护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服务,提高病人的自我认可水平。国外已经大范围的开展,,我们通过学习在科室范围开展了精神康复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们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龄在55岁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女26例,年龄55—84岁,平均年龄71.4±13.4。实验组:女26例,平均年龄55—85岁,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为女性)
1.2精神康复活动护理方法
1.2.1原则:以精神康复活动理论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将既往一年内病人的常规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识、肢体活动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设计了具体精神康复活动内容。
1.2.2 活动前培训 活动方案制定后,对病房护士进行了统一培训,让执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动的意义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设计表格如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定期讨论持续改进。
1.2.3 实施步骤 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按照精神康复活动要求进行护理。①评估病人情况,依据病人能力和需要选择具体康复活动②对病人进行计划的康复活动③康复活动后进行评价 转贴于
2 结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护理后,实验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的灵活性明显提高,对照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体活动灵活性没有改变或者发展性迟缓。(见表1)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68-01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精神疾病。据统计我院老年精神科从2004年至2009年,由四十几个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个病人,增长率达67%。而老年病人除了患有精神疾病外大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快,很易发生意外。因此怎样抓好老年精神科的安全管理,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减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摆在精神科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现将在老年精神科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对老年精神病人实施安全管理,谈几点体会供探讨。
1 强化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1.1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要想搞好老年精神科安全管理。首
先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尤其是新分配的护士及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除了进行岗前安全意识培训外,平时注重对她们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结合科内发生的安全问题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意外的发生。
1.2 安全意外的防范 我科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大多病人思维混乱、记忆障碍、情绪激动、哭闹、打人、随地大小便,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物副作用如步态不稳等,更易发生跌倒、摔伤。给护理带来的难度大,为了减少安全意外,加强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床旁挂醒目的防意外标示等设施,经过有效的管理,科室无重大安全意外发生。
2 建立建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2.1 制度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保障,违反或疏漏制度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结合本科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并落实到每个人。每周对责任护士及护工进行安全检查,每月作一次安全评比,安全管理好的给与表扬,差者批评教育并与考核挂勾。
2.2 对科内护理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她们转变观念,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管理。
3 病区安全管理
3.1病区环境管理 病房地面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厕所、洗手间应有防滑措施,门窗、电线及开关定期检查,有损坏及时维修处理。
3.2 危险物品的管理 新入病人要仔细检查,每天晨间护理对床垫及床头柜进行检查,发现危险物品及时收缴,床单元尽量简单化。
3.3 病人的安全管理
3.3.1 具有冲动伤人、激惹躁动的老年病人,防止伤及其他病员,争得家属同意给与保护性约束,并注意约束部位的观察和管理。
3.3.2 长期卧床病人,加强翻身、拍背、擦洗、更换、观察,防止压疮及坠床等意外。
4 护士长在科室应作好表帅作用,树立全局观念
护士长是科室的领导者,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者、督促者,病房的安全管理好与坏,与护士长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科室的安全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加强检查、督促,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不留如何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据徐州市政府的要求开始与“110”联动,承担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务,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经过2年多的实践,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为4%。
1.2 性别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1.3 病人来源
公安部门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综合医院及其他部门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赤身、冲动伤人等。
1.5 合并有躯体疾病
合并有躯体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为外伤、呼吸道感染、妇科疾病、性病及脏器功能衰竭。
1.6 诊断
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症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为躁狂症,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老年痴呆等(69例,占32%)。
2 结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过救助站协助送回56例(占46%),家属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滞留在医院内、无法联系到家属93人,占同期救助总数的43%。
3 医院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医院领导重视,成立医院救助管理科
对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由一名副院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医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开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增强全院职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3.2 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根据我市转发省民政厅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对有生命危险、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且暂时无法查找其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挥中心开具的介绍信,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甄别核实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此类病人的救助,使他们能够接受及时的救助。
3.3 规范救助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订了严格而规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细化了救助病区的医疗护理操作流程,从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同时,也制定救助病区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和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由于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2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院自开展救助工作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生命和健康的关怀,不因他们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而是用关心、爱心、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关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临床护理对策
