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1)

摘要: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它的经济特点出发,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是一种需要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意 供给 需求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活动。它主要以第三产业的形态出现,代表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形态的鲜明特点

一、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精神内核、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型产业

文化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他们都需要消耗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通过劳动生产出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都要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约束,需要通过生产、交换、消费,实现价值,获得利润,实现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如果文化产业违背了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但是,作为一种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又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除了注重商品性外,还要注重与艺术性、意识性的有机统一。因而,它的消费受价值规律和文艺规律的双重支配,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而且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综合素质。因此,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根本,以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意识形态是它的精神内核,创造力是它的核心内容。

二、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借助特定传播载体才能实现交换价值的中介性产业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消费,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就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因而,文化生产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至关重要。不同的文化生产者创作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定,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这些由生产者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凝结在文化产品中的生产者的原创性脑力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般不能直接交换,它往往是需要物化在一定的物体或者借助一定的传播载体,方能完成交换过程。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几乎都是同一定的传播渠道联系在一起的。如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一般要物化在图书、报纸、期刊等印刷品或者互联网上,并经过出版物发行流通渠道,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广播、电影、电视等影视作品往往要物化在光盘、磁带、硬盘等传播介质,或经过无线、有线、互联网、影院(院线)等传播渠道,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经过传播的文化产品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文化商品,形成不了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价值实现受制于传播载体或渠道的中介性产业。

三、文化产业是一种与现代科学技术伴生融合的长波周期性产业

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之中,文化产业是随着现代科技的产生而发展繁荣的。激光照排技术、卫星传版技术、计算机新闻采编系统等技术开创了全新的数字出版印刷时代。电影诞生起至今,从技术、形式上已经出现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2D到3D的四次重大变革。电视也已经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等重大变革。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新文化载体的技术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影响深刻。纵观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一次文化产业的飞跃。科技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波动起伏发展,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文化科技发展周期与文化产业发展周期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使得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变换、文化新形态不断出现。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并日益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数字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如数字出版已经在深刻改变传统出版行业,广播影视正逐步实现整体数字化。科技正越来越深刻地开发和制造人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进入与现代科技相伴而生并融合发展的长波周期。

四、文化产业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约型产业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形态的演变过程,即第一、二、三产业的演变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社会需求产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新的拉力,推动产业结构重心和产值比重逐渐转移的变动规律。即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之后,势必把消费目标扩大到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上。文化产业为社会提供文化消费,它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是一种重要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顺应了这一发展需求。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一、二产业稳步发展以及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率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创造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即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

因此,文化产业是一种寄生产业,它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农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以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是一种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基础之上的需求制约性产业,它的规模化发展是通过对满足消费者精神诉求和人文需要的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实现的。

五、文化产业是一种需要培育供给和需求的引致性产业

普通商品的消费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随着一个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结束,但精神文化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甚至在完成消费后都会深入人的内心,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同,遵循需求法则,受收入、价格、政策等制约,但它的消费除受这些一般需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产品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素质、文化消费观念等的影响,需要接受道德、价值等精神标准的考量,而这些标准又是直接受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产品影响的,并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从而达成的不同社会文化共识而变动的。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是受国家的公共文化供给影响的,文化消费的倾向、类别、数量、质量是需要公共文化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如,文化消费严重依赖消费者自身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自身文化素质是文化消费的前提,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消费的物质条件,这些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给。

从市场的角度,一般商品的生产可以比较明确的预测消费对象,进而明确消费的数量和品种,甚至可以照单生产,以销定产。而文化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市场对此的需求往往是难以判断的,因而往往是通过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来试探、引导的,并在供给与需求的不断适应和协调中,最终形成一种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消费的角度还是市场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都不同于一般消费,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支出、文化市场的发展都是需要通过公共供给来引导和培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供给培育需求的引致产业。■

参考文献:

[1]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8(7)

[2]韩顺法,李向民.文化产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0(12)

篇(2)

一、前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消费密切相关,两者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扩大内部需求、改善民生条件的重要内容。而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为日本高效、合理的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使得日本文化产业逐渐发展,最终带动着日本各个领域的规模扩大。

二、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

1、日美二战经济摩擦后,日本的经济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在这样的形势下起步,日本文化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时,日本首相吉田主张确立一条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抛弃了以往偏重军事的国家路线,将目光放在产业和贸易两个方面,注重的是二战后日本通商国家的打造和重建。在之后的贸易发展战略中,这样的发展重心使得日本的贸易发展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日本经济的来势汹汹,尤其是汽车与家用电器几乎霸占全球市场,致使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在这样的形势下,日美经济的摩擦就自然激起了日本人由来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

