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学习的好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6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很多教学研究资料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好坏,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80%。而在信心、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成才。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形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很多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比较关注,而对学生的听讲情况却关注较少。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问题时,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根本不关注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重视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随口应付一下。这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会获得学习上的收获,长此以往,也会使他们逐渐形成不善于听讲的不良习惯,并且对教学的整个实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对应有的课堂纪律要加以强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坐姿和发言习惯。同时还要适当提醒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通过教师的指点,来使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规范,进而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让学生养成学认真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份好的学生作业,需要有整洁的卷面和工整的字迹。特别要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学生在计算时,要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后,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会时常对一些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的学生表示赞扬,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地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所以,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让学生养成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的问题。课堂上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老师还没将问题说完时,有些热衷于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若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若问题稍有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扰乱了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处于浅层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2)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要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以便我们对教学加以调整。(3)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和取舍信息,能够认真思考问题。新课程教材和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学习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让学生具备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立足于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不但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惊奇。
四、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课前准备。学校要求学生在听到预备铃声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快步子走进教室;迅速到座位上把学习用品轻放在桌子上指定的位置;端坐身体,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等候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坚持加强训练,让学生一上课就能投入学习。
五、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最基本途径,通过传授和接受来实现。实现新知识的真正接受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堂学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讲,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听课时积极思考,要边听边想并做好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先举手且声音洪亮;仔细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六、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初始环节,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记下学习的难点、重点和不懂的地方,这样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记忆,要求学生当天的课当天复习;先全面复习再重点复习;遇到难题时反复复习。复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
七、让学生养成检查和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作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减轻过重的学习担负并非不布置作业。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应让学生做到: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作业,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不拖拉不抄袭;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作业前看清题目要求,复习相关知识,作业后认真检查;作业本发下后自觉及时订正答错题目。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成才。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借签前人的研究,结合同仁们的工作经验,我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归纳:
一、提前预习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能够复习巩固或补习有关的旧知识、旧概念,找出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和疑难点。在听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听,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易集中,听讲效果会更好。那么预习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同时预习一定要注意自己心中有数,什么是懂了的,什么是不懂的,什么是是似而非的,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效果要更好。
(2)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专心听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优秀教师能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课中一方面学习知识,一方面学习思维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仔细听讲,又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务必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当堂内容当堂理解。在听课中,还要将自己对新课内容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内容比较,将老师讲的重难点,独特的思维方法,听课的心得体会等恰当记录,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理解上的错误。要抓住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
三、及时复习
完整的看一遍教材,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大脑中接受的是相对单一的知识点,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会感到头脑里装了很多东西,很多很乱。所以在考前我们应该将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教材看一遍。这样我们能够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知识的提取。
讲究方法,适当做题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有时我们常会感到一种本来十分灵验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不再灵验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地改变方法,以不断提高复习的效率。当然复习时适当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可心选做不同类型的题目,在练习中使知识点得到了巩固,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还要调整心态,考前虚心考时自信。要有虚心的心态,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确的知识点,还有没完全掌握的技能方法,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深入钻研,仔细琢磨。而在考试时同学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放松自己,以必胜的信心,坦然面对考试。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将一些期末的练习题当作正式的期末考试,利用它们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从而使自己在走进正式考场时能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四、仔细审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5-01
学习方法是促进有效学习的一些手段、措施,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学阶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小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
1、情绪困扰。
我们知道,愉悦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融洽,父母关系紧张,都会给学生造成情绪困扰,使他们产生委屈、焦虑、烦恼、易怒等不良情绪,受这些不良情绪影响,这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下降,甚至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受到干扰,从而学习效率下降。
2、缺乏毅力,不能坚持。
由于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好的习惯需要坚持三个月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而儿童的思想容易受同伴的影响,易变,易反复,因此许多儿童在掌握学习方法时不能持之以恒。
3、没有正确安排复习的时间和次数。
要是等到学习过后—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才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的遗忘量就大,要花大量时间才能重新记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制作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即使上课听懂了,如果不重视复习,到考试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另外,还必须遵守“间隔复习”的原则。一般说来,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的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
有关研究表明,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据此,心理学家肯定了“过瘦学习”的必要性。
二、教育技巧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分析能力.大部分小学生不能自发地总结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授。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预习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并给他提出几个小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让他自己思考,第二天上课时多留心,而不要马上给他讲解,这样就克服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可为孩子设定一定的题目,让孩子带着问题预习,并且提醒孩子把难点标出来。
2、上课时认真听讲。
听讲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对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敢于请教老师。对老师强调的地方或者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作出标记,课后对这些知识点重点复习。
3、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
做作业之前,先复习相关的知识。做作业时要先看清题目,分析解题方法之后再动手答题。书写工整,在正确的基础上追求速度,不能一味求快而降低正确率。做完之后,主动细致地检查一遍,对答错的题目予以纠正并分析答错的原因。
4、及时复习,间隔复习。
复习要及时,持之以恒,要赶在遗忘之前复习。每天晚上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复习,确认掌握。每单元学完之后要全面复习,找出难点和掌握得不够牢固的地方,辅之以重点练习。比如,每天放学回到家后,让孩子吃些水果点心、简单擦洗之后,和孩子谈谈当天学习的知识,让他讲讲都学了些什么,也就是让孩子使用回忆的方法,将当天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一遍。如果孩子有想不起来的地方,在结束后提醒他去看课本。
5、考试时要仔细审题,认真答题。
做题时要掌握先易后难的规律,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不要在难题上费时太多。做完以后不要急着交卷,更先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误或者遗漏的地方。考试过后,思考出错的原因,补习相应的知识。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这五个环节构成学校学习的完整过程。如果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一、教学方法是关键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
(二)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提高自身素养很重要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符号过于抽象,很多学生都曾经表示出“看到符号就失去学习兴趣”的意思,但是使用符号表达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必须做的事,如何使符号教学更有效果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文中所提到的符号包括字母与数字,也包括数学中涉及的公式等.
