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篇(1)

一、事业单位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资金的监察度。新会计准则对原来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监察。加强对资金安全的流动保护,以及利用资金的用途进行规范,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进一步监管,从而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第二,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度,要求更加准确的实际会计信息。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度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制定了更加完备的方法策略。这就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新会计准则在推行中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执行,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更加和谐,有利于内部更好的协动发展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二、事业单位采用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规范不够完善

旧会计制度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明确,对于内部控制的规定特别宽泛,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的运转时没有准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就会使内部控制系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实行,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就会出现漏洞、缺口。

(二)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旧的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形式,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实行,所以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它的资金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拨款,因此它的资金用途要进行公示,资金使用要公开化,使大众能够了解其资金的使用动向。但是旧的会计制度对于这一方面的公开公示缺乏明确的规定要求,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采用的旧会计制度审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调。

三、采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改善旧的会计准则制度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旧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弥补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

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下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部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部门能够按照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这样可以使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管控,明确内控部门的职责、规范权力,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流程使内控部门能够按照流程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旧的会计信息制度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严格要求,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加强审查监督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要在自我意识上有提高,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在自我意识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的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使内部的审查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弥补监察漏洞,加强内部控制。第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情况的公开公示,使大众能够更好更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动向,从而使资金利用更加透明化更加有效率,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腐败,也可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内部管理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了解民众的意向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能够很好的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进步。

四、结束语

在大的经济环境下旧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系,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完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加强内部监察力度,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永久的运转,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宋晓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5,(10):50-50

篇(2)

一、会计主体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二、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要素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四、记账方法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五、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

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六、预算内外资金的核算方法有所改变

《原制度》实行预算内外资金分别运行,各自平衡的做法。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外资金数字极小相关。《新制度》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做法。这是因为,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事业单位大量的预算外收入通过抵支收入转入预算内,抵顶事业经费的不足。预算内外资金的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已经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此,《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对各项资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形成资金合力,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资金,保证事业活动的需要。同时,这样做也可以使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合理、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的作法,也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七、会计报表体系有所改变

《原制度》的会计报表,主要有资金活动情况表、经费支出明细表、拨入经费增减情况表、预算外收支明细表、差额单位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收支明细表、产品收益表等。这些报表主要为财政服务,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区分预算内外资金。《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变,突出了基本会计报表的地位,同时也简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新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对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促进事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深化,旧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准则已不再适应其发展,尤其是企业新会计准则于2006的成功颁布与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革呼声更是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我国财政部于 2012 年 2 月 15 日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经过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于12月5日修订通过,在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一)准则的地位和适用对象的转变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的行文可以发现,两者在准则的定位和适用对象上都有一定不同,旧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而新会计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并将旧会计准则的“规定”改为“原则”,其适用对象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各类事业单位,去除旧准则里的“国有”两字。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准则在界定范围上有所扩展,对制度的内容进行了更全面的概括,并对具体制度只提供指导而不作具体规定。此外去掉“国有”则表明只要在我国境内设立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都将使用同一会计准则。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

旧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上的规定还处于空白阶段,而新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使用群体都做了一定的规定,其中第四条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不但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争取使“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者兼具。此外还指定了财务报告的使用群体,具体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单位、债权人、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和社会公众等。

(三)关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

旧会计准则除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会计核算一律采取首付实现制,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自此,科学、测绘、地质勘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修订后的医院会计制度将都可以采取权责发生制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的强化因素体现

(一)保证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统一

对于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中,对各行业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统一的准则,尤其是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事业单位在会计准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这导致各事业单位的报表格式、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不利于比较各单位之间的会计情况,为了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新会计准则统一的各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这一统一的会计准则对所有事业单位不管是何种行业都做了统一的标准,改变了旧准则的种种弊端,使所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了统一的管理。