4.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接触病人时,要主动热情,仪表大方,举止端庄,给流浪精神病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其言行的变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无病史和个人资料,背景复杂,精神病的表现各不相同,加大了护理难度,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病情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使治疗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强基础护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区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被破坏,往往是蓬头垢面,全身散发恶臭,工作人员要及时为病人洗澡、理发、更换干净的服装。在医院期间要逐步培养病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4.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此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但无形中也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够积极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目光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尽量减少给病人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
4.5 关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创伤,情感特别脆弱,对痛苦体验非常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予及时恰当的生活照顾,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时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6 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有关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开始恢复,这时,护士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点滴的信息反馈了解病人的有关信息,及时与医院救助管理科联系,并通过公安系统进行查询,落实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监护人,取得联系后,使病人尽快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对于家属能够前来接病人出院的,我们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院外服药、复查、护理、监护的有关知识,使病人回归社会后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减少复发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复,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头。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医疗与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就一定能够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但还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碍、老年痴呆等,至今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联系不到家人滞留在医院内,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趋增多,老年期精神疾病的护理愈来愈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视。
老年期精神病是以慢性精神衰退,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被害,罪恶妄想,行为障碍,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特征的精神障碍。临床发现老年期精神病人具有体质差,对疾病抵抗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自我防卫能力相对减退,遇到生活事件较易导致心理失衡。
下面就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护理经验作一些回顾性总结。
1 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器官机能减退,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镇静类药物,药物副作用对机体功能的损伤加速了器官机能的减退,在生活上需要更为细心的护理。
1.1 饮食
由于老年精神病人消化功能的减弱,易出现拒食,故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同时要求质地柔软、营养丰富、易消化。进餐时要防止食物堵塞造成窒息。对受精神症状支配和个别药物反应或动作迟钝的患者给予 喂食,对不知饱者限制食量,对拒食者诱导劝解及喂食,必要时鼻饲流质饮食。
1.2 睡眠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较常见的,一些情绪抑郁的患者因失眠而更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精神症状较重、影响睡眠的情况下,给予副作用相对小的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睡眠,同时做好精神安慰,及时解除身体不适,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睡眠症状逐渐得到改善,每晚睡眠时间可达5h以上。
1.3 个人卫生
定期给予洗澡、更衣、理发等,要保证体弱和痴呆患者保持空口腔和皮肤清洁。注意排泄情况,鼓励患者多活动、多吃富含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2 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加之精神症状,常可能发生意外,因此,安全对于护理老年患者尤其重要。首先,老年精神病患者易受精神症状支配产生自杀念头,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觉,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掌握患者自杀行为前表现,重点监护夜间睡眠不好的患者并严格保管危险物品。其次,老年患者由于步态不稳或药物副作用,行走时可跌倒且易引起骨折,故平时要保持地在清洁,对步态不稳的患者,起床、如厕均要有人搀扶,并保证患者在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再者,部分老年患者有嗜烟习惯,应在规定地点吸烟,并随时检票督促烟头熄灭情况,以防发生火灾。
【中国分类号】 R5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path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Methods] Self-make a examination-table to do recalle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39 Psychopaths also with diabetes as sample group whose course of illness exceed 2 months , also do the contrast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n the 37 Psychopaths with diabetes diseas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2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e 406 Psychopaths , there are 42 in-patients with the diabetes , the suffering rate is 10.34% which is also 2.15 times of the rate to the result published in 2006 "the World Diabetes Day". In the sample group, there are 14 inpatients have full self-recognition, 13 inpatients have the part self-recognition, 12 inpatients lose the self-recognition about 97.43% inpatients don't know the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abetes . But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 the 62.16%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control the blood-sugar rate of limosis state in the normal scope , this proportion is 33.33% higher than sample group, through χ2 test (P< 0.05), have the obvious statistic meaning. [Conclusions] Tak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sychopaths with the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lood -sugar rate in the normal scope.