[?] 数学符号的界定
数学语言以数学符号为基础,若想解决数学符号的定义,就必须先了解何为数学语言. 一直以来,对于数学语言的诠释都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就数学的功能方面来考虑,数学语言将符号与公式、文字组织在一起,对客观事物数量与事物变化进行描述;从语言交流的方面来考虑,数学语言可以满足人们表达数学与交流数学的需求;站在个体层面来看,数学语言表达的是个体接受、整理、传达数学信息的过程. 不同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均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达出数学抽象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符号特点. 据此,再参考符号的一般定义,可以给出数学符号的概念,即数学符号为数学科学里面用以表达定义、性质、计算、关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直接、简明了解客观事物普遍规律的表达形式. 对数学符号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果按照符号具有的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基本元素符号(如1、2、a、b等)、数学关系符号(如≤、≈、∈等)、计算功能符号(如+、-、sin、log等)及数学辅助符号(如括号、阶乘等).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数学符号,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符号不属于文字与图形系统,是数学科学中描述数量、结构、过程的独特符号系统;第二,数学符号具有不同类别;第三,理解掌握数学符号包括三个层次,即识别符号、分析语义、构建意义.
[?] 数学符号学困成因
(一)学习过程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符号时存在一些态度与方法的问题,如预习欠认真、接受态度应付、没有形成主动查找资料的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 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因为听不懂一两个问题而放弃符号学习,在课下时间又缺乏及时的复习巩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学习链无法有效衔接,难以做到符号知识的系统连贯. 艾缤浩斯曲线是为大众所熟知的表达遗忘发展规律的方法,它显示:遗忘的过程有一定特点,初期易忘,时间长不易忘,但遗憾的是,由于方法不当,对当天学习的符号能够做到及时巩固复习的学生只占少数,很多学生或者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是因为师生交流不够,视预习为畏途,视复习为累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
(二)数学符号本身的问题
数学符号数量众多,而且即使是同一个符号,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A∪B”同“A∩B”这两个数学符号分别代表了集合的并、交运算,这只是在集合中的意义,到了概率部分知识时,却分别代表了两个事件的和与交;又如,平行四边形的符号?用到算法框图里面的时候,表示的却是输入与输出功能;再如,“=”这个符号既能够表示数量之间的对待关系,也可以用来当作算法赋值中的语句符号.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方法,则很难把握不同数学情境下的符号意义,或者是看到某个符号时无法快速辨别出符号“语境”,造成语义的混淆. 再者,学习数学符号时,还会出现与上面一号多义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多号一义,这也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如a・b=|a||b|cosθ同a・b=x1x2+y1y2所表示的都是两向量内积,因为所学公式符号的增加,学生难免会对这些公式符号记忆混乱,因而无法灵活运用,尤其a・b=x1x2+y1y2这个符号还容易同与之相近的两向量共线条件公式发生混淆.
(三)学生思维方式没有转变到符号思维中来
现在高中数学教学针对的目标仍然是高考,这给符号教学提出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将所有的数学符号更加灵活地根植于头脑之中,能够随时以之为手段解决任意相关题目,可以说,学生能否真正记清一个符号,是否能够运用符号实现科学证明、推理、运算,所衡量出的正是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 教师如果方法不当,学生自然无从知晓数学符号源自何处、因何而设,头脑中的思维还处在朦胧阶段,是无法适应高中数学繁复多样变化的.
