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14: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正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一个人觉得这个小女孩这么认真便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小女孩:“你画的是什么呀?”“我画的是上帝”,小女孩平静地答道。这个人疑惑道:“你从来没见过上帝,怎么知道他长什么样啊?”小女孩答道:“等我画好你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从侧面说明,孩子们愿意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能力。而且创新学习能力人们天生便具备,只不过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
那么我们也许会由此而想到,为什么中国国内至今没有一位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为什么计算机技术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中央处理器至今还只是掌握在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呢?为什么小到汽车大到舰船、飞机的引擎许多都要依赖进口呢?谈起这些,也许大家可能会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偏失,以至于社会上竟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确实是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造成这一状况,究竟是制度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还是老师教法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上多做提高,从对教材的处理上灵活改变,让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环境吧!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一种信息技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一些简单软件的话,那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课程的设计上多下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引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呢。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并且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翅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综合性强、设计创新性强、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特级信息技术教师李冬梅也曾经提出,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他们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他们创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本着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首先,可以将自主学习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更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人机交互模式,师生交互模式,生生交互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模式理论强调学生独立和自主性,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其次,可以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训练。对这些学生进行常规的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环境下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可以使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平时信息技术课内时间、层次高的同学带动层次低的同学或利用课余时间,由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培训。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竞赛,如录入速度、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基本办公软件应用竞赛、电脑绘画、网站制作等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运用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技能的发展和延伸,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价值。
分析信息技术的作用和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面向的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化特征,能够为儿童的素质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兼具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适应社会的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足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是顺应21 世纪发展潮流的基本举措,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进步的主要动力,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对此,教师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价值,把课堂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结合到一起。
其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过多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具备计算机使用的意识,并初步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只有这样才不会盲目拔高课堂教学的要求和标准,才能真正为学生创造更加平等和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优势,不必受制于枯燥的理论和框架,最终丧失学习兴趣和好感。最后,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并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身上,更是实现了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计算机自身的学科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决不能把信息技术变为单纯的理论课,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教学方法,为现代化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分析信息技术课堂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激发兴趣和好感
兴趣始终是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前提要件,学生只有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够真正付诸行动,才可以让思维活动变得更加多样起来,灵活检查信息,实现知识的质变,结出丰硕的成果。对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思维和好感,要充分分析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在键盘练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就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汉字录入竞赛,让学生充分使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比拼打字的速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键盘操作的熟练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和理解,让学生懂得挑战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品格[2]。
提炼教材精华
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线,通过各类元素的提炼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区别的,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保证问题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例如,在学习与word文档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美化文章当作主题,让学生观察自选图形,绘制一幅画,图形的确定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可以适当的展示出实力作品,让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主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保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当检阅学生作品时,教师也可以观察不同学生展现出来的画作,有些学生用16 角形组成的太阳,有些学生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了房子,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明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电脑小报,这一任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的神奇和奥秘,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让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要自行勾勒出排版和框架,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并吸收知识,他们会在任务设计的时候展露出更多的思维独创性,也会激发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实践是引领创新的基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把所有的创新思维付诸到现实中,能够在创意和创新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而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思想付诸实践的鲜明体现,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到探索中,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向着物质的方向发展,体会到自己创新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保留多样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意味着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是涉及到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具备了追求真理和结果的勇气,才能够真正越挫越勇,即便是遇到了困难,也能够不气馁,敢于挑战自我。对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发现了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予以表扬,如果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教师也应当让学生积极落实到实践中,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体会创造的愉悦感。在这里,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点拨,要让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承认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发挥学生内在潜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开放学生思想,提高精神境界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兴趣的引导,教材的提炼,实践的延伸和拓展,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技能。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但目前教育仍然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中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角度出发,讨论高中信息技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途径。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类社会获得发展的必然条件,不断地推动思想、观念、技术、工具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人类在精神和物资生活中享受更佳体验的必要保证,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而言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生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完善的高中阶段,高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推动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高中信息技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营造了一种优渥的环境。