(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的会计准则改变了旧准则对会计要素定义上存在的不完整性,尤其是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上结合了各要素的经济特征,对其确认条件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并充分实现了会计要素的信息可靠性的要求,此外对权责发生制的运用也有所加强,并建立了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从而完善了会计理论体系,强化了会计理论的全面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提供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强化完善的过程,与国家的经济的体制和发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会计准则也应当不断完善已迎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以往国际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情况来看,一个国家的“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会计制定也必将顺应国际惯例的经验规律,因此将来会计准则制定必将囊括现行的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因此新准则的确定进一步为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经验,这就为将来的会计准则制定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新的会计准则的成功实施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会计基础,但是随着当前会计准则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蔓延,这种国际化的步伐对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要求。由于是事业单位是从事社会服务的组织,是我国当前特有的组织机构,其经营目的不是实现盈利,而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拨款与补助,因此政府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的运用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职能不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核算与监管。此外,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制定需要大量的成本,但相比事业单位中存在信用问题、资金问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等,会计准则的制定的会计任务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事业单位在完善会计准则时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着重强调其经济适用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非常中国的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正受到特别广泛的重视,是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中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有合理的解决好上述两种问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才能地和国际其他国家相趋同,从而建立其一个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体系。

篇(4)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对外经济项目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指的是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全面施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全国120多万个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准则,制度内容涵盖了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

该准则符合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符合事业单位新的管理和业务要求,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建立规范、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同时,该准则的实施也能够有效推进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发展,对于深化改革我国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有促进作用。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实行,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新会计制度的不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努力做好工作使得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助于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事业单位的范围界定,在国务院第252、411号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说明:事业单位指的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科教文卫、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等,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等。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执行优势

(一)新会计准则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公共服务组织,是改革的重点。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改革从2000年开始逐步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和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涵盖的会计信息更加完整

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核算中并不包括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基建项目另设帐套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没有反映出这些基建项目相关的资产负债信息,单位的会计信息并不完整,降低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增加了财政风险漏洞。财政部颁发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68号令)中明确指出了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力度,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保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定期并入“在建工程”科目反映,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的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新会计制度对“基建工程”的规定增加了建设内容,扩大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新会计准则能够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建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固定资产的价值会随着资产使用和时间流逝有一些损耗,最后固定资产会以报废或其他方式处置。但是现在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没有纳入固定资产折旧,对于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无法准确地了解和提供,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影响。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借记“固定基金-资产折耗”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从从下月算起;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还要计提折旧,下月不再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提足折旧之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都不用在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用在补提折旧。事业单位在出售固定资产时,要按照资产折旧后的价值出售。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核算的规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有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和资产管理。

(四)新会计制度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财务报告的定义如下: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原有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科目体系并不完整,核算的计量标准并不明确,而且没有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内容给予规定。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式,这种核算方式涵盖的财务信息并不全面,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会产生影响,新会计制度是在以前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增加了权责发生制核算,新核算方式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增强和提升,提高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年度财务报告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还要报送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报表的格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符合现代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更能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贯彻和执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到新制度执行的意义,高度重视新制度的执行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执行符合当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发展的根本需要,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防止财务漏洞的出现;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市场的国际化。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许多国内企业踏上了国外市场的征程,原有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国外市场的发展要求,新制度是旧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能够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相协调,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新制度的执行对国家、事业单位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单位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规则执行的意义,高度重视新制度的执行,认真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确保新规则的顺利实施。

(二)单位组织新制度统一培训,提高本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

财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非常重要,事业单位在高度重视新规则执行的基础上,要组织本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统一培训学习,认真研究新规则,学习新规则,为新规则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单位领导应带头学习新规则,并形成学习新规则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单位人员全面掌握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全面提升本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本单位财务工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较高能够提高本单位会计审核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本单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深入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能够帮助本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更好进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全面提升单位财务工作效率。