2、文化民族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战争的日本民族主义发生了多次变化,致使日本经济也得到了几次变化。面对民族文化主义,文化民主主义缺少一个普遍适用和被人们所认定的定义,在18世纪时,面对法兰西文化的强势入侵,德意志知识分子们从本土的民族文化中发举出了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想要重建德意志民族精神。此后,西方学者们也普遍认为,文化民族主义是落后国家在面临先进文化时的一种心理上的弥补,是反理性、反现代的。总的来说,文化民主的形成与不断发展都是因为民族文化对自我认同意识的缺乏和不稳定刺激造成的。

3、国民精神需求

日本通过文化民族主义,使得国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维护文化的思想动力都得到了凝聚和提升,从实践的路径来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日本传统中的元素来构建成日本本国、国民精神信仰的。例如,日本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资重建封建城堡,不能够创建户外乡村建筑博物馆,以体现出日本文化历史象征,还能促进国内外的旅游。一方面,积极的发展文化产业既能满足本国的国人现代精神消费,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更能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得国际产品中能够捆绑上日本文化形象和文化产业。因此,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日本政府随机提出“重新认识价值观”的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日本文化产业特色

1、提倡全社会参与的政治指导

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管理角度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体制发展的关键。“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政府并不直接从事文化产业工作,而是通过健全相关体制、制定一定政策和法规等方式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环境营造,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具体来说,日本政府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起到一定的行政指导和沟通作用,是增强民间与企业的沟通互动桥梁,进而使得这些政策变成企业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战略。而行政指导通常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利用劝告、建议、知识和要求等方式进一步去影响日本企业的行为,这也在使得政治指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组织在日本得到了较大的发育,并且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量也很多。日本行业协会具有社团法人地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期自律性和中介性非常强,几乎霸占整个文化产业行业领域。2002年5月,日本动画协会由经济产业作为后援,形成了“日本动画制作者联盟”足足有27家公司加盟。再加上日本动漫等领域发达的中介服务,完善的经纪人制度,这对于促进日本文化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做好系统配套

日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系统配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业务种类联系等方面,都以能最大限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综合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比如,当要出版一步连环漫画时,后期还可能进行动画片、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后期开发。而对于文化产品的开发来看,要突出产品的核心,提高竞争力,开拓市场。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进一步拓宽产品核心领域为发展目标。在制作动漫方面,将动画一个产业的领导者和开路者,由44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组成大型动漫企业联盟,并形成卡通动画片制作、卡通动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加强了漫画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系统配套更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拓宽国际视野,进一步进行文化整合

日本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制造业以及文化产业方面,日本都表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发,以增强日本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终达到发展日本文化产业的目标。但事实上,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并不只是淡村的考虑国际市场,还要注重到对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基础培养,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逐渐被海外公众接受。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生产海外公众了解和喜爱的日本产品,所以在进行日本文化产品的营销时,应始终捆绑对日本文化的宣传。这样一来,在拓展海外营销的同时,不但拓宽了日本企业的国际视野,更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4、依靠前沿科技,占据市场地位

科技是发展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这在日本文化企业的发展中显得非常突出,先进的创意与创新的设计实施的文化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日本文化产业领域内部人士认为,文化要形成产业,就必须借助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文化产品才得以进入国际市场并不断壮大。所以说,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科技挂钩,通过推进领先世界的技术开发,进一步进行硬件普及和软件配合,全方位促进文化形成产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而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有许多可以借鉴“日本模式”的地方,比如在行政指导、社会参与、核心竞争、系统配套,国际视野以及文化整合等方面,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并坚持以科技推动文化领域的前沿发展,不断开发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产品。(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海霞. 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J]. 天府新论,2010,06:114-119.

[2]唐向红. 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常静竹.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13.

篇(3)

把握地域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资源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的一般性资源。而地域文化资源除具有文化资源的共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即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再生性。由于地域文化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它所拥有的地域文化资源是独有的。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指出:文化产业就是为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提品及相关服务并与之有联系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这个概念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属性,即文化内涵和产业功能。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数量多、品种多、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而且还具有跨区域性、创造性等特点。我们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类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是很有必要的。

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和核心性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它能使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出来,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的享受。

就河南省而言,选择适当的文化产业类型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布局至关重要。区域文化产业是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且前景广阔。河南拥有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第一,地域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时间跨度长;第二,地域文化资源有广阔的分布空间,且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第三,拥有大量的自然人文景观;第四,基础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和使用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运作平台。河南的文化产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应立足于发展区域文化产业,让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选择合理的文化产业类型,确定河南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功能定位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产生,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既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可谓门类齐全。但就目前来讲,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一部分被闲置,一部分则在开发过程中水平较低且重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下功夫,资源开发缺乏合力,从而导致资源优势不能转变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大省不一定就是文化产业强省,要想拥有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意是无限的。要把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宝藏,整合文化资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们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品牌所包含的独特性资源以及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竞争能力,这些资源和知识又难以模仿和替代。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利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文化产业项目进入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注重对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市场,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有言云:三流企业靠产品,二流企业靠服务,一流企业靠品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品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大力发挥品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该产业类型项目要尽可能地吸收、融汇当地已拥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第二,要最大化地为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文化产业的实力从整体上得以提升。

