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篇(1)

文 张磊

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

构建分级管理、高效运行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2010年初,为强化对海外风险的监控,构建“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格局,中土集团了《海外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了海外风险防范的组织架构,初步形成海外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第 道防线:海外风险防范领导小组,负责对海外重大风险预警的相关应对措施进行集体决策。第二道防线: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负责对海外风险预警信息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对海外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监控。第三道防线:各海外经营机构。办法中明确规定各海外经营机构是预警层面的基本单元,是预警信息的第一报告单位,其行政领导是海外风险防范的第责任人。

2011年,中土集团《关于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风险管控体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集团总部设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海外风险监控办公室的基础上,改组设立风险内控管理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及日常工作。各海外事业部设置风险管控专职岗位,由专人负责收集汇总海外市场、海外项目风险信息,分析并撰写海外市场风险管理报告。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面防范、重点控制”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夯实持续监控、定期检查的风险管控规章制度。2011年,相继了《重大风险事件分析报告制度》和《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方案》,明确要求各海外事业部谨慎选择海外经营的国家和地区,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不进入外交部、商务部等明令警示的海外市场和行业领域,不进入不能形成有效监控的海外市场,不进入在一定时期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海外市场。

对于经识别认定的重大风险,由风险内控办公室牵头,组织海外经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方案,并细化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总法律顾问、企业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提出规避法律风险的建议措施。

2013年,中土集团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该文件强化了总部各部门、各经营单位各类风险相关信息收报力度,包括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动态和风险案例分析,境外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要定期扫描、备份重要文档资料,并适时带回国内交由主管事业部保存、备案。

在规章制度的落实方面,中土集团每年组织一次对重点海外市场的内控与风险管理专项检查,对重点市场的重大、重要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调整和改进建议。

推进多层次、无缝隙的风险管控报告机制。一是各海外经营单位定期(每季度)对所管辖市场的宏观系统性风险与微观经营性风险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报送的内容须包括风险预警信息、风险案例、风险管理工作动态等内容。

二是风险内控办公室定期(每半年)召开一次海外风险预警信息专题会议,分析海外经营各类风险的潜在因素,研究海外经营各类风险预警的应对措施。

三是对于重大风险事件,在风险爆发的24小时内,海外项目负责人将第一时间向驻外机构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进行工作汇报。在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各经营单位按要求向总部风险内控办公室提交专项报告。

四是对于紧急风险事故,各单位需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风险预警并按程序提交上报。突况报告可以采用口头报告、电话沟通、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五是对于海外特定市场不便于评估的特定风险,海外经营单位可聘请专业风险测评机构运用定量化的测评方法进行专项风险评估,评估结果直接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完善海外风险管控的远程信息平台。自2012年成立信息化管理部以来,中土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风险信息系统的建设以集团公司总部办公自动化平台为依托,逐步满足集团公司整体和跨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综合要求。尤其是对于海外经营单位,将各海外市场.海外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纳入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平台,可通过信息集成的方式实现海外风险信息的高效综合管理。

另外,中土集团搭建了内控与风险管理。。群、微信群等,做到国内国外各层级风险信息的随时沟通和资料共享,较好地避免了国内外时差和通讯联系不便等不利因素。

相关体会

全面风险制度建设是防范海外经营风险的根本举措。根据多年国际工程管理的经验,海外经营的市场风险,要依靠健全风险预警、风险防控的各项管理程序来防范。特别是作为总承包商,要通过对企业在各海外市场经营得失的分析,逐步形成各市场海外经营风险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新开发的海外市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情报分析和风险分析,谨慎考察项目所在国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最终形成该市场是否是一个值得进入的“好市场”的科学评价。

加强前期商务运作能力是预防海外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从事海外经营的企业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项目信息收集、筛选系统,与各目标市场驻外使馆、所在国政府、当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按照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资金渠道、项目商务条件、技术标准等不同层次进行逐级筛选,以保证项目立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项目投标阶段,总部职能部门要对不同海外市场、不同规模的海外项目进行分级管理,灵活采取多种报价策略,有效平衡合理报价与报价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确保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

选择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工程可以有效化解海外经营风险。当下的国际工程市场,如果一个总承包项目,其所在国经营环境复杂、项目实施难度大、项目规模超过单一承包商的承建能力或需要承包商为项目融资时,为规避或分散风险,承包商往往会与其他工程公司、金融机构等组建成联合体,共同承揽实施该项目。

实践证明,联合体方式承揽国际大型工程项目,由于联合体内各成员所处的环境不同,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优势,能够促使大型项目的潜在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和降低。如与当地公司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外汇风险、治安风险等;与国际知名大企业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商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可以部分规避或转移金融风险等。

海外项目风险防范需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要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制订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对海外大型项目的合同管理,各海外经营机构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合同要件研究,结合海外市场实际状况,组织技术、商务、财务、法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对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条、逐款的仔细审核,识别对外合同中的潜在风险,并抓住源头,防患于未然。承包商要尽可能争取对自身有利的合同条款,企业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中心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谈判工作,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法律意见。

篇(2)

在国家倡导“大经贸”政策和“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央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有利政策指引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海外营业额和利润额的逐年稳定增加及积累,海外施工企业在海外建筑市场及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海外经营风险也随海外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步增加,如何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是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海外公司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导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该不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或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

(二)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海外施工队伍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使海外施工队伍面临投标合同额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会使海外施工队伍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海外公司在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规划,会使海外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得到额外增加;信用风险会使海外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外部宣传费用及内部培训费用的额外投入;产品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新业务的开发及后续工程的承接,从而使海外企业不能有效控制业务开发成本;声誉风险会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会使海外施工队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影响海外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组织架构构建上的问题

海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海外公司总部机关及国外各办事处、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成。一般实行事业部制组织架构,也就是通常使用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按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地理位置划分片区,由海外公司总经理授权公司几个副总经理分管海外国家片区的海外工作;业务所在国设立海外业务国家经理,其工作受公司副总经理的指导;国家经理负责该国家所属各项目的资金调配、成本费用监控、工程业务开发、当地税务及业主联系等业务;在所在国设立项目经理,其负责该项目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实行起来,形式上解决了海外公司管理职能的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片区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区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区之间调拨机械设备及材料时,常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挠项目设备、材料资源的正常调配;有时还出现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直接调给其他片区项目,这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运费成本,还延误了调入设备及材料所在项目的施工任务的安排。调入项目在这些设备材料运到后,在验收设备及材料后,发现设备材料不适合项目正常使用时,会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该调拨材料及设备,并向上级机构重新申购新设备材料,或者再从其他项目调拨该设备材料;要么项目自身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备材料的维修等工作,这就给海外公司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及费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组织架构的合理构建是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衔接问题

