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部核心价值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当中,主要就是对所涉及的医疗、就诊、药品的进、出帐等方面的管理统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控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的财务控制基本已经杜绝了财务乱帐和不明账目,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大多都是药品的供应和医疗中的各种费用统计,以及医疗、服务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发放。
医院财务控制主要就是对机构的经费收支实行统收统支和业务专项经费的核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虽然我国在这些年当中,逐渐的完善了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修订,对于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做也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规范,但对于医院的财务控制方面还没有一个有效的事实方案,因此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制度,同时相对落后的财务信息管理,也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带了一定的困难。
二、医院财务控制中的主要问题
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项目大多都是由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定,以方便人民就诊,同时也对挂号费、治疗费等进行了规定,以确保人们就医。对医院财务控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的问题
医院的财务控制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形成医院的财务管理混乱,现阶段的医院财务控制很多还都是使用的传统管理模式,即按经验管理。依靠医院管理者的指挥和要求来完成财务管理,而这种管理方法已经落后于现代财务管理。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具体管理措施,导致医院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化,内部控制大多都只是完成一定的书面文件,且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容易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漏洞,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预算问题
卫生系统预算的编制是非常严谨的,但现行我国的很多医疗机构都存在着预算超支情况,这主要就是因为设备的引进和职工的待遇造成的财务问题,医院的财务预算主要就是医疗设备的引进和更换,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设备的价格是随市场而波动的,这就给财务预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医院增加内部控制系统的环节越多,则运行的效果就越好,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环节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就会为医院造成成本增加,而这些情况都会给医院的财务控制带来不稳定的问题,造成成本核算问题。
(三)财务人员的工作意识不健全,内部控制落后
在现行的医院财务控制中,很多财务人员对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对生产成本的列支范围、核算的程序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式还不明确,给医疗中带来了很多由财务管理产生的各种医疗、控制不及时等问题。内部控制是通过工作人员来完成的,财务人员的能力不足或落后于现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很容易给控制制度的实施造成阻碍,同时,在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制定当中,缺乏实时的补充和完善,缺少具体的控制方法,这也会给内部控制的实施带来影响。
(四)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任何一个制度的执行都需要相应的审计监督部门来督导实施,而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管理过程总,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制,或是缺乏相应的标准和体系,这就使管理工作、审计监督等往往会流于形式。同时,审计机制的缺乏,也会使管理层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也没有相应的制衡,给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带来很大的漏洞,容易出现财务问题。
三、解决对策
针对医院财务控制中现存的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将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化,在不影响医疗机构发展的前提下,给就诊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实惠,本文总结了如下几点医院财务控制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
管理者是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通过职业继续教育、不定期培训学习等方法完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确保内部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财务控制制度
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财务控制制度是保障医院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前提,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财务控制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如1万元以下的财务费用,可以由主管主任和会计审批签字,而1万元以上的费用,需要院长亲自签字审批,)对于医疗设备的引进也需要相应的人员对市场进行详细的了解、考察之后才能签订合同,优先引进使用率较高的设备,同时,在机构内部,必须要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确保设备的使用周期,避免浪费。通过财务制度的建立,逐一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
(三)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
在医院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对医院的账务和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评价,强化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同时,在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中增加电子信息化系统,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将卫生系统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展示给外界,通过现代电子信息化的财务控制方式,将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做到透明化,使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可以接受更多人的监督,以便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健康的发展。
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财务管理,它更多的是需要在保障卫生系统的发展的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优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国家制度来限制医疗设备的引进、药品价格的控制以及成本预算的降低,通过这些方面完善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将卫生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吻合,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列报 披露 披露框架 主要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
一、引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了列报和披露的某些要求,但现行概念框架则并未统一规范列报和披露。有人认为,上述状况导致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总是关注正确的披露,而且披露冗长松散,还使得对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缺乏清晰的理念。相关各方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建立披露框架,确保披露与投资者更为相关的信息,并减轻编报者的负担。相关各方认为,披露框架应:(1)提供一套系统的披露框架,以复核披露的必要性,简化披露程序,减少编报成本;(2)考虑披露的成本效益;(3)增加对重要性的讨论,以确保只披露重要的和相关的金额;(4)确定清晰的信息沟通目标,使披露易于理解及具有相关性。
“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主体主要财务报表中披露财务信息。“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比列报更为宽泛,是指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报告主体有用财务信息的过程。财务报表(包括主要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及描述)和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披露的形式。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主要财务报表中未列报的有用信息:(1)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项目的明细分解;(2)未确认资产和未确认负债;(3)源于主体已确认以及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哪些信息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哪些信息在附注中披露,通常根据特定主体自身的事实和情况而定。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列报
(一)什么是主要财务报表?
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使用“主要财务报表”这一术语。在本讨论稿中,主要财务报表是指:(1)财务状况表;(2)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或损益表和综合收益表);(3)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主要财务报表传递的是关于主体的总括式信息,每一主要财务报表反映这些信息的不同侧面。现行概念框架并未包括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相关指引。理事会认为,此类指引有助于其决定某个项目应当于何时在主要财务报表上列报,以及何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
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应当是:提供关于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应分类和汇总,而且分类和汇总的方式应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是否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已确认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和现金流量的总括信息包括:(1)主体已确认的经济资源及对主体的要求权(即与主体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2)这些经济资源和要求权的变动,包括主体财务业绩的相关信息;(3)主体管理层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情况。由于主要财务报表仅提供已确认要素的总括信息,并未包含未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主要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完整。财务报表使用者在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的决策时,还需要考虑财务报表附注及其他渠道所提供的信息。
(三)财务报表分类和汇总
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关键是要有效地传递信息,同时使信息可以理解。通过把财务信息清晰、简洁的分类、描述和列报,可以使信息容易理解。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特征的项目进行整理归类。汇总,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将一个类别的各单个项目予以加总。为使主要财务报表中列报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主体应将已确认要素相关的信息分类和汇总,并以总括形式进行列报。汇总的主要优点在于能使主体以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其经营活动。汇总可以使主体突出强调相关项目及其相互关系,这对于评价其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是很重要的。如果应用恰当,汇总可以综括大量的信息,使主要财务报表更具可理解性。但是,信息汇总后,也会丧失细节。因此,如果进行了不恰当的汇总(例如,把不同类项目予以加总),则会使有用的信息含混不清,有时甚至变成误导性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对信息的汇总,既不应包含大量非重大的细节性信息,也不应加总不同特征的项目。也就是说,汇总不能使有用的信息变得模糊不清。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相关的信息,对单行项目及其小计进行分类和汇总时,应当基于相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1)项目的功能,即主体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以及此类活动中的资产和负债),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制造、广告、市场营销、商业开发或管理;(2)项目的性质,即区分不同项目对类似经济事项有不同反应的经济特征或属性,如批发收入和零售收入;材料、劳务、运输及动力成本;或固定收益投资和权益性投资。(3)项目的计量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需要基于个别事实和环境以及对总括水平相关性的评估,来决定主要财务报表列报哪些单行项目、小计和总计。而在某些情况下,理事会可能要求主要财务报表列报某一特定项目(假设其对主体具有重要性)。如果一个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对总括性地反映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至为必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具有有用性,理事会就会要求主体在主要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四)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
由于财务报表合并项目抵销是合并不同的项目(如资产与负债的抵销、收益与费用的抵销,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抵销,资本投入与资本分配的抵销),因此理事会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抵销均无法提供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最有用的信息。但如果抵销后列报,对特定财务状况、交易或其他事项的反映更加忠实可靠,则理事会可能要求予以抵销。另外,如果出于成本- 效益的考虑,必要时理事会也可能允许抵销后列报。
(五)主要财务报表之间关系