创建高附加值和高新文化产业

在21世纪,知识和信息化正在迅速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领制高点,从而推动高新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新文化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的过程中,凭借高新科学技术,通过运用和开发知识产权,最终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产业。由于高新文化产业具备高知识性、智能化、高附加值、强融合性、高渗透性和辐射性等特征,因此它不仅能创造财富而且具有巨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和就业潜力,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新科技是激发文化资源的引爆器,一旦将文化资源同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它的成功既是现代传媒技术与戏曲资源的成功对接,更是在理念上对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

针对河南新兴文化产业比重低、较为薄弱的问题,应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文化领域,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从“深”字上下工夫,即从文化产业内容上求突破;另一方面要从“新”字上下工夫,即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加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拓展新的发展领域。所以,我们在选择产业类型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关联度强、资源竞争优势强、附加值大、增加值率高、行业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来发展。要实现上述要求关键在于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来推动文化产业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思想

在选择文化产业类型时,要通盘考虑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科学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使文化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趋向合理。在制定好河南文化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再选择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型,使所选择的产业类型同文化产业格局相互协调一致。

篇(4)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已成为业内共同的话题。根据我多年在文化领域的投资经验来看,要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的高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这就是创新。

这个创新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自身的创新,也不是简单的金融工具的创新,而是指在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上面,需要有高度密集的、全方位的创新。目前,要解决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创新是一个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金融与文化的融合也不会太好,最终的结果是文化产业发展也不会太给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内在需求和本质属性。文化产业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本身的创意性。所有的文化产业到最后都是依赖于有形的资产,给人创造出满足文化需求的产品,这个是带有非常大创新性的。第二,我们谈文化产业,而不是单纯地讲文化事业,这个特性决定了必须要创新。没有文化,就谈不上有内涵,没有金融,就谈不上有产业。在这个基础上,文化产业吸引了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于其中。

文化产业过去五到十年的发展,有三个特点非常值得一提:

第一是产业链形态多样化。如果去看生产制造行业,它可能会在几十年之后才出现变化,但是文化产业的变化特别快。比如,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横向产业;以艺术品等为代表的纵向产业。这几种模式下看到的产业,不是大家熟悉的,很简单就能够梳理出来的,这是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状况决定了产业的前景。

国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以点带面的连同效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协调创新是实现新形势下文化产业转型时期的需要。文化产业是高度复杂、高度变化的,所以中间创新要求特别多,这不是我们以前所说的生产制造行业的特点,与服务业的典型特点非常相似。

第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兼容性与渗透性。任何产业形态都可以有文化内涵,如餐饮文化、汽车文化、家具文化。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扩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大。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技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如果说创意的创新是文化产业的自身驱动,那么科技的创新就是助推文化产业的载体的驱动。以数字技术为例,数字技术的进入,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整体升级的强大力量。文化产业跟其他的行业、其他的产业都有高度的融合。

最后,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一枚硬币永远会有两面,有巨大机会的同时,永远有巨大的挑战,这个巨大的挑战就是风险。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一个特色产业,该风险集中体现在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任何文化产品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成名,比如大家玩“愤怒的小鸟”这个游戏,没有人想到它会流传这么广;反之文化产品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任何以创意创新为发展内涵的产业都有这个特点。我想强调的是,这个风险意味着变化,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要创新,要面对挑战,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典型特点。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有更高的风险,也有更高的回报,正因为这些特点导致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主体都是处在观望状态,社会资本进入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建立起市场化、多元化,使企业能够真正规避风险的投融资机制。

所以,我认为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共同的发展,抓住文化产业和金融高度的融合最需要创新。

创新发展到底需要什么

怎么创新?创新需要什么?创新的基础是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真正的融合。

我想分享三个观点:

第一,要在产业链中切入资本面。中国文化产业目前总体看偏小、偏弱,龙头企业小,因为没有资金做不大,做不强。文化产业还有自身的特点,不少文化产业是少抵押,高风险,各种担保公司对它的支持目前也是比较弱的。现在整个金融工具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太好。而如果熟悉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人士会发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达到一定高点后,整个行业开始做一件事情,就是深度融入产业的发展。金融的毛和产业的皮开始黏在一起,不再是两张皮了,这是业态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文化产业未来发生、发展、存在的基础。