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考核,因绩效管理是实现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因此绩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实施问题。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还有,大多数海外施工队伍由于绩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队伍施工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海外企业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的应对时机,使额外成本费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队伍管理层、施工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也多数是以项目前期的施工产值及利润指标为考核依据,该薪酬激励措施主要强调海外施工队伍当前短期利益指标相关联,而缺少对绩效考核中的长期利益指标相匹配;这种与长期发展相脱节的薪酬激励措施会影响激励效果,会减弱海外施工队伍应对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解决好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之间的衔接问题是海外施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经之路。由于海外规模经济及海外企业集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行,必然带来海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复杂,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结合更应该优化及富有弹性,以应对海外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

(三)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意识问题

在运营管理中,如何进行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应对经营风险是解决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精益生产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过追求“零库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项目风险及产品风险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准时生产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生产管理提前作好规划,使海外项目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海外施工队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可以减少项目风险、产品风险等内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施工进度及形象的提升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冲击。由于海外施工队伍长期依靠以前惯例的施工管理经验,对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海外施工时,多数海外项目经理部不能按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的理念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与管理,缺乏利用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海外施工队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

三、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过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变动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队伍自身内部的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海外施工队伍在施工管理中项目风险、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及声誉风险比较明显的项目中,通过海外施工自身内部的整合来应对项目自有风险带来的压力。

(2)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该整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合理且美 元及欧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项目,让二者施工队伍进行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国内分包队的设备资源、一线工人的技术资源有效填补海外自有施工队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的壮大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源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利用国内施工队伍的资源优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标准,发挥协作优势来创造海外工程效益,进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3)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当地币支付占主要位置且当地币对美元贬值趋势比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队剩余施工设备及技术人才不足的工程项目,二者施工队伍通过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队伍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地方关系,利用好当地相关资源为海外施工队伍规避风险创建良好的当地施工环境,来达到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四、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战略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要构建好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战略。施工队伍内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在海外施工构建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时,还需强化海外公司总部对各海外各片区办事处的统一管理,以便协调好各海外片区的资源共享,为海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海外细化各海外办事处和海外项目经理部的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尤其是海外办事处及项目对副职的设计应该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员,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员流动及人动造成岗位空缺及衔接不当而影响海外业务正常实施。

在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中,还应积极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应对海外经营风险。就多数海外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中人员结构还需完善,对海外人才开发及利用方面应实行协同开发战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养和外部尖端人才引进构成,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尽量以国外当地正式雇员为主、海外施工队伍自有人员及国内分包队伍的人员为辅构成,现场一线工人主要以当地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和良好的组织架构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僵化,使项目管理及人才充满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队伍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储备丰富的海外优秀人力资源。

(二)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

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需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针对海外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及长期在海外施工作业的特点,海外公司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利润指标等情况,合理安排海外职工休假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应对项目、产品风险中员工不稳定带来的管理费及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增加。1年中有3-4个月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能解海外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海外员工以更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职工长期疲劳作战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及创新动力下降的问题;海外公司还应在公司与项目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工作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机关人员官位思想的存在对项目操作风险的应对。二者的实施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的实施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创建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三)加强精益生产、准时生产与战略联盟的结合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外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时,应强化精益生产在海外自有施工队伍及国内外分包队伍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通过统一管理下的准时生产,使海外施工队伍整合发挥资源共享及协同作战优势,使海外企业应对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时发挥成本监控职能。通过海外自由施队伍与所在国当地分包队、国内分包队、外部材料供应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队伍可利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队伍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海外施工队伍与外部战略联盟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互补创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环境,进而提升海外施工队伍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海外施工队伍进行精益生产时更应加强与战略联盟的结合,因为精益生产倡导与用户关系时以用户至上为准则,与供应商关系时以合作为要件,主要强调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占用少的资源,通过以上海外施工队伍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实行海外施工队伍的弹性管理,为海外规避经营风险保障。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有效衔接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衔接得当,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的创新,使海外企业的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声誉风险及坏境风险等对海外施工队伍的冲击。而通过海外施工队伍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海外施工队伍能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冲击。海外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结合要实行有弹性的方法,其中,对组织的绩效考评要与海外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最好实行股票期权等薪酬长期激励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应对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

海外施工企业应对声誉风险、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时,还应强调不断进行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提升,来增强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海外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对海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长远贡献。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使海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海外品牌价值提升产生互动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员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关键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对海外工程施工进行优化管理,进而规避海外自由施工队伍自身实力不足所带来经营风险应对力不从心等问题,以上施工队伍的整合可以不断创造海外公司优良的品牌价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和提升,进而有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对策应对国外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但这些对策大多数都是以如何使我们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为条件提出来的.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出击的策略—即进行银行的海外经营至今却鲜有人提出。其实。我国人世后,国内的金融业要对外开放,外国的金融业也同样要对我国开放。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应该进行海外经营。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对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作了深人探讨。最后就我国银行在海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我国银行为何要进行海外经营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海外收益占其总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国的花旗银行最高年份1997年达到82 %,最低年份1979年为65%。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银行机构达到了1091家,美国的海外分行达到1000余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如新加坡在1985年银行海外分行就达到了42家,代表处16家;台湾地区1993年有l2家银行在海外设有62个分支机构;韩国80年代末海外分支机构也达到了130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在海外有大量资产,来自海外的利润占了全行利润的相当比例。而我国除了中国银行的海外经营尚可外,其余银行海外经营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国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况且,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多集中在为国内企业服务上,主要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和国外银行相比其经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进行海外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银行业的海外经营一般不受母国金融形势的直接影响,当母国银根紧缩时,总行依赖其国外分支机构提供资金,以海外业务支持国内业务;反之,当总行有资金盈余时,通过国外分支机构将一部分余额贷出去。以国内业务扶持海外业务。从而保证其总收益的不断增长,实现全球经营目标。