任一主要财务报表都不凌驾于其他主要财务报表之上,其地位相同同等重要,财务报表使用者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一并阅读分析。通过主要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如果各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报表内列报的各项目之间关系均清晰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就更容易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形成全面的认识。
三、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
(一)财务报表附注目标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主要财务报表的补充。因此,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主要财务报表的目标,理事会认为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以下项目的有用附加信息来补充和支撑主要财务报表:(1)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以及现金流量;(2)主体管理层和董事会解脱其使用主体资源职责的效率和效果。为达到有用性,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要做到这一点,附注提供的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理解管理层为解脱其使用主体资产而采取的行动对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的影响。此类活动应包括:(1)主体资产免遭不利经济因素(如价格和技术更新)的影响;(2)确保主体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合同。
(二)财务报表附注范围
1. 综合信息. 理事会认为,为实现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理事会应在通用披露准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或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主体披露下列信息:(1)关于报告主体的总体信息(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权益变动及现金流量;管理层和董事会为解脱职责而使用主体资产的效果);(2)主要财务报表确认的金额,包括这些金额的变动(例如,单行项目的细化分解、向前追溯和调节等);(3)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性质和范围;(4)源自已确认、未确认资产和负债风险的性质和范围;(5)影响列报金额或披露金额的方法、假设和判断及其变动。具体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指引,目标并非要求主体提供能让财务报表使用者重新计算主要财务报表已确认金额的信息。相反,披露指引应要求主体提供充分的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识别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关键驱动因素,理解源自资产和负债的关键风险,掌握导致财务报表计量存在不确定性的关键事实。
管理层对主体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评价,对外宣告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现计划所采取战略的分析,属于管理层评论,超出了财务报表的范围。
2. 前瞻性信息。财务报表及附注提供了现有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附注还进一步提供了已确认金额(明细分解、描述、风险)和已存在但未确认资产和负债的细节性信息。财务报表附注通常不包括计划的、未来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前瞻性信息是指与未来相关的信息,如愿景和计划方面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公告——《管理层评述:列报框架》指出,前瞻性信息颇为主观,须通过职业判断方可编报。理事会的初步意见是,只有能够提供报告期末或报告期间已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相关信息时,才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提供前瞻性信息。例如,如果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系基于未来现金流量,要理解所报告的计量结果,则估计此类现金流量所用的方法、假设和判断方面的信息就是必要的信息。
另外,要理解此类计量的敏感程度,关于未来结果(风险)可变性方面的信息、关于假设和判断程度方面的信息也是需要的。其他类型的前瞻性信息也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如果主体编报的话,应在财务报表之外(如管理层评论)予以列报。
3. 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类型。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披露要求时,理事会将基于项目的不同性质,考虑采用不同的披露形式(例如,二级明细、描述、向前追溯、敏感性分析)。基于财务报表附注的目标以及满足该目标的有用信息类型,下表列示了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部分披露类型示例。单项附注可能合并两项或更多披露类型,一种披露类型也可能提供两种有用信息。例如,对一项负债的到期分析,既提供了该义务的进一步信息,也提供了流动性风险信息。类似地,单项附注可能提供一组资产的信息,包括与该组资产的相关交易、源自资产的风险及其会计处理方法。
4. 比较信息。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以前期间的信息,即比较信息。允许(有时甚至是必须)额外列报比较信息。比较信息能够提供评价当期财务报表的趋势信息,从而具有相关性。因此,比较信息是主体当期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财务信息重要性的披露
(一)重要性界定
概念框架第三章规定:“如果信息被遗漏或误报影响使用者基于特定主体财务信息所作出的决策,信息即为重要。换言之,重要性是相关性中与特定主体有关的一个方面,它基于某一主体财务报告中与信息相关的经济业务性质或金额(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本委员会无法为重要性规定一个统一的数量界限,也无法预先裁定特定情况下的重要性。”《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1)如果信息不具重要性,则主体不必提供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特定披露;(2)当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要求不足以让使用者理解特定交易、其他事项或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影响时,主体应当提供额外披露。
(二)重要性披露
理事会认为,现行概念框架已经清晰地阐述了重要性概念,理事会无意修改上述规定,也无意增加其他描述。但许多人认为,实务中对重要性这一概念的运用方式方法,是导致当前财务报告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的看法是,在考虑重要性时未正确运用职业判断,结果是披露了过多不相关信息,而相关信息却又披露不足。因此,理事会正在考虑通过修订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培训教育资料,对重要性运用提供更多指导材料。这些指导材料将特别强调以下事项:(1)如果满足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披露要求的信息不具重要性,主体应予省略;(2)为实现某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目标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会计准则可能对重要项目的额外披露提出特别要求;(3)对不重要信息进行披露,可能损害已披露重要信息的可理解性;(4)主要财务报表列报的某单行项目具有重要性,如果仅此而已,那并不必然说明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该项目的披露要求对主体财务报表均具重要性。主体应分别评价每一项披露要求的重要性。
五、披露和列报的形式
(一)披露目标
包括披露和列报的每一项具体会计准则,都应含有清晰的目标,来指导主体确定最佳披露和列报。理事会应当提供指引,帮助主体决定在其财务报表范围内,特定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具体会计准则中要求但不重要的某些信息将不予披露。相反,某些重要的信息则需要进行额外披露。
(二)沟通原则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为达到该目标,具体会计准则中的披露指引,应致力使财务报表披露(包括列报)成为具体会计准则引导下的信息沟通形式,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遵循具体会计准则特定要求的一种机械形式。因此,在规定具体会计准则的披露指引时,理事会不仅需要考虑在通常情况下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即如实反映相关的信息),还应研究开发能够有效改善此类信息沟通的指南。“有效沟通”,是对“如实反映”这一基本质量特征和“可理解性”、“可比性”这两个强化质量特征的反映。为此,理事会在制定披露要求时应考虑以下沟通原则:(1)披露指引应当致力改善特定主体有用信息的披露。也就是说,披露指引应突出强调交易、事项或情况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以改善报表使用者对主体的理解。披露指引不应采用不针对特定主体的程式化格式或通用信息,因为它们会损害有用信息的可理解性。(2)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更加清晰、平衡和可理解。披露指引应当给予主体一定的弹性,在不遗漏有用信息、财务报表不必增加不必要篇幅的情况下,披露应尽可能地简洁和直接了当。(3)披露指引应明确,披露的组织方式应向财务报表使用者突出展示重要的信息。因此,如有可能,披露指引应当允许主体自行决定披露的顺序,或单项披露中应强调的重点。(4)各项披露应相互联系。披露指引应当使披露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主要财务报表项目与附注信息的关系。如果可行,披露指引还应要求或允许主体揭示不同附注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如果有可能,还应揭示附注信息与其他公开信息(如管理层评论中的披露)之间的关系。在可能和适当的情况下,具体会计准则应当允许使用交叉索引。(5)披露指引不应使相同的信息重复出现在财务报表的不同部分。理事会在制定新的披露指引时,应对现行具体会计准则进行复审,以使信息的重复降到最低限度。在某些情况下,连接不同的披露(比如交叉索引)是适当的。(6)披露指引应在不削弱所披露信息的有用性的前提下,致力寻求最大程度的可比性。在制定披露指引时,理事会应就信息的主体可比性、期间可比性与给予主体一定弹性(即由主体决定以最可理解的方式披露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披露)的必要性之间作出权衡。该权衡将决定理事会是否允许或要求进行某项披露以及某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规定披露的形式(例如,用列表形式披露而不用描述式披露)。
(三)电子形式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可以纸质形式也可以电子形式传递。传递形式并不影响财务报表的内容,但影响财务报表信息的可读性。对于大部分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阅读电子形式的财务信息(如通过主体的网页或使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更容易消化和理解。在制定列报和披露要求时,理事会需要考虑技术的影响,并鼓励提升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理事会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1)信息汇总的顺序和汇总方面的弹性;(2)统一使用术语、总计和小计,以准确识别披露项目和列报项目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电子形式财务报表能如实地加以反映。
【摘要】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主要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取决于一项资产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贡献方式,负债的后续计量则取决于负债的性质及结算方式。
【关键词】会计计量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三、初始计量
在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通常使用三种计量方法,即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现行市场价格(含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有时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要求基于认定成本进行计量。
(一)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因项目之间等价交换所确认的资产,初始计量几乎不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交换交易包括: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取得一项资产,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取得一项资产;通过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获取一项服务,或者通过承担支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债务而获取一项服务;发行一项负债或权益工具交换现金或其他资产,或取得收取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权利。
如果一项交换交易系非关联方之间谈判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财务困境,也未受到其他压力,则放弃和收到的对价通常认为等于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初始计量既可以视为成本,也可以视为公允价值,因为两者相等。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是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匹配的术语。因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把初始计量描述为以成本计量,就会造成混乱,反之亦然。
(二)非等价交换的初始计量
偶尔,两个价值不同的项目进行交换,是因为交易的价格可能受到交易双方其他关系的影响,也可能是交易的一方处于财务困境或者其他压力从而使交易的价格受到影响。根据前述,取得资产的成本或承担负债的所得等于所放弃对价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无法确认经济损失或利得,二是无法确认交易中未予明确表述的成分(例如,提供服务的义务、权益缴入或权益分配的义务或者为过去交易的付款义务)。因此,对于一项非等价交换而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使用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主体可以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1.以所取得资产或所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并按下述方法处理公允价值与所放弃或所收到对价公允价值的差额:(1)如果交易是与以投资者身份的权益投资者(或合并集团中的其他主体)之间达成的交易,差额确认为权益缴入或者权益分配。(2)如果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可以辨认,则应进行会计处理。辨认交易中未列明的成分(或者证明不存在其他成分)可能比较困难。(3)在其他情况下,将差额确认为交易利得或损失。但是,这样处理有违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首日”无利得或损失的传统观念。涉及非等价交换的明显利得或损失并不常见。但是,如果交易的一方处于困难状态、极度渴望交易,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此时,真实利得或损失即会产生,加以报告或可提供相关的信息。
2.如果放弃或收到的对价是主体自身的权益工具,以所收到或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灭失或发生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计量权益工具。这种处理方法,符合主体自身权益工具不产生利得或损失的理念。
(三)非交换交易的初始计量