第二,创投等新型金融工具要全面提升其介入整合文化产业的能力。创意投资也好,私募股权投资也好,区别于其他的金融工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一,它跟企业的捆绑最紧密,企业的好坏、企业的生死、企业的未来跟它直接相关。其二,它的方式有高度的灵活性,因为灵活的安排就可能适合企业发展,可能找到更贴近企业发展的解决方案,这是它最主要的特点。私募股权投资在拥有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全面提升介入及整合文化产业的能力,这决定了它是否能和文化产业高度融合。其中,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较强的行业研究能力;增值服务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只有拥有这三种能力,才能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做好准备。

第三,关于怎么做到融合?私募股权机构自身也要创新,才能推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刚才讲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有形的少,无形的多,怎么设计出来拥有很好的灵活性,且能够符合这一特点的金融工具,来真正解决问题,就是私募股权机构要做的一件事。

篇(5)

发展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事业与市场经济的新生事物,也是文化事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凸显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品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

就全球范围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文化商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甚至占到GDP的1/5。

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趋势已初见端倪。

就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而论,发展文化产业多以有影响的大城市为集中地。例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成为北美文化之都;法国的戛纳,以电影节闻名全球;德国的汉诺威,成为会展产业之星。

同样,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分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

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命与灵魂是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创新精神是整个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创造力也是最高端的宝贵资源。”这种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正好符合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特点与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可以预见,知识经济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例如在首都北京,其电影产业、电视产业、戏剧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全面开花,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又如在上海,面向世界高端,形成众多的文化产业链,也取得惊人的业绩。

而在广州,极大地发挥出珠江三角洲的地缘文化优势,不断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在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是切实可行的,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性

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许多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其一是把握文化产业的多元化特点。文化产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广义的大概念,它包括演出产业、电影产业、电视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图书报刊产业、文物产业、艺术品产业、文化教育产业、艺术培训产业、文化咨询产业、文化展览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等各种产业链。

篇(6)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编号:YG2015173)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日

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一般都包含了文化演出、音乐行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动漫游戏业等诸多行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启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加快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风险特征、盈利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产业,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不能契合文化产业的特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纵观国外的文化产业兴起发展过程中,例如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分析和总结其经验,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强国,好莱坞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代名词,市场主导型是美国金融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美国的资本市场层次众多、体系非常发达,适合不同类型与发展层次的企业融资,这为文化产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一,股权融资是美国文化产业的基本融资方式,美国既有全国性的股票市场也有地方性的股票市场,为文化产业股权融资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美国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都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第二,债券融资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美国很多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如美国旧金山图书馆有一部分资金就通过债券融资;第三,风险投资是美国文化产业的一种主要的融资模式。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的特点,创意产品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而其风险要比其他产业的风险更大,美国的文化产业利用风险投资模式分散投资风险,推动文化产业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为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持,电影业风险较高,风险投资将风格不同的多部影视项目投资做成一个投资组合,这样能够降低风险,均衡收益。

除了市场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政府财政资金,对公益性文化项目予以支持,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政策性的基金,例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美国联邦政府会定期拨款给基金会,基金会把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此外,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减免税政策方面,美国联邦税法规定对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同时为鼓励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捐赠,税法规定对捐赠者减免部分应纳税额。

二、英国:政府引导模式

英国的文化产业涵盖了电影电视业、音乐行业、表演行业、广告业等13个行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英国政府采取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

(一)发行彩票筹集资金是英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特色方式。自1994年,英国从发行的彩票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英国政府还采取“陪同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也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按一定比例投资于某文化项目,而且社会资本增加投资,政府也会按比例追加资金投入,这样有利于激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投入。

(二)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文化产业里中小企业占多数,它们融资比较困难,政府设立多项基金和资助计划,帮助文化中小企业融资。如创意卓越基金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最高额度可达15万英镑的贷款,而且不需要抵押品或担保人。还有小型公司贷款保证计划为有发展潜力的小型文化公司提供贷款的担保,贷款期限一般是2~10年,金额从0.5万~25万英镑,获得担保的公司每年按照未偿还贷款的1.5%交纳保费。

(三)以税收优惠激励投资是英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英国政府对图书、期刊、报纸不征收增值税,使英国出版业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增长,这是英国成为出版物大国的一项得力的政策。英国政府给予一些大学出版社全部免除税额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学术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如对于出口的图书报刊、游戏产业等,给予出口退税或者补贴。

三、日本: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模式

日本的文化产业被称为内容产业,主要包括游戏、影像、新闻出版业、音乐产业等诸多行业。1995年日本政府确立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制定了财政金融等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日本是亚洲各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日本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方面。日本政府出资成立文化艺术振兴基金,同时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支持和鼓励文化艺术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对文化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引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主要承担信用保证人职责,有利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对具有轻资产属性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融资便利。