(三)以新制度的执行为契机,加快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制定步伐

各级事业单位应该以新制度的执行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新规则,全面推荐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和收益率。我国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各个行业的情况又不相同,情况比较复杂。各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向所在地财政部门要求建立本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和帮助事业单位建立自身的财务制度。制定本单位财务制度,能够有效防止单位会计工作出现漏洞。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人员学习的同时,可以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的会计人才,促进本单位财务制度的制定。建立本单位财务制度有助于增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规范本单位的会计核算;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目标的实现。

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突破,为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促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适应时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我国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各级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单位内部进行新会计准则的统一培训,提高本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契机,建立本单位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方法,提高本单位资产管理、预算控制和绩效评价水平。(作者单位:青岛市公路管理局莱西分局)

参考文献

篇(5)

事业单位其本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服务性,最早我国是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虽然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上开展的很顺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面临的经济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原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适应现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年出台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国在2013年1月1日开始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且在各事业单位加大其实施性,这对其管理及加大内控控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基本框架还沿用以前的会计准则,但是对绝大部分的条款都进行重新修订了。这当中就包括会计假设、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规定以及核算基础等等。跟旧的会计准则比较起来,新开始落实的会计准则的修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类,首先是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目标进行确定,需要反映受托责任,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决策有效。其次是对于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进行强化。最后确保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通过财务部门落实在相关规定制度当中。

二、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内部控制中的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内部普遍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发展,而我国高校却一直使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样在内部控制上难免就会出现明显的漏洞,出现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等现象。根据对我国职业院校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和实际的调研中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职业类院校和企业相比较,其内控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因为职业类院校在具体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过程当中,根本就没有去实施内部控制,就是要求去实施内控制度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其内控相当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严重缺乏部门预算、固定资产的政府采购流程、集中支付和核算等等重点项目都没有相对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在具体业务过程中没有办法去内控,只是对该需要的物品进行直接采购和购买,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作弊现象,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上就显的无凭无据。

其次,我国职业类院校严重缺乏内部审计控制和外部监管机制,我国比较综合的职业类院校大部分都属于公办,由于公办职业院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的补助,是我国公民所缴纳的税收为依据,职业院校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综合性,应该取之于民,服务于民,那么我国人民就应该对其资质的支出要有一定的知情权,但是根据我国现实状况,高职院校的资金使用信息情况透明度不高。同时,虽然我国职业院校在内部机构组织方面,设置纪检和监察审计部门,但是由于机制和准则的缺陷,使这些部门没有独立性,领导层也不是特别重视其内部审计和监控,更多关注教学和学生生源身上,还在考核上,审计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考核也是由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来评价和考核,这样就会使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多一些顾忌,难以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最终造成他们只是一个摆设。

最后,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要求不够明确。其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制度主要把职业类院校在进行业务时,只能把资金的动向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没有企业那样严格,最终造成了会计信息不够准确,这样其真实性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整体水平,由此不难看出,如果职业院校的内部控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内部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真实性以及可比性将会大打折扣。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解决对策

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由于新制度在核算基础,科目设置和报表设置上都有了大幅的修改,在原制度下建立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财政改革。因此,职业类院校应当根据自身财务核算状况,以新制度为基础,重新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其中包括会计核算实施办法和会计核算操作手册。实施办法可以分为总则、基本职责、会计核算规则、会计监督和附则五个部分。总则部分说明该办法的适用范围和编制依据;基本职责部分说明职业院校财务部门的具体职责;会计核算规则部分用来说明会计核算的核算基础、记账货币、会计分期以及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年终结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的要求;附则部分各职业院校依据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附加说明。

其次,优化职业院校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职业院校若想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管理监督体制是必要条件。但如今职业院校将要面对一大课题,即为改变并完善内部的监督管理制度,并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比如职业院校的监管部门由于直接受单位领导层管理,其他职能部门不得干预和约束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其有权直接向单位领导层反应相关的工作情况,以保证监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还有为了确保财政监管能发挥其制度性作用,各事业单位需对各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建立全面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并以此为依托。同时,在监督管理工作中若有违章乱纪的行为,相关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调查和严厉的处分,情节严重的,需公示其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以此来加强监督管理体制的法律严肃性,强化并保障制度的执行力;最后,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监督管理网络,并于各部门实施,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以保证财政工作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篇(6)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及现状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特点