非交换交易也可能导致确认资产和负债。例如,无对价取得一项资产或产生一项负债(如无条件的赠予或补助),或者交易之外的事项产生了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例如,诉讼)。
如果发生了上述两种情况,取得的资产或发生的负债应以零计量,以与非确认加以区分。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第20 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允许这样处理。但是,以零计量该项目,不大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但为了避免计量方法的不必要变化,初始计量应与后续计量保持一致。但是,如果后续计量系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这并不排除使用诸如现行市场价格(比如公允价值)和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来确定认定成本。
(四)内部建造资产的初始计量
内部建造的资产,在完工时应使用与后续计量相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
1.如果该资产将基于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成本计量。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作为认定成本。(如果已完工资产在完工时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通常情况下主体将在完工时确认一项利得,而当主体计提资产折旧时,该利得将在随后予以转回。)
2.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行市场价格计量。
3.如果该资产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进行后续计量,则该资产在完工时按现金流量基础进行计量。
四、资产的后续计量
1. 自用资产的后续计量。对于一项自用的、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如果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并不必然能够提供该资产获取现金流量的最佳信息。除非是资产减值或者减值转回,资产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并不具相关性。主体所使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前景,可以利用交易、资产消耗、资产减值和履行负债方面的信息来评估。对于主体自用的资产,基于成本的计量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通常比现行市场销售价格所产生的收益和费用信息更为相关、更好理解。另外,基于成本进行计量更为简便,通常比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代价更小。
尽管存货终将被出售,但它与主体所自用的、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而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并无二致。与其他将予出售的资产相比,存货按成本计量更具相关性,因为与绝大多数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出售不同,出售存货通常要求卖方作出重大努力来确定买方,而且确定存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也存在许多困难。
当然,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自用资产,也有诸多批评:一是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转回滞后于资产产出能力的变化;二是备选的折旧方法有多种,但某些折旧方法比其他折旧方法能够更为准确地追踪反映现金流量产出能力的下降;三是仅确认减值损失,但当资产的现金流量产出能力上升时却不确认利得,有失中立;四是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忽略了主体可能决定出售一项定价适当的资产这样一个事实。
2. 待售资产的后续计量。一项待售的资产将直接产生现金流量,从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现行脱手价格(或者现行脱手价格减销售成本)可能具有相关性。确定现行脱手价格的耗费可能比较合理,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也不会特别地高。因此,理事会建议,对于通过出售来变现的资产,现行脱手价格将是最合适的计量方法。例如,将被出售的金融工具投资(为收取现金流量而持有的投资除外)、将被出售的除存货之外的稀有金属、谷物和有形资产等交易性商品。
有人认为,对于已开发完成或已长期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获得其现行市场价格的成本未必合理。因为现行市场价格要求对房地产交易作出重大估计、获取输入变量,而这些房地产交易与要计量的房地产却不一定具有足够的相似性。相反,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花费较少,主观性不大。但是,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其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很少关联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现金流量经历许多年都不会发生时更是如此。房地产并不足够同质化,销售行为也不会经常发生,因而无法使用过去的现金流量趋势和损益情况来评估未来现金净流量。因此,对于此类资产,现行市场价格尽管具有主观性,但通常比成本信息更具相关性。
3. 持有并按商定条款收取现金流量资产的后续计量。许多金融工具条款要求发行者支付款项或交付其他金融工具。尽管此类资产许多(即使不是绝大多数)都能出售,主体也可能持有一项金融工具并按合同规定收取现金流量。
贷款、债券和具有类似于利息的回报且合同现金流量没有重大变动的其他应收款项,通常是持有并收取合同现金流量。此类资产的经济性受到两个因素的重大影响——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
关于有效收益率,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分析管理层以往在原始发行或通过购买获利性贷款或其他应收款项方面的成功,合理地评估未来收益前景。关于可回收性(或可回收性不足)始终具有相关性。基于成本计算的利息收益,加之管理层估计的坏账费用,很有可能提供有效收益率和可回收性的相关信息。
前文述及,对于主体持有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金融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无法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相关信息,现行市场价格可能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此类资产包括:(1)净额结算的衍生工具,现金流量具有重大波动性的混合工具。(2)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掉期及类似工具。此类工具规定了固定的现金流量金额,尽管该现金流量未来并不必然会发生。(3)其他工具,如买卖外币的远期合同。此类工具涉及现金的交换,但最终盈亏具有重大波动性。
持有某些衍生工具(套期工具)是为了对冲其他资产、负债或可预期交易(被套期项目或交易)的公允价值变动或现金流量变动。对于此类衍生工具,使用现行市场价格最为恰当,因为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评估这些衍生工具产生的现金流量。相反,如果被套期项目未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就会产生计量错配,导致计入损益的利得或损失被其他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全部或部分地抵销了。
4. 利用使用权收费的资产的后续计量。有的时候,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会向获得资产使用权的其他主体收费。产生现金流量的方式包括租赁、出租、特许和收取进场费、停机费、着陆费、进港费、停泊费或专利使用费。
在某些情况下,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持有者(所有者)在财务报表中不再确认该资产,而代之以确认一项金融资产和剩余资产。确认为金融资产时,通常是划分为“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计量方法前已述及。而剩余资产以何种方式为未来现金流量作出贡献,将取决于其最终是销售、再租赁还是主体持有自用。
在有形资产或知识产权被主体继续整体确认的情况下,此时持有的资产,既不同于“为收取合同现金流量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不同于“为自用而持有的资产”。对于专门用作收费的资产,其现金流量包括源自现有合同的合同现金流量和源自可能的未来合同或者资产变卖的后续现金流量两部分。专门用作收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反映了整个经济寿命期间用于收费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那些用于收费的价值较低、数量庞大的项目组,其过去收益、费用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用来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前景,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信息就很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
某一单项资产在主体整体中的重要性越大,其现行市场价格信息的相关性也就越强,例如土地、建筑物、泊车场、船舶、飞行器以及类似的价值颇高的项目。估计此类实物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时,往往具有可利用的现行市场价格或信息作为输入变量。为了借款或保险等目的,土地、建筑物和其他高价值物业,在许多不同评估市场中也有许多可接受的评估技术。这些计量可能不属于现行市场价格,但也可以为估计现行市场价格提供输入变量。
五、负债的后续计量
(一)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没有明确条款的负债,可能由民事侵权行为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而引起。此类负债要求通过协商或者司法行动来决定结算金额,因而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并不可行(因为此类负债不存在成本),而其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故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
(二)具有明确条款的负债
某些合同性负债,具有明确的条款,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金额尚不明确(例如,保险合同和退休后福利)。对于此类负债,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市场价格又难以确定。因此,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能提供此类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
1. 按规定条款进行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绝大多数负债具有明确的合同条款,规定了应付的金额,而且此类负债几乎全部按规定的条款予以结算,只有极个别负债通过现行市场转移给其他主体。负债的转出方通常与对方通过谈判进行交易,因此这种交易可能并非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如果是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债权人具有讨价还价的优势地位,因为债务人已经同意了规定的条款和条件。
对于一项不可转移的负债,如果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且把市场价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市场价格变动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实现,在负债存续期间内也不能转回。因此,此类负债应视作类似于“持有以收取现金流量” 的资产,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通常能够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
但也有人认为,至少对某些具有特定条款的金融负债,现行市场价格是恰当的计量,因为此类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特别是利率变动),能够对冲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现行市场价格计量还可以把收益类似但因为利率环境不同而存在不同付款要求的两类负债区分开来。
尽管衍生工具具有合同条款,但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不太可能提供评估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有用信息。因此,正像作为衍生工具的资产那样,作为衍生工具的负债也应以现行市场价格计量,或者以按照合同要求的现金流量的其他方式计量。
2. 用于转移的负债的后续计量。极个别负债可以在未经债权人协商认可的情况下转移给第三方。对于此类将通过转移而结算的负债,最相关的计量方式是现行市场价格,或者现行市场价格加交易成本,因为这是其他方承接该负债而需要主体支付的现金估计数。
3. 通过履行服务结算的负债的后续计量。需提供服务的合同义务(履约义务)所产生的负债,具有明确的结果而非规定的条款。按所收款项(某些情况下还要加上利息)为起点的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提供了重复发生的损益构成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可用来预测未来毛利。但是,服务的现行市场价格可能也是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主体支付款项,而由其他方履行服务时更是如此。
六、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
在没有交易价格以及估计价格不可行或者估计价格不能提供最为相关信息的情况下,目前通常使用现行价格估计之外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其他计量方法。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可以按需设计以适应特定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在每一项新准则中,都可能创设新的计量方法。另外,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可能提供一项特定资产或负债最为相关的信息。但是,在确定是否使用按需设计的计量方法时,理事会必须考虑这种计量方法能够被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理事会认为,应尽量限制计量方法的种类,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财务报表所列报的金额。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其他计量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按照定义,所有基于现金流量的计量都必须以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为起点,其他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计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的可能变化。现金流量金额的不确定性,是资产和负债的重要特征。例如,一项负债存在三种可能的金额(10,50 和80 个货币单位)。假定结果是1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10%,50 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60%,80个货币单位的机会是30%。最可能的结果是50 货币单位,但还有其他两种可能性,考虑三种可能性的现金流量期望值为55 个货币单位。但是,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太可能将“最可能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与“确定无疑的50 个货币单位现金流量”等量齐观。
2.货币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的时间和货币时间价值影响许多计量指标,因为将于明天收到的1000 个货币单位付款比10 年后收到的同样金额付款价值更大。