(二)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市场金融方面。产业链融资是日本动漫产业的主要融资模式,日本文化产业中动漫业非常兴盛,日本动漫产业形成了创作、出版与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与销售的一整套完整产业链,产业链上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可以降低产业开发的风险,同时也拓宽了融资渠道。知识产权融资是日本文化产业融资的特色,政府成立专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公司,通过实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向拥有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企业投资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少,各类投资方均可参与其中,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大企业财团也会投资文化产业或者赞助文化活动。

四、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模式经验及启示

(一)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各国政府都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例如在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资本市场发育完善,融资方式种类丰富,文化产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尽管如此,政府也对文化产业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财政资金对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产业进行资助,设立文化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采取法律和税收手段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而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机构进行投资补贴,对盈利性的文化产业实施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作用更为直接,在文化产业发展前期起着主导作用,日本在1995年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为了实现战略计划,日本政府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建立专业金融机构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二)为文化产业发展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具有创新创意的特性,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发展特点。首先,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交易制度完善,因为文化产业的收益或价值实现,主要是通过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确认和有效交易来完成的,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应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为交易或融资提供条件,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为文化产业融资提供便利;其次,设立文化产业基金也是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常用方式,通过产业基金对具有价值的文化创意给予资助,弥补市场融资的不足;最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融资和发展,如美国和英国都对一些文化产业进行税收减免或者出口退税的政策,以及对文化产业捐赠进行税收减免。

(三)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单靠政府的投资和优惠政策,必须建立融合全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企业、个人以及外资投资和经营文化产业。第一,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国外表明银行信贷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的文化企业向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的借款占公司总资本的29%,日本的文化企业的贷款比例则更高。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文化产业无形资产多、固定资产少的特点,建立适合文化产业信贷的金融项目;第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种类和层次众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条件。具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等全国性市场,还有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另外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市条件更为宽松,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一些企业都是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壮大,然后转进入主板市场上市;第三,降低市场准入限制,放宽投资条件,支持各类投资方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吸引资金和优秀的管理经验。

(四)推动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开发和经营创意内容来维持,而这些创意内容相关的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难以被评估,这导致银行难以展开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文化产业融资特征,开展金融创新。例如,美国影视业,保险公司为电影制片公司提供影视制作“完工担保”服务,电影制片公司就可以在投资制作影片过程中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是美国文化产业融资的有效渠道,电影业风险较高,风险投资将风格不同的多部影视项目投资做成一个投资组合,这样能够降低风险,均衡收益。日本动漫产业中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金融模式,有助于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

篇(7)

在我国,201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我国文化产业限定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特性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作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供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一)实行全面调查

对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此可以了解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大致真实情况。包括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产业分布的结构特点,资源利用情况等。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不断改进并完善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并为相关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

(二)重点调查与推断统计相结合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结合的产业结构,对于模糊不明确的“边界”类型的企业应使用判断抽样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各类别产业中的重点单位或典型代表进行调查统计,以此推断此类行业的大致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基于经济普查的数据,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实现数据推算和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以确保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单位数量、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架构。另一方面依靠多元统计分析的评估方法,进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行业内部不同指标之间纵向比较分析,得出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使用,通过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假设,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并进行相关统计学上的修正,得到客观真实的统计结果并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实证分析———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的可获得和定量分析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基于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首先整合相关产业,将国民经济的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整合成5×5部门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进行解释分析。本文将这5个部门分别定义为:第一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

(一)五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

整理数据可得,2012年总产出为39856592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63.14%,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12.49%,文化制造业占10.02%,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8.33%,第一产业占6.02%。总增加值为12948878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45.17%,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21.46%,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13.19%,第一产业占11.74%,文化制造业占8.44%。以上数据反映,从总量方面分析可得文化制造业比文化流通及服务业总产出略高一点,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在增加值上较高于文化制造业,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按照直接消耗系数定义进行求解得到系数值。表一数据表明,江西省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小,与产业内部的消耗相比,不同产业之间的消耗更低。这说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相关作用不大,因此应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贡献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基于表一数据求解获得完全消耗系数表。观察表二可得,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对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较高,分别为1.4716和1.1053。表明第二产业对我省文化产业的作用很大,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互相作用,共同提升。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消耗作用均不显著。这反映出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四)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析

通过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求解可得里昂惕夫矩阵,进而获得五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表。分析可得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大于社会平均值1,表明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影响力系数的角度判断,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值,并且文化产业两部门影响力系数和为2.3042,这反映出文化产业对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及文化产业能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感应力系数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制造业大于1,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小于1,只略高于第一产业。这两个产业感应度系数总和为1.6026,仅小于第二产业。由此表明文化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知,江西省文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文化产业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占比率不高,表明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就要求江西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将江西省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与其他省份做横向对比,发现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从制造业向流通业及服务业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挖掘其附加值,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我省文化强省的长远目标。