当今时期,信息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快的发展,教育界在提高教学要求以及新兴的教学方式的推动下,正面临着一场极为重大的教育变革。我国的教育工作在当今时代必须保证学生处于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力争实现对更多人的高层次教育,使学生学会在现代的网络信息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现对信息的加工、传播以及创新,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2.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并以此支配自己的教育行为。其次,教师要树立“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法国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要教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第三,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2通过实例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认识的主体带着满意的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主动积极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兴趣是可以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促使感知力敏锐,创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创造的效率。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大多喜欢新鲜的事物,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针对高中生的这个特点,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看上去似乎是枯燥无味知识内容(如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一些奇异现象、有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可能会产生超出预期的效果,激起学生渴望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意向。
比如,我们在讲flas制作的过程中,一般是先介绍概念、方法,再举几个实例,然后再做练习,布置作业。而有的老师在讲解了概念之后,就马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制作flas,因为学生对动画感兴趣自然就会去深入探索,他们查找相关书籍,上网搜集资料,作业做出来了flas制作的方法也就学会了。用如此复杂的方法教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灵感得到迸发,从中找到规律,再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如法炮制。
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创新能力
照本宣科的单一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思维疲惫,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新课标要求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应该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恰当选用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电子邮箱的使用”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难免会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对内容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电子邮件的故事“@之父——托姆林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原有的对故事浓厚的兴趣,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
2.4头脑风暴,散射想象
美国学者奥斯本创立的头脑风暴法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直接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能够让参与者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并且鼓励参与者在思考他人想法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新的想法。英国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法提了出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这种方法借鉴到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中来。在课堂中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由于害怕自己的想法受到同学的笑话和老师的批评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思想包袱严重阻碍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产生对问题的大量的看法,没有量的积累不会有质的提高。直接头脑风暴法具有“严禁批评”的特点,因此在发散性思维培养中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激发学生驰骋想象的策略。在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应用直接头脑风暴法能够使学生摆脱外部压力,不必担心被人嘲笑而框住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中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分享他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萌发出新的看法。
2.5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启学生发散思维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努力指导学生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进行质疑问难,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地对其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在讲述《PhotoShop图层》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提供同样内容,但存放在不同图层之后显示不同形式的PSD格式图像。如小鸟在云层外面飞行与在云层中间穿行的比较,引导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合并成只有一个图层的图像能修改吗?如果将云层中穿行的小鸟移至云层外?图层有什么作用?
然后逐一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接着再引导学生去思考类似软件中像Flash中图层的操作方式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勇于探索、实践的教学环境,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多实践,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检验知识、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为学生多设置一些问题,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师即能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学习、信息及信息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的的创新能力。
0 引言
互联网新兴起的服务,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1-2]。步入2014年以后,大数据对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为了支撑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更是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广大高校中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首先给出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熊彼特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依赖于创新,不进行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路。后来创新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在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多个领域,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6]。在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才能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求是态度和渴望创新的精神等。创新基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习的新知识和社会常识等。创新方法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反问方法、“用手去想”的方法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等。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这是因为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由计算机时代过渡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9],计算机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计算机、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等都面临解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和传输等难题;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此时人才市场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大数据存储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用人才等。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均有赖于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培养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2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已久,通常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教师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认定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如此,广大高校也如此。这样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进入社会后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宏观论证与总体推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3 优化学科设置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它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和处理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原则的科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严格的相关科学训练,进而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对成熟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应用。从大数据的处理过程来看,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10]。而且所有大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以《大数据概论》、《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做铺垫。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要突出对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对现有相关课程强化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课程来弥补空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还要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影响,以此为依据来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开展环境,最终全面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广大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首先给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和学生科技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当前如何培养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2]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3]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4]张红.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75-176&150.