3.因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而应承担的价格。现金流量内在不确定性所承担的价格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期望现金流量均为100 个货币单位的两项资产,可能的结果范围或许相差极大。其中一项资产或许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0 和200,概率均为50%。另一项资产也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分别是99 和101,各自的概率也是50%。绝大多数投资者不会为第一项资产支付相同的金额,因为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太大。这种差别就构成了承担额外不确定性(如风险溢价)的价格。
4.市场参与者将予考虑的其他因素,如非流动性。目前,除公允价值外,前述的非流动性因素在所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中均未予考虑。在保险合同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建议的计量模式考虑了从市场参与者视角的非流动性。
5.与负债的非业绩风险,包括主体(即债务人)自身信用风险。如果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目标是估计现行市场价格,则应考虑所有的因素而且所有因素均应反映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同时应要求定期重计量,重计量时所有因素应予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估计市场交易的成本,以作为后续按成本基础计量的起点,则初始计量与按现行市场购买价格计量相同。除非资产的账面金额无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收回或者负债的账面金额无法充分覆盖未来现金流量,上述金额在后续计量中并不会被更新。如果计量目标是测试一项按成本计量资产的减值情况,按照力避计量方法变更的理念,如果计量包括了估计现金流量变更的影响同时忽略其他变更,则更具相关性。通过变更估计现金流量同时保持其他因素(例如,利率变更、承但违约概率变动风险的价格变动)不变就能实现上述目标。
(二)主体观还是市场观
是运用主体观还是市场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信息的可利用程度;二是两种观点对特定资产或负债的可能相关性。
如果市场输入值可以观察到,则估计相对容易,更方便验证。对于出售时无需重大努力即可出售的资产,利用市场观特别相关。
而对主体持有并使用的某些资产以及通过履行服务来结算的负债,主体观更为相关。如果现金流量比较独特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定主体的输入值具有相关性。如果主体的计划与典型市场参与者的计划不同或者拥有更多或更好的信息,特定主体的输入值还可能更好地预测最终现金流量。对于按特定主体观进行估计的一个忧虑是,它可能有意无意地反映了与其他资产的协同效应,从而并非仅仅计量了意欲计量的项目。
(三)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
负债已到期但主体却无力结算与偿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反映在贷款的市场价格(即要求的利率)和债券的原始发行价格之中,而且对具有交易价格的负债,这个因素也已经以某种方式融入定价之中了。因此,它已经自动地包含在这些负债的初始计量之中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负债的后续计量是否应该反映因到期未付可能性发生变动而导致的预期现金流量变动,是否应该反映存在到期未付风险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
更新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利率)变动的负债,关注点通常集中在,因主体信用状况恶化或者因承担违约概率变动风险而导致市场价格提升,从而以较高的利率对负债进行折现所产生的利得。通常情况下,已确认利得被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业绩指标,但上述情形下的利得却反映主体整体财务状况的恶化。
其中,颇值得称道的是,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财务部始终走在实践创新的道路上,通过不断调整组织,在发展中创新理念,探求财务管理职能的战略定位,不断探索适合于核电工程建设的财务管理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优化价值链
中广核工程公司财务部始终秉承着“拥抱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与发展自我”的价值理念,随同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做出组织适应性调整。在公司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梳理财务业务流程,不断清晰财务管理职能战略定位,完成了组织结构三次大的适应性调整。
2007年前的工程公司还只是中广核集团的核电建设“工程部”,承担着中广核集团内的单项目核电建设任务。工程公司财务部这时还处于业主财务管理模式,没有专业化的财务分工。随着中广核工程国内公司承接的核电建设项目大发展,工程公司财务部管理层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公司未来的多项目、多基地的发展形势,业主财务管理模式已不再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需要探索新形式,随即提出打破原有的项目法人财务管理模式,按照公司“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分工的管理要求,于2008年底完成了财务管理的首次组织机构调整,调整为适应多项目、多基地业务发展的工程财务管理业务模式,形成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核算管理、资金管理和项目财务管理的业务链,从而有力地支撑了公司多项目财务各项业务的开展。
2009年,在工程公司项目团队与职能部门推行“矩阵式”的运作模式下,工程公司财务部在2009年底完成了第二次组织适应性调整,这次的组织适应性调整实现了成本管理的分层运作,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财务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战略支撑、价值增值、经营监控的职能定位逐步显现。
2010年,随着工程公司“分层运作、分权经营、分灶吃饭”三分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部管理层开展财务管理职能改革,提出了“以价值创造、客户服务为导向,以职能重组、流程优化和系统改进为手段,促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将财务业务重组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财务共享服务3个部分,形成了管理财务和业务财务的分离,突出价值创造导向;强调服务理念,推出内外部客户概念,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本次改革,工程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业务价值链已经打造了出来。
打造价值创造平台
工程公司财务部积极探索成本管理新手段,开创性地进行税务筹划,在公司“大工程”的战略背景下推行“大工程”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推行“走出去”战略财务研究。
1探索成本管理新手段。正如工程公司总会计师张启波所说:成本管理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要以价值创造引领成本管理。“价值创造”就是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协调好内部与外部、企业和员工、上游和下游等各方关系,以“价值增值”为判断标准来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工程公司财务部以此为指导理念,开展了相关的“价值增值”引领成本管理的活动。2009年5月,为弘扬成本文化,鼓励价值增值行为,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实现成本降低目标,公司财务部组织提出了公司“十大成本事件”。“十大成本事件”涵盖了方案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改进等方面的价值增值,以及成本降低举措,将对未来工程公司成本的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建立起成本管理的公司层、项目层、作业层的分层运作组织模式,实现成本管理的组织创新背景下,2009年9月,工程公司财务部内部优化了成本控制职能调整方案,将项目成本控制职能调整为在项目管理层完成,为成本管理关系理顺、打造项目利润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工程公司财务部正在积极配合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实施。
2开创性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工作对于规避公司税务风险、降低公司税负成本与项目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公司财务部一直将税务筹划作为一项重点专项工作,针对公司业务进展情况,结合税务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税务筹划的子目标。由于核电建设项目涉税复杂,既涉及项目业主、工程总承包商以及下游分包商,又因合同模式、设备购置、建筑安装、项目服务、进口免税等合同内容涉及不同税种,在无国内切实可行的参考范例前提下,如何开展统筹规划,使得公司自身税负最小,又兼顾核电业主利益,如何理顺各税种间的交错关系,是摆在工程公司财务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工程公司财务部积极与税务机关开展主动沟通,开展了一系列的税务筹划管理与研究,包括核电项目总承包税务管理、异地项目核电涉税管理、增值税转型对核电建设影响分析、核电项目设备进口环节税收优惠申请等工作。通过在几个核电工程项目良好的税务实践,目前工程公司财务部针对核电建设承包项目,探索出一套比较标准的涉税管理实务,形成了一系列税收筹划成果。
3奉行“共赢”理念,积极打造“大工程”下的财务管理服务平台。核电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牵涉到的各方利益关系复杂。工程公司财务部在中广核集团推行的“大工程”背景下,始终奉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的理念,积极依托总承包合同,推进“大工程”下的财务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成本控制、项目税务筹划和税务管理、项目资产管理及竣工结算办法以及“大金融”资金管理服务平台。“大工程”模式下的成本控制要求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各项目业主公司多方协作,共同探索降低工程造价的空间,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标杆的工程造价体系。“大工程”模式下的税务筹划从更大更新的视野思考项目税务工作,也为包括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等在内的各类税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建立项目资产管理、竣工结算方法和标准体系、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也是财务部推行“大工程”模式下的举措。在新项目的建设上,工程公司财务部充分发挥工程公司作为总承包商的有利条件,推进衔接业主与承包商搭建大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对银行传统金融产品进行优化及组合,创新推出“商业汇票组合方案”。目前,工程公司财务部仍在探索“大工程”模式下的成本控制、税务筹划、资产管理、金融创新举措以及如何实现平台内的资源配给及平台间的价值管理与利益分配,为公司整体价值增值及效率提升作出了贡献。
4走在“走出去”战略的前端。“将工作提前一点,让被动少一点”,提前谋划是工程公司财务人的一个行为理念。中广核工程公司的目标是要打造国际一流的核电AE公司,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是工程公司抓住机遇的战略举措。工程公司财务部一直都走在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前端,在工程公司拟进行的国际化项目中,工程公司财务部一直将投资环境研究、税务政策研究、会计政策研究和外汇金融研究摆在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前沿,为项目的推进完成前瞻性的工作。
精细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发展阶段理论,工程公司目前正处于由确定级向量化级、优化级转变的历程中,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日益显现。为此,工程公司财务部通过建立多维成本核算体系,完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推行标准化流程与服务管理,并提出了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力求为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支持。
建立多维成本核算体系、完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工程公司财务部领导层一直秉承着这样一个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是公司诊断的“温度计”,会计核算不是简单的事后记账,要借助会计核算,通过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中的监控作用。会计核算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到前端业务部门,不能将结果停留在财务部,要让业务部门及时掌握经营动态,以改进不足。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工程公司财务部在公司三分改革的背景下,推进了多维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为公司的三分改革落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标准化流程与服务管理建设
“让管理创造价值,注重标准化理念”。推进流程与服务标准化管理是工程公司财务人努力的又一个方向。通过对业务的细化,编制工作指引,并借助于系统将业务流固化下来,将流程与服务标准化。工程公司财务部在流程与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2009年,借助于SAP系统的上线,将预算、核算、支付等众多财务管理流程优化后,在系统中固化,对比流程优化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了效率。在对公司内外部客户服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标准化服务工作,为打造精简高效的队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推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为协助公司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能力,针对公司目前“产品管理之间出现断层”、“进度与成本未能真正实现价值联动”、“集成管理不足”的现状,工程公司财务部在公司内提出了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以标准化作业管理和标准物资编码作为主线,以标准物资清单和标准物资数量单为基础,以持续改进完善制度和流程,达到改变公司目前各板块分散管理的生产组织体系,构筑以设计为龙头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带动整个EPC优化管理。财务部倡议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得到了公司领导层的高度认可,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认为精益生产管理体系通过理论电站打造,充分发挥理论电站的实践指导价值,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生产流程的无缝对接,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际一流AE公司的基本要求。精益生产管理在通过打通公司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业务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公司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长效机制。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工程公司财务部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财务发展战略子规划,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依托“计划-预算-执行”将公司战略逐层落实,发挥预算的资源配置功能。工程公司财务领导层一直将全面预算管理放到重要位置,始终坚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努力促成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三大转变”:预算从单纯财务管理工具向战略管理工具转变;从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向以公司战略价值实现为中心转变;从短周期计划向长周期谋划转变。