作者:黄珊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37-02

一、日本文化产业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这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发展,但是和日本相比起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距离。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岛国来说,其文化产业却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这使得日本正不断地占据着文化产业的领导地位,其竞争力不容小觑。在地理位置上,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其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也同样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现今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不断的积极努力地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的许许多多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产业都得到了相应有效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与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都影响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明显比GDP增长要快得多,纵观全球其俨然成为了不少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自从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却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各国家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

2.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以创意为主的一个新兴产业,日渐地与现代的高新技术紧紧相连。如今,数字、网络、智能化的产业模式更是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又一新的态势和方向,创意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一股极强的竞争优势。

3.利润弹性大、风险比其他行业较高是现今文化产业的一大特点。对比普通产业来说,文化产业拥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由此也可以得知,其风险也是相比较高于其他产业的。

三、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书籍杂志、影视剧、音乐等一般大众性文化,构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在日本,杂志和报刊都是十分受到g迎的,大多的家里都会预定报纸和期刊等杂志。可是,与创意性产业对比来说,报刊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又存在其弊端,在日本传统文化产业日渐成熟的过程中,其产值越来越小。

2.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动漫、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被称为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一带,一个不起眼、毫无存在感的产业正在不断发展,这在当时日本国内重视重工业发展的情形下,这样小小的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却是由于这个小产业让日本在那段风雨袭来的岁月中支撑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动漫产业。目前,日本动漫俨然风靡全球,动漫产业超越钢铁产业成为日本三大经济支柱之一。

3.服饰与饮食时尚发展。日本一位学者曾经说最能直接表现一个国家国民气质的东西就是服装。日本追逐着时尚的潮流,不断吸取西方的文化方式,接受西方服饰等,曾几何时,风靡一时。曰本饮食的诸多优点让大家对其钟爱有加,为能够更好的通过饮食服务文化产业来使得日本享受盛名,也是为了让各个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日本的政府在其创业产业中增加了饮食等多种元素,推陈出新,在发展饮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使得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

四、日本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制度创新

1.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相互呼应,并进行制度创新。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两者互相统一,相互扶持,是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成功的一大经验教训。早在20世纪时,日本就已经出台“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指出,本世纪日本发展经济的重之所在就是文化产业,在法律法规、政策组织、资金等多方面都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日本还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两者相互结合统一,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研发,共同支撑着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历史资源和文化产业相互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历史,现今这个信息时代中,在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兴文化方面,最直接有效的生产方式就是文化产业化。在日本,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开掘使用以及保护,日本的文化产业更是尤为重视这些。正是由于政府和国民对其的正确认识,才能够让更多的文化资产,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得以保存完整和良好的继承。与此同时,良好的使用和文化产业的联手,更是使得文化产业得以丰富和发展。

制度创新以及确立文化产业全球化视野,也是日本文化产业得以成功的重要一点。其文化产业和海外经贸相辅相成,最终形成跨国文化产业经营的做法显而易见已然使世界公认其实力。正是因为在国内市场过于狭小,因此文化产业输出在日本已然与经贸处于同一位置,并且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即经贸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文化软实力又奠定了海外经贸额的逐渐增大。日本凭借贸易振兴机构海外窗口等多种优势,合理精心对外的宣传工作,并凭借着日本国际创意产业节、日中韩文化产业论坛、亚洲创意产业商务峰会等多种商务活动搭配文化产业资源,进而使得文化品牌和知名度得到扩大,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和国内力量的支持与帮助,才让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得以发展和扩大,并逐渐在全球形成了日本创造和创意的趋势。

五、结论

文化产业从一开始的产生和发展直到以后的发展态势都是具备产业优势的特点,俨然成为了未来最具备潜力和发展的行业。因此,在如今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势中,如何发展自己国内的文化产业以及如何使得自己能够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我国在今后的发展国内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值得认真思考的一大问题。通过日本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启示,我们在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面临的相应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等。与此同时,因为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陷入停滞或衰退边缘,这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都面临着很多不好的负面的因素的影响,使得其阻碍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如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没有能力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相抗衡。近些年,我国也积极地响应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且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摸索,我国的文化产业,不管是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是文化产业的范围相比以前都有所进步和改善。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值占整个比值仍旧比较低,这虽然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是挑战,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这也表示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无穷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当我们在文化产业中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劣势和差距,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问题,如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不够健全,相关行业人才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不够先进,不同行业之间协调不够完善等。

参考文献:

[1] 杨航.浅议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J].才智,2016,(5).