[?] 有效教学措施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
在使学生增强数学符号概念认识与使用意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符号使用、加工方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符号学习目标清单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措施:此符号含义为何?我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该符号的概念?此符号同此前学过的符号有关系吗?我对这个符号的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符号在具体运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该符号运用的普遍规律是什么等等.
(二)注意师生间的符号交流
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们能够发现,学生在记忆并理解数学符号上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出现于理解建构符号的最初阶段,这时因为学生没能及时发现自身错误,没能针对错误进行思考,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采取补救办法. 实际上,在理解符号的前期,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韦果斯金的社会架构思路:让数学知识通过师生交流来共同体验,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普通知识有效,对于符号教学同样有效,可以使学生同数学符号间建立融洽的交流关系.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可以引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教师对于数学符号知识的理解把握,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启发,帮助学生个体主动追寻符号的奥义与真谛. 而师生间的交流贯穿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用来得到学生学习符号知识的效果反馈,以便让教师针对学生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习惯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符号存在困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符号加工方法,第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符号语言使用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提炼加工符号,让学生正确领会不同符号所表现出的价值内涵及其纵向、横向关系,让符号同学生既有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养成其碰到符号便能做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接触到全新的符号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达这样的思考方式:该符号同此前我们接触过的什么知识存在联系,同那部分知识又有哪些区别等,诸如此类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符号意义.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尝试用不同符号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用同一个符号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学生达成数学学科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几种数学语言相互转化思维以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用来促进学生把握各种符号的逻辑关系. 比如很多高中生依然会对平面内的点与平面内的直线两个概念发生混淆,造成理解上的逻辑混乱,此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如下启发引导手段:
教师:在代数里面,集合同集合,或者元素同集合间以哪种符号表示?
学生:各集合间用?,?来表示,集合同元素间用∈来表示.
教师:在几何里面,我们可以将点看做是元素,将直线、平面都看做是集合,如此一来,则平面内的点与平面内的直线两个概念分别用符号怎么表示?
1、上课前先预习一两次,上课时认真思考问题,晚上睡觉前回顾当天所学内容。
2、主要复习内容:生字词抄.听写;课文每段段意;熟悉课文内容。课后最好做多点练习。
3、考试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好该背的内容。保证基础部分不能丢分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6-0031-02
血液分析仪广泛用于血站系统的全血、成分血的分类计数及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检测。由于试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方法、检验人员素质的不同。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因此,做好室内质控非常必要。笔者就如何做好血小板的质量控制做了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MEK-5108K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全血质控物;合格的血液样本,机采血小板。
1.2方法
常规条件下已知值质控物变异(RCV)的测定,在常规(室温环境、仪器运行正常、现有工作人员按SOP操作)条件下,将质控全血放在常规检测样本中(无偿血小板献血者随来随做.抽检的血小板每月1次),每天1次进行2O次检测,求出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日常操作中,质控科负责人可以在未通知操作人员的条件下,将已知质控物,插入样本检测中,让操作者检验并报告结果,以此监控常规操作。
1.3建立质控图
根据RCV的 和S做质控框架图,第21次的数据值依次点入即可。质控框架图具体制作,将测得质控物的值输入计算机用excel制作。
2 结果
1、说服教育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在说服的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方法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他们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自律。所以我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说服,如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们说其中体会到的道理;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进行讨论评论;我还在网上下载一些励志的或者有感染力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性不同,对于道德的认知也不同,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独特性,对于有些孩子,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达不到同龄孩子的正常范围,对他的要求和教育方式就要特殊对待,如我班一年级的孩子,今天上课时说话了,语文老师让他站了一会。课后我问他:“以后上课还说话吗?”他说:“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啊?”“因为我说话老师会让我站着。”我听了哭笑不得,在他的意识里只是因为会有惩罚才不去做这件事情,并没有从根本的原因去考虑,之后我平静的问他:“如果你在听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的时候,有人在你旁边说话,打扰到你,你没有办法专心听故事,你觉得会怎样?”“我会觉得有点生气,他吵到我了。”“对,那个人打扰你听故事了,他做得不对,对人没有礼貌。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上课说话,会不会打扰到其他同学呢?”他想了一下,答道“会。”“是啊,因为你上课说话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影响老师讲课,而且自己也会学不到知识,这么多的坏处,所以以后不要这样做了。老师让你站起来只是为了提醒你,上课要专心听讲,知道吗?”孩子点了点头,并说道:‘“以后我上课不说话了,因为自己学不到知识也会影响别人。”我想,他明白这个道理了。
2、反复实践道德行为
人们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复的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性,完善和稳定道德品质,以便在以后指导其行为。拿一些小事来说,教师如果常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学生养成习惯了,即使是没有教师的带领,他们见到这些事情也会自觉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反复的实践。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从开学第一天我就强调,老师和值日生打扫卫生非常的辛苦,所以同学们尽量不要往地上丢垃圾,地上有纸了,下课就捡一捡扔到垃圾筒里。我连续说了几天后,我就没有继续像开始时那样强调了,但是明显看到,教室是卫生保持得不错,虽然同学们不太会主动捡纸,但是扔纸的不多了,这时,他们已经有自觉性了,并且初步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了。
3、家校结合
自2002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其中包括: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 8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 90号)等。