其次,我国进行海外经营可以加快与国外接轨的步伐。我国银行业的许多做法与国际惯例不一致,开展国际业务咬如国际结算、为国外客户办理存贷款等)时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效率,从而影响盈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国际业务必然越来越多,不进行海外经营的弊端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如果到海外经营就可以早日熟悉业内的国际惯例,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利润。

再次,由于竞争的加剧,目前世界银行业正朝全能银行的方向发展。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个人金融资产的36%是放在银行以应付不时之需,右则是放在基金作为未来的储备,所以银行管理的资金是越来越少,银行横向的扩张是必然的。我国1993年底以来实行银行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的《嗒证券法》则明确规定了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业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二尽管有学者建议管理层取消分业经营,但考虑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上进行修改还有待时日,但有关法律中并没有指出我国银行不能在海外进行证券业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的海外经营来回避有关法规,增加利润。事实上,中国银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机构正是通过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降低了经营风险,并增加了银行利润。

第四,进行海外经营有利于加速我国国际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一方面靠国内自我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只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才能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打下基础目。

另外,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等,金融管制比较小,有些甚至没有管制。在这些地方注册分支机构,经营国际业务,可以减少或免除税赋和法定准备金,从而降低成本,扩大盈利。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银行结合现在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海外经营。

二、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模式和区位选择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形式

一般说来,我国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处、代表处、经理处、分行、国际银行集团、合资银行等形式组成跨国银行网,以开展业务。

银行是指与其他国家建立往来账户,对方的一些业务,为对方提供服务的银行。对一家银行来说,银行实际上不附属于本银行,银行关系就是不同国家银行间建立的结算关系。但要进行海外经营,一般都是从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营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费即可获得较多的服务二其缺点是业务范围小,而且,银行对行没有控制权。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10家股份制银行由于从事国际结算业务,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国90家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还没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为这些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海外经营的首选考虑形式之一:

代表处通常由银行派出的代表和为数很少的工作人员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收集当地经济、金融情报,联系客户和协调当地行关系,并为总行提供背景资料。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业务范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处,而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设立,因此,代表处是这几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的形式。

经理处的级别高于代表处,但低于分行。其业务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业务,而且还开展了行所没有的贷款业务。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作用基本相当于分行,但投人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有利于总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总行控制,可从事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分行不是独立法人,其资金保证是总行的所有资金,业务经营直接受总行控制,范围较广,可分为国际业务和当地业务两部分。国际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放、向国外的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等、当地业务主要有接受存款、向当地的工商企业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向当地的银行和政府项目贷款、证券等。分行的优点在于其业务是以总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及所有的资产作为后盾,增强了竟争力。缺点是管理成本高,资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国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海外经营中,这一形式用的比较多,其他3家国有独资银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数目还比较少,10家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交通银行外,其余9家还没有建立海外分行。笔者认为,目前,这一形式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比较适合,因为其规模比较大,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

国际银行集团是银行间进行国际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国际业务,分散独家经营的风险,避免与国内股东银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中的竞争,有利于中小银行进人国际资金市场。其业务包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并对巨额贷款、市场筹资的可行性以及收买、兼并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但这种形式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不利于总行控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10家股份制银行进行海外经营时可以考虑这一形式。

合资银行就是与国外银行各自出资联合组建银行。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场。而且税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优惠,但缺点在于总行的控制力下降。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股份制银行以及90家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把合资银行作为海外经营的选择形式,但具体是采取分行还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视具体环境而定。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经有6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了43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5家,代表处250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资银行对海外分行和代表处这两种海外银行海外经营模式的重视。

(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

1.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资金、金融机构集中的地方,我国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和发展机构能更好地与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范围,也便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已经在伦敦、纽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其余8家股份制银行和90家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在这些地方开展业务。

2.周边国家和世界性的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如中韩贸易每年占我国外贸进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国的银行在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机构设立很少。为了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更有利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我国银行应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提供各种银行服务。

3,海外华人聚居区。在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沟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笔者认为,我国银行可以考虑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华人聚居区设立分支机构,因为这些地区经过几代华人的努力,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如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50%以上的金融事业为华人掌握二在这些有一定发展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便于我国银行在金融资信、人才培训与交流上和这些地区的华资银行取得紧密联系,从而尽快熟悉海外市场,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银行进行海外经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海外经营前要进行详细调查,做好打算,认真准备。

首先,要对经营的地方进行选择。应选在那些能迅速拓展业务、税赋水平比较低、能够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经验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对这些方面要进行详尽地调查。

其次,应对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结合本身情况进行选择。这一点笔者在前一部分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准备。到海外经营需要懂外语、懂银行国际业务、懂法律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准备。

(二)监管当局应加强监管

由于银行业的经营带有强大的渗透扩散功能,伴随着银行国际化的加深,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运营状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如果它们不受其设立资格条件、业务经营等限制,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展跨国银行业务。其业务经营就可能造成损失,并由此殃及总行和我国金融业的声誉。因此,应加强监管。

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监管主体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等。人民银行主要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准人、资本充足性、业务范围等方面加以监管:财政部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加以监管;国家审计署只对银行的财务收支状况加以监督;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督只是体现在依据证券法对上市加以监管。同时应指出的是,我国的外汇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全面监管,但由于其隶属于人民银行,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列出了。目前,我国只有探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上市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借“友联银行”的壳在香港上市,所以证监会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体现不多。但随着近期上市银行的增多(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另外,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必然越来越多),因此,证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作用会逐渐加大.总体上说,这四个监管机构在我国银行的海外经营问题上应加强配合,通力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对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没立监管。一方面要审查银行海外机构的最低资本额、资金实力及是否有从事外汇业务的能力。根据跨国银行的一般理论,跨国经营的银行应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才能为国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所以应对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和人员进行审查,确认其已具备经营海外业务的资格条件和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侧算资本充足率时,应把涉及银行外汇风险的资产或投资,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风险系数折算出总的风险资产,从外汇利润中扣除实际已损失的外汇资产,测算出真实的资本数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员大多是由国内派出.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因此应对他们(尤其是经理级以上人员)的背景、管理业绩事先进行详细调查.以确保其在经营中的诚信。同时,应把人事管理与具体量化的“物”的标准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资产比率)等相结合,实现全面的监管二在人事监管方面,德国的“四只眼原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该原则在监管政策上要求一个银行必须有两个以上知识和经验丰富、有决策管理能力且信誉良好的人进行有效管理,对银行重大事项共同负责。