篇(9)

日本是亚洲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各国播放的超过60%的动漫作品都来自日本,在西欧更是达到80%,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目前,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达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国民总产值增长速度。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介绍和研究的文章和资料也在明显增加,但其中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驱动因素的内容却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论研究基础上,基于日本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理论研究概述

学界对日本文化产业的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和发展特点的研究,系统研究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发展效果和驱动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赵莉(2004)从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体育与健身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其政策优势;根据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学界将国际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为三类,分别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为代表,而日本的发展模式属于中间型,在领域选择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够明确;张胜冰等(2006)主要论述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以其内容产业的特点为典型进行分析和探讨;韩骏伟、胡晓明(2009)则着重从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层面解读日本的文化产业,强调了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在促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侧重对日本文化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政策的研究,鲜有涉及对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及驱动因素的分析。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强国,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发展及驱动因素,不仅可以填补对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现代日本的发展战略,依循着“军事立国―经济立国―文化立国”的沿革脉络。目前,正处于 “文化立国”战略阶段,明确文化及知识产权在产业振兴中位置,以文化和创意为关键词,改造产业结构、推动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产业又称为内容产业,从最初的萌芽阶段,经历了过渡、成熟和再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的发展动力,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周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增长周期,日本文化产业在经历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来了新的战略提升,形成了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产业进入再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日本兴起了电脑热、手机热和信息技术热,移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内容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90年代后期,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开始考虑新的经济增长途径,在继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把战略重点转向扶持、振兴文化产业,1996年7月,日本文化厅提出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文化立国”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内容产品的创造,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打造国家软实力。日本文化产业凭借其强力的发展支持了新经济的复苏。

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日本内容产业的产值约为中国的两倍,约为韩国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经济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日本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主要是指电影、广播、音乐、书籍、艺术、动漫、游戏等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近年来,日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即便在其经济低迷时期也表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从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影片、音乐、游戏、书刊报纸等的总收入情况,分别为132190亿日元、13525亿日元、138320亿日元、13818亿日元,在平稳中保持稳定增长。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长率则分别为2.30%、2.30%、0.30%、0.30%,虽然2006年之后年增长率幅度变小,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产值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雄踞榜首,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中各主要产业的产值情况为:电影产业达11061百万美元,广播产业为25834百万美元,音乐产业约5658百万美元,游戏产业为7366百万美元,总计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国文化产业中各产业产值情况及相对于日本同类的比值分别为:电影产业约1206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10.9%;广播产业约13062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50.6%;音乐产业约153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2.7%;游戏产业为4520百万美元,为日本同类产值的61.4%。虽然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相对于同属亚洲国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三菱UFJ调查与指导,《日本促进内容产业的海外进展的基础调查》;统计方法:宽口径统计。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种产业的成长,而是更侧重软实力对产业整体的海外发展与吸引海外顾客的推动作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时尚、创意、设计、食文化、动漫文化等将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渗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费者对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带动了家电、汽车、日用品、化妆品等所有消费产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中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差距也是客观存在,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学习日本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必须探寻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所谓驱动因素是指影响组织和系统向着某个既定目标靠拢的力量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导其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市场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别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内容产业的发展,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一是基础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实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发展面,政策法律中振兴内容产业的必要措施,旨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战略是国家知识财产战略有机的内在组成部分,日本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际战略,是基于对知识财产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地位的自觉认识。不管人们对文化产业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是,对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日本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础与发展间的关系,基础与发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进,富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2002年以来看,日本文化产业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产业政策及战略沿革

(二)经济市场因素

近年来,日本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文化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在日本文化产业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对各潜在市场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进行细分,分析了日本在各个国家(地区)具有的潜力,重点部署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开拓,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时尚方面,主要开拓中国市场;在媒体创意方面,主要开拓西欧及美国市场;在食文化方面,主要开拓西欧、韩国和美国市场。再者,日本对文化产业实行科学的融资体系,除了增加政府预算,还结合民间的力量,设立“艺术文化振兴基金”,资助各领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内容产业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内容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推动下,较早地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独创性和创新力,而优秀的创造者是从扎实的培育和高度竞争及异文化交流中诞生的,日本政府对此一直积极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学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级人才的环境;三是,注重国内创意人才的培养,例如,日本2011年启动的COOL JAPAN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国内相关产业人才的战略计划,并在2011年拨出预算11.5亿日元用于培养人才。

(四)社会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故事性,饱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多样的故事引入漫画,把朴实真诚的情感融入动漫作品,这种动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动漫作品达到老少皆宜的市场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积极在海外普及日语,推广日本文化,也为其作品的市场渗透奠定了文化基础。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2006年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学习日语的人数:韩国在91万以上,中国在66万以上,澳大利亚在36万以上,美国在11万以上。日语在中国,是仅次于英语,人气排名第二的外语。日本政府还积极在推广日语的同时,还积极宣传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请,支援印度设立设计奖,那么印度当地设定优秀设计奖的过程中,自然会渗透日本文化标准。