在工程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时间里,预算管理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公司成立初期,初步实现从业主工程部向独立核算的自主经营实体的转变,首次将预算管理在公司内作为财3管理工具使用。随后,经历了3个预算导向转变阶段:从2007年的预算执行准确率导向,到2008年的成本节约导向,再到2010年后来的价值增值导向。工程公司财务部逐渐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和考核体系,明确了公司级、项目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职责分工及相应责任,逐步建立了预算申报、批准等行为规范与内部定额等控制目标的标准化,建立了初步的应用预算体系框架。此外,工程公司财务部还将围绕应用预算体系的建设,做实预算管理,落实战略规划,提出了预算管理具体目标:2011~2013年,建立核电工程建设作业预算体系;2013年前建立内部模拟市场体系;2015年,全面推动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
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
工程公司财务部一直奉行“以人为本”、“实现员工和组织共同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将人才培养提升到财务战略规划的高度。核电行业的大发展以及公司推行的“走出去”战略,对既懂财务又懂技术、熟悉国际化财务业务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快速培养满足公司和行业发展的财务人才,工程公司财务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良好实践。
2015年3月27 日席卷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前首席财务官露丝・波拉特(Ruth Porat)跳槽硅谷巨头谷歌(Google)负责财务工作,薪资将远远高于她在华尔街获得的收入”。这短短的一条新闻透露出的信息使我们对首席财务官的认识与企业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财务创造价值被更广泛地认同。
狭义的财务创造价值是指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创造的价值。财务是否创造价值?传统的观念认为财务属于后勤管理部门,不能创造价值,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步入信息时代,企业经营多元化,财务部门已经不单单是记录会计账簿,财务部门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创造价值已被广泛认同。广义的财务创造价值既包含了财务部门创造的价值也包含财务功能创造的价值。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流程中的重大决策工作实际上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做出的,这里的财务是指财务的功能而不是财务的部门。所以财务创造价值不仅仅是指财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同时也包含财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是广义的财务创造价值。
财务创造价值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合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如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建立并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减少错误和舞弊风险,这些财务创造的价值具有隐蔽性与间接性。另一方面,因其自身特殊的业务性质,主动参与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管理筹划等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价值创造是比较直接的,其价值创造能力更强。
财务创造价值可以从提高效率、增加收益、降低风险几个方面体现。总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工作,它能够为企业直接创造价值、也能为企业间接创造价值。企业财务已经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的价值创造型转变。我们不能将财务管理简单地理解为财务部门的管理,而是整个企业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投资、融资等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最终做出才实施的。
二、财务创造价值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没有核心业务的多种经营,很难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资到企业自身擅长的优势项目上,则可以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为股东带来最大化收益,这需要财务分析和财务战略的配合。财务创造价值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企业财务,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的保障,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往往与企业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密不可分,实现了卓越绩效的企业一定有卓越绩效的财务部门。
能够创造卓越绩效的财务部门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必须是努力推动整个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部门,财务创造价值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卓越的财务部门必须是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公司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为企业控制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的目标,使财务部门在当今瞬息万变而复杂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务的功能从对内服务转向价值创造,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复杂化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要求。对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说,需要不断完善财务功能、提升财务价值创造能力。
财务部门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和资源配置进行筹划,企业投资风险的控制已成为当今财务的重点工作之一,企业的决策机构往往根据财务部门的建议来制定企业投资、融资、发展等战略。科学的投融资决策和最佳资本结构设计、科学的预算系统与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管控与调度,都为企业创造价值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财务创造价值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问题
财务人员结构及能力对财务创造价值有着很大的影响。财务部门的员工结构与能力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巨大变化,业务全球化为财务部门也带来了很大的人才挑战,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记录会计账簿,而且要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跟上时展变化,确保财务部门配备的员工及其能力可以承担重任。同时,企业要改变简单地采用招聘新员工、解雇老员工的办法,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财务人员,如使用集体培训的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稳定财务人员的队伍。鼓励个人参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适应企业新业务及全球业务的开展需要。明确企业人才晋升的通道,帮助财务人员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营造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积极向上,有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外部环境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因素给财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使财务管理运作环境更为复杂,企业可能会在其主要市场上遇到经济增长乏力、产能过剩、筹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正是这些复杂环境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会。当今已经是互联网时代,货币电子化及网上支付的快捷便利,使财务创造价值在空间和时间上赢得了先机,使财务创造价值的能力大大提高。财务部门要识别发展机遇,将财务思维、财务分析融入企业的价值创造,为企业发展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加大对战略和高级决策的投入,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中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提升财务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方式
投资风险控制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资金集中管理与调度系统、高度信息化的监督与服务体系,这些都是实现财务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并不断创造价值,其途径很多,既可以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方面去探索,也可以从资本结构分析、成本控制、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资本运营的效率等方面去研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财务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都发挥核心作用。
(一)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财务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形态,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间接体现财务的价值创造,融资成本的控制是财务创造的价值的直接体现。不同的融资方式其成本是有差异的,对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以及有效的融资组合,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这也是财务创造价值的一个源泉。衡量企业财务的基本指标,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它们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各部门都应该按照这些指标的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财务部门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业绩指标,通过预算体系,使各部门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相互协调行动。财务创造价值最基本的形式源于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投资收益
投资或资本经营是财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资本市场的直接投资已越来越成为财务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提升利润的重要来源。如期货投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融资。对重大项目的投资也是财务部门必须全程参与的重要工作,财务部门通过最优的投融资决策、资金管控措施,确保现金与资本的最佳配置,企业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务杠杆作用,服务于企业价值创造。
(三)管理活动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增值,才能生存和发展。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要创造最大的价值增值。
一、创造价值与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波特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价值链管理理论在分析价值链的基础上,将企业的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有机的整合起来,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工作。总之,把企业的各项活动分为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认为只有尽量增加增值活动和减少非增值活动,企业才是有竞争力的。
二、财务部能够创造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财务部和人事、行政部一样,是不需要为公司直接创造利润的,只是扮演着单纯记账、报销等会计核算的职能。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且错误的。
实际上,财务部作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涵盖了会计信息、投融资、预算控制和税务筹划等方面的职能。财务部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增加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
三、如何实现持续创造价值
企业的经营方面中有很多环节,不是每个环节都能为企业带来增值,如:过多的存货、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增加企业的成本;起根本作用的是部分关键固定资产,而非全部。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进行必要的改善。
1.科学管理资金实现融资低成本
2010年起银根紧缩,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新高的21.5%,银行信贷规模空前紧张。大多数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现金流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化“现金为王”的意识显得更为突出。财务部预判融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资本结构,采取多元化融资产品,力争在融资逆境中保证生产经营、战略投资的资金需求和融资低成本。其中:银行贷款方面要保持充足的授信额度,快速调整贷款策略,置换使用低利率的贷款;在融资品种上可采用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信托、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同时,加强应收账款回收管理;细化合同管理,合理利用债权人资金;资金统一管理,提高协同效益;强化预算管理,增强使用的计划性等。
2.完善全面预算有效控制成本
通过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的实施,加强公司内部流程控制,保证年度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目标的实现。以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为主预警短期财务风险;以公司价值为基础的盈利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预警长期财务风险。编制经营预算和现金预算,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现金预算有深刻的理解,预算管理工作成为各部门共同协作的有机整体,保证各项预算均在可控范围内。做好现金预算,完善资金分析,结合经营现金流量,合理安排融资还款计划。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现代营运资本管理相结合,科学管理资金。
3.经济效益评价发掘潜力机会