篇(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解决国内石油供求日趋紧张,供求矛盾突出的正确抉择,也是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当前的石油安全战略,一是油田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确保我国日趋增长的石油消费水平、降低国际原油进口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所以加快油气开发的国际化进程,尽早实现国际石油资源的分享,建立可靠稳定的海外油气供给基地,是当前石油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长期无下降势头,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10%,石油需求迅猛增长,加之国内原油增产疲软,几大油田均以进入滑坡阶段,使我国成为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为了改善石油企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状况,为我国获得较大的石油安全供应权,我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对进口原油仍然依赖,在市场规模、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以及核心竞争能力方面,均无法与国外几大石油公司抗衡,打破国际现有的油气资源垄断格局,从国际油气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都是比较困难的事。对此,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的策略,巩固当前成果,稳步向前推进,逐渐实现跨国经营。

二、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各大国之间激烈争夺的战略资源。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资源输出国逐步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世界优质油气资源基本上已经被几大跨国公司瓜分殆尽,中国石油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实施跨国经营,海外资源开发和原油供应方面将面临空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某些国家蓄意散播 “中国”的谣言,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更为剧烈的全球竞争。为此,笔者结合各大材料,分析认为,我国石油进行跨国经营的问题来自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来自政府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来自石油企业内部的问题,最后是来自全球经济环境下的风险问题: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给予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原油进出口及国外承包等的服务贸易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支持;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跨国经营模式单一、人才匮乏、投资决策缺乏实际性、国际文化冲突;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险,如抵御各国之间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运输安全风险。

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制定适合的的税收、财政、信贷政策。构筑适合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支持体系。并把石油安全保障放到议程中,为我国石油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同时,政府应放宽石油投资项目投资限额,简化审批程序,和完善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管理制度,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海外石油公司进行国际融资,积极加入国际油气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竞争。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采用合作式,多元化管理,积累经验。我国仍处于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经营经验明显不足,因此要向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学习,吸取其经验,与其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样,既可提高中标率、分散风险、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学到他们的高效完善的勘探开采技术以及严格系统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健全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培养自己的优秀作业团队。

2.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增加国内外高校培训,实践培训,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围绕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重点,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加快培养外向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使企业的人才实力同国际接轨。同时,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3.改善投资决策。石油企业应完善健全一套具有实际性的跨国经营项目投资评估体系,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通过综合评估结果,把政治相对稳定、开采成本较为低廉、储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作为海外项目的目标国。

4.加强跨国文化管理。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外国人的言行举止不可理解。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观。我们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种族优越感,尊重并理解当地文化,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

我国石油企业要规避跨国经营风险,除前文提到的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的扶持外,还应建立国外石油企业相关风险协调机制,建立我国石油企业同合作伙伴国沟通的平台,从而尽可能避免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同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应改变策略,实施非控股股东合资,以“份额资源”或“份额油”的债务形式投入,留给当地政府或民间更多的海外资源企业的股权。这样,石油企业才能有效的解决政治冲突,规避政治壁垒,降低政治风险。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培育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及管理能力,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国际化经营风险。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石油国外供应的安全,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森.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0期,第7-8页

[2]梁军超.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障碍与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网友评论:《世界原油供需形势解析》,国际石油网,/(阅读时间:2012年2月3号)

[5]卢汉,胡勇.国际油价泡沫中中国石油企业何去何从[J].财经界(学术)2010(6),第71-72页

[6]王春梅.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关系[J].现代企业文化,2010(33),第20-22页

[7]龚雪蓉.我国石油企业国际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篇(5)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必经之路,大体经过了由出口贸易贸易与投资并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其中国际投资在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金融活动主要有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投资风险管理。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进行论述。

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投资前,须对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里,本文主要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投资决策分析)及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一)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

公司的项目投资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之前,需对所投Y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判断该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经营收益是否能够收回期初的投资,即投资决策分析,称为资本预算。

(二)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1.现金收购。它是公司并购活动中最清楚、最迅速的运作方式,在各种运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2.股票收购。股票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的一种出资方式。对兼并公司而言,这种方式的不利影响是股本结构会发生变动,如逆向收购等等。3.其他方式。主要有混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企业剥离等方式。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及其决策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

跨国公司的融资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债券融资、欧洲票据融资以及国际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国际股票融资具有不还本付息,不增加债务负担,灵活控制海外经营,增加国际市场知名度等优点。其发行上市要求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结构稳定,具备足够的实力,并按照上市发行地点的法律规定准确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国际债券融资在减少企业筹资成本,控制股权,调整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欧洲票据融资融合了银团贷款和债券的优点,具有成本低和灵活性强等特点。

(二)跨国公司的国际融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各方面因素,主要有:

1.选择适当的融资策略,减少融资成本。包括对融资货币的慎重选择,降低融资风险。此外,通过选择融资地点,跨国公司还可以降低融资的税后成本。

2.发挥公司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为了鼓励投资方向,稳定利率和汇率,当前各国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金融市场实施干预。当一国发现资金流出过度时,外资企业在当地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便可能受到政府信贷配额管理的限制。跨国公司一方面要和有关当局协调好关系,争取尽可能多的信贷配额,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其筹资渠道多样化、内部资金调度灵活的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

3.建立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并存,跨国公司在筹集资金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作出权衡,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跨国公司应当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负债比率,使公司综合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实际上,跨国公司的负债率都高于母国的国内企业,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总体现金流量稳定,投资者易于接受其较高的债务比率,所以跨国公司可以在不影响其筹资能力的情况下,利用更多的债务资金,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管理

1.期外汇市场,进行远期的本外币的外汇买卖或进行外币掉期交易,以避免会计折算风险。

2.向外国银行贷款,用投资收益来偿付贷款,以避免由于货币冻结,资金兑换的限制。

3.提前或推迟支付,以实现支付时间上的风险转移。

(二)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场和不同币种中的变化对投资效果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易被人察觉的,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必须要分析多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规避利率风险。

(三)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的关注。投资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可采取风险适应策略、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策略等策略规避风险。