2013 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这一规定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历史,同时反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任何固定资产,不管是不是事业单位的,都必然会发生价值损耗。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大楼及设施等的翻修重建说明其固定资产仍存在着服务能力的降低和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相对于流动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损耗是逐步进行的。这是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特征。对“计提折旧”的完整理解应是:计量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程度,并据以提取固定资产补偿基金。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现状

从以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特点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作为其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更加能反映固有资产运作过程中的耗用和补偿情况,成本核算更加明晰。新《准则》明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

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只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用具装具计提折旧,当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文物和陈列品因为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虽然能够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反映其价值,但由于不能使用所以其使用价值并没有通过耗用而逐步降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属性被分割开,因此,不需计提折旧;图书档案因为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里价值降低极少,所以也不需计提折旧;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动植物作为生物性资产,实际上在科研和高校类事业单位中实验消耗量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动植物单位价值不菲,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果对于这类动植物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将不能全面体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初衷。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不考虑残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残值收入一般相对于其原始价值来说所占比例很小,即使企业中也不过3%-5%,并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主要“盈利”,但是积少成多也会是一笔金额较大的收入,如果对这一部分金额不进行登记、计量,可能会是某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中饱私囊提前报废固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有些需要使用残值作为计算应计折旧基础的计算依据,如果不计算残值,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将受很大程度限制。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过于单一

新《准则》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所以每个期间计提折旧的金额是相等的。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延伸和补充。这两种方法强调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短或工作量的大小,完全符合事业单位的社会公益性这一特征,也符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享受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的实际情况。近些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逐渐增多,这些单位虽然具有事业单位的形态,但是本身却和企业性质十分相似,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这部分事业单位应该选择更为灵活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三、新《准则》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规则的完善

(一)事业单位动植物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

针对使用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且其价值符合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科研院所应该纳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范围。通过预算管理、制定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对于价值大的动植物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设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名称、原值、可使用年限、折旧方法、已计提折旧金额等进行登记,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突出重点,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固定资产应折旧金额中应减去残值

事业单位的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家具装具已不能再继续使用,没有使用价值,将其分解后变卖铜、铁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入。这一行为并不违背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反而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节约资源,避免出现一些可能出现的经济犯罪问题。所以当会计期满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残值应当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中应增加年数总和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 固定资产”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从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我们也能看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消耗及补偿过程,没有体现在费用的金额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既然也需记录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那么可以依据它与企业性质的相似性选用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的使用既能解决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关注,也能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兼具企业的特点,前期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多,后期占用的少。尤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腐蚀性大、损耗快的专业设备年数总和法更加适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达50%甚至更高,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的规定阻碍了会计核算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新《准则》的实施使这一缺失环节得到弥补。随着新《准则》逐步走向正轨,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中出现的不足,我们应该注意及时修改,通过日常会计核算的完善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落到实处。

篇(7)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概述

(一)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决定经济主体的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两种会计核算基础:一种是收付是限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指按照本期所实际收付的现金或款项来确定本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主要强调“现实性”,即不论款项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只要是实际发生的都做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入账。而权责发生制则是对一个会计期间的应当发生的各种收入和费用作为核算标准,权责发生制主要强调“期间性”,即无论款项是否发生,只要是属于本期的账务往来都必须计入本期的会计核算中。

(二)收付实现制的弊端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国家集中支付制度、采购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收付实现制在我国事业单位核算中所表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

1.收付实现制在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下的弊端

在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资金集中支付之后,收付实现制的采用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首先,以往事业单位的各项运作资金都是通过财政拨款,主要是货币资金。而国家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之后,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划拨不再是货币现金,而是反应为收入的增加和费用或非货币性资金的增加,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反映出资金的流向变化。其次,事业单位在进行材料采购时,需要确定何时进行资产的确认入账。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下,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发生款项时的单据作为入账核算的依据,如果出现跨年采购,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不可能被完整地记录在事业单位的会计账簿中。