财务部凭借其专业优势、与业务部门深度融合,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做好经济效益评价工作和成本控制。经济效益评价工作主要有盈亏平衡、经营利润预测、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评价分析做到方法正确,分析盈利合理、披露风险全面,指导经营决策,挖掘公司潜力。利用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本一量一利分析法,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成本测算和盈利分析。导入战略财务分析体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战略财务分析,及时向公司管理报告。
4.提高税务意识做好税收筹划
研究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建立统一的税务管理制度和具有行业特色的税务管理体系,做到合理合法纳税。提高管理人员的税务意识,树立以专业知识为主,公关手段为辅的税务管理理念。超前谋划、提前做好各项税收优惠策划工作。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优惠规定,在注册地点、投资单位组织形式、投资方向等方面,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取税收利益,以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合理运用税收筹划,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维护客户关系持续创造价值
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安排专人跟踪办理结算,确保资金尽快回收到位。
改变工程款、设备款结算方式,对供应商由预付款变更为货到票到付款方式,减少临时借款额度。处理好与政府、银行、税务的关系,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6.领导力
作为领导者除具备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的五种行为外,还应具备钝感力。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大势,突出财务价值创造能力。坚持不懈地提升财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要善于沟通,取得上层领导、下级员工的支持,要和各业务部门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发挥部门协同效应。财务部通过资金管理、预算控制、税收筹划、财务分析、领导力等方法,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财务部要寓管理于服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我们相信;财务部能够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前言
进入21世纪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务理论和改革形势的发展不断取得进步,随着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粗放型管理模式难以推动中国企业继续前行,迫切需要推行基于价值的管理(简称VBM),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什么是VBM
价值的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财务理论、会计理论的整合和升华,而真正将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实践的企业并不多,真正有效运用的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随着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广泛推广并有效应用于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价值管理,VBM理论也逐步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重视。微软、可口可乐、西门子、杜邦公司都是价值管理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据美国斯图斯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d)的一项研究表明,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与未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相比,年收益率平均高出8.25%。
二、VBM下注重交易成本考量
VBM中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交易成本考量,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2]。交易成本理论合理解释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当企业某类业务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成本时,就应该设法降低交易成本或通过放弃该项业务,重点发展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主要业务。
曾几何时,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较重,企业浴室、理发店、百货商店等后勤服务类行业普遍存在,而随着历史的自然演变,这些业务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均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些业务的市场平均成本远低于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基于VBM的几点企业业务建议
1.明确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优势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也是企业的主业。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力度和技改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源源不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果断放弃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应该将管理重心和资源配置重点放在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业务上,不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果断放弃社会化程度高,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强化公司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分流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
可以考虑对现有业务中类似于产品包装和原料接卸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进行分流或采取业务外包,提高公司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关闭遍布各地的销售公司、合资及合营的餐饮、贸易、证券、度假等投资项目。对辅业相关运输、检维修、设计、信息等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了改制分流。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部分辅助生产装置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试行业务外包。
四、基于VBM的几点财务管理建议
1.推行一级财务核算
单纯以考核利润为目标的不合理考核机制造成的弊端,往往导致各二级单位为了员工绩效、团体业绩而粉饰指标,最终酿成公司整体业务不实,股东价值虚增或虚减,造成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而且,二级核算体系下,公司总部也难以较好地协调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推行一级核算则有利于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保证公司整体利益和价值的真实可靠。
某大型石化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经过了创业和集体化的管理阶段,正走在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但是,官僚作风危机已经初步显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企业率先在财务领域实施扁平化,推行一级财务核算,所有财务人员集中到公司财务部,实现团队化理财。从实际效果看,改公司财务人员从2007年的150多人压缩到了80多人,但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渗透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发增强。
2.对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深度设计
尽管实现一级核算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有利于价值管理措施的落实,但是,在财务部门内部仍有急待改进的地方。譬如说一些财务人员长期适应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团队合力欠缺。建议在财务部门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减少因业务的重叠导致实际管理效率的下降,按照业务性质组建不同的业务团队,如核算和报表团队、税务管理团队、成本管理与控制团队、资产管理与项目控制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同时,强化团队的建设,完善团队考核与奖惩制度。其意义在于整体科层制局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局部发挥团队型组织优势。
3.设置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的标准成本往往是最佳工作状态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他排除了一切失误和浪费。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该达到的水平,它一般根据正常的消耗水平、正常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而制定。标准成本的制定按照正常标准成本进行设置,避免指标遥不可及而打消员工积极性,或者可由下式进行设置:A=A’+a( B-B’)(其中:A’为理想标准成本,a>0,B为上年实际成本、B’为正常标准成本)。
由于标准成本和预算常用于控制和业绩评价,在制定标准成本和编制预算过程中,下级单位往往会“留一手”,提供相对保守的指标,上级单位也知道这一情况,通常是简单地“砍上一刀”。这往往会出现“预算宽余”和“业绩宽余”,最终导致控制与考核功能被认为破坏,信息失真,企业整体价值低估。应逐步减少预算得出的绝对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增加一些相对指标的运用,如EVA,资本收益增长率等。
五、结束语
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时”,企业率先在财务领域做出的尝试,推行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探索必将推动其基于价值管理(VBM)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一)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财务支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财务分配支持以及技术创新的财务投资支持。在财务分配支持方面,很多学者利用博弈论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研究进行创新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员(主要是分为了创新者以及非创新者两种类型)进行剩余收益分配方式与努力程度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之后还给出了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动态子博弈纳什均衡解和静态纳什均衡解。Grenadier(1997)利用实物期权分析法,对企业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所采用的投资战略两个方面,另外,他还考虑了企业技术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学习效应的反应。Alvarez,Stenbacka(2001)利用实物期权分析法,针对不确定条件下关于多阶段技术项目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了研究。另外,Martin Micheal J.C.提出了风险收益边界模型,该模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实用性、简明性以及可视性,因此,该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国内研究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财务支持,我国国内的很多学者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主要有:国家政府视角、大中型企业视角以及中小型企业视角。首先,政府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对技术创新高成本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在融资方面,可以从法律、税收、财政等方面进行政策优惠等;其次,大中型企业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型股票或者转让产权、债权等,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募集资本;最后,中小型企业方面,可以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
二、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价值路径分析
(一)技术创新的价值性 技术创新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新产品或者改进现有产品,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技术创新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信息缺乏的消费者面对新技术有较高需求,企业就能够在产品生命周期初期进行垄断经营。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就可以进行垄断加价,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二)技术创新的节约性 技术创新的节约性主要体现在交易环节。目前,交易环节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一是交易环节间产生的费用;二是交易环节中产生的费用。由于交易环节间产生的费用与企业制度建设息息相关,在交易环节中人的行为受到企业制度作用,通过企业制度的规范作用,可以减少一定的交易费用。但是由于交易中的人均表现为“经济人”,而“经济人”具有“理性人”以及“机会主义”的特点,因此,交易环节间的费用降低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上述情况,只能选择降低交易环节的费用,根据威廉姆森“技术上可分结合部”的减少或消除理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以及技术水平,这样就可以实现交易环节费用的减少甚至消除。
(三)技术创新的替代性 技术创新的替代性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对于要素资源市场的替代性。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依靠的是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资源,比如原材料、劳动等。但是,在目前这种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各种要素资源是自由流动的,企业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取所需资源,因此,企业的议价能力较低,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但是,由于某些企业的特殊性,作为价格接受者是十分不利于其生存与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具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获取所需要素资源,这种核心竞争力可以是一种外在权力,也可以是企业的内部技术。