(四)国家风险管理

1.正确评价投资经营的政治环境。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最为敏感的是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这关系到能否在某国作长久而稳妥的投资。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计划前会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战争、内乱是否会出现等问题。因为政局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会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投资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投资时选择少数几个自己熟悉的投资品种在不同的阶段分散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存在风险反感,跨国投资者会要求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管理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亮,梁蓓.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篇(6)

一、我国银行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初具规模,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银行作为第一家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的国有银行,到2000年底,拥有559个海外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处、财务公司等7家。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化方面都己开始起步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较大的股份制银行都把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资本实力雄厚,为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后发优势。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许多东西,包括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体制管理等等,我们不必从头走过,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学习、开发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战略是江总书记近几年来反复倡导的、我国在新形式下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官方外汇储备超过2000亿美元,近几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二)劣势

不言而喻,外资银行的优势就是中资银行的劣势,这是从总体上和体制上而言的。

(1)员工队伍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低,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2)外资银行拥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装备,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强;我国银行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之中,到2002年才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3)外资银行以客户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不同客户的需求选择高效益、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业务组合性强,易做到群体化和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还处在创立期,产品结构和功能相对简单,还未上升到客户关系管理层次;

(4)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5)外资跨国银行历史悠久,有成熟的银行文化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而且与跨国公司关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资源综合利用的便利条件,在客户竞争方面有相对优势。而我国银行跨国经营起步晚,建立关系网络有待时日;

(6)外资跨国银行经营范围广,广泛涉及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采用全能银行模式。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时主要从事传统银行业务,而对投资银行业务等涉及较少;

(7)我国银行跨国经营多采用行这种组织形式,而分行等高级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国为自己行有关业务,本行对它无硬约束,但其形式简单,投资成本极少,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形式。

(三)机遇

(1)按照《金融服务协议》,成员方对来自他方的金融服务商,应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予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每一成员国给予其他成员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根据其承担义务计划表中所同意和规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同时,还规定了透明度原则。我国己加入WTO,在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机遇,在享受“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进入其他成员国;

(2)我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机遇。银行的跨国经营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海外经营需要本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服务,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时,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更应努力为海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贷款、贸易结算、非贸易结算、保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咨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机遇;

(3)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银行跳跃性发展提供机遇。网上银行作为新鲜事务,同时来到中外资银行面前,中资银行虽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条起跑线上。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制订全球化战略目标

(1)股东国际化。股东既投入资本又可以成为客户,一举两得。同时,引入国外股东还可以硬化约束机制,对我国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争取到境外上市应该是国际化目标之一。但许多国家对银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商业存在)有股权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诺的国家数量只有26个。所以采用合资的方式可以作为第二目标选择。

(2)客户国际化。服务于本国企业应成为首选目标,一是追随本国的客户,二是领先于本国的客户,帮助客户完成进入该国市场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服务于当地客户。

(3)雇员国际化。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从总行派出或从本国其他分支机构抽调外,其他的一般人员则可以录用当地员工,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4)机构国际化。目前,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标,一是可考虑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等高级形式的分支机构;二是在与我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代表处的形式的分支机构;三是在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发达程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设立行或代表处等形式的分支机构,以备后期发展。

(5)业务国际化。由于我国银行国际化大致还处在国际银行向跨国银行迈进的阶段,有的还处在创立期,目标可定为批发业务的国际化,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品种。

(6)利润国际化。业务的国际化。其直接结果是改变了银行的利润形成结构,机构的国际化并不必然带来利润的国际化,所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一定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任其亏损。

(7)管理国际化。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单从本土的角度出发,统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在具体操作上各国差异大,应该实行“本土化”。

(二)业务拓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境外发展全能银行业务。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参与证券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同时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增强,混业经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银行如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足。

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目前从事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地区优势,通过专业化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求综合化或多元化经营,以分散风险

。在综合化中突出专业化以作为银行的主导产品。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当然,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应该重点发展某一方面的国际业务,即专业化,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银行业务。

未来银行是网络化阶段,所以应致力于推动业务管理与n.的全面整合,加强产品研发能力与系统知识管理能力。同时,通过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银行内部的培训与对客户的产品培训。

(三)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包括部门结构和制度安排。组织战略调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部门结构。

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是银行的发展目标。如果是对目标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则应设立分行、附属行等高级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只对目标市场涉足而己,则可选择代表处、经理处、行等低级层次的分支机构。二是业务量的大小和业务的性质。如果在目标市场业务量不多,发生业务的频率不高,可设行形式,如果业务量大,则可选分行形式。同时,业务性质也有影响,如果银行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务,则分行或附属行较为合适,如果主要是批发业务,则可考虑设立附属行或行、代表处,如主要是服务性业务则可建立代表处、行等,如果业务复杂,则分行较为合适。三是银行本身的资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经验。如美银行本身实力较弱,则可选择行,随着实力的增强,经验的日益丰富,则可考虑代表处、附属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发展。四是东道国自由化程度。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承诺各不相同,如有些国家只允许外国银行拥有小部分股权,而不允许设立分行。

(2)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

一是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布局。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等等,我国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分支机构区位上有所倾斜:①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既可广泛地同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又可获得更多的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业务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这与银行服务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相符合;③向东亚和亚太地区倾斜,东亚货币合作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看好,APCE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使得东亚和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以大国身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银行应积极发挥地缘优势,分支机构向这两个地区倾斜;④向华侨集居住地倾斜。新晨

二是实施全球化战略目标,并分步骤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步在与我国具有密切联系的区域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第三步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第四步在中东、南美东欧等政治尚未稳定或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篇(7)

“一段时间以来,中石油、中国五矿中粮、华为等企业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冷静。”

8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发言时表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正逐步加快,但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提升,在跨越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环境恶化、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忽视社会责任等问题。