【Key words】 Psychopath; Diabete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失常药,加之意志行为减退,运动量减少,易伴发糖尿病,而部分老年精神病人丧失自知力,健康教育无法起到任何作用,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浓度,现将进行的实验研究进行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0年5月11日攀枝花市精神病医院全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40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2例,精神病诊断符合CCMD-3,糖尿病诊断符合1997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将其中病程大于2月的3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回顾性调查,在抗精神失常药和降糖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干预措施2月后仍在院的37例病人作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均监测空腹血糖浓度,每周一次,各8次。统计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作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406例住院精神病人,男312人,女94人。合并糖尿病42例(10.34%);入选对照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55.56±9.26岁。文化:文盲8人,小学15人,初中10人,高中及以上6人。婚姻:已婚14人,未婚9人,离婚12人,丧偶4人。患精神病病程:0.3-40年,平均20.94±11.36年。确诊为糖尿病的患病年龄:50-89岁,平均68.62±11.86岁。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2.72±4.63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构成:39例均为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29例(74.36%),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15.38%),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10.26%);1例糖尿病病程大于精神病病程,38例精神病病程大于糖尿病病程;本次住院前院外确诊3例(7.69%),入院检查时确诊6例(15.39%),住院后治疗过程中确诊30例(76.92%);显性发病11例(28.21%),隐性发病28例(71.79%)。抗精神失常药使用: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4例,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联用12例,单用SRRI再摄取抑制剂3例,其它联用4例。降糖药的使用:单用一种18例,二种联用15例,三种联用6例;33例单用口服药,6例合用胰岛素。糖尿病并发症4例(10.26%),神经末梢病变3例,皮肤感染1例。
2.2 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知识、空腹血糖比较见下表,实验组血糖正常2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知识与空腹血糖比
( 62.16% ),异常14例(37.84%,低血糖1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1例,高血糖2例);对照组血糖正常13例(33.33%),异常26例(66.67%,低血糖2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6例,高血糖8例)经χ2检验,χ2 =6.34(P
3 干预措施
3.1 每个病人建立降糖药使用卡 :时间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并保证监督病人服药到胃。
3.2 饮食管理: 提供低脂、低糖、高纤维食物;量根据血糖浓度调整,每餐由专人负责集中病人严格按进食计划进食;家属带来的食物和现金集中管理,防止病人私自增加食量。
3.3 保证适量的运动: 每日上下午将各病区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集中到行为矫正科,各行走1小时;非正常睡眠时间不充许病人静卧床上,患躯体疾病有禁忌除外。
3.4 重复进行卫生宣传: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有自知力的病人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表现,降糖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使其发生异常时及时主动向医护人员讲述,得到有效处理。
3.5 每周监测体重,血压及空腹血糖浓度:发现异常变化时仔细查找原因,血糖异常时,增加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监测,调整进食量。
4 讨论
4.1 本研究显示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10.34%高于普通人群 与赵宝龙报道的8.05%[1],林瑞明等报道的12.20%[2]相近,均高于2006年11月4日"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城市糖尿病患病率4.8%,临床上更应加以关注。精神病人由于疾病转归和抗精神失常药的使用易伴发糖尿病[1],且对躯体的异常变化反应迟钝,不会表达,多隐性发病,影响疾病的早期发现。因此,在严密观察病人的言行的同时,应常规每月对所有住院老年精神病人监测空腹血糖一次,每周测量体重一次,有利于糖尿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 精神病人自知力的差异与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有自知力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病人对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有良好的依从性。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但自控能力差,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而无自知力的病人也可能由于精神症状导致厌食、甚至拒食等情况发生,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对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单纯进行健康宣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医护人员的严格监督检查,甚至强制执行治疗计划,使血糖尽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使血糖较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沈成亚的研究相似[3]。
4.3 确诊糖尿病的病程短,并发症也可发生 精神病人院外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较差,加之处于疾病症状期,也许已患糖尿病很长时间且较严重却未被发现。新入院病人及时检查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及全身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
4.4 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应全面掌握 研究发现97.43%的病人不知道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防治,与医护人员未作相关健康宣教有关,值得精神科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精神科医护人员长期知识单一,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为了正确防治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高患病率现状,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人人熟练掌握糖尿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并发症的表现、处理、干预管理、血糖监测、降糖药的正确使用等。
4.5 联合使用降糖药时,尽量选择使用时间相同者,以提高执行的准确率 各种降糖药的使用时间不同,有的餐前、有的餐中、有的餐后使用。精神病与糖尿病均为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的使用时间本来不一至,如果联用的降糖药使用时间再各不相同,病人每天要多次服药,治疗依从性将降低。
采取干预措施后病人血糖控制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血糖异常,有待于继续探索。 如调换或减小氯氮平,氯丙嗪等对血糖影响较大的抗精神失常药[4-5]。一例服优降糖者低血糖症未有效纠正,可能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可引起持久性的低血糖症有关[5]。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情常有反复,其合并糖尿病时治疗依从性差,仅仅依靠病人的自律与依从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责任心,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同时,认真监督病人执行饮食治疗、适当运动治疗、准确药物治疗,必要时强制执行,根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宝龙,汤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2-93.
[2] 林瑞明,孙仕友,吉中孚,等.住院精神病人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