参考文献:

[1]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2010.12

[2]日本财团法人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日中韩内容市场统计数据.[M].2012

[3]山口广文.内容产业振兴的政策动向与课题.[J].2008(5)

[4]贾旭东.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R].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38-02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山东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业应抓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好金融业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接,实现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一、金融支持促进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1.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不断变大。山东省是中央最早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规模实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产业的融资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金融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全省各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对骨干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信贷支持。截至2012年12月,山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余额87.88亿元,较年初增长39.8%,较同期全省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

在政策方面,山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如2012年9月山东省出台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银行业机构通过设计个性化产品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山东多数金融机构都制定了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政策或指导意见,将文化产业列入重点支持行业。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了《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制定了《关于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运用金融创新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山东省金融业注重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组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强金融业务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如针对文化产业客户的不同特点,山东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授信的服务方式。对电视剧制作发行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对山东影视集团授信2 000万元,支持其精品电视剧的拍摄,成为山东省首家对电视剧制作发行单位进行授信的银行。

3.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产业助推能力。文化产业基金可以把分散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资金的规模效应。文化产业基金对文化产业市场和产业政策比较熟悉,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山东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文化产业基金有了较快的发展。如2012年5月,山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由鲁信集团受托管理,总规模10亿元人民币。公司积极寻找山东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前景好、具有上市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重组整合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投资项目库入库项目已达60余家,十几家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

二、金融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的问题

1.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山东省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目前山东省文化产业贷款的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其他贷款的增速,但文化产业贷款的总规模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不适应。原因一方面是文化企业有形资产较少,无形资产多,房屋、设备等抵押担保品不足,另一方面银行为了贷款的安全性,在贷款时要求“抵押为本”,这样银行和文化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对接,使得文化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比较滞后,债务融资的规模和范围都比较小。一般说来发行股票、债券对公司规模、业绩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发行程序和环节要经过个主管部门的批准,比较麻烦。近些年山东省虽然对一些文化产业的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距离上市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山东省还没有传媒娱乐等文化类的公司上市。

2.中小型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由于文化产业的部门较多,各部门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山东省金融部门对于文化产业各部门的支持力度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对于经营规模较大,经营业绩较好,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如广播影视和出版发行的国有文化企业,金融机构贷款的数额和比例较大。中小型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银行中获取贷款的难度大、规模小。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文化企业本身的性质,文化企业本身实物资产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少,用于抵押的大多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中国相关的法律体系对于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盗版现象比较严重,打击了文化创作者的积极性,文化企业的收益减少,文化产业贷款的风险变大,影响了各类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贷款的意愿,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相对大些。

3.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目前山东文化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在文化企业进行贷款时相关的资产评估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融资的数量和时间。在对文化企业资产评估时由于文化企业中知识和技术投入的比例大,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较多,确定文化产业的估值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中国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太健全,同时缺乏相应的后续监督跟踪机制,缺少优秀的评估机构对文化企业产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为贷款提供足够的依据。

在风险分担机制方面主要通过融资担保,融资担保主要是保险公司和专门的担保机构。山东省目前缺少专门针对文化企业的专业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现有的担保和保险机构远不能满足文化企业融资的需求。制约了银行对文化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中政府应起到积极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要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在税收方面要对文化企业适当减免。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保护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者的利益,提高开发者的积极性。对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能够顺利执行。

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快国有文化单位企业改制步伐,对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整体实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和各级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山东省各级金融机构应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产业政策为导向,将投资重点转向文化产业,加大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根据文化产业的具体特点,结合金融部门的具体要求,设计针对文化产业的信贷产品,扩大信贷规模。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山东省金融机构可以从增加贷款抵押资产和分散贷款风险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设计贷款产品,如银行可以采取联贷联保的模式,多个企业间相互担保并承担联贷责任,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升直接融资规模。山东省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文化企业以市场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发展的文化企业进行相关辅导和培养,提升企业实力,扩大企业规模,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选择在主板、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信托计划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3.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文化企业融资难的解决还依赖于文化企业自身环境的建设。政府应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企业要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增加科研和技术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通过文化企业实力的提高争取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数量。

4.完善融资服务制度。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山东省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资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加强文化产业评估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性和评估水平,提高评估效率,准确有效地评估文化企业及其相关资产的价值,为获取相关的金融服务提供较好的支持材料。

山东省应加快建立针对文化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的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提供信用保险服务,多渠道分担贷款风险,减少文化企业在融资中的障碍。根据保监会和文化部《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机构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保险的创新发展,努力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保险产品,逐步建立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环境设计概念 下一篇: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