政治监管风险、市场社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三个支柱支撑的局面。”万季飞称,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近几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明显加快,规模也在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既对中国企业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也提供了不少机遇。不少企业趁势而上、攻城略地,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地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速,海外投资合作的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在增加。”万季飞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中石油、中国五矿、中粮、华为等企业在海外并购屡屡被拒,一些承包工程的公司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着严重的亏损,特别是中东、北非政治动荡,更对我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专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万季飞说,统观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危险,按风险产生的源头划分,包含政治监管风险、市场社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首先,在政治风险方面,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一些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政治因素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很难置身事外、全身而退。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海外投资贴上政治化的标签,被诬蔑为威胁目的国的国家安全。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源民族主义也在抬头,致使我国的海外企业屡屡受阻。而我国有些企业对此研究并不透彻,也缺乏妥善应对的经验和措施,往往陷入被动的境地。政治和监管层面的风险还表现在,我们国家目前在国际经济贸易投资领域的话语权与我国经贸投资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一些国际经贸投资的规则制定不够合理,导致企业遭遇到投资、知识产权专利等纠纷时,我们处在一个劣势的地位,这与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有很大的关系。其次,在市场和社会风险方面,我国不少企业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掌握,也缺乏对目的国市场风险、政策、法规体系、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深入地了解。甚至有的企业仅仅由于得到目的国政府许诺的一些优惠条件,负责人甚至到实地都没有考察过,就仓促决定投资,致使后期经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部分企业在境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推进缓慢、成本失控、签证困难、不公平竞争、融资障碍等风险,致使项目难以为继,进退两难,对中国的企业形象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有些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科学评估和规范的风险管理,容易受人引诱,盲目冲动,往往不计成本,不重视投资的绩效,导致了出现只吆喝不赚钱的现象,有的企业海外分支部门只是以项目为指向,热衷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行为短视,缺少完整的本地化运营战略,引起了当地对中国企业承包工程、中国制造的抵制。”万季飞称,表现在管理和经营风险方面,中国大多数的跨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意识,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构架,这归根到底是因为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人才,内部管理机制跟不上,导致海外经营过程失控,这一情况不仅仅在民营企业发生,在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同样也存在。

重视风险防范,提高应对能力

篇(8)

二、海外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外企业的发展与成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海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也对海外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海外财务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资金管理。为了满足海外业务的资金需求,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集团企业需要对境外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然而海外机构所在国金融环境各异,母公司和东道国各项制度及监管体制不同,这些都给资金的集中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对各海外机构建立适应本机构的资金内控体系,在保证资金管控的同时又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营,成为了资金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拥有众多海外机构的企业来说,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所属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每个业务单元设置相应的财务部门,这样导致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在交易处理上,无疑是一种低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对于海外财务管理来说,降低财务管理成本,进行财务管理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对于海外企业来说,外汇风险更是海外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015 年外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给不少企业的海外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迈入2016 年以来,外汇市场的波动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纵观企业,许多海外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综合风险观念不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体制是海外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海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因此,加快国际化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是海外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海外财务管理的优化措施与途径

(一)财务共享中心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了降低企业营运成本的必然选择。共享中心可以通过集中处理各个地区的财务和业务流程,减少财务职能的重复设置,把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并且可以全盘掌握、快速处理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财务的控制。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节约,但是实施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重大变革,企业需要在战略、组织与人员、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这四个方面加以关注和改造,才能保障共享中心实施成功。

1.战略

转向共享服务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企业实施共享服务,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公司的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调查,综合公司现有规模和现实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财务共享模式,是否具备了实施条件以及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价值和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成功案例,与员工细致沟通,让整个企业组织和员工充分了解到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增强员工信心。

2.组织与人员

实施共享服务意味着组织变革和人员重组。将原有业务单元的一些部门重新整合到共享服务中心,不仅形成了一个新的内部组织,而且使得企业原有组织结构、人员和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实施过程中,人员需要重组和调动,员工情绪可能会因此发生波动,公司领导应该加强与员工沟通,妥善安置员工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所有的员工都能及时分享到项目实施带来的成果。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员工对共享服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项目实施建立新的服务导向的企业文化,确保共享服务实施顺利进行。

3.业务流程

传统模式下,各个子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一套业务流程,而建立财务共享模式需要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使业务流程标准化,保证共享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行。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既要满足各子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合、规范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整合海外报销流程;整合财务报告编制中关键事项确认控制流程;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财务报告数据模板,通过上述业务流程的改造,可以统一数据口径,从而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报表数据,满足公司内外部多方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公司海外机构众多,各机构情况不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流程。

4.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需要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协调配合,将包括会计系统、资金系统、报销系统和ERP 等在内的多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这必然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纽带,这不仅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更为充分发挥财务共享系统的高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集团公司还面临着各子公司系统、功能和流程的不统一,甚至有些海外子公司所使用的ERP 系统都不一样,为了实现共享的目的,需要海外各子公司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运营财务核算业务,因此集团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二次开发能力。

(二)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几年国际大型集团公司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在世界500 强企业中,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公司高达80%。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和金融体系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在资金、债务、投资等方面采用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集中管控能力是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保障。然而实施集中管理并非易事,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公司资金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资金运营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1.资金内控体系建设

对于海外资金的有效管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利用网银及授权制度对境外机构的资金进行管控,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子公司资金内控体系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如通过授权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资产与文件保护控制、内部稽查、定期轮岗等多位一体的方法保证资金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授权控制,公司应设计多层级的授权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各发展阶段子公司适用的管理模式,保证公司在管控资金安全的同时,也不会因管理的尺度造成运营效率的降低。

2.海外融资平台

集团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设立全资子公司,充分发挥这类公司在资金运作中的优势,同时利用香港等公司设立海外融资平台,如可以利用合同条款,将资金缺口体现在香港公司,利用香港公司的金融优势开展融资,以便获得更多的融资方式以及享受境外较低的融资成本。在内源融资有限的前提下,外源融资对企业的扩张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集团公司未来的融资工作中应走多角度多层次的融资策略,将多项长短期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结合,继续丰富公司的融资渠道,合理调整长短期融资比例,实施有效的融资策略。

3.信用保险

海外经营风险较多,时有欠款难以回收的问题,为了规避资金回笼风险,海外企业可为符合条件的公司或项目通过采用信用保险的方式来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信用保险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了保险人,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当投保企业的欠款遭到延付时,仍然可以从信用保险公司获得赔款。

(三)外汇风险管控

外汇风险是每个海外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这也是海外业务财务管理区别于一般财务管理的最大特点。集团企业不断扩展海外经营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从更宽的视角审视外汇风险的管理。