(四)技术创新的不完全合约性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签约双方的有限理性,双方签订的合约不可能将与交易有关的所有可能情况包含进去,也不可能对未来的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且,即使是某一方将一些特殊情况考虑进去,另一方面可能也会因为考虑自身利益等原因将此问题规避。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合作双方签订的合约必定具备不完全性,但是,正是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才降低了企业签订“完全性”合约的成本,避免了资金的浪费。此外,不完全性合约还可以为未来的变化提供一定的改变空间,这就具备了期权价值。基于上述原因,不完全性合约可以促进企业的价值提升。
三、企业技术创新与财务支撑理论契合分析
(一)财务技术一体化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独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财务部门,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的发展,改善财务部门的管理系统,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效率;而财务部门的发展可以为技术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为技术部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二者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动态融合发展的状态。
(二)财务功能与技术创新 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属于价值增值系统,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有:财务部门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持续运行;财务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部门特点去寻求有价值的资源;财务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创造现金流量,进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另外,从财务部门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缺少资金的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很难维持的。由于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会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财务部门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来筹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求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具备竞争优势,进而保证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三)财务目标与技术创新 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均属于企业内部的部门,因此,他们的发展是依附于企业的发展,他们的管理目标也必然要与企业的管理目标相一致。财务部门在企业中主要负责企业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财务部门的管理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依靠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的。技术部门负责企业技术,这就要求技术部门的管理目标为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才能够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产品。因此,企业的财务目标与技术创新时密不可分的。
(四)财务周期与技术创新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技术是存在周期性的,即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不是一次性持久存在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获取利润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企业也就具有了生命周期,且是随着技术的生命周期变化的。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周期性是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周期与技术创新也是息息相关的。
四、企业财务模块对技术创新策略性支撑研究
(一)技术创新筹资财务支持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技术从最初的理论设想到最终形成产品,不但需要强大的财务体系的支撑研究经费,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体系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主要包括:(1)风险投资筹资选择。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巨大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它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前期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概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2)创业板市场筹资选择。创业板市场在选择企业时一般不会将技术创新企业的财务状况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其主要关注的是技术的创新性以及实用性等方面,所以,其可以为中小型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3)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筹资选择。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主要是帮助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以及一些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股权融资、产权交易以及技术转让等服务,并且这些服务是非公开化的;(4)主板市场筹资选择。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不同,它对于技术创新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较高,只有达到主板市场标准的企业才可以进行申请,但是,企业可以通向现有上市公司出让股权、购买壳资源等曲线上市的方式;(5)商业银行筹资选择。商业银行筹资主要是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周期的后期,这主要是因为在后期,技术创新的盈利水平处于上升趋势,贷款的风险较低,因此,大型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6)债券市场筹资选择。债券市场属于企业外部融资,这主要是在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以及主板市场没能进行权益融资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二)技术创新投资财务支持 除了筹集资金,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组织资本、信息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进行投资。具体如下:(1)组织资本投资。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劣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可以节省管理费用以及交易费用。另外,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优秀的组织结构可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对于这种组织进行投资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信息资本投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否则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无法销售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了解消费者的需求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或者其他途径进行信息收集,因此需要进行投资。(3)技术资本投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对于技术资本进行投资是必然的,只有投入足够的技术资本,才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才能够产生更多的技术产品。(4)知识资本投资。知识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还包括经营管理知识等,技术知识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增添新的活力以及新的思路;经营管理知识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制定优秀的技术创新计划等。(5)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属于最重要的资本,如果没有人力资本,上述四种资本都很难得到有效的运用,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使用以及管理、协调才能够使得企业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三)技术创新财务分配支持 技术创新企业的财务分配具有四个特征:符合层次性;贡献决定性;要素导向性;产权基础性。根据这四个特征,可以将企业的人员分为四大类――股东、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一般员工。具体如下:(1)股东的财务分配。股东属于企业财务资本的所有者,股东虽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他们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足够的资本可以使得所有要素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价值,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因此,股东在技术创新型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股东的财务是通过长期股票以及股利收入两部分来实现的。(2)高级管理人员的财务分配。高级管理人员是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的,并且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以及内容是由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的,因此,高级管理人员对于技术创新起到一个导向性的作用。而高级管理人员的财务分配包括近期分配与远期分配,近期分配包括当期企业利润分成以及基本工资;远期分配主要指企业的远期收入分成。(3)高级技术人员财务分配。高级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企业技术创新范畴,并且对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级技术人员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研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企业就具有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则会缺少核心竞争力。高级技术人员财务分配包括企业收入提成、年度奖金以及基本工资。(4)一般员工的财务分配。一般员工主要是负责技术创新行为的执行,他们的工作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工作,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才能够实现整体技术创新产品的形成。一般员工财务分配包括企业业绩奖、个人业绩奖以及基本工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汽车流通行业 财务管理 价值创造
汽车流通行业主要从事的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各环节,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汽车消费的关键部门。财务管理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它既服务于价值创造,又在价值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汽车流通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汽车流通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并呈现出以下特征:(1)形成以品牌专卖为主导,有形市场为补充的行业格局;(2)行业集团化趋势明显;(3)在发展模式上向汽车综合贸易服务园区靠拢;(4)二手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5)售后服务方式不断拓展创新。尽管如此,汽车流通行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行业内的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首先,汽车厂商采用品牌专营模式,控制汽车的供应渠道和市场价格,并在汽车流通链上进行库存加压和销售加压。另一方面,随着中汽车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新车更新速度加快,大量进口车辆涌入国内,消费者面临的选择更多更复杂,计价能力也更强。这种现实情况导致汽车流通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可谓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其次,近年来汽车单价持续下滑,厂商获得的单车利润显著下降,对汽车流通企业所采取的商务政策也更加严苛。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汽车流通行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三成以上的4S点都处于亏损或收支基本持平的状态。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品牌化、网络化、规模化成为未来汽车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汽车流通行业要尽快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发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实现价值增值。
二、财务管理与价值创造
(一)财务管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制度,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财务理论高度关注企业价值,因为只有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加,才会吸引投资人、股东、债权人的不断投入资金,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当前,各4S店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与传统的利润指标相比,价值创造更能反映其经营绩效,更适合作为财务管理的直接目标。
第二,全面预算管理借助对企业各种财务资源及非财务资源的跟踪和控制,实现对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控制。因为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通过对财务预算收支情况的跟踪、对比和分析,经营者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差错,并为问题后差错的改善提供信息。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价值链的竞争,只有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成本竞争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企业间的财务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成本竞争,尤其是在汽车流通领域,厂商控制价格的情况下,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减少成本费用,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实现价值创造,是当前汽车流通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