[5]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6]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7]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一、要设计合理的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有了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与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就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求知欲和探索欲,那么即使教师传授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突破。因此,创新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创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对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东西,好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制作原理和制作流程,我们就要用来源于生活中的这些实例,提到理性高度进行综合分析、理性总结,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反复实践的兴趣。
二、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典型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接近生活、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笔者在讲授Flash的遮罩功能时,就运用日常生活中几个简单的实例,以课件的形式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遮罩效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照画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这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使学生始终保持昂然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体会到,努力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为各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将很多抽象化的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
三、要大量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1)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上,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开设创造性的实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计算机课程离不开实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3)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能否创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无数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创新基石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导课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二、提高形象思维层次,培养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信息技术学科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具体指出“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学生要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件有创意的作品,就必须自己动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多层次的教学系统,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独创性作品,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创新能力发散性培养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不仅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务多法训练。一务多法训练就是给学生一个任务,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完成。
2.创新能力迁移性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应用于实践。而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学过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充实和熟练,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是正迁移,尽可能避免负迁移。凡是学习都存在迁移,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迁移性。
3.创新能力变通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常表现为思路灵活,随机应变,能将思路转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面去。
创新能力变通性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品质。创新能力变通性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
4.创新能力独创性培养
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最本质特性。培养创新能力的独创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自由创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能为学生创造许多自由创作的空间。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创性的方法是自由创作。在学生学习某项知识技能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由创作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自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生兴趣、发展个性、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的学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潜在的创造性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去发现、调动,实现在信鼠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成章,许洪杰,邹显春,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引发求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我在讲修饰PowerPoint幻灯片时,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要求有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在制作作品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交上来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旁边配有学生本人的相片;有的把自己的各科考试成绩输入到文本框内,用艺术字标题注明是哪一次考试的成绩;有的把自己写的短文作为文本框的内容,短文题目则用艺术字标题制作;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自画像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然后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文本框内输入。当在全班展示优秀作品时,看到别的学生设计的富有想象、各有特色的个人简介,学生学习制作幻灯片的兴趣更浓了,下了课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要我重新布置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他们还向我保证,这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可见,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彩的意象活动能成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它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引导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精选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分析,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发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讲《在幻灯片中插入超级链接》一节时,给学生展示了一份简介广州旅游新八景的幻灯片文件,对学生说,你们想看哪一个景点的介绍,老师可以打开一张相应的幻灯片。学生看到老师把指针放在景点标题上轻轻点击一下,就打开相应的幻灯片,个个都兴致勃勃,学习的欲望被激发了,有几个还没等我布置任务,就嚷着要动手操作了。我接着把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示范了一遍,随后提出了作为讨论的问题──能否把图片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能否把某个图形作为超级链接的对象?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我点拨学生注意观察超级链接窗口中链接对象的位置。当学生会正确选择超级链接对象的位置时,我又提问学生: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有个“新建文档”按钮,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插入超级链接窗口中还有个“电子邮件地址”按钮,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学生原本没留意有这么两个“按钮”,我就鼓励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链接到新建文档以及链接到某个电子邮件地址的区别。最后,我向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把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结果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幻灯片链接到老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地址。
实践表明:教师若能正确引导,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积极思考问题,学会多方面地设想与分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四、营造自由空间,提供学生的创造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一、 转变教师观念
作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学生认知的手段,信息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信息化教学形式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解决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应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过去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而今许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从根本上给予转变。一个教师,他有多少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供共享,有多少创新的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为人所用,都将成为评价一个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教学和学术成果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就是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一)运用信息技术趣化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非线性的结构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集成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能充分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和脑神经等多种器官,唤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趣化学习氛围。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思维。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思维、想象空间。
思维、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由于信息技术能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冲破时空限制,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扩大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固有的属性。所以,信息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信息化教学则提出: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索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学习情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并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只有重视、引导、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学生的想象思维才会激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缓和课堂上紧张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运用目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现代信息化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创新的思维活动才会得以启动运行,通过信息的获得、检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目标是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的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此外,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到微机房,组织上机作文竞赛,看谁的文章内容词句精美且速度快。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还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对信息技术实用性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挑战、创新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诱导思维式的教学,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具有探索性、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课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中,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菁:《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人民日报出版社,下卷。