1.注意签约币种的选择,减少风险敞口

海外企业在合同谈判及签约阶段,应注重对合同签约币种的选择,原则为收硬付软。实际操作中尽量做到收、付、借、还币种一致,将外币风险敞口降到最小。另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在项目谈判阶段,可积极向客户推荐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在项目谈判中,充分预估货币波动风险,并在报价中予以考虑,将部分风险转移至客户。另外,在合同中争取签订保值条款,约定当计价货币波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改用参照货币计价结算或要求补充一定程度的汇率损失。

2.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

海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选择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首先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要纳入外汇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全过程的管理外汇风险。财务部门作为汇率风险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控体系,落实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负责外汇核算的人员不仅要清楚了解本企业外汇业务部门的交易币种、外币汇率情况,而且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国内外先进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向公司高层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信息。在规避外汇风险时,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避险金融工具,在外汇市场中,如远期合约套期保值、外汇期货套期保值、外汇期权套期保值等。

(四)税务风险管控

当前各国纷纷加强税收监管,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面临者一定的税务风险。对于海外公司较多的集团来说,国别不同、制度体系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加大了税务风险管理难度,再加上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的差异以及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同,对于海外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海外投资过程的税务风险,企业首先需要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涉税人员的风险教育,依法诚信纳税,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其次,海外企业应当注重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管理,从项目招投标、谈判、启动到运营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对于突发性以及非常规性的风险,则应该引导企业加强预防性控制;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税收协定保护企业权益,有效协调国内外税收法律体系差异,完善海外合同管理,最终将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低。

(五)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篇(9)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研究所有结论几乎都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处在跨国经营的战略性机遇中。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显现并快速蔓延,导致全世界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并对全球各开放经济体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外贸易、投资的资金媒介和巨额海外资产的持有者,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相比较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机、影响和经营策略进行的研究而言,对我国商业银行到海外经营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其受到重视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与国外成熟大银行集团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受制于这方面公开资料数量有限,部分研究引用的数据相对陈旧。因此,本文试图在金融危机这一经济周期的特殊阶段,通过翔实数据总结和分析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环境和现状,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出现的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银行业整体实力的增强,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日渐得到业界的公认。银行作为经营资金和风险的企业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其资产和业务的全球配置和风险的全球分散的迫切必要性。金融危机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原有布局,导致世界金融市场地位的重新洗牌,为中国商业银行趁机抢占市场份额、壮大规模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国际金融机构之问的激烈竞争,并未因为大银行的巨额损失而减缓,反而由于实力的接近、差距的缩小显得更加激烈。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较普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是:

1.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普遍不足且层次偏低

根据各银行披露的2008年度财务报告或报告摘要,各银行海外机构总数如表1所示。

控股机构大多属于我国银行在东道国收购的当地银行。控股银行等同于当地银行,具备独立法人地位,而分行如果发生纠纷,需以总行参与诉讼。海外分行和控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业务,比如吸收存款等,而代表处只能建立海外客户和总行的联系,不能独立开展业务。

从表1看出,只有中行和工行在海外的网点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正在向跨国大银行集团的行列迈进。其他各银行的海外机构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特点是机构数量少,且层次普遍偏低,实力有限,尚不足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机构的数量、层次、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不仅是跨国银行集团实力的体现,更是银行业务国际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商业银行十分有必要加速其海外机构、网点建设。

2.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多偏重于金融中心地区

邓瑞林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网点的地区分布进行了描述,认为我国银行的海外分行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周边国家和双边贸易较活跃地区、华侨聚集区作为主要区位。在此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新特点,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地点分布特点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1)发达国家及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地区,是我国银行海外布局的最主要焦点。如纽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瑞士、新加坡及香港等。

(2)周边国家和其他与我国贸易往来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俄罗斯、韩国、印度、越南及其他东盟地区等。

(3)重要的旅游、留学、投资来源和目的地国家和华侨聚集区。这两类地区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如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巴西、南非、中东地区等。

(4)广泛用于企业注册的低税率地区。如卢森堡、开曼群岛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当地税率很低,并且往往拥有严格的保密法。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设立海外机构最优先考虑的地区是金融中心地区。其原因是我国银行的国际机构布局尚在开始阶段,而海外金融中心最能体现一种以点带面的效果或区位优势。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国银行国际机构覆盖面的不足。有理由相信我国银行在下一步的海外扩展计划中,其网点的密度和覆盖面积将会进一步提高。

3.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逆市布局

与学者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机遇期的看法相同,各银行在金融危机时期,仍然保持了扩展海外机构和业务规模的热情。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度顺利完成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悉尼分行、纽约分行、工银中东和多哈分行在年内也相继成立。中国建设银行设立纽约分行和伦敦子银行的申请、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申请已经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招商银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在纽约开业,在2009年1月该行又完成了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性收购。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是在J991年美国颁布《外资银行监管加强法》以来,第一个获得美联储准入的中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未停止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体现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和增强,表现出对海外业务的充分信心。

4.海外机构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贡献普遍偏低,受金融危机冲击明显

资产规模和净利润贡献是衡量海外机构业绩和经营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截止2008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资产总额和净利润情况如下(见表2):

根据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虽然各行海外资产规模大小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但普遍能够看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中中国银行的情况最为明显。中国银行曾作为我国的外汇专业银行,是我国海外机构数量最多,海外业务量最大的银行。在2008年度,该行港澳地区资产上升7.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机构资产上升147.2%,但同期港澳地区机构净利润降幅高达81.1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机构净利润也下降59.0%。即使是海外资产占比只有0.61%的农业银行,也难以从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其海外机构的净利润占全行利润的比例由1.01%下降到0.17%,利润额更是从7.92亿元下降到0.92亿元,降幅达88.38%。仅有招商银行在2008财年境外机构净利润实现了155%的大幅上升,原因与该行本年度内纽约分行的成立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扩张动作有关。

5.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投资遭遇屡屡碰壁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并购活动中遭受的挫折。2008年,多家银行均在

年报中披露了其海外投资不同程度的损失或提取巨额拨备。拨备源于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Sub-prime 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lt-A住房贷款支持债券、结构化投资工具(SIVs)、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相关债券、公司债务抵押债券(Corporate CDOs)等证券存在的减值可能。2008年度,中国银行为此提取减值准备44.6亿美元,工商银行提取19.17亿美元、建设银行提取10.13亿美元、招商银行计提减值1.08亿美元,外币债券投资浮亏2.15亿美元,而平安集团投资富通(Forris)股权的账面亏损已高达227.89亿元人民币。稍感庆幸的是各银行均表示已妥善处理相关证券资产,其损失尚在可控范围内,但是这些数字敲响的警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各银行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不足显而易见,运营经验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欠缺暴露无疑。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策略建议