第四,现金流可以直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所以对现金流的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核心地位,现金管理的关键是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在竞争激烈的汽车流通行业,制定合理的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分清权责、赏罚得当,可以提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财务制度,实现价值增值
(一)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价值管理职能
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产权管理在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运作离不开产权管理,产权清晰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之一,在理清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强化财务约束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实现价值增值。第二,理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当前,多数汽车流通企业采用的都是财产委托经营,财务报告既要服从外部报表使用人的信息需求,也要服务于内部管理者的决策需求。同时,财务管理要对其他部门具有监查职能,并以价值的形式对其他部门的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所以,必须理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树立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职能,确保财务部门检查职能和价值管理职能的实现。
(二)完善财务制度,实现价值增值
汽车流通行业在“内忧外患”的境遇下,要实现价值增加,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制度体系,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2)加强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程度分析等。(3)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血液”的安全。(4)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构建合理的资产结构。(5)对汽车流通行业来说,企业的购销管理制影响企业的收支水平,完善企业的购销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6)加强对财务部门的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责任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汽车流通行业的现状来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必须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已经风靡全球。公司战略是一系列竞争策略和经营方法的联合体,管理者运用这些竞争策略和经营方法吸引目标顾客,成功进行竞争,保持和创造经营特色,并实现组织目标。出色的战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在战略管理思潮下,企业管理的内容和结构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围绕制定和实现战略的战略营运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财务管理等应运而生。战略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企业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其同传统财务管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协助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实现这种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合作关系,CFO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最高指挥者在职能上必然要做出重要转变。笔者认为,在战略管理前提下,CFO带领财务管理团队应实现以下五方面职能:
(一)提供高质量、透明的财务报告 战略财务管理并不会改变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不管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如何变化,CFO仍应负责所领导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交易事项进行正确判断和核算,并提供合法、高质、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更应该强调财务报告的质量及透明度,因为企业财务失败会导致企业的社会信誉丧失,不但使公司战略的实现无从谈起,甚至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近年来全球多起企业财务造假案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作为股东的人,CFO有义务向股东报告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以便于股东作出股份购入、抛售或继续持有的决策,这必须建立在可靠、真实的账目核算和合法、公正的财务报告基础上。因此可以得出,提供高质量、透明的财务报告是CFO的基本职能,也是首要职能。
(二)倡导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进行股东价值创造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和民间资金正逐渐成为投资市场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对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机构本身需要持续地向其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如民间资金)或者满足现金支出(如支付养老金)的要求。因而他们希望自己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能充分关注股东利益,实现股票和股利的最大限度增值。投资者明确表明企业经营者应能承诺企业的目标回报率,而且一旦经营者不能实现承诺,投资者即会要求撤换管理团队。基于这样的压力,企业经营者制定的战略目标必然要迎合投资者的要求。此时CFO便成为股东和高层管理者间的沟通桥梁:股东的要求可以通过CFO的理解转换为企业目标和硬性的财务指标;同时CFO又可以将股东的要求传递给经营者,帮助经营者理解股东利益至上的想法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在公司战略中的位置。基于此,CFO在公司内部自然担负起倡导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重任。
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实现的关键是进行业绩管理,而CFO是业绩管理的负责人。一方面,企业价值增长同企业业绩密切相关,最主要的价值增长目标都会体现为硬性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现金流量等,作为财务部门的最高负责人,CFO应责无旁贷地帮助企业CEO等高层管理者理解并实现这些指标。另一方面,企业越强调公司价值,越需要建立一个基于统计和财务数据的信息框架,CFO及其团队可以迅速分析各时间段各指标间的联系并判定其对股东价值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决定着CFO领导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
(三)实现财务工作由核算型财务向战略支持型财务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球化、组织创新、经营节奏、个性化、微竞争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及股东价值增加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环节,寻求并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向新领域扩张。这些战略问题使处于企业价值管理中枢地位的CFO成为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成员,也促使CFO引领其团队转变核算型传统财务,更多地关注财务日常核算的工作模式,将支持企业作出科学、可行的战略并帮助实现战略作为其工作重心。这种转变应建立在财务管理团队完全可以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最重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基础之上。在传统财务工作模式下,财务管理部门通常把工作重心仅放在反映企业资金流向、记录企业历史事项、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简单财务信息、做企业高层管理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笔者认为,CFO应引领团队将工作重心调整为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经营运作:压缩日常核算时间,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尽少地占用财务部门资源(但仍然很重要),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决策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同企业高管一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以协助其他职能部门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变化、作为企业的交流大使促进高管层和股东间更好地沟通,并促进彼此间的关系、统筹安排企业资源、进行风险管理等。
实务工作中,我国CFO已经更多地参与到诸如收购兼并、战略投资、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产品开发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战略制定中,并在战略实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力度和深度还不够。其内因是CFO的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尚不突出,其外因是企业高管层尚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部门的能量,企业股东也尚未对CFO职能作出科学定位。
(四)成为股东和企业管理高层间的沟通桥梁 根据委托理论,企业股东是委托人,CEO等管理团队是人,代表股东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股东和CEO可以通过CFO来协调矛盾。在企业中,CFO起着调和剂的作用,以股东和高管层间沟通大使的身份出现,既独立于股东也独立于高管层,可以协调双方关系,促使双方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向股东报告高管层的工作业绩、经营中的苦衷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向高管层解释股东期望达到的目标及原因,并努力用自身的力量获取大量有效财务信息帮助CEO制定和实施战略,成为CEO的战略合作伙伴。利用CFO的独特身份协调股东与高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比股东运用外部监督方式进行监督更富有人情味,且效率更高。当然这一身份的实现首先需要股东对CFO职能明确定位。
(五)引领财务变革,做企业变革的推行者 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的持续变革紧密相关。变革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任
何变革都应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而这些有用的信息在企业内部可以依赖CFO的作用来获取。建立在网络和信息化平台上的财务部门运用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分析工具能够提供有关市场、竞争对手、成本、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其关键问题是CFO领导的团队必须首先实现变革。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CFO要引领财务部门转变理念、转变工作重心为以战略支持为导向。战略支持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为企业战略制定租实施提供财务分析,为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模型及工具以支持更精确的预测;为管理层提供动态的预算、预测信息和实时的经营信息。其中,IT技术为战略支持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支持。第二,面向经营,站在服务立场上提供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经营所需的财务数据,协助其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CFO应主动发挥带领管理团队提供经营服务的职能,经常与营运、产品开发、设计等职能部门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共同讨论经营方略,并积极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以使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应对竞争。在西方甚至出现了CFO在公司内部建立服务质量评分制度,让企业的其他部门给财务部门工作打分、并提出要求,财务部门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以求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案例。第三,CFO引领团队主动优化财务组织,进行流程再造,旨在降低财务运行成本。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价格战成为竞争取胜的杀手锏。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成本降低是关键。CFO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执行者,首先应做好降低财务部门运营成本的工作。财务运转的流程再造、建立财务数据共享中心、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做法被证明是降低财务运营成本的有效方法。且在一些集团公司、跨国公司中得到实施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二、战略管理背景下CFO的能力建设
从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战略管理背景下,中国企业CFO的职能极具挑战性,这对CFO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CFO的能力建设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的能力要素问题。笔者认为,CFO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素质。才能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匹配:
(一)具备“T”型知识结构 “T”型知识结构可称为硬性技能要素,所谓“T”型知识结构是对CFO应具备知识的规划性描述。具体指应拥有宽广的管理技巧(横向)和深入的财务技术专长(竖向)。宽广的管理技巧需要CFO通晓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知识,CFO对这些知识并不需要精通。但要求其能够理解并运用;对财务专业知识,CFO不仅应具备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还应精通税法、经济法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的知识结构至少需要经过5-10年的工作磨练,并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形成,在此过程中,CFO的自我积极培养是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