2.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固定资产状况

事业单位在收付实现制下对于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不能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最终使得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虽然目前事业单位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固定资产耗费的进行一定补偿的“备用金”。但是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给某些妄图谋取私利之人提供了可趁之机。另外,收付实现制的实际核算方法,使得一些已经归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反映在账面上,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困扰。

3.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报表信息不全

目前,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状况和运作效率不能得到完整地反映。另外,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同时还要编制收入支出表,单位内部收支状况出现重复列支。而且,由于对于资产、负债的核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由这些会计信息所整合而成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依据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我国事业单位未来会计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混乱的现象,规范事业单位核算基础,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权责发生制相比较收付实现制拥有更多优点,也更适应未来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对于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

(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收付实现制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信息,不管是对于固定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等的核算都限于其核算方法的缺陷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实行权责发生制则可以有效避免这类问题,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权责发生不仅可以解决跨期收支不清的问题,还可以全面及时地记录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费用支出等,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以及未来财务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能够更好地反映政府的财政信息

政府的财政报告是政府财政状况真实的反映,但是政府的财政信息缺乏透明性一直是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随着我国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如何提高政府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财政透明度成为了政府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为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信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反应出政府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避免政府将相关的运营成本转移。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财政信息的真实度,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财政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三)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

篇(8)

一、新旧财务准则、财务制度主要变化

总括新旧《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二)建立了“费用”要素

考虑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采用收付实现制,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非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为增强准则统驭性,新准则将旧准则中的“支出”要素修改为“支出或费用”。

(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认与后续计量的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原规则固定资产标准明显偏低,新规则将普通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由单价5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新准则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新制度创新设计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基建及财政投入的核算

新规则、准则在资产构成中增加了“在建工程”项目,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

二、部分经济业务的思考

(一)新会计制度对资产损溢的会计处理

1.“待处置资产损溢”只核算存货、固定资产盘亏,而盘盈并不通过该科目核算。即当存货、固定资产盘亏时,应先转入待处理资产: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存货―材料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累计折旧;贷:固定资产。经批准予以处理时,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当存货、固定资产盘盈时,则借:存货―材料;贷:其他收入;借: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待处置资产损溢”应该既包括“损”也包括“溢”。 新《会计制度》增设的“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的是待处置的财产价值和损溢,处置的财产既然包括盘亏,那也应该包括盘盈,因为只要清查财产时发现账实不符(不论是盘盈或是盘亏) ,就应该先对账面数字进行调整, 然后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即存货盘盈时 借:存货―材料(产成品);贷:待处置资产损溢―材料(产成品)。

查明原因经批准作相应会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可借:待处置资产损溢―材料(产成品) ;贷:其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时,借:固定资产;贷:待处直资产损溢―固定资产,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借:待处直资产损溢―固定资产;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待处置资产损溢”只核算存货、固定资产盘亏而库存现金的余缺并不通过该科目核算。“待处置资产损溢”中的资产应该既包括存货、固定资产,也包括库存现金。即货币资金盘盈时借:库存现金;贷: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溢余。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作借:处置资产损溢―现金溢余;贷:其他收入。货币资金盘亏时,借: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短缺;贷:库存现金,待查明原因作相应账务处理,如无法查明原因,经批准,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现金短缺。

篇(9)

目前,事业单位逐渐朝着企业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自身也开始不断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意义,财务管理改革成为企业的主旋律,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改革过程缺乏统计性,缺少监督,因此整个过程中缺点明显,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新的《准则》出台后,企业如何解读新的准则,就成为决定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新《准则》中体现的优势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主要问题在于会计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挥存在偏差,制度不够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也较为简单。另外在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具体的优势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会计报表体系