1.继续扩张商业银行网点数量,调整机构布局、理顺层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和业务能力与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还有较大差距。在对目标市场充分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有必要继续适当增加网点数量,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金融危机进入复苏周期,是我国银行海外版图扩张不可多得的良机。机构类型包括行、代表处、分行、在当地注册的控股子公司(附属银行)、参与当地银行的股权(战略投资)等等。并购方式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市场,但需要一个流程复杂的整合程序,而且必须经过当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外银行股价大幅缩水,以较低的价格并购国外商业银行的良机开始出现,而且由此能较快获得国外银行的技术经验和市场份额。设立分行的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相对更熟悉,但分行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且业务开展相对缓慢。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行在当地的发展战略、业务范围和东道国的监管要求,根据不同情况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机构。另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网点多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地区,网点布局不尽合理。在市场开拓时,可以优先发展和我国贸易较活跃的地区、人民币在当地较受欢迎的周边国家,以及东盟、非洲、拉美等地与我国双边贸易额居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在两岸关系向好的大环境下,紧跟形势发展,争取尽快把业务开展到台湾地区。

2.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经营的成败。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向人们展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健全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义务,注重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具体说来,应尽快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完善风险的计量、分析和控制机制,建立符合要求的信息数据库和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应长期坚持而非过分贪图短期效果。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银行更有必要处理好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关系,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还为银行资产和风险在全球的充分分散提供了机会,而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集中地凸显出来,金融危机在这方面再次敲响了警钟。海外机构应该明确各部门、人员的权责,杜绝为贪图利益进行超出风险控制能力的过度投机行为。我国国内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国内银行经营混业业务的经验普遍相对缺乏。经营混业业务和衍生品业务时,应该及时处理风险敞口,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风险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认真吸取次贷危机教训,对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刻保持职业敏感。

3.转变经营理念,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海外分行处在国际化经营的最前线,是国内、国际经营文化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客户满意度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要求。经营策略决定着效率,而效率又直接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认清、正视继而努力弥补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提升经营水平方面应有的态度。

金融危机使各银行驻外机构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大多设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地区,面临着国外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同世界上最先进大银行的直接竞争,而中国商业银行全球授信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与国际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在遇到具体业务运作时,国内经营模式和国际市场要求难以兼容的情况不断出现。例如,国内外银行大多使用同样的授权管理原则,但在授权的具体化、精确化上差距十分明显。驻外机构的授权范围过大或缺乏精确,会造成海外分行的权限不明,甚至曾出现过严重的越权违规操作事件。而驻外机构的授权范围太小太严,则会有大量复杂的需报批事项出现,业务进程缓慢,影响客户满意度。驻外机构的授权细则需要认真研究和精确制定,充分考虑到各种变化,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加快审批流程。银行在进入目标市场时,应根据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效应,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4.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视角和能力的经营人才

篇(10)

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我国银行业精准把握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步伐,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道路。

(一)人民币国际化助推我国银行业走向世界舞台

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将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人民币在海外更大范围内流通和使用,离岸人民币中心相继形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建设人民币清算行,提供人民币支付、清算、兑换等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国内银行海外分行或行人民币贷款通道实现境内企业的海外直投,从而为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开拓新业务、扩大客户基础提供历史新机遇。

(二)企业“走出去”客观要求金融服务全球化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国际战略的稳步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350.8亿元,同比增长14.7%。这些走出国门的企业迫切需要我国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全面配套金融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紧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纷纷加大海外市场布局力度。《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总计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设了120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了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达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完成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布局,境外机构基本覆盖亚、非、拉、欧、美、澳五大洲。

(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需要寻求国

际化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金融脱媒加剧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新兴金融业态蓬勃发展的多重冲击下,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寻求国际化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的立足之地。2015年银行业中报数据显示,海外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建行上半年海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10.38%至10456.08亿元,利润总额增长35.61%至21.18亿元。工行上半年境外机构税前利润增长13%至17.06亿美元,资产总额增长14%至2689.6亿美元。中行海外商业银行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7.92亿美元,对集团利润贡献度为18.67%。

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面临诸多风险

在当前全球经济曲折复苏不确定性增强、国际社会对银行业监管日趋严格的大背景下,国际化经营风险的复杂性、传染性和隐蔽性不断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别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监管风险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别风险。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经济体政策诉求严重分化、利益关系日渐对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非常突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海外经营环境十分复杂多变。

二是信用风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日益增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银行客户信用风险的跨区域、跨条线传导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导致企业资金的运行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环节不断增多且更为隐蔽,导致银行信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三是市场风险。随着银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一方面,金融资产价格持续剧烈波动,既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定价和风险管理的难度,也给海外并购整合、资产管理等业务造成困难。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使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逐步凸显。此外,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新类型市场风险。

四是监管风险。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日趋规范和严格。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2014年9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货币监理署(OCC)联合公布了一项流动性新规,要求所有银行在2017年1月1日后完全达到流动性覆盖率要求。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全球更加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逐步建立起全球、国家、行业等多个层面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并不断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跨境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化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思维能力,加强各类风险的研究和分析,不断提升海外机构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强大、高效的全球一体化的风险管控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晰海外业务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应前瞻性研判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准确把握海外发展机遇期,确立并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科学制定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的、符合自身竞争优势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明确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新设机构的形式取舍和国际业务的拓展方向等。

二是强化境内外业务信用风险管控。不断加强海外信贷资产质量检测和重大风险风险事件管理,强化境内外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全流程授信管理体系,并建立起相配套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流程。不断拓宽授信管理内涵,形成覆盖表内表外、境内境外、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统一授信管理体系,防止信用风险在境内外机构之间传染和转移。

三是高度重视反洗钱与合规管理工作。尽管各个国家的有关法律以及金融机构都对反洗钱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大。我国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严格遵守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反洗钱监管法规,不断完善海外机构内控评价体系和操作风险监控平台,建立健全与业务规模、业务性质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整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洗钱风险防控能力。

上一篇: 金融监管体系 下一篇: 如何做好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