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首先是对国家相关助学政策的实施情况的贯彻,国家的相关助学的政策法规很大程度上照顾了广大学生实际需求并解决了学生一定的实际困难。因此,做好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工作,能够让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相关政策出台的意义。
二、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发展
“助学金”,顾名思义,是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并非是一种面向广大家庭条件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奖励方式。在当今高校中存在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把助学金的含义扭曲了:学生只注重“金”,而忽略了助学金的真正着眼点在于“助”;也有一些学校“冠冕堂皇”的将助学金与学习成绩联系起来,将助学金变成奖学金,奖励给学习好的学生。以致于使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但学习成绩不突出,真正需要这笔钱来解决实际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这个来自老师、学校和国家的帮助。
三、辅助学生完成学业
国家助学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一份温暖的关心和关怀,更有千万学子们心灵的慰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传递一份爱心。同时,助学金也为学生父母减轻了负担,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让大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并能让学生全心投入学习之中。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高标准要求自己,妥善处理学习和业余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努力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同时助学金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激励贫困生勤奋学习。可以说助学金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有效促进公平的好政策,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帮助,也让关爱的阳光播撒菁菁的校园。
四、检验辅导员工作质量
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落实,给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创造了更好完成学业的条件,但同时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在国家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条件不好界定;(2)学生对国家助学金的心理依赖日趋严重;(3)学生诚信品质、感恩心理下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63-01
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而是应该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有效地合作交流等,让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启发引导下掌握数学学习的高效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理论知识定理的讲述与传授,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教师教学的创新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好方法,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一、激发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自身积极性的调动。而教师与家长必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小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数学这门学科,才能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不再畏惧数学这门学科。其中趣味性的故事性的激发是小学生兴趣调动的好方法。小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奇特性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入孙悟空分饼的趣味小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悟空化缘得到一张饼,唐僧让悟空平分,但是八戒说自己肚皮大所以吃得多,一块饼不够。悟空听他这么说就把这块饼分成八块,给八戒两块。八戒十分开心。而悟空却笑话八戒是个呆子。借助这样的小故事思考分数的问题,八戒究竟有没有多吃饼就会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也在问题分析与探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实现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单一的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故事中,能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多变,做好数学问题的解答
小学数学的学习以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指导,实现学生举一反三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解答1+2+3+4……+10这道题时,可以提示小学生使用简便算法,有的小学生可能会抓紧r间去计算,而有的小学生则会思考怎么做更简便些,接着就提示小学生1+10,2+9……有的小学生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小学生也能更加灵活地解答。然后将这道题进行灵活调整,让小学生计算1到100的和,有了之前的启发,小学生也能很快使用之前的方法解出这道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引入类比思想,让小学生利用该方法去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找到两个问题的相似性,从而将已知的数学对象特点及规律等转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解题也更加灵活,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也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其使用类比等数学思想,灵活地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掌握并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实现一种数学形式向另一种数学形式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三、养成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因此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数学学习提升不可缺少的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具有爱玩的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地引导,通过数学兴趣的激发、数学解题技巧的讲解把握,让他们能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个男孩特别讨厌学习数学,在做题和做作业时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访才知道,这个男孩在家里做数学作业时都是妈妈指导帮助,其形成了数学解答的依赖性,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试着引导他独立思考,并鼓励他、肯定他的表现,让他逐渐养成自主解题、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数学学习效率提升了,其数学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在小学阶段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自觉运用到后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好习惯的养成也让小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在遇到数学问题时能按照数学解题思路由浅入深地思考,在小学合作探讨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化,解答数学问题。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打基础的阶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养成好的习惯,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并且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就是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正确体现。只有做好小学阶段学习方法的优化,才能奠定后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及自身成长来说意义重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存在学习方法不明确的情况,因此对于其潜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才能让数学学习更高效,更富趣味性,实实在在地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