旧《准则》中,关于企业报表的制定并未给出具体的规定,导致的问题就是不同企业的报表差异较大,很多报表很难正确的显示资产特征。新的会计准则在这一基础上采用了固定的表格,并要求每个单位必须定期进行负债表和相关费用表的建立,并给出了适当的策略,从而帮助企业正确的收集和反映自身的资产使用状况。

(二)新准则的目的性较强

新准则的出台从事业单位的现行管理制度出发,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我国会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会计法为基本准则,提出了更科学、更准确的会计信息,并且加强了对会计行业的监督。政府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资金流动和去向得到了更好的把握。

(三)完善预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经济市场是快速变化的,会计核算也应与时俱进。旧的准则对于变化因素的考虑不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劣势就逐渐体现出来。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事业单位必须对资金流动状况进行把握,并且及时的进行公布,并且公布的对象较为全面。

二、新《准则》中具体规定的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对财务报告的作用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税收上将原有的事业成果和经营成果,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的准则优势还体现在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财务报表制度对原有的资金管理进行强化,并且增添了诸多的新项目,包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收入及支出的转变与作用分析

在收入方面,新《准则》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转变。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事业经费代替了政府拨款这项进步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走向更加明确,也使得社会保障和住房改革也作为收入出现,很好的规避了资金的重复支出。

三、新《准则》未来发展趋势

新《准则》已经在各大事业单位得以推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当然其实现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保证收益群体的基础上,如何查找原因,逐步促进会计新准则的实现,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计量属性的单一性将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的推出,计量属性更加丰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计量属性较为单一。新的会计制度则不同,出现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以及重置成本等,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新的会计准则弱化二者之间的差距。多元化的计量体系是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提供基础。

(二)资产的定义将进一步拓宽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完善的基础在于资产的正确分析。而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正是从原有的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出发,使得资产的定义更加广泛,未来这一范围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我国资源具有多元性特征,事业单位的很多资产是无法只应用有型资产进行阐述的。因此,未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也随着更改。

四、结束语

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新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资产流动方向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在新的会计准则指导下,资产的货币计量得以弱化,但是事业单位对于新的会计准则的影响认识不深,因此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解读新的会计准则,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进行调整,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转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要积极适应新转变,更好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挑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核算目标更加明确、财务报表及会计工作协调性更高、会计分工更加明确。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的事业单位会计面临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会计核算目标要求更高

会计准则要为适应单位内外发展环境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发展状况等相关会计信息,对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真实体现,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作出决策。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目标的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增加形势相适应,对会计工作不仅要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也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要求。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兼顾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和转变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事业单位原有会计准则中,仅仅规定经营性收支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对于部分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其引入对于事业单位决策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推动性,特别是提高了会计管理工作水平,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直接决定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引入某些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且也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充分的前提下,留等财政部进一步明确。

(三)会计工作协调性要求更高

和原有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会计报表协调性的要求相比,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以及财务报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在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工作必须要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且,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转变

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诸多挑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特别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收付实现制更加明确,事业单位必须要更加重视现金支付工作,必须要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会计财务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和应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流程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更加注重债务统计管理工作,全面准则掌握事业单位债务状况,使单位管理者更加重视债务,更好避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准确的信息,及时做好事业单位发展规划。

(二)完善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编制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业务环节同样会产生现金流。现金流是否明确,是否准确,这些无疑都影响到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在传统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对现金流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在月末、季末乃至年末的现金流量汇总后,总现金流量与实际现金流量差距较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不高直接体现。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现金管理方面,要求现金记录汇总必须与实际收入相符。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各个事业单位必须要积极做好现金流量表编制工作,通过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为单位筹资、融资、投资提供依据,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现金情况更好掌握,不断提高单位资金利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结合财务报表格式,把财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对现金流量进行细化明确,强化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传统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单一,会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整体水平。单位也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支持会计人员通过进修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事业单位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作者:林迎秋 单位:济宁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法律宣传的内容 下一篇: 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